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_第1页
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_第2页
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_第3页
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_第4页
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岩体损伤力学2.1岩石材料的损伤及损伤现象损伤”泛指材料内部的一种劣化因素,与所涉及的材料和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岩石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天然损伤材料。把损伤力学应用于岩石材料最早是由Dougill(1976)引入的。Dragon(1979)根据断裂面的概念研究岩石的脆塑性损伤行为,建立了相应的连续介质模型;Krajcinovic(1981)使用热力学和空穴运动学对岩石类脆性材料的本构方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随着岩石材料试验手段的发展,许多学者通过岩石材料试验现象和分析结果来研究岩石材料的损伤特征。Krajcinovic、DragonCostin、Kachanov、Lemaitre、Chaboche等著名的损伤力学专家都曾提到了岩石材料损伤的特点和重要性,同时又从岩石材料本身的组构特征出发探讨其损伤机理,建立相应的模型和理论,从而使岩石损伤力学研究一步丰富和完善。第2章岩体损伤力学1.岩石材料损伤的微细观表现般岩石材料的组织结构为体+晶间质微层理(沉积造成)岩石组织泥质+孔隙(水)+微裂纹」微节理(受力造成顿粒+胶结质钙质微劈理(造岩造成)硅质Spun和Brace(1974)详细研究了不同岩石中的自然孔隙和微裂纹,注意到孔隙率可由两种方式定义,即总的和表观的。表观孔隙率是相连于岩石外表面的孔隙和微裂纹互相连通的体积的量度;总的孔隙率是所有孔隙和微裂纹所占体积的量度,它既包含与外表面相连的孔隙和微裂纹,也包含与外表面不相连的孔隙和微裂纹岩石中自然存在的孔隙和微裂纹的形状和尺寸如下图所示.岩石材料损伤的微细观表现2岩石中的自然微孔隙孔隙类型形状接近尺寸(mm)气孔(泡)状球形100~10000孔穴球形10~2000LARC-晶界上长和薄,纵横比<101F0宽度)裂纹或孔隙HARC一晶内等分的,>10104-7(宽度)注:LARC—低纵横比孔隙;HARC高纵横比孔隙岩石中的自然微孔隙3结晶岩石中的自然孔隙率孔隙率岩石裂纹(%)晶粒尽寸最大LARC表观的总的辉绿岩Diabase00.1辉长石(Gabbro00.20.2180Raymond花同岩0.220.40.620000180Katahdin花岗岩(I)00702000260Katahdin花岗岩(Ⅱ)0.460.83000600西部花岗岩0.2007750100Chelmsford0160.9L.01500150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029082000360结晶岩石中的自然孔隙率4扫描电镜技术也充分证明了岩石是一种自然损伤材料,其自然损伤大致有下面几种(1)孔隙在沉积岩中最为常见,在颗粒支撑、接触式胶结物连接或颗粒连接等胶结类的碎屑岩(如砂岩)中,孔隙的体积含量相当高。砂岩孔隙的类型主要是粒间孔隙,分布比较均匀,孔隙的大小与沉积颗粒的尺寸和分选性有关,形态取决于颗粒形态和颗粒粒径的级配。石灰岩中的孔隙含量低于砂岩,形态还与胶结物有关。孔隙是一种典型的三维细观损伤(2)颗粒边界及界面裂纹沉积岩中,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与各种胶结物之间的结合一般都比较薄弱;或者结晶质岩浆岩中矿物颗粒之间或者结晶界面,以及变质岩中重结晶矿物之间的结合相对较弱。所以岩石中的颗粒边界成为重要的初始细观损伤。在颗粒边界常形成界面裂纹、或者结晶界面裂纹的细观损伤的形状受碎屑颗粒、矿物颗粒或者晶体颗粒的外形所控制。(3)微裂纹实质上是细观裂纹,既可以在成岩过程中形成,也可以在后期改造过程中产生,比如花岗岩中由于结晶作用及构造应力作用所形成的大量微裂纹(包括晶体界面裂纹)、大理岩中原岩残留的微裂纹和重结晶作用产生的裂纹;沉积岩中基质裂纹及颗粒原有微型裂纹等(4)解理面方解石解理面是大理岩重要的细观损伤。(5)微层理、劈理面、软弱包含物等。扫描电镜技术也充分证明了岩石是一种自然损伤材料,其自然损伤大52.