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课件_第1页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课件_第2页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课件_第3页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课件_第4页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章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汪安佑教授资源环境经济学第12章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环1本章提要

主要讨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自然资源利用制度自然资源管理制度自然资源储备制度本章提要主要讨论2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新制度经济学”是奥利弗·威廉姆森在1975年的文章中最早提出来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注意从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出发,而且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对经济的作用。一、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提倡经济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单纯的课堂教学。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西方世界的崛起:新经济史》、《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1870-1914年的投资市场:国民市场的发展》一文被认为是制度“创新”理论的重要开创性著作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新制度经济学”是奥利弗·威3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形成最早发端于科斯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科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对传统的理论中不考虑交易费用的假定和相关的结论进行了意义深远的修正和澄清说明。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外部性问题,得出了后来被乔治·斯蒂格勒最早称作“科斯定理”的结论。这两篇文章提出的交易费用、产权界定、企业和市场的最优规模与界限、外部性的解决思路以及这些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都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在科斯观点的启发之下,从不同角度发展出一系列对经济制度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和著作,最终形成今天所看到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形成4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理论体系建立在关于“经济人”行为的两大基本假定和一个基本信条基础上。第一个基本假定是“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二个基本假定是人的行为是“理性人”。基本信条则是市场充分自由竞争将能够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达到最好的程度。(一)“有限理性人”假定与制度由于人们的理性有限,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也不能完全了解,甚至无法为不确定因素给出一个概率分布函数。由于理性有限,人们不可能判断一个人的自利行为是否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并对此做出迅速的反应,因而凭借说谎、欺骗、毁约等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就可以得逞人们需要设立规章制度和安排来规范人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秩序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5(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与制度威廉姆森认为,有些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采用非常微妙和隐蔽的手段,会使用狡猾的伎俩。实际的人是在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的。要研究现实中人的活动,就必须研究现实中的制度。(三)主张引入制度因素的分析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把影响经济行为的制度高度地简化了。企业制度被简化为一种生产函数,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被产量与资本、劳动和技术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所掩盖;市场制度被简化为供求曲线,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需求、供给和价格之间的数学关系。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试图改变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格局。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运用于研究包括法律、企业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文化等制度在内的“制度结构”。把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人与人的交易活动。(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与制度6(四)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就是为了完成交易活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成本。包括搜寻或得到信息的成本、协商谈判的成本、签订契约的成本、检查和监督交易过程或索赔的成本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认为,交易成本构成了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它往往比生产活动的成本更重要。交易成本概念最初是指协商签订契约以及契约签好以后付诸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们将交易成本概念广泛地运用于经济、法律、社会、历史和政治等研究领域,使交易成本概念普遍化了。(四)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7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一、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制度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所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以及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和个别契约。非正式规则:指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规则。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制度一经形成,就会对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作用。自然资源利用制度:指人们在自然资源利用的过程所形成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包括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形成的惯例或者是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它们与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过程密切相关;也包括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形成的正式规则,它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等基本特征,并主要由法律法规、组织安排和政策得到体现。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一、自然资源利用制度8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二、自然资源利用制度的类型1、按自然资源配置方式分完全政府行政配置: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力高度集中,行动动力主要来源于对经济当事人行为的限制以及精神的鼓励。完全的市场配置:自然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力较为分散,信息流转途径以横向传递为主;混合经济:自然资源的配置兼有完全政府行政配置和完全市场配置的特点。2、按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内含的产权特征分排他性产权:指如果某人对某自然资源拥有产权,他人对同一资源就不应具有同样的产权。社团产权:指某个人对某种自然资源行使某一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的产权。集体产权:指产权是由某一个集体来行使,由集体的决策机构以民主的程序对权利的行使作出规则和约束。可交换的产权:指产权可以在经济当事人之间进行交换和转让。私有产权:指权利的行使完全由私人进行决策,其产权内容包括关于自然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这些权利可以由一个人掌握,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人拥有。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二、自然资源利用制度的类型9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三、自然资源利用制度的功能1、激励功能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会引导人们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2、配置功能一定的制度安排也就使资源得到了相应的配置,进而影响到资源的利用效率。3、约束功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的约束功能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经济当事人在制度规定范围内进行决策;其二是对超过制度约束边界的经济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约束。4、保障功能制度安排,能有效地起到保护经济当事人权益的作用,从而使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合理而又稳定的预期,使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程度。5、利益分配功能制度是关于利益分配的规则,进而形成正的或负的收入效应。

