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_第1页
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_第2页
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_第3页
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_第4页
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蓝细菌一类含有叶绿素、具有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最大特点是含有光合色素与蛋白,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自养菌。它的发展使整个地球大气从无氧状态发展到有氧状态,孕育了一切好氧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而且使得无机物转化成了有机物。

第三节蓝细菌一类含有叶绿素、具有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1蓝细菌的归属蓝细菌曾一直被称作蓝藻或蓝绿藻,归属于裂殖植物门裂殖菌纲、裂殖藻纲。20世纪80年代,才发现蓝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含有叶绿素,具有光合作用,改属原核生物界兰细菌门,共有150个属,2000多个种。

蓝细菌的归属蓝细菌曾一直被称作蓝藻或蓝绿藻,归属于裂殖植物门2蓝细菌与细菌、真核生物的区别蓝细菌:自养菌,释放氧气。细菌:腐生菌或兼性腐生。

蓝细菌:无叶绿体,无真核,70S核糖体,含肽聚糖,对青霉素和溶菌酶敏感。真核藻类:有叶绿体,真核,80S核糖体,不含肽聚糖。蓝细菌与细菌、真核生物的区别蓝细菌:自养菌,释放氧气。3蓝细菌的生态自然界中,蓝细菌的踪迹广泛分布在河流、湖沼和海洋等水体中,贫瘠的沙质海滩和荒漠的岩石、土壤上,“先锋生物”。与各类植物的叶腔、裸子植物的根、地衣进行共生。蓝细菌的生态自然界中,蓝细菌的踪迹广泛分布在河流、湖沼和海洋4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5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6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7一、细胞形态1、单细胞:直径3~10μm,裂殖后,子母细胞立即分离。2、单细胞群体:裂殖分裂面多个并且不规则,子母细胞包含在同一个胶质鞘中,形成群体,“水华”。3、丝状体:在一个平面反复裂殖,子、母细胞连成丝状,称“藻丝”,加上衣鞘,称“丝状体”。藻丝数目、粗细,因种而异。除颤藻外,都具有异形胞。一、细胞形态1、单细胞:直径3~10μm,裂殖后,子8二、细胞结构1、胶质鞘:细胞壁向外分泌的胶质物,果胶为主,少量纤维素。比例因种而异,坚硬或易水化。含有非光合作用的红、兰、灰等色素。2、细胞壁:组成与G-菌相似,含有肽聚糖内层和脂多糖外层。无鞭毛,能滑行运动。3、细胞膜:包含周质(细胞质)的膜。4、核质区:拟核区、核区、中央区。二、细胞结构1、胶质鞘:细胞壁向外分泌的胶质物,果胶为主,少9二、细胞结构5、周质区(细胞质):光合色素区,核质区的四周。接近膜,色深。色素为叶绿素和藻胆蛋白色素,比例随环境而变化,颜色也改变。周质区含液泡、脂肪滴、多聚糖颗粒(兰藻淀粉)、兰藻颗粒体(多肽)、羧基化体(含DNA和酶,与CO2固定有关)、气泡(水生)、光合器。二、细胞结构5、周质区(细胞质):光合色素区,核质区的四周。10二、细胞结构6、光合器:分为类囊体、藻胆体。类囊体由胞膜内陷形成,平行或卷曲状排列在膜内侧,呈盘状结构。含有叶绿素a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海胆酮和玉米黄质的含氧类胡萝卜素(光合色素)和传递光合电子的系统。藻胆体呈颗粒状结构,常成对地面分布在类囊体表面,由藻兰蛋白(藻胆蛋白)75%、异藻兰蛋白12%和藻红蛋白以及一些无色多肽组成的聚合体。藻兰蛋白由蛋白质和辅基―藻青素、藻红素组成,接受光能,并传给其它色素,如异藻兰素。还可以保护其它色素免受光的氧化作用的影响。只有紫色胶杆菌没有类囊体、藻胆体,叶绿素直接位于细胞膜,藻胆蛋白(藻兰蛋白)以连续片层附着在细胞膜的内表面。二、细胞结构6、光合器:分为类囊体、藻胆体。类囊体由胞膜内陷11蓝细菌的光能转化(PSⅠ)光

