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缺失对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生活的影1_第1页
亲情缺失对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生活的影1_第2页
亲情缺失对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生活的影1_第3页
亲情缺失对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生活的影1_第4页
亲情缺失对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生活的影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亲情缺失对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生活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亲情存在的理论分析,来阐述亲情缺失后对农村中小学生活的影响,以便对我国的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活的中小学生教育有所启示。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亲情缺失;寄宿生活;影响;自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的产生,马克思就确立了人类社会的劳动起源说,劳动的过程让人们不断地自我认识和发展,也让人们认识到人与人结盟的重要性,从蒙昧的母权制如何被英雄主义的父权制所替代,再到父权制的人类历史如何演变到如今,亲情这一价值主线始终贯穿于历史的长河,小到以血缘关系为判断标准的是家庭范围内的亲情,主要是“传宗接代”、“光宗耀祖”;大到脱离血缘关系以心理的亲近感为判断标准是地域范围内的亲情,主要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等;再宏观到以文化传统为判断标准的是国家认同范围内的亲情,主要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等。有人的历史就会有人的情感,有人的情感就离不开亲情。亲情影响着人的生活行为表现,亲情牵引着人的生活价值观取向。尤其在农村这片以辛勤劳动和淳朴交往的土地上滋长起来的亲情,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有效进行。然而为了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寄宿生活学习就成了农村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这种直接远离、甚至脱离亲情而寄宿于学校的学习生活方式,是如何被农村中小学生这一社会弱势群体会所接受、适应和渡过的?并且在长达十年之久的寄宿生活里孩子们知识的积累、情感的流露、行为的表现,又代表怎样的一种情感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除了是本文研究的原起,更是值得每个人深思和关注的农村教育问题。一、亲情对个人健康成长的理论探讨(一)希腊时期的两种家庭亲情价值观尽管中西方国家的历史轨迹有所不同,但不同的历史文字却记载相同亲情在日常生活学中的表现。据文字记载寄宿教育方式源于古希腊历史上的斯巴达社会,但是此时寄宿教育方式是最原始一种方式,除了培养斯巴达的护国者忠实品质,看似离开亲情集体学习,有利于军人品质,但是在斯巴达历史却存在一种“养子”[英]肯尼斯•约翰•弗里曼.希腊的学校[M].朱镜人译.济南:山东出版社.2009.10.的亲情表现形式,斯巴达父母由于觉得孩子脱离家庭的学习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活问题和艰难,有“养子”的伴读既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多一份关爱,也可以和自己孩子共同抵御风险,从然可以减少孩子受伤害的程度。在雅典就不存在寄宿制教育了,因为孩子的教育是有父母决定,他们大多以孩子的天性和自己的价值观理想来为孩子选择合适学校以及师从于谁?由于教育是家庭的选择,不受国家的统一要求,那么雅典的父母将孩子的生活教育过程全依仗于“教仆”,在孩子远去学习的路上教仆背着他们,在学琴的课堂上教仆监督者他们,在孩子们贪玩思想不集中时“教仆”甚至可以鞭策他们。“教仆”的存在就是雅典父母对孩子学习生活过程中特殊的亲情表现形式。不管是斯巴达的“养子”[英]肯尼斯•约翰•弗里曼.希腊的学校[M].朱镜人译.济南:山东出版社.2009.10.(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亲情在家国意识情感浓厚的中华民族史上,谈及亲情在孩子学习生活中文字记载更是深入人心,有一甲骨卜辞记载这样的亲情的画面:“丙子卜,贞,多子起徏学,版不冓大雨?”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6.(意思就是说孩子要上学了,占卜一下,问问上天是否孩子上学和返回途中有大雨?)为了孩子的学业有成、健康成长,父母敬供天地以来庇护孩子生活学习有效进行。能想到的关怀都要做到十全十美,甚至在现实之外的神灵庇护也要落实到孩子身上。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古代父母溺爱,但是出去褒贬的定义,这种亲情关爱下成长的孩子对忠孝和感恩的人格品质形成又有什么值得否定的呢?再有《三字经》记载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梳”为了孟子的学业和健康成长,孟子的母亲总是不辞辛苦地选择合适的邻居,甚至摔断维持生计的织布工具,也没有放弃对孟子的教育信心,孟子也终于在母亲的亲情教育中感悟到了自己的责任,奋发求学最后终于成为继孔子之后又一伟大的中国思想家。