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电子与家电技术_第1页
基础电子与家电技术_第2页
基础电子与家电技术_第3页
基础电子与家电技术_第4页
基础电子与家电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意大利青年马可尼采用了“粉末检波器”作为接收器,并在赫兹的“振荡偶极子”的一个铜球上连接一根很长的导线(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天线),大大增强了所发射的电磁波的强度。他终于在别墅的三楼实验室与1.7千米远处的山丘之间,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报通讯。与此同时,俄国的波波夫通过改进赫兹装置,也应用了“粉末检波器”,通过一根架设在高空的导线,成功地记录了天空中的大气放电现象,并明确指出,可利用迅速电振荡向远处发送信号。这样可实用的无线电通讯的设想已完全得到证实。1895年5月7日,俄国的阿·斯·波波夫(1859—1906),雷电指示器,记录或打铃。(苏定这一天为无线电节)。波波夫在实验中偶然发现了无线电传播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天线的作用,从而使远距离无线通信成为可能。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用自制的无线电发报机发出并接收了世界上第一份无线电报“亨利·赫兹”,以纪念这位电磁波的发现者。

1901年12月12日,马可尼,越大西洋(3600km)通信,风筝天线400m高,电报机10kw功率。翌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六千英里的距离,从爱尔兰传到阿根。电台增多,射频干扰严重。1900年马可尼发明调谐技术。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发明权之争。欧洲—马可尼;俄、苏(社会主义国家)—波波夫;美—德福雷斯特(发明电子三极管)。元器件的进展。1904年弗莱铭发明真空二极管,检波效果优于粉末检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发明电子三极管,有放大作用,做成振荡电路。大大提高了灵敏度和选择性。与有线电报的竞争。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至19世纪末,已有很多线路,包括跨洋海底电缆。1912年,泰坦尼克号事件,发出SOS。附近一艘货船无线电未开机、以后规定全天开机。1912年4月14日纽约时间晚上11:30,大西洋上的“卡帕提阿”号救援船听到最豪华的游轮“泰坦尼克号”用过老式的火花式发报机用莫尔斯电码发出呼救信号“SOS”和“CQD”。无线电话、传播语音。调制:音频加到等幅高频电磁波上。解调:音频从调制电磁波中取出。也称检波。1906,美国费辛敦。传送语言、音乐试验。1914,报话机,一次大战~50’s电子管式,大型。抗美援朝战争影片中常见。1915,俄,200kw.电台,实现彼德堡—沙皇村的无线电话。1916,越洋电话。1908,.纽约,无线电转播音乐会。1919,英、无线电广播。1922.,美,纽约,无线电广播。1923,法,埃菲尔铁塔作天线。至1925,美578个电台。1926,英20kw电台。1922,美,最便宜的收音机(矿石)25.50美元;高级的32.50~47.00美元;豪华型五个管,401美元。1920’s末,中国上海开始无线电广播。1939,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短波,业余爱好者发现的(1920’s)。靠电离层反射,小功率,低天线,可传播很远。业余短波电台,不以营利为目的,发展技术。服务公众。和平。友谊。救灾。抢险。二.无线电知识1.无线电波的划分名称fλ应用低频(LF)30~300KHZ10000~1000m导航、通信中频(MF)3000~3000KHZ1000~100m广播高频(HF)3~30MHZ100~10m电报、广播基高频(VHF)30~300MHZ10~1m雷达、电视、无线电导航特高频(HF)300~3000MHZ100~10cm雷达、导航、电视、中继超高频(SHF)3G~30GHZ10~1cm雷达、导航、电视、中继极高频(EHF)30G~300GHZ1cm~1mmλ=3x108/f(m)λ—波长,f—频率。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无线电管理机构。国际电信联盟ITU。1865年5月17日(国际电信日),法、德、俄、意、奥等20个欧洲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国际电报公约》,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TelegraphUnion,ITU)也宣告成立。1906年,德、英、法、美、日等27个国家的代表在柏林签订了《国际无线电报公约》。1932年,7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会议,将《国际电报公约》与《国际无线电报公约》合并,制定《国际电信公约》,并决定自1934年1月1日起正式改称为“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2.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1)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无线电波。受高山阻碍,地面吸收,衰减较快,传播不远,几十公里。故中波一般只收到本地(省、市)电台。中央台是转播的。长波和中波,(2)天波。也即电离层波。地球大气层的高层存在着“电离层”。无线电波进入电离层时其方向会发生改变,出现“折射”。因为电离层折射效应的积累,电波的入射方向会连续改变,最终会“拐”回地面,电离层如同一面镜子会反射无线电波。我们把这种经电离层反射而折回地面的无线电波称为“天波”。

高空电离层反射回地面,再反射到电离层,短波。远距离传播。受季节、昼夜、地理环境影响较大。晚上收短波效果好于白天。有衰落现象。业余无线电台用短波。通过国际公法,在1.8MHz至250GHz的无线电频谱区间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开辟了23多个频段。全世界现有注册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290万。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于1984年代表中国加入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3)空间波。由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点的电波,被称为直射波。有一部分电波是通过地面或其他障碍物反射到达接收点的,被称为反射波。直射波和反射波合称为空间波。直线传播,穿电离层。受地球弯曲表面限制,天线越高,传播越远。称为视距传播。超短波、微波。电视信号传播。一定距离的两个电视台可用同一频道传播,互不干扰。4)散射波,当大气层或电离层出现不均匀团块时,无线电波有可能被这些不均匀媒质向四面八方反射,使一部分能量到达接收点,这就是散射波。

3.无线电信号的传送传送语言、音乐、图像。音频、视频信号变为电讯号→发射无线→电磁波。要有效辐射电磁波能量,发射无限长度应=1/2电磁波长。频率越低,天线越长,不能实现。必须用高频电磁波。将音、视频信号调制到高频信号上。使高频电磁波“含有”音、视频信号的成分。⑴调幅方式(AM)高频振荡信号(等幅信号)的振荡随音频信号电压的变化而变化。被调幅后的高频振荡信号的振幅路线(正、负峰点连成轮廓线),与音频变化规律一致。称调幅波。中、短波广播。电视图像用调幅方式。频宽不宽(4.5KHZ),高音不足。⑵调频方式(FM)高频振荡信号的频率随调制信号的幅度的变化而变化。调频广播,电视伴音信号。频带宽,音质好。调频传送立体声。另有调相(位),用于电视中某些控制信号的传送。

