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的复习要点_第1页
自然辩证法的复习要点_第2页
自然辩证法的复习要点_第3页
自然辩证法的复习要点_第4页
自然辩证法的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自然界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物质的矛盾是发展的动力。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即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整体性表现在:系统具有加和性,在量上等于各个组成要素的加和;系统具有非加和性,“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对于各个组成部分来说,不能离开整体来把握各个部分。3.开放性。孤立系统,是与其环境隔绝的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没有任何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封闭系统,是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是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系统。事实上,自然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孤立系统、封闭系统,任何系统都与外界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只是不同系统的开放程度有很大不同。一个系统的开放性微弱到相对于一定的目的的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作为一种抽象,可以视为一个孤立的或封闭的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而整个自然界就是由各种动态的开放系统组成的。4.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而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即进化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5.“开放系统必定进化”观点错误。进化所需的条件有:系统对环境开放、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和随机涨落。而开放只是其条件之一。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因此,开放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云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6.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是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人口爆炸、非再生资源面临枯竭、土地沙化严重、环境污染严重、淡水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暖等方面。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是生态科学。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崇拜、人类中心主义阶段、反人类中心主义阶段。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影响生态发展是正当的,强调人的权力、人的利益,保护生态是为了人的利益。反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影响生态发展的行为有利于尊重、提高、保护生态系统中其他生命的内在价值,保护生态是尊重其他生命的价值而不是为了人的利益。7.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内涵:需要(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要)、限制(限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协调(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维持生态平衡。2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研发新的替代能源。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治理污染、变废为宝、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4实现全球协调行动。实现前景不容乐观的原因:1人口因素决定了人工自然的规模不可能缩小。2各国主权不容侵犯与大家协调行动之间存在矛盾。3各国利益不一致与大家协调行动之间的矛盾。4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前景还不可预知。中国如何实现: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3坚强立法与执法。8.“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可并行“的观点是错误的。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两者综合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最终走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的道路。9.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的必要性,认为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那种主张必须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第二,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第三,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力。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只有全世界范围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代际公平,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二是代内公平,即是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强调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的同时,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等的发展机会。10.科学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3.系统性。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其一,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其二,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既有经验知识,又有理论知识。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成为统一的整体。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11.科学精神是科学目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体。核心是实事求是,忠于事实、忠于真理。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个人的得失必须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洽,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逻辑上自洽)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尚未提出或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12.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①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事实I,指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II,是对观察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的陈述和判断。被观察与实验证明了的理论结论,被称为理论事实,有时也被人们称为事实III.②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来的经验定律。另一条是借助于想象、直觉与灵感得出的理论定律,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③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回答。通常包括: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④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实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①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经验形式,是建立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②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定律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对科学事实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③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只有经过实验检验的科学假说才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④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它既是科学认识高级阶段的成果,又是形成新的科学认识的起点。13.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科学认识的主体(科研人员、科研群体)、科学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科学认识的中介(仪器设备)。科学认识是主体借助于一定的中介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14.事实分类:客观事实(无正确、错误之分)、经验事实(有可错性)、科学事实(强调真实的描述或记录)。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理论的渗透性、系统性、相对独立性。科学事实不仅带有经验的性质,而且还带有理论的性质,内容可以通过抽象的方法获得,因此科学事实既不同于生活事实、生产事实等纯经验事实,也不同于尚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的客观事实。科学事实的获取途径:1通过科学家自己的科学观测和科学实验。2来自于权威的证据。15.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不定期的求解目标和解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来源:1新的观察实验现象同原有理论的矛盾;2理论内部的逻辑悖论和佯谬;3不同学科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4不同学派观点的矛盾;5社会需要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科学问题同时包涵了求解目标和应答域。科学问题在实践中能够经过检验。所以本质上不同于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不能用经验检验的伪科学问题。既不能用经验来证实同时又是涉及无限范围的存在问题,因而又是一个在逻辑上不能用经验来证伪的问题。16.选题的基本原则。科研选题是一个从众多实际问题和学科矛盾网链中经过反复比较,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因此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应面向社会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1)社会需要a.经济发展的需要b.国防建设的需要c.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等2)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a.开拓科学领域的需要b.更新科学理论的需要c.改进科学方法的需要2.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从中能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1)原创性2)集成创新(综合也是一种创新)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4.可行性原则(论证)。可行性原则是指选择的课题应与研究者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主观条件:知识储备、时间保证、课题难度等;客观条件:科研经费、实验设备、原料供应等。17.理想实验是一种在思想中塑造的关于对象变化的理想过程或是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超越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在更加纯粹和极端化的情况下揭示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由此说明理论、检验理论、提出问题。理想实验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它一方面以真实的科学实验为依据,抓住带关键性的科学事实,为理想实验的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科学思维的重要作用,善于分析矛盾和正确的进行逻辑推理。18.经验定律型假说的形成方法是概括。所谓概括方法就是将个别认识(科学事实)的共同点加以总结,然后将其推广为一般认识(科学定律)的方法。概括方法的逻辑基础是归纳推理。经验定律型假说的特点是它只揭示了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或者共同特征,但是并不能解释这种普遍性或者共同性。原理定律型假说的形成方法是溯因。溯因方法也叫试错法,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经验定律对事物更深层次的本质或者规律进行科学猜想的方法。溯因方法的关键是科学猜想,科学猜想的方法包括理性方法也包括非理性方法。原理定律型假说的特点是它是对经验定律的解释。19.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评价标准:1相容性评价: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2自洽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3简单性评价:所谓简单性,是指理论中作为逻辑出发点的、彼此相互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数量要尽可能少。一般来说,逻辑前提越简单的理论,它所包含的信息容量也往往较大,因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20.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科学的界限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即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科学历史主义库恩、拉卡托斯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21.技术的特征。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同时又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2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而且还是实践的知识体系。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统一。3中立性与价值性。技术中立论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技术价值论认为任何技术本身都蕴含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价值取向。4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5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2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从而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区别:首先,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其次,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它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次,可预见程度不同。科学的可预见程度低,技术的可预见程度高。最后,对二者的评价标准也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23.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可以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