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业深度研究:弯道处孕育机遇超车时各显神通_第1页
科技行业深度研究:弯道处孕育机遇超车时各显神通_第2页
科技行业深度研究:弯道处孕育机遇超车时各显神通_第3页
科技行业深度研究:弯道处孕育机遇超车时各显神通_第4页
科技行业深度研究:弯道处孕育机遇超车时各显神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行业深度研究:弯道处孕育机遇,超车时各显神通产品出海-弯道超车篇综述:寻找潜力行业,出海实现后来居上新基石(NewCornerstone)逐渐稳固,中国企业在新环境(NewEnvironment)下,将努力抓住新机遇(NewOpportunity),在出海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车。中国企业出海浪潮中,众多行业本身仍处于跟随阶段,但全球新环境催生的新需求,为其出海提供空间,数字技术和基础设施也为其出海提供更为便捷的渠道;同时经过中国国内市场的锤炼,我国企业普遍运营能力突出,积累了较为充沛的资本,并组建了成熟的人才队伍,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链延伸,为出海奠定基础、输送动力;不仅如此,面对更为全球化的市场,我国企业能源与技术双重自主的脚步不停歇,叠加更全的产业链优势,我国企业出海迎来机遇期,有望塑造新增长点,我们认为将有更多的企业后来居上引领全球。整体来看,有三类行业建议关注:1)技术革新行业:软件以及药用玻璃、碳纤维等材料行业正处于技术提升阶段,技术突破有助于追赶海外领先企业;2)数字经济行业:海外数字经济处于规模持续扩大阶段,叠加我国鼓励平台出海政策的加持,电商/游戏/短视频有望引领消费互联网赛道探索新机遇;3)能源转型行业:全球能源替代需求强劲,锂矿、电池产业链、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链出海趋势较为明确。技术革新行业:补齐技术短板,追赶全球领先者技术突破在部分行业出海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海外部分行业的优势在于技术领先,造成我国公司暂时无法实现赶超。但相关行业需求的变化以及上下游的发展,正在推动我国企业攻克技术瓶颈、或者寻找替代技术路径。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后,相关行业龙头公司有望抓住出海的重要机遇。对于软件行业来说,参考欧美软件厂商全球化历程,我们认为当前技术革新和产业经验积累是中国软件出海的重要机遇。进入21世纪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软件企业持续推进出海进程,当前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企业重要的目标市场。据世界银行,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服务出口占服务出口比重从2001年的0.8%上升至2021年的15.0%。不过在欧美产业全球化布局、技术标准制定的双重作用下,欧美软件企业在全球化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在我国技术革新和产业经验积累的推动下,国内软件厂商出海正处于从依托成本优势到依托技术实力、产业积累的过渡期,办公软件、工业软件等特定细分领域有望率先实现出海。材料若干子行业正力争实现技术革新,构建出海实力。1)药用玻璃行业,目前中高硼硅玻管基本依赖进口,不具备完整的产业链覆盖能力,产能、良率也落后于海外领先企业,出海仍处于追赶阶段。未来随着升级需求增加,玻管产需不平衡或继续推高上游中硼硅玻管的价格,压缩国内制瓶企业利润,因此国内药用玻璃企业加快向上游玻管环节延伸。2)碳纤维行业,仍处于海外企业领头的局面,但目前供应链限制和贸易摩擦下,国外碳纤维出口国内的难度加大,我国碳纤维自主要求提高,国产碳纤维替代率逐步提升。展望未来,我国材料企业或可通过探索其他技术路径、进行资本运作等方式,实现国产替代到进一步出海。数字经济行业:修炼内力,出海争夺海外规模红利海外市场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的背后,在我们看来孕育着广阔的商业化机遇。基于电商、游戏、短视频等主要出海业态规模,我们测算2021年中国互联网平台出海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909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并预计2022年将达到119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目前中国企业在技术、运营、资本方面具备比较优势。展望未来,在国内鼓励平台出海的政策加持下,我们认为中国数字经济企业借助出海有望进一步弯道超车。其中:1)电商:中国公司的产业链资源丰富、电商运营经验成熟、基础设施布局完善,有望享受东南亚等新兴地区的快速发展红利。我们认为高性价比的产品或为中国电商平台出海的短期增长带来帮助,而电商服务生态和基础设施能力仍将是电商平台建立竞争壁垒、长期维系用户心智的核心支撑。2)游戏:海外市场空间广阔,中国游戏公司凭借着在研发、运营与资本方面优势,有望持续受益于全球端转手的大趋势。3)短视频:得益于丰富的运营经验、成熟的算法与资本支持,以Tik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正在以“中国速度”快速崛起,持续影响全球社交体系,有望实现弯道超车。能源转型行业:能源转型需求强劲,新能源产业链出海趋势明确全球减碳和全球电动化渗透率提升为新能源上下游带来发展机遇。上游环节以锂矿企业为代表,出海有助于打破矿、盐错配局面,出海虽存不确定性,但资源布局有一定优势。中下游电池产业链、风电、光伏等行业已具备一定产业和价格优势,在全球能源替代的机遇期,新能源产业链出海趋势明确。具体而言,国内锂矿产量仅靠内生增产难以打破矿、盐错配局面,锂矿企业出海成为大势所趋。国内锂资源中盐湖、锂辉石矿山受制于禀赋、环保、建设等因素,而云母矿虽已成为锂资源供给的有效补充,但低品位使其供应或存在天花板。所以21年起,中资加速海外锂矿布局;截至22年9月,我们统计的26家主要A股涉锂公司中,11家已在海外布局锂矿资源。