除此之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6.(三)亲情的心理学意义从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来说,每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不同的动机支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动机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层,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指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每一层需要得到满足时,才有下一个需要的追求,否则缺失的这个需要将转变成个体主导性动机,影响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动机,而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对于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在物质充裕,社会安宁的现实中都能得到满足,然而对于爱和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就普遍成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主导性动机。于是亲情的存在和互动就可以消除这种匮乏动机感,使孩子们成长动机变得积极,紧张、恐惧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得到有效缓解,会促使孩子们拥有更多的勇气和内心的力量去不断地追求新的满足、发挥潜力,保证自我实现有效进行。社会性动机理论亲和动机中指出“亲和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爱情、支持、合作与赞赏。”[1]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人一生必不可少地要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在这些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动机远比生理动机多的多,孩子们总是要离开家庭到学校和社会中去经历和学习,研究表明亲和动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尤其是在人类的幼年期特别长的情况下,没有他人的帮助,关怀是难以生存的,所以人总是喜欢选择集体活动,依赖于亲情照顾。(四)结构主义哲学中亲属关系的意义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纽带,既然结构主义者研究表明,通过语言可以找到语言的根源,更具此研究方法,也能找到社会的根源。在他的亲属关系研究中他认为:“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所谓亲属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由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所产生的亲属称谓体系...,如夫妻、兄弟、姐妹、父子等成分就像语言中的词一样,词可以组成句子,亲属成分可以结合成亲属关系”。[2]语言的深层结构决定着那些词和那些词结合而构成句子,亲属关系的深层次结构的规则也规定哪些成员与那些成员结合而构成亲属关系。人类的社会就是有这种亲属结构决定。同样亲情关系中有哪些成员,以及亲情关系范围的广义程度,都反映着一个社会现实记忆文化价值取向。二、亲情缺失对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生活的影响(一)寄宿学生心理学研究1、寄宿学生心理测量量表刘朝军、田素英等人对寄宿和非寄宿的高中生进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后,得出寄宿生在脱离家庭和缺少亲情的情况下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等量表因子都高于常模,心理健康状况只接受亲情缺失的影响。2006年董树梅通过对125名小学四、五年级寄宿学生进行MHT心理诊断测验后,得出结果为异常焦虑生达53.8%,在这些异常生检测的8个因素中13.7%的有学习焦虑倾向,17.9%的对人有焦虑倾向、5.1%的有孤独倾向、13.7%的有自责倾向、25.6%的有过敏倾向、17.1%的有身体症状、19.7%的有恐怖倾向、20.5%的有冲动倾向,除孤独倾向外,其余各项检测出率都比较高,尤其是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最为突出。2013年智银利对农村中小学学校中的走读生和寄宿生之间进行了MHT心理健康测量,结果因寄宿生与父母接触相对较少,得到的亲情和生活支持也相对的少,导致农村寄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走读生。