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_第1页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_第2页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_第3页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_第4页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1二、呼吸的概念及意义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意义:维持人体的内环境O2和CO2含量

的相对稳定。实质:吸入O2,排除CO2二、呼吸的概念及意义2三、呼吸的全过程三、呼吸的全过程3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1.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中线所作的垂线。2.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线。3.腋前线沿腋窝前缘(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线。4.腋中线沿腋窝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线。5.腋后线沿腋窝后缘(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线。6.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线。7.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中线(通过椎骨棘突)所作的垂线。(一)胸部的标志线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1.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中线所作的垂4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5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6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7∵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在同等条件下,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20倍;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每分肺泡通气量(VA)/每分肺血流量(Q)吸入灰尘不断沉积,呈灰暗色或蓝黑色。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结合1个O2)属于骨骼肌,一群作用环甲关节使声带紧张或松弛,如环甲肌;⒈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者输出的气体总量①脏胸膜:肺表面的部分肺间质:肺内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⒈HCO3-的形式:88%相互作用,相互抑制,从而维持机体正常呼吸运动。位于胸腔内,纵膈两侧,膈的上方,左右各一。鼻咽位于鼻腔的后方,向前经鼻后孔肺的功能主要时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胸式呼吸:严重腹水、腹腔有巨大肿块、腹式呼吸:以膈的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Hb+O2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正常值:t1末=83%;(二)腹部分区两侧肋弓的最低点的连线两侧的髂结节的连线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引出两条垂线∵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在同等条件下,CO2的扩散8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9第二节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10

呼吸系统概观11呼吸系统概观11一、呼吸道(一)鼻

1.外鼻12一、呼吸道12

2.鼻腔(被鼻中隔分左、右两腔)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132.鼻腔(被鼻中隔分左、右两腔)13★3.鼻窦(4对)额窦: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上颌窦:最大、开口于中鼻道

窦腔邻近上颌磨牙根,牙根的感染漫延至此引起上颌窦炎,窦口高于窦底,直立引流不畅,需采取侧卧位,患侧向上,足高头低法。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14★3.鼻窦(4对)14(二)咽是消化和呼吸系统的共同通道。呈前。后略扁的漏斗形,

上端附于颅底

下端在第六颈椎的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

后壁紧邻脊柱

前壁不完整,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二)咽151.鼻咽位于鼻腔的后方,向前经鼻后孔

通鼻腔。侧壁有咽鼓管咽口,经

咽鼓管通中耳鼓室。2.口喉位于口腔的后方,向前经咽峡通

口腔。侧壁有一对腭扁桃体。3.喉咽位于喉腔的后方,向前经喉口通

喉腔,向下接食管1.鼻咽位于鼻腔的后方,向前经鼻后孔16(三)喉既是气体的通道,也是发音的器官。位于颈前部上续于咽下与气管相通两侧与颈部大血管、神经及甲状腺相邻。(三)喉171.喉的软骨(1)甲状软骨:最大,位于舌骨下方。(2)环状软骨:唯一完整软骨环,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向下接气管,向后平对第6颈椎体。(3)会厌软骨:上端游离,下端借韧带连与喉结后下方。吞咽时喉上提会厌盖住喉口防止食物误入喉腔。(4)杓状软骨:成对的喉软骨,底部有声带突,有声带附着。1.喉的软骨18正常值:t1末=83%;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线。通鼻腔。层流→阻力小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7s,而完成气体交换的时间右肺被斜裂、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1%时→呼吸开始加深;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外膜构成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结合1个O2)属于骨骼肌,一群作用环甲关节使声带紧张或松弛,如环甲肌;口喉位于口腔的后方,向前经咽峡通中,CO2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2)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形成。呼气时:胸内压<大气压-3~-5mmHg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②壁胸膜:胸壁内面、纵膈侧面、膈上面的部分400~600ml,平均500ml;①脏胸膜:肺表面的部分支气管树终末细支气管(第14-16级)

图喉软骨19正常值:t1末=83%;图喉软骨19

2.喉腔1.上经喉口通喉咽,向下通气管。2.喉口是喉腔的上口,由会厌上缘、杓会厌臂及杓状软骨间切迹所围成。正常呼吸时,喉口呈开放状态,吞咽时关闭。3.喉腔中部有两对自外侧壁突入腔内的黏膜皱襞,上一对为前庭襞,粉红色,两襞之间的裂隙为前庭裂;下一对为声襞,白色,两襞之间为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声带位于声襞内侧缘,是由声襞、声韧带、声带肌构成。4.分3部:⑴喉前庭:喉口—前庭裂⑵喉中间腔:前庭裂—声门裂,容积最小,两侧有喉室⑶声门下腔:声门裂以下,黏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易引起水肿,导致喉腔阻塞呼吸困难。202.喉腔20

喉冠状切面21喉冠状切面213.喉肌

属于骨骼肌,一群作用环甲关节使声带紧张或松弛,如环甲肌;另一群作用环杓关节使声门裂开大或缩小,如环杓后肌;喉肌运动可以控制声音强弱和音调高低。223.喉肌22(三)气管与主支气管气管1.位置:食管前方,上接环状软骨,经颈部正中,下行入胸腔在胸骨角平面(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2.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其内面有向上凸的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的定位标志。3.结构:16-20个“C”

