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可作茶艺师培训资料)_第1页
中国茶艺(可作茶艺师培训资料)_第2页
中国茶艺(可作茶艺师培训资料)_第3页
中国茶艺(可作茶艺师培训资料)_第4页
中国茶艺(可作茶艺师培训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茶艺中国是茶的故土,茶的种植、加工、品饮及文化,均源自中国,世界的茶文化源自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底蕴。广阔的中国大地,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民族文化,为中国独特的茶艺,精湛的技术奠定了良好的根底。1第一节茶艺分类一、茶艺分类的根本原那么21、同一原那么根据同一种标准,对茶艺表演进行归类,或按同一种茶类、或按同一种茶具等来进行划分。同一种茶类:绿茶茶艺、红茶茶艺;同一种茶具:单壶泡法、盖碗泡法。一、茶艺分类的根本原那么3单壶泡法4盖碗泡法52、个性原那么茶艺不应该和其它雷同;应该具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区别;应该考虑到各方面的自然的和人文的不同属性。6如:服饰不同、风格不同73、功能原那么茶艺的功能性极其重要,是物质与精神结合的综合艺术;以茶艺的功能性划分茶艺类型,更表达茶的功能、茶文化的功能。茶艺的实用性是最根本的和第一位的;8欣赏性9实用性10宗教性11二、茶艺的分类①乌龙茶茶艺:冲泡乌龙茶。有潮汕工夫茶茶艺、台湾工夫茶茶艺、安溪工夫茶茶艺、武夷山工夫茶茶艺、乌龙茶的其它泡法。②绿茶茶艺:冲泡绿茶。包括龙井茶茶艺、碧螺春茶茶艺等。③红茶茶艺:冲泡红茶。包括果味红茶茶艺和浪漫音乐红茶茶艺。④黄茶、白茶、花茶茶艺:冲泡黄茶、白茶、花茶等。如:黄茶及君山银针茶茶艺、白茶及白毫银针茶茶艺、花茶及茉莉花茶茶艺、北京盖碗茶茶艺等。1、按所冲泡茶类分:12乌龙茶茶艺13花茶茶艺绿茶茶艺14红茶茶艺普洱茶茶艺152、按饮用者的行为喜好分类:①民俗茶艺:擂茶茶艺、油茶茶艺、奶茶茶艺、三道茶茶艺、其它茶俗(竹筒香茶、维族香茶、酥油茶、纳西族的盐巴茶、纳西族的龙虎斗);②宗教茶艺:有禅茶茶艺、五台山礼佛茶茶艺;③宫廷茶艺:包括三清茶茶艺、太子茶茶艺和太后三道茶茶艺;④美容保健茶茶艺:包括祛病健身茶、时令保健茶、美容养颜茶、延年益寿茶。16佤族烤茶17彝族养生茶待客茶183、按年代、表现形式、地域社会阶层、操作人分类:按茶艺的年代分类:古代茶艺、现代茶艺;从茶艺的表现形式分类:表演茶艺、生活茶艺、实用茶艺;按茶艺所在地域划分:民俗茶艺、民族茶艺;按茶艺的社会阶层划分:茶艺又可非为宫廷茶艺、民间茶艺、寺庙茶艺等。以表现茶艺的人为主体分类:有宫廷茶艺、文士茶艺、民俗茶艺、宗教茶艺;以表现形式分类,有表演型茶艺和待客型茶艺。19宫廷茶艺20禅茶214、按饮茶器具来划分:壶泡法:紫砂壶、瓷壶。盖碗杯泡法:玻璃杯泡法:225、以民族、民俗来划分:民族茶艺: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白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傣族、纳西族、基诺族、布朗族、景颇族、彝族、佤族茶艺等。23蒙古族咸奶茶、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基诺族凉拌茶,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等。24云南彝族烤茶255、以国家来划分:韩国茶礼26日本茶道27三、茶艺包含的共同层面:每种茶艺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如:含有苦尽甘来之意。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三江侗族打油茶:第一道为酽茶,第二道为咸茶,第三道为甜茶。1、哲学理念28侗族打油茶

