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视线设计课件_第1页
剧场视线设计课件_第2页
剧场视线设计课件_第3页
剧场视线设计课件_第4页
剧场视线设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众厅及舞台的设计唐芃观众厅及舞台的设计唐芃观众厅设计1.平面,剖面形式2.视线设计3.座位排列4.人流疏散5.其他观众厅设计1.平面,剖面形式观众厅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细致的视线设计和声学设计,使观众看得清,听的好——视线设计,座椅排布合理组织人流,保证观众的安全集散——平面及剖面设计室内有良好的通风和舒适的温度创造宁静,安定的气氛,使观众集中精力看演出观众厅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细致的视线设计和声学设计,使观众看得1.观众厅的形式1.观众厅的形式1.观众厅的平面形式矩形、钟形、扇形平面多边形平面马蹄形、圆形平面不规则平面1.观众厅的平面形式矩形、钟形、扇形平面多边形平面马蹄形、1.观众厅的剖面形式1.观众厅的剖面形式2.观众厅视线设计2.观众厅视线设计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控制好视线的角度-----视角设计恰当的地面升起,解决观众视线的遮挡问题-----升起把最远视距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视距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控制好视线的角度-----视角剧院设计视点——O点位置:舞台面大幕线中央。高度:舞台面或高出舞台面0.3m以内。舞台高度:0.6~1.15m。O点O点剧院设计视点——O点O点O点2.视线设计——视角2.视线设计——视角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视角适应人的视觉生理机能仰俯视角水平视角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视角适应人的视觉生理机能人的视觉生理机能——俯仰角人的视觉生理机能——俯仰角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仰俯视角控制仰俯视角控制观众的仰视、俯视都不利于看清目标,有时还会引起不适,仰视常出现在前排观众,俯视常出现于楼座最远排观众。俯角不应大于20°,靠近舞台的包厢或边楼座不宜大于35°仰角不应大于40°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仰俯视角控制仰俯视角控制人的视觉生理机能——水平视角人的视觉生理机能——水平视角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水平视角控制水平视角控制偏座的水平控制角θ:由台口两侧向观众厅同侧各引一直线,二线相交的夹角。观众席应布置在此区域内,根据不同剧种宜控制在28°~50°之间首排观众水平角β:不应大于120°θ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水平视角控制水平视角控制θ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视距控制视距控制视距超过15m时,对演员的面部表情很难看清,对话剧、小品、滑稽剧等剧种,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细致动作非常重要,因此视距以15m为界。对其他不强调这方面要求的观众厅,按等级控制在23~38m一般剧院33m,话剧院25m,大型歌舞剧院可达38m以上。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视距控制视距控制2.

座席横排曲率座席横排曲率为使观众不以不舒适的侧身坐姿面向舞台,横排座位应有一定曲率,使每位观众都能正对表演区。剧场的曲率半径R≥2S(S为最大视距)。宽度不大的观众厅,后部座位可以采用直排式。2.座席横排曲率座席横排曲率2.视线设计——升起2.视线设计——升起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无阻挡视线控制无阻挡视线控制无障碍视线设计:C=0.12m0.6~1.15m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无阻挡视线控制无阻挡视线控制0.6~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无阻挡视线控制C=0.12m/0.06m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无阻挡视线控制C=0.12m/0.有横过道时升起段长度应增加该过道宽度。楼座地面坡度设计应先定出楼座第一排位置,应在池座最后一排观众视线与舞台口上沿连线以上,并扣除结构厚度。挑台以下空间应满足:自然声时H:L=1:1.2;采用扩声系统时H:L=1:1.5;楼座栏杆应不遮挡视线。有横过道时升起段长度应增加该过道宽度。3.座位排列3.座位排列3.观众厅的座位排列——横排座位数量112250横排座位数量长排法双侧有过道时不超过50个,单侧有过道时减半。短排法双侧有走道时,不超过22个,单侧有过道时不超过11个;3.观众厅的座位排列——横排座位数量112250横排座位数量3.观众厅的座席排列——错位错位排列为避免地面升起过大,尤其是池座,通常只将观众厅中间部分的座席错位布置3.观众厅的座席排列——错位错位排列4.观众厅的人流疏散4.观众厅的人流疏散4.观众厅的人流疏散每个疏散口的平均疏散人数<250人,疏散口宽度>1.4m疏散口门扇外开,不设门槛,紧靠门口处不设踏步下一阶段疏散口的总宽度应大于上一阶段的疏散口总宽度疏散路径直接明确,避免人流交叉迂回观众厅座位排列须考虑通行和疏散。过道宽度符合规范4.观众厅的人流疏散每个疏散口的平均疏散人数<250人,疏散防火规范及剧场规范有关疏散规定

(1)观众厅内部疏散通道每100人不得小于0.6m,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m,边走道不宜小于0.8m。