观察目前中国锂企出海,资源布局有一定优势,一方面多为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中国锂产业链相对完整。但现阶段收购的项目多数为绿地新建项目,绿地项目从收购到建成投产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3-5年),因此投产进度和时间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中下游行业中,电池产业链在过去十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高增长给予锂电产业链试错机会,动力电池白名单制给予发展窗口期。产业链集群优势+工程师红利加持+市场化竞争洗牌,锂电各环节龙头逐步具备全球竞争力,并向海外市场进军。欧美政府和车企对锂电产业链有自主可控和本土化的诉求,短期给国内企业出海增加不确定性。我们梳理下来发现,国内企业大部分已经做好海外基地的布局。我们认为长期产品竞争力是最关键胜出要素,长期看国内企业的龙头地位难以动摇。风电行业经过30年摸索和发展,国内外风电行业技术差距在快速缩小,中国风电公司已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关键核心大部件自主研发制造的能力。当前时点看,国内整机及零部件成本较海外更低,出海已有价格优势。不过纯价格竞争易受到当地政府监管,属地化布局更有助于国内风电厂商提升综合竞争力。随着欧洲能源价格增高,海外风电性价比有望提升,中国产业链全且具备出海产能,较海外厂商扩产速度也更快。产业链完备+成本最优,中国企业已经在光伏制造端占据了产业优势。根据VirtualCapitalist数据,202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占全球的79.4%,硅片产量占全球的96.8%,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的85.1%,组件产量占全球的74.7%。中国光伏企业出海优势明显,具备完整制造端产业链,且位于成本曲线最左侧,组件及逆变器是我国光伏主要出口产品,海外工厂布局集中在东南亚。欧洲及美国对于光伏产业链本土化有一定诉求,不过贸易摩擦暂未明显恶化,我国光伏企业受出口冲击的担忧有所弱化,国内厂商也正通过建立溯源系统、建立专供线、东南亚建厂、多元化出海布局等措施,调整出海战略。新机遇下存在挑战:中国企业出海弯道超车不可能一帆风顺,行业本身存在波动、贸易摩擦、部分行业尚不具备核心技术、海外成熟企业先发优势等原因,均对各自行业出海带来挑战,我国企业需凭借自身优势,在变化的环境中抓住机遇,在弯道中实现突破。技术革新-软件:从劳动输出到产业经验输出,优势产业出海可期中国软件企业出海的演进:从劳动输出到产业经验输出中国软件企业出海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关。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开始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软件企业出海也随之加速推进。据工信部,我国软件产业的软件出口金额从2001年的59.6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321.7亿元,从增长节奏看,2002-2013年为高速增长阶段,期间复合增长率达38.1%,2014-2021年增长有所放缓,期间复合增速为1.9%。据世界银行,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服务出口占服务出口比重从2001年的0.8%上升至2021年的15.0%。在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软件企业出海进程持续推进,当前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企业重要的目标市场。从劳动力出海到产品出海,中国软件企业出海关键要素逐步演变。21世纪以来,根据出海关键要素的演变,可以将中国软件企业出海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成本优势阶段、输出模式阶段、输出技术阶段、输出产业know-how阶段。阶段一:依托成本优势,以高性价比参与全球竞争。第一阶段为我国软件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初期(21世纪初),这一阶段内软件企业积极发挥成本优势,在软件外包服务(ITO)、办公软件产品等行业内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这一阶段内较为典型目标市场是日韩市场,如东软集团、文思海辉、博彦科技等厂商依托人力成本优势积极开展软件技术服务开发外包业务。万兴、福昕、金山也在这一阶段内进军海外市场。阶段二:发挥互联网场景,输出移动支付、电商等模式。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及电商的快速发展,丰富的2C场景逐步累积,以移动支付、电商为代表的商业模式逐步成熟,相关厂商的出海也逐步推进。其中移动支付领域的巨头支付宝、微信于2014年陆续以东南亚市场为切入点,推进电商模式出海。阶段三:依托新兴技术优势,输出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2015年以来,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逐步得到应用。这一阶段内我国软件企业以垂直领域为切入点,结合云计算等技术打造新一代架构产品,并积极推进出海。如金融科技领域,银行IT厂商长亮科技、宇信科技打造新一代核心系统、手机银行系统等产品,并积极向东南亚市场进军。酒店信息化服务厂商石基信息打造云形态的石基企业信息平台SEP,以及云POS产品,在香港地区、欧洲等酒店率先上线。阶段四:依托产业积累,进军高端制造领域。软件不仅是信息技术的产物,也离不开产业经验、业务经验的积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领域为工业软件领域。工业软件领域在全球范围内主要被海外厂商主导,我国部分厂商实现了在部分环节的突破,如中控技术在流程制造业,尤其是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已成功进入沙特阿美供应商名录。