形气管软骨环以及连接各环的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后壁缺口处由纤维组织膜封闭称膜壁。4.分部:颈静脉切迹为界,颈部:短而表浅,第2-4气管软骨环前面有甲状腺峡横过,两侧有大血管和甲状腺侧叶,后方与食管相邻,临床急性喉阻塞在第3-5气管环沿中线纵形切开气管进行急救。胸部:较长,前有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后方紧邻食管。23(三)气管与主支气管23

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左细长平)细而长,4-5cm,走行水平。右主支气管:(右粗短直)粗而短,2-3cm,走行垂直。气管异

物易坠入。24主支气管24

(三)气管、主支气管的细微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外膜构成25(三)气管、主支气管的细微结构25二、肺肺的功能主要时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幼儿新鲜肺呈淡红色,随着年龄增长,吸入灰尘不断沉积,呈灰暗色或蓝黑色。二、肺肺的功能主要时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26(一)肺的位置与形态位于胸腔内,纵膈两侧,膈的上方,左右各一。右肺受

肝的影响短而宽,左肺受心的影响狭而长。外形近似圆钝形:肺尖:圆钝形,经胸廓上口伸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肺尖部听诊的部位,肺结核好发部位。肺底:与膈相邻,向上凹陷,称膈面。肺外侧面:与肋、肋间肌相邻,称肋面。肺内侧面:与纵膈相邻,称纵膈面,中部凹陷,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神经出入的部位。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肺根。(一)肺的位置与形态27肺前缘:薄锐,左肺下部有心切迹。肺后缘:厚而圆钝,贴于脊柱两侧。肺下缘:薄锐,伸入胸壁与膈间隙内。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斜裂、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肺前缘:薄锐,左肺下部有心切迹。28上颌窦:最大、开口于中鼻道过程:肺扩张→肺牵感器兴奋→迷走N→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吸气转化为呼气。补呼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胸椎体,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混合呼吸:正常成人。

哮喘病人的气道上皮合成、释放肺内皮素↑→气道平滑肌收缩→阻力增大→呼吸困难正常值:t1末=83%;间接法:用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形成。来源:肺泡Ⅱ型细胞分泌,单分子层分布于肺泡液-气界面上,其密度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内呈负压,有浆液,呼吸运动时减少摩擦。通鼻腔。(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③与气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吸气阻力;三、胸膜、胸膜腔和纵隔补呼气量:900~1200ml;深慢呼吸1000x6=6000(1000-150)x6=5100细支气管(第11-13级)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400~600ml,平均500ml;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最大通气量:最快速度和最大深度呼吸时每分钟通气量支气管树终末细支气管(第14-16级)③需酶催化:碳酸酐酶加速反应0.跨壁压(△P)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既是气体的通道,也是发音的器官。位于延髓腹侧表面下0.深慢呼吸1000x6=6000(1000-150)x6=5100①CO2兴奋呼吸的作用,以中枢途径为主;②壁胸膜:胸壁内面、纵膈侧面、膈上面的部分=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气体扩散速率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其内面有向上凸的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的定位标志。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1500~2000ml;呼吸形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的相对稳定。位置:食管前方,上接环状软骨,经颈部正中,下行入胸腔在胸骨角平面(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二)肺的微细结构肺组织分为—实质: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末端大量肺泡。间质: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具体分支构成支气管树:

主支气管(第1级)叶支气管(第2级)段支气管(第3-4级)

小支气管(第5-10级)肺导气部细支气管(第11-13级)支气管树终末细支气管(第14-16级)呼吸性细支气管(第17-19级)肺泡管(第20-22级)肺呼吸部肺泡囊(第23级)肺泡(第24级)29上颌窦:最大、开口于中鼻道400~600ml,平均500ml

3030

3131细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直接影响进出肺泡的气体流量,当细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引起哮喘。细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直接影响进出肺泡的气体流量,当细32333334341.呼吸性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是导气部和呼吸部之间过渡性管道从此管开始具有气体交换功能。2.肺泡管: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由许多肺泡组成。3.肺泡囊:每个肺泡管分支形成2-3个肺泡囊,是许多肺泡共同开口形成的囊腔。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4.肺泡:构成肺的主要结构,半球形小囊,开口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成人每侧肺约有3亿-4亿个肺泡,总面积为70-80平方米。⑴肺泡上皮:①I型肺泡细胞:扁平,覆盖肺泡大部分表面,是完成气体交换的主要细胞。351.呼吸性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是导气部和呼吸部之间

②II型肺泡细胞:位于I型肺泡之间,数量比I型少,细胞核上有分泌颗粒,颗粒内物质释放在肺泡表面形成黏液层,称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呼气肺泡缩小,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增加,表面张力降低,防止肺泡过度塌陷:吸气肺泡扩张,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减小,肺泡回缩力加大,防止肺泡过度膨胀。36②II型肺泡细胞:位于I型肺泡之间,数量比I型少,细胞核上

肺间质:肺内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肺巨噬细胞:有吞噬、免疫、分泌、防御功能,吞噬进入肺内的大量尘粒后称为尘细胞。左心衰导致肺淤血,大量红细胞从毛细血管腔溢出被巨噬细胞吞噬,细胞质中含有大量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含铁血黄素颗粒),此种细胞称心力衰竭细胞。37肺间质:肺内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37⑵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薄层结缔组织。内含肺泡巨噬细胞(如吞噬了大量灰尘颗粒后,叫尘细胞)。⑶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的气体进行交换时所通过的屏障性结构。