4.无线电波的接收收音机为例。组成:天线—接收空间无磁波,产生感应电动势。调谐电路—选择不同频率的电台信号。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常用LC谐振电路。调节C的大小,接收不同频率的电台。检波电路—即解调。从高频信号中分离出音频信号。常用晶体二极管。音频放大电路—音频信号电压功率放大后送喇叭发声。三、直放式收音机早期有一种无电源收音机。我国到1950~60年代,还是业余爱好者的入门制作。即矿石收音机。能量全靠天线吸收电波。(据说在发射天线附近,用简单天线吸收的,电波能量,足以点亮一只小灯泡)。简单、价廉、不耗能,适应中小学生。具有收音机所有基本组成部分。天线要架得高,还要埋一个地线。易混合。单调谐回路,收2~3个台。矿石(天然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调幅波被削去一半,再利用电容C1(实际上可不用,耳机线圈即有分布电容)的充放电作用,把音频信号分离出来。实际上检波后的信号可看作低频与高频信号的加。因电容的高频率抗小,将高频信号傍路滤波,音频信号通过耳机。音频信号包络线(轮廓)音频信号包络线(轮廓)调幅波滤波后检波后检波后检波后C1C1LC耳机天线矿石直放式即在矿石机的基础上加放大电路。右图。检波前对高频信号放大即高放。缺点是接收范围内高、低频端的放大量不一致。输入回路高频放大输入回路高频放大低频放大功率放大检波再生直放式有一种提高灵敏度、选择性的方法——再生电路。利用正反馈,高放输出的一部分反馈到输入端,增强其输入信号,,使放大倍数大为提高。但稳定性变差,不易调整,易产生自激荡振、啸叫声。较适于爱好者制做。为节省元器件(初期不管电子管、晶体管,相对人们的收入来说均是非常昂贵的),降低成本,产生了一种来复式电路。如一只高频三极管兼高频放大和低频放大。利用电感线圈“通高频阻低频”的特性,使高、低频信号分流、互不干扰。1960’S以前,流行电子管式。又分直流式和交流式。直流是用电池供电、甲电(1.5~3V)供电子管灯丝,乙电(22.5~45V)供电子管阳极,电池笨重、价高。可携带。交流式用交流供电,交流供灯丝(6.3V),整流滤波为直流供阳极(250V)。60’S~70’S,过渡到晶体管为主。国内30’S日货充斥市场,质量低劣。40’S美货。50’S国产。四、超外差式接收机(一)概述为克服直放式高低频端放大不一致灵敏度不均匀,对元器件及电路要求高的问题,出现一种超外差式接收电路。超外差电路将外来信号统一变成一个固定频率的信号进行放大。此频率即为中频。调幅收音机中频为465KHZ(调频为10.8MHZ,电视为38MHZ)收音机接受不同频率的信号都具有相同的放大能力。中放电路还能根据外来信号的强弱自动调整放大倍数,使弱信号得到增强,强信号放大倍数减少,对不同强弱的电台接受效果趋于一致。中频信号比接收的电台信号频率低,采用一般放大电路即较大放大倍数、灵敏度高。中频放大电路采用调谐回路,具有选频作用。只放大465KHZ信号,抑制其他信号,又提高了选择性。二级中放的超外差收音机有5个调谐回路,效果优于直放式。1900年马可尼发现调谐回路,提高了灵敏度和选择性。但高频放大电路带来一系列困难。调谐困难、结构复杂,易出现前后极反馈。1900∽1910年间进展缓慢。1912,美•阿姆斯特朗提出超外差接收原理。源于费辛敦的“外差法”。1901,费辛顿。为了使人可听到滴滴答答的电码声提出外差法。在电报接收机中预先产生一个频率比接收信号高一个音频的信号(称为率振信号)f2=f1+音频,f1为接收的无线电信号,经混频后产生一个差频信号即音频信号,就可听到了。f2-f1=f1+音频-f1=音频。输入回路混频电路输入回路混频电路本机振荡f1f2=f1+音频f2—f1=音频输入回路混频电路本机振荡f1f2=f1+中频f2—f1=中频选频电路(中周)中频左:外差式左:外差式右:超外差式超外差式,即将超外差式中的“差频”(音频)信号改为超音频。频率比音频高得多(465KHZ),但仍比接收的外来信号低得多。此频率即中频。率振信号自动跟踪外来信号,差频始终保持为中频。一次大战后布,1920’S后生产超外差式收音机。是一项特大的发明,奠定了现代无线电接受、理论的基础。以后的电视、微波通行,卫星通信、测、导航、雷达等均用此法。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二)超外差式收音机组成及工作原理组成:以组装的9018六管收音机为例,见图纸。1。输入调谐回路2。变频电路]3。中频放大4。检波电路5。自动增益控制电路(AGC)6。低频放大7。功率放大1、输入调谐回路磁性棒、线圈、可变电容器。磁性天线线圈T1的ab段,可变电容器CA组成LC调谐回路,接受电台信号,选台。串联谐振,选出需要的信号。2、变频电路选频器选频器(中周)465KHz本机振荡:变频管VT1、变压器T2、CB组成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产生一个高于外来信号频率f1一个中频(465KHz)的等幅振荡信号f2。混频电路:由VT1完成。率振,混频合称变频,由一个管担任,也有分成两个管来完成的。混频产生多个频率信号:除差频f2—f1外、还有f2+f1、f2、f1等。选频电路:中频变压器T3,谐振于465KHZ,使中频通过,其他信号被抑制。T3为中频变压器(中周)。f2对f1的跟踪:f1=535~1605KHZ(中波),则f2应为535+465=1000KHZ~1605+465=2070KHZ。理论上应做到差值始终等于465KHZ。通过双连可变电容器CA、CB同步变化来实现,用并联的半可变电容进行微调。称“跟踪统调”和“频率复盖”。3、中频放大级由中中周T3、T4、中频放大管VT2组成,中频信号,T3、T4选频,只让中频信号通过选频器选频器(中周)选频器(中周)中放管VT2AGC控制电压强台时VT2放大弱台时VT2放大T4T34、检波电路选频器(中周)AGC电压UAGC去低频放大电路去中频放大电路控制中放增益VT3选频器(中周)AGC电压UAGC去低频放大电路去中频放大电路控制中放增益VT3C5WVCC管功能,进行检波。C5傍路高频(中频)成分。音频成分通过电位器RP。三极管做检波有一定的失真。5、自动增益控制电路AGCT5VT5VT6VT5C9信号倒相低频放大功率放大在检波的同时,形成AGC电压。因三极管集电极C、基极B极信号反相,故当接收强台信号时,UAGC较低,反之UAGC较高。高频小功率管的电流放大倍数β随集电极电流Ic减小而减小。中频放大器的放大倍数K在一定范围内随集电极电流Ic的增加而增加,减小而减小。用检波得到的AGC电压UAGC去控制中放三极管的基极。收强台时UAGC较低,中放管Ic↓,放大倍数K↓、;收弱台时T5VT5VT6VT5C9信号倒相低频放大功率放大6、低频放大VT4完成。RP控制大小.7、功率放大由输入变压器T5、低频功率放大管VT5、VT6组成甲乙类推挽式功率放大器,OTL方式。T5为倒相变压器。当输入信号为正半周时,VT6基极为正,导通;VT5基极为负,截止。+3V电源通过BL喇叭、VT6对C9充电,BL通过正半周电流。当信号为负半周时,反过来,VT5导通,VT6截止,C9通过BL、VT5放电,BL通过负半周电流。VT5、6轮流导通,BL得到完整的音频电流,而发出不失真的音频信号。收音机技术指标1.灵敏度收音机正常工作(即输出功率和输出信噪比达到额定值)时,天线上感应的最小信号(场强或电势)称为灵敏度。它反映收音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使用磁性天线接收信号时,用电场强度来表示,其单位是mV/m,一般中波段收音机的灵敏度应不劣于2mV/m;使用外接天线或拉杆天线时,灵敏度用电势表示,单位是μV。

2.选择性收音机抑制邻近电台信号干扰、选择有用信号的能力称为选择性。它反映收音机选择电台的能力。

调幅广播电台的中心频率是按9kHz间隔来分布的,故收音机的选择性通常用输入信号失谐±9kHz时,灵敏度的衰减程度来衡量,一般要求收音机的选择性大于20dB。

3.失真度收音机输出波形与输入波形相比失真的程度称为失真度。收音机中对音质有影响的主要是频率失真和非线性失真。

4.波段覆盖范围收音机所能接收的载波频率范围。调幅收音机的中波段频率范围为535~1605kHz,而短波范围则为1.6─26MHz,调频收音机的覆盖范围为88─108MHz。二次变频技术镜频干扰:当振荡频率与外来信号频率相差一个中频频率(465kHz)时,信号通过中频放大器获得放大:f振-f信=f中如果外来信号频率比振荡频率高一个中频:f镜-f振=f中,同样也能通过获得放大。

两式相加可得f镜=f振+2f中,如下图:

