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18考古学知识小结1、考古学的定义: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2、考古学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性质: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研究对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文献资料遗迹:指古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坟墓等等。包括住宅、墓穴、宫殿、寺庙、手工业作坊等。遗物:指古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品等。另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考古学研究的实物,主要研究它的社会性,而不在于个人的创造。因此研究的重点是对遗迹和遗物的整个系列和类型进行研究,而不是去研究孤立的、单个的某一件器物。3、考古学的功用补史,主要是史前时代,传说时代;证史,证明与纠正;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今天的建设服务。4、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属于边缘科学,与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如其与(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自然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这种关系,一方面是考古学本身的研究,需要仰赖于其他学科在理论、资料和研究方法上的支持和协助。另一方面是其他学科也需要仰赖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以充实本学科的研究5、田野调查发掘与资料收集调查是为发掘工作做准备,对发掘的价值与选择发掘的地点获得宏观认识。发掘是把地下埋藏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取得实物资料。做好发掘记录,文字、图片、日志要做好科学发掘必须懂得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发掘的具体方法要看发掘的对象而定。开探方(或探沟,常为5×5米,10×10米,中间应有1米的隔梁)的方法是发掘的主要方法。此方法用于对居住遗址、墓葬的发掘。查阅文献资料、地图现场调查、记录、采集样本发掘6、地层学地层学概念:是用来指导考古发掘的方法。它是从地质学引进的。考古学中的地层又叫文化层,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形成原理:早期的地层在下面,晚期的地层在上面。地层关系有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两种。打破的规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决不会早的打破晚的。识别复杂地层的关键在于区分和识别土色、识别地层内包含物的异同。根据地层关系可以推断考古对象的相对年代,它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是地层本身没有年代标准,也不能用于分析和判断包含物的年代或发展序列,它只能起检验作用。田野考古的核心 7、器物类型学又称类型学、形态学、标型学。是考古学研究所特有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古代人类所制造的各种器物的特征,以识别一种文化时代,还可以通过分类排比,摸索出它的发展演变规律,推断年代的早晚。陶器是器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8、考古学文化定义: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命名: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化的一系列特征,伴出一系列有特征的器物,且这些器物不只一次共存出现;具有同样特征的遗址不只一处;人们对这一有共同特征文化的内容有了相当充分了解之后。考古学文化的名称多以第一次发现(发掘)典型遗址的地点来命名。9、年代学定义:考古学的定年断代,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断定年代的方法,主要依靠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两种方法,同时也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断定。自然科学方法断代: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孢粉分析、铀系分析等。10、考古学分期、定名的提出1819年丹麦汤姆森提出著名“三期论”,即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1865年,英国的卢伯克创造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名词,把石器时代加以区别。11、国际考古学会议的召开1866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会议”。(至1921年为止,共召开过14次;1932年后将名称改为“先史学与原史学国际会议”于英国召开,至1986年共召开11次。)12、金石学(名词解释)金石学是宋代学者在史学领域中开辟的一个新园地。金石学家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古器物及古器物拓本的搜集,二是对古器物的鉴定及金石文字的考释,三是以古器物及金石文字来考订历史记载。主要的金石学著作,北宋时有欧阳修的《集古录》(10卷)、吕大临的《考古图》,南宋时有赵明诚的《金石录》等。他们根据商周铜器铭文和秦汉以致隋唐石刻碑志拓本,审定考释,写成题跋;或利用搜集到的大量金石拓片,抉剔幽隐,考核旧闻,为史篇的考订提供了新的资料。清代,金石学发展为“古器物学”,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著名人物有罗振玉。它是我国考古学的前身。13、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北宋时出现了对古物进行一定系统研究的“金石学”。清代,金石学更加发达,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它是我国考古学的前身。欧洲考古学的传入,我国学者开始对欧洲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加以运用和介绍,如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1898年在安阳小屯村发现带字甲骨,引起金石学家王懿荣和高鹗等人的注意。1900年又在敦煌石窟发现大量古代写本方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两项重大发现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被公认为是中国考古之始。20世纪20年代末,李济、梁思永等从海外学成归国,带回了国外较为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同时,也开始了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历程。(梁思永确定后冈仰韶、龙山和殷墟文化的三叠层,表明中国考古学家掌握了考古发掘的地层学。)1949年以后,考古发掘逐渐多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苏秉琦以区系类型说从实践和方法上证明了类型学在中国的成功,并以面向海洋和内陆的两大文化系统和六大文化分区演变的概括,建立起中国大部分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并在碳-14等技术的协助下,草绘了各地文化发展的编年体系和演变谱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考古学进入张光直所说的“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新时代。