EDA厂商概伦电子客户涵盖全球头部的存储芯片厂商。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积累,为工业软件出海打下良好基础,在实现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突破的基础上,未来有望进一步参加全球市场的竞争。欧美软件企业全球化的本质:技术标准&产业输出欧美软件企业全球化本质为技术标准制定+产业输出。一方面,欧美软件企业凭借软件行业的先发优势及技术积累,在基础软硬件领域打造了系列产品,并逐步成为事实层面的技术标准。另一方面,欧美软件企业全球化的历程也与其产业全球化的过程相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电子、汽车、航空为代表的行业全球化布局进程加速。从合作模式看,从早期以人力外包为主的生产全球化,向后期的研发全球化,以及以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为特点的全球供应链演进。在这一过程中,欧美的软件企业跟随制造业的全球化,将沉淀于软件中的行业Know-how逐步输出至全球。两大因素共同推进了欧美软件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欧美软件企业全球化本质一:技术标准制定。在基础软硬件、通用软件等领域,欧美软件企业的产品往往已经成为事实标准。从底层的处理器,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再到办公软件等通用应用软件,欧美软件企业往往已成为事实上的技术标准,主要表现为1)在技术积累方面具有优势,并且引领着行业的技术革新;2)通过产品力或网络效应,在市场份额方面处于较为明显的领先地位且形成了一定的壁垒;3)凭借较高的市场份额及较长的发展历史,产品迭代更新次数多,产品稳定性强。欧美软件企业全球化本质二:产业输出。软件不仅是信息技术的产物,也离不开产业经验、业务经验的积累,如在企业管理类软件中沉淀是企业管理流程经验,在生产制造软件中包含了工序工艺、流程管理等核心Know-how,在仿真类工业软件中则凝结了物理学、工程学的实践,而软件是重要的载体,因此欧美软件企业逐步全球化实质上是伴随着欧美产业的全球输出而进行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工业软件、汽车软件公司,海外龙头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逐步确立领先地位的过程,与欧美国家电子、航空、汽车等行业全球化布局历程相伴。欧美软件企业在全球化中处于领先地位。欧美软件企业在欧美产业全球化布局、技术标准制定的双重作用下,目前在全球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从欧美软件企业的2021年国外收入占比看,基础软硬件、工业软件公司的国外收入占比平均较高,基本在50%以上。基础软硬件与工业软件领域技术壁垒较高,欧美软件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制定、产业经验累积树立了较高的壁垒,因此伴随着产业的全球化扩张,对应的软件产品全球化程度也随之加深。中国细分领域率先出海,关注技术创新及高端制造积累办公软件、工业软件等特定细分领域率先实现出海。我们对软件企业中的海外收入占比进行梳理,2021年我国软件企业中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公司分布在汽车软件、金融科技、工业软件、办公软件、AI等多个板块内。其中办公软件厂商福昕软件、万兴科技,ITO厂商

凌志软件海外收入占比均在70%以上。从出海公司的业务模式看,既包括以标准化产品为主的办公软件厂商,也包括解决方案模式为主的ITO厂商。产品化厂商相比国外竞品在性价比上往往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与此同时在工业软件、AI等领域也出现了部分依托技术实力出海的案例,我们认为当前国内软件厂商出海正处于从依托成本优势到依托技术实力、产业积累的过渡期。关注技术创新及高端制造积累。参考欧美软件厂商全球化历程,我们认为当前技术革新和产业经验积累是中国软件出海的重要机遇。一方面,随着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技术的应用逐步推广,新一代架构的产品有望成为重要的突破口,如石基信息打造云架构的新一代酒店信息化产品SEP,实现了对传统架构产品的替代;随着数据类型不断丰富,非结构化数据逐渐增加,能够满足大数据分析需求的分布式数据库有望成为新的增量。新的技术与计算场景有望为我国软件厂商提供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高端制造行业,我国在光伏

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积累,随着国产软件产品逐步渗透,产业经验逐步沉淀,未来与之相关的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力有望逐步增强,为出海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革新-材料:药用玻璃加速替代,国产碳纤维崛起药用玻璃:中硼硅玻管国产缺口加速填补我国管制瓶呈现出制瓶环节和低硼硅拉管领域竞争激烈,而中高硼硅玻管基本依赖进口的格局。管制瓶的主要原料为玻管,由于管制瓶生产是先拉管、再制瓶,相比制瓶而言,拉管工艺的技术壁垒更高。我国目前已经掌握低硼硅玻璃拉管技术,但中硼硅和高硼硅玻管拉管技术尚不成熟。由于管制瓶、安瓿的“拉管”和“制瓶”工艺分离,同时“制瓶”技术壁垒低,国内企业一般通过外购肖特、康宁等国外厂商生产的玻管然后进行二次加工为主,这导致了国内有大量企业通过进口中硼硅玻璃管参与市场竞争。据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统计,2021年全国管制瓶和安瓿年需求量620亿支,其中中硼硅玻璃需求约2.5万吨,按管制瓶平均5g/支的玻璃管消耗量来计算,国内目前中硼硅管制瓶需求约50亿支,渗透率约8%。从2012-2021年,我国进口玻管年均复合增速为18.3%。未来随着升级需求增加,产需不平衡或继续推高上游中硼硅玻管的价格,压缩国内制瓶企业利润,因此国内药用玻璃企业加快向上游玻管环节延伸,并吸引了其他玻璃企业进入该领域。