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城镇化水平_第1页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_第2页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_第3页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_第4页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52.6%,江西的城镇化率则为47.5%,与全国相比还有5.1%的差距。按照江西省政府提出的目标,到“十二五”末,上饶市、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景德镇市、抚州市、宜春市等7个设区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进入大城市行列。2013年,景德镇主城区珠山区人口也仅为32.58万人,景德镇房价潜力不可小觑。统计局: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人民网讯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介绍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出生人口164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728万人,女性人口66344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0(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60。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减少126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8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5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12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中国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排名:上海88.02%排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截止2013年底,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3.73%,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从城镇人口、空间形态标准来看,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到初级城市型社会;但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协调标准看,目前中国离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价值线数据中心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城镇化率进行排名。我们发现有18个省的城镇化率超过50%,12个省的城镇化率在35%至50%之间。其中上海的城镇化率达到88.02%,排名第一;北京以86.30%紧随其后;天津以78.28%排名第三。(来源:价值线)在初步拟定的“规划”草案中,将到规划期末中国的城镇化率定标至80%。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正在起草的《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已经初步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率的规划目标。一位接近规划起草组的专家透露,规划初步提出未来城镇化水平将稳步提高,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从国际上看,房价大幅下跌与城镇化率有关。当一个国家城镇化率超过60%的时候,房价大幅下跌就可能发生。美国房价波动时候城镇化率超过70%;日本房产泡沫破灭是因为城镇化率超过67%;欧洲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城镇化率超过65%。根据官方统计,我们的城市化率是52.6%,有超过7亿人居住在城市,如果以户籍人口统计,不到40%,所以看上去城镇化空间巨大。但如果换一种思路,用做减法的方式来统计,看看农村究竟还剩下多少有效劳动力呢?传统的统计方法可能漏掉了一种两栖人口,他们在城里干点活,在农村也干点活,居住时间也同样;还有一些人,既不在城市就业,也不返回农村,他们游荡于城市,应该也算是城市人口;但这些人都无法进入城镇的就业统计。国内一些学者如李迅雷,曾提议中国城镇化率的另外一种算法:城镇化率=1-农村化率,则中国真实的城镇化率早已超过60%。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以就业为主要统计标准,只要是非农就业,同时不常住农村的人口,就算已经完成事实上的城镇化,那么,中国城镇化率是被严重低估的。经过30年的劳动力转移,人们期待的未来农村大规模转移劳动力到城市的景象,可能不会再出现了。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看未来农村人口的转移潜力,第一是留在农村务农,也就是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只有不到3亿。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是2.66亿,其中包含东北三省,新疆、海南等地的国有农场,他们其实是城市户籍,总人数接近400万,由此,真正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实际只有2.62亿左右。第二,以前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军是青壮年,而现在,许多城市小区的门卫、园林工、清洁工,不少是来自农村的中老年人。我走访过的一些中西部省份,也可以印证这种观点,中国农村的精壮劳力基本都已经转移,留守下来的大多是老弱,近几年有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也是证明。未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未必是劳动力新闻观点:城镇化率被低估,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罗天昊:除了真实的城镇化率被低估,我们的劳动力人口还可能存在高估的问题。我们对劳动力人口的统计是14岁到60岁,从上限看,很多女性60岁之前就不就业了,这一部分需要减掉;从下限看,14岁这个年龄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这个统计可能是按初中毕业年龄来的,在改革初期确实是这样,年轻人初中毕业就干活去了;但现在情况变了,升学率大大提高,14岁到22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很多在学校里,不会去就业。而多数现代国家,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与人口发展高峰,都是“三位一体”的。比如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是日本工业化高潮时期,GDP年均增长接近10%,进入发达工业化国家行列。到1975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78.6%,基本达到高潮。2011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已达90%以上,但自上世纪70年代之后逐步趋缓。日本的人口增长,也是在1972年达到高峰——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发展的三大高峰期基本同步。所以,我们可能面临的问题在于:我们仍然寄希望于经济会保持高速增长,城市化率继续提高,但我们的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开始萎缩。人口发展曲线和城市化发展曲线,将严重不同步。最新全国各大城市人口净流入前50强公布发帖时间:

2015年2月10日发帖时间:

2015年2月10日2015中国人口拐点到来楼市面临最严大考由于实施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2010年中国的年龄结构呈纺锤形,劳动力比例大,经济增长势头不错,但是也导致内需不足。这种结构是不稳定的,并且很快就要变成高度不稳的倒三角形:劳动力严重短缺、高度老年化、经济丧失活力。2015年之后,中国人口拐点来到。据方正证券研究所提供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之后,20-64岁劳动力开始负增长,下降速度将超过日本。方正证券首席宏观研究顾问苏剑教授认为,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拐点”到来前后,经济危机如影随形,首当其冲是对房地产的冲击。比如日本,在1992年人口出现拐点之后,房地产泡沫破裂,地价大幅下降。是危言耸听吗?一直以来,“楼市拐点”就像“狼来了”喊了很多年。对于楼市来说,只有短暂的下挫,但反弹从未失约,似乎每一次的调整都是为了下一次的疯狂做铺垫。然而,这一次楼市的土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楼市反弹是否会失约?“狼”会否真要来了?也许,楼市“史上最严厉”的大考来了。因为这一次的“难题”不是政策,就算政策可以是“史上最严”也是能被调整的;因为这一次的“难题”不是“资金”,虽然缺钱很惨,但是融资的门路总会有的;因为这一次的“难题”是楼市最根本的需求,是楼市这一盆火下熊熊燃烧的柴薪。楼市赖以十年野蛮成长的最重要土壤——“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楼市能不能破解这道“难题”,跨过这个危机?这一次惊天大考,没有开发商能够逃避。以下三大定律,揭示了人的变动将会在楼市中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第一定律生的少了,老得快了=房子多了、“人口红利”消失了统计数据:生育率难以提升,育龄妇女人数在快速减少。中国15-49岁总育龄妇女和20-29岁黄金年龄育龄妇女都在2012年开始负增长,其中前者从2011年的3.83亿减少到2030年的2.93亿,而后者将从2011年的1.15亿减少到2035年的0.66亿。定律解读:未来中国人口结构会变成非常不稳定的“倒三角”。一言蔽之,“生的少了,老得快了”。对楼市最直接的反映是:“人少了,房子多了”,特别在库存量大的城市,不仅房子不用抢了,还卖不出去。由于人口结构发生了转变,楼市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主流人口专家认为,从理论上说,出现刘易斯拐点后,人口红利就会逐渐消失,“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即使执行了单独二孩政策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一般来说,人口红利消失会出现两个最明显的指标:1、用工荒。劳动力工资上涨将成为常态。2、刚需荒。需求萎缩、房价上涨速度放缓。从目前情况看,这两个最为明显的指标都有浮头迹象。现在的确有不少城市出现了“用工荒”,劳动力工资上涨将成为常态。同时,由于刚需萎缩,全国房价上涨速度放缓,部分三四线城市楼价开始下跌。人少了,房多了,库存量同步上涨。第二定律人口拐点≈楼市拐点统计数据:20-64岁劳动力2015年之后开始出现负增长,下降速度将超过日本,我们称之为“人口拐点”。定律解读:如果将20-64岁定义为具备劳动力人口的话,那么可以发现,2015年之后该部分人群到达峰值后发生负增长。在近几年,你对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感觉并不明显,因为劳动力达到了顶峰,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但是劳力仍然充沛。在人口经济学现象中,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令人不安的是,人口拐点的到来,往往与经济衰退发生对应关系,也常常与楼市崩盘有着密切关联。在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20-64岁人口于1998年、2010年达到顶峰后出现负增长,他们都是在拐点前夕就出现经济危机。比如日本,在1980年前后,经济发展如日中天,城市地价不断攀升,尤其是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地价自1985年起,每年以两位数上升,盛行着“地价不降神话”。但是在1992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之后,房地产泡沫破裂,地价大幅下降。第三定律人口吸纳力≈城市涨价动力统计数据:在2013中国公共财政收入最高的50个城市中,上海以953.5万的人口净流入数位列人口吸引力城市之首;首都北京的人口净流入数为771.8万,人口吸引力排名第二;深圳排在第三,人口净流入数为755.59万。广州的人口净流入也达到了461万,位列第五。定律解读:人口净流入是一个城市房价涨价动力的一个很重要条件。统计数据中,净流入超过100万的城市共有22个,目前中国房价最高的城市基本都出现在这22个城市里面。可见,人口流入与房价涨跌基本成正比。流入得越多的,往往涨得越快。没怎么流入或者净流出的,房价几乎没有上涨动力。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城市凭借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对流动人口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大量的流动人员到大城市后,融入大城市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也使得大城市形成了“盆地聚集效应”。虽然推动房价上涨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但是人口指标中的“净流入”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参考。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是人口净流入名列第一梯队的城市,未来仍然具有“人口红利”的空间,可谓是站在人口力量的“高地”上,风光仍然独好。正是如此,广州楼市的“人口危机”会被暂时掩盖,也会被推后发生。四成房子给外地人购走尽管近年来“逃离北上广”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的趋势。其中,迁徙人口位居首位的省份为广东,说明广东依然是对务工人员最有吸引力的地区。而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对于外地人口的吸引力无疑是最大的。根据来自中介的统计数据分析,目前广州四成的房子是被外地人购走的,而在限购令执行以来,外地人购房的数据虽然有所下调,但是仍保持在三成以上。可见外地人购房是广州楼市有效增长的市场需求。而在外地人购房的年龄分布中,30-39岁的买家占44%,他们不仅购房多,而且还是刚需。其中,首次置业在广州安家立命的需求是比较突出的。每年30万大学生留在广州从广州市人社局公布的数据可见,2009年至2013年广州市共接收近19万名非广州生源大学生入户,广州接收大学生入户呈逐年递增趋势,五年涨幅达到六成。中国南方人才市场主任王世华告诉记者,外地生源来广州就业的人数这几年都稳定在20多万,加上5万多广州本地生源,南方人才市场每年接纳在广州就业的毕业生都稳定在26万-30万人之间。王世华认为,这几年来,广州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并没有下降。每年30万左右的留穗大学生,无论是租房还是购房,都是房地产市场主要的刚需客源。据介绍,现在虽然没有大学生购房比例的统计数据,但一般来说,留在广州如果超过四年,这些大学生便陆续有购房需求,而毕业八年左右就会出现购房高峰。“购房后,很多大学生会从集体户口迁出,变成个人户口。”王世华说。而房子对他们来说是成为“新广州人”的必经之路。刚需高峰期或已过去虽然以上数据表明,广州仍有超强的人口吸纳力,广州楼市仍有丰富的新增需求。然而这并不意味广州楼市在“人口危机”面前,可以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