21世纪,多学科合作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14、环境考古学(了解)环境考古学定义:是一系列考古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的总和,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貌考古、地质考古、资源考古等,通过认识人类的物质文化遗存与其赖以产生并得以保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一是特定的考古学文化的考古遗存部分;二是作为这个考古学文化生存背景的自然环境的遗存部分,如经济、技术、居址、资源利用、人与环境关系的观念和价值的沉淀。将自然与人文的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技术手段包括:系统地回收发掘地层中包含的动植物遗骸、孢粉、植硅体,进行磁化率、土壤与人工制品的物理化学成分分析,地质地貌考察等。15、聚落考古学(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后,聚落考古学逐步成长起来,成为考古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整合性的分析古代遗存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的模式框架。(聚落;从生态学的群落引申而来)在我国,严文明先生在分析仰韶文化演变时,较早地在中国进行聚落考古学的研究尝试,将遗址划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墓葬区等组织起来的生产、生活单位,并认为对聚落的研究就是要追寻这些功能单位的各自特征的时空特点。16、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了解)C-14测年法、热释光测年法、古地磁测年法、残存脂肪酸分析法、孢粉分析法、其他17、旧石器考古学的概况旧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旧石器时代是指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至公元前1万年结束。地质时代属于第四纪的更新世,分为早(300万年前—50万年前)、中(50万年前—5万年前)、晚(5万年前—1万年前)三期。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旧石器、古人类、古生物。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和用途是了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基础。旧石器的制作过程:选择石料、打击石片、修整石片或石核旧石器的类型和用途: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雕刻器等。18、人类的起源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了人、猿同祖论。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说明古猿由于劳动的结果,逐渐演变成人。科学家公认人类是从腊玛古猿或南方古猿发展而来。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存在两种说法:1、单一起源2、多区进化科学家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成果论述人类的起源。1978年美国生物学家提出人类起源于亚洲而不是非洲。1987年美国的几个学者研究认为所有现代人种都起源于大约距今20万年左右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妇女。19、大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遗址位于呼和浩特东北的保合少乡大窑村。1973年内蒙古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个遗址。1976和1983年经过多次调查、发掘,确定了大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遗址。距今约70万~距今1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发现了打制的石片、石核和石器的半成品,还有人类用火的灰烬、动物化石等。大窑遗址中出土的精制的石器很少,多是半成品、废品或石片、石核、石渣及大石块。器形有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总的来说,石器器形均偏大。石器的制作原料是燧石,打制的方法都是用锤击法。龟背形刮削器为大窑石器制造场的典型器物。这是内蒙古地区发现并经发掘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说明内蒙古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河套人及其文化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光荣和他的学生采用另一种同位素方法,热释光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为距今7万年至15万年。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尹功明用更加先进的光释光方法测定,也证明萨拉乌苏遗址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万年。于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遗址发现化石。1922年~1923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并发掘。发现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一枚幼童左上外侧门齿,被加拿大解剖学家定名为“鄂尔多斯牙齿”。我国学者裴文中将其译作“河套人”。石器特点为器型小,曾被称为“细石器”。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21、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苏秉琦提出: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22、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授课)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辽河及东北草原地区、岭南地区1)黄河中游地区本地区新石器文化主要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文化、陶寺文化①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是黄河中游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根据分布地域和特征可分为若干类型: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A、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以陕西西安市半坡村首先发掘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地区,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出土器物以磨制石器,有斧、铲、刀、凿、磨盘和磨棒。陶器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皆手制,典型器物有尖底瓶、细颈壶、碗、钵、彩陶盆等。