|465kHz|465kHz|

f信f振f镜

例:f信=550kHz,f振=1015kHz,f镜=1480kHz二次变频:先将电台信号变频到第一中频(如10.7MHz),再将该第一中频通过第二次变频变换到通常的465kHz即第二中频。以15480kHz为例,第一中频为10.7MHz,那么本振频率为26180kHz,镜频为36880kHz,远高于15480kHz,,短波II接收范围在7~22MHz的最高段也还差14MHz,应该是都被抑制了。第八章电视与电视机(上)2011、10主要内容:电视发展概况电视的一般原理黑白电视机工作原理彩色色度学和彩色摄像基本原理彩色显像管工作原理彩色电视机工作流程电视机分辨率、清晰度与高清电视一、电视的发展历史从机械电视到电子电视。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个体接收到公共天线接收。从无线传输到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联合国世界电视日,每年的11月21日。电视技术的定义:用电的方法连续地、及时地传送活动、景物的影像的技术。它与无线电传真有区别,也有联系。传真是传送固定的图象或文字。萌芽时期19世纪后期,用电传送图象的思想已萌芽,分为以下几步:(1)把图象分解为尽可能小的“象单元”——象素;(2)把象素转换成“电信号”;(3)把电信号传送到远处;(4)用接收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象素;(5)把象素重新组装为图象。现在电视的发送与接收,大体上也是按这个思路。图象还原要求及时、准确、不失真。有两类方案:(1)大量象素同时送出去(在现代计算机技术里就有这种技术,称为并行方式)。难度大,不易实现,已被淘汰。(2)像素逐个以串联方式传送出去(串行方式——在现代计算机技术里也用这种技术,如USB接口、网络接口)。此法有可行行。历史上有机械式和电子式两个阶段。法列克提出电视概念。1900年,英国的康斯坦丁—帕斯基正式提出“television”一词,“tele”—远处,“vision”—看得见的东西。1873年,麦尔兰·史密斯发现光电现象。以后有了光电管,可把光转变为光信号。1883年圣诞节,波兰大学生保尔·尼普科夫(23岁,一说是俄籍德国人),提出串联图象传输法——尼普科夫圆盘。把图象分解为象素并传输。1884年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式电视专利。不过,只是一个设计,未做出模型来演示。专利描述了三个基本要素:1、把图象分解为象素,逐个传输;2、传输时逐行进行;3、用画面传送运动过程时,许多画面快速逐一出现,但人察觉不出来,仍认为画面是融合为一的。这些奠定了电视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但由于光电管信号太弱,当时又无电子管放大器,所以不可行。直到1907年,有放大管后才被证明可行。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第一次使用了电视这个词。最初的电视装置里使用了一种所谓尼普科夫圆盘,这种圆盘也是视错觉在技术上的一种有趣的应用。图292是一块厚实的圆盘,在它的边缘附近钻有12个小孔,直径都是2毫米。这些小孔是均匀地沿着一条螺旋线排列着的,每一个比相邻的一个离盘的中心近一个孔的地位。这样的圆盘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你如果把它装在转轴上,并且在它前面安一个小窗,后面放一张同小窗同样大小的画片(图293)。让圆盘迅速地旋转起来,那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意外的现象:在圆盘不动的时候那张藏在后面的画片,在圆盘转动的时候可以在小窗前面看得非常清楚。如果使圆盘的转动变慢,那张画片也就模糊起来;到最后,圆盘完全不转了,整个画片也就看不见了。这时候,你只能看到那两毫米大小的小孔允许你看到的那一点画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圆盘为什么会有这种稀奇的效用。我们使圆盘慢慢地转,同时通过小富细看每一个小孔逐一经过小窗时候的情况。离中心最远的小孔所走的路线离小窗的上部边缘最近。如果这个运动非常快,这个小孔就能使我们看到画片最接近上部边缘的整条画面。第二个小孔比第一个低,它迅速地通过小窗的时候,能使我们看到同第一条画面相连接的第H条画面(图294)。第三个小孔使我们看到第三条画面,等等。在圆盘转得足够快的时候,我们因此就能看到整幅画面,就好像我们对着小窗在圆盘上开了一个同样大小的洞一样。机械电视显示屏光圆盘(同步旋转)图片光电管灯机械电视原理图公认第一台机械式电视机是英国的约翰·贝尔德(又译贝尔纳,1888-1946)于1924年发明的。采用两个尼普科夫圆盘,一个用于传送图象扫描,一个用于还原图象。两个圆盘同步旋转,距离4英尺,图象大小为2´´х1´´显示屏光圆盘(同步旋转)图片光电管灯机械电视原理图机械式分辩率太低,只有几十行,太粗糙。若要增加象素,必须增加扫描行数,增加圆盘直径、孔数,孔数越多,孔越小象素越多,但光线越弱,且圆盘转速要大大加快。实际上不可行。3.电子式电视1897年,德国的物理学家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屏的阴极射线管。当电子束撞击时,荧光屏上会发出亮光。当时布劳恩的助手曾提出用这种管子做电视的接收管,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1906年德国制造的第一台电子电视图像接收机。光电摄像管1923-1928年,美国的V.沃里金发明了光电摄像管,从此电子扫描取代了机械扫描。靶T上涂一层铯、微粒涂层,对光敏感,受光照时涂层发射电子。管中的电子枪发出很细的电子束,自左向右,自上而下地打在靶上。当电子束打在靶面某一点上时,若该点亮度为0(即为暗),则靶的电导为0(电阻很大)。若该点亮度较亮,电导较大(电阻很小)。物体投影到光电摄像管靶上各点的亮度是不同的,电子束在靶面扫描时,各点的电导不断变化,电流不断变化,在R上产生的电信号反映了亮度的变化,即图象各点的变化。接收装置应用了1897德布劳恩发明的阴极射线管(CRT)再现图像。管里也有电子枪,发出电子束,电子束同样在涂有荧光粉的屏上自左至右、自上而下地移动。电子束的强弱受电视图象信号所控制。荧光粉发光强度与电子束强度成正比,即还原出图象。称为显象管。摄像管与显象管的扫描必须同步,才能正确还原图象。光电摄像管光电摄像管4.电视广播兴起30年代,英、德试播过机械式电视。1935,德每周三晚播放电视节目。“公共电视室”。1936,英国广播公司播放歌舞节目。1936,德国转播柏林奥运会。1937,第一次直播英王加冕仪式。1938,苏联开始电视转播。1939,美国开始电视转播。二战前各国电视扫描标准互不相同,英405行,苏343行,美441行后改为525行(沿用至今)。二战爆发,电视技术研究全停(美国除外)。研究者转搞雷达。战后恢复,1949-1951,美国电视机从一百万増至一千万台,电视台数百家。1948年,英国生产电视十万台。战后,欧洲统一电视扫描行数(除英、法外)为625行,英仍为405行,法819行。1949年,美国一千万人看杜鲁门总统就职的电视转播。5.彩色电视的出现19世纪末,发现三基色原理,红、绿、蓝合成绝大多数彩色光。1928,英国用尼普科夫圆盘加上滤色镜,进行彩电试验。1930,美国也试验机械直播式彩色电视。1940,美国戈德马克发明第一台NTSC制式电子扫描彩色电视机。1946,美国无线电公司试验第一部全电子管彩色电视机。荧光屏15"*20"。实用彩色显象管诞生——荫罩式彩色显象管。英国提出PAL制(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法、德采用SECAM制(调频制)。美国为NTSC制,成为彩电三大制式。PAL制用的国家最多,中国也用PAL制。1955,全世界有电视机5-6千万台(黑白)。1958,中国北京、上海建立电视台,生产第一批北京牌电视机,天津无线电厂出品。35cm(14英寸)。20年后才开始普及发展。80年代彩色电视,90年代有线电视、卫星电视。1953,美试播NTSC制彩色电视。1954,试生产彩色显象管,1961年开始大发展。至1967年,全部节目均为彩色。欧洲1967年开始播送彩电节目。中国于1977年播送彩色节目。1970年全球彩电超过5千万台。1968,第一次用彩电向全球转播墨西哥奥运会。1969,阿波罗十号从月球传来醒目的彩电信号,全球观众达7亿人。6.卫星电视60年代。天线为视距,传播几十公里,中继站连成网络。微波中继。36000公里高度同步卫星,建中继站,三个卫星可覆盖全球。1/8秒传至卫星,经放大后再传向地面,来回1/4秒(接收同一节目如:中央新闻联播、各省市台联播,听起来有时间差,即此1/4秒)。1964,卫星转播东京奥运会。这年成立国际通信组织。7.公用天线电视城市里电视增多,无线林立,有碍观瞻,不安全,且不易解决重影问题。电视信号直接传到天线,经过建筑、山坡、地面反射到达天线,后者路程长,稍后到达,这个时间差在显示上形成重影,常有多个重影。80年代兴起公用天线系统。一幢楼或小区公用一接收天线。每一台电视节目配一台转播设备,用闭路方式送至各户。各户不用自装天线。提高了接收质量。8.有线电视90年代中开始,从电视台到用户全闭路,中间设有放大器,各台信号基本均衡。效果比公共天线更好。增加了频道数。原来5–6频道,12–13频道中的频率是其它无线电通信、广播等用的。