→chla

→P700(E’+400)→FeS铁硫蛋白

→Fd可溶性铁氧还蛋白→Fp铁氧还蛋白

→NADP+

P700←PC←f←b559←PQ←b563----FeS(PSⅡ)光→藻青素/藻红素→异藻蓝素→P680(E’+800)→还原型质体醌→PQ蓝细菌的光能转化(PSⅠ)光→chla→P700(E’+12蓝细菌的非环式电子传递途径图----Q·Phc-藻蓝蛋白;Phe-藻红蛋白;Aphc-别藻蓝素;PQ-质体醌;

Pc-质体蓝素(Pla-stocyanin);Chl-叶绿素;f-细胞色素;Fd-铁

氧还蛋白;Fp-黄素蛋白

蓝细菌的非环式电子传递途径图13蓝细菌的光能转化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反应体系由光合系统Ⅰ、Ⅱ偶联而成。光合系统Ⅰ、Ⅱ均由天线色素、光同化色素、初级电子受体及电子供体4部分组成

蓝细菌的光能转化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反应体系由光合系统Ⅰ、Ⅱ偶联14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在光合系统Ⅰ中,类胡萝卜素吸收传递光子,叶绿素aP700(光同化色素)吸收光子能量被激发,放出1个高能e。高能e先传递到初级e受体Fe-S,再经次级e受体铁氧还蛋白(Fd)、黄素蛋白(Fp)传递给NADP。每传递2e,结合光合系统Ⅱ中H2O光解释放的2H+形成还原力NADPH2。P700失去e带正电荷。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在光合系统Ⅰ中,类胡萝卜素吸收传递光子,叶绿15蓝细菌的光能转化Ⅱ中,藻兰蛋白等吸收光子,叶绿素aP680受光子激发,发射高能e至初级电子受体CoQ,该e从CoQ经ETC自动流向P700时释放能量形成ATP,带正电荷的P700得到e复原。Ⅱ中的P680失去e,成为强氧化剂,在Mn2+的催化下使H2O氧化裂解。H2O光解,放出2e、2H+和O2。2e使带正电荷的P680复原,2H+参与光合系统Ⅰ中ETC末端NADP还原为NADPH2的过程,O2同时释放。在光照条件下,Ⅰ、Ⅱ偶联,H2O不断光解,O2、ATP及NADPH2不断产生,为蓝细菌、藻类及绿色植物细胞生物合成及生长发育提供条件。蓝细菌的光能转化Ⅱ中,藻兰蛋白等吸收光子,叶绿素aP680受16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在PSⅡ中,位于藻胆蛋白中的藻青素、藻红素吸收光子,把能量传给异藻蓝素,再传给中心叶绿素,由水提供e,在Mn2+催化下,还原还原型质醌,一个水分子产生1/2氧气;e进入e传递链,从b559到f至质体蓝素,其中,e经b559到f时,偶联产生ATP;这时,e成为低能状态,通过PSⅠ中的叶绿素

a吸收光能,使e在P700处受到激发,去还原FeS,再通过可溶性氧还蛋白和铁氧还蛋白,在NADP+作用下,最后传给NADP+。

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在PSⅡ中,位于藻胆蛋白中的藻青素、藻红素吸17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当细菌不需要还原型物质NADPH时,或者由PSI产生的电子能量不足以还原

NADP+时,改为环式电子传递方式为细胞提供ATP,即电子从铁硫蛋白经b563传给质醌,形成闭合,在铁硫蛋白至b563时,产生一个ATP。整个环式传递产生两个ATP。

