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课件_第1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课件_第2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课件_第3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课件_第4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方集中中央集中皇帝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地方集中中央集中皇帝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权力集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之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解决这些矛盾而展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权力集中。地方权力集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朝汉至元明清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本质:核心: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完善强化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皇帝制度中央:三公诸卿制地方:郡县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朝汉至元明清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即使在创业人刘邦去世之前,已有不少侯国,因有心和无心的差错,被削被除。……这种加强中央统治的政策,至第五个皇帝刘彻在位期间达到极点。……——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什么制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2)加强中央集权在“刘彻在位期间达到极点”的表现有哪些?材料呈现问题思考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材料呈现(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赵匡胤力所能及的地方,中央集权措施执行得既轻快也彻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宋是如何“轻快也彻底”地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呈现问题思考赵匡胤力所能及的地方,中央集权措施执行得既轻快也彻底。材料呈(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呈现(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作者对此看法如何?材料呈现问题思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臣伏见,景德祥福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侯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包拯奏报》

材料呈现臣伏见,景德祥福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daǐ)元。”材料呈现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呈现(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知识归纳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朝“推恩令”郡国并行唐朝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宋朝“稍夺其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制其钱谷”---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收其精兵”---兵权收归中央元朝行省制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朝“推恩令”郡国并行唐朝藩镇割据,削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制度演变特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制度演变特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演进1:“汉承秦制”(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削弱相权)(2)承袭秦朝的郡县制。(3)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王和异姓王。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君主专制的演进演进1:“汉承秦制”(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削皇帝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吏、户、礼、兵、刑、工君主专制的演进演进2:唐朝“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君主专制的演进演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演进3:宋朝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君主专制的演进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中央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4.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2007广东名校联考)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B(2007广东名校联考)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2008华师附中测试)“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B(2008华师附中测试)“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2007青岛11月高三期中考)按唐制,中男(男丁l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D(2007青岛11月高三期中考)按唐制,中男(男丁l6岁以上(07年广东文科基础)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A(07年广东文科基础)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2007潍坊高一检测)宋代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其“财也收了”是指A.设置通判B.设枢密院C.制钱谷D.设三司C(2007潍坊高一检测)宋代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2007佛山月考)“王沔(miǎn),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C(2007佛山月考)“王沔(miǎn),字楚望,齐州人。……(2008年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考试一)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C(2008年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查考试一)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海南琼海2008届高三月考)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里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最早可能出现在A.西周B.唐朝C.北宋D.明朝C(海南琼海2008届高三月考)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2008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考热身训练)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租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

A.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知州A(2008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考热身训练)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租曾地方集中中央集中皇帝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地方集中中央集中皇帝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权力集中。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之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围绕解决这些矛盾而展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权力集中。地方权力集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朝汉至元明清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本质:核心: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完善强化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皇帝制度中央:三公诸卿制地方:郡县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秦朝汉至元明清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样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即使在创业人刘邦去世之前,已有不少侯国,因有心和无心的差错,被削被除。……这种加强中央统治的政策,至第五个皇帝刘彻在位期间达到极点。……——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中“‘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什么制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2)加强中央集权在“刘彻在位期间达到极点”的表现有哪些?材料呈现问题思考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材料呈现(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赵匡胤力所能及的地方,中央集权措施执行得既轻快也彻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宋是如何“轻快也彻底”地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呈现问题思考赵匡胤力所能及的地方,中央集权措施执行得既轻快也彻底。材料呈(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呈现(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作者对此看法如何?材料呈现问题思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臣伏见,景德祥福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侯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包拯奏报》

材料呈现臣伏见,景德祥福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daǐ)元。”材料呈现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材料呈现(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知识归纳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朝“推恩令”郡国并行唐朝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宋朝“稍夺其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制其钱谷”---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收其精兵”---兵权收归中央元朝行省制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朝“推恩令”郡国并行唐朝藩镇割据,削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制度演变特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地方制度演变特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演进1:“汉承秦制”(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削弱相权)(2)承袭秦朝的郡县制。(3)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王和异姓王。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君主专制的演进演进1:“汉承秦制”(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削皇帝中书省(决策)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吏、户、礼、兵、刑、工君主专制的演进演进2:唐朝“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君主专制的演进演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演进3:宋朝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君主专制的演进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中央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4.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2007广东名校联考)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B(2007广东名校联考)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2008华师附中测试)“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B(2008华师附中测试)“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2007青岛11月高三期中考)按唐制,中男(男丁l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D(2007青岛11月高三期中考)按唐制,中男(男丁l6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