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5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程标准]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知识点一列宁主义的形成1.条件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2.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3.内容(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意义(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知识点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背景(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2.过程(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2)成立新政权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②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3.意义(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2)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知识点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斗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3)内容: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4)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年3月内容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苏联模式”(1)背景①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②1924年1月,列宁逝世。(2)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4)特点①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5)评价积极性①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②“苏联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1.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摘自必修教材P89)列宁主义是哪一革命政党的指导思想?提示布尔什维克党。2.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摘自必修教材P90)为什么?提示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3.1917年2月,彼得格勒面包供应短缺,食品价格猛涨,工人和市民举行罢工抗议。3月8日,示威人群走向街头,二月革命爆发。(摘自必修教材P90)这次革命的结果是什么?提示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一部小说。(摘自必修教材P92)他描绘了苏俄哪一时期的社会画面?小说塑造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社会画面: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形象:保尔是一个自觉的、无私的革命战士,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满青春活力,不畏困难,勇敢坚强,意志坚定。5.阅读必修教材P92“学思之窗”,思考: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适应战争条件的特殊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和商业原则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1.重要观点——俄国十月革命想一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提示前者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者属于社会主义革命。2.重要观点——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想一想苏俄(联)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的是哪一经济政策?提示新经济政策。3.重要观点——列宁和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方式(1)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想一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特点是什么?提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考向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角度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命题探究]史料一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①。——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②……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在一切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发生。②说明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人运动水平各不相同。思考(1)列宁为什么认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对比两段史料,对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有何启示?提示原因:资本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极不平衡。启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打破理论束缚,进行大胆创新。史料二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①。此外,如果谈到某一个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一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体特点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旨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国情相结合。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国情。思考(2)根据史料二,概括列宁的观点,并运用这一方法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提示观点:社会问题带有鲜明的时代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史料三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①……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党②……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摘自《列宁选集》第三卷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依然继续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②七月流血事件使俄国民众认清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性。思考(3)史料三反映了列宁的革命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提示变化:由主张和平夺取政权到通过革命斗争武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原因: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对内残酷镇压革命群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许多城市苏维埃的领导权;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创新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史论归纳史论1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1)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在适用于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建立了不同于第二国际各国政党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2)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以及必然灭亡的条件,是对马克思主义划时代的贡献。(3)“一国胜利”理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这是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4)关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正确分析了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策略,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问题。史论2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就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的学说。(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方式。考向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角度1从“政策创新”角度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命题探究]史料一在当时严峻的经济困境①和战争压力面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既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为了克服当时的经济困境和内战威胁的应急措施,也有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教条化理解②,即将它作为“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施路径的考虑。由于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建立贫农委员会等一系列战时共产主义的激进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顽强抵抗,导致农民与城市工人的关系紧张。——摘编自刘诚《论十月革命后苏俄多党合作实践的终结》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指十月革命后,新生政权面临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②指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消商品买卖,产品平均分配等理论。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述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由,并分析“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顽强抵抗”的原因。提示理由:有利于集中全国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符合共产主义原则。原因:实行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农民将粮食无偿交付国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史料二下表是苏俄(联)1921—1925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3.1334.5544.24思考(2)史料二中反映了苏俄(联)在农业生产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是什么?