2、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2001年章剑和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就发现了寄宿学校学生因离开家庭,缺少亲情而产生心理问题现象集中在:1,环境适应不良的负面心理反应(如自闭、孤独、逃避等);2,学习困难和应考焦虑问题(如紧张、焦虑、自我否定等);3性心理的成熟和早恋问题(对异性的渴望,性器官的变化等);人际交往问题(如拉帮结派,敏感多疑等)2009年贾丽凤等人也提出了,寄宿制教育不利于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其一,过早的寄宿生活带来的陌生和恐惧感,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是去了信任。其二,过早地断离父母情感的交流和依靠而产生心理压抑,使他们难以适应集体的交往。第三,老师和家长不能及时的关注起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过激和越轨行为。2011年王伟指出:“寄宿制亲情缺失问题,严重影响了低年级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产生厌学、焦虑,沉默、胆小等不良的心理反应。由于亲情在寄宿制学校的缺失,也是学生和父母之间产生了隔阂,甚至也有一部分学生因此而漠视父母的劳动,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内心拉开了无形的距离”。3、面临农村寄宿生活学习的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13年5月10日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此前还有统计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二)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生活学习案例1、上网今年上初二的宁宁,妈妈在他上初一时就到天津打工了,由于家离中学近10里路,学校又提出,寄宿的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领到“两免一补”。于是宁宁就和小他两岁的妹妹选择寄宿学校。可是没住一星期时间,姐妹俩的生活费就超支了一百多,远在大城市的母亲很生气孩子的浪费,又埋怨父亲没有监督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父亲回家后才知道,学校的饭菜很难吃,他们吃不惯就在校外的饭馆里买着吃,有时候就吃饭方便面,不一会又饿了,就买零食吃,结果就把钱花的多了。在一旁的妹妹告状给父亲说自己的哥哥还去上网,父亲很生气,打了哥哥以后才得知,孩子是因为同宿舍其他的男生迫使他去上网,因为他们说:“谁不一起去上网,留在宿舍的就是小偷”。听到孩子们上学中的困难和委屈,打工的妈妈和在家的父亲商量好给宁宁买一部手机,并决定父亲放下手头的农活,到学校附近租一间房子“陪读”。这样母亲和父亲都可以随时知道宁宁在干什么,孩子们有什么委屈也可以给父母倾诉。但是宁宁拿上手机后,同学都围着他转,每个人都想借他的手机操作一下,宁宁有时候不耐烦了就说:“你们快拿来,这是我妈给我买的手机”。这是有一同学很不情愿地说:“你妈买的有什么了不起的,谁知道你妈在外面怎样赚来钱,说不定…哈哈哈”。这时宁宁就和同学厮打起来了,嘴里还骂到:“你妈才那样呢,画的像妖精,还坐着老男人的车来学校看你…”最后上课铃声响了,老师得知情况批评了他们一番,叫来了家长,并说:“孩子的家庭教育教育很重要,你们当家长的也要负责任,打架行为很严重…”。回家后宁宁哭着对父亲说:“我不念书了,我要去打工,去找我妈…”妈妈的电话打过来了,说要和宁宁说话,宁宁拿起电话就哽咽着说:“妈,你能不能不打工了,回来好吧,我可以不要电话,只要你回来就好”。2、早恋上初三的霞霞,最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突然在午自习时让同学捎来一请假条,说她肚子疼不能坚持上课,需要请假半天。一看班上少了好几个学生,有人说是照顾霞霞去了…。作为刚做妈妈不久的班主任觉得有必要找霞霞谈谈,拿着假条的班主任悄然来到了霞霞的宿舍,只见霞霞躺在床上,旁边坐着两个男同学,手里还拿着烟,还有一位女同学手里拿着水站在他们中间。发现老师竟然不知不觉中站在门口了,两个男生撒腿就冲出了宿舍门口。女同学和霞霞都红着脸连忙请老师坐下。老师和蔼地询问霞霞宿舍住的都有哪些同学、平时回宿舍都干什么、肚子疼得好些了没、每次生理期都疼吗?…老师也说了很多自己上初中住校的情况,也说了自己曾经的男女友谊的故事,霞霞和她的同学都笑了,说:“老师,我们班学生都喜欢您,但也很怕您,就连我们班最后面调皮的学生都很信服您呀”。班主任说:“可能是因为老师能理解您们,没有放弃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老师不希望你们都考一百分,但是真的希望你们健康懂事地长大…”。看到霞霞眼睛有点湿润,老师亲切地问道:“霞霞,老师听说你早恋了是不是?…”霞霞害羞地说:“老师你怎么知道,没有的…”老师微笑着说:“你们这个年龄阶段有这种情感并没有错,但是作为女孩子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呀,你们还小年龄的成长会让你们的选择发生变化的…”霞霞微弱的声音说道:“嗯,知道了”。老师接着又问:“霞霞,你和XXX发展到那种程度了?…”霞霞脸又红起来头也低下了。老师温和地说:“霞霞,你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老师知道你很想念他们,感情很脆弱,但有什么都可以来和老师谈谈,千万要学会爱自己,这样你才有资格被关心你的人爱…”后来霞霞辍学了,说是她妈妈不让她再继续上学的,家长说:“学习不好,到最后还是要选择打工,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正点嫁妆钱…”霞霞走的时候给班主任当面来道别,那天班主任和她们班的几个女同学满脸泪水目送着霞霞上了班车,临上车前霞霞往班主任手里塞了一封信,说等到她走了再看…。3、生活习惯某寄宿学校每天第二节课下后,班主任都要带着值日生到食堂里去领补助的早餐,有奶子,馍馍和苹果。