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当细菌不需要还原型物质NADPH时,或者由P18二、细胞结构7、异形胞:丝状体的一些营养细胞通过在原来的壁内再分泌一层壁(肽聚糖),形成厚壁细胞,叫做“异形胞”。类囊体聚集在细胞两端,失去藻胆蛋白,仍保留叶绿素a。特殊的是异形胞含有固氮酶,成熟以后,为了保证固氮酶需要的无氧环境,藻胆体解体,光合系统Ⅱ不存在,细胞也无色透明,或色素降低(光合系统Ⅰ、叶绿素a

还存在)。抗溶菌酶的作用。异形胞位于藻丝顶端,二、细胞结构7、异形胞:丝状体的一些营养细胞通过在原来的壁内19二、细胞结构具有异形胞的兰藻都能固氮(有些不形成异形胞的单细胞蓝藻也能固氮),固氮时由相邻的营养细胞提供有机碳化物,异形胞把固定的氮以谷氨酸的形式输出,可通过细胞连接处的小孔进行产物互换。异形胞还具有抗溶菌酶的作用。异形胞位于藻丝顶端,叫顶位,位于藻丝中间,叫胞间位。

二、细胞结构具有异形胞的兰藻都能固氮(有些不形成异形胞的单细20二、细胞结构8、厚垣孢子(厚膜孢子、静止孢子):是一种厚壁细胞,属于休眠孢子。抵抗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成营养细胞。厚垣孢子常常与异形胞相伴而生,不过,厚垣孢子具有强烈的色彩。二、细胞结构8、厚垣孢子(厚膜孢子、静止孢子):是一种厚壁细21三、蓝细菌的繁殖无性繁殖的裂殖。方式有1、单细胞裂殖:与细菌裂殖相似。2、段殖体繁殖。3、孢子繁殖。