屏障的结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内面的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层、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肺泡隔)、毛细血管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层⑵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薄层结缔组织。内含肺泡巨噬细胞(如吞噬38

3939

4040

三、胸膜、胸膜腔和纵隔1.胸腔:胸廓、膈围成,分三部:左、右侧胸膜腔与肺,中间的纵膈。2.胸膜:覆盖在肺外表面、胸壁内表面、纵膈侧面、膈上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①脏胸膜:肺表面的部分②壁胸膜:胸壁内面、纵膈侧面、膈上面的部分3.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在两部分胸膜之间形成的密闭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内呈负压,有浆液,呼吸运动时减少摩擦。壁胸膜:膈胸膜、肋胸膜、纵膈胸膜、胸膜顶肋隔隐窝: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转折处。41三、胸膜、胸膜腔和纵隔41

4242

4343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正常值:t1末=83%;中,CO2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但在肺中,由于肺泡气和V血间分压差的不同,CO2的扩散速率实际约为O2的2倍。PCO2↓→呼吸减慢(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肺的功能主要时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既是气体的通道,也是发音的器官。(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幼儿新鲜肺呈淡红色,随着年龄增长,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中纵隔: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称为位置:食管前方,上接环状软骨,经颈部正中,下行入胸腔在胸骨角平面(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组织换气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不断消⑵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薄层结缔组织。深慢呼吸1000x6=6000(1000-150)x6=5100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肺根。属于骨骼肌,一群作用环甲关节使声带紧张或松弛,如环甲肌;7s,而完成气体交换的时间氧含量⁄氧容量的%——氧饱和度

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胸膜顶与肺尖体表投影一致,高出锁骨内侧1/3的上方2-3cm44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44

4545

4646纵隔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胸椎体,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分部:以胸骨角平面(第4胸椎体下缘)为界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两部,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三部分。上纵隔: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迷走神经、喉返审核、隔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等。前纵隔:少量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中纵隔: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隔:胸主动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等。47纵隔47

4848第三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原动力: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第三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 原动力:呼吸491.呼吸运动呼气运动肺内压>大气压缩小肺脏吸气运动肺内压<大气压胸廓呼吸肌缩小收缩舒张扩张扩张呼吸运动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型式: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1.呼吸运动呼气运动肺内压>大气压缩小肺脏吸气运动50

型式: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型式:51(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①平静呼吸: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胸廓容积缩小,肺被动缩小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和膈肌弹性回位,缩小胸廓上下、前后、左右径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入肺胸廓容积扩大,肺在胸膜腔负压作用下被动扩张(因肺无主动扩缩的组织结构)

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增大胸廓的上下径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扩大胸廓前后、左右径

吸气

呼气(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肺内压>大气压,胸廓容积缩小,膈肌和52②用力呼吸: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胸廓容积进一步扩大。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也参加(肋间内肌+腹壁肌收缩),胸廓容积进一步缩小。③人工呼吸: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方法:负压吸气式(压胸法)

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4)特点: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③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起主要作用)。②用力呼吸:53(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间肌的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主要表现为胸壁的起伏腹式呼吸:以膈的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主要表现为腹壁的起伏(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54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55

混合呼吸:正常成人。腹式呼吸:婴儿、胸膜炎、胸腔积液。胸式呼吸:严重腹水、腹腔有巨大肿块、(2)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成人:12~18次/分婴儿:60~70次/分妊娠、肥胖。混合呼吸:正常成人。妊娠、肥胖。562.胸膜腔内压

(1)概念: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2)测定方法:间接法:用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直接法:2.胸膜腔内压57(3)压力:平静吸气时:胸内压<大气压-5~-10mmHg

呼气时:胸内压<大气压-3~-5mmHg

特点:①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②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

(3)压力:特点:58(4)成因:前提条件: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

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形成因素:

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胸内压=0-肺回缩力迫使脏层胸膜回位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肺弹性组织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

肺回缩力(大气压)

肺内压(4)成因: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胸内压=大气压-肺59(5)生理意义:

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结论:胸膜腔内负压是脏层胸膜受到两个相反作用力相互抵消的代数和,经脏层胸膜间接反映在胸膜腔的压力。(5)生理意义:结论:60

(二)肺通气的阻力呼吸运动产生的动力,在克服肺通气所遇到的阻力后,方能实现肺通气。阻力增高是临床肺通气障碍的常见原因。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通气阻力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肺弹性阻力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黏滞阻力惯性阻力肺弹性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2/3常态下可忽略不计(二)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通气阻力胸廓弹性阻力61(一)弹性阻力

1.肺弹性阻力顺应性=1/弹性阻力

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顺应性大

容易扩张

弹性阻力小顺应性小

不易扩张

弹性阻力大(一)弹性阻力62②来源:肺的弹性阻力Ⅰ.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的液体分子受力不均匀,表现的内聚力(表面张力)方向是向中心的→使肺泡缩小。肺弹性组织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2/3②来源:Ⅰ.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63Ⅱ.表面活性物质:来源:肺泡Ⅱ型细胞分泌,单分子层分布于肺泡液-气界面上,其密度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作用:

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吸气阻力;

b.减少肺泡内液的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Ⅱ.表面活性物质:64c.维持肺泡内压的稳定性→防止肺泡破裂或萎缩。临床:●成人肺炎、肺血栓等→表面活性物质↓→肺不张。●6~7个月胎儿才开始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故早产儿可因缺乏表面活性物质而发生肺不张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呼吸窘迫综合征。吸气肺泡表面积↑表面活性物质分散降表面张力的作用↓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回缩防肺泡破裂

(呼气)(↓)(密集)(↑)(↓)(扩张)(萎陷)c.维持肺泡内压的稳定性→防止肺泡破裂或萎缩。临床65①反应迅速且可逆,无需酶的催化;1000~1500ml。∴肺功能衰竭患者往往缺O2显著,CO2潴留不明显。具体分支构成支气管树:属于骨骼肌,一群作用环甲关节使声带紧张或松弛,如环甲肌;3s(≈前1/3段)=气体交换的时间储备;右肺被斜裂、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中线(通过椎骨棘突)所作的垂线。呈前。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肺泡囊(第23级)胸式呼吸:以肋间肌的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在两部分胸膜之间形成的密闭的腔隙。肺泡管: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由许多肺泡组成。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外膜构成正常值:t1末=83%;既是气体的通道,也是发音的器官。腹式呼吸:以膈的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细支气管(第11-13级)解剖无效腔:无气体交换能力的腔(从上呼吸道→呼吸性细支气管)。指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气的气体量。①反应迅速且可逆,无需酶的催化;66

2.胸廓弹性阻力(不讲,课外内容)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形成。胸廓的弹性阻力的作用方向,则视胸廓扩大的程度而异:①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肺容量≈67%),不表现有弹性回缩力;②胸廓缩小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③胸廓扩大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内=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肺容量变化(△P)

胸廓顺应性=────────=0.2L/cmH2O

跨壁压(△P)2.胸廓弹性阻力(不讲,课外内容)67

影响弹性阻力的因素:①肺充血、肺不张、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纤维化和感染等原因→肺弹性阻力↑(肺顺应性↓)→吸气困难。②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破坏→肺回缩力↓→肺弹性阻力↓(肺顺应性↑)→呼气困难。故肺顺应性加大并不一定表示肺通气功能好。③肥胖、胸廓畸形、胸膜增厚、腹内占位病变等原因→弹性阻力↑(顺应性↓)→但引起通气障碍的情况较少。

影响弹性阻力的因素:68(二)非弹性阻力⑴气道阻力的特点:①只在呼吸运动时产生:流速快→阻力大②与气体流动形式有关:层流→阻力小湍流→阻力大③与气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R∝1/r4)

(二)非弹性阻力69

哮喘病人的气道上皮合成、释放肺内皮素↑→气道平滑肌收缩→阻力增大→呼吸困难气道阻力与气流速度成正比。速度越快,阻力越大(跑步,飞机等)呼吸加深加快时,阻力也会增大。

70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可用肺容量和肺通气量的变化作为指标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可用肺容量和肺通气量的变化作为71(一)肺容量肺容量:肺所能容纳的气体量。

1.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400~600ml,平均500ml;

2.补吸气量: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1500~2000ml;深吸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

3.补呼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900~1200ml;

4.残气量和功能残气量:残气量是指最大呼气末肺内仍残余的气量。1000~1500ml。(一)肺容量72功能残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残余的气量。功能残气量=残气量+补呼气量

5.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气的气体量。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正常成年男性:3500ml,女性:2500ml

6.时间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快速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值:t1末=83%;t2末=96%;t3末=99%。

功能残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残余的气量。73第一秒末最有意义。低于60%为不正常。

意义: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阻塞性肺疾患的时间肺活量↓。7.肺总量

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总量。肺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肺总量=肺活量+余气量第一秒末最有意义。低于60%为不正常。74(一)肺容量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总量。肺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肺总量=肺活量+余气量成年男性平均约5000ml;女性约3500ml。

1.潮气量:400~600ml,平均500ml;

2.补吸气量:1500~2000ml;

3.补呼气量:900~1200ml;

4.余气量:1000~1500ml。(一)肺容量75肺容积和肺容量示意图肺容积和肺容量示意图76(二)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气量⒈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者输出的气体总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最大通气量:最快速度和最大深度呼吸时每分钟通气量=最大限度潮气量×最快呼吸频率(次/分)

可放映通气功能的贮备能力,估计一个人最大运动量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无气体交换能力的腔(从上呼吸道→呼吸性细支气管)。150ml在适度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对机体更为有利。

=6~8L/min=70~120L/min=4.2~6.3L/min(二)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气量=6~8L/min=77不同呼吸形式对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呼吸形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平静呼吸500x12=6000(500-150)x12=4200浅快呼吸250x24=6000(250-150)x12=2400深慢呼吸1000x6=6000(1000-150)x6=5100不同呼吸形式对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呼吸形式78第四节气体的交换与运输一、气体的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动力原理:扩散。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由(分压)高到(分压)低扩散。气体分压: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所占的压力。例:空气压力为760mmHg,O2所占空气的21%,所以O2的分压=760mmHg×21%=159mmHg。

第四节气体的交换与运输79换气动力:分压差换气方向:分压高→分压低换气结果:肺:V血组织:A血↓↓A血V血换气动力:分压差80CO2O2肺组织CO2O2肺组织81(二)气体交换的过程1.肺换气由于分压差的作用下,通过肺

换气,O2由肺泡扩散至静脉血

中,CO2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

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2.组织换气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不断消

