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课件_第1页
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课件_第2页
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课件_第3页
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课件_第4页
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

社会认知和具身性:范式的兴起及其普通模型社会认知语境中人观(personhood)之演化社会知识体系的激活和启动:可接近性、可用性和范畴显著性实验伦理学基本原则群体知觉:群体实体性(entitativityorperceptionofgroupness/groupiness)1999/2013,《社会认知》,周冶金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Fiske,S.T.andTaylor,S.E.,(2012)SocialCognition:FromBrainstoCulture.NewYork:McGraw-HillHigherEducation.社会认知范式社会认知的基本研究主题行动者如何加工、储存和提取社会信息行动者如何建构自己独特的社会知识体系行动者如何进行社会假设的验证复杂的社会语境中的认知调适社会认知的基本假设

假设一:社会认知过程=原初知识(priorknowledge)×现实的社会刺激(socialstimulus)

假设二:实时加工(on-lineprocessing)能力的有限性+长时加工能力的无限潜能

假设三:双加工过程(dualprocessingprocess)

version1:top-downprocessing/concept-drivenvs.bottom-upprocessing/data-drivenversion2:automaticity(自动性加工)vs.controllabilty(控制性加工)——是否存在认知努力(cognitiveeffort)社会认知之离身性(disembodiedcognition)对具身性(embodiedcognition)相关概念:body/mind;embodiment/disembodimentembodiedcognition/disembodiedcognitionLakoffandJohnson(1980):abstractconcepts--sensory-basedmetaphors(如善恶\高贵-卑劣等)Barsalou(1999):perceptualsymbolsystems.Humanexperiences:sensory-motorbasedbody/brain;Socialcongnitionembodiedinsoftandwarmbody:coldvs.warmcognition.

李其维,2008,“‘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心理学报》,40:1306-1327。

Barsalou,L.W.1999.perceptualsymbolsystems.BehavioralandBrain

Sciences,22:577-609-660.LakoffandJohnson,1980/2003.MetaphorsWeliveB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重新发现具身性:多重理智线索首先是心智哲学和认知语言学。Lakoff等发现在高级抽象的理性活动中,隐喻(metaphor)具有基本意义;或者说,在描述、理解和解释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意义问题时,隐喻都会渗透进来,成为理性思考的元素之一(LakoffandJohnson,1980)。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即以他物之名名此物,或以具体之物名抽象之物。Lakoff等还发现在任何语言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具身隐喻。LakoffandJohnson,1980/2003.MetaphorsWeliveB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Lakoff,G.&Johnson,M.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NewYork:BasicBooks.其次是当代认知科学包括社会认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李其维,2008)。认知科学家Barsalou在其开创性的论文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人类符号系统包括抽象的形式系统,都可表征为知觉符号系统(perceptualsymbolesystem),其基本单元就是对感知—运动模式的模拟。(Barsalou,1999)再次是身体社会学。任何现实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行动,都以肉身在场或出场作为前提,即使在虚拟空间中,一个鲜活的肉身形象就在眼前。肉身是话语行为的一部分,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包括话语实践,肉身得已转型,并被雕刻了行动者所有的社会信息如职业、地位和品味。实验研究:身体体验对认知的影响对身体施加积极和消极的物理刺激,会影响到心智过程。例如,两组被试分别接触到温暖的刺激和冰冷的刺激(分别被要求捧着一杯热咖啡和一杯冰咖啡)后,阅读一段中性的人物介绍,并据此介绍判断该人的性格。结果,接触热刺激的被试比起接触冷刺激的被试更可能认为该人热情友好,而且更可能将礼品赠送给朋友,而不是将礼品留给自己。实验说明了生理上的友好与心理上的友好之所以能实现耦合,是由于它们的神经机制实现了重合,并且反映在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Williams和Bargh,2008)。