有线电视可利用。称为增补频道,有37个。邻频传输技术,无线发射传送要间隔一个频道,如1、3、5,6、8、10、12,相邻的不用,防干扰。用有线电视则每个频道皆能利用。9.数字电视20世纪末至21世纪。原为模拟电视。所谓“模拟”,是指采用的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类的,其信号电量是连续变化的。如一个信号的变化范围是0–5V,即可以是这个范围内任一电压,无数个状态。所谓“数字”,是指采用的电路是数字电路的,其信号电量是不连续变化的。它只有两个状态:高电压、低电压;开关通、开关断,等等。如0–0.4V均为低电压,以“0”表示;4–5V为高电压,以“1”表示。数字电路只有两个数“1”和“0”。与计算机技术相联系,处理起来比模拟电路更可靠,抗干扰性强。模拟电视:发送和接收均为模拟方式。发送端:摄像装置把景物的亮度和色彩变为连续变化的电信号,加以传送(无线、有线方式)。接收端:信号被电视机接收处理后,送到显象管,按彩色电信号的变化,转为强弱不同、位置不同的电子束,打到荧光屏上,再现景物的亮度、彩色。清晰度不够高,易受干扰。数字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都采用数字处理技术。频道增加,最多达500套节目;清晰度更高,普通电视机可达到DVD水平,音质更好;功能强大,视频点播,资讯服务,互动业务,上网;多次处理转发不影响信号质量,模拟信号转一次即有损失、衰减。我国将在2015年全数字化,美国为2007年。现用机顶盒把数字信号转为模拟信号,在模拟电视机上收看,质量好于模拟。目前尚无全数字化电视机上市。“数码电视”非真正数字电视,而是在模拟电视中采用一些数字处理技术,去除一些干扰,性能有所提高,感觉上比模拟好一些,无本质提高。二、黑白电视原理简介基本原理像素及光电信号一副图象分解为数十万个微小区域,每个区域亮度基本一致,用一个点表示,则有几十万个点,即象素。其明暗程度可被摄像机中的光电转换器转换成一定强弱的电信号,几十万个象素则有几十万个电信号。行场扫描原理摄像机的电子枪发出电子束,自上而下、自左而右打在靶(银、铯涂层)上。若该点暗,则靶上的电阻大;若该点亮,则靶上的电阻小。景物经透镜投影到靶上,各点亮暗不同,扫描时,靶各点呈现的电阻不同,在电阻R上产生的电流不同,其两端电压变化即反映了图象各点的亮暗,即亮度转为了电信号。摄像管示意图见前。代表图象亮度的电信号被电视机接收,处理送到显象管,还原成图象。显象管中有一电子枪,它产生的电子束与摄像管中的电子束同样地在涂有荧光粉的屏上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移动,其强弱受电视信号所控制,荧光粉发出与电子束强度成正比的亮度,即显示出图象。如在一秒内拍下25(30)画面,连续传送、接收,则可显示出活动图象。与看电影一样,人眼有视觉暂留现象。实际上任一瞬间只有一点亮。一副图象称为一帧。电子束自左向右移动叫行扫描;自上而下移动叫场扫描。我国电视一副图象含625行。行扫描有两种方式:隔行与逐行。(三)隔行扫描一帧分为两场,第一场扫第1、3、5……奇数行,第二场扫第2、4、6……偶数行。两场拚成一帧。一秒50场,即场频为50HZ;一秒内行数为625×25=15625,即行频为15625HZ。奇数场偶数场一幀完整的图像奇数场偶数场一幀完整的图像625625同步概念。显象管内电子束必须与摄像管内电子束同时进行同一行、同时进行同一场的扫描,才能稳定、正确地接收、还原图象,即扫描的点要一一对应。分别称为行同步和场同步。机械式电视靠圆盘同速同步转动。电子电视必须有相应的同步信号。隔行扫描示意图隔行扫描示意图显象管组成:电子枪、壳、荧光屏1.电子枪灯级、阴极:用6.3V电压通入灯丝,加热阴极;栅极:靠近阴极,控制电子束的强弱。栅极电位比阴极电位越低,电子束越弱,打到屏上越暗;加速极:加100—400V电压,提高电子束的速度;聚焦极:“电子透镜”,使电子束打到屏上的点越小越好,越清晰,0-400V;高压极:与管内石墨层、蒸铝膜相连,加一万伏高压,吸引电子束,使之高速轰击荧光屏,速度可达600Km/S.2.荧光屏内涂荧光物质,在电子束轰击下发光。电子束越强,发光亮度越高。高压级电压越高,亮度越高;反之,亮度越暗。电子束打在屏上的位置由偏转磁场控制。偏转磁场由偏转线圈产生。控制水平方向(行)扫描的叫行偏转线圈。控制垂直(场)扫描的叫场偏转线圈。控制行偏转线圈的扫描频率是15625HZ,则每行扫描的时间是1/15625=64us。正程扫描52μS,回程(从右向左)12μS。控制场偏转线圈的扫描频率是50HZ,每场扫描的时间是1/50=20ms。电视传送图象举例如图,欲传一个“中”字,“中”字为黑(暗),其余部分为白(亮)。设分为9行扫描,象素共12×9=108个。电子束对准画面从左上方起,先扫第一行:1a、1b、1c……1l;然后电子束回到第二行,扫2a、2b、2c……2l,……一直到扫最后一行的9l。1、2、7、1、2、7、8、9行的信号3、6行的信号4、5行的信号1al292b信号处理后传到显象管阴极,电压高使电子束弱,打到荧光屏上亮度暗(事实上电压足够高的话,电子束打不到屏),电压低使电子束强,打到屏上亮度亮。又使显象与摄像过程中电子束的运动规律完全相同(即同步),即可在显象管屏上显示完全一致的“中”字。我国电视信号的现行标准:隔行扫描,每帧625行;帧频25Hz,周期40ms;一帧分为两场,场扫描频率(场频)50Hz,周期20ms;行扫描频率(行频)15625Hz,周期64μs。(六)逐行扫描:电子束一行接一行扫描。优点是清晰度高,减少闪频。缺点是电视信号占用的频带宽。对电视机电路要求高。使用50Hz逐行扫描,行频为15625Hz的2倍,即现有的2个频道只能传送一个电视信号。现在有的电视机有“逐行扫描”功能。它接收的电视信号仍是隔行送过来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储存起来,再按逐行方式扫描。这样对接收性能有一定的提高,但信号本质上还是隔行的,其效果是有限的,不是真正的逐行。(七)全电视信号电视信号发送端发送的黑白全电视信号有哪些成分?如前述(1)有反映图像各像素亮暗的图像信号,电压越高,图像越暗,反之越亮。(2)为使接收端图像能同步显现,要传送一个同步信号使发送、接收“步调一致”,正确还原图像。同步信号又分为行同步与场同步信号。接收机有一个行振荡电路产生15625Hz的行频,但与发送端的行频的频率相位不可能完全一致,要靠行同步信号对接收端的行频时时进行“校正”。(3)电子束从左向右扫描,显示一行图像,回头再扫下一行,它从右到左,要迅速且不能留下“痕迹”,也就是电子束回扫时要“隐蔽”,即“消隐”,这就要有一个“行消隐”信号。同样场回扫时也要有一个场消隐信号。行正程扫描行正程扫描行回扫线全电视信号全电视信号一个行周期为64μs,其中正程(传送图像内容的)占52μms,行同步、行消隐利用其回程占12μs。回扫也称“逆程”。场消隐信号位于每场信号的末尾,占用25行的时间,即1600μs,故有效的行扫描(即有图像内容的)为625-2*25=575行。奇、偶数场各用去25行。行同步信号幅度为100%。黑色电平(全暗)为75%,白(全亮)电平为12.5%。中间为不同亮度的灰色。行不同步时为产生黑色(粗)斜纹,无图像。场不同步时,图像上下翻滚。正常图像正常图像场不同步行不同步(八)电视信号的发送电视信号的频率范围是0(直流)~6MHZ。低频成分反映图像的背景,高频成分体现图像的细节。左右相邻的两个像素一黑一白,其图像信号的频率最高。与声音信号的发送一样,图像信号也不能直接发送。只能调制在某一个频道的载波上,以电磁波形式发送。以调幅的形式调制。电视信号中除图像信号外,还有伴音信号,是以调频方式调制的。伴音载频为6.5MHZ。电视发射的频率为超短波,直线传播,每个频道占用8MHZ的频率宽度。关于频道的划分。无线发射分为基高频VHF(1~12频道)和超高频UHF(13~68个频道)。基高频有份VHFL:1~5个频道,VHFH:6~12频道。有线电视还有增补频道Z1~Z37。VHFL:49.75~91.75MHZ增补频道VHFH:168.25~222.75MHZ增补频道UHF:470~958MHZ从国外直接带来的电视机,除制式不一样外,频道划分也不尽相同,可能会出现某些频道收不到的情况。(九)黑白电视机的组成电视接收机简称电视机。它用来接收电视台以电磁波方式传送过来的高频电视信号,通过处理,重现图像和伴音。组成框图如下。AGCAGC延时高放变频中频放大视频放大视频检波AGC检波AGC放大显像管伴音中放鉴频音频放大喇叭高频电路又称高频头。由输入电路、高频放大、本机振荡,混频等电路组成。超外差式接收。例:第四频道,中心频率为80.5MHZ,本振频率为115.25MHZ,变频后图像中频为38MHZ,伴音为31.5MHZ。实际上的中频信号也是一个频率范围,宽度为6.5MHZ.2.中频放大电路中放级既放大图像中频信号,也放大伴音中频信号,但主要是前者,固又称图像中放。对中频信号进行选频放大,滤除杂波干扰。视频检波和视频放大电路视频检波对中放送过来的中频信号进行检波,得到视频图像(全电视)信号,再经视频放大后去显像管控制显像管的阴极。显像管的栅极接地,阴极电位越高,显示的图像越暗;反之,阴极的电位月底,图像越亮。视频检波器还兼做伴音中频信号的第二混频器,即由图像中频(38MHZ)和伴音中频(31.5MHZ)差频产生6.5MHZ的第二伴音中频信号,也就是第二变频,伴音信号、图像信号分离。预视放还提供AGC信号、同步分离信号。高压极9000V高压极9000V阴极灯丝栅极加速极400V聚焦极0~400V视放输出检波预视放视频检波和视放示意图