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三、自然资源利用制度的功能10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四、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变迁分析制度形成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人们为响应获利机会采取行动从而使现行制度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用下图表示。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四、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变迁分析111、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如制度环境的变化,使得现行制度安排不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从而引起制度的不均衡。2、面对制度不均衡因素导入所形成的获利机会,制度变迁主体即制度活动主体能否出现对制度变迁而言极为重要。3、在制度变迁主体出现之后,变迁主体对制度变迁的诸方案进行费用—收益的对比分析即经济可行性研究,其结果如何对制度变迁能否继续进行至关重要。4、制度变迁主体对多种制度变迁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了较为理想的制度变迁方案后,能否变迁,尚取决于变迁集团内部的合作问题是否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以及变迁能否得到非变迁主体的响应包括变迁主体与非变迁主体相比,其力量是否足够强大。

5、外部利润开始出现到外部利润内部化的制度安排建立完成,这一期间存在着时间间隔,即制度变迁滞后于潜在利润的出现。1、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如制度环境的变化,使得现行制度安排不12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五、自然资源配置方式(一)自然资源的市场配置与市场失灵1、竞争不足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竞争不足或垄断的存在,为生产者通过在市场上减少产量提高价格并借此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创造了条件2、信息扭曲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信息扭曲,必然导致人们理性地从事不合理的行为,并使资源配置缺乏公平和效率。3、外部效应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外部效应造成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相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较高的交易费用和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市场机制无法将外部效应内在化。4、产权不明晰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要求资源产权明晰、排他、安全、可执行及可交易,这是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5、交易费用过高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如果交易费用超过了交易收益,市场运作就会缺乏效率,市场也就难以建立。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五、自然资源配置方式13(二)自然资源的行政配置与政府失灵政府行政配置资源成为可能,还需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1)政府行政配置资源的效果必须优于市场配置的效果;(2)政府行政配置资源所得到的收益必须高于其成本。资源的政府行政配置具有如下特点:资源利用决策高度集中,而决策的贯彻又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行政体系;资源配置信息的传递主要是纵向运动;资源配置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权威的服从和严格的等级制度。资源的政府行政配置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如拥有相关自然资源较为充分的信息。即政府的政策经常导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和自然环境的退化,也就是说存在着可能的资源政府行政配置失灵。在确定资源的政府行政配置时需要对其优点和缺点加以详细的分析以决定政府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二)自然资源的行政配置与政府失灵14(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1、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一致。如果在社会经济目标函数中侧重于考虑公平,则资源配置中政府行政干预的比重可能就会较大;如果对效率的追求高于公平,则在选择资源配置方式时将更多地考虑给予资源利用者以较多的利益刺激。2、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要重点解决的社会问题必然会有所差异。3、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属性。如果不能根据资源的属性选择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则难以发挥资源应有的效率。4、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与文化背景相吻合。如在崇尚自由、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应该更多地考虑选择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15第三节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一、自然资源管理的提出及其内涵(一)管理学派的发展古典学派:从管理职能给管理定义,研究和论述管理人员如何协调集体和发挥组织力量的方法;行为学派:其基础是,管理必须通过别人来做工作,管理实际上是行为科学的应用;管理科学学派:

应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问题。该学派着重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强调技术问题,而不是行为问题。第三节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一、自然资源管理的提出及其内涵16新的管理学派把社会的各级组织作为协作系统来管理的社会系统学派;把决策作为贯彻管理全过程的决策理论学派;从系统观点考察和管理企业的系统管理学派;以管理经验为研究对象的经验主义学派等。新的管理学派17管理学派的发展趋势:管理对象的分化管理方法的发展由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到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与管理。管理学派的发展趋势:18(二)自然资源管理1、过去着重于利用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而对生态环境管理重视不够。1974年联合国环发委在墨西哥形成共识:(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2)通过发展以满足人类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二)自然资源管理1、过去着重于利用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19

2、提出“环境管理”

1974年,休埃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了专门论述,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3、自然资源管理:

是指人类社会或有关部门为了平衡自然资源供给与需求关系,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采取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等管理手段,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规范人们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为,从而实现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2、提出“环境管理”20二、自然资源管理的目标1、生态环境效益目标2、经济效益目标3、社会效益目标4、防灾、减灾目标二、自然资源管理的目标1、生态环境效益目标211、从管理主体分:政府行为的自然资源管理企业行为的自然资源管理2、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3、从自然资源管理的手段分: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律管理、技术管理。三、自然资源管理分类三、自然资源管理分类22四、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一)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涵义与特点自然资源行政管理:是指政府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政府行政管理。具有五个特点:权威性。直接性。灵活性。无偿性。封闭性。四、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一)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涵义与特点23(二)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主要业务内容

1、规划管理及宏观调控2、监督职能(1)对于违反自然资源管理法规的行为施以不同程度的处罚和限期纠正,并弥补所造成的损失。(2)限额利用、对破坏程度进行限制。3、监测职能(二)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主要业务内容24五、自然资源经济管理自然资源经济管理:是指通过运用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引导、规范自然资源管理对象的行为,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特点:间接性迟效性开放性自发性五、自然资源经济管理25(一)权益管理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机构:1.代表国家行使自然资源权益管理的职能,保障国家和集体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2.代表国家行使自然资源的使用分配权,包括使用者和利用方式变更的审批。(二)产业管理自然资源产业管理:是指按照产业组织的方式,通过社会投入进行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值和积累自然资源的过程。如土壤改良、耕地生产能力的恢复与提高;采种、育苗、育林、营林,防治病虫火灾、采种、育草、营草,防治草地退化、沙化、鼠害;水产育苗、水利建设、废水废气的净化、资源保护等。(三)资产管理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来看,其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管理价格或租金管理税收管理(一)权益管理26六、自然资源法规管理1、自然资源法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自然资源和环境法规制度,确定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从而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管理。2、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和非完备性。非完备性:是指自然资源管理对象或管理者可能因为无法可依,而不重视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或对待自然资源非持续利用行为听之任之。六、自然资源法规管理1、自然资源法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273、主要法律(1)基本法:《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年制定)《环境保护法》(1989年修改)(2)5部保障法《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制定)《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制定,1986年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制定,1996年修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制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6年制定)(3)9部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单项法律:《森林法》1984年制定,1998年修改《草原法》1985年制定,《渔业法》(1986年制定)《矿产资源法》(1986年制定)《土地管理法》1986年制定,1998年修订《水法》1988年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制定)《水土保持法》(1991年制定)《煤炭法》(1996年制定)3、主要法律284、需要完善的内容(1)最高层次立法制订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律体系——《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基本法》。是指导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行为的基本法、政策法、原则法、责任(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责任)法、组织法。(2)次一级的立法污染防治、公害控制、有关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单项法。单项环境与自然资源法:①污染防治法;②公害控制法;③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绿地等)立法。4、需要完善的内容29-(3)特别法适用于环境保护领域中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人或事的法律。如环境行政措施法(环境影响评价、征收排污费等)流域环境保护特别法实施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法等。(4)增加制定的法规。《自然保护区法》、《公园法》《濒危物种法》、《资源回收利用法》《有毒化学品和危险物品管理法》《环境损害赔偿法》《放射性物质管理法》《流域水环境保护特别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许可证管理法》等。-(3)特别法30第四节自然资源储备制度一、自然资源的不确定性1、不确定性:人们将那些无法预料或难以测度的变化称之为不确定性。2、弗兰克·奈特论述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人们是根据现在的情况推断未来,但对眼前情况的认识却不一定正确;对人们所做的如不加干预,情况会产生怎样的预料也不一定正确;人们对干预究竟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未必真正了解;人们在从事行动时,其结果未必完全与所希望的相符合。3、产生这些不确定性原因: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认识信息捕获成本太高第四节自然资源储备制度314、自然资源(环境)利用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不确定性----技术上的不确定性----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资源价格的不确定性----资源财产权的不确定性4、自然资源(环境)利用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32二、自然资源储备的内涵、类型及特点(一)自然资源储备的内涵1、自然资源储备:由于自然资源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自然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迫使人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储备,以备将来不时之用的措施。2、自然资源储备的意义:战略物资的储备,以保卫国家安全;防御市场风险的储备,以保持自然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对稳定;抗御自然灾害的储备,以提高抗害能力等。(二)自然资源储备类型1、据储备的自然资源类型分:可耗竭性自然资源储备(如石油、煤等)可更新性自然资源储备(如土地等)。2、根据储备主体分:官方储备、民间储备。二、自然资源储备的内涵、类型及特点33-3、按储备目的分:战略储备:是预防爆发战争而进行的资源储备,也有的是为了防备大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安全保障储备:分为国家安全保障储备和经济安全保障储备两种。市场储备:为保证供给,满足市场而进行的储备。分国内市场储备和国际市场储备。(三)世界自然资源储备特点1、国家越发达,自然资源储备能力越强,也越重视自然资源储备;2、稀缺性越强的自然资源,越是储备的重点;3、在各种自然资源储备中,由于石油资源的战略意义,石油储备尤为普遍。-3、按储备目的分:34三、自然资源储备的意义及制度构建石油资源为例,来分析。图-石油供求与国家安全三、自然资源储备的意义及制度构建石油资源为例,来分析。35-

