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2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2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2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2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2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有一篇文章,专门回忆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过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对一个普通的保姆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去探寻缘由。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3.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预习检查1.

(1)读准下列蓝色字的字音

惊骇(

掳掠(

)孤孀(

)惶急(

诘问(

疮疤(

)渴慕(

)霹雳(

惧惮(

)憎恶(

)辟头(

)震悚(

)陆玑(

)模样(

)试帖(

)粗拙(

懿(

)hàilǔlüèshuānɡhuánɡjiéchuānɡmùpīlìdànzēnɡwùpīsǒnɡjīmútiēzhuōyì

(2)掌握词义,积累词语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繁琐:繁杂琐碎。絮说:絮絮叨叨地说。惶急:惊慌急迫。诘问:责问。渴慕:非常思慕、渴望。霹雳:原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震悚:因恐惧而颤动。文中是震惊的意思。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预习检查2.

了解作者和《山海经》

(1)根据你的了解和积累,简介作者。

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知内容(写什么)

把握文章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回忆了“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

(2)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喜欢切切察察

对“我”过分看管

睡相粗俗

元旦的古怪仪式

“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

“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

为“我”买《山海经》略略详详略详略详

2.明目的(为什么写)把握文章情感

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同情悲悯,抒发了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3.知结构(怎么写)理清文章的思路

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小组讨论,代表在班内展示交流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暗示阿长的社会地位卑微。第二部分(3—18)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日常言行,麻烦的礼节,迷信可笑)。这部分内容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为情感基调,描写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日常言行);

第二层,描述阿长那些令“我”很不耐烦的礼节规矩;(麻烦的礼节迷信可笑);第三层,描述某一时期“我”对阿长“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进一步刻画了满腹轶事讹传、迷信可笑的阿长形象。(迷信可笑)。第三部分(19—29)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

第四部分(30、31)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从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喜欢切切察察粗俗好事

对“我”过分看管没有文化,言行粗俗睡觉摆“大”字粗俗

元旦的古怪仪式

“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没有文化举动粗鲁迷信乐天安命迷信、无知、可笑真诚纯朴善良

为“我”买《山海经》淳朴善良仁厚慈爱

2、概括人物形象

链接中考:“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从人物形象角度,给《阿长与〈山海经〉》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10分)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的小人物,一位劳动妇女,她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新年吃福橘及种种麻烦的规矩是她对一生平安的热望;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讲长毛故事,是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的具体体现;“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是她细致观察对孩子心思的结果,“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阿长却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是她的纯朴善良,认真、郑重其事,是她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对孩子正当愿望的体贴与满足,是她对“我”视同己出,把“我”当作自己亲生孩子的那种母亲式的爱。

3.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因此作者用文字写下了她的人性美,并借此表达了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德的敬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愚弄人民的嘲讽和批判。

4.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小组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①“我”对长妈妈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找出关键词)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怀念

②试简要说明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的变化。

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三、精读买《山海经》部分,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从对阿长的厌烦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2.《山海经》令童年鲁迅念念不忘,阿长为我买来的《山海经》“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那么,《山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3.怎样理解“‘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视他为“小友”的寂寞的叔祖由于“疏懒”不去找,父母呢?也许是忽视,也许是不觉得有多重要,总而言之,没有买,自己呢?路太远,没机会,因为得不到更燃烧了他的热望。4.这几本十分“粗拙”的书,让“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这是为什么?这几本书虽“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无法得到的。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买来的,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表现了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这怎能不使人敬佩、感激和怀念呢?5.一个文盲,一个“我觉得说了也无益”的阿长,但却在“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请你想象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时遭遇了怎样的困难?

6.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

是她对孩子心思的细致观察,对孩子愿望的体贴,是她的善良、纯朴,认真、郑重其事地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是她对鲁迅视同己出,把他当作自己亲生孩子的那种母亲式的爱让她有了这样的神力。7.“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四、品味语言

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鲁迅儿时曾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玩伴。“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的战法和功效,是童年的“我”所惊叹的,从“成年的我”角度来看,不免有滑稽之感。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

五、小组合作,深入探究问题

1.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首先,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第二,“阿长”一望便是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第三,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这样的一个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2.如何理解《山海经》对幼年鲁迅的诱惑?清末,在书塾学的都是八股应试的蒙教读物。这些读物的内容艰涩难懂,枯燥乏味;更要命的是还要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然而生活天地的狭小,蒙教读物的枯燥,不仅没有遏制幼年鲁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烈的阅读兴致。阿长买的《山海经》,尽管“刻印都十分粗拙”,但书中毕竟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因而成为“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此后,年幼的鲁迅更是醉心于阅读和搜集各种有画的图书。

也正是由阿长买的《山海经》,使鲁迅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神话,萌发了文学爱好的种子;也正是由此,鲁迅开始了一生的藏书生涯。也正因为如此,人到中年的鲁迅先生依然难以忘记这印制虽然粗糙意义却不同寻常的山海经,难以忘记地位低下但却宽厚仁爱的阿长。

3.理解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作者人生中最温馨的回忆。也正是阿长这个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让鲁迅在这个寒冷的世界中得到心灵的温暖与慰藉。4.除了思念和感激,本文还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最后轻轻补叙了阿长不幸的身世:“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也就是说,阿长可能没有至亲骨肉。读到这里,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情感暗流的涌动。回溯以前,阿长将“我”视为亲人,不计回报地努力满足“我”的心愿;而年幼的“我”不仅心安理得,而且还将这个不幸的人对“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简单期盼,当作“麻烦”,对她“不佩服”“不耐烦”。三十年后回想起这一切,尤其是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之后,反观自己“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这深沉的叙述,不仅有同情悲悯,更有惭怍歉疚。

六、概括文章主题

链接中考:“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从主题思想角度,给《阿长与〈山海经〉》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10分)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代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这位没有文化、粗俗可笑而淳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劳动妇女的同情悲悯,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

七、探究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的主要特点

1.善抓细节

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如”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刻画了阿长的饶舌多事、粗俗;“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表现阿长举动的粗俗;“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