Williams,L.E.&Bargh,J.A.2008.ExperiencingPhysicalWarmthPromotesInterpersonalWarmth.Science,322,606–607.空间知觉社会认知学者Schubert从“阁下/殿下”(YourHighness)等尊称出发,用简洁精巧的实验室实验揭示了权力认知的具身性(Schubert,2005)。权力尽管是抽象概念,耗费了无数权力理论家的心血。但在权力的社会表征中,Schubert发现权力关系,被感知为可触摸的上下空间关系Schubert,T.W.2005“YourHighness:VerticalPositionsasPerceptualSymbolsofPower”.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Vol.89,No.1:1-21.镜像神经元。对他人情绪态度的知觉能够激活个体的感觉运动和神经系统活动,从而证明了认知对身体的影响。例如,被试观察高兴的面部表情与自己体验高兴情绪,都激活了眼和面颊区域的肌肉活动;被试在识别他人厌恶表情和自己体验厌恶情绪时,均激活了内脏组织的活动;而对他人悲伤表情的识别则更多地激活了相关的姿态内容和身体图式,并无明显的面部肌肉组织活动,这与悲伤体验的情形是一致的。对他人情绪的知觉不仅激活了体验该种情绪的感觉运动系统的活动,而且激活了相应的神经活动,即观察他人的情绪和自己体验同种情绪会产生相似的脑部活动:观察厌恶的面孔和自己感到厌恶都激活了左侧前脑岛和右侧前扣带回;观察疼痛刺激作用于他人身上或单纯的痛觉图片所激活的脑区与个体亲身经历痛觉都激活了前扣带回、前部脑岛及小脑等脑区(参见刘亚等,2010:53)。宗教具身性Barsalou等(2005)将他的知觉符号系统与宗教相联系,指出具身知识对宗教想象、宗教信念和宗教仪式都具有重要意义。就宗教想象来说,没有人真正见过“神”,因此所有的宗教想象都基于图画、雕塑等可见事物提供的形象,或是宗教行为产生的体验。根据知觉符号系统理论,当人们看见、听到或感觉到某种宗教意象,他们的视觉、听觉及感觉系统就会被激活,相应表征会被捕捉和储存。当需要产生宗教想象时,这些知觉符号就会被激活以及加工,从而重现并重构宗教意象,形成相应的体验。就宗教信念来说,许多宗教信念都包含着对身体和外在环境的强调。例如,佛教、道教和印度教都要求信徒对自己的身体和外在环境给予更多的认识和关注,以此来实现特定的宗教目的。而在基督教中,身体被赋予次要的地位,灵性(spirituality)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对灵性的突出仍是通过强调身体的局限、弱点与恶来实现的。就宗教仪式来说,积极的动作,如点头、微笑会带来积极的情绪。而宗教仪式中积极、神圣的行为也可能带来积极、神圣的情感。下跪的动作含有臣服的隐喻,这一动作可能会带来臣服于上帝的情感。另外,在仪式中,特定动作的做出有助于增强对相应宗教观念的理解和记忆。Meier等(2007)的一系列实验表明,被试对“上帝”和“魔鬼”的认知与空间位置中的“高”和“低”密切相关:无论是在内隐关联(ImplicitAssociation)、编码、记忆还是社会判断过程中,被试都更倾向于将“上帝”与“高”相联系,将“魔鬼”与“低”相联系。具体而言,首先,当与“上帝”有关的词汇显示在屏幕上方时,相对于出现在屏幕下方,被试判定这一词汇与“上帝”有关的用时更短,准确率更高;其次,与“上帝”和“魔鬼”有关的图片随机显示在屏幕的不同位置后,被试进行回忆时,记忆中“上帝”图片显示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高,“魔鬼”图片显示的位置比实际更低。最后,空间位置还会影响到被试的社会判断:当他们被要求判断一名普通人是否信仰基督教时,若该人的形象在屏幕上出现的位置更高,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他/她信仰上帝。对比Schubert(2005)的研究,Meier等还特别指出,人们对神圣性、权力等的表征都与空间位置相关,但这些相关都是相互独立的。Meier,B.P.etal.2007.What’s“Up”WithGod?VerticalSpaceasaRepresentationoftheDivin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Vol.93,No.5:699-710.身体洁净与宗教中“圣洁”观念的联系。伊里亚德对水的论述Zhong和Liljenquist(2006)的实验表明,当被试的道德纯洁感受到威胁(被试被要求回忆过去所做过的不道德事件或者抄写不道德故事),他们对于身体清洁的需要被激活:与清洁有关的概念更容易被提取、对清洁物品(肥皂、牙膏等)的需求更大、在选择礼品时更可能选消毒纸巾而不是铅笔。另一方面,用消毒纸巾擦手能减轻被试的道德罪恶感。身体上的“洁净”隐喻着道德上的“纯洁”,而宗教仪式中受洗这一行为所富有的意义,正是基于身体洁净与道德洁净之间的这种关联,通过洗净身体来洗清信徒的“罪”。Zhong,C.B.(钟晨波)&Liljenquist,K.2006.Washingawayyoursins:Threatenedmoralityandphysicalcleansing.Science,313,1451–1452.(98年人大工业经济系毕业,RotmanSchoolofManagement,UniversityofToronto)神圣的具身表征(方文,2015)研究参与者本次研究中的非信徒为北京大学在校学生。研究者共发放开放式问卷30份,回收后有效问卷27份。这27名非信徒的基本人口统计学信息如下:人口统计学信息人数比例性别女10,37.04%男17,62.96%年龄(岁)平均年龄:20.33基督徒群体为燕京神学院本科生,以本科二、三年级学生为主。燕京神学院原为燕京大学宗教学院,1950年独立成为燕京宗教学院。1953年后,华北地区多家神学院并入,改名为“燕京协和神学院”,文革时期一度停办。1983年恢复,改名“北京神学院”,1986年定名燕京神学院,现在是中国基督教唯一建在北京的一所神学院,面向华北、西北等10个省市招生。燕京神学院主要开设课程包括圣经研究、系统神学、历史神学、实践神学以及政治、语言和文史哲课程等,全部学生均为已受洗加入教会的基督徒。研究材料开放式问卷1、您所信仰的神在您心目中具有哪些特征?(非信徒请描述您想象中的神具有哪些特征?)2、您认为天堂是什么样子的?3、您认为具有哪些特点和行为的人能够进入天堂?4、您认为地狱/火狱是什么样子的?5、您认为具有哪些特点和行为的人会进入地狱/火狱?6、您如何看待死亡?7、您如何看待永生?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年龄:是否是宗教徒:是否再次感谢您的参与!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编码过程说明社会认知的普通模型PriorKnowledge(原初知识)/LongMemorySystem(长时记忆系统)Perception(感知)InitialEncodingorCategorizationInferenceJudgment&Decision-makingSocialStimulus(SS)Response(反应)BlackBox社会认知语境中

