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仲弓问仁》课件_第1页
《樊迟仲弓问仁》课件_第2页
《樊迟仲弓问仁》课件_第3页
《樊迟仲弓问仁》课件_第4页
《樊迟仲弓问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1樊迟、仲弓问仁一、《论语》介绍二、孔子生平及其影响至圣先师——孔子关于孔子身世和认识的讨论孔门弟子三、课文分析

樊迟、仲弓问仁一、《论语》介绍2一、《论语》四书之一。论,论纂;语,语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论语》四书之一。论,论纂;语,语言。3二、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二、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4《樊迟仲弓问仁》课件51、孔子的封号

公元前479鲁哀公亲诔(lěi)孔子,称孔子为“尼父”;汉平帝刘衎(kàn)元始元年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628),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称“宣父”。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赵恒加号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又改为“至文宣王”。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十一年(1307),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30)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二年(1645),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又复称“至圣先师”。衍圣公: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开始于西汉元始元年,孔子后裔为褒侯。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而到了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孔子的封号

公元前479鲁哀公亲诔(lěi)孔子,称孔6衍圣公一品赐服末代衍圣公孔德成衍圣公一品赐服末代衍圣公孔德成7第3页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府一角二堂内景三堂内景后堂楼内景圣府大门第3页孔府:孔府一角二堂内景三堂内景后堂楼内景圣府大门8《樊迟仲弓问仁》课件92、关于孔子的争论1、丧家狗?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2、关于孔子的争论1、丧家狗?10“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河南安阳殷虚出土的周朝骨尺合今天21.92厘米,按照这个尺寸,孔子的身高是2.1米强;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战国铜尺合现在23.1厘米,按照这个尺寸,孔子的身高接近2.2米;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11李零李零12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132、出身——“私生子”?朱维铮“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扵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索隠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其文甚明。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婚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合之由也,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不合礼尔。正义: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絶;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絶。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为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征在,据此婚过六十四矣。2、出身——“私生子”?朱维铮14我说第一,孔子是私生子。耶稣也是私生子,他的母亲未婚先孕,他出生在马槽里。孔子的出生不是我说的,是司马迁和郑玄说的,关于孔子的第一部传记是《史记》里的《孔子世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我说第一,孔子是私生子。耶稣也是私生子,他的母亲未婚先孕,他153、孔门弟子三千余人——七十二人孔门十贤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3、孔门弟子三千余人——七十二人16《樊迟仲弓问仁》课件17樊迟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在受教于孔子期间,有一次,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菜的事,被孔子斥为“小人”。他学业上成就不大,但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为“益都侯”。樊迟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18冉雍

雍(公元前522-?)字仲弓,荼(今菏泽市冉贤集)人。为孔子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三冉。冉雍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冉氏族普》称其父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冉雍雍(公元前522-?)字仲弓,荼(今菏泽市冉19子夏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子夏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20三、课文分析仲弓(冉雍)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仕于士卿大夫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先生说:“平常出门像见大宾般,居上使民像临大祭般。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于人。无论是仕于邦国中,还是在卿大夫家中,该能无所怨。”仲弓说:“雍姿质虽钝,请照先生这番话切实努力吧!"

三、课文分析仲弓(冉雍)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2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22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2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樊迟问仁道。先生说:“平常独居不放肆,行事不怠慢,待人要忠。这几项就使去夷狄之邦,也不可弃去不行呀。”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42、“仁”的延伸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迟缓)。”曰:“其言也訒(言语迟缓),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颜渊篇第十二)2、“仁”的延伸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253、《论语》的仁学思想“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仁”的基本内涵:爱人“仁”的实现途径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为仁由己智者利仁3、《论语》的仁学思想“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261.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而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例如,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平日的言行举止要端正庄严、从事工作要严肃认真、对别人要忠心诚意。(“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并不是以“礼”为“仁”的准绳,而是以“礼”为“仁”的表现形式或实现途径。也就是说,“仁”是心理的内涵,“礼”是“仁”的外化。1.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272.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包括两个方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推己及人283.为仁由己孔子虽然说“里仁为美”,但他更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孔子认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就是说,实践仁德要从自己做起,要由己及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即“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正己而不求于人”(《礼记·中庸》)3.为仁由己294.智者利仁

孔子论仁,强调理智德性,“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即仁者无论到哪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如此,且因经过理性选择,故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只是“爱人”还不能算是“仁”,还要有智,要“知人”,这样才能使“枉者直”,使“不仁者远”。愚笨的人虽然也可以具有“仁”的善良品格,却容易被迷惑,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只有能明辨时非,才能起用正直的人(“知人”),也就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也才能坚守自己的德行,“虽之夷狄,不可弃也”。4.智者利仁