三、蓝细菌的繁殖无性繁殖的裂殖。22三、蓝细菌的繁殖段殖体繁殖:两个相邻细胞直接分开,或穿细胞分裂,即有些兰细菌的分裂面细胞是由共有的肽聚糖层组成,不能从细胞间分开,至少要损失一个丝状体的细胞,才能分开。三、蓝细菌的繁殖段殖体繁殖:两个相邻细胞直接分开,或穿细胞分23三、蓝细菌的繁殖孢子繁殖:1、内生孢子:指宽球藻类兰细菌营养细胞膨大后,细胞壁加厚,细胞内的拟核、细胞质经过多次分裂,形成许多内生孢子,也叫微胞;2、外生孢子:指色球蓝细菌在细胞质的远轴端,以不对称的缢缩分裂形成小的单细胞,成为孢子,没有共同的孢子囊壁。三、蓝细菌的繁殖孢子繁殖:24四、代表属种(一)、微囊藻属:常见于池塘、湖泊,细胞很小,一般为球状,分裂方向不一定,多次分裂产生的许多细胞密集在一个共同的胶鞘膜中,形成球形胶团,浮游在水中,称为“水华”。-在富营养水里,春夏交接时,开始出现该藻,夏秋两季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水色改变,进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释放氧气;旺盛时,因其死亡分解耗氧和产酸,使水质变坏,影响鱼类生长。四、代表属种(一)、微囊藻属:常见于池塘、湖泊,细胞很小,一25四、代表属种(二)、鱼腥藻属:多细胞不分枝的丝状体,外有胶鞘,直形或弯曲,少数成环状或螺旋状。细胞为球形或腰鼓形。有异形孢和静息孢子。在水中浮游的种类多为单独个体,在土壤上的种类多具厚胶被形成的不定形胶块,在池塘湖泊中能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在稻田中亦能旺盛生长,可与红萍共生并固氮。四、代表属种(二)、鱼腥藻属:多细胞不分枝的丝状体,外有胶鞘26四、代表属种(三)念珠藻属:-细胞排列不规则,弯曲在坚固胶被中,形成具一定形状的胶块。细胞形态与鱼腥藻极相似,有异形孢,以段殖体繁殖,在成熟群体中才有静息孢子。在土壤、石岩、草地和苔藓上都有分布,雨后常大量繁殖,与真菌共生,形成“地木耳”。西北地区草原上的发菜也是一种念珠藻。有些种类具固氮能力。四、代表属种(三)念珠藻属:-细胞排列不规则,弯曲在坚固胶被27四、代表属种(四)颤藻属:为多细胞短圆柱状的饼状细胞,叠成细胞丝,直形或弯曲,不分枝,无异形胞,丝状体无胶鞘,能在水中颤动或滑动,故名。常在污水中潮湿土地上生长。四、代表属种(四)颤藻属:为多细胞短圆柱状的饼状细胞,叠成细28四、代表属种(五)螺旋藻属:丝状,带螺旋胶鞘,无异形胞,喜高温、高碱,不形成水华。36个种,其中,只有钝顶螺旋藻(乍得)、极大螺旋藻(墨西哥湾)、印度螺旋藻应用。我国青岛、湖北、江西、安徽、贵州等地,1997年在内蒙古盐碱湖中发现鄂尔多斯螺旋藻、巴彦淖尔螺旋藻、钝顶螺旋藻、方胞螺旋藻,并且发现水华。四、代表属种(五)螺旋藻属:丝状,带螺旋胶鞘,无异形胞,喜高29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30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31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32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33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34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35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36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37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38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39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40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41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42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43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44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45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46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47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48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49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50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51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一)、进化意义:1、进化包括无生命的化学进化和有生命的生物产生。是指无机物→无机物分子→有机物小分子(AA、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类脂、多糖等)→多分子体系(前边为无生命的化学进化)→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细菌、蓝细菌等)。2、蓝细菌是一类比较古老的原核生物,最大的特点是含有光合色素与蛋白,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菌,释放氧气。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一)、进化意义:52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35亿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空由CO2、N2、H2O、H2S等组成,没有O2。原始海洋中出现蓝细菌后,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与海洋中丰富的Fe2+结合形成Fe3O4(磁铁矿),形成可供开采的磁铁矿;约二十亿年前的元古代早期,海洋中的Fe2+被氧化完以后,大气中才有了O2;约18亿年前的元古代中期,“内共生学说”认为一些蓝细菌被原始的真核生物吞噬,成为真核生物的叶绿体,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单细胞红藻、绿藻和褐藻;约15亿年前,这些单细胞藻类进化为各种各样的多细胞藻类。蓝细菌使整个地球从无氧发展到有氧,从而孕育了一切好氧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而且使得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35亿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空由CO2、N53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二)、食用意义(主要是螺旋藻):1572年,欧洲探险家,描述墨西哥印第安人打捞、加工一种水中“虾泥”,晾干后做成各种食物。400年以后,人们才知道这是“螺旋藻”。1963年,欧洲报导,中非乍得湖居民有吃“地贝”,即“螺旋藻”的习俗,虽然食物缺乏,但体魄健壮。1973年,一位比利时植物学家在穿越非洲撒哈拉沙漠时也发现了“地贝”,并得知当地人有十多种吃法。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二)、食用意义(主要是螺旋藻):54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55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螺旋藻浓缩了现代人希望获得的必要营养。1克所含营养=1公斤各种蔬菜的营养总和。蛋白质含量70%,是牛肉的3倍。类胡萝卜素是胡萝卜的10倍。VB系列(VB1,VB2,VB3,VB6,VB12)特别是VB12是动物肝脏的2倍,一般组织的20倍。富含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Fe、Ca、Mg、Zn、K、RNA、DNA、E等含量极多。完全无毒,消化率86%,减肥,广谱免疫系统促进剂,抗疲劳,抗辐射,对溃疡、贫血、糖尿病,肝硬化等有显著作用。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螺旋藻浓缩了现代人希望获得的必要营养。56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FAO推荐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明天最理想最完美的食品”。WHO确认为“人类21世纪最佳保健品”。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公认为“超级营养食品”。

