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后记_第1页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_第2页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_第3页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_第4页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精选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1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江苏省吴江市屯村试验学校金凤娟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美的景象。

我首先谈话揭趣,揭示课题,然后让同学自由练读,同学根据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使我发觉同学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清虚实。

在理解诗意时,我只让同学初步体会感情,自学古诗确有难度,所以老师只要求同学初步体会感情,我只是抓住古诗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把对同学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情”为主线,把“读”的活动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使同学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绝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颜色明快,意境开阔。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折射出开心的心情。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气勃勃的图画,诗人沉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教学时,由于同学已有了学习第一首古诗的阅历和方法了,我就启发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如“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品读诗意。“说一说”:用自己的话来感受诗句,阐述诗意。“画一画”:依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用画笔来表现、画出诗意。“议一议”:依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评价诗意。然后通过精读感悟,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气氛特别活跃。他们有的用朗读的方法向大家汇报,读得很有感情,从他们的朗读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有的用画一画的方法,看他们一边看着自己的画一边叙述着诗意,特别的流畅和贴近诗意,使我们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有的用说一说的方法,你一句我一言把诗意说得头头是道。还有的既读又说,把一首古诗嚼得滚瓜烂熟,一堂课下来,一首诗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说出诗意学会运用了,但由于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很肤浅,所以同学的理解也没有更深的层次。

《古诗两首》教后感

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学校温志娟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转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日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支配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争论,相互补充。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支配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看法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敬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仆人,老师只是一个参加者、合。

为了转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气。《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相比,其次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约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支配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仔细思索,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议 商议 ,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自学提纲的设计,符合三班级的要求,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育自学力量。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同学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同学自己解决,促进了同学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疑’是“像”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我当时并没有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是把问题转向全班同学:“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奇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同学。

3、让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其次首古诗:

基于《绝句》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爱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支配彻底放开了同学,让同学自主选择最喜爱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同学的敬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闹。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加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还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颜色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分地绽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思索,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同学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留意到了同学的差异,培育了同学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同学学习遇到困难时,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精确     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看点的奇妙解决:“我应当站在哪儿望着庐山瀑布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同学没有说准时,问:“谁还有不同的看法?”当同学能联系诗句说准观看点后,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准时、精确     、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养训练的思想,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同学相互沟通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同学的视野,增长了学问,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同学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力量,这对同学终生有益。特殊是课后作业,我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同学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养训练的需要。

一首诵来一首唱──《古诗两首》教学思索

江苏省邳州市老师进修学校高子阳

《望庐山瀑布》与《绝句》两首诗怎么教呢?我想了许久,最终为自己敲定个方法,那就是《望庐山瀑布》重在诵,《绝句》重在唱。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在我的印象中也是特别深刻的,而这种深刻不是诗的本身意义在我的头脑中深刻,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对这首诗的特别之好,转变了我的很多熟悉。由于读杨振宁博士的独特见解,我才明白了这类诗该怎么教,这类文章该引导同学怎么去学。杨振宁博士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这首诗,上个世纪九十年月中期,他从美国回国到了很多地方讲学,结果巡游了庐山,当他看到瀑布时,吟起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并说:“六七十年了,今日我才明白什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日我才最终明白了李白真的是诗仙。”莫非杨振宁的想像力不好吗?不想确定不是这个缘由。由于抽象的文字与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事物、真实的详细事物,是有差距的,再美的图片,就是刚刚录制的电影、电视,也不行能呈现那详细的世界。杨振宁看完庐山后,说的这段话很快就发表在有关报纸。我看到后,我想到了语文教学,想到这类课,老师们没有有着这种思维来教学着。这类诗老师真的不要把精力花费在理解上,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读到能诵,读到几十年后还能诵,这样才能给同学一个抽象的积淀、将来的感悟。我没有去过庐山,这首诗我也早就会背诵了,或许有一天我去过,那我才会有真正的感觉。

这类诗,老师也应当与孩子同学,孩子没有去过,好多老师也没有去过。但多年的听课,感觉好多老师没有向同学坦白过自己也没有去过,似乎自己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向导,特别熟识那里一样,其实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缺失的反映。我想大家从杨振宁的说法中可以明白其理,可以为这类文章的教学找到新的方法。

《绝句》这首诗,没有多少难点。其实这首诗的教学与《望庐山瀑布》一样,但由于我会唱这首歌,所以,教学这首诗时,我会教同学唱这首诗的,引领他们反复唱的。我信任同学们肯定特别喜爱唱这首诗,由于这首诗所谱的曲子特别美,能把的心情表现出来,能把那段特别的美景表达出来。孩子们反复的唱唱,像上音乐课一样,平常预备铃响起,全班齐唱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2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学问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训练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老师范读,同学画诞生字。

(2)同学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同学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其次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其次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究竟、究竟。绝知:深化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学问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需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会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肯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e评价e再读。

