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笔记上_第1页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笔记上_第2页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笔记上_第3页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笔记上_第4页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笔记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论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一统计的涵义统计有三种涵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活动是基础(二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它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武器之一。(三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四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二、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一与哲学的关系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统计描述和分析、推断才能避免主观性及片面性,才能如实际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统计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与政治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各门实质性科学也需要运用社会经济统计这一有力的认识武器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对实质性科学的充实提高也有积极作用。(三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统计在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数学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三、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1、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信息、实行监督、提供咨询、参与决策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供所需数字信息,分析涉及的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3、在国际交流上的作用:统计是提供信息的主渠道,而信息交流在国际交流上占重要地位。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一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总称。(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1、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现象2、特点——广泛性、研究角度重在宏观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1、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2、统计单位: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注意: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二标志与变量1、标志: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2、变量:指可变的的数量标志。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又称标志值。变量值按其数值是否连续可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三统计指标1、概念: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即明确总体特征的概念,又反映它的数量。2、分类:(1按其反映的事物性质不同——实体指标、行为指标(2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客观指标、主观指标(3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4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实物指标、价值指标(5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绝对数、质量指标(相对数、平均数(四统计指标体系1、概念: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2、分类:(1按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宏观、微观(2按内容的不同——国民经济、社会、科学技术(3按作用的不同——基本、专题(五流量与存量1、流量:是在一定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而取得的收入或支出的总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2、存量:是在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3、二者联系:(1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流量。(2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3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4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第二章统计调查与资料整理一、统计调查的含义、种类(一统计调查的含义统计调查: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类:初级资料、次级资料统计调查的资料必须准确、全面、及时。(二统计调查的种类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全面、非全面2、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经常性、一次性(定期、不定期3、按调查组织方式不同——统计报表制度、专门调查(普查、重点、典型、抽样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调查对象——指总体;调查单位——指个体;报告单位——与调查单位不一定一致。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资料所属时间三、资料整理1、资料整理的概念与作用统计资料整理:是对调查得来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综合与加工,使之系统化,从而得出反映总体的综合资料。2、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P30-313、资料整理方案的设计:P31-324、统计资料报送的组织形式:P325、次级资料的整理:P32-33四、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二统计分组的作用1、可以将零星分散的统计资料,经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2、可以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3、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4、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三统计分组方法统计分组关键是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1、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2、分组方法(1按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或两种标志结合分组。按品质标志分组就是用反映事物的属性、性质的标志分组,它可以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类型。例按职工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的分类。按数量标志分组就是用事物数量的多少作为分组标志的分组,数量标志可以是绝对数,也可是相对数。选用数量标志分组关键是要组数和界限。