人观(personhood)之演化(二)认知吝啬者(cognitivemiser)由于认知心理学有关短时记忆和即时加工过程(on-lineprocessing)的研究,以及有关判断错误和偏差的研究,社会行动者的“理性人”图象,面临质疑。在其中,西蒙的“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和“满意决策”(satisficing)界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判断启发式模型,占据论辩中心。达成共识的是,社会行动者的社会认知过程或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受其内在的即时加工能力和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认知吝啬者”的隐喻,有两个内在的缺陷。首先,与即时加工能力和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相对应的,是行动者长时记忆系统容量的近乎无限性以及社会知识体系的丰富性。在应对繁杂的社会刺激过程中,行动者往往会调动长时记忆系统中丰富的原初知识(priorknowledge)。其次,行动者并不是对社会刺激进行被动而懒惰的应付,行动者的目标、意向、动机及情感,也会对社会认知过程产生基本影响。社会认知语境中

人观(personhood)之演化(三)被驱动的策略家(motivatedtactician)“被驱动的策略家”,意味着行动者有可资利用的多元信息加工策略,而这些策略的选择,则基于行动者的目标、动机、需要以及社会环境中的力量(Taylor,1998:75)。具体说,社会行动者,有时如“朴素科学家”,对相关任务的信息,进行系统而认知努力的加工,有时又如“认知吝啬者”,在面临任务情景或问题情景时,进行启发式和认知节俭的加工。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总是为了满足其目标和动机。因此,有关社会行动者的线形图象,正被一个复杂的能动者所替代。他能在复杂的社会过程和社会情景中,对范围广泛的信息如即时的社会语境、自身的内在状态和远期目标,保持高度的敏感,并能援引可资利用的社会和文化资源,主动地认知和建构社会实在。社会行动者在社会认知的发动、社会情感的表达和社会行为的实施中,存在联合行动的(co-acting)两套社会认知的加工子系统:第一套子系统,是即时的(spontaneous)、自动的(automatic)、启发式的、认知节俭的(cognitive-effortless)和无意识的(unconscious),第二套子系统,是延迟的(delayed)、可控制的(controlled)、系统的、认知努力(cognitive-effortful)的和特意的(deliberative)(ChaikenandTrope,1999)。社会知识体系的激活和启动:可接近性、可用性和范畴显著性社会知识体系的基本特征:玉米棒隐喻基本单元:范畴/刻板印象(stereotype)

范畴的集合:图式——领域特异性(domainspecificity)范畴的表征:原型和范例范畴的联结模型:模型一:层级模型(如林耐的分类系统)模型二:语义网络联结模型(semanticassociativenetworkmodel)类似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节点和(节点间)距离范畴化之意涵宏观之社会分类体制:原初范畴之获得:age,sex,nationality,birthpalceetc.----社会分类权:国家的符号霸权生命历程中的范畴化能力:元认知能力,从4个月的婴儿”认生反应”开始具体情景中的交互性:自我和他人交互分类(inter-subjectivity).分类和社会秩序涂尔干和莫斯的《原始分类》:神圣对世俗—原初的集体表征--《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赫尔茨《死亡与右手》:右手的优越性/左手的粗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8月)