(老师点拨同学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登记不懂的问题。

2、沟通自学状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同学沟通读懂的内容。

同学谈对诗句的理解,老师随机指导。

重点:

精确     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烁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同学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亮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的学问,才能变得更加聪慧)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简单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同学推举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相互沟通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洁说说诗句和意思,最终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举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要求同学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齐读课题。

2、引导同学观看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漂亮的景色。(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丽……)不光我们现代人喜爱秋天,赞美秋天,在我国古代有一位宏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漂亮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伴侣刘景文。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第15页。

二、初读古诗

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生自由读3~4遍)

2、同桌相互读古诗,相互订正。(生互读1~2遍)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沟通字词理解,形成肯定自主学习的力量。)

三、识字

1、出示本课6个生字,带拼音。生自由练读,不熟悉的借助拼音伴侣,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头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示一下大家。(生自由读,全班沟通,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借助肯定的语言环境)刘景文菊花残枝君子橙色橘子(齐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特别精确     ,信任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小组合作记着生字)然后全班沟通。(鼓舞好的识字方法)

6、齐读生字。(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习古诗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同学。)生评价老师。师:“大家想不想学学老师,把古诗读的有感情?”生齐读,抽读(朗读力量较强的同学,师作评),仿照读。

2、师作意境的渲染。

请同学们把书合上,(师在黑板上一边进行简笔画——焉而低垂的荷叶、枯萎的菊枝、黄澄澄的橙子、绿油油的橘子,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漂亮的景色。)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同学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3、面对这么美的景色,同学想怎么表达?那就快快读读古诗吧,边读边看看黑板上的画。(师放古典的轻音乐)

4、多种形式的朗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配乐读)

5、诵读:①看着黑板,边看图画,边跟老师一起背诵。②生自由练背。③竞赛背诵,看谁背既精确     又有感情。(采纳激励方式。)

五、写字

1、小黑板出示本课要求同学会写的3个生字:首、刘、记。生自由认读,抽读,小老师带词语教读。

2、我们看到一个生字能不能立刻就动笔写?对,要先观看。观看什么呢?(生:观看它是什么结构,观看它的重要的笔画,观看发生变化的笔画……)那就请大家认真观看吧,呆会儿看谁观看的认真,提示大家的最好。(生观看生字,并全班沟通。)

3、师范写生字(边写边指导)

4、生练习,师作评价、展现。(给同学展现的机会,体验胜利的欢乐,让同学乐于写字。)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会认“刘、菊”等生字,会写“于、首”等字。

3、背诵古诗,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激发同学学习古诗的爱好。

【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天的漂亮景象,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关心同学读懂诗句,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赠刘景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熟悉本首诗中出现的生字,学写“刘、枝、首、记”四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预备〗

生字及词语卡片,录音机和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卡片:

这幅图上画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秋天的景色,一片片的红叶告知我们这是秋天的景色)

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

2、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看到的景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他的伴侣—刘景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⑴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刘菊残君橙橘首枝记

⑵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小组合作,沟通识记方法)

⑶学习书写刘、首、枝、记:

①仔细观看范字。

②分析字形。

③指导书写:

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

枝、记:左右结构,留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首:下半部是“自”。

④同学描红、临写。

2、自由读古诗,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⑴每人读一遍古诗。

⑵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一起争论。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诗,说说你懂了什么?读懂了那句就说那句。

同学甲:第一句的意思是说荷花已经凋谢了。

连擎雨的荷叶都枯萎了。课件演示“擎雨盖”关心同学理解。

同学乙:其次句的意思是说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不怕寒冷。

同学丙:第三句的意思是说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同学丁:第四句的意思是一年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季节。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解答:

尽:没有了,在诗中指荷花凋谢了。

残:是说菊花已经开败了。

君须记:你肯定要记住。

3、读给你的伙伴听。

4、范读:同学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诗人在我们的眼前呈现了一幅秋末的漂亮图画,并用美丽的诗句描写了秋末季节漂亮的景色,我们应当怎样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

2、说说你喜爱那句,并试着背下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启发思索

你认为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是那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用你喜爱的方式表达你对季节的宠爱。(写、画、讲等形式)

〖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

荷尽橙黄秋末好景君须记菊残橘绿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宠爱之情,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预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杜牧,是我国唐代闻名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诞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于径斜枫

3、说说记字方法:

于:同“干”比较。

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爱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⑴自学:

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⑵小组沟通。

⑶集体汇报沟通。

3、品析诗句,深化体会感情:

⑴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依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⑵看图想象:在石径曲折、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⑶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感受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老师告知同学晓这个字的意思是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诗句的意思才查到答案的,鼓舞同学多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在晓的三种答案中找到正确答案。晓:1、天刚亮;2、晓得;3、使人知道清晰。)

