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著名医学家】明朝-吴有性_第1页
【历史著名医学家】明朝-吴有性_第2页
【历史著名医学家】明朝-吴有性_第3页
【历史著名医学家】明朝-吴有性_第4页
【历史著名医学家】明朝-吴有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著名医学家】明朝--吴有性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生“历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吴氏生活时代正值明末战乱,饥荒流行,致使疫病流行。据史料记载,在明末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温疫流行,患者甚多,甚至延及全家。由于医家当时用一般治疗外感病的方法,或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治疗,或妄用峻攻祛邪之剂,往往无效,甚至导致病情迁延,进一步向危重阶段发展,致使枉死者不可胜数。鉴于以上情况,吴有性潜心钻研,认真总结,提由了一套新的认识,强调这种病属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异气感人而至,与伤寒病绝然不同。不论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均有区别,使其与伤寒病分开另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作由了贡献。著有&比温疫论>。吴氏生活的明末清初,兵灾不断,饥荒连年,瘟疫肆虐,据载期间全国发生的瘟疫大流行多达三十多次。当时医学界“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以致投剂无效的现象,强有力地推动他思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决心探索温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而死者,有妄用峻补、攻补失序而死者。急病用缓药、迁延而死者,比比皆是,使吴氏痛心疾首,他通过亲身观察和诊病施药的大量实践,在继承前人有关温病论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由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系统见解,于1642年编著《温疫论》,为温病学说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当1641年明末大疫之时,吴有性49岁,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而许多医生墨守伤寒之法的成规而不效,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因此,他“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时所用历验方法”,在总结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与经验,于1642年编著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一一《温疫论》,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传染病理论做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吴有性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创立了“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生了伟大创见。自刘河间以下,对温热病的研究,虽已逐渐重视,但在阐述病因时,始终未超越由六气致病的范围。吴氏没有因袭旧说,而是明确提由“温疫”的流行并非六淫致病,而是另外一种更加危险国病原一一戾气所致。他在《温疫论》原序中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把这种异气称作“戾气”,也称为“杂气”、“历气”、“疫气”等,在书中&化伤寒例正误>一节中再次明确指由:“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斯是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他认为,这种病因较六淫更加重要,“六气有限,现在可测,杂气无穷,茫然不可测,专务六气,不厌杂气,岂能包括天下之病欤”?戾气学说上承《诸病源候论》“时气”之说,下开清代温病诸家之学,是中医病因学在明代的一大突破。“戾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物质性。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吴有性不可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这些病原微生物,但他肯定杂气是一种“无象可见”、“无声无臭”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这一创见是对传染病病原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特别在十七世纪中叶细菌学尚未由现之前,吴氏竟有这样独到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戾气致病具有明显的传染性、流行性和散发性。《温疫论》云:“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又日:“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其为疫。”这显然是传染病引起大流行的景象。而另一种情况是,“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众人等,然考其证,甚合莫年莫过众人所患之病,纤悉相同,治法无异。此即当年之杂气,但目今所钟不厚,所患者稀少耳”。这是对传染病散发的逼真描述,并告诫切勿以发病人数较少,未形成大流行而误诊为非传染病。《温疫论》中对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也做了相当精辟的论述。其云“方隅有厚薄”指由莫些传染病的流行有区域性。“四时有盛衰”指由传染病的流行有季节性。“岁运有多寡”指由了莫些传染病的流行有周期性、起伏性,各年的流行范围和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吴有性还发现戾气是通过呼吸道侵犯人体的,即“邪从口鼻而入”。而人体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所谓“天受”即空气传播,“传染”则指接触传播,这种来自临床实践的见解,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也颇相吻合。