—养生为主29敬请品茶2、礼仪标准茶艺包括一定的礼仪标准,这种礼仪标准既包含在迎宾奉茶当中,同时也包含在冲泡的整个过程当中。303、茶艺的艺术表现:任何一种茶艺都应该有自己和其他的茶艺相区别的甚至是独特的或者是唯一的艺术表现。在冲泡之中,同时也有的是表现在器具、茶叶和其他的方面。31每一种茶艺都应该有自身的技术要求,也就是说到达最正确的冲泡效果、最正确的口感、最正确的观感。如观感应表现在汤色的清亮、器具的清新、环境的清雅,以及冲泡人员给欣赏者带来的愉悦感等。4、技术要求32用粗陶罐烤茶33四、茶艺的共同特点:中国茶艺最重要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净。道法自然,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性。崇尚简净是以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朴归真。表达出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1、哲理为先34傣族竹筒茶白族三道茶:苦茶、甜茶、回味茶竹筒茶352、审美为首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中国茶艺虽然有标准要求,但不僵化,不凝滞,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36自由旷达、毫不造作37注重内省,不拘一格38中国茶艺表现出注重意境,百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空灵玄妙与禅机逼人,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一一展现。3、突出个性39黑衣壮打油茶40空灵玄妙禅机逼人414、是实用为佳茶是用来喝的,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国茶艺不仅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都很好地融为一体,追求一种极好的生活享受。42侗族打油茶43侗族打油茶的佐料日本茶道的茶点44五、茶艺“三法〞“四要〞:茶艺有“三法〞“四要〞:茶艺“三法〞:制茶法、烹茶法、佐茶法;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45〔一〕茶艺四要要靠感官鉴定茶的形、色、香、味,定出茶品优劣,不历练难得真功夫。品饮名茶是古今时尚。名茶的形成与贡茶、名山、名人、消费市场关系很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1、要精茶。—茶要好,要懂茶462、要真水。陆羽论择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雨水、雪水是“天水〞,烹茶亦佳。宜茶之水一般要清、活、轻、甘、冽。茶趣之一是择水,汲水自煎茗乃文人雅事。品水文学是茶道开出的奇花异卉。473、要活火。茶有九难,火为之四。烹茶要“活火〞,燃料选择上一要燃烧值高,二要无异味。如何看火候?“三大辨,十五小辨〞是古人的经验。饮食行业谚话曰:“三分技术七分火。〞烹茶用火不易。所以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提出“茶有九难〞火为之四。并说“膏薪庖炭,非火也〞,即有油烟的柴和沾有油腥气味的炭不宜作烤、煮茶的燃料。484、要妙器。茶艺四事,茶具乃其一端。中国茶具在唐代以前是与食器混用,作为品茗专用的茶具草创于唐代,陆羽功不可没;宋承唐制,为适应斗茶游戏有所损益;明清趋于完善,尤以宜兴紫砂壶以其艺术性、文人化而被誉为神品。茶具开展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由粗趋精,历古朴、华美、淡雅三个阶段。茶具的开展与文化同步、与茶道同步。49〔二〕茶艺“三法〞制茶法烹茶法佐茶法502、烹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烹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陆羽?茶经?: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以炭火煮水,一沸时,鱼目似的水泡微露,参加茶末。二沸时出现沫饽,将沫饽杓出,备用。三沸时,将沫饽浇入釜中“救沸〞。待精华均匀,茶汤便好了。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1〕煮茶法51旧时“煮茶〞:烧水开→放盐调味→茶粉入锅→煮沸→舀入茶碗→连汤带茶末吃→“吃茶〞。现代煮茶:水开→投茶→煮沸→喝茶去渣。52〔2〕点茶法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饼茶碾碎成粉末,置碗中,以沸水冲点入碗,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水乳交融,渐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即可。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53茶筅—搅茶公子堆云积雪54〔3〕毛茶法即在茶中参加干果,直接以热水点泡,饮茶食果。茶人于山中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55〔4〕点花茶法明代朱权等所创。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数枚直接与末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蒸腾,双手捧定茶盏,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香、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56〔5〕泡茶法此法明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自然为人熟知。不过,中国各地泡茶之法亦大有区别。由于现代茶的品种五彩缤纷,红茶、绿茶,花茶,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大体说,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浓淡亦随各地所好;近年来宾馆多用袋装泡茶,发味快,而又防止渣叶入口,也是一种创造。573、佐茶法以食为主,以食佐茶:如:苗族打油茶客家擂茶58打油茶—祛寒健体