李老师是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每次分发早餐后,都要监督孩子们吃完早餐,才出教室。因为他不在现场的话,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就拿奶子互相挤着玩游戏了,问起为什么这样做?孩子们天真地说:“我不喜欢喝这奶子…”说起这种补助的学生奶,当班主任的老师们都有同感,因为学校规定,从每天的值班校长到班主任都要试吃一份后才发给学生,这样老师都知道者种盒子上大字写着的“学生奶”里面的奶子到底是怎么样的,说是奶子,其实也就是比白开水浑浊一点,有人说伊利优酸乳也很清透,但至少他还有酸甜味,可这种奶子美名曰“纯牛奶”,可事实是只知其名,不见其质。4、社会影响上完早操,老师都看见七年级的陈小亮隔着学校的铁门,手臂伸的长长把5毛钱第一时间投给了小卖部大叔胸前的纸盒子里,熟练地从里面抽出一代方便面,大声吼着:“让开、让开…挤死我了…”从人堆里挤出来的陈晓亮拿着方便面就朝教室的方向跑去了…。可是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就发现陈晓亮等几人就不在教室了,询问后得知他们逃课了,校门是上了锁的,校园周围的墙顶上也是向上玻璃锁片,他们怎么逃出校园的呢?一女同学说:“厕所后面墙很低,都被逃课的学生把墙顶磨平了,我们女生都能过去呢….”老师上完课,根据了解的情况,找到了陈晓亮他们在一个校外住宿的同学那里,他有的用手机上网、有的听歌、还有玩牌的…,由于那房子的年轻主人们都去打工了,只有一位年迈的老爷爷看家,所以就把多余的房子留给亲戚的孩子来住。老人也管不住孩子们,这样不同年级被老师轰出来或是逃课的学生大都会聚集在这样的房子里。老师很生气,把他们叫出房子占到院子里,可是看到他们每个孩子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大多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虽然还赶时髦还留一个韩国帅哥发型,但是在他们肩上留下的头皮屑和灰尘的痕迹中就知道他们好几天才讲一次卫生。再看看有的学生胸口零散的辣子油痕迹,以及靠近他们就能嗅到的脚臭味,就知道寄宿的孩子是怎样的生活了。他们看见老师很生气,有的低着头,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凝望这老师…。陈晓亮小声说:“老师不是今天第一节是数学课嘛,早上没你的课的…”老师说:“看来除了我的课,谁的课都打算逃…”陈晓亮说:“也不是啦,体育课、音乐课、生物课我就没逃过…,其它课我听不懂…,老师又爱骂人….”老师说:“不会你们干嘛不问呢?”这时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实在是学不进去,又在教室里坐不住,上课老惹其他老师生气…还不如走了,其他学生能学进去的学生好好学呢…”一位九年级逃课的同学说:“我们反正又考不上高中,毕业的学生都说县里的职业中专是骗人的,又学不下什么技术,拿个毕业证就去打工算了…”老师听了这些孩子倾述,想想现实,也无能为力,但还是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我和你们一样,只不过时代不同了,但是想想你们的爸妈出去打工为什么?他们把你们交给学校、交给老师,还不是希望你们能健康成长呀,学习是一方面,可是你们逃课的行为的确会让父母失望的,再说老师也要为你们的安全负责人呀,你们要学会忍耐、接受甚至要理解老师和父母呀…”看见老师也快要眼泪出来了,他们都向老师承认了错误,最后和老师一起回到了学校不一会儿,第三节课的铃声响了。三、探析亲情缺失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活影响的原因(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在《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她在谈论需要时提出:“需要可以分为两类:明示的需要(产生于被关怀者的需要)和推断的需要(产生于外界的需要)…不管是那种需要其过程都是很复杂的,都同样牵扯到解读和谈判…”[3]她认为给予的需要被单纯地强加,或者被拒绝,这都是一种伤害,为了让需要者能得到合适关怀和给与,关怀者就要发起对话,旨在双方达成可接受的结果。从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活故事中,宁宁的母亲认为物质的充足是保证自己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基础,也许在她年幼的学习经历中正是因为,家贫才停止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这样他就会推断自己的孩子的需要就是富裕的家庭环境。其实对于农村寄宿生活的中小学生来说。家的安全感、父母的一句“我在这里”才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也许宁宁的父母看到了两个孩子明示的需要,就是在她们寄宿的学习生活中,希望爸爸妈妈都在身边。虽然孩子的需要得到了解读,甚至彼此作了谈判。但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村父母、不会务农的现代农民形象。怎能容忍这没有收入的生活方式呢?总后也许就留下曾经一句话“那么大的娃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不能老靠父母…”明示的需要被现实的残酷扼杀,推断的需要以一种不容妥协的权势独占鳌头。农村寄宿生活的孩子们就这样将内心的需要压抑,马尔库塞认为这种由劳动组织形式、劳动分配方式带来的额外压抑,使爱和被爱都在承受压抑的生活,就会使人不成其人。(二)为什么会孤独?在弗洛姆说每个人都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关联的需求。因为人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渡中,充满了“生存的矛盾”。