Douglas:PurityandDanger.《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翻译,民族出版社2008年9月)----对无法分类的恐惧和厌恶分类与社会支配

(vandenBerghe,1973;1978)社会支配论的学者明晰地揭示了社会不平等背后的分类政治学。它由3个系统所构成:在年龄系统和性别系统之外,所有的支配系统都奠基于专断系统(arbitrarysystem)社会分类体制中的尺度、线索或标准,并不必然具有逻辑合理性,尽管它们一旦被确定下来并且付诸实施就有严重后效。主要的人群分类线索,最初都是任意的、武断的和随机的。逻辑意义上,肤色标准,并不必然比头发数目或鼻梁高度等标准更为合理。VandenBerghe(1978)ManinSociety:ABiosocialView.NewYork:Elsevier.----(1973)AgeandSexinHumanSocieties:ABiosocialPerspective.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斯达纽斯和普拉图,2011,《社会支配论》,刘爽和罗涛译,方文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不同国家身份证信息归类启动效应和启动程序(Higginsetal.,1977)实验任务:印象形成/判断实验材料:人格描述(personalitysketch)四种实验条件:valence(效价:positivevs.negative)×applicability(可用性:applicablevs.non-applicable)

刚被启动的范畴对印象判断产生显著影响。启动程序之拓展启动因子:从言语到文化符码(culturalicons)等启动效果:从认知判断到行为(Bargh,etal.,1996)—“衰老”启动影响行走速度.启动时间:暂时/实时启动(temporal/on-linepriming)VS历时启动(chronicpriming)启动频率:一次启动对系列启动社会知识的激活原则(一)在特定语境下,特定范畴的激活基于范畴的可接近性、可用性和显著性(Higgins,1996;ChiuandHong,2006)。第一是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通过范畴启动或被频繁使用,社会知识体系中与特定范畴相对应的“领域—特异的”知识从潜伏和沉睡状态转变为准备状态或待命状态(readiness)。处在准备状态或待命状态的社会知识,类似于行动者手头的工具箱(tool-kit),时刻准备派上用场。

社会知识的激活原则(二)第二是可用性(applicability)。待命状态的社会知识或工具箱,在面对问题情景或任务时,存在两种情况:吻合或者不吻合,匹配或者不匹配。只有吻合或匹配的待命知识,才能被应用,亦即具有可用性,或称之为“吻合优度”(goodnessoffit)。而那些不匹配的知识,尽管被激活而处在待命状态,它们也不会被应用,就象工具箱中不合用的工具一样。可接近性和可用性主要关注行动者的因素。在此之外,希金斯主张特定情景中刺激或线索的显著性(salience)也会激发特定范畴的激活。实验伦理学:道德判断和情感卷入道德判断:行为好坏对错的判断道德哲学路径:边沁的功利原则对康德的绝对律令道德心理学路径:皮亚杰—从效果到动机/从他律到自律fMRI: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两类道德困境:

TrolleyDilemma(电车困境)

FootbridgeDilemma(天桥困境)

情感卷入渗透在道德判断中。

Greene,J.D.etal.2001“AnfMRIInvestigationofEmotionalEngagementinMoralJudgment”.Science,Vol.293,No.14(September):2105-2108.实验伦理学之准则(Haidt,2012)IntuitionComesFirstStrategicReasoningSecondMoralityBindsandBlindsHaidt,J.2012TheRighteousMind.Vintage.(ProfessorofEthicalLeadershipatNewYorkUniversity’sSternSchoolofBusiness).海特,2014,《正义之心》,舒明月、胡晓旭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群体实体性:

进展与反思社会学系09级硕士生刘爽引言什么是群体?群体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我们的主观想象?群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像一个人那样思考与行动?