(2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复合分组(四统计分组体系1、统计分组体系:是对同一总体进行多种不同分组而形成的体系。2、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简单分组:将社会经济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平行分组体系: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排列起来。3、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复合分组体系: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体系。(五统计分类标准化与常用的分组(类1、统计分类标准按照其适用范围不同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2、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组(类标准(1经济类型分类:9类(2三次产业分类(3行业分类(4机构部门分类(5大中小企业分类五、分配数列(一分配数列的概念与种类1、概念:将总体按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形成的数列,又称次数分配(布。两个组成要素:分组、次数。2、种类:(1品质数列(2变量数列:离散(单项式、组距式、连续(组距(二变量数列的编制1、单项式(每组只有一个变量值与组距式(每组有多个变量值2、组距与组数组距=上限—下限组数与组数成反比3、等距数列与不等距数列(总体单位标志值变动很不均匀4、组限与组中值组限指上限、下限;组中值指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在计算平均指标时,如果没有原始资料而只有组距分组资料,需利用组中值计算。5、频数与频率频数:各组次数、单位数;频率:各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而得的相对数。变量分布:正态分布、U型分布。六、统计表设计1、统计表的构成——总标题、横行标题(主、纵栏标题(宾、数字资料2、统计表的种类——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3、统计表的设计第三章综合指标一、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概述1、概念: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得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即总量指标。(以绝对数表示2、说明(1总量指标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础指标。(2总量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总体范围的制约。(3总量指标也可表现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下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总量之间的差数。(二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说明内容不同——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注意:(1有些总体单位标志值加总的结果不具实际意义,只是在计算其他指标时使用。(2一个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总量还是总体标志总量要随研究目的而定。2、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时期指标、时点指标(1时期指标特点:可加性;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2时点指标特点:不可加;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间断计数。3、按表现形态不同——实物指标、价值指标二、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概述1、概念: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以相对数形式表示2、说明(1相对指标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2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表示;有些采用名数表示,如商品流转次数(次;还有些同时采用分了分母指标的单位表示,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6类1、结构相对指标=作用:反映比重、结构,如:合格率、利用率、恩格尔系数等2、比例相对数=作用:反映悬殊情况。(内部、互比,如: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积累额、消费额;体育比分等3、比较相对数=作用:反映不平衡程度,如:中美、中日、连云港:临忻等4、强度相对指标=作用:反映经济实力,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反映负荷大小,如: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密度反映发展的普遍程度,如:商品流通费用率=流通费用/流转额表现形式:无名数、复名数5、动态相对指标=(作用:反映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注意:第4章再学习。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作用:反映计划完成情况,如:实际产值/计划产值。注意:关于提高率或降低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方法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判断是否完成方法正指标:计划完成>100%,超额完成;<100%,未完成。逆指标:计划完成>100%,未完成;<100%,超额完成。区分6种指标:从对比基数看:比例、比较、强度基数不定,结构、动态、计划完成分子分母不能变。从对比指标看:强度分子分母指标不同,其他5个分子分母指标相同。从带名数看:5个半带,半个不带(强度。从结果化%看:结构、动态、计划须%.(三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1、分子和分母指标必须具有可比性。2、要把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运用。三、平均指标(一平均指标概述1、概念: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2、作用: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说明总体的集中趋势;用于不同空间、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3、类别: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二算术平均数Ⅰ、基本形式算术平均数=注意: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在计算算术平均数时,分子与分母必须同属一个总体,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对比。Ⅱ、计算方法(按资料是否分组1、简单算术平均法(未分组:2、加权算术平均法(分组:(1单项式分组:P70(2组距式分组:x=组中值,即用组中值代替各组标志值的平均值时(近似几点说明:(1加权算术平均数大小受两个因素影响:各组标志值;各组权数(2还可用另一形式表示:(3若各组单位数相等,(权数相等情况下,加权=算术Ⅲ、两个重要的数学性质:P731、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指标志值减平均数之差之和等于零。2、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三调和平均数H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Ⅰ、计算公式简单调和平均法:H=加权调和平均法:H=Ⅱ、调和平均数的应用在社会经济领域中,调和平均数常用作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1、明确所求指标的分子是什么,分母是什么。(经济意义例:销售平均利润率=平均奖金=2、应用原则:已知分组标志值为x另:知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权数,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法。知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权数,运用加权调和平均法。例题:某公司下属三个公司销售情况部门销售利润率(%x销售额(万元f利润额(万元mA121000120B102000200C71500105合计—4500425求三个部门的平均利润率即该公司的销售利润率。(四几何平均数G1、含义:n个比率乘积的n次方根。。