1、在不考虑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市场决定购买q5数量的石油。可见,市场配置由于没有考虑国家安全问题,总消费量过多,国内供给量过少。

2、在存在禁运的情况下,全部消费量由国内提供。禁运开始时,消费者剩余的损失是巨大的。3、面对禁运的可能,石油进口国应如何反应?一种极端的对策是完全的自力更生。1973年石油危机开始后,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开始实行巨大的“独立自主工程”,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能源自给自足,把石油进口减少到零。4、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是最优的呢?完全的自给自足肯定不是最优的.自给自足(消费q3、进口为0)的净效益明显地小于最优配置q4,效益损失为三角形A和B。最优配置是国内供应q2、进口q4-q2.-1、在不考虑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市场决定购买q5数量的石油36-5、为什么完全自给自足不是最优的?依赖进口的风险成本低于自给自足所增加的成本。风险成本较低是因为:

——禁运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是确定要发生的。禁运所造成的损失取决于禁运发生的可能性、频繁程度和时间长短。

——在国内采取某些措施,例如建立战略性储备,可以减少依赖进口的风险。

——增加国内生产减少了可供未来使用者享用的资源产量,从而增加了使用者成本。完全的自给自足减少了短期风险,却增加了长期风险。-5、为什么完全自给自足不是最优的?37-6、结论:自然资源储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应根据自然资源不确定性状况,科学实施自然资源储备制度。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应采取有差别的储备政策;对于重要的稀缺性自然资源,应给予重点储备。-6、结论:38第十二章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39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40第12章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汪安佑教授资源环境经济学第12章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环41本章提要