(四)自动增量控制(AGC)电路对稳定电视机工作起重要作用。电视信号过强时会使图像扭曲,甚至不同步。AGC电路产生一个随输入信号强度变化的电压来控制中频放大和高频放大的放大倍数。当信号弱时,是放大器处于增量最大状态。当信号较强时,首先是中放的放大倍数下降;当信号进一步加强时,在使高放的增益下降。分两步控制。若本地方信号实在太强,有时电视机还设一个“远程/本地”开关,是天线输入的信号先被衰减。(五)伴音电路对第二伴音中频信号先进行放大,后进入检频器,分离出伴音信号(音频)。伴音是调频方式,其调制是使载频信号(为6.5MHZ)的频率随音频信号的畅度而变化。鉴频器对他进行“鉴别”,音频信号还原出来。接着进入功率放大,送入喇叭。(六)同步分离电路场同步信号视频检波幅度分离同步放大频率分离行同步信号行扫描场扫描同步信号是全电视信号幅度最高的部分,称为“场同步信号视频检波幅度分离同步放大频率分离行同步信号行扫描场扫描(七)行场扫描电路行、场扫描电路产生行、场锯齿电流通过行、场偏转线圈磁场的作用,控制电子束的运动。行场扫描均由振荡级、推动级和输出级组成。其振荡频率由振荡电路决定,无电视信号时出现一幅“光栅”,有电视信号时,振荡频率还受同步信号的“指挥”,随时“纠偏”。当振荡频率相差太远,纠正不过来时,就出现行、场不同步的故障。(图)AFC为行扫描的自动频率控制电路,当行输出的频率相位(由行逆程脉冲送来)与行同步信号不一致时,纠正行振荡频率使之一致行输出变压器还利用行扫描输出管截止期间,产生的自感电动势,,升压,提供显像管工作所需的电压:160V、400V和1000V。(八)电源电路黑白电视机电源分低压、中压和高压。低压为12伏,由220V市电经变压器降压、整流、滤波、稳压而得。中压160V,400V和高压1000V,由行输出电路提供。场同步场同步场振荡场推动场输出场偏转线圈AFCAFC电路行振荡行推动行输出行偏转线圈行同步行输出变压器行逆程脉冲高压(显像管用)中压(显像管、视放电路用)第八章电视与电视机(下)三、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仅发送和显示图像亮度的变化。彩色电视还要重现景物的颜色,比黑白电视复杂的多。色度学和彩色摄像基本原理彩色电视是根据人眼视觉生理特性——彩色是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时的综合感觉,利用电信号的方式来实现彩色景物的分解、变换和再现的过程。1.光和色光是电磁波。在可见光范围内,光的波长不同,颜色也不同。可见光波长为380~780nm,由长至短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由于光波长的差异,人眼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当可见光谱中所有光波同时到达人眼时,人感觉到是“白光”。若滤掉一些波长,只让某些波长的光到达人眼,人感觉到的是某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红橙黄绿青蓝紫λ=780nmλ=380nm红外线紫外线2.彩色三要素光线作用到人眼的效果可用三个量来描写:亮度(Y)、色调和色饱和度,后二者合成色度(F)色调:光的颜色,由光的波长决定色饱和度表示彩色的浓淡或深浅程度。色饱和度越高,人眼感觉彩色越鲜艳。饱和度高低由彩色光中所含白光的比例所决定,白光成分越多,饱和度越低,彩色越淡。亮度是彩色光对人眼作用后产生的明暗程度的感觉。色光的能量(强度)越大,感觉越亮。同时,人眼对不同彩色的亮度感觉是不同的,亮度感觉是按白、黄、青、绿、紫、红、蓝的顺序逐步降低的。3.三基色原理自然界几乎所有彩色均可用红(R)、绿(G)、蓝(B)三种基本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反之,自然界中的所有彩色又可分解为红绿蓝三种基色光,这就是三基色原理。基色是用其他任何颜色都无法合成的颜色。人眼的视网膜上有着600~700万个锥状细胞和1.1~1.2亿个杆状细胞。锥状细胞能辨别颜色,杆状细胞只能分别光线强弱,但杆状细胞比锥状细胞灵敏度高10000倍。因此,夜间只能看到黑白景色看不见彩色。锥状细胞分为三类,分别响应红绿蓝三色光。例如用红、绿光同时刺激人眼,就会产生黄光的感觉,适当混合红、绿、蓝三基色光,就可使人眼产生白光的感觉。彩色电视中采用相加混合法,即利用三色光以不同方式共同作用于人眼,从视觉上获得三基色光相加的结果。相加的方法:(1)空间混色法。这种方法把三种基色光用同一表面上的每三个(红、绿、蓝)为一组的光点表现出来,通过控制三种基色光点的发光强度的比例即可得到不同的混合色。做一个实验。用红绿蓝三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三道紧挨的短线,渐渐后退,起初还可分三色短线,后来就渐渐分不清,到一定距离后只可看到一片白色。如果只画红绿二色,看到的就是黄色。彩色显像管就利用空间混色法。当三基色小光点在空间位置非常靠近,人眼在一定距离外观看,由于人眼的分辨力有限,不能分辨出各自的颜色,只能看到它们的混合色。(2)直接混色法。用三基色光按不同比例直接相加而合成彩色。投影电视即利用此法。相加混色法的效果为:0.3R+0.59G+0.11B=白色R+G=黄,R+B=紫,B+G=青红强→中→弱绿:弱→中→强相加:红→橙→黄→黄绿→绿绿:强→中→弱蓝:弱→中→强红白绿蓝黄紫青绿→青偏绿红白绿蓝黄紫青红:强→中→弱蓝:弱→中→强红→紫红→紫→蓝紫→蓝颜料三原色——减色法原理