2、计算公式:G=3、适用:适用于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例: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合格率适用条件:(1若干个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2相乘的各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五众数和中位数Ⅰ、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1、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2、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1次数最大组即为众数所在组(2众数近似值的计算:P77说明:P78Ⅱ、中位数——标志值按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1、未分组资料中位数的确定。(1排序;(2n+1/2位置为中位数(奇数——直接对应数,偶数——中间两数平均值2、分组资料中位数的确定(1单项式①计算确定位次②用较小或较大累计次数法确定所在组③该组对应值即为中位数(2组距式①②同上,③计算中位数近似值:P80(六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2、在一定情况下,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3、注意极端数值的影响。四、标志变异指标(一标志变异指标的含义及种类1、含义: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2、种类: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标志变异系数。(二全距:R=(说明总体标志值变动范围注意:组距式数列R=最高组上限—最低组下限(三平均差及平均差系数1、平均差A?D含义——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均值。平均差越大,说明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平均差越小,说明总体标志值分布越集中。2、平均差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AD=加权平均法:AD=3、平均差系数(相对数:常用于比较不同水平同类现象、不同类现象平均数的代表性大小。(四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1、标准差含义:同平均差,数学处理方法不同。2、标准差计算方法简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3、标准差系数:(五交替标志的标准差Ⅰ、交替标志含义——只表现为是或否、有或无的标志。Ⅱ、交替标志标准差的计算规定:表现单位数标志值是1否01、成数——表现为是或否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N=“是”成数:“否”成数:p+q=12、平均数或3、标准差例如:合格率为95%,标准差为(六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总方差=组间方差+组内方差的算术平均数第四章动态数列一、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一动态数列的概念与作用1、概念:又称时间数列,是将同种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而形成的数列。两个基本构成要素:现象所属的时间;反映客观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2、作用:P98(二动态数列的种类:基本数列和派生数列1、绝对数动态数列——时期数列(可加、时点数列(不可加2、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基础不同,指标不能直接相加。3、平均数动态数列——相加无意义。(三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要保证数列中各指标的可比性,应遵守下列基本原则:1、时期长短应该相等。时期数列各指标所属时期的长短应该相等,时点数列指标数值间的时间间隔最好相等。2、总体范围应该一致。(海南省从广东省划出3、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4、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二、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水平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速度指标: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一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Ⅰ、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含义1、发展水平:在动态数列中每个绝对指标数值。如:1996年—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说明:数列的第一项指标:最初水平最后一项指标:最末水平报告期水平:所研究的那一时期的指标水平(分子基期水平:用来进行比较的基础时期的水平(分母2、平均发展水平:又称动态平均数、序时平均数,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注意: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区别,一动态,另一静态。Ⅱ、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1时期数列(可加性:算术平均数(2时点数列:①持有逐日连续资料时:简单算术平均数若资料每隔一段时期才有变动时:加权算术平均数②只掌握间断时点上的资料时(化作时期数列计算A.间隔相等将每两个相邻的时点指标的序时平均数(将此序时平均数看作时期指标加总,再加以平均。P103B.间隔不等:以时间间隔长短为权数。2、根据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基本公式:(—分子数列的序时平均数,—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1由两个时期数列对比形成:例:P105(2由两个时点数列对比形成(间隔相等:例:P106(3由一个时期数列(分子与一个时点数列(分母对比形成:例:P1073、根据平均数动态数列计算(1平均数动态数列由一般平均数组成:计算方法同相对数动态数列。(2平均数动态数列由一般平均数组成:间隔相等—简单;间隔不等—加权。(二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1、增长量——增长的绝对数量,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据采用基期不同,分为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固定基期水平之差和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前期水平之差,两者关系: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2、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项数三、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一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1、发展速度(动态相对指标(1基本公式: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2据采用基期不同,分为环比和定基发展速度两种。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基期水平(3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关系: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2、增长速度(1基本公式: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2据采用基期水平不同,分为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速度=逐期增长量/前一期水平定基增长速度=累计增长量/固定基期水平注意: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两者不能换算。(3增长速度和发展速度关系: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动态平均数。计算方法:(1几何平均法,又称水平法。简化:求多次方根时,一般用计算器直接开n次方根或用对数方法求。(2方程法,又称累计法。累计法的总发展速度=累计法的平均发展速度为方程的正根。两种方法侧重点不同:几何平均法侧重于考察期末水平,方程法侧重于考察整个时期中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2、平均增长速度——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动态平均数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四、动态数列的变动分析(一现象发展长期趋势的分析1、时距扩大法——把原来动态数列中所包括的各个时期资料,加以合并,得出较长时距的资料,用以消除由于时距较短现象受偶然因素影响所引起的不均匀状况。