在价格方面,由于我国生产的产品以低钠钙玻璃、低硼硅玻管为主,因此2012-2021年出口均价仅为1000美元/吨左右,而我国进口玻管均价2580美元/吨,远高于我国出口玻管均价。从进口国家来看,我国的中硼硅玻管主要来自德国,即主要来自肖特的供货,2021年以来随着肖特印度工厂的投产,我国自印度进口的中硼硅玻管大幅增加。据中玻网统计,我国现有中硼硅玻管产成品存在一定瑕疵,良品率65%左右,这一比例低于国际先进企业80%良品率的水平,也导致国产玻管量价不如肖特、康宁、NEG等国际厂商。据力诺特玻招股说明书披露采购的不同玻管价格来看,2020年我国国产中硼硅玻管价格约1.1万元/吨左右,也低于德国肖特1.9万元/吨和美国康宁1.8万元/吨的价格,较国际先进企业均价低约40%。产能方面,国外企业中硼硅玻管产能远超国内企业,根据我们的统计,截至1H22,德国肖特、美国康宁和日本电气硝子占据了全球约86%的市场份额。其中肖特和康宁中硼硅玻璃管年产能分别为29万吨/年与12.75万吨/年,日本NEG的产能也达到了8万吨/年。截至1H22,国内仅四星玻璃和凯盛君恒实现了中硼硅玻管量产,其中四星玻璃中性硼硅玻璃管产能约为3万吨/年;凯盛君恒2020年9月点火第二座窑炉,投产后中硼硅玻管产能约1.2万吨/年。2018年中国玻璃(3300HK)以1.7亿元收购意大利玻璃生产设备制造商奥利维托玻璃技术公司,该公司可提供中硼硅药用玻管产线设计、设备供应、安装及调试等技术服务,近十年内该公司已在全球各地安装了超过30条玻管生产线。国内药用玻璃企业产品出口较多的主要是山东药玻,山东药玻自2004年起即开始研发生产一级耐水药用玻璃,并于2006年成功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成为中国第一家、世界第五家具备一级耐水药用玻璃模制瓶生产能力的厂家。2020年公司进一步突破药用中硼硅模抗瓶轻量薄壁技术壁垒,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山东药玻已成为国际上知名的药用玻璃包材生产企业,整体生产及销售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棕色瓶是公司出口的主力军,市场基础较好,主要面向保健品等市场,主要出口国为美国,2019年美国出口额占公司总出口额的25%;公司模制瓶出口市场的集中度较高,主要出口国为印度(2020年占比约60%),但由于印度本身就有几家企业生产模制瓶产品,竞争充分较为充分,因此价格水平较低。目前山东药玻主要采取代理商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发布产品信息、发展代理商加盟,依托代理商网络与资源实现向当地销售产品。2012-2018年公司海外收入由4.2亿元增长至6.9亿元,期间CAGR+8.4%,整体增速较为稳定;2019年初随着权健事件迅速发酵,国内棕色瓶市场出现下滑,公司因此加大了对国外市场的开拓,当年公司海外收入增长至9.3亿元,同比+34.8%,此后两年公司海外收入均保持在9.5-10亿元左右。从占比来看,公司海外收入占比较为稳定,最高在2016年达到31.9%,2021年较低为24.8%,其余年份基本在28%-30%区间波动。未来,公司计划在欧盟、中东、南非、北美、巴西、东南亚建立销售办事处,以便更好都掌控当地市场和扩大出口销售额。从盈利水平看,由于公司出口产品以棕色瓶为主,其产品本身毛利率水平低于公司其他产品,加之模制瓶海外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因此公司海外业务毛利率整体低于国内业务。2019年起公司加大海外棕色瓶市场开拓,棕色瓶业务毛利率和海外业务毛利率均显著提升,其中海外业务毛利率达37.8%,超过境内收入毛利率。海运费回落叠加欧洲能源紧缺有望刺激药用玻璃出口。目前国内药用玻璃厂商尚未在海外建厂,主要通过海运的方式将国内生产的产品进行出口销售,因此其盈利情况受海运费影响较大。以山东药玻为例,其棕色瓶产品以出口为主,2021年其棕色瓶成本中的运输费用占比为6.1%,显著高于其他产品的3%-4%。2020-2021年底由于国际海运费持续上涨,对公司海外业务造成较大压力,2021年境外销售毛利率下降至25.8%。2022年以来海运费有所回落,叠加海外药用玻璃需求良好,有望进一步刺激国内药用玻璃出口。据公司年报,近年来以亚洲为代表的山东药玻、印度PIRAMAL和日本NIPRO等公司在规模和质量持续进步,逐步抢占了以德国肖特、格雷斯海姆、法国SDG和意大利BORMIOLI为代表的四巨头所占据的亚洲及欧美市场,尤其是模制瓶类产品,欧洲同行业已基本上退出了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市场,为国内龙头药用玻璃公司的出口带来更多市场空间。同时,今年以来在俄乌战争和“北溪”断供的影响下,欧洲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对欧洲玻璃工业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国产中硼硅玻管的产能及质量不断提升,未来有望实现国产替代到进一步出海。碳纤维:从大丝束向小丝束延伸,国产碳纤维迎来大扩产时代中国是碳纤维主要消费地区,出口产品主要为碳纤维制品。据赛奥碳纤维技术《2021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1年全球碳纤维整体需求约11.8万吨/34亿美元,同比+10%/+30%。2021年中国碳纤维需求约6.2万吨,同比+28%,占到全球需求量的53%,同比+7pct。目前国内大部分碳纤维需求依靠进口满足,2021年国内需求自给率55%

(3.4/6.2万吨)。进口碳纤维主要来自日本、美国等,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1年我国进口碳纤维产品合计为2.8万吨,同比+4%,其中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制品0.6/0.2/2.0万吨,同比+54%/+79%/-7%。2021年碳纤维产品合计出口3782吨,其中除预浸料以外的其他碳纤维制品占76%,达到2874万吨。需求结构看,体育休闲和风电叶片是国产碳纤维的主要应用领域,占全球消费量较高,或亦为出口碳纤维制品的主要组成。从全球需求来看,碳纤维下游相对分散,风电叶片(主梁、梁帽)、航空航天(飞机构件)、体育休闲(球拍/钓具等)、压力容器(氢气瓶)为主要应用领域,2021年合计占到全球需求的67%。而国内碳纤维主要应用于风电叶片、体育休闲,2021年两者合计占比达到64%。风电叶片逐步成为国内碳纤维需求的主要构成,2021年占比36%;体育用品中碳纤维的发展速度相对较低,2021年全球体育用品碳纤维用量1.9万吨,同比+3%,《2021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预计2025年2.0万吨,21-25年CAGR达到5%。国内碳纤维企业通过碳纤维加工生产碳梁,应用于风电叶片中。国内企业均有较大布局,如中复神鹰,据中复神鹰招股书,碳纤维体育休闲下游占比较高,1H21体育休闲占收入比例为25%;据光威复材

