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优秀课件1_第1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优秀课件1_第2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优秀课件1_第3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优秀课件1_第4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优秀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页,共27页。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页,共27页。时期选官制度标准方式西周春秋战国秦律令向官员学习律令汉武帝魏晋隋唐以来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和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血缘军功德才名望门第考试成绩或才学世袭立军功地方举荐、中央征召地方举荐考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第二页,共27页。时期选官制度标准方式西周春秋战国秦律令向官员学习律令汉武帝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第三页,共27页。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第三页,共27页。察举标准有四条: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

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汉武帝:察举制常见的察举名目是举孝廉,还有如贤良、文学、兵法等。第四页,共27页。汉武帝:察举制常见的察举名目是举孝廉,还有如贤良、文学、兵法长官举荐依据乡里清议“以德取人”与考试结合“以文取人”王朝设科选拔权在中央考察吏能“以能取人”察举制:选拔权力—中央掌握

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

第五页,共27页。长官举荐与考试结合“以文取人”王朝设科考察吏能“以能取人”察选拔权力:从世家大族控制到收归中央。(设中正官)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第六页,共27页。选拔权力: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第六页,共27页。含义:分科取仕(进士科、明经科等)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它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衰落于明清。1905年废除。

隋唐:科举制①隋文帝分科考试。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太宗增设明经。④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⑤唐玄宗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第七页,共27页。含义:分科取仕(进士科、明经科等)隋唐:科举制①隋文帝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乡试会试殿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举人礼部主持次年春举行贡士皇帝主持会试后举行进士一甲:状元

榜眼

探花二甲、三甲第八页,共27页。明清时期的科举制乡试会试殿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举人礼部主持次年贡院内的号舍科举考场第九页,共27页。贡院内的号舍科举考场第九页,共27页。唐代长安大雁塔成为当时考中进士者题名以显荣耀之处第十页,共27页。唐代长安大雁塔成为当时考中进士者题名以显荣耀之处第十页,共2元代进士题名碑第十一页,共27页。元代进士题名碑第十一页,共27页。清代金榜第十二页,共27页。清代金榜第十二页,共27页。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1.明清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忽视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技的发展。3.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也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第十三页,共27页。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2.选拔方式:3.选拔原则:4.选拔基础: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由地方举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由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趋向制度化,越来越严密。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第十四页,共27页。演变趋势: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由地方举荐演变为中央考中华帝国的常态: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第十五页,共27页。中华帝国的常态:第十五页,共27页。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考核监察秦汉上计制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各州,形成巡察制度。隋唐考核部门:吏部,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划分十道监察区。宋元“磨勘”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宋地方划路为监察区。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元: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明清明:考满、考察清:京察、大计明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清设都察院。第十六页,共27页。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考核监察秦汉上计制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二、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1、秦汉时期:上计制⑴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⑵御史参与审核,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3、隋唐:⑴官员的考核归尚书省吏部。⑵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⑵唐朝考核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考核标准:根据品德和才能两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评定等第。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第十七页,共27页。二、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4、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5、明朝:⑴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⑵考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6、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主持明朝考核考察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察考满考察的对象是所有官吏,重点在监察其过失京察外察对在京官吏的考察对的考察地方官吏考核内容: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清朝吸收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第十八页,共27页。4、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⑴官员的考核归尚书省吏部。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2、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6、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当是时,东厂番役横行,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2、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郡国。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⑵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明清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创立太学“三舍法”,并创立武学、律学、医学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7、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元: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考核内容: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榜眼下表反映了北宋三次兴学的相关信息。依据之前所学和教材内容,请归纳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是如何考核官员的,并完成以下表格。发展趋势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御史品德和才能吏部监察贪酷和不作为中央政府考核法规趋于完善考核日趋严格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第十九页,共27页。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依据之前所学和教材内容,请归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郡国。刺史品级不高,权力很大。(刺史制度: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后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导致国家分裂。)3、隋唐:⑴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4、宋朝⑴承唐制设御史台。⑵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⑶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材料: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第二十页,共27页。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材料: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5、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6、明朝:科道⑴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⑵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具有言谏权、弹劾权、封驳权、一定的司法权)7、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第二十一页,共27页。5、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第二十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了。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当是时,东厂番役横行,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

道路以目。”——《明史·魏忠贤传》阅读材料分析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第二十二页,共27页。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特点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三、随着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评价积极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局限性第二十三页,共27页。特点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演变及趋势时期官员考核官员监察秦汉上计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在地方设刺史隋唐吏部考核御史台两宋磨勘御史台,且台谏合一明清考满和考察都察院与六科趋势:考核内容有针对性;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监察渐归中央;认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第二十四页,共27页。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演变及趋势时期官员考核官员监察秦汉下表为西汉初年部分王侯及其出身一览表。表格中现象的出现与下列选项中哪种制度有关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2.汉代在规定王侯、公卿、御史、将军及郡守拥有察举资格的同时,要求朝中高级官员的子弟不得察举为孝廉。这一要求旨在规范官员任职资格 B.意在保证察举制贯彻执行C.利于减少恩荫现象 D.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