打油茶工具打油茶佐料59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有好茶,须要:妙器+真水。“宜砂景瓷〞紫砂壶以宜兴产的较好,瓷器宜景德镇产的最好。60第二节茶具选用茶具—又称茶器、茶器具,是泛指完成泡茶、饮茶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狭义而言,仅指泡茶和饮茶的用具。61一、茶具的种类陶土茶具:紫砂茶具、陶质茶具等;瓷器茶具:白瓷茶具、青花茶具等;玻璃茶具:玻璃茶杯、玻璃壶等;金属茶具:金、银、铜、铁、不锈钢;漆器茶具:漆器茶杯、漆器茶托等;竹木茶具:竹木茶杯、竹木茶托等;石器茶具:玉石茶具、玛瑙茶具等。按质地来分类62常用茶具的特点与性状紫砂壶:保温、透气、蓄香,但也容易藏污纳垢。玻璃茶具:透明直观,易散热,不保温,光洁易清洗。陶瓷茶具:具有一定的保温性,透气性中等,光洁易清洗。金属茶具:易散热,外观感觉冰冷。63(一)陶土茶具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创造,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渐演变成比较坚实的硬陶和彩釉陶。陶土器具的开展:土陶→硬陶→彩釉陶陶土器具的质地:粗糙→坚实→多彩、细腻64陶器中的佼佼者——宜兴紫砂茶具65造型独特的紫砂壶66彩釉紫砂壶67陶器中的佼佼者——宜兴紫砂茶具明代(陶庵梦忆):“宜兴罐以龚春(供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不愧色。〞史料记载“供春之壶,胜如金玉〞,“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紫砂茶具创始于宋,明代以后大为流行,成为各种茶具中最惹人珍爱的瑰宝。68历代紫砂壶名师明代:龚春——供春壶明代万历年间:紫砂壶“四大名家〞:董翰、赵粱、文畅、时朋,紫砂壶“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茶艺解说词——大彬淋淋,〔用沸水浇淋壶面〕近代:顾景洲、朱可心、蒋蓉、徐秀裳、汪寅仙、吕尧臣、徐汉裳、谭泉诲、许四海69造型美观大方,质地淳朴古雅、泡茶时不烫手。性能:透气性强、保温性能好、且能蓄留香。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紫砂壶的特点:70瓷器的创造和使用稍迟于陶器;瓷器茶具:白瓷、青瓷和黑瓷三足鼎立。(二)瓷器茶具711、白瓷茶具唐代:白瓷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江西景德镇:质地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而异军突起,技压群雄——中国瓷都。明、清两代:“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72彩瓷茶具73元代:景德镇始创青花瓷茶具74青瓷茶具始于晋代,主产地为浙江。唐代顾况?茶赋?:“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诗人皮日休?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2、青瓷茶具75青瓷生产水平鼎盛时期:宋代浙江龙泉哥窑、弟窑哥窑青瓷茶具:翠玉般、胎薄质坚,釉层饱满,色泽静穆,雅丽大方,如清水芙蓉逗人怜爱,被后代茶人誉为“瓷器之花〞。弟窑瓷器:造型优美,胎骨厚实,釉色青翠,光润纯洁,其中:粉青茶具酷似美玉,梅子青茶具宛如翡翠。76流行于宋代。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彩色也。〞宋代,茶色贵白,所以宜用黑瓷茶具陪衬。黑瓷以建安窑(今在福建省建阳市)所产的最为著名。所生产的兔毫盏,釉底色黑亮而纹如兔毫,黑底与白毫相映成趣,加上造形古雅,特别为日本茶人所推崇。3、黑瓷茶具77(三)漆器茶具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产于福建福州故称为“双福〞茶具。福州产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赤金砂〞等名贵品种。78(四)金属茶具金属茶具是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茶具,主要是用于宫廷茶宴。中国茶道的根本精神是“精行俭德〞,故在茶艺中不提倡使用金属茶具。79铜质长壶80(五)竹木茶具竹木质地朴素无华且不导热,用于制作茶具有保温不烫手等优点。竹木还有天然纹理,做出的茶具别具一格,很耐欣赏。目前主要用:竹木制作茶盘、茶池、茶道具、茶叶罐等,也有少数地区用木茶碗饮茶。81竹木茶具—茶道组〔又称六君子〕82(六)玻璃茶具玻璃茶具是茶具中的后起之秀。玻璃质地:透明、可塑性大。玻璃茶具:晶莹剔透、荣耀夺目、光洁、导热性好,时代感强,价廉物美。83用玉石、水晶、玛瑙以及各种珍稀原料制成的茶具。台湾:木纹石、黑石胆、龟甲石、尼山石、端石的石茶壶都很受欢送。一般用于欣赏和收藏,在实际泡茶时很少使用。(七)其它茶具〔石器茶具〕84玉石茶具85二、茶艺常用茶具的种类以功能将分:〔一〕主茶具〔二〕辅助用品86〔一〕主茶具1、茶壶凌云县大茶壶天福茶集团—天壶87用以泡茶的器具。壶的组成:壶盖、壶身、壶底、圈足。88口延(唇墙)嘴流腹把肩壶身的组成891.1以把划分:①侧提壶:壶把为耳状,在壶嘴的对面;②提粱壶:壶把在盖上方为虹状者;③飞天壶,壶把在壶身一侧上方为彩带习舞状;④握把壶:壶把圆直形与壶身呈90°状;⑤无把壶:壶把省略,手持壶身头部倒茶。90侧提壶