:唐代诗人孟浩然。(告知同学他是李白的伴侣,在以后我们将学到李白写给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读古诗,同学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诞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同学自学:

春眠不觉晓啼

3、检查自学状况。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请同学看书上插图,用美丽的语句说说图上画了谁,她在干什么?同学回答后老师举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位女子起来后拉起竹窗帘,看到了杨柳依依,芭蕉油绿,桃花红艳,可是却有花瓣掉下来了,花瓣为什么会掉下来呢?我们学习诗的内容就知道了。)

2、学习古诗:1、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先理解字义、词义,再理解句义,最终理解全诗的含义)

2、理解字义:

眠:睡觉。(同样出示字典里查到的意思让同学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

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老师讲解:古诗为了整齐押韵,便于吟唱,会省略一些词语,有时还颠倒次序,使意思变得曲折、跳动。)

3、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争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温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悦耳的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妙。

(4)齐读一、二两行诗。

(5)指名读三、四两行。

(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珍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老师补充:训练同学春光虽然美妙,可是却很简单逝去,所以我们应珍惜美妙时间。读: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7)齐读这两句诗。4、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老师把《春雨》与《春晓》进行比较,进行课外拓展。(写春天的诗句有许多,老师这儿也找了一些,请同学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请同学回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找出来读一读。

五、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同学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配音背诵。

六、作业:1、完成《习字册》第一课生字;2、把书上插图的意思说给家长听。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6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熟悉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精确     。

2、同桌互读。要求同学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相互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沟通,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老师相机引导同学相互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2)沟通不懂的地方。

引导同学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熟悉“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老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索吗?(依据同学质疑,板书)

(简洁的疑问依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日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索、争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沟通。

老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常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常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生疏的,观察的全部的面孔也是生疏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孤独     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孤独     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其次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肯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日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同学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思乡之情忆

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7

课前预备: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朗读录音磁带;到户外观看柳树和春日的景色。

授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用幻灯片,看柳树和春天的图片或录象,指导看图,让同学观看柳树和熟悉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色。

1、《咏柳》:

⑴课前让同学观看柳树及其生长状况。

⑵结合插图,绽开想象。

⑶抓住重点词语推敲,比如说“妆”、“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关心同学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⑶抓住后两句,学习古诗。

2、《春日》:

⑴讲解“寻芳”、“万紫千红”。

⑵结合《咏柳》说说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景色。

⑶让同学仿照观看的方法,借助某一种景物,说一说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⑷古诗拓展。

鼓舞同学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将课文背下来。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老师适时点拨,了解古诗大意和表达的感情。进一步通过课堂练习突出对同学说和写的熬炼。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8

教学要求:

1、在同学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同学多诵读,体会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很多诗人都喜爱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很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宽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似乎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绕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矗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宏伟气概,勾画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芜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供应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突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亲密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原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一直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行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确定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老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同学爱好,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同学理解。

2.启发同学沟通自学成果,鼓舞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争论同学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同学体会诗的意境。

(二)同学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争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争论解决。

其次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王昌龄,唐代闻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日学的是他最闻名的一首诗。

2.老师范读课文。

3.沟通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老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同学理解不了。老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始终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老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同学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希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渴望出现勇敢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9

(苏教版语文二班级)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预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小伴侣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温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服。今日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宠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老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同学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其次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指名同学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指名读“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季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由于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准时。

※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留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准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把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季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人/夜,

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准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妙品行。

(3)老师范读或放录音。

(4)同学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留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其次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其次笔写成的“”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其次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同学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季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季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老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同学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同学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由于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到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到处闻啼鸟”就是处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到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温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悦耳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妙!

(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珍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把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不觉晓,

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意。

到处闻啼鸟:反映春天生气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当加倍珍惜的心情。

(3)老师范读或放录音。

(4)同学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留意点。

觉: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不行写成“党字头”,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涵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底部齐平。

晓: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其次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伸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同学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1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放录音。

(2)老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齐背。

(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伴侣”(连词)。

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季节)(时间)(时间)(准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

(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依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阅历,绽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漂亮景象。

(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老师评议,小结。

附板书:

(一)

知时发生

春雨好雨

随风潜入润物无声

(二)

(春)

眠、不觉(想)花落《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10

学习目标

1.熟悉"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喜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预备

1.课文插图。

2.同学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的有关资料。

3.同学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沟通资料,了解背景

1.同学沟通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老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漫步     ,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认真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同学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相互评议、相互教导。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解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沟通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沟通:小组指派代表沟通,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出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沟通,组内成员相互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老师可相机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依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同学观看范字,沟通识字写字阅历。

3.同学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其次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王维吗?

小组合作,争论自学

1.依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争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解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怀疑。

c、沟通:读读、说说、问问。

2.同学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老师巡察指导。

师生沟通,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加其中,或争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沟通一下吗?