主要讨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自然资源利用制度自然资源管理制度自然资源储备制度本章提要主要讨论42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新制度经济学”是奥利弗·威廉姆森在1975年的文章中最早提出来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注意从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出发,而且注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以及对经济的作用。一、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提倡经济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单纯的课堂教学。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西方世界的崛起:新经济史》、《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1870-1914年的投资市场:国民市场的发展》一文被认为是制度“创新”理论的重要开创性著作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新制度经济学”是奥利弗·威43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形成最早发端于科斯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科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对传统的理论中不考虑交易费用的假定和相关的结论进行了意义深远的修正和澄清说明。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外部性问题,得出了后来被乔治·斯蒂格勒最早称作“科斯定理”的结论。这两篇文章提出的交易费用、产权界定、企业和市场的最优规模与界限、外部性的解决思路以及这些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都为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在科斯观点的启发之下,从不同角度发展出一系列对经济制度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和著作,最终形成今天所看到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形成44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理论体系建立在关于“经济人”行为的两大基本假定和一个基本信条基础上。第一个基本假定是“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二个基本假定是人的行为是“理性人”。基本信条则是市场充分自由竞争将能够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达到最好的程度。(一)“有限理性人”假定与制度由于人们的理性有限,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也不能完全了解,甚至无法为不确定因素给出一个概率分布函数。由于理性有限,人们不可能判断一个人的自利行为是否是损人利己的行为,并对此做出迅速的反应,因而凭借说谎、欺骗、毁约等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行为就可以得逞人们需要设立规章制度和安排来规范人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秩序第一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45(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与制度威廉姆森认为,有些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采用非常微妙和隐蔽的手段,会使用狡猾的伎俩。实际的人是在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的。要研究现实中人的活动,就必须研究现实中的制度。(三)主张引入制度因素的分析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把影响经济行为的制度高度地简化了。企业制度被简化为一种生产函数,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被产量与资本、劳动和技术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所掩盖;市场制度被简化为供求曲线,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需求、供给和价格之间的数学关系。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试图改变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格局。把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运用于研究包括法律、企业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文化等制度在内的“制度结构”。把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人与人的交易活动。(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与制度46(四)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就是为了完成交易活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成本。包括搜寻或得到信息的成本、协商谈判的成本、签订契约的成本、检查和监督交易过程或索赔的成本等。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认为,交易成本构成了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它往往比生产活动的成本更重要。交易成本概念最初是指协商签订契约以及契约签好以后付诸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们将交易成本概念广泛地运用于经济、法律、社会、历史和政治等研究领域,使交易成本概念普遍化了。(四)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47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一、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制度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所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以及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和个别契约。非正式规则:指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规则。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制度一经形成,就会对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作用。自然资源利用制度:指人们在自然资源利用的过程所形成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包括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形成的惯例或者是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它们与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过程密切相关;也包括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形成的正式规则,它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等基本特征,并主要由法律法规、组织安排和政策得到体现。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一、自然资源利用制度48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二、自然资源利用制度的类型1、按自然资源配置方式分完全政府行政配置: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力高度集中,行动动力主要来源于对经济当事人行为的限制以及精神的鼓励。完全的市场配置:自然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力较为分散,信息流转途径以横向传递为主;混合经济:自然资源的配置兼有完全政府行政配置和完全市场配置的特点。2、按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内含的产权特征分排他性产权:指如果某人对某自然资源拥有产权,他人对同一资源就不应具有同样的产权。社团产权:指某个人对某种自然资源行使某一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的产权。集体产权:指产权是由某一个集体来行使,由集体的决策机构以民主的程序对权利的行使作出规则和约束。可交换的产权:指产权可以在经济当事人之间进行交换和转让。私有产权:指权利的行使完全由私人进行决策,其产权内容包括关于自然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这些权利可以由一个人掌握,也可以由两个或多个人拥有。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二、自然资源利用制度的类型49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三、自然资源利用制度的功能1、激励功能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会引导人们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2、配置功能一定的制度安排也就使资源得到了相应的配置,进而影响到资源的利用效率。3、约束功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的约束功能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经济当事人在制度规定范围内进行决策;其二是对超过制度约束边界的经济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约束。4、保障功能制度安排,能有效地起到保护经济当事人权益的作用,从而使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合理而又稳定的预期,使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程度。5、利益分配功能制度是关于利益分配的规则,进而形成正的或负的收入效应。