—壶把为耳状,在壶嘴的对面91提梁壶

—壶把在盖上方为虹状者92飞天壶

—壶把为彩带习舞状93握把壶

—壶把圆直形与壶身呈90°状941.2以盖划分:①压盖:盖平压在壶口之上,壶口不露;②嵌盖:盖嵌入壶内,盖沿与壶口平;③截盖: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只显截缝。951.3以底划分:①捺底:将壶底心捺成内凹状,不另加足;②钉足:在壶底上加上三颗外突的足。③加底:在壶底四周加一圈足。961.4以有无滤胆分:①普通壶:上述的各种茶壶,无滤咀。②滤壶:在上述的各种茶壶中,壶口安放一只直桶形的滤胆或滤网,使茶渣与茶汤分开。971.5以形状分①筋纹形;②几何形;③仿生形;④书画形等。982、茶船放置泡茶用具的垫底茶具。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形状:盘状:船沿矮小,整体如盘状。夹层状,茶船制成双层,上层有许多排水小孔,使冲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层,并有出水口,使夹层中的积聚之水容易倒出。99茶船100碗状:船沿高耸老树头茶船1013、公正杯:亦称茶盅、茶海盛放泡好的茶汤。因有均匀茶汤浓度的功能,故亦称公平杯。①壶形盅:以茶壶代替用之。②简式盅:无盖,从盅身拉出一个简单的倒水口,有把或无把。102公正杯103茶滤茶海1044、闻香杯〔细长、高瘦〕先盛放茶汤,再倒入品茗杯,闻嗅留在杯底余香之器具。1055、品茗杯盛放泡好的茶汤并饮用的器具。形状: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状;敞口杯:杯口大于杯底;直口杯:杯口与杯底同大。106品茗杯107古代的品茗杯108盖杯:有盖子的茶杯,有把或无把。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茶杯1096、杯托:放置茶杯的垫底器具。盘形:托沿矮小呈盘状。碗形:托沿高耸,茶杯下部被托包围。高脚形:杯托下有一圆柱脚。圈形:1107、盖置:放置壶盖、盅盖、杯盖的器物。既保持盖子清洁,又防止沾湿桌面。托垫式,形似盘式杯托,支撑式:圆柱状,从盖子中心点支撑住盖,或筒状物,从盖子四周支撑。1118、盖碗又称三才杯,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可泡茶,可泡、饮合用。112三才杯碗〔盏〕杯托天、地、人共同化育甘露之美。盖113〔二〕辅助用品——泡茶、饮茶时所需的各种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1.布巾类:2.托盘类:114l、布巾类:①桌布②茶巾115①茶巾盘;②敬茶盘〔茶托〕;③茶盘;④茶荷茶托2、托盘类:116茶道组茶匙茶镊茶道筒茶漏茶那么茶针3、茶道组〔又称六君子〕①茶道筒;②茶针;③茶匙;④茶那么;⑤茶镊;⑥茶漏。117茶荷:盛放茶叶,便于欣赏。118三、主茶具的选择与配备茶壶、茶海、茶杯、杯托、茶船;符合泡饮茶的功能要求;实用、便利;容量及数量的搭配。119〔一〕茶壶120实用型选壶原那么:壶嘴、壶口与壶把顶部应“三平〞,应稳重;易于掌握重心:壶把提拿时重心垂直线所成角度应小于45°;出水流畅:不漏水,壶嘴可断水,无余水沿壶流外壁滴落。121〔二〕茶海〔公正杯、茶盅〕功能:调匀茶汤浓度、滤渣;与茶壶搭配使用;容量与茶壶一致,或为壶的1.5~2.0倍。122〔三〕茶杯功能:盛装茶汤。用于饮茶,还便于观看汤色。要求:持拿不烫手,啜饮又方便。盛茶量:七分满。俗语:“茶七饭八酒满〞。“酒满敬人,茶满欺人〞。123茶杯大小挑选的一般准那么与茶壶匹配:泡一壶刚好巡一轮。与人数匹配:按人头数配齐,一般均以双数配备。与茶类匹配:乌龙茶杯略小;黑茶类杯略大。124茶杯色泽挑选的一般准那么杯外侧应与壶的色泽一致,内侧的颜色对汤色的影响极大,为观看茶汤真实的色泽,宜选用白色内壁。青瓷:有助于绿茶茶汤“黄中带绿〞的效果;牙白色瓷:可使桔红色的茶汤更娇柔;紫砂和黑釉:那么不易观看汤色的色泽、明亮度,但一般饮用时可使茶汤显得更加醇厚。125茶杯挑选一般的准那么杯的只数:一般均以双数配备杯子。测知茶壶盛水量:在购置成套茶具时,可在壶中盛满水,再一一注入杯子,看是否相配。126四、茶具与茶类的搭配主要是以色泽上的搭配为主。127茶具的色泽茶具的色泽—指制作材料的颜色和装饰图案花纹的颜色。冷色调:包括蓝、绿、青、白、灰、黑等色,暖色调:包括黄、橙、红、棕等色,凡用数色装饰的茶具可以主色划分归类。128