半坡的聚落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三个部分。房屋为半地穴式的,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墓葬有土坑葬和瓮棺葬两种,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也有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陶器上有刻划符号。B、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1956年在河南陕县发现。分布中心在豫西、晋南和渭河流域。陶器以细泥红陶为主,制作主要用泥条盘筑,慢轮修整口沿已很普遍。典型器物有双唇口尖底瓶、曲腹碗、曲腹钵、鼎和灶。彩陶较多,施于陶器外壁。房屋有半地穴和地上两种。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C、仰韶文化的西王村类型亦称半坡晚期类型,或半坡上层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中下游,陕北、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南岸及三门峡地区。石器通体磨光,钻孔石器较为普遍。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次之。手制为主,口沿轮修盛行。纹饰以绳纹为主。②河南龙山文化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继续,以河南为中心,包括晋南、冀南及皖西北等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为王湾类型、后岗类型、王油坊类型、三里桥类型、下王岗类型。陶器的特点为以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制法有手制、模制和轮制。器壁比较薄而且均匀,火候高,陶制坚硬。文饰有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典型器物有罐形鼎、斝、鬶、双耳罐、双腹盆、单耳杯。鬲多鬶少,有斝少甗。白灰面,土胚房,发现大量的木沟深水井,发现城址,有殉人殉兽的奠基坑,有地下排水管道,为研究中原文明起源提供重要证据。在遗迹内发现坩埚、铜渣等,进入铜石并用时代。2)黄河上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以洮河流域为中心,包括甘肃、青海和宁夏。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①马家窑文化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为BC3400~BC2000年,发现同类遗址400余处。分类: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代表地点有柳湾墓地、马家窑墓地、青海省乐都县②齐家文化因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与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该文化的早期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展现了黄河上游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阶级产生阶段的生产水平和社会状况。陶器特征明显,以红陶为主。彩陶有黑彩、红彩和紫红彩。典型器物有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浅腹盘、镂孔圈足豆、袋足鬲等。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三个类型:七里墩、秦魏家、皇娘娘台。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小型工具和饰品。3)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黄河下游指山东省的鲁中、鲁南山地和鲁东丘陵地区,历史上成为海岱文化区。本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或称山东龙山文化)。①大汶口文化BC4300—BC2500,黑陶,1959年发现,主要分布在山东泰山周围地区,目前发现遗址200多处,之后发展为龙山文化。以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为主,有黑陶、白陶。有镂孔,画纹,彩陶,简单的朱绘陶。圈足器、三足器较多。豆、鼎、双鼻壶,背壶。拔牙的特殊习俗,进入青春期的标志,有的则在结婚前后进行。随葬獐牙、龟甲,有殉葬。分三个阶段:早期BC4300—BC3500,代表遗址,刘林,王因,红陶为主,有单色红彩或黑彩的陶。中期BC3500—BC2800,大汶口墓地(早、中期),稍后期出现圆点红色彩绘。晚期BC2800—BC2500,大汶口墓地(晚),黑陶为主,灰黑陶数量较多,彩陶数量减少。流行螺旋纹,轮制技术普遍使用,黑陶镂孔高柄杯。以农业为主,种植粟;家畜饲养业:猪、牛、羊、鸡、狗;以石器、骨器为生产工具。发现墓葬、房址、城址、环形的大围沟,多人同性合葬。继承北辛文化后还受仰韶文化影响,晚期文化影响到辽东半岛和豫中。②山东龙山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又名典型龙山文化。年代为前2500~前2000年,分布于山东中部、东部,包括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以黑陶为显著特征,轮制,胎壁均匀而薄,造型规整,多素面磨光,有盲鼻装饰,乳钉附饰,篮纹较少,袋足器、三足器、圈足器较多。无鬲和斝,典型器物有袋足鬶、盉、甗、鼎。大量使用砂质陶鼎,鬼脸式足鼎及高颈鬶对周围地区产生影响。发现卜骨。分三个阶段:早期,大汶口文化特征,灰陶多于黑陶,大口深腹平底的罐、鼎、背壶任然存在,鬼脸式足。中期,黑陶增加,约占半数,粗颈的陶鬶、盆形鼎、三足盘、蛋壳黑陶高柄杯。晚期,黑陶占绝大多数,器型多样,盂。发现城址(景阳冈,目前黄河流域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城址)、房址(夯土台基的土胚墙房子)、山东胶县的三里河遗址墓葬,丁公遗址发现22个陶文(刻画符号)。发现小型铜器、铜渣。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山东龙山文化的精品。4)长江中游地区本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年代大约为前12000年~前7000年。发现栽培水稻的遗物——植硅体属于新石器的文化有: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溪文化位于四川省巫山县,长江西段两岸,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达洞庭湖北岸,北至汉水中游沿岸。BC4400—BC3300。以红陶为主的彩陶地区性遗址,遗迹有湖北的红花套等。陶器外红内灰,多人字形、变体动物和涡形纹饰。打制石器,有石凿、穿孔的石铲等石制工具,有实心的陶球,空心的响球。红烧土的房屋,多使用竹材。葬式复杂多样,仰身屈肢葬、俯身葬、直肢葬,葬俗奇特,墓葬超过1000多座。文化可分为大溪类型、三元宫类型、康家岗类型。在康家岗类型中发现水稻田,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最早的水稻田之一。发现玉器。5)长江下游地区主要有以下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①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在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而命名。年代为前5000年~前3300年。分早晚两期,早期为BC5000-BC4000,晚期为BC4000-BC3300。河姆渡文化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并有一些砂质灰陶与泥质灰陶,皆为手制,烧成温度较低。器表以饰印绳纹为多,绳纹多饰在陶釜的陶罐的腹部。