[4]农村中小学学生脱离了家庭环境,进入寄宿生活的小社会环境中,自然也就充满了如何在同学中取得友谊、获得尊重等“生存矛盾”。一方面要继续求学脱离家庭的束缚和亲情的唠叨,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变得独立。可另一方面由于切断了使自己获得安全,得到保护的血缘亲情和乡土关系的“原始纽带”,因而就会感觉到一种“失落感”“孤独感”,这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就会促使人产生一种逃离现实、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结合的强烈的需求。于是,“早恋现象”在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生活中颇为普遍,甚至也造成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人数不断增加,酗酒、失恋等过早的成人化生活方式在农村寄宿生活中已经滋长、蔓延。弗洛姆也提出了解决这一心理矛盾两种有效方式:一是治疗和拯救,就像霞霞一样老师对她的心理帮助是很重要的。而是对人格健全者进行培训,通过说服引导,促使他们人格健康发展。心理健康课程在农村中小学生的课堂上展开。和被本土化发展是很有实践意义的。(三)补偿教育的意义 如果说“营养早餐”在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活中是一种人文关怀理论的实施,那么内尔•诺丁斯也许会困惑,为什么没有“关怀的回应”呢?如果这种“营养早餐”的关怀回应是一种浪费的游戏和自身的不适应,那么这种矛盾的根源是来自道德领域、教育领域、还是制度领域呢?我们需要真正需要做的是培养内尔•诺丁斯所强调的对关怀的回应能力呢,还是要反思一下这种“补偿”关怀的意义?有很多的决策都是被推断的需要制定的,也许是明示的需要不被允许回应,或者是在决策者眼里不屑一顾罢了。在阿德勒这位受唯意志主义影响的精神学家眼中“补偿”又是另一种价值观。他认为人在幼年时认识到自己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对“优越性”的渴望与追求。并且通过各种努力试图“补偿“自己的不足,克服自身的缺失达到优越的目标。这种补偿行为正是人们的“向上意志”的表现。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受这种一推一拉式的自卑补偿心理所驱使。[5]再看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生活中,也许会因为生在农村相比城市的孩子在营养、关爱等方面感到不足。但这不意味着这些孩子仅仅需要的是表面的物质“补偿”,也许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能激发他们内心“向上意志”的精神文化。(四)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说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生活是一种社会关怀理论,那么学校就是实施关怀的直接场地。学校推断出学生的需要是否是经过时间的观察?是否是经过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形成的共识?陈小亮意识到需要一包方便面来充饥时,可是他实现这一需要的过程却是“孤军奋战”。那冰冷的铁门、无情的看门锁阻止的也许不一定是来自校外的伤害,反而是抹杀了孩子们对社区、对社会的广义亲情感。陈小亮选择了逃离课堂,脱离学校的束缚。并将这种行为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办不到、学不进去等”来保全自己。也许他们的确努力地学习过,但是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兴趣、特长、优点等都不是统一地汇聚在学习书本知识技能上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教育确立和实施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教育的公平、资源的共享、社会关怀理论的实施。然而这些理念却在“高考”和“成绩评价机制”中失去了生命力。一位农村教师的优秀与否,评价职称的维度,不取决于你的教育行为是否实现了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而是取决于投入和产出的“学生成绩量化表”。嘴里倡导者质性评价是如何有益于教育的发展,可是在实际的评价中总会抓住可操作性的量化考核。因为像陈小亮这样的学生在农村寄宿生活中存在不少,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特长能在学校的哪个角落得到发挥。也得不到成绩考核项目中的肯定。因为就连喜欢上的体育课有时也就被语数外的强势霸占了,甚至课外活动时间都成了背诵英语、训练考试能力的时间了。农村孩子的那种广阔的自然环境空间,因亲情缺失后的寄宿制教育生活补偿,变得狭隘甚至感到窒息。四、对策和建议(一)建立学校管理下的寄宿之家如果将农村学校寄宿制教育要达到“孩子生活之家”的标准。就需要大量师资力量,高额的校园建设资金。然而对于农村特有的经济来源方式,要想实现真正的城乡教育资源公平有效地共享,落实起来真的很难。由于农村的地域优势和传统文化特点,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和“半熟人社会”,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教育出版社,2006.这样有利于寄宿之家的诞生。这种农村寄宿之家在学校的监督下,不仅满足了中小学生寄宿生活中对家的归属感,也能够在家庭亲情和社区亲情感之间提供某种过渡和蔓延。