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传播与大传播1_第1页
自我传播与大传播1_第2页
自我传播与大传播1_第3页
自我传播与大传播1_第4页
自我传播与大传播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传播与大传播屠忠俊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在国内流行的传播学理论书籍中一直被列为基本传播形态谱系中的一种。它或被称为"内向传播"(范东生,1990;张隆栋,1993;戴元光,1988),或被称为"内在传播"(钟文、余明阳,1990),或被称为"自身传播"(李彬,1993;钟文、余明阳,1990),或被称为"自我传播"(徐耀魁,1990;董天策,1993;沙莲香,1990),或被称为"体内传播"(沙莲香,1990)。近年来,有些学者对"内向传播"或"自我传播"(译名的选择依从文献作者)提出质疑,认为没有必要把"内向传播"作为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林之达,1994),或者主张把"自我传播"排除在"传播"外延范围之外,以建立新的科学的传播分类体系(董天策,1995)。"自我传播"(笔者在本文中拟采用此译名)作为一种基本传播形态的资格之所以被质疑,是因为人们对其运行机理尚不明晰;但质疑自我传播者所陈说的理由也并不充分。就传播的学理体系而言,将自我传播保留在传播基本形态的谱系中,对阐明传播的社会功能,对建立"专传播"的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自我传播的质疑者认为,研究自我传播,就是研究人体内的信息传播过程,就是越俎代庖,硬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思维科学家的专业任务。他们还认为,人体内的信息传播过程是人体内的这一"器官"与另一"器官"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而不是这一完整有形的"社会人"与另一完整有形的"社会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只有生理意义而无社会意义的过程。这两种"认为"的形成,基于两种局限性:一种局限性在于,人们对自我传播的运行机理的认识确实尚不明晰;另一种局限性在于,对现有的,可以大体上对自我传播作出定性说明的一些理论范例,在主张自我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类型的有关文献中,或者未加以运用,或者运用得不甚得当。此处,"范例"一词是在"结合了供对比的模式的概念和一个更复杂的概念,即对社会和心理现实某方面性质的一套基本设想"(梅尔文·德费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1989)的意义上予以引用的。前一种局限性的克服,有待于传播学者和相关学科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在这里,想就克服后一种局限性,进行一点补充说明的工作。

在补充说明之前,我们要强调,对"传播"这一概念,要从communication的完整意义体系上去理解,而不能从中文的"传播"两字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国内早就有学者指出:"传播"是一个不能反映communication本质的片面译名(刘力群,1989),就"传播"论传播,会把论者引向迷误。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1970)、思维科学家(刘觐龙,1984)所研究的人体内信息传播过程,基本上可归结为人体内的这一"器官"与另一"器官"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这是一种生理-心理水平上的"技术性"过程。这种过程的传播,通常用"通讯"或"通信"这样的"技术性"名词来表达。有关这种"通讯"或"通信"的理论范例本来就不是说明自我传播的理论范例。有些文献上用这种理论范例来解释"内向传播过程"(范东生,1990)是不大贴切的。传播学中用来解释自我传播的理论范例,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更不属于思维科学,而是属于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用于说明自我传播的人格心理学理论范例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关于人格分为伊底(或译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的精神分析的心理人格学说(弗洛伊德,1933)。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可以其本身为客体,和其他客体无异,可加以观察、批评,还可以做其他种种活动。在这种情形之下,自我的这一部分可以监视另一部分。而且自我又可以分裂;分裂时至少暂时行使它的许多种机能。其后,分裂的部分又可合而为一。他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来说明自我的分裂以及分裂的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我们有一格言,说一仆不能同时侍候两主。可怜的自我,其所处的情境更苦;它须侍候三个残酷的主人,并须尽力调和此三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些要求常互相分歧,有时更互相冲突。无怪自我在工作中常常不能支持了。此三个暴君为谁呢?一即外界,一即超我,一即伊底。