2、移动平均法——时距扩大法的改良,把原来动态数列的时距扩大,经过逐项移动计算序时平均数,得出的序时平均数构成一个新的动态数列。注意:时距大小要适中。3、分段平均法数学依据:实际值与趋势值的离差之和等于零。求得:计算过程:先将以知的动态数列分为项数相等的两部分,然后将计算出的数值代入上式,再求解联立方程解得a、b值,最后配合成直线方程式。根据趋势值的方程式可预测未来的发展水平。4、最小平方法,也称最小二乘法。依据: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实际值与趋势值的离差之和等于零。求得联立方程重新定义时期,可简化为:可用趋势值方程式预测未来发展水平。(二现象季节变动的分析第五章指数一、指数的概念和种类(一指数的概念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所谓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是指那些由于各个部分的不同性质而在研究其数量特征时不能直接进行加总或直接对比的总体。例:研究某一地区产品产量报告期对基期的综合变动情况。(二指数的种类1、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个体指数是表明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总指数是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例:研究100种不同种类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时,分别表明每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是个体指数,综合反映这100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是总指数。另:组(类指数性质类似于总指数。2、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据数量指标计算,是表明总体单位数、规模等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质量指标指数据质量指标计算,是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划分具有相对性。例:某产品成本总额=产量*单耗*单价3、按对比基期的不同——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定基指数是在指数数列中,采用某一固定时期作基期的一系列指数。环比指数是在指数数列中,采用各报告期前一个时期作基期的一系列指数。(三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1、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指数因素分析法二、综合指数(一综合指数的概念及编制方法1、概念:综合指数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固定下来,仅观察被研究因素的变动,这样编制的指数,称为综合指数。特点:先综合后对比。2、编制方法:首先引入同度量因素,解决复杂总体在研究指标上不能直接综合的困难,使其可以计算出总体的综合总量;其次,将同度量因素固定,以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最后,将两个时期的总量对比,其结果即为综合指数,也就综合地反映了复杂总体研究指标的变动。例: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使用价值不同的产品,分析该企业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产量综合变动情况。不同产品产量不能直接加总,但产值可以相加。据产值=产量*价格,将产量乘以各自的价格得到产值,则两种产品就可以加总了。这里,价格起到了将不同产品同度量的作用,被称为同度量因素。所要研究的指标——产量,被称为指数化指标。(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1、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在包含两个因素的综合指数中,固定质量指标因素,只观察数量指标因素变化情况。编制原则:采用基期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计算公式:用综合指数形式编制总指数不仅可以综合地表明复杂总体变动的相对程度,而且可以从绝对量上分析指数化指标变动所带来的绝对效果。2、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的选择,除了采用基期以外,也可以采用某一固定时期,这个固定时期可以同基期一致,也可以不一致。计算公式:固定时期要每隔若干年后更换一次。(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在包含两个因素的综合指数中,固定数量指标因素,只观察质量指标因素变化情况。编制原则: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计算公式:(四综合指数的其他编制方法1、拉氏指数: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的指数。2、派氏指数: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的指数。说明:拉氏指数主要受基期产品结构的影响,派氏指数主要受报告期产品结构的影响。理想公式: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的几何平均数。3、成本计划完成指数:采用计划的产品构成为权数。三、平均指数(一平均指数的概念及与综合指数的关系1、概念:平均指数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2、与平均指数的关系区别:P143联系: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个指数间有变形关系。(二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1、变形:数量指标总指数:变形:其中:表示数量指标个体指数。质量指标总指数:变形:其中:表示质量指标个体指数。由综合指数变形为平均指数的一般方法: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时,应以相应的综合指数的分母为权数;变形为加权调和平均指数时,应以相应的综合指数的分子为权数。在实际应用中,只有两种形式:数量指标指数的加权算术平均形式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加权调和平均形式。2、应用: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应用的一般法则:计算数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基期的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形式;计算质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报告期的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形式。(三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1、一般计算公式为:固定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2、编制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固定权数的算术平均指数形式。式中,表示单项商品价格指数,用报告期单价比基期单价计算;表示固定权数,是根据零售额计算的结构指标。四、指标体系及因素分析法(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1、概念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等号左边为“对象”,右边为“因素”。对象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连乘积。2、作用:(1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2对单个指数的编制有指导意义。(3应用于指数推算。(二指数因素分析的意义及种类1、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意义:揭露现象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挖掘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分析现象发展变化的特点及规律。2、种类:(1按分析对象的特点不同——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复杂现象因素分析(2按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总量、平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3按影响因素的多少不同——两因素、多因素分析(三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的因素。