2021年年报,2021年风电碳梁业务贡献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1%。海外龙头占据全球48%产能,国内供给格局集中。供给格局看,卓尔泰克被东丽收购后全球传统的七大碳纤维巨头变为六大巨头,日本东丽等全球龙头企业已经基本完成国际产业基地布局,尤其是日本东丽,数十年时间,在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匈牙利、墨西哥完成大小丝束的布局。巨头们无论是生产技术、成本、应用、生态,都主导着全球碳纤维行业。其中日本东丽、西格里、三菱丽阳、日本东邦占据全球48%的产能。2021年中国碳纤维原丝/碳纤维产能CR4占85%/70%,同时产业技术进步明显,头部企业产品规格和结构更加丰富。国内碳纤维供给增长大于国际龙头,国产替代加速。2021年全球碳纤维运行产能约为20.76万吨。从区域角度来看,中国大陆是产能最多的国家,运行产能达6.34万吨,占2021年全球碳纤维运行产能的31%;美国位居第二,运行产能为4.87万吨,占比为24%;日本位列第三,运行产能为2.5万吨,占比为12%。2021年全球需求量仅11.8万吨,占运行产能的57%,实际产能利用率较低。据百川盈孚统计,2021年度国产碳纤维总产量1.92万吨,产能利用率46%(2018年仅34%),主要系涌入碳纤维行业的大多数企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无突破,生产线运行及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有产能,无产量”的现象出现,另下游应用未完全打开和疫情亦有影响。国际上正常开车的企业,达产率通常在65%以上,因21年下半年国内投产产能较多,全年实际产能利用率预计高于46%的水平,达产率正趋近国际水平。此外2020年以来,供应链限制和贸易摩擦下,国外碳纤维出口国内的难度加大,我国碳纤维自主要求提高,国产碳纤维替代率逐步提升,国产碳纤维迎来加速进口替代的机遇期。碳纤维进入加速扩产阶段,2025年前全球新建产能约21万吨、国内占到85%以上,国内有望成为全球重要供给区域。据赛奥碳纤维技术《2021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全球主要企业未来计划扩产约15万吨,其中海外公司3.4万吨,国内公司11.7万吨。根据我们统计,实际国内其他企业未来亦有规模较大的扩产计划,不完全统计下预计国内有18万吨,产品多为大丝束纤维,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风电能源等领域。据赛奥碳纤维技术

《2021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全球22-24年新增产能3.7/4.7/5.3万吨,中国有望成为全球供给重要区域,除传统的风电、体育休闲领域,随着国产替代的加速,T700及以上牌号的产品或加速规模化,进而影响全球的供给格局,或在光伏碳碳复材、压力容器、航空航天等高附加值领域拥有更多份额。如中复神鹰,西宁万吨T700碳纤维小丝束已投产,二期1.4万吨已开始建设,公司预计23年投产并逐步爬坡。数字经济-电商/游戏/短视频:引领消费互联网出海探索新机遇出海政策扶持,技术、运营与资本助力企业出海伴随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延续,全球主要国家及经济体正在聚焦于地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期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国家经济发展重获活力。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1年全球47个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为38.1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15.6%,占GDP比重为45.0%。其中,发达国家数字经济规模在2021年达到27.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5.7%;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增长相对更快,2021年同比增速达22.3%。对中国企业而言,我们认为海外市场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的背后孕育着广阔的商业化机遇,以电商、游戏、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在中长期维度上有望成为中国企业出海实现营收规模增长的重要支持。通过供应链与商业模式的协同输出,我们预计中国消费互联网平台出海的数字经济规模有望在2022年至2025年间持续稳健增长,其中电商、游戏、短视频等仍将是中国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出海的主要业务类型。基于:1)以阿里巴巴旗下Lazada、AliExpress等平台及以SHEIN为代表的中国出海电商平台规模(据阿里巴巴公告、36氪新闻等);2)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数据);3)以TikTok为代表的出海短视频平台广告规模(eMarketer等数据),我们测算2021年中国互联网平台出海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909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并预计2022年这一规模将达到1197亿美元,同比增长31.7%,在主要目标地区市场(如中国电商出海主要面向东南亚、北美、土耳其等地区)中的份额提升至8.1%(2021:6.9%),份额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电商出海的较快发展,和以短视频等业态为主的数字广告在海外的快速崛起。