而在打印、印刷、油漆、绘画等靠介质表面的反射被动发光的场合,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光源中被颜料吸收后所剩余的部分,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减色法原理。减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被动发光的场合。在减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颜料分别是青(Cyan)、品红(Mageneta)和黄(Yellow)。(3)时间混色法彩色摄像原理在彩色摄像机中,通过专门的分色镜,把景物的自然影像分解成红、绿、蓝三个单色的图像。之后,用三个摄像管分别将它们变换成代表红绿蓝三个单色图像的电视信号,经过有关电路放大、校正及编码处理,通过无线或有线的形式送到接收端。在彩色电视接收端,电视机接收到彩色电视信号后,只对该信号进行放大、解码等处理,将三种电信号变换为红、绿、蓝三种基色分量,在通过彩色显像管重现彩色图像。彩色显像管原理彩色显像管的结构和生产工艺比黑白显像管要复杂的多,对电子枪和荧光粉的制造要求很高,与黑白显像管相比其主要区别如下:(1)彩色显像管为三电子束管,并且又有单枪三束管和三枪三束管两类,如下表:序号电子束排列方式电子枪数电子透镜荧光点状1三角排列三枪3个圆形2直线排列单枪3个长方形或条状3直线排列单枪1个大米状表中第三种显像管,虽然实际上有三支电子枪,但是三支电子枪距离很近,可以看成一支电子枪。除三个阴极外,三支电子枪采用一体化结构,具有公共的调制极和聚焦极。它们结构精密,汇聚误差小,而且阴极和灯丝之间的距离短了,具有快速发射电子的特点。这是一种新型的自汇聚彩色显像管。(2)荧光屏和荫罩板彩色显像管的荧光屏是由极多的荧光粉小点组成的,每三个点(R、G、B)为一组,构成一个像素。在荧光屏上共约有120万个荧光粉小点,即40万个像素。荧光粉点的直径仅约0.1mm。在管内距离荧光屏大约18mm出有一个钢质薄板,称为荫罩板或荫槽板,板上有约40万个小孔,一个小孔对应于荧光屏上一个像素。红、绿、蓝三条电子束总是通过同一荫罩小孔分别打到各自的荧光粉点上。(a)为三枪三束管,荧光屏由R、G、B圆形荧光粉点组成,管面近似于球面状;(b)为单枪三束管荧光屏由R、G、B荧光粉垂直细条组成,他后面的板称为栅条板,管面为柱面形状,(c)为自汇聚管,荧光屏由R、G、B米粒状荧光粉点组成,管面近似于球面形状。因此,根据荧光上的荧光粉形状,可以区分出彩色显像管的类型。(3)彩色显像管电极:灯丝:6.3V栅极:三个,对应三色控制,接地。阴极:三个,分别接R、G、B三色输出电路。当某色对应的阴极电压低,也就是栅极对阴极电压高,该色电子束强度大,该色较亮;反之,阴极电压低,电子束弱,该色较暗。加速极:400~500V聚焦极:4000~9000V阳极:22000~30000V以上三个极作用与黑白显像管相似,但电压高得多。在玻壳靠近屏幕出还绕有一个消磁线圈,在开机瞬间对荫罩板消磁,消除地球磁场的影响。(二)彩色电视信号由亮度信号(Y)、色度信号(C)、同步信号、消隐信号、色同步信号组成。1.色度与色差信号彩色电视机由黑白电视发展而来的,为了实现兼容收看,彩色电视信号应保留黑白电视原有扫描制式。如中国标准为:每帧625行,隔行扫描,帧频25Hz,场频50HZ,行频15625HZ,视频带宽6MHZ,频道宽8MHZ,伴音中频6.5MHZ等等。此外,同步信号,消隐信号也应与黑白电视一致。彩色电视图像信号中包含代表图像亮度的信号Y,代表图像颜色的信号即色度信号C,以及辅助信号(色同步信号)等。亮度信号Y亮度信号Y是反映图像亮度变化的黑白图像信号,与黑白电视信号一致,用黑白电视机接收彩色信号,即处理此亮度信号,显示黑白图像。人眼对各色光敏感程度不同,对绿色最敏感,红色次之,蓝色最不敏感。三基色对人眼总亮度效果按如下方程融合,即其亮度为Y=0.30R+0.59G+0.11B,此时人眼感觉到的是白光,白光的强度不同,就是黑白图像。色差信号理论上色度信号有红、绿、蓝三个。而实际上并不直接传送三个基色信号,而是按一定方式将三基色信号重新组合,构成最适于传输的亮度信号和色差信号。三个色差信号R-Y,G-Y,B-Y中只传红色差R-Y和蓝色差B-Y。绿色差可由R-Y,B-Y,B-Y与Y运算而得R-Y=0.7R-0.59G-0.11BB-Y=-0.3R-0.59G+0.89BG-Y=-0.3R+0.41G-0.11B=-0.51(R-Y)-0.19(B-Y)接收到Y和R-Y,B-Y三个信号后,再还原成三基色信号;R-Y+Y=R,B-Y+Y=B,由R-Y,B-Y先算出G-Y再G-Y+Y=G。R、G、B三色信号送至显像管,还原出彩色图像。(三)彩色电视信号的编码解码彩电信号在发送端对三基色信号进行编码(即按适当方式加以组合),变换为彩色全电视信号,然后发送出去。在接收端对彩色全电视信号进行解码(即分解),重新恢复出三个基色信号。三基色信号在传送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叫做彩色电视制式。现有彩电三大制式为NTSC、PAL、SECAM制。编码电路(来自摄像管)编码电路(来自摄像管)彩色全电视信号(+伴音信号=全电视信号)色同步信号色副载波色度处理电路电路同步、消隐信号+YRGBR-YB-YY副载波是一个4.43MHZ(或3.58MHZ)等幅振荡信号,彩色信号调制(调幅式)于其上,色同步信号是为了使接收端正确还原出色差信号。解码过程大致如下:场同步信号场同步信号伴音通道色亮分离同步分离行同步信号亮度通道色度通道伴音R-YB-YG-YG-YB-YR-YY全电视信号矩阵电路显像管BRG上图中的彩色图象信号是电视测试信号,从左至右为白、黄、青、绿、紫、红、兰、黑八个竖条,称为彩条信号。色度信号是迭加到亮度信号上的。小结,全电视信号成份有:亮度信号色度信号色同步信号行、场同步信号行、场消隐信号伴音信号(四)彩色电视三大制式:1.NTSC制(N制)也称“正交平衡调幅制”。1956年,由美国发明。美、日、加、菲、中美洲、中国台湾、韩国。成本低,兼容性好,但彩色不稳定。PAL制(帕尔制)“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西德首创。法、英、中、西欧大多数国家、非洲。性能好,但成本高。SECAM制(塞康制)“行轮换调频制”。法首创,法、苏、东欧。性能较好,成本高,兼容性差。关于彩色电视机的“国际线路”。有17制式、28制式等说法。可按彩色制式和伴音制式大致分一下。彩色制式有:PAL、NTSC3.58、SECAM——电视广播用NTSC4.43、MSECAM——录像制式、电视不用伴音制式有:按伴音中频频率来分有6.5、6.0、5.5、4.5MHZ四种。行频有:15625Hz、15750Hz场频有:50Hz、60Hz625行-15625-50,525行-15750-60行频场频伴音载频PAL制:15625Hz50HZ6.5MHz(6.0MHz)NTSC:15750Hz60Hz4.5MHzSECAM:15625Hz50Hz5.5、6.0、6.5MHz(五)彩色电视机组成概述彩电比黑白电视复杂得多,这里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组成框图(见后)。各部分概述如下。公共通道高频调谐器(高频头),内由高频放大,本机振荡和混频电路组成,为外来信号变频38MHz的中频信号。中频放大电路。公共通道为全电视信号(图像和伴音)的公共通路。有AGC电路对中频、高频进行自动增益控制。2.伴音通道由中频放大电路分离出。含伴音中放、鉴频器和低频放大电路,送到扬声器。这部分同黑白电视机。3.图象通道分亮度通道和色度通道。亮度通道:当亮度信号延时放大后,输入矩阵电路,与色差信号相加。这里延时时间为1行(64us),因色度通道进行解码时,色度信号有1行的延时,以保证色、亮信号同时到达显象管。色度通道:这部分电路为黑白电视机所没有,是彩色电视机中最复杂的电路。其功能就是为彩色电视信号中的三个色差信号还原出来,即解码。首先是分离出R-Y和B-Y,再通过计算得出G-Y。不同制式的彩色电视信号R-Y和B-Y的编码方式不同,解码方式各不同,这里不详述。4.行、场扫描电路这部分电路与黑白机相似。校正电路是为了校正光栅的枕形失真。由于荧光屏并不是球面,而是接近平面(现有纯平面),电子枪与平面各点并非等距离,中心处最近,四个角最远。电子束以相等角度偏转,打在屏上的距离并不相等,造成失真,四个角失真最大。场枕形失真显像管自行校正,行枕形失真由枕形校正电路校正枕形失真行枕形失真枕形失真行枕形失真场枕形失真枕形失真示意图枕形失真示意图等角度射线在球面上切割处等长弧线,在平面上不等分,近中心出短,远中心处长。5.电源部分与黑白机不同,彩电采用一种开关稳压电源。效率高,但电路板可能带电(火线),维修时须小心。6.控制部分遥控彩电采用计算机技术,有一个中央处理器CPU,对各个参数进行管理、控制、存储。如选台、音量、色度、对比度、亮度、色调、音色、彩色制式、伴音制式等。遥控器上有红外发射器,按一定编码方式发出指令。电视机上的接收器接收指令,送到CPU处理。四、有关电视机的几个问题1、电视机的分辨力(清晰度)人眼对黑白图像分辨力高于对彩色图像的分辨力。人眼对图像黑白轮廓有较高的分辨力,但对景物轮廓和边界处颜色差异就不很敏感,对彩色细节的分辨能力较差。大量实验证明,人眼能分辨图像黑白细节的视敏角为1'~1.5',对小于这个视角的黑白细节大多数人分辨不清,而对色度信号,可分辨的视敏角为4'。彩色电视机的水平和垂直分辨力视以黑白图像的分辨力为准。分辨力以电视线(TVL)表示。分辨力可分为水平和垂直分辨力。分辨力测试图(1)垂直分辨力。人眼观察在垂直方向上排列的一系列连续水平黑白线条,能分清相邻两条线条的能力。以垂直方向上黑白线条的总数表示,称为垂直分辨力。电视机的垂直分辨力与扫描行数有关。就PAL制而言,理论上垂直分辨力可达625行,但场消隐占去50行,剩下575行。考虑扫描行与黑白平行线的相对位置,分辨力还要打折扣:乘上0.75,575×0.75≈431行。这是因为理想的情况下上1行扫描线扫黑线,下1行扫白线,最不利的情况视扫描线通过黑白分界处,分辨力下降一半。两种情况各占50%的概率,故总分辨力降为0.5+0.5×0.5=0.75。称为KELL系数。分辨力测试图看电视的最佳距离是屏高的5倍,即L=5H,又θ=1.5',可算出人眼在垂直方向上可分辨的线数为458行,(≈431行),与PAL制式的垂直分辨力相当。(2)水平分辨力。其定义与垂直分辨力相似。a)用像素表示,即水平方向上可显示的像素。b)用电视线表示,即在和屏幕等高的水平方向上可显示的像素。就是将前者乘上屏幕的高宽比(普通屏幕为3/4,宽屏幕为9/16)。就理论上而言,水平分辨力应与垂直分辨力相等。因为屏幕的长宽比为4:3,故水平分辨力应为431×4/3=575像素。水平分辨力取决于电视的视频带宽。理想的电视信号带宽为6MHZ,理论分析表明水平分辨力为600像素,合450电视线。黑白电视机的带宽的上限值为5.5MHZ,理想分辨力为440电视线,实际上有400线就不错了。彩色电视机的带宽受到限制,理想情况下为350线左右。因为模拟电视在传输、接受过程中信号损失,带宽下降。由此可知,现行彩色电视机垂直分辨力可满足人眼观看要求,但水平分辨力差距较大,下降近一半。分辨力还与显像管屏幕荧光粉点距有关。最小可分辨的黑白线的距离不可能小于点距。普通显象管荧光粉点距为0.6~1mm。29"彩电显象管超平直角,实际长=56cm,宽(高)=43cm。荧光粉呈垂直条状分布。每一条由三基色组成,水平点距离约为0.75mm。水平分辨力的极限为N=0.75×560/0.75=560像素。(前一个0.75为KELL系数)提高电视机分辨力主要是提高水平分辨力。有一个问题:如果电视机分辨力远远超过人眼分辨力的极限,是否有实际意义?如果缩小观看距离,理论上可分辨的线数可以增加,但对视力是否有害?电视机的像素为多少?理论上:垂直625行,水平625×4/3=833行,像素=625×833=52万个。实际上垂直为575行,则像素=575×575×4/3=44万个。考虑KELL系数,则像素为:431×431×4/3=25万个。实际黑白电视机接收模拟电视信号时像素大约为400×560=23万彩色电视机接收模拟电视信号时像素为400×400=16万清晰度的决定因素垂直清晰度垂直清晰度就是有多少扫描线,只要信号格式确定,每场图像由多少条扫描线组成就确定了。因此垂直清晰度是由扫描格式决定的,不受其它因素影响。水平清晰度水平清晰度就是在一条扫描线上有多少个象素。信号源或者处理电路的带宽越窄,最后显示出的水平象素越少,水平清晰度越低。图像清晰度图像清晰度=信号源的图像质量×处理电路的处理水平×显示方式的显像质量。这三个象素都同等重要地决定最终的图像质量,一个都不能少。显示器象素计算水平清晰度VGA(640×480,4:3屏幕):480电视线