2、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选择指标的要求是,对象指标必须等于各因素指标连乘积。在关系式中,因素指标的排列应注意按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的顺序,尤其对多因素指标的排列,更应注意。3、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4、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因素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四指数因素分析法的应用Ⅰ、总量指标变动分析1、两因素分析(1简单现象(2复杂现象2、多因素分析:注意以下几点(1各因素指标在确定其为数量或质量指标时,需在两两相较的情况下判定。(2在因素指标的排列上要先数量后质量。(3编制各因素指标时,除将观察的因素作为指数化指标外,其余因素指标应一律作为同度量因素,均应固定,其固定原则按前。Ⅱ、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1、含义: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就是利用指数因素分析方法,从数量上分析总体各部分水平与总体结构这两个因素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2、方法:总体平均指标可变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固定构成指数Ⅲ、总量指标变动分析总体标志总体(Q=总体单位数(T*总体平均数(绝对数量变动关系式(略第六章抽样调查一、抽样调查的一般问题(一抽样调查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它是按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即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用调查所得指标数值对调查对象相应数值作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估计和判断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2、特点:(1抽样调查遵循随机原则。(2抽样调查是用部分单位的指标数值去推断和估计总体的指标数值。(3抽样误差事前可以估计,且可采取一定措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二抽样调查的作用:P170-171(三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1、全及总体和抽样总体(1全及总体——调查对象,N(2抽样总体——样本,n(样本容量;n>=30为大样本,n<30为小样本。2、全及指标及抽样指标(1全及指标——4个:全及平均数、全及成数、总体数量标志标准差及方差、总体是非标志标准差及方差。(2抽样指标——4个:抽样平均数、抽样成数、样本数量标志标准差及方差、样本是否标志标准差及方差。(四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概率论大数定律。(五抽样方法——重置抽样和不重置抽样二、抽样误差和抽样估计(一抽样误差的概念1、一般概念:样本指标与被它估计的总体相应指标的差数。2、统计调查误差种类: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系统性误差、随机误差—抽样误差(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计算1、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抽样实际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所有抽样实际误差的平均水平。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1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①抽样平均误差与样本容量的平方根成反比。②抽样平均误差与总体标准差成正比。③抽样平均误差与抽样方法有关。(2计算公式:①重置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抽样成数的平均误差:②不重置抽样的平均误差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抽样成数的平均误差:说明:(1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不重置抽样的抽样误差要小于重置抽样的抽样误差。(2经常用样本标准差代替总体标准差,用样本成数代替总体成数。(三抽样估计抽样估计就是根据样本指标数值对总体指标数值作出估计和推断。1、抽样估计的特点抽样估计存在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和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即概率的关系是:允许的误差范围愈大,则概率保证程度也愈大;反之,允许误差范围愈小,则概率保证程度也愈小。2、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3、抽样估计方法(1点估计:用实际样本指标数值代替总体指标数值。适用于对推断准确程度与可靠要求不高的情况。(2区间估计:F(t——可靠程度、可能性、概率t——概率度由抽样平均数估计总体指标的范围叫置信区间。概率与置信区间关系:以F(t的概率进行推断,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是(、总体成数的置信区间是(。概率越高,置信区间越大。抽样极限误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又称允许误差。三、常用的抽样调查组织方式(一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它是从总体全部单位中直接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使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二类型抽样1、类型抽样:又称分层抽样,它首先把全及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个类型组,使各组组内标志值接近,然后分别在各组组内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2、分组原则;尽量缩小组内标志值变异,增加组间标志值变异。3、计算方法:先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样本指标,然后推断总体指标。(三等距抽样1、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它是首先把总体各单位按一定顺序排队,然后按此顺序等间隔地抽取样本单位进行调查。抽样间隔d=N/n.2、分类:(1按排队标志不同——按无关标志排队、按有关标志排队(2按样本单位抽选选方法不同——随机起点、半距起点、对称等距抽样(四整群抽样1、整群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然后按照随机原则从中抽取若干群,被抽中群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2、特点:直接抽取的是群而不是总体单位;影响抽样误差的方差是群间方差;是不重置抽样。(五多阶段抽样适用;调查单位很多,分布面很广。四、样本容量的确定和对总量指标的推算(一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1、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1总体各单位标志变异程度。(2允许的极限误差的大小。(3抽样方法。(4抽样方式。(5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即概率的大小。2、计算公式:(1重置抽样:平均数的必要样本容量:成数的必要样本容量:(2不重置抽样:P206说明:成数方差未知,用成数方差极大值0.25来代替。(二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略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一、相关分析的意义、作用和种类(一相关分析的概念与函数关系的区别1、相关关系的概念(1相关关系:指客观现象之间存在的互相依存关系。相关分析:指对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研究。(2相关关系的两个特点①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着数量上的依存关系。②现象之间数量上的关系不是确定的。2、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函数关系是现象间存在的确定的依存关系,通常可用数学公式确切地表示出来;而相关关系,一般是不确定的,不能用数学公式准确地表示出来。(二相关关系的种类1、按依存关系的情况——因果关系(单向依存、互为因果、分不清因果的依存关系。2、按自变量的多少——单相关、复相关。