有的陶器刻划了凤鸟、猪、鱼等动物形象,这些形象又往往与稻穗、树叶等植物形象刻划在一起。有少量在泥质夹炭黑陶的磨光表面,并用褐彩绘制出植物图象的彩陶。陶器的器类品种中,炊器有砂质陶釜,三足鼎和镂孔陶甑;饮食器有大口、深腹杯,带耳或带握手的平底钵与大敞口、斜壁盘等;盛储器有陶罐等。骨器数量最多,有骨耜、骨镞等,还有木器。稻种属于栽培水稻,干栏式建筑,木质榫卯结构房屋。家畜饲养业依附于农业,发现木碗和木构水井。②良渚文化BC3300—BC2200年,大体与中原的龙山文化时期相当,与山东龙山文化联系密切。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在杭州湾南、北部及环太湖周围,近500处遗址,著名的有,江苏省吴县的越城、草鞋山,上海市清浦县的福泉山,浙江吴兴的钱山漾,浙江余杭的反山等。石器通体磨光,已有钻孔技术,有石矛、石镰,玉器多而有特色,玉琮(cong,二声)、玉瑗等,陶器为轮制,磨光,镂孔,有鼎、袋足鬶、圈足豆、深腹瓮等,有几十个刻画符号。遗迹有水井,祭坛,遗物有稻种、竹编器物、丝麻织品。已开始养蚕织绢。随葬玉器有用火敛葬的仪式,称作玉敛葬。玉礼器具有国家形成前期的礼器性质,非装饰作用。6)辽河及东北草原地区辽河及东北草原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主要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①兴隆洼文化(了解)以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为代表,兴隆洼文化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分布于燕山北麓的大凌河、老哈河和辽河下游一带,年代为BC6100~BC5300年,距今约8000年。陶器以夹砂陶为主,纹饰以压印复合纹最为典型,器形有筒形罐、钵、碗等。发现160多座房屋的完整聚落,居室葬则是兴隆洼文化颇具特色的葬俗,反映兴隆洼文化先民浓厚的原始宗教意识。发现价值:第一,兴隆洼遗址是目前中国全面发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对于我们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二,兴隆洼遗址出土了非常奇特的居室葬俗,对研究远古人类的埋葬习俗提供了一笔十分珍贵的资料;第三,兴隆洼遗址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玉玦,是世界范围最古老的耳饰,为我们探讨中国玉文化的源流提供了实证;第四,兴隆洼遗址出土了目前中国最完整的蚌裙服饰,这在世界范围内同期也是罕见的。为确立西辽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平行发展,对人类起源多元一体论提供了史证。兴隆洼文化遗址也被评为1992年和“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既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确立起四个考古学文化的坐标,也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向前推近了三千余年。②红山文化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发现于1935年,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红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均为手制,泥制陶略多于夹砂陶。泥质陶多为红色,器形较常见的有钵、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钵都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纹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其中以平行线、三角形纹、鳞形纹最具特点,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压纹。夹砂陶为褐色,器形少,陶质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饰有横压的之字纹和直线划纹。红山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征的器物是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烟叶形和草履形两种。这些表明红山文化中农耕经济已比较发达。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比较少。其种类有牛、羊、猪、鹿、獐等。牛、羊、猪应是家畜,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红山文化的先民们过着以定居为主,兼有畜牧渔猎的生活。
红山文化出土的勾云形玉器总数已达20余件,勾云形玉器包含两个基本主题—勾角和小凸。以1971年在翁牛特旗出土的大型墨绿色玉龙为代表。分析这些勾云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装饰类(如环、珠、玦等);二为工具类(如斧、棒、纺瓜等);三为动物类(如猪形、鸟形等);四为特殊类(如璧、箍形器等)。其中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把以上几种类型的玉器形状与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辽宁省发现了红山文化宗教遗址“女神庙”和积石冢。东山嘴遗址中心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筑基址。基址总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这种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还是首次发现。多处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说明这是一处当时人们从事祭礼等活动的场所。桑志华神父1922年在内蒙古赤峰林西县境内发现了属于红山文化的石犁(石耜)7)岭南地区广东曲江县的石峡文化、广西南部的大龙潭文化、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广州南海的西樵山文化、台湾省的圆山文化23、殷墟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横垮洹(huan,二声)河两岸,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整个都城以王室宫殿为中心,有比较严格的规划和布局。洹河南岸为宫殿、作坊区,分布有宫寝、宗庙、储藏粮食和其他物品的窖穴,以及生产铜器、陶器、骨器、玉器的手工作坊。宫殿区外,有一道保护宫室的壕沟。洹河北岸为墓区,分布有王陵、贵族墓地以杀殉坑、祭礼场。遗址的西北部为平民墓葬区。此遗址出土大量的甲骨刻辞,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殷墟的发掘始于1928年,新中国成立后,对殷墟又不断的进行大规模的科学发掘,仅墓葬就发掘近2000座,出土了大量中型墓,有殉葬者15人。24、青铜礼器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25、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甲骨四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26、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更加丰富。金文基本上属于籀(zhou,四声)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27、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中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内壁铸有多达497字的长篇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28、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00年9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夏商周断代工程”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200多位专家学者,先后完成了9个课题、44个专题的研究。