茶具与茶类色泽的搭配茶器色泽的选择:指外观颜色的选择搭配。选配原那么:要与茶叶相配,饮具内壁以白色为好,能真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注意主茶具中壶、盅、杯的色彩搭配,再辅以船、托、盖置,力求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以主茶具的色泽为基准,配以辅助用品。可根据所泡茶类选用。129〔一〕绿茶类—冷色名优茶:透明无花纹、无色彩、无盖玻璃杯;或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130大宗茶:单人用具,夏秋季可用无盖、有花纹或冷色调的玻璃杯,春冬季可用青瓷、青花瓷多人用具,宜用青瓷、青花瓷、白瓷等各种冷色调壶杯具。131〔二〕红茶类—暖色条红茶:紫砂(杯内壁上白釉)、白瓷、白底红花瓷、各种红釉瓷的壶杯具、盖杯、盖碗。红碎茶:紫砂〔杯内壁上白釉〕以及白、黄底色描橙、红花和各种暖色瓷的咖啡壶具。132〔三〕乌龙茶类—冷色轻发酵及重发酵类:白瓷及白底花瓷壶杯具或盖碗、盖杯。半发酵及轻、重焙火类,朱泥或灰褐系列炻器壶杯具。半发酵及重焙火类,紫砂壶杯具。133〔四〕花茶茉莉花茶:冷色,玻璃杯,青瓷、青花瓷等盖碗、玫瑰红茶:暖色,玻璃杯,斗彩、五彩等盖碗、盖杯、品种的盖碗、盖杯、壶杯具。134〔五〕普洱熟茶〔黑茶〕—暖色135普洱生茶〔晒青绿茶〕—冷色136闻香品茶分茶洗茶净器投茶冲泡137茶艺:“四要〞、“三法〞:“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四者缺一不可;“三法〞:制茶法、烹茶法、佐茶法,茶道寓于其中。138一、茶叶的烹制与品饮二、清饮茶冲泡法三、添加茶冲泡法四、配料茶制作法五、冰茶制作法第三节泡茶方法1391.煮茶法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烹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常称为:唐煮一、茶叶的烹制与品饮140将饼茶研碎→茶末。煮水,以炭火烧开至一沸。一沸时,鱼目似的水泡微露之时,便参加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将沫饽杓出,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救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入釜中,称为“救沸〞、“育华〞。待精华均匀,茶汤便好了。斟茶: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同分甘苦之意。1412.点茶法-----(抹茶)宋代:斗茶时用之。流程:饼茶→碾成粉→茶碗→冲入沸水→茶筅→用力击打→茶水交融→渐起沫饽→如堆云积雪。一人一碗,一气饮下。领略其中的意趣:茶中寄托着对人生的希望,增添搏击的勇气。142茶筅143点茶:1443.毛茶法即在茶中参加干果,直接以热水点泡,饮茶食果。茶人于山中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如:八宝茶〔绿茶、枸杞、菊花、红枣、芝麻、参片、核桃、冰糖、〕1454.点花茶法为明代朱权等所创。将含苞欲放梅花、桂花、的茉莉花、玫瑰等蓓蕾数枚直接与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蒸腾,双手捧定茶盏,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香、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146点花茶法1475.泡茶法此法明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中国各地泡法大有区别。红茶、绿茶,花茶,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发茶味,显其色,不失真香。浓淡亦随所好。袋泡茶,发味快,而又防止渣叶入口。148二、清饮茶冲泡法茶→水→品茶。是最通常的饮用方法。茶类不同,冲泡的方法亦有所区别。149〔一〕名优绿茶——玻璃杯泡法150绿茶茶艺根本步骤:1.备器2.净器3.赏茶4.投茶5.润茶6.冲泡7.敬茶8.品茶9.收具10.谢茶151绿茶茶艺根本程序:第一道——