SVGA(800×600,4:3屏幕):600电视线

XGA(1024×768,4:3屏幕):768电视线

720P(1280×720,16:9屏幕):720电视线

1080I(1920×1080,16:9屏幕):1080电视线(二)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传统电视(PAL)为50HZ隔行扫描。每帧图像由奇数场(A场)和偶数场(B场)构成,每秒扫50场。即25帧图像这是在当时条件下,综合考虑技术条件,频道资源以及成本等因素而制定的。隔行扫描的缺陷:1、闪烁。因隔行扫描,对每一行图像来说出现的频率为25HZ,周期为40ms,例如第一行要隔40ms后再重复,低于临界闪烁频率45.8HZ,看起来感觉有行间闪烁。同时,大面积高亮度的部分还有大面积图像闪烁,易造成视觉疲劳。2、视觉并行。物体垂直向下移动时间恰好是一场时间即20ms,奇数场与偶数场重合,垂直清晰度下降一半。3、垂直边沿锯齿化。当物体水平运动速度足够快时,因隔行时间相差20ms,导致运动物体垂直边沿锯齿化。4、并行现象。理想是奇偶数扫描线应均匀镶嵌,但当同步信号产生误差时,可能造成镶嵌不均匀,造成并行。以上造成清晰度下降。闪烁现象在看静止画面时有所感觉,看活动图像并不明显。电视主要看活动图像,故一般尚可容忍。电脑显示器主要看静止画面,已实现逐行扫描。只是当人们的要求提高以后,隔行的闪烁问题才突出起来,提出逐行扫描方案。有逐行扫描和倍频(100HZ)功能的电视称为数字处理电视DPTV,不等同于高清晰数字电视HDTV。有的称“数码电视”,是一种以数字技术处理模拟电视(视频)信号的电视技术。1、100HZ扫描100HZ扫描电视机每秒扫描100场,利用计算机技术,使用了存储器,把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起来。然后把存储起来的每一场的信号连续扫描两次,以消除场闪烁现象。次序是AABB。但仍有在行闪烁现象,改进方案是把其中的AB两场转换,变成ABAB。100HZ扫描仍是隔行的。只是频率增加一倍。视觉疲劳得以减轻。2、逐行扫描应用数字存储技术实现。(1)帧(场)频为50HZ,可消除行间闪烁,但因场频仍偏低,还有大面积闪烁。(2)帧(场)频提高到60~75HZ,消除大面积闪烁。但不论是100HZ,还是逐行扫描,垂直运动引起的视觉并行不能消除(这是模拟信号固有的)。解决办法是检测垂直运动,得到数据后采用一定的算法来校正。垂直方向扫描有改善。但水平清晰度并无本质提高,因模拟电视信号提供的水平清晰度是不变的。电视机不可能“无中生有”地提高像素数目。垂直边沿锯齿现象仍存在,但变得较不明显。以上方案电视行频提高到2~3倍,对于器件、电路的要求提高了。当用逐行扫描电视机看有逐行扫描功能的DVD视频节目,其优点就更可以体现出来。而且DVD视频信号的水平清晰度可接近500线,收看效果大大优于看普通电视节目。DPTV电视的水平清晰度虽无本质提高,但还是有一定“提高”的。普通模拟彩电从接到彩色电视信号到还原三基色送显象管,期间信号处理由于电路固有的缺陷,使清晰度损失了近一半。数字处理电视,利用数字技术,尽量减少这一损失,提高画质,也可说是挖掘其潜力,相对原有电路可说是“提高”了。3、关于高清电视HDTV与数字电视。HDTV是“高清晰度电视机”的缩写。D是英文“definitions"(清晰度)的缩写。有时与“Digital"(数字)的D相混。HDTV是数字电视的业务等级之一。高清晰电视HDTV,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定义为:“当观看距离约为屏幕高度的3倍时,该系统能使显像的实际效果等于或接近于视力正常的观众观看原始景物或表演时所获得的印象。”数字电视在我国还处于试播阶段,标准正在制定中,目前国内市场还暂时买不到真正的一体化数字电视机。数字电视是相对于模拟电视而言的,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偏移、播出、传输、接收全过程都采用数字处理技术。美国的高清晰电视与传统电视性能对照表如下: NTSC制式 高清电视扫描行数 525 1125宽高比 4:3 16:9图像质量 相当于16mm电影 相当于35mm电影视角 10° 30°最佳视距 7h 3h传统电视的设计标准是16mm电影,但实际上做不到。几种业务等级的数字电视(美国市场)1、高清数字电视(HDTV)输出图像格式1280×720P(P-逐行)/60HZ,1920*1080i(i-隔行)/60HZ图像宽高比为16:92、增强清晰度数字电视(EDTV)具备480垂直扫描线(逐行)或更高。显示比例:无要求3、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显示模式720×480(NTSC图像格式)显示比例:无要求中国一些厂家的HDTV基本上与美国市场上的HDTV一致,具有1920×1080i/60HZ格式,有些厂家产品还兼容1280×720P/60HZ输出。宽高比为16:9,也有的为4:3的普通屏幕。接收普通模拟电视信号优点不突出,接收卫星电视(数字形式)、数字电视(机顶盒转)、DVD光盘,才有高清晰度的效果。市场上的HDTVReady电视机是不带数字接收器的。第九章用电安全知识人体是导电体,一旦有电流通过时,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由于触电的种类、方式及条件的不同,受伤害的后果也不一样。一、触电的种类人体触电有电击和电伤两类。三相五线供电系统(1)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时所造成的内伤。它可以使肌肉抽搐,内部组三相五线供电系统织损伤,造成发热发麻,神经麻痹等。严重时将引起昏迷、窒息,甚至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通常说的触电就是电击。触电死亡大部分由电击造成。(2)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以及电流本身作用下造成的人体外伤。常见的有灼伤、烙伤和皮肤金属化等现象。