联合国世界粮食协会称誉为“21世纪最理想的营养源”。国际微生物蛋白质会议认定为“未来的超级营养食品”。日本健康食品协会指定为“优质保健食品”。美国FDO确认为“最佳蛋白质来源之一”。中国国家卫生部认定为“新资源营养食品”。中国国家教委推荐为“中小学生午餐食品”。近70个国家的地区批准作为食物销售。

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FAO推荐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57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73年第一座螺旋藻养殖加工厂在墨西哥湾建成。日(DIC110吨)、美(60吨)相继建厂。80年代中期大陆建厂。91—96年,约100多家企业,面积大于100万平方米,年产藻粉1000吨左右,(2000吨左右/年)。后来转产停产,现在不过7、8家,年产量约300吨左右。研究单位主要有北大生物科学学院,中国农科院地肥所。

93年台湾建厂,现有两家公司,年产量260吨左右,产品销往日本。食用方法:粉末添加,制胶囊、片剂,提取活性营养成分等,制成保健饮料,药品,化妆品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73年第一座螺旋藻养殖加工厂在墨西哥湾建58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三)、非食用种:大多数可以固氮,繁殖快,可做固氮肥料,单细胞蛋白饲料。富营养水体中,耗氧,污染水体,危害渔业,称做“生态癌”。“先锋生物”。

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三)、非食用种:59复习思考题29、与其它生物相比,蓝细菌具有什么特点?30、叙述蓝细菌光合器的结构及光能转化过程。31、异形胞有什么特征,与厚垣孢子有何异同点?32、蓝细菌的繁殖有哪几种方式,产生何种孢子?33、论述蓝细菌的意义。复习思考题29、与其它生物相比,蓝细菌具有什么特点?60

第三节蓝细菌一类含有叶绿素、具有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最大特点是含有光合色素与蛋白,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自养菌。它的发展使整个地球大气从无氧状态发展到有氧状态,孕育了一切好氧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而且使得无机物转化成了有机物。

第三节蓝细菌一类含有叶绿素、具有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61蓝细菌的归属蓝细菌曾一直被称作蓝藻或蓝绿藻,归属于裂殖植物门裂殖菌纲、裂殖藻纲。20世纪80年代,才发现蓝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含有叶绿素,具有光合作用,改属原核生物界兰细菌门,共有150个属,2000多个种。