耗O2,并生成CO2。O2由动脉血扩散至组织细胞,CO2由组织细胞扩散动脉血。

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二)气体交换的过程82肺换气肺换气83组织换气组织换气84(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扩散速率

∵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在同等条件下,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20倍;但在肺中,由于肺泡气和V血间分压差的不同,CO2的扩散速率实际约为O2的2倍。∴肺功能衰竭患者往往缺O2显著,CO2潴留不明显。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扩散距离×√分子量=(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85⑴厚度: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呼吸膜厚度↑→通透性↓→气体交换↓;特别在运动时,∵耗氧量↑肺血流速↑(=气体交换时间↓),呼吸膜厚度↑→气体交换↓↓。⑵面积:肺气肿、肺不张、肺叶切除→呼吸膜面积↓→气体交换↓。6层<1μm厚2.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正常呼吸膜非常薄,通透性与面积极大(70-80m2)。①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全长约需0.7s,而完成气体交换的时间仅需0.3s(≈前1/3段)=气体交换的时间储备;②安静状态时仅有40m2参与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面积储备。CO2O2⑴厚度: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呼吸膜厚度↑→通透性↓→气体863.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VA)/每分肺血流量(Q)

⑴VA/Q↑≈肺通气↑或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换气效率↓(如心衰、肺动脉栓塞);⑵VA/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效率↓(如支哮、肺气肿、支气管栓塞)。(5L/min)=0.84(最佳值)(4.2L/min)3.通气/血流比值(5L/min)=0.84(最佳87几点说明:●VA/Q↑or↓→换气效率↓→缺O2和CO2潴留的症状;但以缺O2为主,原因:①∵A-V血间PO2>PCO2∴功能性A-V短路时,A血PO2↓的程度>V血PCO2↑;②∵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CO2的扩散速>O2,∴不易出现CO2潴留的症状;③∵A血PO2↓和PCO2↑时,可刺激呼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有助于CO2的排出,而几乎无助于O2的摄取。几点说明:88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的运输形式

(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不可或缺)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

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特征:量大,为主要运输形式。

化学结合动态平衡物理溶解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化学结合动态平衡物理溶解89

氧的运输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⒈O2与Hb的可逆性结合:Hb+O2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临床常见缺氧及紫绀PO2↑(氧合)PO2↓(氧离)HbO2鲜红色暗红色氧的运输当表浅毛细血管床90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结合1个O2)

Hb+O2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

100ml血Hb+O2结合的实际量——氧含量

氧含量⁄氧容量的%——氧饱和度

2.O2与Hb结合的特征:①反应快、可逆、受PO2的影响、不需酶的催化;②是氧合,非氧化:Hb-Fe2++O2→Fe2+-HbO2

(因O2结合在Hb的Fe2+上时,无电荷的转移)PO2↑(氧合)PO2↓(氧离)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结合1个O91CO2的运输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95%

⒈HCO3-的形式:88%

(1)反应过程:

CO2+H2O(2)反应特征:碳酸酐酶H2CO3HCO3-+H+①反应速度极快且可逆,反应方向取决PCO2差;②RBC膜上有Cl-和HCO3-特异转运载体,

Cl-转移维持电平衡,促进CO2化学结合的运输;③需酶催化:碳酸酐酶加速反应0.5万倍,双向作用;④在RBC内反应,在血浆内运输。CO2的运输碳酸酐酶H2CO3HCO3-+H+①反应速92CO2的运输碳酸酐酶CO2的运输碳酸酐酶93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

(1)反应过程:

HbNH2O2+H++CO2(2)反应特征:在组织在肺脏HHbNHCOOH+O2①反应迅速且可逆,无需酶的催化;②CO2与Hb的结合较为松散;③反应方向主要受氧合作用的调节:

HbO2的酸性高,难与CO2结合,反应向左进行;

HHb的酸性低,易与CO2结合,反应向右进行。④虽不是主要运输形式,却是高效率运输形式,因肺部排出的CO2有18%是此释放的;⑤带满O2的Hb仍可携带CO2。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在组织在肺脏HHbNHCO94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基本呼吸中枢

本节讨论的中心内容:●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呼吸为什么有节律?●调节呼吸运动的环节。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基本呼吸中枢本节讨论的中心内95

一、呼吸中枢

(一)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是指(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早先分段横切脑干等研究发现: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

一、呼吸中枢961.延髓呼吸中枢的作用分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相互作用,相互抑制,从而维持机体正常呼吸运动。2.脑桥呼吸中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主要功能是抑制延髓吸气中枢,促使吸气向呼气转化,防止吸气过长过深。3.大脑皮质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可控制随意的呼吸。不随意的节律性由延髓和脑桥控制。1.延髓呼吸中枢的作用97(一)肺牵张反射

肺牵张反射:指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运动的变化。包括肺扩张、肺缩小反射。

感受器位于:细支气管平滑肌⑴肺缩小反射

肺缩小较明显时引起吸气的反射。在平静呼吸调节中的意义不大,但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二、呼吸运动的调节(一)肺牵张反射二、呼吸运动的调节98⑵肺扩张反射过程:肺扩张→肺牵感器兴奋→迷走N→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吸气转化为呼气。

正常成年人只有潮气量达到800ml以上时才会出现肺牵张反射意义:①加速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②与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⑵肺扩张反射99(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身感受引起的反射,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100

