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第十二中学2021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锦州市第十二中学2021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锦州市第十二中学2021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辽宁省锦州市第十二中学2021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辽宁省锦州市第十二中学2021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锦州市第十二中学2021年高一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作为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扬州老人王子琪评论当下的抗日电视剧说,剧情都差不多,但当时国军大部分是没有钢盔的,我们的装备要比日军低好几个档次。电视里的国军都戴着钢盔,穿着得体的军装,这在当时不大可能。杀一个鬼子,就有一个甚至多个战友倒下,这才是真实的情况,电视剧里以一敌十的“神人”,太夸张了。他的这番话A.渗透全民抗战的意识B.肯定抗日神剧的斗争精神C.呼吁抗日影视剧创作D.再现抗日斗争的历史真实参考答案:D【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抗战老兵的这番话真实再现了抗战的状况,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全民抗战,故A项排除;材料“电视剧里以一敌十的“神人”,太夸张了”说明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影视创作的态度,故C项排除。2.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亊长江丙坤表示,“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进重要的基石。台湾同胞应该深刻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共同为两岸和平作出贡献。“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认同社会主义制度C.承诺实现和平统一D.认可“一国两制”参考答案: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A项正确;“九二共识”没有涉及台湾方面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九二共识”没有涉及承诺实现和平统一、认可“一国两制”,排除CD。所以选A3.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参考答案:B考点: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A项与题意相悖;题干反映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是因清朝官员深为不满,B项正确;C项题干未反映、涉及;D项也是题干未能反映与涉及。4.下列素材中,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A.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B.“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C.“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美苏“冷战”与多极化格局关系的准确理解。“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反映的是多极化趋势出现,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故选D。A项是冷战的序幕;B项是冷战在经济领域里的表现;C项是冷战的军事上的表现。考点:当代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争锋·冷战5.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下列各项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B.宰相对皇帝负责

C.皇帝是国家元首

D.议会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参考答案:C略6.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B.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C.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参考答案:B【详解】“尚复被水旱之灾”说明农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不能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C项正确,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说明自然灾害和税收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一一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小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变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参考答案:D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材料未体现,故选A;

各国之间相互借鉴材料未体现,故B错误;

变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表述错误,故C错误;

从“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完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可知,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故D正确.

故选D.

8.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叔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推行分封制D.修筑长城参考答案:B9.下图发表于1951年6月18日: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小标题: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时代》周刊称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B.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C.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参考答案:A10.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①垄断组织的出现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②电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新殖民主义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④通讯手段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11.2016年7月14日,法国尼斯遭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很多无辜群众死伤。不久,德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世界各国对此纷纷谴责。在如今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恐怖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渐遭到挑战B.世界民族不对等性加剧了局部动荡C.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D.冷战思维深刻影响着欧盟对外政策参考答案:C材料说明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它的存在无疑是对世界和平的挑战,也说明当今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故选C项;“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点睛:材料“法国尼斯遭受恐怖袭击”“恐怖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点。12.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A.城市化进展显著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参考答案:A【详解】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有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且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13.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参考答案:C14.有人说“雅典在名义上是民主政治,但事实上权力是在第一公民手中”,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只有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C.除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掌握国家民主的主体是少数成年男性参考答案:D15.欧盟建立的背景是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日益加剧B.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且相互间消除了贸易障碍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欧洲国家感受到竞争压力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欧洲各国急欲联合自保参考答案:A16.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对材料中“革命性、民主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了君主专制,实现了三民主义

B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D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参考答案:B17.《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A.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B.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C.成为维系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D.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参考答案:A宗法制是用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的政治制度,排除B’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排除C,选A;D没有揭示材料的实质,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的一般知识。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支柱,前者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表现为尊卑有序。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而实施。礼乐制度是为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故选A。18.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A.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C.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D.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参考答案:D19.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D.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是篆书的特点,而题干中图示字体属于行书,故A项排除;“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符合行书的特点,与图示字体特点相一致,故B项正确;“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与行书不一致,故C项排除;“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与行书不合,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书法艺术20.以下条文摘自不同的法律文件,其中最有可能引自英国《权利法案》的是:A.“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B.“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C.“行政权力赋予合众国总统。……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D.“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参考答案:B21.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

)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C.日本旨在侵占全国

D.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参考答案:D22.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在许多欧洲国家把哥伦布作为英雄进行纪念的时候;在美洲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行为,他们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还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这表明A.欧洲与美洲结怨由来已久B.历史的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C.两种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D.世界发展是欧洲文明主导的参考答案:B欧洲国家把哥伦布作为英雄进行纪念、墨西哥印第安人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体现,故选B;AC都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的表现,而不是后人的态度和看法,故排除AC;D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点睛:同样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看,都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我们读者需要从中读出这些不同,还要学会分析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及其不同的影响。这种分析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评论者的立场及其看问题的角度。23.2009年7月5日,以热比娅为首的“疆独”分子在乌鲁木齐制造了“7·5事件”。这一行径()①严重破坏了民族团结

②不利于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③遭到了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强烈谴责