3、按相关的形式不同——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4、按相关关系的程度——不相关、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5、按相关关系的方向——正相关、负相关。二、相关关系的判断(一相关关系的判断1、相关关系的一般判断:根据对客观现象的定性认识来进行判断。2、相关表。(1简单相关表。(2分组相关表——单变量分组表、双变量分组表3、相关图——散点图。对强正相关、弱正相关、强负相关、弱负相关、非线性相关、不相关的判断方法。(二相关系数1、相关系数含义及判断(1含义:相关系数是在直线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2判断:相关系数的数值范围相关关系方向判断: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相关关系密切程度判断:在0.3以下是无直线相关,0.3以上是有直线相关,0.3-0.5是低度直线相关,0.5—0.8是显著相关(中等程度相关,0.8以上是高度相关。相关系数的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相关关系越强;越接近于0,表示相关关系越弱。若为1或-1,则表示两个现象完全直线相关;若为0,则表示两个现象完全不相关(不是直线相关。2、相关系数的计算三、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一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1、回归分析的概念回归分析是指对具有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其关系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称为回归方程式,用来近似地表示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2、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相关分析中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回归分析中两个变量不是对等关系。②相关分析只计算相关系数,地位影响其数值;回归分析则需根据研究目的分别确定地位,建立不同回归方程。③相关分析对资料要求是两个变量都须是随机变量,而回归分析对资料的要求是,自变量是可以控制的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2联系: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1、概念及模型(1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又称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它是根据成对的两种变量的数据,配合直线方程式,根据自变量的变动,来推算因变量发展趋势和水平的方法。(2模型2、配合最佳的回归直线模型的条件(1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两种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3应根据最小平方法原理配合最有代表性的回归直线模型。(三估计标准误差四、应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2、要注意现象质的界限及相关关系作用的范围。3、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要考虑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5、对回归模型中计算出来的参数的有效性应进行检验。第八章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一、人口数量及构成统计(一人口数量统计1、人口数目概念(1人口数目是指处于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具有某一特定标志的人口总体人数。(2在统计人口数目时,必须明确规定统计人口的时间标准、地理范围和统计的人口范畴。(3确定统计的人口范畴时,通常用的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人口范畴: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在同一时点上,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的关系为:现有人口=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中临时外出的人口+外来临时寄居的人口常住人口=现有人口+常住人口中临时外出的人口—外来临时寄居的人口2、人口数目的计算(1时点人口总数的计算:期末人口总数=期初+(本期出生-死亡+(本期迁入-迁出(2平均人口数的计算:年平均人口数=(年初+年末/2(二人口构成统计1、人口分布——地理分布常用指标: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人口密度2、人口的自然构成——性别与年龄构成(1人口性别构成及性比例注意:性比例是男:女。(2人口年龄构成:按实足年龄即周岁计算。老年人口型:老10%以上,少30%以下。3、人口的社会构成——民族构成、人口职业的部门、职务及身份构成、文化教育构成4、人口的经济构成二、人口变动统计与人口平衡表(一人口的自然变动1、反映人口自然变动规模的统计指标有:一定时期内的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和自然净增人数。2、反映人口自然变动的强度指标有: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分子、分母均为时期指标人口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量/年平均人口数*1000‰(二人口迁移变动——机械变动反映人口迁移变动的主要指标有:人口迁入数、人口迁出数(就常住人口计算反映人口迁移程度的主要指标有:人口的迁入率、人口的迁出率、总迁移率、净迁移率(三人口增长量与人口增长率1、人口增长量2、人口增长率本年底比年初人口增长程度(增长速度:增长数/年初数一年增加的人口数相当于本年人口数的多少:增长数/年平均人口数(四人口平衡表三、劳动力资源数量与构成统计(一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或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劳动统计界定劳动力资源的范围一般考虑两个因素: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我国现行制度规定的劳动年龄界限为男16-60岁,女16-55岁。注意:劳动力资源与劳动力(或社会劳动者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统计的内容1、劳动力资源统计的具体内容2、劳动力资源数量具体统计范围我国目前关于劳动力资源的定义: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以及在劳动年龄外实际常年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总和。具体统计范围:P2603、劳动力资源时点数和平均人数的计算(四劳动力资源构成统计按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态、文化程度、年龄、城乡、性别分组。四、劳动力资源变动统计与劳动力平衡表(一劳动力资源变动统计要分别计算本期增加人数及减少人数,列出增加的来源和减少的去向。(二劳动力平衡表的内容五、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一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分析常用的指标: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实际利用率、就业率、失业率。(二劳动力资源负担情况分析:常用的指标:就业人口负担系数、丧失劳动能力系数。第九章国民财富统计与资产负债表一、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一国民财富的概念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它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规定性:1、国民财富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2、国民财富既含有已开发出来的财富,又含有存在于大自然的财富。3、国民财富中的物质财富是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融合体。4、国民财富是一个存量。(二国民财富的分类1、按来源——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2、按占有者——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占有的国民财富。3、按经济用途——物质生产用财富和非物质生产用财富。(三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四国民财富统计的内容二、自然资源统计(一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大自然的物质。