BC第二十五页,共27页。下表为西汉初年部分王侯及其出身一览表。表格中现象的出现与下列时间推动者举措第一次(庆历年间)范仲淹科举应试者须先受官学教育第二次(熙宁年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并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第三次(崇宁年间)蔡京发展地方官学3.下表反映了北宋三次兴学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当时三次兴学的共同意图是A.完善科举,选拔人才

B.发展官学,抑制私学C.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D.重整典籍,复兴儒学A第二十六页,共27页。时间推动者举措第一次(庆历年间)范仲淹科举应试者须先受官学教4.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C.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B第二十七页,共27页。4.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时期,台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页,共27页。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页,共27页。时期选官制度标准方式西周春秋战国秦律令向官员学习律令汉武帝魏晋隋唐以来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和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血缘军功德才名望门第考试成绩或才学世袭立军功地方举荐、中央征召地方举荐考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第二页,共27页。时期选官制度标准方式西周春秋战国秦律令向官员学习律令汉武帝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第三页,共27页。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第三页,共27页。察举标准有四条: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察举虽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

当地舆论对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评价高者,很自然能够被推举。汉武帝:察举制常见的察举名目是举孝廉,还有如贤良、文学、兵法等。第四页,共27页。汉武帝:察举制常见的察举名目是举孝廉,还有如贤良、文学、兵法长官举荐依据乡里清议“以德取人”与考试结合“以文取人”王朝设科选拔权在中央考察吏能“以能取人”察举制:选拔权力—中央掌握

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

第五页,共27页。长官举荐与考试结合“以文取人”王朝设科考察吏能“以能取人”察选拔权力:从世家大族控制到收归中央。(设中正官)选拔依据:从门第门生到家世、才能并重。(定品)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第六页,共27页。选拔权力: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第六页,共27页。含义:分科取仕(进士科、明经科等)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它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衰落于明清。1905年废除。

隋唐:科举制①隋文帝分科考试。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太宗增设明经。④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⑤唐玄宗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第七页,共27页。含义:分科取仕(进士科、明经科等)隋唐:科举制①隋文帝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乡试会试殿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举人礼部主持次年春举行贡士皇帝主持会试后举行进士一甲:状元

榜眼

探花二甲、三甲第八页,共27页。明清时期的科举制乡试会试殿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举人礼部主持次年贡院内的号舍科举考场第九页,共27页。贡院内的号舍科举考场第九页,共27页。唐代长安大雁塔成为当时考中进士者题名以显荣耀之处第十页,共27页。唐代长安大雁塔成为当时考中进士者题名以显荣耀之处第十页,共2元代进士题名碑第十一页,共27页。元代进士题名碑第十一页,共27页。清代金榜第十二页,共27页。清代金榜第十二页,共27页。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1.明清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忽视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技的发展。3.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也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第十三页,共27页。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2.选拔方式:3.选拔原则:4.选拔基础: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由地方举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由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趋向制度化,越来越严密。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第十四页,共27页。演变趋势: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由地方举荐演变为中央考中华帝国的常态: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第十五页,共27页。中华帝国的常态:第十五页,共27页。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考核监察秦汉上计制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各州,形成巡察制度。隋唐考核部门:吏部,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划分十道监察区。宋元“磨勘”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宋地方划路为监察区。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元: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明清明:考满、考察清:京察、大计明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清设都察院。第十六页,共27页。二、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考核监察秦汉上计制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二、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1、秦汉时期:上计制⑴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⑵御史参与审核,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3、隋唐:⑴官员的考核归尚书省吏部。⑵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⑵唐朝考核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考核标准:根据品德和才能两方面,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评定等第。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第十七页,共27页。二、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4、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5、明朝:⑴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⑵考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6、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主持明朝考核考察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察考满考察的对象是所有官吏,重点在监察其过失京察外察对在京官吏的考察对的考察地方官吏考核内容: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清朝吸收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第十八页,共27页。4、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⑴官员的考核归尚书省吏部。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2、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6、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当是时,东厂番役横行,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2、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郡国。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⑵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明清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创立太学“三舍法”,并创立武学、律学、医学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7、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元: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考核内容: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榜眼下表反映了北宋三次兴学的相关信息。依据之前所学和教材内容,请归纳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是如何考核官员的,并完成以下表格。发展趋势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御史品德和才能吏部监察贪酷和不作为中央政府考核法规趋于完善考核日趋严格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别考核第十九页,共27页。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依据之前所学和教材内容,请归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郡国。刺史品级不高,权力很大。(刺史制度: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后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导致国家分裂。)3、隋唐:⑴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⑵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4、宋朝⑴承唐制设御史台。⑵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⑶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材料: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第二十页,共27页。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材料: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5、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6、明朝:科道⑴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⑵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具有言谏权、弹劾权、封驳权、一定的司法权)7、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第二十一页,共27页。5、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第二十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了。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当是时,东厂番役横行,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

道路以目。”——《明史·魏忠贤传》阅读材料分析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第二十二页,共27页。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特点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以轻制重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三、随着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