岩石损伤的宏观力学表现(1)单轴压缩全应力一应变曲线岩石材料承受压缩荷载情况下变形与强度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四个变形阶第一阶段:即oa段,表现出明显的上凹形状,这主要是由于岩石内的微裂纹孔隙、空洞的闭合效应引起,而这种微裂纹、孔隙和空洞就是岩石材料初始损伤的实第二阶段:即ab段,应力与应变近似的成正比,岩石材料的刚度为常数。原始损伤闭合使其达到一个较稳定的阶段。第三阶段:即bc段,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下凹形状,由于岩石材料的强度超过了其屈服极限,内部又产生了新的微裂隙和损伤,使得体积明显膨胀和增大,这阶段是岩石损伤扩展的最初表现。一直到达到强度极限的峰值第四阶段:即cd段,一般也称作应变软化阶段。当超过了岩石峰值极限后,应力随着变形的继续增大而降低,岩石内的损伤裂隙急剧扩展,体积明显增大,一直到点直至断裂破坏,这一阶段是岩石材料损伤扩展的实质性表现。岩石玉缩全应力应变曲线2.岩石损伤的宏观力学表现6(2)单轴循环加载下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单轴循加载条件下岩石全应力一—应变曲线表现出下面几个特性:①从总体轮廓上看循环加载与单调加载的全应力一应变曲线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即初始的损伤裂隙闭合与后期的应变软化阶段②卸载弹性模量与加载弹性模量不同,即就是在卸载曲线和加载曲线中成了一个“滞叵③随着加卸载循环次数的增加,其加载弹性模量、卸载弹性模量和前·级相比较逐渐减小其实②、③两个特性也即就是岩石塑性理论中讨论的岩石的弹塑性耦合效应与关联、非关联流动法则问题。这两个特性从本质上看就是岩石损伤的实质性表现,若从损伤力学角度研究岩石材料的这两个特殊性质,可能更为方便,也更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特性循环加载下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2)单轴循环加载下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7(3)三轴受力状态下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典型的3轴受力状态下岩石材料全应力应变曲线主要特征是①不同的受力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形和破坏特性②在较低的围压作用下表现为塑性应变软化特性,而在较高围压下表现出应变硬化特性,理想塑性只是在一定受力状态下,变形达到某一限度后的特殊情况。塑性的体积变形与岩石的应变软化和硬化是相互对应的。应变软化时表现出明显的体积膨胀,而硬化状态后表现出体积压缩。上述特点表明岩石材料除了初始损伤特性外,其损伤扩展特性与其受力状态密切相关通过以上岩石材料单轴、3轴的宏观力学试验特性可以看出,岩石材料是一种典型的损伤介质,从损伤力学角度出发,会更方便地揭示问题的本质1625(3)三轴受力状态下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822岩体损伤及层次分析岩体是岩石材料的集合体,并且由于岩体材料是一种经历了漫长成岩历史,并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它不可能是完整的各向同性体,内部总是存在着各种缺陷,如节理、裂隙、甚至断层等。岩体的稳定性对这种缺陷的存在是比较敏感的工程地质学家认为,岩体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的节理、裂隙和断层。岩体内的缺陷具有从微观到细观到宏观的各种尺度。对于具有宏观缺陷的岩体,特别是节理岩体,已有较长的研究历史。目前,节理岩体的力学性质的研究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把节理岩体视为不连续介质,把节理岩体看成是由地质结构面和结构体所组成,分别研究岩石和节理面的力学性质及岩石和节理共同作用时的耦合原理。它适用于结构面发育,成组性好或只包含有少量节理或断层的节理岩体。离散单元法论(Shigenghua1977),DDA(Shi1985)和刚弹性法(以井忠彦,1981)是这种方法的代表。离散单元法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它考虑块体受力后的运动以及由此导致的受力状态和系统随时间的变化。块体理论实质上是种几何分析方法,根据节理的倾向,倾角等勘测资料找出那些具备滑动可能的关键块DDA方法是块体理论的扩充,它克服了单纯几何分析的不足,能够考虑结构体的变形和应力。