冰心去凡尘第二道——

叶嘉酬宾第三道——

清官迎佳人第四道——

甘露润莲心第五道——

凤凰三点头第六道——

敬奉香茗第七道——

慧心悟茶第八道——

百仓归一152龙井茶冲泡龙井茶品质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153〔二〕花茶、黄茶、白茶——盖碗泡法盖碗既用来泡茶,又是喝茶的器具。154〔三〕普通茶类绿茶、花茶、黄茶、白茶、工夫红茶原料一般;价位中等;饮茶人数较多;饮茶为主、解渴为主。155壶泡法小壶泡茶156大壶泡茶157〔四〕乌龙茶泡法乌龙茶因地区差异和泡茶用具不同,方法略异。158乌龙茶泡法根本步骤1.备具2.赏茶3.烫具4.投茶5.润茶6.冲泡7.泡茶

8.出茶

9.分茶10.闻香11.观茶12.品茶159乌龙茶泡法〔工夫茶艺〕根本程序

〔组合3:单壶双杯泡法〕1.孔雀开屏。10.玉液移壶。2.叶嘉酬宾。11.祥龙行雨。3.大彬淋淋。12.凤凰点头。4.乌龙入宫。13.龙凤呈祥。5.精茗蓄香。14.鲤鱼翻身。6.高山流水。15.捧杯敬茶。7.春风佛面。16.喜闻高香。8.重洗仙颜。17.鉴赏汤色。9.假设琛听泉。18.尽杯谢茶。1601、壶泡法组合1:壶盅双杯泡法;组合2:壶盅单杯泡法;组合3:单壶双杯泡法;组合4:单壶单杯泡法。161组合1:壶盅双杯泡法这是通常所说的“台湾工夫茶艺〞泡法;主茶具:紫砂壶、茶海、闻香杯、品茗杯;与众不同:有闻香杯;目前大局部茶艺馆常用此泡法。162壶盅双杯泡法163组合2:壶盅单杯泡法主茶具:紫砂壶、茶海、品茗杯。无闻香杯。分茶时,茶海将茶直接倒入品茗杯中。茶海起调匀茶汤滋味浓淡的作用品茶时:先端杯闻香,再观色,后分三口啜饮。164组合3:单壶单杯泡法即所谓的“潮汕工夫茶艺〞泡法;有紫砂壶、品茗杯;无闻香杯和茶海。165单壶单杯泡法—调匀茶汤的方法:需通过操作手法调匀茶汤。关公巡城:循环分茶。韩信点兵:点斟分茶。如:潮汕功夫茶166潮汕功夫茶根本程序1.焚香静气,活煮甘泉。10.鉴赏汤色,喜闻高香。2.孔雀开屏,叶嘉酬宾。11.三龙护鼎,初品奇茗。3.大彬淋淋,乌龙入宫。12.再斟流霞,二探兰芷。4.高山流水,春风佛面。13.二品云腴,喉底留甘。5.乌龙入海,重洗仙颜。14.三斟石乳,荡气回肠。6.玉液移壶,再注甘露。15.含英咀华,领悟岩韵。7.祥龙行雨,凤凰点头。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8.龙凤呈祥,鲤鱼翻身。17.名茶探趣,游龙戏水。9.捧杯敬茶,众手传盅。18.宾主起立,尽杯谢茶。167组合4:单壶双杯泡法主茶具:紫砂壶、闻香杯、品茗杯。需通过操作手法调匀茶汤。关公巡城:循环分茶。韩信点兵:点斟分茶。1682、盖碗泡法组合1:盖碗+品茗杯;组合2:盖碗+茶海+品茗杯;组合3:盖碗+茶海+品茗杯+闻香杯。169盖碗组合1:盖碗+品茗杯即是所谓的“闽南泡法〞。盖碗为瓷质,品茗杯也多为瓷质,玻璃杯也可。用于冲泡高香、轻发酵、轻焙火的乌龙茶较佳。170盖碗组合1:盖碗+品茗杯171盖碗组合1泡法—调匀茶汤的方法:同潮汕功夫茶;需通过操作手法调匀茶汤。关公巡城:循环分茶。韩信点兵:点斟分茶。172组合2:盖碗+茶海+品茗杯173盖碗组合3:盖碗+茶海+闻香杯+品茗杯174三、添加茶冲泡法准备好茶水:茶叶+沸水→茶汤;再参加各种调味料。如:牛奶红茶;柠檬红茶、果汁(果晶)茶、姜、盐、绿茶等。