④不会动摇党在新疆地区的民族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当代维护统一的斗争。根据民族关系的常识,很容易判断出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24.“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如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却完全被忽略了。”材料所述的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C25.宗法制度的核心是A.大宗小宗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礼乐制

D.世卿世禄制参考答案:B26.“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C.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参考答案:D27.集市贸易在隋唐时期就已发展起来,但在建国后曾销声匿迹。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C.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参考答案:D略28.有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一“伟大创举”是()A.实行政党政治

B.实行联邦制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创立内阁制参考答案:C29.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师孙立群教授说过:“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封建统治者长期执行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ACD三项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要求,故排除;B项体现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与统治者长期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相矛盾,故B项正确。30.历史学习中,某同学创作了一幅“思维导图”(下图)。该“思维导图”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确立具有()

A.渐进性 B.多样性C.曲折性

D.偶然性参考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10分)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地主经济是独具特色的,与西欧的领主经济不同,地主经济是在土地可以市场交换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战国时期地主制经济形成之日起,土地的买卖就和土地占有的地主制相结合。地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官僚地主,一类是庶族地主。前者和国家政治权力结合在一起,往往通过自己代理的国家权力的运用实现其经营和扩张。历代的贪官都可以在其占据高位的时期实现自己土地占有的爆炸式扩张,例如明代的刘瑾、清代的和珅都是通过自己的政治权力的占有来经营地产的。庶族地主和官僚地主不同,是和乡族社会紧密结合的土地经营者。庶族地主和宗法宗族组织结合在一起,也和地缘势力相结合。在前近代的江南,存在着宗族制度下的义田、义学、义仓。血缘、地缘、业缘是乡族社会的主要结构方式。这种乡族社会的关系可以从农村延伸到城市,本省本地到外省外地。庶族地主的这种乡族势力,官僚地主也是拥有的,只不过不是其主要特征。国家对土地和农业实行管理调控,即对地主经济实行保障,也实行限制。这就为大量的自耕农和“自由”佃农的存在提供了空间。自耕农在长江以北多数时候是主要的经济形式,自耕农也是和宗族村社结合在一起的。庶族地主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代,靠经营得法发展家业。地主和农民在乡族村社中结合在一起,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并不构成直接的对抗,相反在社会安定的时代,二者实现和谐共处却是可能的。回答问题: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地主和庶族地主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答案:官僚地主:与国家权力结合,利用国家权力扩张。庶族地主:与乡族社会结合,靠自身经营发展家业。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排日行动再发展下去,也许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哪些兵力,与关东军协商后由参谋部本部作战部提出计划。”﹣﹣引自1931年7月《日本陆军省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材料二“当时,守卫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兵力,总计不过一万零四百人,而在其周围有二十二万中国军队。情况突然紧急起来,同时,居住该地的一百万帝国居民也陷于严重的恐慌和不安之中,我军关心这种情况,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为了这个目的,迅速开始行动,排除抵抗,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装。﹣﹣引自1931年9月24日《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材料三“九月十八日事件之发生,我方不外毅然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引自1932年8月25日《日本外相田康哉关于满洲问题的演说》请回答:(1)你认为这三则材料的内容哪则是真实的?哪则是虚假的?为什么?(2)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地方?(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驳斥材料三的日本“出于正当防卫”的观点。参考答案:考点:9R:侵华日军的罪行.分析:(1)解答的关键是从资料的出处切入,结合日本的侵华战争进行思考;(2)解答的关键是从“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正当防卫”切入,结合日本的侵华战争性质进行思考;(3)解答的关键是从驳斥“正当防卫”切入,结合日本的侵华战争罪行进行思考.解答:(1)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九.一八”的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的“方案大纲”.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是虚假的,它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站在侵略者立场上为自己的侵略罪行进行辩护的材料;(2)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二说日本“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材料三说日本“出于正当防卫”;(3)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二说明“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好了发动“军事行动”侵略的“方案”和“计划”;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军队并未先进攻日军,是日军“先发制人”,“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器”.所以材料三中说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答案:(1)材料一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九.一八”的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的“方案大纲”.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是虚假的,它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站在侵略者立场上为自己的侵略罪行进行辩护的材料.(2)材料二说日本“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材料三说日本“出于正当防卫”.(3)材料二说明“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制订好了发动“军事行动”侵略的“方案”和“计划”;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军队并未先进攻日军,是日军“先发制人”,“解除驻在附近的中国军队的武器”.所以材料三中说的“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出于正当防卫之行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学者对近代中国某一纲领的评论材料二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民。——摘编自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是对太平天国时期某一政治纲领的评价,这个纲领是什么?为什么说“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从中体现出哪些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制”的基本认识。参考答案:(1)《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应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内容:主权归属全体国民,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参议院掌握立法权,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认识:法律制度的制定必须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体现人民的要求和意愿,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根据“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对《资政新篇》的评价。之所以说“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主要是因为《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应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综合材料二即可作答,如主要涉及到国家主权的归属、人民权利的内容、政权的运作方式等。对“法制”的认识可从制定的目的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进行总结,言之有理即可。34.阅读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