(2)观众厅内门、外门楼梯走道疏散宽度百人指标防火规范及剧场规范有关疏散规定其他舞台设计乐池后台布置舞台照明其他舞台设计舞台设计舞台设计1.舞台设计——主舞台尺寸主舞台的尺寸

主舞台后舞台后舞台侧舞台主舞台侧舞台1.舞台设计——主舞台尺寸主舞台的尺寸主舞台后舞台后舞台侧舞舞台设计——主舞台尺寸舞台设计——主舞台尺寸舞台设计——侧台的设计侧台的设计侧台又称台囊、副台,主要作为存放布景和迁换布景的辅助空间。左右均有侧台时,1、2组景可同时推出用车台换景示意侧台前后错开舞台设计——侧台的设计侧台的设计左右均有侧台时,1、2组景可舞台设计——侧台外门的处理侧台外门的处理侧台地面一般应高于室外地面1米左右,应设门直通室外。在门外设装卸布景用的平台,其台面与运景卡车底板同高;也可设坡道,汽车开进侧台,外门宽3.5米,高4.5米舞台设计——侧台外门的处理侧台外门的处理乐池乐池2.乐池乐池的平剖面

一般中型综合性使用剧场55~60平方米大型歌舞剧场75~80平方米特大型剧场100~120平方米2.乐池乐池的平剖面一般中型综合性使用剧场55~60平方米大2.乐池常用乐位分区

2.乐池常用乐位分区2.乐池乐池的剖面形式

2.乐池乐池的剖面形式后台布置后台布置后台布置

后台演员活动路线后台是剧场的演出准备部分。大型剧场的后台包括:化妆室及其他演出服务用房、排练厅或练功房、舞台仓库、技术设备用房、行政管理用房。一般中小型剧场仅设置化妆室及演出服务用房后台布置后台演员活动路线化妆室的布局

化妆室的布局

后包或侧后包式房间比较集中,便于管理;演员候场较远,车台与演员流线交叉干扰。侧包式演员候场较近,车台与演员流线不交叉干扰;过道长,不经济。前包式演员候场较近,车台与演员流线不交叉干扰;左右联系不便。化妆室的布局化妆室的布局后包或侧后包式侧包式前包式照明设计要点照明设计要点照明设计照明设计面光第一道面光光轴与大幕线夹角应为50°,射至表演区中心为30°~45°。第二道面光光轴与大台唇前沿夹角为50°~60°。面光桥净高不小于2m,射光口800---1200面光桥应有方便通道与耳光室、天桥、灯控室相通。耳光耳光光轴应能射至表演区中心线的2/3处,或大幕线后6m处。耳光室应分层设置,最下层应高出地面2.5m。每层净高应大于2.1m,射光口与层高同高,置护网。内墙面应深色、不反光。各层间有运灯具的通道。面光第一道面光光轴与大幕线夹角应为50°,射至表演区中心剧场视线设计课件剧场视线设计课件关键词总结O点:舞台面大幕线中央,舞台面0-0.3m观众厅俯角不大于20°,仰角不大于40°观众席偏座水平控制角θ28°~50°,首排观众水平角β不大于120°观众厅视距23-38mC=0.12m短排法双侧有走道不超过22个;长排法双侧有过道不超过50个每个疏散口的平均疏散人数<250人,疏散口宽度>1.4m关键词总结观众厅及舞台的设计唐芃观众厅及舞台的设计唐芃观众厅设计1.平面,剖面形式2.视线设计3.座位排列4.人流疏散5.其他观众厅设计1.平面,剖面形式观众厅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细致的视线设计和声学设计,使观众看得清,听的好——视线设计,座椅排布合理组织人流,保证观众的安全集散——平面及剖面设计室内有良好的通风和舒适的温度创造宁静,安定的气氛,使观众集中精力看演出观众厅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细致的视线设计和声学设计,使观众看得1.观众厅的形式1.观众厅的形式1.观众厅的平面形式矩形、钟形、扇形平面多边形平面马蹄形、圆形平面不规则平面1.观众厅的平面形式矩形、钟形、扇形平面多边形平面马蹄形、1.观众厅的剖面形式1.观众厅的剖面形式2.观众厅视线设计2.观众厅视线设计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控制好视线的角度-----视角设计恰当的地面升起,解决观众视线的遮挡问题-----升起把最远视距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视距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控制好视线的角度-----视角剧院设计视点——O点位置:舞台面大幕线中央。高度:舞台面或高出舞台面0.3m以内。舞台高度:0.6~1.15m。O点O点剧院设计视点——O点O点O点2.视线设计——视角2.视线设计——视角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视角适应人的视觉生理机能仰俯视角水平视角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视角适应人的视觉生理机能人的视觉生理机能——俯仰角人的视觉生理机能——俯仰角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仰俯视角控制仰俯视角控制观众的仰视、俯视都不利于看清目标,有时还会引起不适,仰视常出现在前排观众,俯视常出现于楼座最远排观众。俯角不应大于20°,靠近舞台的包厢或边楼座不宜大于35°仰角不应大于40°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仰俯视角控制仰俯视角控制人的视觉生理机能——水平视角人的视觉生理机能——水平视角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水平视角控制水平视角控制偏座的水平控制角θ:由台口两侧向观众厅同侧各引一直线,二线相交的夹角。观众席应布置在此区域内,根据不同剧种宜控制在28°~50°之间首排观众水平角β:不应大于120°θ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水平视角控制水平视角控制θ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视距控制视距控制视距超过15m时,对演员的面部表情很难看清,对话剧、小品、滑稽剧等剧种,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细致动作非常重要,因此视距以15m为界。对其他不强调这方面要求的观众厅,按等级控制在23~38m一般剧院33m,话剧院25m,大型歌舞剧院可达38m以上。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视距控制视距控制2.