这几种方法对于完全被节理、裂隙切割成块的岩体是有效的,而大多数节理裂隙是非贯通的,从而大大降低了不连续岩体力学方法在节理岩体中的适用性。22岩体损伤及层次分析9研究节理岩体的另一方法是把节理岩体视为宏观上的连续整体,由此建立节理岩体的等效本构关系。这种方法的代表有当量体法、断裂力学方法和损伤力学方法。当量体法把岩体看成是由结构体和节理面组成,根据岩石结构体和节理面的变形叠加来推求岩体的等效本构关系。SalamonM.D.G(1968)、Horrih(1983)、CaiM.(1993)等人从弹性和弹塑性等效原理出发系统地研究了节理岩体的力学变形性质。断裂力学方法把岩体看成是众多裂纹的复合结构体。这种方法多限于研究宏观裂纹,由裂纹前缘的应力和位移根据断裂因子判断裂纹断裂的扩展及其开裂方向,从而揭示岩体的破坏机制。但这种方法仅于有限的宏观裂纹,取得的进展缓慢。损伤力学方法是把岩体内的节理看作是内部的初始损伤,作为一种“劣化因素”结合于弹性、塑性等岩体介质中去损伤力学的发展大大地扩展了其在岩体力学中的应用范围,因为岩体中的各类缺陷都可认为是其损伤的实质表现,并可归结为下面三种类型层次◆(1)奇异奇异损伤主要是指在岩体工程范围内所含有的一条或若干条较大的断裂带,且内部常有充填物。对于这类工程岩体,虽然断裂带数目较少,但其力学性质和没有断裂带部位的岩体相比差异较为明显,所以断裂带的力学性质,对工程岩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重点分析。著名的Goodman单元,界面接触单元(COJB)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方法研究节理岩体的另一方法是把节理岩体视为宏观上的连续整体,由此10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11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12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13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14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15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16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17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18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19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20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21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22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23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24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25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26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27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28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29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30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31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32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33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34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35超经典损伤力学讲义课件36第2章岩体损伤力学2.1岩石材料的损伤及损伤现象损伤”泛指材料内部的一种劣化因素,与所涉及的材料和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岩石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天然损伤材料。