薄荷绿茶175牛奶红茶及柠檬红茶制作法:①茶具:茶罐、茶匙、赏茶盘,有柄杯、茶壶、有胆滤壶(杯)、糖缸(带夹)、奶缸、柠檬切片盘(带夹);②原料:红茶、糖块、牛奶、柠檬片;③作法:茶汤+糖块+牛奶+柠檬片→饮用;④品质:甜醇、暖胃、营养好。176四、配料茶制作法配料:各种干果、果仁、食用中药;增加茶的保健和滋补功能。泡法:配料+茶叶+沸水→饮〔食〕用。177侗家打油茶〔一〕配料:主料有:茶叶、蕨粑;斋粑;油炸的花生仁、炒黄豆、红薯干、阴米、爆谷、油炸粉条、嫩玉米等等。佐料有:食盐、红糖、茶油、生姜、胡椒〔花椒〕、辣椒、蒜瓣、芝麻等。178〔二〕侗家打油茶做法:侗家打油茶:酽茶、甜茶、回味茶;炒制油茶汤:茶叶→热水→烫洗→下锅→茶油+葱白+姜块+大蒜→爆炒→边炒边锤打→加水+盐→煮沸→滤出茶水→油茶汤。入碗:蕨粑、油炸花生仁、炒黄豆、红薯干、爆炒米花、油炸粉条、嫩玉米→小碗→油茶汤→饮(食)用。在烧第二锅油茶时,那么加红糖。以示先苦后甜的喻意。179侗家打油茶180五、冰茶制作法①准备:有柄玻璃杯、冰块缸(带夹)、糖缸(带夹),茶罐、冷却壶、有胆滤壶、水壶、茶匙等。②原料:茶叶、冰块;③作法:茶汤+冰块→品饮;④品质:凉爽可口。181一、泡茶要领二、艺美的根本功第四节茶艺人员根本功182一、泡茶要领初学者:最初:单纯模仿他人的动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经过不断练习,不断思索,渐渐由形似到神似;再进一步成熟,就有了自己的风格和创造,甚至成为一个流派。1831、“神〞是艺的生命“神〞指茶艺的精神内涵,是茶艺的生命,是贯穿于整个沏泡过程中的连结线。沏泡者的脸部所显露的神气、荣耀、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等,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境界,对他人的感应力也就不同。反映沏泡者对茶道精神的领悟程度。184初学如何提高自己的神韵:应平时多看文史哲类图书,欣赏艺术表演等;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及领悟能力,才能在不断实践中体会到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茶艺“神〞之所在。1852、“美〞是艺的核心茶艺美: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美: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心灵: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186敬客礼仪泡茶前由客人“选点茶〞,可用数种花色样品由客人自选,“主从客意〞,以表达主人对宾客的尊重;同时也让客人欣赏了茶的外形美;置茶时不可用手抓取茶样,这是讲文明卫生的表现;冲泡时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犹如对客人行三鞠躬。187茶艺操作敬茶时的手势动作,茶具的放置位置和杯柄的方向,茶点的取食方便等均需处处为客人着想。在整个泡茶的过程中,沏泡者始终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操作,双手配合,忙闲均匀,动作优雅自如。使主客都全神贯注于茶的沏泡及品饮之中,忘却俗务缠身的烦恼,以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1883、“质〞是艺的根本品茶的目的是为了欣赏茶的质量。