电商方面:基于eMarketer发布的东南亚、北美地区电商市场规模,以及土耳其驻华大使馆发布的土耳其电商市场规模(以上地区为当前中国电商出海的主要目标地区市场),我们测算以阿里巴巴旗下Lazada等电商平台,以及SHEIN等为代表的中国电商平台2021年在上述目标市场中的份额约为6.1%。我们认为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为代表的东南亚地区有望为中国电商平台的出海发展提供良好机遇,主要考虑到该地区仍处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蓝海阶段,中国企业有望持续享受到发展红利。同时,相近的文化与购物习惯、地理运输距离较短的优势,均为中国电商平台的出海与中国制造的输出提供了便利。游戏方面:据伽马数据与Newzoo,2021年中国自研游戏出海收入180亿美元,其中美国/日本/韩国地区占比分别32.6%/18.5%/7.2%,CR3达58.3%;从渗透率的角度看,2021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占海外市场收入整体的12.0%,相较于美国自研游戏占海外(非中国)游戏市场份额31.6%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短视频方面:以Tik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正在全球范围内铺开。据七麦数据,截至2022年9月20日,TikTok在16个国家iOS免费榜排名第1,94个国家iOS免费榜排名2-10名。对标国内短视频渗透率,我们测算海外理论用户天花板为37.2亿(TikTok2Q22MAU14.66亿),仍有较大空间。本地生活服务:以美团、滴滴为代表的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商具备较为丰富的中国本地生活服务运营经验,但对于外卖业务而言,我们认为大量优质的商户供给侧资源及精细的本地运营网络是构筑护城河的长期坚实壁垒。考虑到海外市场中外卖服务具备订单密度相对较低、人力配送成本相对高昂的特征,我们认为中期视角下,领先的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商在出海过程中仍将坚持以ROI为导向的投资理念,并追求在有效的区域市场内逐步迭代商业模式,而非快速的规模扩张。回顾数字经济出海历史,中国企业在技术、运营与资本方面具备比较优势。1)技术来源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工程师红利,体现在产品即时响应市场、持续迭代的“中国速度”,目前中国在手游研发、推荐算法等领域全球领先。中国的互联网游戏大厂具备较强的工业化开发能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同时得益于中国较快发展的手游市场,在移动游戏领域,海外大厂也寻求与中国头部厂商的合作。算法方面,字节早期便主打算法出海,上下滑的设计叠加强算法打造沉浸式的体验,推动用户数量快速增长。2)运营能力基于中国较快发展的数字经济市场,拥有完整产业链、具备内循环能力的市场有助于中国企业“勤修内功”,生态成熟后能够向外规模化输出“中国模式”。阿里巴巴、京东、字节跳动、快手等头部平台在电商、短视频等领域深耕多年,在内容运营、服务商合作、KOL引入等领域具备丰富经验,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模式并持续加码海外市场。游戏方面,中国厂商具备丰富的移动游戏运营经验,《王者荣耀》等游戏上线多年流水仍然稳居中国市场前列,中国厂商有望复制其中的成功经验,提升海外游戏的生命周期。3)资本体现在互联网大厂在跨境物流、供应链、支付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持续投资,能够有效减少物流时间,提升用户的购物体验,为中国电商在海外的发展奠定基础。背靠大厂资本支持,TikTok等短视频应用在海外进行大量的买量推广,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的影响力。游戏方面,互联网厂商通过大量的收购合并降低入场门槛,如腾讯先后完成对RiotGames、Supercell和DigitalExtremes等的收购,在贡献流水的同时,提升研发能力,深化本地化运营水平。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在国内政策的加持下,中国数字经济企业出海有望进一步弯道超车。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中宣部、工信部相继发文,鼓励数字经济出海发展。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将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加大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模式创新,支持我国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有望持续助力中国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电商:东南亚市场蕴含发展红利受持续的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及加剧的通货膨胀影响,疲软的消费情绪或拖累全球电商市场,同比增速或在2022年进一步回落,但处在数字经济发展较早期的东南亚国家仍有望展现出持续的规模扩大趋势。据eMarketer预测,2022年全球零售电商市场成交额或同比增长9.7%至5.7万亿美元,同比增速较2021年的17.1%有所回落,但东南亚地区电商市场成交额仍有望维持29.6%的增长。就具体国家而言,eMarketer预计,2022年电商增速最快的TOP10国家中,东南亚国家有望占据五席,其中菲律宾、印尼和越南分别以25.9/23.0/19.0%的同比增速位列第1、3、5位。