自然资源统计的范围仅限于已经被人们查明或掌握了的自然资源。(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按内容分——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按用途分——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力资源、气候资源、动植物资源及旅游资源等。按探明及利用程度分——一级、二级、三级。(三土地资源统计(四森林资源统计(五矿产资源统计(六水力资源统计(七自然资源表三、国民财产统计(一国民财产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国民财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积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形的物质财产、无形资产及金融资产。2、分类(1按性质不同——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值和储备资产。(2按占有者不同——企业、金融、政府、居民部门占有的国民财产。(3按经济用途不同——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二固定资产统计(三流动资产统计第十章社会产品生产统计一、社会产品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社会产品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效成果,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须具有五个特性:劳动性、生产性、有用性、社会性、时期性。2、分类(1按表现形态不同分类——物质产品、服务产品(2按完工情况不同分类——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二、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出统计——社会总产值统计1、社会总产值的概念社会总产值也称社会总产品,是以货币表现的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产品总量,即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的总成果。2、部分物质生产部门社会总产值的计算(1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同一产品的价值在企业内不允许重复计算,企业间可以重复计算工业总产值的内容包括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自制半成品及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2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农业总产值按“产品法”计算,指按全部农业产量来计算农业总产值,不扣除本期生产又用于本期消耗的农产品。3、社会总产值的汇总方法(1部门社会总产值加总法:直接将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加总求得社会总产值。(2最终消费价格法:将按最终消费价格计算的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产品的价值加总求得社会总产值。三、非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出(服务总值统计1、营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计算方法以营业收入为基础计算。一般是首先计算出单位的总收入,其次确定不属于总产出的部分,最后将总收入减去不属于总产出部分即得到总产出。2、非营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计算方法采用经常业务活动支出项进行计算。四、国内生产总值统计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1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2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2、国民生产总值等几个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之和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五、社会产品生产统计分析1、对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总产值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分析2、经济增长分析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十一章社会产品流通统计一、商品流转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商品流转是指作为商品的物质产品,通过买卖行为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必须是物质产品的转移;(2必须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3必须是改变所有权的商品转移。2、分类:(1按买者与卖者不同分为:6类。P343(2按买卖行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为:最初商品流转、中间商品流转和最终商品流转(3按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同分为:商品批发流转和商品零售流转。二、商品流转统计的基本指标1、商品购进总额指标:P3462、商品销售总额指标:P3483、期末库存指标:P350三、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标的概念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分组四、商品流转统计分析1、商品流转统计分析的内容2、商品流转统计分析的方法重点掌握:社会商品供需平衡分析(1社会商品购买力分析:从需求角度分析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本期居民货币收入-非商品支出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期初结余的购买力+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本期已实现的购买力+期末结余的购买力本期实现的商品购买力=本期购买商品实际支付的货币期末结余的购买力=期初结余购买力+本期形成购买力-本期实现购买力(2社会商品供应量分析:从供应角度分析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即社会商品零售额本期全部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本期生产出来可以供应市场需求的商品数量期末结余供应量==期初结余供应量+本期形成供应量-本期已实现供应量(3商品供需总额平衡分析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供应总额-本期商品购买力总额商品供需比率=本期商品供应量/本期商品购买力*100%商品供需差率=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购买力*100%第十二章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统计一、对外贸易统计的涵义和特点(一对外贸易统计的涵义这里讲的是狭义的对外贸易,指我国与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商品交换及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收支往来统计。(二对外贸易统计的特点1、研究的范围广泛。2、必须确定有关问题的统计原则。3、是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实行科学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重要工具。我国对外贸易统计逐步形成了两套制度:一是海关进出口统计制度;二是对外贸易业务统计制度。(三对外贸易统计中的具体问题1、国别统计的原则(1按产消国统计:进口货物统计原产国,出口货物统计消费国。(2按贸易国统计:进口货物统计购自国,出口货物统计售予国。(3按运输国统计:进口货物统计起运国,出口货物统计抵达国。2、价格的确定:一般有三种(1离岸价格(FOB:又称船上交货价,指卖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把出口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上后的价格。(2到岸价格(CIF:又称成本加运费及保险费,指进口货物到达进口国国境的价格。即离岸价格加上货物及到达进口国港口的运输费、保险费和其他一切费用。(3成本加运费价格(FAB:又称至目的港运费在内价,即出口商品离岸价加上到达进口国港口的运费。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一般是出口商品按离岸价计算,进口商品按到岸价计算。