一人静思独饮,数人围坐共饮,乃至大型茶会,人们对茶的色、香、味、形之要求甚高,总希望饮到一杯平时难得一品的好茶。沏泡者在懂茶知茶不多的情况下,更要谦虚谨慎,向他人求教,自己试泡,待掌握了茶性,就能充分开展茶的品质特征。189如何泡好一杯茶:以茶配境、以茶配具、以茶配水、以茶配艺。例如,绿茶冲泡,要保持“三绿〞。名优绿茶的“三绿〞:“干茶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贮存:要低温、要避光、要隔氧沏泡时:水温不能太高、不能闷茶〔不能加盖〕、可先洗杯再鉴赏茶叶。如何泡好一杯茶190冲泡名优绿茶时,泡茶水温要求稍低,宜用85℃左右的开水冲泡,防止高温烫熟叶底,不使汤色、叶底泛黄。降低水温的方法:提高水壶,细水冲泡,让水较快散;不加盖冲泡,让水较快散热;开水后翻开壶盖,待水汽平息;先将开水过到茶海中,再冲泡。如何泡好一杯茶191乌龙茶、黑茶冲泡时,宜用沸水。水开即用。可先欣赏茶叶,再温杯烫壶;温杯烫壶后,紧接着就投茶、泡茶;还用开水浇淋壶面,可使茶壶保持较高的温度。内外夹攻、重洗仙颜。如何泡好一杯茶1924、“匀〞是艺的功夫匀:茶汤浓度均匀。茶艺操作速度均匀。各道茶的汤色、香气、滋味最接近,不浓不淡,恰到好处。操作速度不急不躁,沉着淡定,让人感觉到沉稳老道。193茶汤浓度均匀的做法:两次冲泡:适用—绿茶、花茶泡法。第一次:润茶。先转动手腕冲入容器1/4一1/3的水量,谓之浸润泡,让茶叶吸水舒展(约20~60秒),茶叶内含物处在半溶解状态。第二次:正式冲泡。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冲水入杯,使茶叶上下翻动,茶叶内含物均匀溶解在茶汤中,到达茶汤均匀的目的。194有茶海的做法:玉液移壶:将茶汤先倒入茶盅(亦称茶海、公正杯),待其均匀后,再分注入杯。无茶海的做法:“关公巡城〞:用壶泡茶,在分茶汤时要用巡回分茶法(美称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并以最后几滴茶汤点入茶杯中,调节各杯之间的浓度。1955、“巧〞是艺的水平沏泡技艺能否巧妙运用是沏泡者的水平。初学者,就要注意因季节、制作工艺、品质特征等的不同来改变茶与水的比例,调整水温和控制时间等。要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才能提高,从单纯的模仿转向自我创新。196茶艺“巧〞的表达巧选茶:季节、顾客的性别、喜好;巧用水:水质、水温;巧操作:先后、轻重、缓急。197二、艺美的根本功通过仪表美及内心美来表达;通过日常生活的锻炼和培养;渐渐养成高雅文明的气质。198㈠

容貌不但外表美,还要内在美,内在美更显重要。较高的文化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以勤奋、神韵、真情、技艺动人;自信,灵气逼人。199仪表修饰:整洁大方。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200㈡

姿态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推崇姿态的美高于容貌之美。古诗“一顾倾人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