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上册》第七章 犯罪主体要件_第1页
《刑法学上册》第七章 犯罪主体要件_第2页
《刑法学上册》第七章 犯罪主体要件_第3页
《刑法学上册》第七章 犯罪主体要件_第4页
《刑法学上册》第七章 犯罪主体要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学(上册)第七章犯罪主体要件导读:犯罪主体是犯罪成立的必要要件之一。对犯罪的认定离不开对犯罪主体的研究。对犯罪主体的研究离不开对其概念的界定,本章的基本内容包括:犯罪主体的概念、分类及意义;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界定;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精神障碍、生理功能缺失和醉酒问题;对于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身份问题;单位犯罪的概念、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以及单位犯罪犯意确定的问题。第七章犯罪主体要件第一节犯罪客体主件概述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第三节单位犯罪主体第一节犯罪客体主件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念二、犯罪主体的分类三、犯罪主体的意义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关于犯罪主体的概念的分歧:其一,犯罪主体是否仅仅限于自然人;其二,犯罪主体的概念中应否包含“实施犯罪行为”或者“实施危害行为”的内容;其三,如果需要包含上述内容,是包含“实施犯罪行为”还是包含“实施危害行为”;其四,在犯罪主体的概念的表述中,应否将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并列。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关于犯罪主体的概念的分歧:犯罪主体是否仅仅限于自然人;概念中应否包含“实施犯罪行为”或者“实施危害行为”的内容;如果需要包含上述内容,是包含“实施犯罪行为”还是包含“实施危害行为”;表述中应否将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并列。犯罪主体: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二、犯罪主体的分类犯罪主体的分类单位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刑法规定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特殊主体: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三、犯罪主体的意义犯罪主体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犯罪主体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犯罪主体对于量刑的轻重有重要的影响第七章犯罪主体要件第一节犯罪客体主件概述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第三节单位犯罪主体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一、刑事责任能力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三、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一、刑事责任能力(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简言之,刑事责任能力,就是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是行为人在行为时具备相对的自由意志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能力和承担责任能力的统一,但归根结底是承担责任的能力。一、刑事责任能力(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辨认能力+控制能力。辨认能力: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作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指行为人决定自己是否实施特定行为的能力。一、刑事责任能力(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刑事责任能力中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一方面,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要求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必须齐备,缺一不可。一、刑事责任能力(三)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一般说来,影响和决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人的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人的精神状况,即人的大脑功能正常与否。一、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中对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规定:

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凡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醉酒的人均具备辨认和控制能力,因而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一、刑事责任能力

2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简称完全无责任能力或无责任能力,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包括两类:一类是不满14周岁的人;一类是行为时因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一、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中对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规定: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一、刑事责任能力

3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也称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文规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其他危害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一、刑事责任能力4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又称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或降低,从而刑法规定减轻其刑事责任的情况。一、刑事责任能力4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有四种:(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2)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3)又聋又哑的人;(4)盲人。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一)刑事责任年龄1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和意义刑事责任年龄: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意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是自然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从而作为犯罪主体的前提条件。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一)刑事责任年龄2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一)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年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段: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段:已满16周岁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3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