于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该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推定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为标识的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并明确了公元前841年以前西周十王的具体在位年代;推定夏商分界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并明确了商武王以下十二王的在位年代,对于商代前期的历史给出基本的年代框架;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也相应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理清了先秦历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的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代表,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同时,该工程的顺利完成也开启了二十一世纪交叉学科共同研究的范式。29、夏家店下层文化196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发掘出的夏家店下层遗址中分辨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它的年代晚于中原的龙山文化,并不晚于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属夏商时期北方青铜文化。陶器中以筒形鬲为典型器物,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陶器以灰色陶为主。陶质有砂质陶、夹砂陶、泥质陶。器表除素面外,多饰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也占有相当比重,有的尊、豆、筒形鬲等拟制陶器普遍施一层褐色或黄色陶衣。也有一些彩绘陶。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制。另外在夏家店下层遗址中还发现很多的骨器,尤以锥和镞最多。住址中还堆积有猪、狗、羊、牛和鹿科动物的骨骼,以猪骨较多,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驯养的动物是较多的。还发现有卜骨,它们的卜骨都是有灼而无钻、凿。发现有青铜器,但数量不多,而且多为小型工具或装饰品。从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镞等。从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铜铸件来看,这里的人们早已脱离使用金属的初级阶段;而从不断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型青铜器来看,更能够证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与黄河流域青铜文化并存的早期北方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多在沿河两岸的高地,房址周围常有土墙和壕沟作为防御设施。房址可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排列密集而有规律,都是长方形竖穴墓,多为单人葬,葬式多为侧身直肢葬。但墓中箱形葬具不同,有木制、石制或以土坯垒砌而成。墓内都有随葬品,从随葬品来看:女性以纺轮随葬,男性以斧、箭等随葬。墓葬中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传统,但已看出男女分工和贫富差别。赤峰大甸子墓地贵族大墓出土的代表权力的铜手杖、精美玉器、仿中原铜器的彩陶礼器等都反映出当时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拒马河,西到张家口、宣化一带,辽河以西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燕山南北。30、夏家店上层文化北方地区的一种青铜器时代文化。因1960年在今属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发掘确认而得名。分布范围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大体相同。其年代据所出青铜器及碳—14法测定,大致相当西周到春秋早期。陶器多夹砂,质粗松,火候低,皆手制。有些器形有明显特征,如鬲的空足大多为浅而圆的半球形,不分档。房屋有半地穴的,也有地面的,房外有贮藏用窖穴。墓葬为土坑竖穴,有的有木质葬具,有的则以石块围筑。男性墓主有的随葬戈、矛、短剑、镞、饰牌等青铜器,并有随葬成组礼器。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显著不同,反映了商、周之间这个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变化。31、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物质文化的分区及特点:三晋两周地区,即黄河中游地区。最早出现金属货币,主要使用布币。随葬品用鼎、豆、壶为主的成组器物。葬式采用微曲的屈肢葬。燕国地区,指华北北部至长城南北。钱币为刀币、布币并行。随葬品以鼎(鬲)、豆、壶为主。采用微曲的屈肢葬。使用饕餮纹和山字纹半瓦当。齐国地区,指胶东半岛至山东西部地区。钱币用刀币。随葬以鼎、豆、壶、舟为主。葬式多数为仰身直肢葬,个别为曲肢葬。使用树木纹半瓦当。秦国地区,指泾水、渭水流域。使用圜钱。随葬品以鬲(釜)、盒、壶(罐、瓮)为主,葬式采用蜷曲特甚的屈肢葬。使用鸟兽纹、葵纹等圆瓦当。后期有规模较大的宫殿建筑。楚国地区,指长江中游,重点是江汉平原至洞庭湖平原。铁兵器使用较多。漆器工艺突出,还有薄釉硬陶工艺。使用郢爰钱和蚁鼻钱(鬼脸钱),随葬器物以鼎、敦、壶为主,采用仰身直肢葬。32、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北齐为紫河镇,战国时属赵国的云中郡管辖,西汉为定襄郡的治所成乐县,隋筑大力城,唐之后,置单于都护府。33、内蒙古境内的战国秦汉古城云中郡,战国赵置,秦、汉沿袭,治所在云中,即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辖境较秦代缩小,主要辖有今天内蒙古黄河以东呼和浩特平原部分地区。五原郡,秦九原郡,元朔二年(前127年)更名,治所在九原,即今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古城,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后套以东,阴山以南,土默特平原以西地区。定襄郡,汉高祖分云中郡置,治所在城乐,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辖境包括今天呼和浩特平原部分地区。右北平郡,战国燕置,秦汉沿袭。治所在平刚,即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村古城。辖境包括今内蒙赤峰市英金河以南地区。西河郡,元朔四年(前125年),汉武帝分云中、太原等郡地置,治所在平定,即今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辖境包括今天的内蒙古黄河以西的鄂尔多斯高原部分地区。上郡,战国魏置,秦汉沿袭。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陕北及内蒙古乌审旗和鄂托克前旗等地。34、秦朝及西汉全国物质文化分区:关中地区,经济最发达。关东地区,经济、文化也很发达。