二、触电方式1.单相触电这是常见的触电方式。人体的某一部分接触带电体的同时,另一部分又与大IbIbRR0单相触电两相触电两相触电2.两相触电人体的不同部分同时接触两相电源时造成的触电,如图所示。对于这种情况,无论电网中性点是否接地,人体所承受的线电压将比单相触电时高,危险更大。

3.跨步电压触电雷电流入地或电力线(特别是高压线)断散到地时,会在导线接地点及周围形成强电场。当人畜跨进这个区域,两脚之间出现的电位差称为跨步电压Ust。在这种电压作用下,电流从接触高电位的脚流进,从接触低电位的脚流出,从而形成触电,如图1-6a所示。跨步电压的大小取决于人体站立点与接地点的距离,距离越小,其跨步电压越大。当距离超过20m(理论上为无穷远处),可认为跨步电压为零,不会发生触电危险。4.接触电压触电电气设备由于绝缘损坏或其它原因造成接地故障时,如人体两个部分(手和脚)同时接触设备外壳和地面时,人体两部分会处于不同的电位,其电位差即为接触电压。由接触电压造成触电事故称为接触电压触电。在电气安全技术中接触电压是以站立在距漏电设备接地点水平距离为0.8m处的人,手触及的漏电设备外壳距地1.8m高时,手脚间的电位差UT作为衡量基准,如图1-6b所示。接触电压值的大小取决于人体站立点与接地点的距离,距离越远,则接触电压值越大;当距离超过20m时,接触电压值最大,即等于漏电设备上的电压UTm;当人体站在接地点与漏电设备接触时,接触电压为零。5.感应电压触电。是指当人触及带有感应电压的设备和线路时所造成的触电事故。一些不带电的线路由于大气变化(如雷电活动),会产生感应电荷,停电后一些可能感应电压的设备和线路如果未及时接地,这些设备和线路对地均存在感应电压。6.剩余电荷触电。是指当人体触及带有剩余电荷的设备时,对人体放电造成的触电事故。带有剩余电荷的设备通常含有储能元件,如并联电容器、电力电缆、电力变压器及大容量电动机等,在退出运行和对其进行类似摇表测量等检修后,会带上剩余电荷,因此要及时对其放电。三、影响电流对人体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电流对人体伤害的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频率、持续时间、通过人体的路径及人体电阻的大小等多种因素有关。1.电流大小通过人体的电流越大,人体的生理反应就越明显,感应越强烈,引起心室颤动所需的时间越短,致命的危险越大。对于工频交流电,按照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和人体所呈现的不同状态,电流大致分为下列三种。见附表。(1)感知电流

是指引起人体感觉的最小电流。实验表明,成年男性的平均感觉电流约为1.1mA,成年女性为0.7mA。感觉电流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电流增大时,人体反应边的强烈,可能造成坠落等间接事故。(2)摆脱电流

是指人体触电后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实验表明,成年男性的平均摆脱电流约为9mA,成年女性的约为6mA。(3)致命电流

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危及生命的最小电流。实验表明,当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50mA以上时,心脏会停止跳动,可能导致死亡。名称定义大小男女感知电流引起感觉的最小电流1.1mA0.7mA摆脱电流人触电后能自主摆脱电源的最大电流9mA6mA致命电流在较短时间内引起心室颤动、危及生命的电流与通电时间有关2.电流频率一般认为40~60Hz的交流电对人体最危险。随着频率的增高,危险性将降低。直流电和高频电流危险性较低。3.通电时间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使人体发热和人体组织的电解液成分增加,导致人体电阻降低,反过来又使通过人体的电流增加,触电的危险亦随之增加。当t≥1S时:I=50mA当t<1S时:I·t=50mA·S其中,I为心室颤动电流4.电流路径电流通过头部可使人昏迷;通过脊髓可能导致瘫痪;通过心脏造成心跳停止,血液循环中断;通过呼吸系统会造成窒息。因此,从左手到胸部是最危险的电流路径,从手到手从手到脚也是很危险的电流路径,从脚到脚是危险性较小的电流路径。电流通过心脏的百分数

左手→双脚6.7%右手→双脚3.7%

右手→左手3.3%左脚→右脚0.4%5.男女有别研究表明,女性对电流比男性敏感得多。出现同样症状,对女性的作用电流大约是男性的三分之二。附表人体通过不同电流时的反应电流(mA)50Hz交流电直流电0.6~1.5手指开始感觉麻没有感觉2~3手指感觉强烈麻没有感觉5~7手指感觉肌肉痉挛感到灼热和刺痛8~10手指关节与手掌感觉痛,手已难于脱离电源,但仍能摆脱电源灼热增加20~25手指感觉剧痛,迅速麻痹,不能摆脱电源,呼吸困难灼热更增,手的肌肉开始痉挛50~80呼吸麻痹,心房开始震颤灼热更增,手的肌肉痉挛,呼吸困难90~100呼吸麻痹,持续3s钟或更长时间后心脏麻痹或心房停止跳动呼吸麻痹四、触电急救触电急救的要点是要动作迅速,救护得法,切不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1.首先要尽快地使触电者脱离电源人触电以后,可能由于痉挛或失去知觉等原因而紧抓带电体,不能自行摆脱电源。这时,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是救活触电者的首要因素。(1)低压触电事故对于低压触电事故,可采用下列方法使触电者脱离电源。1)

触电地点附近有电源开关或插头,可立即断开开关或拔掉电源插头,切断电源。2)

电源开关远离触电地点,可用有绝缘柄的电工钳或干燥木柄的斧头分相切断电线,断开电源;或干木板等绝缘物插入触电者身下,以隔断电流。3)

电线搭落在触电者身上或被压在身下时,可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木板、木棒等绝缘物作为工具,拉开触电者或挑开电线,使触电者脱离电源。(2)高压触电事故对于高压触电事故,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使触电者脱电源。1)立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