座席横排曲率座席横排曲率为使观众不以不舒适的侧身坐姿面向舞台,横排座位应有一定曲率,使每位观众都能正对表演区。剧场的曲率半径R≥2S(S为最大视距)。宽度不大的观众厅,后部座位可以采用直排式。2.座席横排曲率座席横排曲率2.视线设计——升起2.视线设计——升起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无阻挡视线控制无阻挡视线控制无障碍视线设计:C=0.12m0.6~1.15m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无阻挡视线控制无阻挡视线控制0.6~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无阻挡视线控制C=0.12m/0.06m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无阻挡视线控制C=0.12m/0.有横过道时升起段长度应增加该过道宽度。楼座地面坡度设计应先定出楼座第一排位置,应在池座最后一排观众视线与舞台口上沿连线以上,并扣除结构厚度。挑台以下空间应满足:自然声时H:L=1:1.2;采用扩声系统时H:L=1:1.5;楼座栏杆应不遮挡视线。有横过道时升起段长度应增加该过道宽度。3.座位排列3.座位排列3.观众厅的座位排列——横排座位数量112250横排座位数量长排法双侧有过道时不超过50个,单侧有过道时减半。短排法双侧有走道时,不超过22个,单侧有过道时不超过11个;3.观众厅的座位排列——横排座位数量112250横排座位数量3.观众厅的座席排列——错位错位排列为避免地面升起过大,尤其是池座,通常只将观众厅中间部分的座席错位布置3.观众厅的座席排列——错位错位排列4.观众厅的人流疏散4.观众厅的人流疏散4.观众厅的人流疏散每个疏散口的平均疏散人数<250人,疏散口宽度>1.4m疏散口门扇外开,不设门槛,紧靠门口处不设踏步下一阶段疏散口的总宽度应大于上一阶段的疏散口总宽度疏散路径直接明确,避免人流交叉迂回观众厅座位排列须考虑通行和疏散。过道宽度符合规范4.观众厅的人流疏散每个疏散口的平均疏散人数<250人,疏散防火规范及剧场规范有关疏散规定

(1)观众厅内部疏散通道每100人不得小于0.6m,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m,边走道不宜小于0.8m。

(2)观众厅内门、外门楼梯走道疏散宽度百人指标防火规范及剧场规范有关疏散规定其他舞台设计乐池后台布置舞台照明其他舞台设计舞台设计舞台设计1.舞台设计——主舞台尺寸主舞台的尺寸

主舞台后舞台后舞台侧舞台主舞台侧舞台1.舞台设计——主舞台尺寸主舞台的尺寸主舞台后舞台后舞台侧舞舞台设计——主舞台尺寸舞台设计——主舞台尺寸舞台设计——侧台的设计侧台的设计侧台又称台囊、副台,主要作为存放布景和迁换布景的辅助空间。左右均有侧台时,1、2组景可同时推出用车台换景示意侧台前后错开舞台设计——侧台的设计侧台的设计左右均有侧台时,1、2组景可舞台设计——侧台外门的处理侧台外门的处理侧台地面一般应高于室外地面1米左右,应设门直通室外。在门外设装卸布景用的平台,其台面与运景卡车底板同高;也可设坡道,汽车开进侧台,外门宽3.5米,高4.5米舞台设计——侧台外门的处理侧台外门的处理乐池乐池2.乐池乐池的平剖面

一般中型综合性使用剧场55~60平方米大型歌舞剧场75~80平方米特大型剧场100~120平方米2.乐池乐池的平剖面一般中型综合性使用剧场55~60平方米大2.乐池常用乐位分区

2.乐池常用乐位分区2.乐池乐池的剖面形式

2.乐池乐池的剖面形式后台布置后台布置后台布置

后台演员活动路线后台是剧场的演出准备部分。大型剧场的后台包括:化妆室及其他演出服务用房、排练厅或练功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