4.同学沟通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殊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留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相互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11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坚韧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体会诗人喜爱春天、喜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爱好。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预备】

幻灯片、图片、录音朗诵、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爱好,背诗导入

1、小伴侣们,你们从小到现在肯定会背不少古诗了吧,今日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背的多,好不好?

2、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谁先学会。

(板书课题《草》)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草》这首诗:

⑴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不熟悉或简单读错的字。

⑵结合语境自主认读。

⑶小组内相互检查读诗状况,订正字音“荣”、“烧”。

2、联系生活识字“枯”、“荣”。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你学懂了这首诗的哪个词或哪句诗,汇报一下。

2、小组内相互沟通不懂的地方,老师适时引导点拔。

3、指导朗读:

你喜爱诗人描写的小草吗?为什么?

4、让我们在朗读中去赞美小草吧!

指名读;

配乐读;

竞赛读。

5、听着你们的朗读,我感到了春天是多么的美!诗人白居易把我们带到了宽阔无边的草原上,让我们领会了草原上的美景,谁能把你查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6、情境背诵,老师引导同学背诵。

7、指导写字。

学习书写“枯”、“荣”、“烧”3个字。

⑴指名说说每个字书写要留意什么。

⑵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绽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其次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8、同学练习书写,老师巡察指导,评议展现。

四、学问拓展,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五、作业

背诵白居易的其它诗。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白居易

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力

其次课时

一、复习古诗,谈话导入

1、指名背诵古诗《草》。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3、回忆学过的宋代闻名诗人杨万里的古诗《小池》。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杨万里描写暮春季节的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⑴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熟悉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⑵组词识字,如:

宿:住宿、宿舍。

⑶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

离──篱

味──未

3、指导写字。

⑴小组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伸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⑵同学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足的字上做标记。

三、细读古诗,总结学法

1、谁能说说我们学习《草》这首诗时是根据怎样的学习步骤来学习的?

⑴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⑵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⑶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请同学们根据以前的学习步骤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⑴同学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⑵汇报。

(老师适时点拨、关心)

四、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1、自由读:

你对暮春季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觉?

2、指导读:

孩子在捕获蝴蝶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当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3、竞赛读:

谁读的好?好在哪儿?

4、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五、巩固古诗,力量培育

你能把这首小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吗?小组沟通。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宿新市徐公店》这个故事讲给自己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笆小路

黄蝶黄花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两首田园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夫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夫患病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宠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密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爽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急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小儿垂钓》也是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于仔细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草映身。”蓬头稚子,即头发散乱没有梳理的小孩儿。垂纶,这里指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侧坐,身体歪斜着坐,带有随便坐下来的意思。莓苔,长在偏僻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映,遮挡   。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遮挡   着他的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路人,过路的人。借问,访问,就是向别人询问打听的意思,这里指问路。遥,远处。招手,这里是摆手的意思。怕得,可怕。鱼惊,鱼受惊,指把鱼吓跑。应,回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过路的人要来问路时,小孩儿老远就摆手示意,不让对方走近,也不应声。他怕发出声响,把鱼吓跑不来上钩。

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描述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的姿态,后两句描述了小孩用心致志的神态、表现。诗人抓住了小孩初学钓鱼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活敏捷现地勾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小孩儿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二、教学建议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同学自己去思索、领悟,把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育同学读古诗的力量。

同学预习时,老师可让同学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悟感情和培育想象力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老师除了留意指导同学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同学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悟感情。

由于同学的理解力量和生活阅历有限,不肯定能想象行很好,老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指导同学认真观看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看边想象。

②、老师可依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关心同学把诗句会成详细的形象。

③、老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同学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假如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同学的头脑中能出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悟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力量、观赏美的力量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同学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头时,要求同学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终,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力量。

4、建议本课教2课时。

其次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沟通,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服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索:诗人卡到了什么?

争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挨次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颜色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服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近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舒服开心

门泊东吴万里船。远景

六、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同学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讨论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由于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同学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同学仿照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爱好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同学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倾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同学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同学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老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同学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学问和力量,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同学尝试运用语文学问和力量解决实际问题。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篇13

【教材解读及设计思路】

《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班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选编的两首古诗,本单元组的主题是“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乞巧》一诗描述的是关于七夕节的传奇和古代的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而《嫦娥》一诗描绘的是嫦娥在广寒宫里的凄凉生活,两首诗看似毫无关联,认真读来,却不难发觉其相关之处——都是关于夜空的神话传奇,都蕴含着分别与团聚的思绪。

基于教材特色和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以及三班级同学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思路:

1.以“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

2.以“引导同学阅读有故事的古诗,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为教学方向。

3.以“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美丽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为教学主旨,创设情境、充分品读、学语习文。

【教学目标】

1.把握生字:会认4个字,会写8个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复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4.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奇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加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奇。

【教学难点】

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