外周化学感受器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前者主要参与呼吸调节,后者则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一)化学感受性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一)化学感受性反射101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侧表面下0.2mm的区域,可分为头、中、尾三部分。头区、尾区具有化学感受性,中区不具有化学感受性。适宜刺激:对H+高度敏感,不感受缺O2的刺激。因血液中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乃通过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CO2+H2O→H2CO3→H++HCO3-发挥刺激作用的。中枢化学感受器102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1031.CO2对呼吸的影响

CO2:↑1%时→呼吸开始加深;

↑4%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1倍以上;↑6%时→肺通气量可增大6-7倍;↑7%以上→呼吸减弱=CO2麻醉。PCO2↓→呼吸减慢(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机制:呼吸加深加快延髓呼吸中枢+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C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CO2+H2O→H2CO3→H++HCO3-PCO2↑PCO2↑1.CO2对呼吸的影响呼吸加深加快延髓呼吸中枢+外周化学104

特点:①CO2兴奋呼吸的作用,以中枢途径为主;但因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故潜伏期较长;②CO2兴奋呼吸的中枢途径是通过H+的间接作用(∵血液中的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③CO2兴奋呼吸的外周途径虽然为次,但当动脉血PCO2突然增高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敏感性降低(CO2麻醉)时,起着重要作用。特点:105(2)低氧:

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并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轻度缺氧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能对抗缺氧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增强。严重缺氧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抗不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特点:①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远不及PCO2和[H+]↑作用明显,仅在动脉血PO2<80mmHg以下时起作用;

②当长期高CO2和低O2状态(严重肺水肿、肺心病),中枢化学感受器对高CO2发生适应,此时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驱动呼吸的主要刺激。若给予高O2吸入会导致呼吸停止。(2)低氧:106谢谢观看!谢谢观看!107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108二、呼吸的概念及意义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意义:维持人体的内环境O2和CO2含量

的相对稳定。实质:吸入O2,排除CO2二、呼吸的概念及意义109三、呼吸的全过程三、呼吸的全过程110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1.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中线所作的垂线。2.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线。3.腋前线沿腋窝前缘(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线。4.腋中线沿腋窝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线。5.腋后线沿腋窝后缘(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线。6.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线。7.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中线(通过椎骨棘突)所作的垂线。(一)胸部的标志线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1.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中线所作的垂111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112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113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114∵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在同等条件下,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20倍;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每分肺泡通气量(VA)/每分肺血流量(Q)吸入灰尘不断沉积,呈灰暗色或蓝黑色。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结合1个O2)属于骨骼肌,一群作用环甲关节使声带紧张或松弛,如环甲肌;⒈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者输出的气体总量①脏胸膜:肺表面的部分肺间质:肺内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⒈HCO3-的形式:88%相互作用,相互抑制,从而维持机体正常呼吸运动。位于胸腔内,纵膈两侧,膈的上方,左右各一。鼻咽位于鼻腔的后方,向前经鼻后孔肺的功能主要时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胸式呼吸:严重腹水、腹腔有巨大肿块、腹式呼吸:以膈的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Hb+O2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正常值:t1末=83%;(二)腹部分区两侧肋弓的最低点的连线两侧的髂结节的连线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引出两条垂线∵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在同等条件下,CO2的扩散115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七章呼吸系统课件116第二节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117

呼吸系统概观118呼吸系统概观11一、呼吸道(一)鼻

1.外鼻119一、呼吸道12

2.鼻腔(被鼻中隔分左、右两腔)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1202.鼻腔(被鼻中隔分左、右两腔)13★3.鼻窦(4对)额窦: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上颌窦:最大、开口于中鼻道

窦腔邻近上颌磨牙根,牙根的感染漫延至此引起上颌窦炎,窦口高于窦底,直立引流不畅,需采取侧卧位,患侧向上,足高头低法。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121★3.鼻窦(4对)14(二)咽是消化和呼吸系统的共同通道。呈前。后略扁的漏斗形,

上端附于颅底

下端在第六颈椎的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

后壁紧邻脊柱

前壁不完整,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二)咽1221.鼻咽位于鼻腔的后方,向前经鼻后孔

通鼻腔。侧壁有咽鼓管咽口,经

咽鼓管通中耳鼓室。2.口喉位于口腔的后方,向前经咽峡通

口腔。侧壁有一对腭扁桃体。3.喉咽位于喉腔的后方,向前经喉口通

喉腔,向下接食管1.鼻咽位于鼻腔的后方,向前经鼻后孔123(三)喉既是气体的通道,也是发音的器官。位于颈前部上续于咽下与气管相通两侧与颈部大血管、神经及甲状腺相邻。(三)喉1241.喉的软骨(1)甲状软骨:最大,位于舌骨下方。(2)环状软骨:唯一完整软骨环,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向下接气管,向后平对第6颈椎体。(3)会厌软骨:上端游离,下端借韧带连与喉结后下方。吞咽时喉上提会厌盖住喉口防止食物误入喉腔。(4)杓状软骨:成对的喉软骨,底部有声带突,有声带附着。1.喉的软骨125正常值:t1末=83%;肩胛线通过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线。通鼻腔。层流→阻力小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7s,而完成气体交换的时间右肺被斜裂、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1%时→呼吸开始加深;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外膜构成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结合1个O2)属于骨骼肌,一群作用环甲关节使声带紧张或松弛,如环甲肌;口喉位于口腔的后方,向前经咽峡通中,CO2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2)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形成。呼气时:胸内压<大气压-3~-5mmHg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②壁胸膜:胸壁内面、纵膈侧面、膈上面的部分400~600ml,平均500ml;①脏胸膜:肺表面的部分支气管树终末细支气管(第14-16级)