3、外币折算:两种方法(1直接标价法:单位外币折成本国货币。(2间接标价法:单位本币折成外币。二、海关进出口统计与对外贸易业务统计(一海关进出口统计的涵义和范围1、涵义:海关进出口统计是我国对外贸易货物实际进出口统计。由于海关进出口统计的范围全、数据准和国际可比性,我国对外提供和发布进出口贸易数据都以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为准。2、范围:包括国际贸易中所有因进出国境而引起物资储备增减变化的货物。其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对外贸易经济往来的货物,二是通过关境的进出口货物。具体范围:见P370-371(二海关进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由十个指标体系组成1、价值量指标(1进出口总值:指一定时期内进出我国关境的所有货物的价值。目前,我国海关进出口统计采用人民币和美元双重币制计算。(2出口总值:指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境外出口的全部货物的价值总和。采用离岸价格计算。(3进口总值:指我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境外全部进口货物价值的总和,采用到岸价格计算。(4进出口差额:指一定时期内进口总值同出口总值两者之间的差额。出口大于进口,为顺差;出口小于进口,为逆差。2、实物量指标:我国进出口货物按净重计算。三、对外贸易业务统计(一对外贸易业务统计的涵义和范围:见P377(二对外贸易业务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1、出口商品收购统计2、出口业务统计:统计国别以起运国和运抵国为原则。实际出口商品按离岸价格统计。3、进口业务统计:进口到货按到岸价格统计,代理销售外国商品、样品、展览品的进口价格按实际结算的价格统计。4、出口商品库存统计:包括对外贸易企业取得商品所有权的全部出口商品库存。(三对外贸易业务统计和海关进出口统计的区别1、性质和统计范围不同。2、统计渠道和汇总方法不同。3、统计商品目录不同。4、统计时间的差别。四、国际收支统计(一国际收支统计的概念国际收支统计是通过一定时期的统计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帐的原理,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发生的经济交易所作的系统记录和宏观核算。(二国际收支统计的内容1、经常项目收支:是一国的对外收支中经常发生而且数额较大的收支项目,它的收支状况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决定性影响。经常项目收支包括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和无偿转让收支三项内容。2、资本往来项目收支:反映一国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发生的债权和债务的增减变化。包括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3、外汇黄金储备资产:指我国拥有的可直接对国外支付的储备资产的增减额,它是国际收支项目中的平衡项目。(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指标1、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起主导作用的项目。(1对外贸易:又称有形贸易,是经常项目中的主要项目。(2非贸易往来:又称无形贸易,是除商品进出口和资本往来以外的收支。(3无偿转让:又称单方面转让,指没有得到相应价值补偿的一种经济往来活动。包括国际组织往来、无偿援助和捐赠、侨汇和居民其他收支。2、资本往来项目。(1长期资本往来(2短期资本往来3、误差与遗漏:根据本期储备资产增减额与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往来项目差额之和的差求得。4、储备资产增减额:反映我国拥有可以直接和有效控制对国外支付的储备资产的变化情况,它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对基金信贷的使用等。五、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统计分析(一总量平衡分析进出口贸易差额=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差额为正,称为“出超”(或顺差;差额为负,称为“入超”(或逆差。(二动态分析进出口比价指数:又称贸易条件,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在进出口业务中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的标志。计算公式:进出口比价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100如果指数大于100,反映进出口价格水平变化综合结果对出口国有利,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小于100,对出口国不利,贸易条件趋向恶化。(三经济效益分析出口盈亏额=出口商品销售收入外汇*银行外汇牌价-出口总成本出口盈亏率=出口盈亏额/出口总成本*100%第十三章财政金融与资金流量统计一、财政统计(一财政统计的意义及基本内容:1、意义:反映财政收支状况,分析社会经济活动成果再分配所形成的各种数量关系,为加强国家财政资金管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提高财政资金利用,从而为政府制订财政政策和有关宏观政策提供依据。2、基本内容:财政收支统计、财政支出统计、财政收支平衡统计、财政与社会经济活动及分配关系统计。(二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及其平衡统计1、财政收入统计:主要指财政预算内收入(1来源统计: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①各项税收收入(主要来源;②企业事业上缴的收入;③企业上缴的折旧基金;④征集能源交通建设资金收入;⑤债务收入;⑥其他收入。注意区分:本期财政收入(前六项内容与本期财政收入总额(还包括上期结余和上级补助收入(2构成统计:按部门、按经济类型、按中央和地方分组统计2、财政支出统计:主要指预算内支出额(1财政支出额统计预算内支出额具体有预算支出额和决算支出额。财政预算支出额包括: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社会文教支出;③行政管理支出;④国防支出;⑤其他支出。决算支出额指实际支出额。(2构成统计①按用途分组: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其他支出。②按物质生产性支出和非物质生产性支出分组。③按最终使用结果分组: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④按费用性质分组:经常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和债务支出。⑤按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组:维持支出、发展性支出。3、财政收支平衡统计:就国家预算内资金收支计算(1财政收支差额统计: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正差额为财政结余;负差额为财政赤字。(2财政收支差率:财政收支差率=财政收入差额/财政收入*100%4、财政与社会经济活动成果及分配关系统计(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和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财政收入的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3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财政支出的弹性系数和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的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二、金融统计1、金融统计的含义和内容(1含义:金融指货币、货币流通、信用等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金融统计是研究金融活动数量规律的理论与方法。(2内容:银行信贷统计、银行现金收支统计、货币供应与流通统计、金融市场统计。2、银行信贷统计(1银行存款资金统计(财政存款和企业存款占存款的主要部分银行存款资金统计主要指标:存款余额、存款收支发生额、存款平均余额、存款周转率储蓄存款的主要指标:储蓄率、人均储蓄额、平均存储天数(2银行贷款资金统计主要指标:贷款发放余额、贷款累计发放余额、贷款平均余额、贷款累计回收额、贷款周转率、贷款产出率(3信贷资金平衡统计主要指标:信贷收支差额3、银行现金收支统计主要指标:(1现金收入总额=各项现金收入合计额+现金投放额(2现金支出总额=各项现金支出合计额+现金回笼额(3现金收支比例系数=期内现金支出合计额/期内现金收入合计额(4现金回笼率=(收入合计-支出合计/(期初流通中货币量+期内支出合计4、货币供应与流通统计(1货币供应量:四个层次(2货币流通量期末市场货币流通量=期初市场货币流通量+本期内现金投放总额-本期内现金回笼总额(3货币流通速度现金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