把损伤力学应用于岩石材料最早是由Dougill(1976)引入的。Dragon(1979)根据断裂面的概念研究岩石的脆塑性损伤行为,建立了相应的连续介质模型;Krajcinovic(1981)使用热力学和空穴运动学对岩石类脆性材料的本构方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随着岩石材料试验手段的发展,许多学者通过岩石材料试验现象和分析结果来研究岩石材料的损伤特征。Krajcinovic、DragonCostin、Kachanov、Lemaitre、Chaboche等著名的损伤力学专家都曾提到了岩石材料损伤的特点和重要性,同时又从岩石材料本身的组构特征出发探讨其损伤机理,建立相应的模型和理论,从而使岩石损伤力学研究一步丰富和完善。第2章岩体损伤力学37.岩石材料损伤的微细观表现般岩石材料的组织结构为体+晶间质微层理(沉积造成)岩石组织泥质+孔隙(水)+微裂纹」微节理(受力造成顿粒+胶结质钙质微劈理(造岩造成)硅质Spun和Brace(1974)详细研究了不同岩石中的自然孔隙和微裂纹,注意到孔隙率可由两种方式定义,即总的和表观的。表观孔隙率是相连于岩石外表面的孔隙和微裂纹互相连通的体积的量度;总的孔隙率是所有孔隙和微裂纹所占体积的量度,它既包含与外表面相连的孔隙和微裂纹,也包含与外表面不相连的孔隙和微裂纹岩石中自然存在的孔隙和微裂纹的形状和尺寸如下图所示.岩石材料损伤的微细观表现38岩石中的自然微孔隙孔隙类型形状接近尺寸(mm)气孔(泡)状球形100~10000孔穴球形10~2000LARC-晶界上长和薄,纵横比<101F0宽度)裂纹或孔隙HARC一晶内等分的,>10104-7(宽度)注:LARC—低纵横比孔隙;HARC高纵横比孔隙岩石中的自然微孔隙39结晶岩石中的自然孔隙率孔隙率岩石裂纹(%)晶粒尽寸最大LARC表观的总的辉绿岩Diabase00.1辉长石(Gabbro00.20.2180Raymond花同岩0.220.40.620000180Katahdin花岗岩(I)00702000260Katahdin花岗岩(Ⅱ)0.460.83000600西部花岗岩0.2007750100Chelmsford0160.9L.01500150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029082000360结晶岩石中的自然孔隙率40扫描电镜技术也充分证明了岩石是一种自然损伤材料,其自然损伤大致有下面几种(1)孔隙在沉积岩中最为常见,在颗粒支撑、接触式胶结物连接或颗粒连接等胶结类的碎屑岩(如砂岩)中,孔隙的体积含量相当高。砂岩孔隙的类型主要是粒间孔隙,分布比较均匀,孔隙的大小与沉积颗粒的尺寸和分选性有关,形态取决于颗粒形态和颗粒粒径的级配。石灰岩中的孔隙含量低于砂岩,形态还与胶结物有关。孔隙是一种典型的三维细观损伤(2)颗粒边界及界面裂纹沉积岩中,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与各种胶结物之间的结合一般都比较薄弱;或者结晶质岩浆岩中矿物颗粒之间或者结晶界面,以及变质岩中重结晶矿物之间的结合相对较弱。所以岩石中的颗粒边界成为重要的初始细观损伤。在颗粒边界常形成界面裂纹、或者结晶界面裂纹的细观损伤的形状受碎屑颗粒、矿物颗粒或者晶体颗粒的外形所控制。(3)微裂纹实质上是细观裂纹,既可以在成岩过程中形成,也可以在后期改造过程中产生,比如花岗岩中由于结晶作用及构造应力作用所形成的大量微裂纹(包括晶体界面裂纹)、大理岩中原岩残留的微裂纹和重结晶作用产生的裂纹;沉积岩中基质裂纹及颗粒原有微型裂纹等(4)解理面方解石解理面是大理岩重要的细观损伤。(5)微层理、劈理面、软弱包含物等。扫描电镜技术也充分证明了岩石是一种自然损伤材料,其自然损伤大412.岩石损伤的宏观力学表现(1)单轴压缩全应力一应变曲线岩石材料承受压缩荷载情况下变形与强度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四个变形阶第一阶段:即oa段,表现出明显的上凹形状,这主要是由于岩石内的微裂纹孔隙、空洞的闭合效应引起,而这种微裂纹、孔隙和空洞就是岩石材料初始损伤的实第二阶段:即ab段,应力与应变近似的成正比,岩石材料的刚度为常数。原始损伤闭合使其达到一个较稳定的阶段。