对农民有什么影响?提示变化:1921年后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及产量增长较快。政策因素: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影响: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工农联盟和政权的巩固。[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1)列宁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失败的,它忽略了苏俄落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实情况,违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原理。(2)新经济政策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允许私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间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史论归纳史论1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灵活性(1)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2)最大的特点是采取妥协、退让和灵活的措施来发展经济,如列宁所说: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3)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史论2政府干预下的有限市场角度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苏联模式”的形成[命题探究]史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提示原因: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政权,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史料二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①;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②,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指造成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②指排斥市场经济,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思考(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式的经济”是什么?给苏联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有哪些?提示“苏联式的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限制生产竞争,妨碍了科学技术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与灵魂苏俄(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探索。尤其是“苏联模式”在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的严重缺陷,且日益僵化。表明任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创新是保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灵魂。史论归纳史论1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比较史论2关于苏联模式形成原因的研究观点(一)——苏联模式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一种倾向而产生了苏联模式。该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观点(二)——苏联模式的产生没有必然性,是斯大林违背了列宁主义,继承和发扬了列宁不正确的、放弃了的或者正在探索的一些东西,加上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产生的。观点(三)——不同意苏联模式是因为“苏联当时面临战争的危险,没有别的选择”的说法,指出:事实上在斯大林同布哈林争论速度问题的1928—1929年间并不存在战争危险……战争危险无非是为高速度、高集中辩解的一种借口而已。用20世纪30年代的战争威胁来解释20世纪20年代放弃新经济政策,这是把史学顺序,把因果关系搞颠倒了。1.(题型:目的类)1919年,苏俄人民委员会规定科学家的最低工资为1200卢布,最高工资为4800卢布。同年,《关于改善科学家状况》还规定,供给科学家的口粮增加到500份,专家可以免去与自己业务无关的各种义务,如义务劳动和服兵役等。这些措施旨在()A.调动科学家建设国家的热情B.配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缩小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D.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A解析根据“苏俄人民委员会规定科学家的最低工资为1200卢布”以及《关于改善科学家状况》的规定可知,上述保障科学家生活和科研的措施,是为了调动科学家建设国家的热情,故选A项。2.(题型:反映类)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广大居民中大力提倡住房公社居住形式,“住房公社”由单独的一间间房间以及公共厨房、公共食堂、幼儿园、浴室、理发馆等公共场所组成。这一居住形式反映了()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B.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生活C.国家强化对民众的控制 D.民主平等原则得到贯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住房公社’由单独的一间间房间以及公共厨房、公共食堂、幼儿园、浴室、理发馆等公共场所组成”可知公社房的组建需要秉持日常生活集体化,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生活,故选B项。3.(题型:推理类)下表为1920—1953年苏联(俄)工农业生产指数简表(1913年为100)。据此可知()时间19201925192819401953工业产值14.177.31328522143农业产值67112124141146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生产恢复B.集体化使农业生产衰退C.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工业结构失衡D.政治形势影响经济建设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快速上升远超农业,结合所学“苏联模式”建立的背景可知是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威胁,必须优先发展工业说明政治形势影响经济建设,故选D项。4.(题型:影响类)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苏维埃政权颁布《土地法令》规定,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切土地,不论是国家的、地主的或农民的土地,“一律无偿转让,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禁止使用雇佣劳动”。这些规定的实施()A.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B.促使俄国走上了农业集体化C.推动苏俄工业化的开展D.导致苏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答案D解析材料十月革命后苏俄规定土地“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导致苏俄小农经济盛行,占据优势,故选D项。5.(题型:说明类)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如小型商业企业的发展、国营企业出租等,都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危险性的增强。你们能给我指出什么没有危险的革命道路、革命阶段和革命方法吗?”这说明,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A.缓解了苏俄经济体制的危险性B.体现了战胜资本主义的艰巨性C.不利于战胜国内外敌人的进攻D.有助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答案B解析由材料“都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危险性的增强”可知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具有需要战胜资本主义的艰巨性,故选B项。eq\a\vs4\al\co1(课时作业)1.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国同时发生论”,列宁在1916年提出“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列宁的观点()A.为俄国十月革命准备了理论依据B.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C.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条件D.阐述了国际关系格局新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列宁在1916年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等信息,结合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取得胜利可知,列宁的观点为俄国十月革命准备了理论依据,故选A项。2.1917年,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在党内外引发争论,有人认为提纲“没有马克思主义气味”,并提出“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好将来要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列宁则强调俄国历史的特殊性,认为俄国已经“有充分可能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据此可知()A.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紧迫性B.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C.列宁依据实践发展了革命理论D.武装夺取政权的条件成熟答案C解析据材料列宁“强调俄国历史的特殊性”,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能够首先在俄国取得成功,列宁从国情出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故选C项。3.(2020·山东德州二模)十月革命前,列宁曾提出土地国有化。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会的土地,连同所有耕畜、农具等,无偿分配给农民。这一变化()A.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标志着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C.说明革命政策出现了严重倒退D.背离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初衷答案A解析十月革命后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分配给农民生产资料,获得了农民的支持,这有利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选A项。4.(2020·山东菏泽一模)在列宁看来,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但社会主义国家并不一定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俄国完全可以开辟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A.十月革命引发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B.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C.列宁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D.