孔子论仁,强调理智德性,“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0《论语》语言特色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深刻平实、含蓄隽永;口语化,通俗浅显,不同于《春秋》、《尚书》的书面语言。《论语》语言特色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31(一)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某些特征,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但《论语》的辑录者本意不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也有很大局限。(一)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32(二)深刻平实、含蓄隽永

《论语》中很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但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语言简洁、深入浅出、语约义丰。《论语》常以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二)深刻平实、含蓄隽永

《论语》中很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33(三)口语化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在记言,其口语化的特点自不必言。要强调的是,《论语》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充满感情。樊迟问子夏,孔子所说的“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是什么意思。子夏说:“富哉言乎!”非常口语化的表达出对孔子所言的认同。(三)口语化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在记言,其口语化的特点34孔子说,“辞达而已矣”、“修辞立其诚”,[是说语言要明确、朴实、真切。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孔子对语言艺术提出的标准。孔子同时也强调文采,《左传》记录孔子的话:“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既重内容,又重文彩。对语言艺术,孔子追求的是一种文与质的和谐统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论语》基本体现了孔子的这一主张。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修辞立其诚”,[是说语言要明确、朴35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36樊迟、仲弓问仁一、《论语》介绍二、孔子生平及其影响至圣先师——孔子关于孔子身世和认识的讨论孔门弟子三、课文分析

樊迟、仲弓问仁一、《论语》介绍37一、《论语》四书之一。论,论纂;语,语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论语》四书之一。论,论纂;语,语言。38二、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二、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39《樊迟仲弓问仁》课件401、孔子的封号

公元前479鲁哀公亲诔(lěi)孔子,称孔子为“尼父”;汉平帝刘衎(kàn)元始元年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公”;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年(628),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称“宣父”。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赵恒加号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又改为“至文宣王”。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十一年(1307),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30)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二年(1645),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又复称“至圣先师”。衍圣公: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开始于西汉元始元年,孔子后裔为褒侯。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而到了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孔子的封号

公元前479鲁哀公亲诔(lěi)孔子,称孔41衍圣公一品赐服末代衍圣公孔德成衍圣公一品赐服末代衍圣公孔德成42第3页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府一角二堂内景三堂内景后堂楼内景圣府大门第3页孔府:孔府一角二堂内景三堂内景后堂楼内景圣府大门43《樊迟仲弓问仁》课件442、关于孔子的争论1、丧家狗?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2、关于孔子的争论1、丧家狗?45“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河南安阳殷虚出土的周朝骨尺合今天21.92厘米,按照这个尺寸,孔子的身高是2.1米强;河南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战国铜尺合现在23.1厘米,按照这个尺寸,孔子的身高接近2.2米;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6李零李零47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482、出身——“私生子”?朱维铮“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扵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索隠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其文甚明。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室初婚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合之由也,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不合礼尔。正义: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絶;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絶。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为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征在,据此婚过六十四矣。2、出身——“私生子”?朱维铮49我说第一,孔子是私生子。耶稣也是私生子,他的母亲未婚先孕,他出生在马槽里。孔子的出生不是我说的,是司马迁和郑玄说的,关于孔子的第一部传记是《史记》里的《孔子世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我说第一,孔子是私生子。耶稣也是私生子,他的母亲未婚先孕,他503、孔门弟子三千余人——七十二人孔门十贤德行: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政事: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言语: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文学: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3、孔门弟子三千余人——七十二人51《樊迟仲弓问仁》课件52樊迟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在受教于孔子期间,有一次,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菜的事,被孔子斥为“小人”。他学业上成就不大,但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为“益都侯”。樊迟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53冉雍

雍(公元前522-?)字仲弓,荼(今菏泽市冉贤集)人。为孔子弟子,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三冉。冉雍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冉氏族普》称其父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冉雍雍(公元前522-?)字仲弓,荼(今菏泽市冉54子夏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子夏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55三、课文分析仲弓(冉雍)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仕于士卿大夫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先生说:“平常出门像见大宾般,居上使民像临大祭般。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于人。无论是仕于邦国中,还是在卿大夫家中,该能无所怨。”仲弓说:“雍姿质虽钝,请照先生这番话切实努力吧!"

三、课文分析仲弓(冉雍)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56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57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58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樊迟问仁道。先生说:“平常独居不放肆,行事不怠慢,待人要忠。这几项就使去夷狄之邦,也不可弃去不行呀。”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592、“仁”的延伸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迟缓)。”曰:“其言也訒(言语迟缓),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颜渊篇第十二)2、“仁”的延伸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603、《论语》的仁学思想“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仁”的基本内涵:爱人“仁”的实现途径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为仁由己智者利仁3、《论语》的仁学思想“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611.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而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例如,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平日的言行举止要端正庄严、从事工作要严肃认真、对别人要忠心诚意。(“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并不是以“礼”为“仁”的准绳,而是以“礼”为“仁”的表现形式或实现途径。也就是说,“仁”是心理的内涵,“礼”是“仁”的外化。1.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622.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包括两个方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推己及人6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