蓝细菌的归属蓝细菌曾一直被称作蓝藻或蓝绿藻,归属于裂殖植物门62蓝细菌与细菌、真核生物的区别蓝细菌:自养菌,释放氧气。细菌:腐生菌或兼性腐生。

蓝细菌:无叶绿体,无真核,70S核糖体,含肽聚糖,对青霉素和溶菌酶敏感。真核藻类:有叶绿体,真核,80S核糖体,不含肽聚糖。蓝细菌与细菌、真核生物的区别蓝细菌:自养菌,释放氧气。63蓝细菌的生态自然界中,蓝细菌的踪迹广泛分布在河流、湖沼和海洋等水体中,贫瘠的沙质海滩和荒漠的岩石、土壤上,“先锋生物”。与各类植物的叶腔、裸子植物的根、地衣进行共生。蓝细菌的生态自然界中,蓝细菌的踪迹广泛分布在河流、湖沼和海洋64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65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66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67一、细胞形态1、单细胞:直径3~10μm,裂殖后,子母细胞立即分离。2、单细胞群体:裂殖分裂面多个并且不规则,子母细胞包含在同一个胶质鞘中,形成群体,“水华”。3、丝状体:在一个平面反复裂殖,子、母细胞连成丝状,称“藻丝”,加上衣鞘,称“丝状体”。藻丝数目、粗细,因种而异。除颤藻外,都具有异形胞。一、细胞形态1、单细胞:直径3~10μm,裂殖后,子68二、细胞结构1、胶质鞘:细胞壁向外分泌的胶质物,果胶为主,少量纤维素。比例因种而异,坚硬或易水化。含有非光合作用的红、兰、灰等色素。2、细胞壁:组成与G-菌相似,含有肽聚糖内层和脂多糖外层。无鞭毛,能滑行运动。3、细胞膜:包含周质(细胞质)的膜。4、核质区:拟核区、核区、中央区。二、细胞结构1、胶质鞘:细胞壁向外分泌的胶质物,果胶为主,少69二、细胞结构5、周质区(细胞质):光合色素区,核质区的四周。接近膜,色深。色素为叶绿素和藻胆蛋白色素,比例随环境而变化,颜色也改变。周质区含液泡、脂肪滴、多聚糖颗粒(兰藻淀粉)、兰藻颗粒体(多肽)、羧基化体(含DNA和酶,与CO2固定有关)、气泡(水生)、光合器。二、细胞结构5、周质区(细胞质):光合色素区,核质区的四周。70二、细胞结构6、光合器:分为类囊体、藻胆体。类囊体由胞膜内陷形成,平行或卷曲状排列在膜内侧,呈盘状结构。含有叶绿素a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海胆酮和玉米黄质的含氧类胡萝卜素(光合色素)和传递光合电子的系统。藻胆体呈颗粒状结构,常成对地面分布在类囊体表面,由藻兰蛋白(藻胆蛋白)75%、异藻兰蛋白12%和藻红蛋白以及一些无色多肽组成的聚合体。藻兰蛋白由蛋白质和辅基―藻青素、藻红素组成,接受光能,并传给其它色素,如异藻兰素。还可以保护其它色素免受光的氧化作用的影响。只有紫色胶杆菌没有类囊体、藻胆体,叶绿素直接位于细胞膜,藻胆蛋白(藻兰蛋白)以连续片层附着在细胞膜的内表面。二、细胞结构6、光合器:分为类囊体、藻胆体。类囊体由胞膜内陷71蓝细菌的光能转化(PSⅠ)光

→chla

→P700(E’+400)→FeS铁硫蛋白

→Fd可溶性铁氧还蛋白→Fp铁氧还蛋白

→NADP+

P700←PC←f←b559←PQ←b563----FeS(PSⅡ)光→藻青素/藻红素→异藻蓝素→P680(E’+800)→还原型质体醌→PQ蓝细菌的光能转化(PSⅠ)光→chla→P700(E’+72蓝细菌的非环式电子传递途径图----Q·Phc-藻蓝蛋白;Phe-藻红蛋白;Aphc-别藻蓝素;PQ-质体醌;

Pc-质体蓝素(Pla-stocyanin);Chl-叶绿素;f-细胞色素;Fd-铁

氧还蛋白;Fp-黄素蛋白

蓝细菌的非环式电子传递途径图73蓝细菌的光能转化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反应体系由光合系统Ⅰ、Ⅱ偶联而成。光合系统Ⅰ、Ⅱ均由天线色素、光同化色素、初级电子受体及电子供体4部分组成

蓝细菌的光能转化非环式光合磷酸化反应体系由光合系统Ⅰ、Ⅱ偶联74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在光合系统Ⅰ中,类胡萝卜素吸收传递光子,叶绿素aP700(光同化色素)吸收光子能量被激发,放出1个高能e。高能e先传递到初级e受体Fe-S,再经次级e受体铁氧还蛋白(Fd)、黄素蛋白(Fp)传递给NADP。每传递2e,结合光合系统Ⅱ中H2O光解释放的2H+形成还原力NADPH2。P700失去e带正电荷。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在光合系统Ⅰ中,类胡萝卜素吸收传递光子,叶绿75蓝细菌的光能转化Ⅱ中,藻兰蛋白等吸收光子,叶绿素aP680受光子激发,发射高能e至初级电子受体CoQ,该e从CoQ经ETC自动流向P700时释放能量形成ATP,带正电荷的P700得到e复原。Ⅱ中的P680失去e,成为强氧化剂,在Mn2+的催化下使H2O氧化裂解。H2O光解,放出2e、2H+和O2。2e使带正电荷的P680复原,2H+参与光合系统Ⅰ中ETC末端NADP还原为NADPH2的过程,O2同时释放。在光照条件下,Ⅰ、Ⅱ偶联,H2O不断光解,O2、ATP及NADPH2不断产生,为蓝细菌、藻类及绿色植物细胞生物合成及生长发育提供条件。蓝细菌的光能转化Ⅱ中,藻兰蛋白等吸收光子,叶绿素aP680受76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在PSⅡ中,位于藻胆蛋白中的藻青素、藻红素吸收光子,把能量传给异藻蓝素,再传给中心叶绿素,由水提供e,在Mn2+催化下,还原还原型质醌,一个水分子产生1/2氧气;e进入e传递链,从b559到f至质体蓝素,其中,e经b559到f时,偶联产生ATP;这时,e成为低能状态,通过PSⅠ中的叶绿素