河西、河套的长城地区,经济文化较落后。江淮流域等南方地区,楚文化较明显。五铢钱成为全国统一货币。东汉时期,墓葬中出现了类似庄园经济的建筑。后期壁画墓流行。战国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战国时有林胡、楼烦。秦汉时,匈奴和东胡在这里活动。35、内蒙古战国秦汉的墓葬(了解)汉代墓葬的特点:总趋势是从竖穴墓向洞室墓发展。西汉用大的空心砖砌墓室,东汉则用小砖砌墓室。在内蒙古发现的汉墓主要有土坑墓、木椁墓和砖室墓。36、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国东汉晚期的大型壁画墓。墓主不知何人。墓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新店子村西。1972~1973年发掘。为带有斜坡墓道的穹窿顶多室砖墓,全长19.85米。墓室早年被盗,但壁画基本完好。壁画绘满全部墓壁及墓顶,共46组,总面积百余平方米,是已发现汉墓中壁画最多的。墓中还有墨书题榜240多条。壁画以出行图的形式,表现墓主从举孝廉到为郎而进入仕途,直至最后官至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画面连车列骑,冠盖相望,声势煊赫。其中宁城护乌桓校尉幕府图描绘了墓主接见乌桓首领的壮观场面。此外,还有墓主日常生活、庄园财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农耕放牧等图画,以及云气、仙人、四神等图像。壁画对研究东汉晚期的社会生活、庄园经济、边疆地区生产、东汉王朝与乌桓等北方民族的关系等有重要意义。37、秦直道(名词解释)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同时,秦王朝于公元前212年,从咸阳附近的云阳县甘泉山(今陕西淳化县北)开始,直达九原郡治所(今包头市西),修筑了一条直南直北的大道,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直道。这条秦直道由陕西进入鄂尔多斯,经过乌审旗的北面和东胜市的西南,跨过黄河,到达包头西,全长一千四百多公里,穿越了我国现在的七十多个县。秦直道动用了数万劳工,经过两年半的时间,修筑而成。现在我们在东胜市西南的漫赖乡,仍能看到残存的一百多米的秦直道遗迹,路面宽约二十二米,路基高一米至一点五米左右。38、秦汉瓦当(了解)俗称瓦头。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滴水作用。有圆形和半圆形,半圆形主要见于秦及秦以前。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等。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动物、云纹、文字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西汉中期出现了文字瓦当,四字瓦当较多,文字多则12字,少则1字。大致分两类,一是建筑物专用的,如甘泉宫瓦当“长生未央”。二是赞颂与吉祥语文字瓦当最多,如“千秋万岁”、“长生无极”等。图象瓦当已不是汉代瓦当的主流,东汉以后,瓦当艺术走向衰落,伴随着佛教的传入,文字瓦当和图案瓦当逐渐衰落,莲花纹瓦当兴盛起来,还有少数的佛像瓦当。39、拓拔鲜卑的先祖石室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洞口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高20余米,可容数千人。洞内正中有一块被称为“石桌”的天然石板,用来祭祖。洞府是部落成员聚会的地方,洞内地面杂陈着碎石兽胄,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40、石刻祝文在距洞口15米的西侧石壁上,有一处石刻祝文,高度与视平线相齐,竖行,通高70厘米,通宽120厘米,共19行,每行12~16字不等,字体大小不一,约3~6厘米,全文201字,汉字魏书,清晰可辨。刻辞的内容是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这里致祭时所刻的祀文,首行刻“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甘五日”,“太平真君”是北魏第三个皇帝拓跋焘的第五个年号,“四年”为公元443年,与《魏书》记载基本相符。41、盛乐故城盛乐古城位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内,面积约4平方公里,北魏初年建都于此,名盛乐,唐代时设单于大都护府。此前曾在这个古城及其周边墓葬区考古发现战国至元明各个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因此它被认为是内蒙古地区面积较大、保存较好、跨越历史年代最长的古城遗址。2001年,它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北魏军镇遗址北魏王朝建立后不久,为了保卫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区),防止阴山以北柔然的侵扰,便开始在北部边境置镇建戍,屯兵以驻守。其中的六个最为重要,称为六镇,自西而东分别为: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土城梁)、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子)、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境)。后来又增加了高平、御夷、薄骨律三镇,共九镇,但前六镇比较重要。43、单于都护府位于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北距呼和浩特市40公里,位于呼和浩特平原南端,西临宝贝河。南部为西汉定襄郡治成乐县城址,北魏初期又在此建立盛乐城,唐代单于都护府建于汉、北魏城址之北,平面呈不规则的五边形,周围约8公里,现今残存城墙高约6米,东门及瓮城遗迹还很清楚。城内建筑遗迹甚多,地下蕴藏文物也甚丰富。城外唐墓较多,历年均有所发现,出土有墓志等文物。44、辽五京辽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的总称。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建国修建皇都。会同元年(938),辽太宗名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辽太祖灭渤海,建东丹国。天显三年(928),辽太宗迁渤海居民于东平郡,升号南京。六年,废东丹国,于南京设中台省。会同元年,得后晋所献燕云十六州地,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原南京改称东京辽阳府。上京、东京、南京于同年设立,合称三京。统和二十五年(1007),辽圣宗在奚王牙帐建立新都,号中京大定府。与原三京合称为四京。开泰元年(1012),改东京幽都府为析津府。重熙十三年(1044),辽兴宗升大同军为西京大同府。辽兴宗以后,始有五京。五京是各地区的统治中心,各领有军州府县,故又称五京道。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乡)、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45、辽上京遗址地址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是中国辽代都城遗址。上京为辽代五京之一,始建于神册三年(918),号临潢府,是辽圣宗以前的统治中心。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勘测、试掘遗址。辽上京由皇城和汉城组成,周长约6400米,城墙均夯土版筑。皇城在北,略呈方形,现存3座城门,城墙上筑马面,城门外有瓮城。大内位于皇城中部,其正中偏北部有前方后圆的毡殿形基址和官衙基址。皇城北部为空旷平坦地带,推测为毡帐区。城东南为官署、府第、庙宇和作坊区。在城内西部发现的窑址,既生产典型辽风格的瓷器,也生产精致的仿定窑白瓷。汉城在南,是汉、渤海、回鹘等族和掠来的工匠居住的地方。其北墙即皇城南墙。现存4门,城墙低矮,城内遗迹大部被白音戈洛河冲毁。辽上京保留了许多游牧风习,具有典型契丹族特色。极注重防御,有完整的城防设施。分为南北城,反映了契丹统治者对被统治民族的防范。46、辽代的奉陵邑辽代帝陵多依山为陵,陵前建享殿。