图喉软骨126正常值:t1末=83%;图喉软骨19

2.喉腔1.上经喉口通喉咽,向下通气管。2.喉口是喉腔的上口,由会厌上缘、杓会厌臂及杓状软骨间切迹所围成。正常呼吸时,喉口呈开放状态,吞咽时关闭。3.喉腔中部有两对自外侧壁突入腔内的黏膜皱襞,上一对为前庭襞,粉红色,两襞之间的裂隙为前庭裂;下一对为声襞,白色,两襞之间为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声带位于声襞内侧缘,是由声襞、声韧带、声带肌构成。4.分3部:⑴喉前庭:喉口—前庭裂⑵喉中间腔:前庭裂—声门裂,容积最小,两侧有喉室⑶声门下腔:声门裂以下,黏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易引起水肿,导致喉腔阻塞呼吸困难。1272.喉腔20

喉冠状切面128喉冠状切面213.喉肌

属于骨骼肌,一群作用环甲关节使声带紧张或松弛,如环甲肌;另一群作用环杓关节使声门裂开大或缩小,如环杓后肌;喉肌运动可以控制声音强弱和音调高低。1293.喉肌22(三)气管与主支气管气管1.位置:食管前方,上接环状软骨,经颈部正中,下行入胸腔在胸骨角平面(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2.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其内面有向上凸的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的定位标志。3.结构:16-20个“C”

形气管软骨环以及连接各环的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后壁缺口处由纤维组织膜封闭称膜壁。4.分部:颈静脉切迹为界,颈部:短而表浅,第2-4气管软骨环前面有甲状腺峡横过,两侧有大血管和甲状腺侧叶,后方与食管相邻,临床急性喉阻塞在第3-5气管环沿中线纵形切开气管进行急救。胸部:较长,前有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后方紧邻食管。130(三)气管与主支气管23

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左细长平)细而长,4-5cm,走行水平。右主支气管:(右粗短直)粗而短,2-3cm,走行垂直。气管异

物易坠入。131主支气管24

(三)气管、主支气管的细微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外膜构成132(三)气管、主支气管的细微结构25二、肺肺的功能主要时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幼儿新鲜肺呈淡红色,随着年龄增长,吸入灰尘不断沉积,呈灰暗色或蓝黑色。二、肺肺的功能主要时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133(一)肺的位置与形态位于胸腔内,纵膈两侧,膈的上方,左右各一。右肺受

肝的影响短而宽,左肺受心的影响狭而长。外形近似圆钝形:肺尖:圆钝形,经胸廓上口伸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肺尖部听诊的部位,肺结核好发部位。肺底:与膈相邻,向上凹陷,称膈面。肺外侧面:与肋、肋间肌相邻,称肋面。肺内侧面:与纵膈相邻,称纵膈面,中部凹陷,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神经出入的部位。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肺根。(一)肺的位置与形态134肺前缘:薄锐,左肺下部有心切迹。肺后缘:厚而圆钝,贴于脊柱两侧。肺下缘:薄锐,伸入胸壁与膈间隙内。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斜裂、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肺前缘:薄锐,左肺下部有心切迹。135上颌窦:最大、开口于中鼻道过程:肺扩张→肺牵感器兴奋→迷走N→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吸气转化为呼气。补呼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胸椎体,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混合呼吸:正常成人。

哮喘病人的气道上皮合成、释放肺内皮素↑→气道平滑肌收缩→阻力增大→呼吸困难正常值:t1末=83%;间接法:用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形成。来源:肺泡Ⅱ型细胞分泌,单分子层分布于肺泡液-气界面上,其密度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内呈负压,有浆液,呼吸运动时减少摩擦。通鼻腔。(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③与气道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吸气阻力;三、胸膜、胸膜腔和纵隔补呼气量:900~1200ml;深慢呼吸1000x6=6000(1000-150)x6=5100细支气管(第11-13级)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400~600ml,平均500ml;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最大通气量:最快速度和最大深度呼吸时每分钟通气量支气管树终末细支气管(第14-16级)③需酶催化:碳酸酐酶加速反应0.跨壁压(△P)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既是气体的通道,也是发音的器官。位于延髓腹侧表面下0.深慢呼吸1000x6=6000(1000-150)x6=5100①CO2兴奋呼吸的作用,以中枢途径为主;②壁胸膜:胸壁内面、纵膈侧面、膈上面的部分=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气体扩散速率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其内面有向上凸的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的定位标志。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1500~2000ml;呼吸形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的相对稳定。位置:食管前方,上接环状软骨,经颈部正中,下行入胸腔在胸骨角平面(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二)肺的微细结构肺组织分为—实质: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末端大量肺泡。间质: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具体分支构成支气管树:

主支气管(第1级)叶支气管(第2级)段支气管(第3-4级)

小支气管(第5-10级)肺导气部细支气管(第11-13级)支气管树终末细支气管(第14-16级)呼吸性细支气管(第17-19级)肺泡管(第20-22级)肺呼吸部肺泡囊(第23级)肺泡(第24级)136上颌窦:最大、开口于中鼻道400~600ml,平均500ml