a吸收光能,使e在P700处受到激发,去还原FeS,再通过可溶性氧还蛋白和铁氧还蛋白,在NADP+作用下,最后传给NADP+。

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在PSⅡ中,位于藻胆蛋白中的藻青素、藻红素吸77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当细菌不需要还原型物质NADPH时,或者由PSI产生的电子能量不足以还原

NADP+时,改为环式电子传递方式为细胞提供ATP,即电子从铁硫蛋白经b563传给质醌,形成闭合,在铁硫蛋白至b563时,产生一个ATP。整个环式传递产生两个ATP。

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当细菌不需要还原型物质NADPH时,或者由P78二、细胞结构7、异形胞:丝状体的一些营养细胞通过在原来的壁内再分泌一层壁(肽聚糖),形成厚壁细胞,叫做“异形胞”。类囊体聚集在细胞两端,失去藻胆蛋白,仍保留叶绿素a。特殊的是异形胞含有固氮酶,成熟以后,为了保证固氮酶需要的无氧环境,藻胆体解体,光合系统Ⅱ不存在,细胞也无色透明,或色素降低(光合系统Ⅰ、叶绿素a

还存在)。抗溶菌酶的作用。异形胞位于藻丝顶端,二、细胞结构7、异形胞:丝状体的一些营养细胞通过在原来的壁内79二、细胞结构具有异形胞的兰藻都能固氮(有些不形成异形胞的单细胞蓝藻也能固氮),固氮时由相邻的营养细胞提供有机碳化物,异形胞把固定的氮以谷氨酸的形式输出,可通过细胞连接处的小孔进行产物互换。异形胞还具有抗溶菌酶的作用。异形胞位于藻丝顶端,叫顶位,位于藻丝中间,叫胞间位。

二、细胞结构具有异形胞的兰藻都能固氮(有些不形成异形胞的单细80二、细胞结构8、厚垣孢子(厚膜孢子、静止孢子):是一种厚壁细胞,属于休眠孢子。抵抗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成营养细胞。厚垣孢子常常与异形胞相伴而生,不过,厚垣孢子具有强烈的色彩。二、细胞结构8、厚垣孢子(厚膜孢子、静止孢子):是一种厚壁细81三、蓝细菌的繁殖无性繁殖的裂殖。方式有1、单细胞裂殖:与细菌裂殖相似。2、段殖体繁殖。3、孢子繁殖。