鉴于东南亚电商市场发展尚处于相对蓝海阶段,我们预计领先的电商平台有望在短期内持续受益于行业规模的扩大。其中,在客单价相对较低、电商渗透率较低的菲律宾、越南等地区,我们认为拥有丰富的高性价比产品供给的电商平台,或将在短期内更显著地受益于这些新兴地区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在岛屿分布复杂、运输阻隔较多的印尼地区,物流履约能力将成为电商平台业务扩张的重要条件。展望中长期,我们认为伴随东南亚电商市场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期,基础设施能力及电商服务生态将成为电商平台建立用户心智并进一步获取钱包份额的重要抓手,产业链资源丰富、电商运营经验成熟、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的中国出海平台有望在东南亚电商市场竞争格局的变革中进一步夯实竞争地位。就电商渗透率而言,东南亚地区相较中国仍具备一定提升空间,其中菲律宾和越南的潜在提升空间更为广阔。根据eMarketer统计,2021年东南亚地区整体电商在零售额中的渗透率约为7.4%,对比2021年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24.5%(国家统计局数据)。分国家来看,eMarketer数据显示菲律宾、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2021年电商占整体零售额的比例分别仅为1.4%、2.8%、3.6%和4.7%,在东南亚六国中处于较低水平,而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这一比例分别达到17.8%和12.3%。Statista预测,2022年消费电子在东南亚六国中将延续较高的电商渗透率,六国平均渗透率达到23.4%,而2022年六国中食品、饮料两大品类的电商渗透率平均值分别预计为2.0%和1.8%。东南亚地区的食品饮料品类在我们看来未来具备一定的电商扩张空间,但这或需要更发达和有保障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以减少食品饮料品类的运输损耗并使其拥有相对线下零售更显著的价格优势。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东南亚六国电商客单价水平分化较为明显,其中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电商客单价处于较低水平,我们认为高性价比产品的供给能力或在短期内成为中国电商平台出海东南亚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根据亿邦动力统计,2020年东南亚六国的电商平均客单价为17美元至62美元不等,其中经济相对发达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电商客单价分别为62美元和41美元,而越南与印尼的电商客单价分别为17美元和21美元,菲律宾和泰国分别为23美元和29美元。对比中国而言,2020年双十一期间,天猫平台平均客单价为221.4元人民币,约合33.5美元(基于2020年双十一期间天猫平台累计成交额4,982亿元人民币及物流订单突破22.5亿单计算得出,汇率换算基于2020年11月11日美元兑人民币银行间外汇市场中间价6.607)。此外,亿邦动力调研数据显示,中国跨境出口企业2021年在东南亚销量最高的产品单价区间为7.5-15美元,这在我们看来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性价比的产品在东南亚消费者中受到更多欢迎。我们认为,短期内,高性价比产品的供应能力将是出海的中国电商平台获取东南亚地区消费者心智的重要支撑,而在中长期维度上,考虑到东南亚地区宏观经济发展下的消费升级趋势,我们认为高品质产品及配套服务的供应能力将成为出海平台巩固竞争地位与优势的重要保障。就竞争格局而言,东南亚电商市场目前呈现Shopee与Lazada两大巨头与部分区域内龙头并立的局面。从流量角度而言,Shopee与Lazada两大巨头持续发力于在东南亚六国中的全面渗透,其中Shopee在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相较Lazada具有较明显的用户规模优势,而如Tokopedia和carousell等平台分别深耕于印尼和新加坡等部分区域市场。鉴于东南亚电商市场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我们认为领先的行业玩家及潜在可能出海的中国电商平台均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规模快速扩大的红利。分地区来看,除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东南亚多样且差异化的自然地理条件或意味着电商平台在不同地理市场内实现规模扩张需具备不同的基础与优势,如在岛屿分布众多的印尼,物流基础设施能力的稳定以及物流时效的优化或是电商平台在当地市场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关键点。对于菲律宾、越南等新兴国家,考虑到其在整体东南亚国家中仍处在电商渗透的相对更早阶段,有望在短期内实现快于地区平均的复合增速,因而我们预计高性价比产品供给丰富的平台或可以建立更为稳固的用户粘性,并借此实现更为强劲的短期营收增速。参考中国电商行业的发展路径,我们认为高性价比的产品供给或为中国电商平台出海的短期增长带来帮助,但在中长期维度上,电商服务生态和基础设施能力仍将是电商平台建立竞争壁垒、长期维系用户心智的核心支撑。借助与产业带资源的深度整合,以及数字化转型驱动的降本增效,我们看好中国智造支持的供应链能力在东南亚地区建立起比较优势,这有望为中国电商平台出海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持续演进的国内电商业态与长期积累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在我们看来有望帮助中国电商平台在海外市场中提供差异化的电商服务及内容,并以此建立长期竞争壁垒。游戏:海外市场空间广阔,看好中国优质开发商2021年海外游戏收入/用户约为国内的3.5/3.6倍,空间更大。