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三、自然资源利用制度的功能50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四、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变迁分析制度形成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人们为响应获利机会采取行动从而使现行制度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用下图表示。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四、自然资源利用制度变迁分析511、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如制度环境的变化,使得现行制度安排不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从而引起制度的不均衡。2、面对制度不均衡因素导入所形成的获利机会,制度变迁主体即制度活动主体能否出现对制度变迁而言极为重要。3、在制度变迁主体出现之后,变迁主体对制度变迁的诸方案进行费用—收益的对比分析即经济可行性研究,其结果如何对制度变迁能否继续进行至关重要。4、制度变迁主体对多种制度变迁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了较为理想的制度变迁方案后,能否变迁,尚取决于变迁集团内部的合作问题是否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以及变迁能否得到非变迁主体的响应包括变迁主体与非变迁主体相比,其力量是否足够强大。

5、外部利润开始出现到外部利润内部化的制度安排建立完成,这一期间存在着时间间隔,即制度变迁滞后于潜在利润的出现。1、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如制度环境的变化,使得现行制度安排不52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五、自然资源配置方式(一)自然资源的市场配置与市场失灵1、竞争不足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竞争不足或垄断的存在,为生产者通过在市场上减少产量提高价格并借此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创造了条件2、信息扭曲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信息扭曲,必然导致人们理性地从事不合理的行为,并使资源配置缺乏公平和效率。3、外部效应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外部效应造成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相一致,导致实际价格不同于最优价格,较高的交易费用和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市场机制无法将外部效应内在化。4、产权不明晰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要求资源产权明晰、排他、安全、可执行及可交易,这是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5、交易费用过高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如果交易费用超过了交易收益,市场运作就会缺乏效率,市场也就难以建立。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五、自然资源配置方式53(二)自然资源的行政配置与政府失灵政府行政配置资源成为可能,还需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1)政府行政配置资源的效果必须优于市场配置的效果;(2)政府行政配置资源所得到的收益必须高于其成本。资源的政府行政配置具有如下特点:资源利用决策高度集中,而决策的贯彻又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行政体系;资源配置信息的传递主要是纵向运动;资源配置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权威的服从和严格的等级制度。资源的政府行政配置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如拥有相关自然资源较为充分的信息。即政府的政策经常导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和自然环境的退化,也就是说存在着可能的资源政府行政配置失灵。在确定资源的政府行政配置时需要对其优点和缺点加以详细的分析以决定政府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二)自然资源的行政配置与政府失灵54(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1、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一致。如果在社会经济目标函数中侧重于考虑公平,则资源配置中政府行政干预的比重可能就会较大;如果对效率的追求高于公平,则在选择资源配置方式时将更多地考虑给予资源利用者以较多的利益刺激。2、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及要重点解决的社会问题必然会有所差异。3、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属性。如果不能根据资源的属性选择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则难以发挥资源应有的效率。4、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应与文化背景相吻合。如在崇尚自由、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应该更多地考虑选择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55第三节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一、自然资源管理的提出及其内涵(一)管理学派的发展古典学派:从管理职能给管理定义,研究和论述管理人员如何协调集体和发挥组织力量的方法;行为学派:其基础是,管理必须通过别人来做工作,管理实际上是行为科学的应用;管理科学学派:

应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问题。该学派着重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强调技术问题,而不是行为问题。第三节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一、自然资源管理的提出及其内涵56新的管理学派把社会的各级组织作为协作系统来管理的社会系统学派;把决策作为贯彻管理全过程的决策理论学派;从系统观点考察和管理企业的系统管理学派;以管理经验为研究对象的经验主义学派等。新的管理学派57管理学派的发展趋势:管理对象的分化管理方法的发展由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到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与管理。管理学派的发展趋势:58(二)自然资源管理1、过去着重于利用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而对生态环境管理重视不够。1974年联合国环发委在墨西哥形成共识:(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2)通过发展以满足人类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二)自然资源管理1、过去着重于利用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59

2、提出“环境管理”

1974年,休埃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了专门论述,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3、自然资源管理:

是指人类社会或有关部门为了平衡自然资源供给与需求关系,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采取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等管理手段,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规范人们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行为,从而实现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2、提出“环境管理”60二、自然资源管理的目标1、生态环境效益目标2、经济效益目标3、社会效益目标4、防灾、减灾目标二、自然资源管理的目标1、生态环境效益目标611、从管理主体分:政府行为的自然资源管理企业行为的自然资源管理2、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3、从自然资源管理的手段分: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律管理、技术管理。三、自然资源管理分类三、自然资源管理分类62四、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一)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涵义与特点自然资源行政管理:是指政府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政府行政管理。具有五个特点:权威性。直接性。灵活性。无偿性。封闭性。四、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一)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涵义与特点63(二)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主要业务内容

1、规划管理及宏观调控2、监督职能(1)对于违反自然资源管理法规的行为施以不同程度的处罚和限期纠正,并弥补所造成的损失。(2)限额利用、对破坏程度进行限制。3、监测职能(二)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主要业务内容64五、自然资源经济管理自然资源经济管理:是指通过运用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引导、规范自然资源管理对象的行为,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特点:间接性迟效性开放性自发性五、自然资源经济管理65(一)权益管理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机构:1.代表国家行使自然资源权益管理的职能,保障国家和集体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2.代表国家行使自然资源的使用分配权,包括使用者和利用方式变更的审批。(二)产业管理自然资源产业管理:是指按照产业组织的方式,通过社会投入进行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值和积累自然资源的过程。如土壤改良、耕地生产能力的恢复与提高;采种、育苗、育林、营林,防治病虫火灾、采种、育草、营草,防治草地退化、沙化、鼠害;水产育苗、水利建设、废水废气的净化、资源保护等。(三)资产管理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来看,其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管理价格或租金管理税收管理(一)权益管理66六、自然资源法规管理1、自然资源法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自然资源和环境法规制度,确定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从而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管理。2、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和非完备性。非完备性:是指自然资源管理对象或管理者可能因为无法可依,而不重视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或对待自然资源非持续利用行为听之任之。六、自然资源法规管理1、自然资源法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673、主要法律(1)基本法:《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年制定)《环境保护法》(1989年修改)(2)5部保障法《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制定)《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制定,1986年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制定,1996年修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制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86年制定)(3)9部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单项法律:《森林法》1984年制定,1998年修改《草原法》1985年制定,《渔业法》(1986年制定)《矿产资源法》(1986年制定)《土地管理法》1986年制定,1998年修订《水法》1988年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制定)《水土保持法》(1991年制定)《煤炭法》(1996年制定)3、主要法律684、需要完善的内容(1)最高层次立法制订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律体系——《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基本法》。是指导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行为的基本法、政策法、原则法、责任(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责任)法、组织法。(2)次一级的立法污染防治、公害控制、有关生物物种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单项法。单项环境与自然资源法:①污染防治法;②公害控制法;③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绿地等)立法。4、需要完善的内容69-(3)特别法适用于环境保护领域中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人或事的法律。如环境行政措施法(环境影响评价、征收排污费等)流域环境保护特别法实施环境保护国际公约法等。(4)增加制定的法规。《自然保护区法》、《公园法》《濒危物种法》、《资源回收利用法》《有毒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