社会主义适合在落后国家建立答案B解析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要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胜利,但列宁认为在落后的俄国社会主义可以获得胜利,十月革命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即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固定的模式,故选B项。5.十月革命的对象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所代表的剥削阶级,临时政府既然代表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这就把两个阶级同时推到十月革命对象的位置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十月革命是()A.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C.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D.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答案D解析由材料“十月革命的对象是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所代表的剥削阶级,临时政府既然代表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这就把两个阶级同时推到十月革命对象的位置上”,可知二月革命后出现代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革命任务并未完成,所以十月革命要在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同时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任务,故选D项。6.(2020·北京西城区一模)苏联领导人布哈林曾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想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我们立即消灭市场,从而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立即实行计划经济,那么在这里我们是错了。不是立即,而是通过排挤、战胜和改造等一系列过渡的形式。”这里的“错”是指()A.没收地主和皇室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C.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货币和商品贸易D.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据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可知,这里的“错”针对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货币和商品贸易,故选C项。7.(2020·海南一模)下表反映了1919年和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单位:千克)的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粮食肉糖1919年18116.50.51925年22938.74.6A.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B.政府减轻了农民负担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1919年到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的增加,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主要是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故选C项。8.(2020·山东青岛三模)人民委员会确定了在11—15年内完成电气化计划,与外国资本建立了二十个联合股份公司,采用私人企业以及合作社形式来发展手工业。这反映出当时政府实行()A.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苏俄政府要与外国资本家进行合作、利用“私人企业以及合作社”的方式来恢复和发展经济,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即“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故选C项。9.(2020·辽宁丹东二模)1920年,列宁把农民看作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土壤,看作一种“异己力量”。晚年他多次提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要找到处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小农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和谐共处的形式。由此表明,新经济政策()A.使俄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是列宁对现实的思考和政治策略C.清除了工农之间的分歧和矛盾D.尝试建立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要找到处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小农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和谐共处的形式”可知,此时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缓解工农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是列宁对现实的思考和政治策略,故选B项。10.(2020·山东德州高三期末)1920年12月,列宁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积极分子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这意味着列宁()A.对外政策的重心发生改变B.正式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明确了国家工业化的目标D.认识到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列宁认为“如果我们把一个矿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就有可能开发自己的矿”说明列宁要利用西方的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列宁认为“至于租让哪些地区,我们是有选择的”说明列宁主张在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中,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故选D项。11.1932年,苏联组建了2502个机器拖拉机站,拥有14.8万台拖拉机,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农庄则用农产品支付劳动报酬。这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农业机械化的完成 B.经济发展的计划性C.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答案B解析根据“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生产计划”可知,苏联组建的机器拖拉机站是为了落实国家在农庄的生产任务,以服务工业化建设,这说明当时苏联经济的发展具有计划性,故选B项。12.1935年在苏联斯顿巴斯的年轻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此后,在全国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据此可知苏联()A.工业化进程存在“左”倾冒进思想B.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极力消除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D.工业化的建设得益于工人们的奋斗精神答案D解析根据“在全国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可知,以斯达汉诺夫为代表的工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对当时苏联的“一五”计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表明苏联工业化的建设得益于工人们的奋斗精神,故选D项。13.(2020·北京门头沟区高三综合练习)“实行公有化的生产资料是:全部役畜、农具(犁、播种机、耙、打谷机、割草机)、种子、饲养公有牲畜所必需的饲料……不实行公有化而留归集体农户自用的生产资料是:住宅、农户自有的家畜、家禽和饲养此项禽畜所必需的建筑物。”符合以上材料说法的是()A.列宁时代实行固定粮食税制B.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农业C.斯大林时代建立的集体农庄D.战后西方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答案C解析“实行公有化的生产资料是:全部役畜、农具(犁、播种机、耙、打谷机、割草机)、种子、饲养公有牲畜所必需的饲料”,表明实行农业集体化,这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政策,故选C项。14.1932年7月23日,苏联政府决定,手工业合作社不必将产品以固定价格交给中心合作社,它们有权在自由市场上销售产品。在不与大型国有工业竞争的前提下,也允许他们自行购买原材料。这反映出苏联当时()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延续了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答案C15.1952年,斯大林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指标:每年生产生铁5000万吨、钢6000万吨、煤5亿吨、石油6000万吨。这()A.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畸形 B.推动了计划体制的确立C.加强了国家干预的力度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每年生产生铁5000万吨、钢6000万吨、煤5亿吨、石油6000万吨”可知,斯大林对当时苏联工业的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必然会使国家只能集中有限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加剧经济结构的畸形,故选A项。16.(2020·北京丰台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二模)“十月革命”。材料一下图是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中一个场景。影片中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冒着枪林弹雨,高喊着“乌拉”冲向冬宫,看了让人热血沸腾。该片是为庆祝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门年代销合同范本
- 消防员培训考试考务人员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断桥铝窗维修协议书
- 豌豆种子试题带答案
- 施工项目门卫协议书
- 剧院新员工演出服务培训试题及标准解答
- 会计保险实务题库及答案
- 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管理:上海市A区初级中学的探索与实践
- 蒲江事业单位题库及答案
- 基于条件风险方法的含风电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模型、策略与应用
-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练习)-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 大疆80分钟在线测评题
- 燃气安全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考试过关自测试题大全附答案
- 解读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2024)课件(全文)
- 幼儿园中班艺术活动课件:给朋友打电话
- DZ∕T 0148-2014 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正式版)
- 中国抗日战争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2024中考复习必背初中英语单词词汇表(苏教译林版)
- 利率下降方案
- 餐饮行业薪酬报告调查报告
- 招标代理服务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