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中医基础学课件_第1页
辨证-中医基础学课件_第2页
辨证-中医基础学课件_第3页
辨证-中医基础学课件_第4页
辨证-中医基础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概说(一)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表里:病变的部位。寒热:病变的性质。虚实:邪正的盛衰阴阳:辩证的总纲。第七章辨证1(二)八纲辨证的源流1、源出于《内经》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运用于《伤寒杂病论》。如方隅《医林绳墨》:“仲景治伤寒.究其大要,无出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二)八纲辨证的源流23、成熟于明代如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王执中《伤寒正脉》:“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3、成熟于明代34、定名于近代如祝味菊《伤寒质难》:“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三)八纲辨证的理论意义八纲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掌握八纲辨证即能把握疾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为治疗疾病确立总的原则。有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理论意义。4、定名于近代4八纲内容、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表里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证(一)表证1、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八纲内容52、辨证要点(1)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具有超病急,病程短的特点(2)以恶寒发热并见,舌苔薄,脉浮为典型症状(3)还应辨清寒、热、虚、实。2、辨证要点6(二)里证、临床表现高热、恶热,或低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疲乏无力,脉沉等2、辨证要点(1)多见于情志内伤或饮食劳倦等引起的各种内伤杂病。(2)也可见于外邪由表及里或外邪直中于里。(3)无恶寒发热并见和脉浮等表证的特异表现(二)里证7(三)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2、辨证要点(1)见于外感病病位由表入里,尚未完全入里的阶段(2)有少阳枢机不利的典型临床表现(三)半表半里证8(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即表证里证并见,如:外有表寒,内有里热等2、表里出入表邪入里,如表寒证入里化热,转化为里热证里邪出表:如麻疹因诊治不当,疹毒内陷,经治疗又重透发肌表。(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9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一)寒证1、临床表现恶寒喜暖,面色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涕清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迟或紧2、辨证要点(1)寒证多见于外感病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也见于内伤杂病阳气受损。(2)有恶寒喜暖,舌淡苔白,脉迟或紧的典型临床表现,(3)还应辨证表里虚实。寒热辨证1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2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2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2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2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2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2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2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2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2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2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3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3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3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3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3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3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3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3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3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3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4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4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4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4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4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4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4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4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4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4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5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5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5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5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5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5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5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5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5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5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6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6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6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6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6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6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6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6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6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6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7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7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7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7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7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7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7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7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7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7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8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8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8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8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8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85第七章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概说(一)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表里:病变的部位。寒热:病变的性质。虚实:邪正的盛衰阴阳:辩证的总纲。第七章辨证86(二)八纲辨证的源流1、源出于《内经》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2、运用于《伤寒杂病论》。如方隅《医林绳墨》:“仲景治伤寒.究其大要,无出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二)八纲辨证的源流873、成熟于明代如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王执中《伤寒正脉》:“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3、成熟于明代884、定名于近代如祝味菊《伤寒质难》:“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三)八纲辨证的理论意义八纲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掌握八纲辨证即能把握疾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为治疗疾病确立总的原则。有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理论意义。4、定名于近代89八纲内容、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表里辨证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证(一)表证1、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八纲内容902、辨证要点(1)多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具有超病急,病程短的特点(2)以恶寒发热并见,舌苔薄,脉浮为典型症状(3)还应辨清寒、热、虚、实。2、辨证要点91(二)里证、临床表现高热、恶热,或低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疲乏无力,脉沉等2、辨证要点(1)多见于情志内伤或饮食劳倦等引起的各种内伤杂病。(2)也可见于外邪由表及里或外邪直中于里。(3)无恶寒发热并见和脉浮等表证的特异表现(二)里证92(三)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2、辨证要点(1)见于外感病病位由表入里,尚未完全入里的阶段(2)有少阳枢机不利的典型临床表现(三)半表半里证93(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即表证里证并见,如:外有表寒,内有里热等2、表里出入表邪入里,如表寒证入里化热,转化为里热证里邪出表:如麻疹因诊治不当,疹毒内陷,经治疗又重透发肌表。(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94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一)寒证1、临床表现恶寒喜暖,面色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涕清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迟或紧2、辨证要点(1)寒证多见于外感病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也见于内伤杂病阳气受损。(2)有恶寒喜暖,舌淡苔白,脉迟或紧的典型临床表现,(3)还应辨证表里虚实。寒热辨证9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9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9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9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9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0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0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0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0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0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0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0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0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0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0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1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1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1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1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1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1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1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1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1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1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2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2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2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2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2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2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2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2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2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2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3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3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3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3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3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3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3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3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3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3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4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4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4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4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4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45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46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47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48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49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50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51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52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53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54辨证_中医基础学课件15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