13730

13831细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直接影响进出肺泡的气体流量,当细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引起哮喘。细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直接影响进出肺泡的气体流量,当细13914033141341.呼吸性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是导气部和呼吸部之间过渡性管道从此管开始具有气体交换功能。2.肺泡管: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由许多肺泡组成。3.肺泡囊:每个肺泡管分支形成2-3个肺泡囊,是许多肺泡共同开口形成的囊腔。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4.肺泡:构成肺的主要结构,半球形小囊,开口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成人每侧肺约有3亿-4亿个肺泡,总面积为70-80平方米。⑴肺泡上皮:①I型肺泡细胞:扁平,覆盖肺泡大部分表面,是完成气体交换的主要细胞。1421.呼吸性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是导气部和呼吸部之间

②II型肺泡细胞:位于I型肺泡之间,数量比I型少,细胞核上有分泌颗粒,颗粒内物质释放在肺泡表面形成黏液层,称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呼气肺泡缩小,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增加,表面张力降低,防止肺泡过度塌陷:吸气肺泡扩张,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减小,肺泡回缩力加大,防止肺泡过度膨胀。143②II型肺泡细胞:位于I型肺泡之间,数量比I型少,细胞核上

肺间质:肺内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肺巨噬细胞:有吞噬、免疫、分泌、防御功能,吞噬进入肺内的大量尘粒后称为尘细胞。左心衰导致肺淤血,大量红细胞从毛细血管腔溢出被巨噬细胞吞噬,细胞质中含有大量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含铁血黄素颗粒),此种细胞称心力衰竭细胞。144肺间质:肺内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37⑵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薄层结缔组织。内含肺泡巨噬细胞(如吞噬了大量灰尘颗粒后,叫尘细胞)。⑶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的气体进行交换时所通过的屏障性结构。

屏障的结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内面的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层、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肺泡隔)、毛细血管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层⑵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薄层结缔组织。内含肺泡巨噬细胞(如吞噬145

14639

14740

三、胸膜、胸膜腔和纵隔1.胸腔:胸廓、膈围成,分三部:左、右侧胸膜腔与肺,中间的纵膈。2.胸膜:覆盖在肺外表面、胸壁内表面、纵膈侧面、膈上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①脏胸膜:肺表面的部分②壁胸膜:胸壁内面、纵膈侧面、膈上面的部分3.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在两部分胸膜之间形成的密闭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内呈负压,有浆液,呼吸运动时减少摩擦。壁胸膜:膈胸膜、肋胸膜、纵膈胸膜、胸膜顶肋隔隐窝: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转折处。148三、胸膜、胸膜腔和纵隔41

14942

15043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正常值:t1末=83%;中,CO2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但在肺中,由于肺泡气和V血间分压差的不同,CO2的扩散速率实际约为O2的2倍。PCO2↓→呼吸减慢(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肺的功能主要时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既是气体的通道,也是发音的器官。(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幼儿新鲜肺呈淡红色,随着年龄增长,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中纵隔: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称为位置:食管前方,上接环状软骨,经颈部正中,下行入胸腔在胸骨角平面(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组织换气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不断消⑵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薄层结缔组织。深慢呼吸1000x6=6000(1000-150)x6=5100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肺根。属于骨骼肌,一群作用环甲关节使声带紧张或松弛,如环甲肌;7s,而完成气体交换的时间氧含量⁄氧容量的%——氧饱和度

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胸膜顶与肺尖体表投影一致,高出锁骨内侧1/3的上方2-3cm151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44

15245

15346纵隔

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胸椎体,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分部:以胸骨角平面(第4胸椎体下缘)为界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两部,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三部分。上纵隔: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迷走神经、喉返审核、隔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等。前纵隔:少量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中纵隔: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隔:胸主动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等。154纵隔47

15548第三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原动力: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第三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 原动力:呼吸1561.呼吸运动呼气运动肺内压>大气压缩小肺脏吸气运动肺内压<大气压胸廓呼吸肌缩小收缩舒张扩张扩张呼吸运动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型式: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1.呼吸运动呼气运动肺内压>大气压缩小肺脏吸气运动157

型式: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型式:158(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①平静呼吸: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胸廓容积缩小,肺被动缩小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和膈肌弹性回位,缩小胸廓上下、前后、左右径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入肺胸廓容积扩大,肺在胸膜腔负压作用下被动扩张(因肺无主动扩缩的组织结构)

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增大胸廓的上下径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扩大胸廓前后、左右径

吸气

呼气(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肺内压>大气压,胸廓容积缩小,膈肌和159②用力呼吸: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胸廓容积进一步扩大。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也参加(肋间内肌+腹壁肌收缩),胸廓容积进一步缩小。③人工呼吸: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方法:负压吸气式(压胸法)

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4)特点: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③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起主要作用)。②用力呼吸:160(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间肌的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主要表现为胸壁的起伏腹式呼吸:以膈的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主要表现为腹壁的起伏(2)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161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162

混合呼吸:正常成人。腹式呼吸:婴儿、胸膜炎、胸腔积液。胸式呼吸:严重腹水、腹腔有巨大肿块、(2)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成人:12~18次/分婴儿:60~70次/分妊娠、肥胖。混合呼吸:正常成人。妊娠、肥胖。1632.胸膜腔内压

(1)概念:胸内压是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