(1)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根据我国刑法的明文规定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刑事责任年龄中的“年龄”应该是实足年龄。实足年龄应该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1周岁以12个月计算,每满12个月为满1周岁,而且是过了几周岁生日,从第2天起,才认为已满几周岁。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3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1)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00年2月21日《关于“骨龄鉴定”能否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证据使用的批复》,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年龄不明的,可以委托进行骨龄鉴定或者其他科学鉴定,经审查,鉴定结论能够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的,可以作为判断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证据使用。如果鉴定结论不能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而且鉴定结论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在刑法规定的应负刑事责任年龄上下的,应当依法慎重处理。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2)刑事责任年龄计算的基准。有观点认为应该以结果发生时为基准进行计算,有观点认为,犯罪是行为,辨认控制能力是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而辨认控制能力也必须是“行为时”的辨认控制能力,因此,刑事责任年龄应该以行为时为基准进行计算。(参见张明楷:《刑法学》,3版,265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跨年龄段的人实施的危害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二)精神障碍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二)精神障碍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认定行为人是否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标准:(1)医学标准:亦称生物学标准,即实施危害行为的人从医学上被判定是精神病人,这需要由精神病医学专家作出鉴定。(2)心理学标准:亦称法学标准,是指从心理学、法学的角度看,患有精神病的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丧失了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二)精神障碍2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我国司法精神病学一般认为,刑法中所说的“间歇性精神病”,是指具有间歇性发作特点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癫痫性精神病、周期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瘾症性精神病等。所谓“间歇性精神病人的精神正常时期”,包括上述某些精神病(如癫痫性精神病)的非发病期。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二)精神障碍(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种类有:1)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2)各种人格障碍式变态人格(包括器质性人格障碍);3)性变态;4)情绪反应(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反应性精神障碍);5)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瘾药物中毒与戒断反应;6)轻躁狂与轻性抑郁症;7)生理性醉酒与单纯慢性酒精中毒;8)脑震荡后遗症、癫痫性心境恶劣以及其他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病;9)轻微精神发育不全,等等。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3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又称减轻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是介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中间状态的精神障碍人。我国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三)生理功能丧失第十九条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本条的适用对象有两类:一是既聋又哑的人,即同时完全丧失听力和语言功能者,其中主要是先天聋哑和幼年聋哑者。二是盲人,即双目均丧失视力者,主要也是指先天和幼年丧失视力者。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在适用本条时需要注意:首先,聋哑人和盲人不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他们对于自己危害社会的行为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其次,聋哑人和盲人由于生理功能的丧失导致其对具体犯罪行为的辨认控制能力有影响时,可以从宽处罚。最后,对聋哑人和盲人犯罪不是绝对的从宽处罚,对其只能是“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四)生理醉酒醉酒主要包括生理醉酒和病理醉酒两类情况。1、病理醉酒属于精神病的范畴,病理醉酒人的行为紊乱、记忆缺失、出现意识障碍,并伴有幻觉、错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且其行为通常具有攻击性。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首次饮酒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能认定为犯罪。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原因自由行为:指具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使自己一时陷入丧失或者尚未完全丧失责任能力的状态,并在该状态下实施了符合客观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行为人在明知自己有病理醉酒的历史,预见到自己饮酒后会实施危害行为,从而造成危害结果的,或者由于饮酒过失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原因行为:使自己陷入丧失或者尚未完全丧失责任能力状态的行为;结果行为:在该状态下实施的符合客观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二、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四)生理醉酒2、生理醉酒:称普遍醉酒、单纯性醉酒,简称醉酒,是通常最多见的一种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大量饮酒后导致精神过度兴奋甚至神志不清的情况。现代医学和精神病学都认为,生理醉酒不是精神病。我国刑法理论认为,行为人在生理醉酒的状态下还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因而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应该承担刑事责任。生理醉酒人犯罪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三、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如国家工作人员、军人、司法工作人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依法被关押的罪犯、男女、亲属等。行为人的特殊身份也会影响到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三、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正确理解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的含义,应当注意:(1)特殊身份必须是在行为人开始实施危害行为时就已经具有的特殊资格或者已经形成的特殊地位或状态,行为人在实施行为后才形成的特殊资格、特殊地位或状态,并不属于特殊身份。(2)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仅仅是针对犯罪的实行犯而言的,至于教唆犯和帮助犯,并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三、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分类1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自然身份:指因自然因素所形成的身份。如基于性别形成的男女身份。再如,基于血缘形成的亲属身份。法定身份:指基于法律而形成的身份,如军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等。如贪污罪、受贿罪等犯罪只有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徇私枉法罪、私放在押人员罪等犯罪只能由司法工作人员实施。三、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分类2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定罪身份:即决定刑事责任存在与否的身份,又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身份。量刑身份:即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身份,又称为影响刑罚轻重的身份。三、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三)我国刑法中特殊身份的类型1以特定职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

如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邮政工作人员;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事传染病防治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海关工作人员;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动植物检疫机关的检疫人员;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三)我国刑法中特殊身份的类型

1以特定职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1)要正确理解国家工作人员的含义。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四类:一是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二是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三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四是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三)我国刑法中特殊身份的类型1以特定职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2)要正确理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含义。根据2003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干部应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三)我国刑法中特殊身份的类型

1以特定职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3)根据2003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所谓委派,即委任、派遣,其形式多种多样,如任命、指派、提名、批准等。不论被委派人的身份如何,只要是接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都可以认定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三)我国刑法中特殊身份的类型1以特定职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