还置有奉陵邑和守陵户,如祖陵的祖州、怀陵的怀州、显陵的显州、乾陵的乾州、庆陵的庆州等,其中祖、怀、庆三州的城址至今尚存。辽祖州为辽太祖开国皇耶律阿保机陵寝的奉陵邑,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哈达英格山谷中。辽怀州位于巴林右旗岗根苏木,是辽太宗、穆宗陵寝的奉陵邑。辽庆州城为辽代圣宗、兴宗、道宗三代皇帝的奉陵邑,辽庆州古城位于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乡)所在地,南距大板镇98公里,因城内有一塔,固当地人俗称白塔子古城。47、万部华严经塔(名词解释)俗称“白塔”,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的白塔村。原为辽代丰洲古城内一座佛教寺院中的藏经塔。塔高55.5米,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的砖木塔。结构严谨,正面嵌有篆书的“万部华严经塔”石匾。塔身表面浮雕有精美的佛像、菩萨、金刚、力士像及蟠龙柱等。雕塑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塔内壁上至今保存有金代石碑六块和历代游人用汉、契丹、女真、巴思八、蒙、藏等多种文字书写的题记二百余条。详实地记载了丰州城当时的城市建设,风土人情等历史情况。该塔是我国现存辽塔中最精美的一座,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辽中京大明塔(名词解释)大明塔位于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城遗址内。约建于辽圣宗重熙四年(公元1035年),是我国现在辽塔中最大的一座。大明塔筑于高约6米的夯土台基上,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74米。塔座呈须弥形,分两层。塔身分八面,每个棱面上都附有佛龛,龛内雕饰着凸起的8尊神像,分别座于仰莲宝台之上。每两面相交的棱面上,写着佛经上的警句和神像各自的尊名。雕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正南面的观音像特别引入注目,观音头上华丽的宝盖,两旁各有一个飞天。塔刹是小型藏式喇嘛塔,南北各有一小门,上面宝珠、相轮、宝瓶都是红铜铸造。塔共13层,每层塔檐椽头均挂有铜铃,计1350只,微风吹拂,千铃共鸣,如宫廷雅乐。塔身第一层南面存有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重修时的蒙古文题记。1961年大明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辽代的瓷器和货币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一般白瓷胎稍厚,釉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辽代的货币:太祖时始筑“天赞通宝”铜钱。以后共造年号钱18种。出土有天赞、应历、乾享、统和、太平、康国、天感等年号钱。50、冮(gang,一声)官屯窑(了解)位于辽阳县小屯镇冮官屯。瓷器以仿定窑为主。主要有两类瓷器。一种为粗白瓷,另一种为黑釉瓷,以粗白瓷为主。纹饰铁花较多,剔粉刻花划花器较少。窑址未经发掘,烧造器物不用匣钵入窑,而采用各式耐火砖障火和支、顶、挤、垫工具入窑法。此窑场始于辽,隶属东京辽阳府岩州管辖。盛于金,归石城县所属,元废。辽阳地区许多辽金墓随葬瓷器均属此窑产品。冮官屯窑址为我国重要民窑之一。冮官屯窑址废弃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时间了,但窑址基本保持完整,而且面积大,文化层厚,瓷片堆积丰富是当时辽东京的主要瓷窑,对研究辽金时期陶瓷生产工艺、特点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88年该遗址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辽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辽瓷中的三彩器,因其色彩斑澜,器型变化多姿而倍受称赞。它继承了“唐三彩”的工艺,然而与唐三彩并不完全相同,不仅胎质有区别,在釉色上唐三彩有蓝釉,辽三彩中无蓝釉而用绿釉,由黄绿白三色组成明丽的釉调,从花纹效果看,唐三彩纹路如云如烟,色彩似霞似锦。富丽堂皇的“辽三彩”花纹图案犹如深沉的油画,色彩浓淡相宜,纹饰简练逼真,它延续和发展了“唐三彩”。52、黑水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巴丹吉林沙漠西北部,在西夏和元代时最为鼎盛,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20世纪初,俄国军人科兹洛夫和英国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发现了大量的西夏文献,并运送出境。这一发现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遗书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考古文献发现。53、金界壕金王朝在北部边境地带兴筑防御用的界壕边堡,统称做金界壕。界壕是以挖掘成一条漫长的壕为主,壕底仅宽约4.5米,以限制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顺利前进;在挖掘堑壕时掘出的土石方,都堆积在场的内侧一方,形成漫长的墙堤。一般都没有经过夯筑,个别地段曾经过夯筑,原来最高的不过5米,一般高度只有3—4米。后人看来好像是一条长城,因此有人把它叫做金长城,近现代出版物上有的错误地称为成吉思汗边墙。界壕遗迹长达5500公里。金界壕遗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部分地段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境内。54、女真文字女真最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先是使用契丹字。阿骨打建国后,为了便于推行政令,便在1119年(金天辅三年)命大臣完颜希尹制女真文字。希尹参照汉字和契丹字制成了女真字,后称“女真大字”。后来金熙宗在公元1138年2月12日(金天眷元年正月初一日)又制新字,称“女真小字”。女真语言文字的传世文献主要是明朝编纂的《女真译语》。《女真译语》是明朝所编《华夷译语》中《女真馆杂字》和《女真馆来文》的合称。55、辽陈国公主墓公元1O18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的奈曼旗。陈国公主墓是辽国王室贵族墓葬的代表,是一座公主与驸马合葬的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及主室六个部分组成,全长16.4米。墓道呈阶梯状斜坡式,墓道两侧及墓室、耳室的顶部均有彩绘图案。墓葬前室呈长方形,东、西耳室及主室平面呈圆形。墓室内还安装有门槛、门框、门扇及门楣等设施。主室内壁还有木护围墙,这是辽代王室贵族墓的一个重要特点。墓葬主室内有以五层砖砌成的长方形尸床,两具骨骸并列其上。公主与驸马全身穿有银丝网衣,头戴金冠,面覆金面具,脚穿鎏金银靴,并系有腰带。墓内壁画以契丹传统的写实风格,形象再现了墓主日常生活的情景。辽陈国公主墓的发现,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生活习俗及其与汉文化的交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56、西夏文及西夏文文书西夏文是我国古代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11世纪西夏主李元昊称帝,在广运三年(1036年)颁布西夏文,并命野利仁荣加以演绎,曾在西夏境内与汉文同时流行。西夏国灭亡(1227年)后,西夏党项后裔仍有人使用,此后逐渐湮没,成为“西夏文之谜”。1898年法国人德维亚首次考订西夏碑正面为西夏文。1908年,在我国黑城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了多种西夏、藏、蒙古、汉文的文书。其中有一本书称《番汉合时掌中珠》,此书为西夏文—汉文双解的字典,此书讲解了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文意。