三、蓝细菌的繁殖无性繁殖的裂殖。82三、蓝细菌的繁殖段殖体繁殖:两个相邻细胞直接分开,或穿细胞分裂,即有些兰细菌的分裂面细胞是由共有的肽聚糖层组成,不能从细胞间分开,至少要损失一个丝状体的细胞,才能分开。三、蓝细菌的繁殖段殖体繁殖:两个相邻细胞直接分开,或穿细胞分83三、蓝细菌的繁殖孢子繁殖:1、内生孢子:指宽球藻类兰细菌营养细胞膨大后,细胞壁加厚,细胞内的拟核、细胞质经过多次分裂,形成许多内生孢子,也叫微胞;2、外生孢子:指色球蓝细菌在细胞质的远轴端,以不对称的缢缩分裂形成小的单细胞,成为孢子,没有共同的孢子囊壁。三、蓝细菌的繁殖孢子繁殖:84四、代表属种(一)、微囊藻属:常见于池塘、湖泊,细胞很小,一般为球状,分裂方向不一定,多次分裂产生的许多细胞密集在一个共同的胶鞘膜中,形成球形胶团,浮游在水中,称为“水华”。-在富营养水里,春夏交接时,开始出现该藻,夏秋两季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水色改变,进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释放氧气;旺盛时,因其死亡分解耗氧和产酸,使水质变坏,影响鱼类生长。四、代表属种(一)、微囊藻属:常见于池塘、湖泊,细胞很小,一85四、代表属种(二)、鱼腥藻属:多细胞不分枝的丝状体,外有胶鞘,直形或弯曲,少数成环状或螺旋状。细胞为球形或腰鼓形。有异形孢和静息孢子。在水中浮游的种类多为单独个体,在土壤上的种类多具厚胶被形成的不定形胶块,在池塘湖泊中能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在稻田中亦能旺盛生长,可与红萍共生并固氮。四、代表属种(二)、鱼腥藻属:多细胞不分枝的丝状体,外有胶鞘86四、代表属种(三)念珠藻属:-细胞排列不规则,弯曲在坚固胶被中,形成具一定形状的胶块。细胞形态与鱼腥藻极相似,有异形孢,以段殖体繁殖,在成熟群体中才有静息孢子。在土壤、石岩、草地和苔藓上都有分布,雨后常大量繁殖,与真菌共生,形成“地木耳”。西北地区草原上的发菜也是一种念珠藻。有些种类具固氮能力。四、代表属种(三)念珠藻属:-细胞排列不规则,弯曲在坚固胶被87四、代表属种(四)颤藻属:为多细胞短圆柱状的饼状细胞,叠成细胞丝,直形或弯曲,不分枝,无异形胞,丝状体无胶鞘,能在水中颤动或滑动,故名。常在污水中潮湿土地上生长。四、代表属种(四)颤藻属:为多细胞短圆柱状的饼状细胞,叠成细88四、代表属种(五)螺旋藻属:丝状,带螺旋胶鞘,无异形胞,喜高温、高碱,不形成水华。36个种,其中,只有钝顶螺旋藻(乍得)、极大螺旋藻(墨西哥湾)、印度螺旋藻应用。我国青岛、湖北、江西、安徽、贵州等地,1997年在内蒙古盐碱湖中发现鄂尔多斯螺旋藻、巴彦淖尔螺旋藻、钝顶螺旋藻、方胞螺旋藻,并且发现水华。四、代表属种(五)螺旋藻属:丝状,带螺旋胶鞘,无异形胞,喜高89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90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91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92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93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94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95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96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97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98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99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00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01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02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03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04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05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06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07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08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09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103蓝细菌教学讲解课件111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一)、进化意义:1、进化包括无生命的化学进化和有生命的生物产生。是指无机物→无机物分子→有机物小分子(AA、核苷酸等)→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类脂、多糖等)→多分子体系(前边为无生命的化学进化)→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生物(细菌、蓝细菌等)。2、蓝细菌是一类比较古老的原核生物,最大的特点是含有光合色素与蛋白,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菌,释放氧气。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一)、进化意义:112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35亿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空由CO2、N2、H2O、H2S等组成,没有O2。原始海洋中出现蓝细菌后,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与海洋中丰富的Fe2+结合形成Fe3O4(磁铁矿),形成可供开采的磁铁矿;约二十亿年前的元古代早期,海洋中的Fe2+被氧化完以后,大气中才有了O2;约18亿年前的元古代中期,“内共生学说”认为一些蓝细菌被原始的真核生物吞噬,成为真核生物的叶绿体,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单细胞红藻、绿藻和褐藻;约15亿年前,这些单细胞藻类进化为各种各样的多细胞藻类。蓝细菌使整个地球从无氧发展到有氧,从而孕育了一切好氧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而且使得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五、研究蓝细菌的意义35亿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