据伽马数据,2021年中国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2,965亿元(约424亿美元),同比提升6.4%;据Newzoo,2021年全球游戏市场收入达1,927亿美元,剔除中国收入后,海外收入1,503亿美元,同比提升7.9%。从用户端看,2021年中国游戏用户6.7亿,同比增加0.2%,海外游戏(不包括中国)用户规模23.9亿,同比增加8.0%。我们认为从规模和增速来看,海外较国内都有更大的空间。21年北美/亚太/欧洲合计占海外市场的90.3%,北美与欧洲单用户价值更高。剔除中国收入后,分区域看,亚太地区与北美游戏收入基本持平,2021年分别为507/510亿美元,占海外整体的33.7%/33.9%,欧洲市场规模341亿美元,占比22.7%。但从单用户贡献来看,2021年北美/欧洲年度ARPU分别达239/82美元,较亚太(50美元)、拉美(27美元)、中东&北非(14美元)等地区更高。中国自研游戏出海集中在美国、日本和韩国,渗透率相对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伽马数据与Newzoo,2021年中国自研游戏出海地域收入最高的地区为美国,美国占中国自研游戏出海市场规模的32.6%,日本和韩国次之,分别占比18.5%和7.2%;从渗透率的角度看,2021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80亿美元,同比提升16.6%,占海外市场(非中国)整体收入的12.0%,较美国自研游戏占海外(非中国)游戏市场份额31.6%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游戏公司凭借着在研发、运营与资本方面优势,目前已经推出包括《原神》《PUBGMobile》《荒野行动》《Puzzles&Survival》等一系列明星产品,体现出较强的吸金能力。1)研发能力:国内版号的限制倒逼游戏行业精品化改革,同时中国头部游戏公司具备较强的工业化开发能力,研发能力通过《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长青游戏持续验证。与海外相比,中国的手游产业更加发达,据伽马数据,2021年手游收入2,255亿元,占中国市场整体的76%(全球手游:45%)。在移动游戏领域,海外大厂也更多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并取得亮眼表现,据SensorTower,动视暴雪联合腾讯开发的《使命召唤手游》在2020/2021年美国游戏市场流水排行均位于第10位。我们认为中国企业有望持续受益于全球端转手的大趋势。2)运营经验:中国游戏公司具备丰富的手游运营经验,据伽马数据,《王者荣耀》(2015年上线)、《和平精英》(2019年上线)、《梦幻西游》(2015年上线)上线多年仍然稳居中国手游流水排行榜Top5,展现出长线运营能力。同时中国的公司也在加大海外发行的布局,继腾讯在2021年末推出LevelInfinite后,米哈游、莉莉丝也相继推出海外发行品牌。我们认为中国企业有望复制国内头部长青游戏的运营经验,结合本地化的运营,提升海外游戏的生命周期。3)资本运作:在自研的同时,中国的大厂加码投资布局。据腾讯财报,公司完成了对RiotGames(《英雄联盟》、《Valorant》研发商)、Supercell(《部落冲突》、《皇室战争》研发商)和DigitalExtremes(《Warframe》研发商)的收购,这些海外子公司拥有成熟的游戏开发团队及产品,成为腾讯海外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同时亦能反哺出海自研。此外,腾讯还投资了EpicGames(《Fortnite》研发商)、Roblox、Krafton(《PUBG》研发商)和动视暴雪(《魔兽世界》、《使命召唤》研发商),为代理与合作铺平的道路。中国游戏厂商呈现一超多强格局,看好中国优质开发商。据各公司财报,腾讯2021年海外游戏收入达457亿元(占游戏收入26%),显著领先于国内其他游戏厂商;网易

2021年海外游戏业务发展稳健,收入同比增长15%至63亿元,占游戏总收入约10%;三七互娱

2021年海外游戏业务增长强劲,收入同比增长123%至48亿元,占总收入比例达29.5%。我们认为海外游戏市场仍有较大空间,中国的游戏厂商凭借着在研发能力、运营经验、资本运作方面的优势,有望实现较快发展。短视频:TikTok用户高速增长,关注广告/电商/直播领域商业化落地以Tik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正在以“中国速度”快速崛起,持续冲击全球社交体系,有望实现弯道超车。据Businessofapps的统计,海外大厂凭借着先发优势,目前在全球社交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截至4Q21,Meta旗下应用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的用户数分别为29/23/21亿,Google的Youtube达25亿,高于中国应用。但以Tik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正在以“中国速度”快速崛起,与传统巨头间的差距持续缩小:据各公司官网,2021年9月,TikTok官宣全球MAU破10亿,用时仅4年,时间为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应用的一半;据SensorTower,2019-2021年TikTok&抖音连续3年位列全球移动应用(非游戏)下载榜榜首。TikTok用户数逐步逼近Facebook等传统巨头,消费时长已基本持平,更重要的是TikTok拥有大量年轻用户,代表着社交的未来;快手则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用户具备一定体量,2022年6月时长再创新高。同时对标国内成熟的短视频生态体系,我们认为海外空间较大。1)用户数量:据Businessofapps,2Q22TikTok全球MAU达14.66亿,同比提升63%,而同期Facebook/InstagramMAU分别为29.33/22.70亿,分别同比+1%/20%,增速明显落后于TikTok。快手方面,据快手财报,截至2021年6月,快手海外MAU约1.8亿,已具备一定体量。2)用户时长:据data.ai统计的安卓端数据,2021年TikTok用户月均使用时长为19.6小时,与Fa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