第三阶段:即bc段,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下凹形状,由于岩石材料的强度超过了其屈服极限,内部又产生了新的微裂隙和损伤,使得体积明显膨胀和增大,这阶段是岩石损伤扩展的最初表现。一直到达到强度极限的峰值第四阶段:即cd段,一般也称作应变软化阶段。当超过了岩石峰值极限后,应力随着变形的继续增大而降低,岩石内的损伤裂隙急剧扩展,体积明显增大,一直到点直至断裂破坏,这一阶段是岩石材料损伤扩展的实质性表现。岩石玉缩全应力应变曲线2.岩石损伤的宏观力学表现42(2)单轴循环加载下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单轴循加载条件下岩石全应力一—应变曲线表现出下面几个特性:①从总体轮廓上看循环加载与单调加载的全应力一应变曲线有着极为相似的特点,即初始的损伤裂隙闭合与后期的应变软化阶段②卸载弹性模量与加载弹性模量不同,即就是在卸载曲线和加载曲线中成了一个“滞叵③随着加卸载循环次数的增加,其加载弹性模量、卸载弹性模量和前·级相比较逐渐减小其实②、③两个特性也即就是岩石塑性理论中讨论的岩石的弹塑性耦合效应与关联、非关联流动法则问题。这两个特性从本质上看就是岩石损伤的实质性表现,若从损伤力学角度研究岩石材料的这两个特殊性质,可能更为方便,也更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特性循环加载下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2)单轴循环加载下岩石的全应力—应变曲线43(3)三轴受力状态下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典型的3轴受力状态下岩石材料全应力应变曲线主要特征是①不同的受力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形和破坏特性②在较低的围压作用下表现为塑性应变软化特性,而在较高围压下表现出应变硬化特性,理想塑性只是在一定受力状态下,变形达到某一限度后的特殊情况。塑性的体积变形与岩石的应变软化和硬化是相互对应的。应变软化时表现出明显的体积膨胀,而硬化状态后表现出体积压缩。上述特点表明岩石材料除了初始损伤特性外,其损伤扩展特性与其受力状态密切相关通过以上岩石材料单轴、3轴的宏观力学试验特性可以看出,岩石材料是一种典型的损伤介质,从损伤力学角度出发,会更方便地揭示问题的本质1625(3)三轴受力状态下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4422岩体损伤及层次分析岩体是岩石材料的集合体,并且由于岩体材料是一种经历了漫长成岩历史,并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它不可能是完整的各向同性体,内部总是存在着各种缺陷,如节理、裂隙、甚至断层等。岩体的稳定性对这种缺陷的存在是比较敏感的工程地质学家认为,岩体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的节理、裂隙和断层。岩体内的缺陷具有从微观到细观到宏观的各种尺度。对于具有宏观缺陷的岩体,特别是节理岩体,已有较长的研究历史。目前,节理岩体的力学性质的研究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把节理岩体视为不连续介质,把节理岩体看成是由地质结构面和结构体所组成,分别研究岩石和节理面的力学性质及岩石和节理共同作用时的耦合原理。它适用于结构面发育,成组性好或只包含有少量节理或断层的节理岩体。离散单元法论(Shigenghua1977),DDA(Shi1985)和刚弹性法(以井忠彦,1981)是这种方法的代表。离散单元法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它考虑块体受力后的运动以及由此导致的受力状态和系统随时间的变化。块体理论实质上是种几何分析方法,根据节理的倾向,倾角等勘测资料找出那些具备滑动可能的关键块DDA方法是块体理论的扩充,它克服了单纯几何分析的不足,能够考虑结构体的变形和应力。这几种方法对于完全被节理、裂隙切割成块的岩体是有效的,而大多数节理裂隙是非贯通的,从而大大降低了不连续岩体力学方法在节理岩体中的适用性。22岩体损伤及层次分析45研究节理岩体的另一方法是把节理岩体视为宏观上的连续整体,由此建立节理岩体的等效本构关系。这种方法的代表有当量体法、断裂力学方法和损伤力学方法。当量体法把岩体看成是由结构体和节理面组成,根据岩石结构体和节理面的变形叠加来推求岩体的等效本构关系。S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