最先将西夏碑文译成汉文的是中国学者罗福成,他在1932年发表了《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一文,将西夏文译成汉文。20世纪初,俄人科兹洛夫、英人斯坦因先后在黑城盗掘;30年代前后,中瑞(典)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来此考察和发掘;建国后,甘肃、内蒙古文物部门,多次在这里调查和发掘。上述各方,每次调查和发掘,均有所获,而科兹洛夫的发掘,所获文物最多,特别是西夏文文书,还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和波斯文的文书。其中,世俗文献重要的有:汉籍西夏文译本《孟子》、《论语》、《孝经》、《孙子兵法三注》等;字典和语音表《番汉合时掌中珠》、《文海》、《音同》、等;西夏文学原著《西夏诗集》等。《音同》,是用西夏文编写的一部依声检字的“同音字典”,刊于夏崇宗乾顺正德六年(1132年),它按汉籍《广韵》排列,按语音相同的原则排列,共收六千多个西夏文字,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宝贵资料。分两版,第一版在公元1132年刊印,第二版是在公元1176年刊印,为第一版的校订本。1976年甘肃考古局考古时发现。《文海》是一部大型西夏文韵书,编纂体例上兼有汉文《说文解字》和《广韵》的长处。每一字条下有三部分注释:先以四字解释文字构成,次以较多的字解释字义,最后以反切注音。西夏墓葬的类型主要有火葬、土葬和舍利葬。57、西夏帝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以西的贺兰山东麓。陵区地势平坦开阔,西高东低。西夏陵区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10余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陵区内共有9座帝陵、250多座陪葬墓。西夏陵区中的帝陵是按时代的先后,从南向北排列,陪葬墓则分布在帝陵的周围。帝陵是西夏陵区内的主要建筑,也是保存较好的部分。以夯土为主体,夯土之外包砌砖和石灰面,屋檐挂瓦,屋脊饰有各种琉璃和灰陶的装饰物。据统计,一座帝陵大约有8种20余座各式建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占地面积8——15万平方米。这些建筑今天虽已成为废墟,但陵台夯土仍高高耸立,高者达20余米;残砖断瓦俯手可拾,堆积厚处近1米。夯土城墙断续相连,陵园布局清晰可辩。西夏帝陵的陵园建筑由角台、墓道、陵台等几部分组成,有的陵园筑有外城。9座陵园结构基本一致,但局部又有所变化。陵园自南而北,以东西对应的鹊台、碑亭及平面连接为"凸"字形的月城和陵城组成陵园的基本结构,以外城、角台、碑亭、陵台的变化形成了陵园多种布局和风貌。西夏王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地面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其独特的陵台有“东方金字塔”的美誉。9座帝陵皆坐北朝南,呈纵长方形,庄严肃穆,高大雄伟。西夏陵中的陪葬墓是西夏皇亲贵臣的墓葬。墓主人的身份等级不同,建筑规模也不同,规模较大的陪葬墓一般都是由外城、碑亭、月城、墓城、门址、照壁、墓道和墓冢几部分组成。陪葬墓的墓园建筑多已坍塌,只有一部分大中型陪葬墓的墓冢仍高高耸立。58、辽代帝陵及墓葬辽代的帝陵可以确定的有祖陵和庆陵两处。祖陵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祖州城址西北2公里的山谷中。庆陵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三帝及其后妃陵的总称,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江庆州城遗址北约10公里的大兴安岭中的王坟沟。祖陵所在的谷口山峰陡立,筑有土墙和守卫建筑。谷内林木参天,环境清静幽雅。石块垒砌的陵墓地宫的墙身遗址已暴露在地表,山坡下尚存有享殿遗址。谷口东侧的小山顶有一个石雕的大龟趺,在附近的残碑石上,刻有工整秀丽的契丹大字,是研究契丹史的重要资料。59、宝山辽墓地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当地又称“老头山”。墓葬位于其主峰阳坡之上,四边有辽代夯筑的茔墙,茔区内分布有10余座辽代墓葬,从南至北较为规律地分为三排,中心位置似有一个祭殿,从位置规模来看,当为一处契丹显贵墓地。发掘清理两座墓葬,时代基本相同,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宝库。根据一号墓题记知此墓为已知时代最早的有纪年的契丹贵族墓,墓主人名勤德,年仅十四岁,系“大少君”次子,下葬于辽太祖天赞二年(923年)。此时契丹建国方十六年,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葬。二号墓墓主人为成年女性,下葬时间略晚。两座墓葬均为砖石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房组成。两座墓中的壁画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宝库。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于一体。壁画画面采用传统故事题材,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具有时代风貌。两墓壁画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及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60、元上都遗址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五一牧场。遗址北部有连绵起伏的山岗,南边有滦河流过,东西两边及滦河之南是广阔的草原。1264年,忽必烈就任蒙古大汗后不久,将开平府(建于1256年)升为上都,实行两都制。上都城是由忽必烈的汉族谋士刘秉忠设计建造的,主要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当时也兼顾蒙古游牧生活的习俗。它是一座富有特色的草原城市。上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全城呈方形,外城周长约9公里,城墙全部用石块和土砌成。皇城在东南角,是当时随皇帝前来避暑的官员们的临时驻地。宫城在皇城中部偏北,是皇帝及其嫔妃驻地。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当地时间2012年6月29日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61、元应昌路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品预付款合同协议
- 茶叶订购购销合同协议
- 节目化妆协议合同协议
- 螺蛳湾食堂采购合同协议
- 绿化雇佣劳务合同协议
- 自建房毛坯出租合同协议
- 联通终止合同协议书模板
- 空调合同补充更改协议
- 经营发行代理合同协议
- 聘用合同里面有保密协议
- 2025届新高考生物热点冲刺复习:蛋白质的分选与囊泡运输
- 【MOOC】介入放射学-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水质对干豆腐品质的影响机制及调控技术
- LY/T 2676-2016半干旱地区灌木林平茬与复壮技术规范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件安装分项工程(验收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2021年中原工学院辅导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作业许可检查表
- 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等级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 张京16分钟中英文对照翻译稿
- 武汉绿地中心项目技术管理策划书(48页)
- 油田相关业务的税制及税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