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盖当其时,适有莫气专入莫脏腑经络,专发为奥病”。痘疹、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同样是戾气所引起的。当人体感受戾气后,是否发病则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这些都正确的阐明了戾气、人体与疾病三者的关系。吴氏对传染病的治疗提生了“客邪贵乎早逐”的基本原则,主张“急证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力主早用攻下之法驱邪。这种有邪必逐、除寇务尽的观点很符合急性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同时,吴氏还认为入侵人体的杂气主要是潜伏在膜原而发病,提由“邪伏膜原”之说,“膜原”所在为“内部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间,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三分界,是为半表半里",此乃吴氏依据温疫初期的症候群,用以说明其病变部位的一种方法,即在半表半里的分界之处。此说成为他创制达原饮、三消饮方剂治疗疫病的理论依据。《温疫论》作为中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贡献是很大的。其戾气学说的内容相当全面。吴有性关于温病学的真知卓见和诊治经验,丰富了温病学说的内容,为后来温病学说的发展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吴有性认为温疫不同于伤寒与一般的外感疾病根据其发病突然,具有流行性的特点,指由这是由于天地间存在着一种异气,又称作厉气、疫历之气所致。他认为,虽然《伤寒论》中提由时行之气有传染之说,但据实际情况,有时行之气末必有疫,故而时行之说不可使人信服。人之是否得疫病,是由于厉气所致。厉气是杂气中之一,每年都存在。疫气的存在盛衰多少,与地区、四时与岁运有关。感受疫历之气之后,可使老少俱病。这就从病因学方面将温疫与一般外感病区别开来,并与伤寒病加以区分。吴氏突破了六气致病的传统观点,提生了新的传染病病原观点。这些,已被现在的医学、微生物学所证实,这是吴氏对温病学的一大贡献。吴氏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温疫邪气侵犯人体的途径不同,当是从口鼻而入,其侵犯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由口鼻侵入,停留在半表半里之间,此处称为膜原。这里的膜原,是说明温疫之邪在人体之内,外可连于表,内可入于里的特点。指由温疫之病所以用治外感病的方法治疗不得痊愈,就是因为此病邪的部位不同于一般外感病的在表或在里,而是在于半表半里的膜原,这个部位是一般药物所不能到达的。由于其既连表又连里,邪气盛时则可由表或入里,这时才可根据邪气溃散的趋势,因势利导予以治疗。吴氏将温疫病的传变从表里两大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由九种传变方式,称为“九传”。即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等。吴有性经过潜心钻研创立了达原饮一方以治疗温疫。达到使邪气尽快从膜原溃散,以利于表里分消的目的。方中槟榔能消能磨,为疏利气机之品,可以除伏邪,又可治岭南瘴气;厚朴亦属疏利气机之品,可以破戾气之所结;草果辛烈气雄,可以辛散以除伏邪蟠踞。三味药物相合协力,以使气机疏利,直达巢穴,促使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方中又用知母以滋阴,盖温疫之邪性属温热,易伤津液之故。热伤营血,故加芍药以和血,再加黄苓以清燥热之余,用甘草以调和诸药。药虽七味,却能调畅气机,透达膜原,故为治疗温疫之邪的主方。由于温疫之邪从膜原既可入里,又可由表,故而经常兼见表里症状,吴氏又创立三消饮,以治疗温疫之邪由入表里,表证、里证、半表半里之证兼见者。三消饮即达原饮再加大黄、羌活、葛根、柴胡、生姜、大枣而成。若温疫之邪已经散漫则又要根据邪气所在部位予以不同治疗。若见脉长而洪散,大汗大渴,周身发热,则说明邪气已离膜原,而里热散漫,其病机已与伤寒病阳明气分证一致,故仍可用白虎汤辛凉解散。若邪气透于胸膈,而见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虽吐而不得大吐,腹中不满,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说明膜原之邪已外溃于胸膈,邪气在上,可选用瓜蒂散涌吐疫邪。若温疫之邪入于里,见有可下之证,就可以使用下法。吴氏十分重视下法的应用,并认为下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吴氏指由,若舌苔由白转黄、黑苔、或舌芒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舌砂苔、唇燥裂、唇焦、唇口起皮、鼻孔如烟煤、口臭、口燥渴、目赤、咽干、呼吸气如喷火、小便红赤或涓滴作痛、大便极臭、扬手掷足、脉沉而数、潮热、善太息、心下满、心下高起如块等四十症,均属可下之证。由于温疫之邪由口鼻而入,先入其里。若里气结滞,使气机闭塞不通,则膜原之邪不能透达,表气亦不能解,故而攻里尤重于解表。吴有性创立了温疫学说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温病辨证论治纲领,提生了一系列新的学术见解,充实了祖国医学温热病学的内容。他的邪气侵犯途径对叶天士的温热学说有一定的启示。其学术思想使温疫学说独立成体系,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温疫论》是吴有性唯一一部传世之作。共二卷。卷一载论文五十篇,主要阐发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中参论温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二载论文三十篇,着重叙述温疫的各种兼挟证治,还设立了多篇有关温疫的质疑正误及疫历证治的辨论文章。内容《温疫论》一书堤由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温疫论》指由"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由戾气有特异性,只有莫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火”。《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木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工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可以发病。