农村寄宿之家的主人们大都是在学校附近世代生存的村民。他们曾经也学习在这所学校里,见证着这所学校的历史,展望着这所学校的发展。她们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志愿者和学校老师一起关注和帮助这些寄宿孩子的健康发展。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教育出版社,2006.(二)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咨询知识农村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都是6岁到12岁之间,在处于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关键期和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最有意义的社会关系就是学校、邻居、同伴、集体等。在学校寄宿生活中要学会自我照顾,在家庭中甚至要面临承担父母不在家时的日常家务。能供自己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只能在不作为中实现。面对网络世界各种滋味的“心灵鸡汤”,孩子们总会动摇自己的独立面对困难的意志,逃避现实寻求虚幻的精神寄托,建立不现实的情感关系。如此一致早恋、网恋、神经性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但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让孩子们懂得如何进行自我和对他人的咨询帮助。主动实现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亲和力,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三)开展各种校园内外的课外活动和公益活动校园内的特长班、兴趣小组等活动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挖掘自己潜能的机会。校园外的郊游活动、野炊活动等可以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畅所欲言,尽情施展自己的所见所知,展现他们和这片农村土地和谐相处的美。在如今农村打工潮流的驱使下,会有很多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或者妇女,他们有的需要生活的帮助、有的需要心里的帮助。在每个农村学生居住的村落里都存在这样更加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学校教育应该让农村中小学孩子理解自己所拥有的关怀补偿,更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关怀和补偿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四)开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方特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外,“地方特色的课程”开设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的课程”也许不一定非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但是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意义。农村寄宿制教育要保证中小学生完成九年义务受教育的权利,更要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对于如今的农村孩子来说,在统一的知识学习型教育现实中,掌握学习知识能力统一的培养目标下,农村孩子已经不知道“今年雪后三尺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蕴含着怎样的农业知识。所以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生活技能课程、家庭教育课程、农村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农业科技知识等“地方特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正是实现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更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交往行为合理化”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提出,一方面要为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提供一种不受限制的语言情景,即同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提出,一方面要为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提供一种不受限制的语言情景,即同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要选择恰当的语言。这样才能克服人被规训化,工具化。人对亲情的认识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人在以血缘关系为判断标准的家庭亲情关系中第一次实现了自我成长。然而当这种家庭的亲情或因社会原因、或因自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