4)根据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下列行政管理工作时,属于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管理;社会捐助公益事业款物的管理;国有土地的经营和管理;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代征、代缴税款;有关计划生育、户籍、征兵工作;协助人民政府从事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前款规定的公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适用刑法第382条和第383条贪污罪、第384条挪用公款罪、第385条和第386条受贿罪的规定。(三)我国刑法中特殊身份的类型

1以特定职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00年6月6日《关于贯彻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的通知》,对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经营、管理活动不能适用《解释》的规定。5)根据刑法第94条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三)我国刑法中特殊身份的类型2以从事特定职业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航空人员;铁路职工;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或者证券期货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从事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从事实验、保藏、携带、运输传染病菌种、毒种的人员;医务人员;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人员等。(三)我国刑法中特殊身份的类型3具有特定法律义务的人。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的人。4具有特定地位的人。如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等。其他如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生产者、销售者;公司发起人、股东;严重性病患者;境外黑社会组织的人员等也属于刑法中的特殊身份者。三、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四)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1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定罪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其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具备与否,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其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具备与否,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其三,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影响无特殊身份者的定罪。三、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四)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2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量刑也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其一,在我国刑法中,对行为类似的特殊主体的犯罪较一般主体的犯罪规定的刑罚相对重一些。其二,在我国刑法总则中,设有一些因犯罪主体的身份而影响刑罚轻重的规定。其三,在刑法分则中,某些条文规定如果行为人具有特殊身份就要从重处罚。第七章犯罪主体要件第一节犯罪客体主件概述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第三节单位犯罪主体第三节单位犯罪主体一、单位犯罪的概念二、单位犯罪的犯意三、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一、单位犯罪的概念第三十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单位犯罪的概念我国刑法中的单位犯罪有两个基本特征:1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6月25日《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2003年10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外国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在我国领域内犯罪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2001年1月21日《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一、单位犯罪的概念2单位犯罪的存在范围具有法定性。并非所有的犯罪都可由单位构成,只有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单位才能成为主体并承担刑事责任。一、单位犯罪的概念根据我国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的规定,除侵犯财产罪、渎职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三章犯罪外,其他七章都存在单位犯罪。刑法分则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存在两种情形:其一,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自然人不可能单独构成该罪。其二,既可以由单位构成也可以由个人构成的犯罪。二、单位犯罪的犯意单位犯罪的主观要件是研究单位犯罪的最本质问题,它涉及单位犯罪概念存在的合理性问题。现在,由于很多国家都承认法人(单位)犯罪,因而主要问题不是论证法人(单位)是否具有主观罪过,而是如何论证法人(单位)的犯意。法人责任论,人格化社会系统责任论等三、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首先,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原则上实行双罚制,即同时处罚犯罪的单位和该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一种是对单位判处罚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规定与自然人犯罪相同的法定刑。150条另一种是对单位判处罚金,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规定了较自然人轻的法定刑。387条其次,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也规定了单罚制,即有些单位犯罪,刑法规定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而不处罚单位本身。三、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问题。根据2001年1月21日《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在单位实施的犯罪中起决定、批准、授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在单位犯罪中具体实施犯罪并起较大作用的人员,既可以是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可以是单位的职工,包括聘任、雇用的人员。本章相关主要法条(刑法)第三十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九十三条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第九十四条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1刑事责任年龄2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近三年司法考试考点】【课后练习】1.犯罪主体2.刑事责任年龄3.刑事责任能力(考研)4.限制责任能力5.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6.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考研)7.单位犯罪

一、名词解释二、单项选择题1.张某,15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的伤害,张某的行为()。A.构成绑架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D.不负刑事责任2.甲醉酒驾驶自己的汽车,超速行驶导致2名行人死亡。甲对此结果()。A.应当负刑事责任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不负刑事责任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3.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放火行为的,()。A.构成放火罪,但不负刑事责任B.构成放火罪且应负刑事责任,但免予刑事处罚C.不构成犯罪,所以不负刑事责任D.待其满14周岁后应追究刑事责任,但应从宽处罚4.对于单位犯罪()。A.以单罚制为原则,双罚制例外B.以双罚制为原则,单罚制为例外C.一律实行单罚制D.一律实行双罚制5.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6.下列何种犯罪的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A.伪证罪B.诬告陷害罪C.贪污罪D.非法拘禁罪7.甲于1984年3月5日出生,到()才算已满14周岁。A.1998年3月4日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