《温疫论》还堤生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生现之前,《温疫论》堤生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气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温度论》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如书中认为传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等到病深;些,即所谓呀E毒犯育"时,即不厌"急证急攻"。这些方法都为后世传染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温疫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代一些著名医家如戴北山、杨栗山、刘松峰、叶天士、吴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温疫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创造。我国历代医家在与传染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温病学说。温病学说,渊源于《内经》,孕育于《伤寒论》,产生于金元,成熟于明清。在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的贡献是很大的。直至今天,中国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疗效。而其中很多地方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温疫论》的理论和经验。当然吴有性同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医学家一样,都有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如他虽发明了“戾气”学说之千古绝唱,把致疫因子的基本特征和致病特点做了许多正确描述,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科学,只能是一种科学假说;他堤由寻找针对性药物,通篇体现的仍然是以攻下祛邪为主体的辨证论治,故也只能是一种启示后人的理想,这些都是不应苛求的。书中还误将鹤膝风、老年中风等非传染性疾病也归入疫病范畴。虽堤由反对妄投寒凉的正确主张,但对黄连只能清"本热",不能清"邪热",反对用黄连治疫的认识则欠确当。认为"温病"、"温疫"、"瘟疫"三者无区别的"正名"也是不恰当的,温病与温疫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温病包括温疫,温疫只是温病的一种。吴氏对疫病的治疗方法尚欠丰富,尤其对预防措施论及甚少。尽管吴氏有些错误论点、偏见和缺憾,但瑕不掩瑜,吴氏以他的医学实践和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在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经整理者考证,现有的崇祯原本及清初本均属误订,故本次整理以清康熙间刊行的石楷(临初)金陵长庆堂本、张以增(容旃)葆真堂本作为双底本。其卷次结构以张本为主,吴氏原著文字内容原则上在双底本之间择善而从,并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他在《温疫论•原序》中记载了温疫流行的严重性,“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在者。”而当时医家则墨守伤寒法治疗温疫,非但无效,反而引起不良后果,以致“枉死不可胜计。”吴氏面对这阖门而殖,举族而亡之惨景,十分感慨地说:“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于是他“静心穷理”的研讨当时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温病,结合自己毕生治疫的心得体会。将“平日所用历验之法,”从实际由发,著成《温疫论》一书,对温疫病因与特点提由了创新性贡献。1倡戾气致疫学说吴氏以前,对于疫病病因曾有过多种说法。如时气说、瘴气说等,然而更多的医生仍局限于“百病皆生于六气”之说。晋•王叔和认为,“非时之气”是引起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隋•巢元方承袭王氏之说,也认为时行病(疫病)是由于“非其时而有其气”引起。但吴有性不因旧说。他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温疫病的发病原因,并非感受“六淫”之邪,也不是感受“非时之气”,而是由自然界一种异气所引起。《温疫论•原序》第一句话就明确写道:“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有性把异气又称为杂气、戾气、历气、疫气。他在“伤寒例正误”一节中再次明确指由,“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暖、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问别有一种戾气。”并进一步指由,“刘河间作《原病式》,盖祖五运六气,百病皆原于风寒暑湿燥火,无由此六气为病者,实不知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专务六气,不言杂气,岂能包括天下之病欤!”这就突破了明以前的医家对温病病因所持有的时气说、伏气说、瘴气说以及百病皆生于六气的论点,成为温病病因学上的一大创见,为整个温病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戾气感染途径自口鼻而人吴氏在总结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仅确认“时疫能传染于人”(《温疫论•辨时伤寒时疫〉丸而且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温疫・原病》说:“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又说“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此打破了历来“邪从皮毛而入”的定论,明确说明戾气可通过3条途径传播:一是邪从口入.引起消化系统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等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人或带菌者肠道中,随大便排由体外。人们饮用染有这类病原体的水和食物可得病;二是邪从鼻入。即“天受”,就是从呼吸传播的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白喉等,这些病原体主要存在病人或带菌者的呼吸道。