1.概念解析

2.感知线索

3.感知主体

4.功能与影响

5.结论与展望

1.1Campbell的实体性概念实体性:群体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实体,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一个实体的特征,是一种真实的存在(Campbell,1958:17)。Entitativity:thedegreeofbeingentitative.Thedegreeofhavingthenatureofanentity,ofhavingrealexistence.重要文献:Campbell,D.T.1958.“Commonfate,similarity,andotherindicesofthestatusofaggregatesofpersonsassocialentities.”BehavioralScience,3,14–25.都是密集的人群,哪一个在更大程度上可以被称为一个“实体”/“整体”判断标准:Campbell:群体成员的空间接近性(proximity)相似性(similarity)共同命运(commonfate)确定的边界(completedboundaries)1.2实体性概念的分化Haslam等(2004:65-66):将实体性类比于“物化”(reification)概念:指的都是为某种社会范畴或类型赋予一种具体的、物性的(thinglike)实在,并为该范畴的成员赋予一种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不依赖于观察者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地位。突出了第一个关键要素:群体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客观性。Hamilton等(Hamilton和Sherman,1996;Hamilton等,1998):实体性连续统(continuum):兄弟会松散个体的集合连续统概念体现了不同群体的实体性程度差别重要文献:

Hamilton,D.L.etal.1998.“Perceivingsocialgroups:Theimportanceoftheentitativitycontinuum.”InIntergroupcognitionandintergroupbehavior(pp.47–74).本质性与能动论Brewer等:群体成员的两类共性:一:如共同生理特征等是先天具有的二:如共同目标、共同行为等是后天形成的重要文献:Brewer,M.B.etal.2004.“Dynamicentitivity:Perceivinggroupsasactors.”InThepsychologyofgroupperception:Perceivedvariability,entitativity,andessentialism(pp.25–38).本质论能动性本质论(essentialism)路径:关注群体成员身体特征(如肤色)的相似性(Abelson等,1998;Dasgupta等,1999)等对实体性感知产生的影响。当人们通过群体成员生理特征上的相似性确定某个群体具有内在本质,他们会感知到更高的实体性水平(Rothbart和Park,2004;Yzerbyt等,2004b)。能动性(agency)路径:群体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互依关系、共同目标、共同行动、共同结果等对实体性感知具有重要意义(Abelson等,1999;Gaertner和Schopler,1998;Insko等,1988;Lickel等,2000;Welbourne,1999;Wilder和Simon,1998)。Brewer等(2004):人们感知到群体实体性是因为该群体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会高度彼此依赖,集合在一起共同行动以达成这个目标。叶惠敏等(Ip等,2006):两条路径的系统性研究和整合——实体性感知的二元模型(

Ip等,2006:369)重要文献:Ip,W.(叶惠敏)etal.2006.“Birdsoffeatherandbirdsofflockingtogether”,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Vol.90,No.3,368–381.可感知的同质性(本质论)生理特质共同的心理特质协调的集体行为共同目标可感知的凝聚性(能动论)可感知的实体性总结:“线索”意为客观的、可观测的无论是群体成员的共同生理特征、共同行动、共同目标还是共同结果,它们都是外在于观察者而客观存在的,可以被人们观察到。3.1感知主体的隐喻变迁朴素科学家(naïvescientist)认知吝啬者(cognitivemiser)被驱动的策略家(motivatedtactician)——内隐论对实体性感知的影响——观察者的目标、动机、状态对实体性感知的影响3.2内隐论人格特质是固定的、无法改变的,还是动态的、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不可变——人格实体论(entitytheoriesofpersonality)可变——人格可塑论(incrementaltheoriesofpersonality)人格实体论:当人们将人格视为固定不变的,他们更倾向于用他人的特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在判断群体实体性时也更关注群体成员的共同特质(成员相似性),由此更认可本质论路径。人格可塑论:当人们将人格视为可变的,他们更关注社会群体如何变化发展,由此认为社会群体具有能动性,更认可能动性路径。康萤仪等(Hong等,2001):人格实体论者感知实体性时更关注特质信息,人格可塑论者感知实体性时更关注行为信息。内隐论可以通过情境激活进行改变(Chiu等,1997;Hong等,1999;Levy等,1998;Plaks等,2001)eg.赵志裕等,1997:通过启动改变内隐论重要文献:Chiu,C.(赵志裕)etal.1997.“Laydispositionismandimplicittheoriesofpersonali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3,19-30.3.3感知线索与感知主体的结合McGarty(2004):判断者对群体有一个先在预期(感知主体视角),这种预期与个体接受的刺激信息(感知线索视角)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实体性感知。Reynolds(2004):被观察的群体具有的特征不足以说明该群体是一个实体,还必须理解群体成员如何进行自我定义,也就是说,对感知主体的关注是至关重要的。4.1刻板印象首位黑人总统和首位女同性恋总理的成功就职,是否会改变人们对少数人群体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根据被观察群体具有的不同实体性水平,观察者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与群体有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