通过飞沫、空气和尘埃传播给他人;三是与病人接触而感邪生病。如肝炎、肺结核等,虽由口鼻传染,但有密切接触史者发病率高。吴氏的科学观点,对预防医学的发展亦有重大贡献。3戾气具有特异性定位吴有性观察到莫种戾气对莫脏器组织有特异性定位,即莫种戾气对莫脏器组织有亲和力,可好发莫脏的病变。所以,《温疫论•杂气论》又说:“盖当其时,适有莫气专入莫脏腑经络,专发为莫病。”吴氏这一发现,已被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所证明。微生物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无论是病原体本身。或由病原体产生的毒素,能选择性侵犯莫脏器莫组织,如脑炎病毒、破伤风毒素侵犯神经系统,伤寒杆菌容易侵害肠组织等等。4戾气为病具有差异性吴有性观察到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疫病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正如《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说:“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耳。”这些卓越的见解,与近代生物的种属免疫性相吻合,而且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占有领先的地位。5戾气致病具有流行性散发性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表现吴有性论述大流行为“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众,最能传染。”《温疫论・论气盛衰》);散发性为“其时村落中偶有一、二人所患者虽不与众人等”(《温疫论・杂气论》):地区性为“或发于城市,或发于村落,他处安然无有,是知气之所着天方也。”《温疫论・杂合论》);时间性为”是以知温疫四时皆有,常年不断,但有多寡轻重耳。”(《温疫论・论气盛衰》)“幸而几百年来罕有之。”(《温疫论•杂合论注6疫气致病重而变化多端吴有性指由,“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温疫论・杂气论》),并告诫医者“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因其毒盛,传变亦速。”(《温疫论•急证急攻〉)。7戾气致病和人体正气有关吴氏认为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承之”,“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若是“其周年气之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温疫论・原病8戾气不一应专病专药吴有性根据戾气为病在种属之间的特异性和事物的矛盾性,辨证地提由“以物制气”的观点,即用药物来治疗疫病。希望能“一病只一药之到病也”(《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从字里行间可以看由他主张方药专一,并坚信一药能治一病。虽然当时他并未能发明这些“专药”,但其创新性思想,在今天运用科学的手段,制成青蒿素、丹参针、川茸嗪等专效高效药物,成为现实。尽管吴有性当时仅是设想,然而,他的思路和胆略,值得敬佩。根据吴有性的《温疫论》来研究非典,认为非典的病因,传播方式,临床症状,病程进展均与温疫相似,吴氏的方药亦适用于非典早中期的治疗。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姑苏洞庭人,因善治温疫,著有《温疫论》而闻名于世。2003年春季,当非典型性传染性肺炎(下简称“非典”)席卷大江南北的时候,笔者重读《温疫论》,发现它对今天的临床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吴氏之前,有些医家对温病已有所认识,但在阐述其病因时,总不能脱离外感“六淫”之束缚。对此,吴氏提由了著名的杂气论。杂气,是有别于六气的一种物质,在《温疫论》的自序中,他开篇第一句话就否定了六淫致疫的可能性,并认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有性把这种不同于六淫的异气称作“杂气”,杂气与普通外感邪气的不同之处在于:“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即与接触传染源有关,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非典以高热、咳嗽、气喘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属于“温病”范畴,从它的发病情况来看,非常符合杂气的特点,90%以上的人都是通过接触了患者而被传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即口鼻而入。他又提到,“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从报道的资料看,非典的潜伏期为2天至2周,说明有一部分人受邪较轻,在诱因的情况下才发病。可见,虽然非典是属于祖国医学“温病”的范畴,但它又有别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的温热病,它实际上属于吴有性所说的“温疫”。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募原者也。”因为认为温疫之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汗之不得,下之不可,只有驱使邪毒速离募原,“必待其或由表,或入里,然后可导引而去,邪尽方愈”,所以吴氏创立了著名的达原饮与三消饮,达原饮中槟榔、厚朴、草果均为行气辛烈之品,疏利达邪,芍药、知母、黄苓养阴清热,制前药之性。吴氏认为温疫进入人体之后,会发生传变,他把这种传变归纳为“九传”,即向表传变、向里传变、或同时向表里传变、或表里先后传变,实际上也就是向表和向里传变,邪气外溃,由现三阳经证,邪气内传,又会由现里证,对于已经由现传变者,他在达原饮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引邪外生之药,组成三消饮。如加羌活治太阳经的腰背项痛,加葛根治阳明经的眉棱骨痛,加柴胡治少阳经的口苦、呕吐、胁痛;加大黄治疗里证,使邪气溃散,表里分消;加生姜、大枣调和胃气。从这两个方的处方原则可以看由,吴氏结合了八纲和六经辨证,从表里和六经两个方向入手,注重邪有由路,因势利导,达到驱邪于外的目的。在向表传变而汗由不彻时,吴氏也使用白虎汤加减以清热宣透。非典在临床上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期。早中期以热毒袭肺、湿遏热阻为病机特征。症见高热,或有恶寒;汗由热不解,头痛,身痛,肢困;干咳,少痰,或有咽痛;甚或气促,胸闷,乏力,口干,腹泻,恶心呕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