"伊底"(id),又被译作"本我"。它是弗洛伊德从尼采那里借用来的无人称代名词,用以表示心灵潜意识领域另外于自我的特性。伊底既无组织,也无统一意志,不知道价值、善恶和道德,奉行唯乐原则;其唯一的内容就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自我则奉行唯实原则;它与外界接近,感受刺激,接受外界的影响,将外界的消息供给伊底。伊底发自本能,表现为感情;自我则依据知觉,表现为理智。弗洛伊德是这样描述伊底与自我之间的传播机制的:自我为了伊底的利益,控制它的运动的通路,并于欲望及动作之间插入思想的缓和因素,并利用记忆中储存的经验,从而推翻了唯乐原则,而代以唯实原则。唯乐原则以伊底历程发挥巨大的影响,唯实原则则保证较满意的安全和成功。这是一种心理-社会水平上的互动过程。这种过程的传播,通常用"交流"或"沟通"这样的名词来表达。

除了本能从自我的分裂以外,还有良心从自我的分裂。弗洛伊德的处理办法是:将良心的裁判方面的准备所需要的自我侦察机能视为另一实体,而认良心为它的活动的一种。他称这另一实体为"超我"。超我脱离自我,与自我对峙,不是与生俱来的现象,而是人的社会化的结果。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尚行动的主体。我们可以将它溯源于父母和教师等的影响,更可以将它溯源于民族的传统、人类的文化。超我是自我理想的代表。自我用超我来衡量自己,力图满足理想的日益完善的严格要求,达到"自我实现"的崇高境界。这是一种社会-心理水平上的互动过程。这种过程的传播,就是用"交流"、"沟通"这样的名词,也难以传达其意蕴,不妨称之为"契合"、"圆融"。

从上面的补充说明可以看到,伊底、自我、超我之间的传播,是这一无形的准"社会人"与另一无形的准"社会人"之间的传播,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只是它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信息交流"过程。交流、沟通、契合、圆融,都是传播。如果我们把"信息由此到彼的空间位移"(林之达,1994)意义上的传播叫做"小传播",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互动过程的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契合、圆融叫做"大传播"。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在本文的随后部分中,我们还将继续申述。

用于说明自我传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范例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提出的。

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士提出自我多元论的观点(W.James,1890)。他把作为认识者的自我称为主我(I),把作为被认识者的自我称为宾我(Me)。主我和宾我构成了一个人可称为"我所拥有"(mine)的一切事物的总和。他把宾我分解为三个组成要素:"物质的宾我"、"社会的宾我"、"精神的宾我"。物质的宾我包括一个人身体、服饰、直系亲属和财产。社会的宾我由一个所接受的他的同事对他的印象认识构成,一个人关注其意见的不同群体的数目有多少,他的社会的宾我就有多少。精神的宾我则是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和心理功能的总和。如果我们把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也作为某种"意识状态",那么,伊底、自我、超我都可归入精神的宾我,当自我作为认识者来观照宾我三要素时,它就升格为主我。

查尔斯·霍顿·库利把詹姆士的"社会的宾我"的提法发展为"镜中之我"的理论(C.H.Cooley,1902)。"镜中之我"的提法源自库利对自我的反映特征的一个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过路者。镜中之我的观念也可分解为三个组成要素:我们对在他人眼中的我们的外貌的想象、对其他人就这一外貌所作的判断的想象、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或羞耻。这三个要素相继发生,也就是弗洛伊德的自我与外界接近,将外界的消息供给伊底,伊底表现为感情的传播过程。

乔治·赫伯特·米德对詹姆士的自我多元论观点有更多的发展(G.H.Mead,1934)。米德认为:自我是一个社会实体;自我的实质在于它自身的反射;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他把"宾我"规定为"想象的一套组织化的他人态度";而把"主我"规定为"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宾我反映了法律、道德以及社区的组织法规和期望。当一个人作为宾我时,他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客体。主我是个人对他人所采取的某种态度的回答。当一个人作为主我时,他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体验到自由感和独创感。自我作为一个整体,是宾我中概化的他人的稳定的映象和主我的不可预测的自发性的结合物。按照米德的理论范例,自我传播在主我与宾我之间进行;这种传播,实际上是人与"概化的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社会化的个人与民族传统、人类文化带有某种张力的相互关系的反映,接近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范例中的自我与超我之间的传播。

无论是人格心理学的理论范例,还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例,都不能说是足以完美说明自我传播这一基本传播类型的理论范例。这一点同传播学的整体研究水平是相对应的--我们都知道,就是传播学中研究得最有成绩的领域,即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领域内,至今也不能说有了一个足以完美说明传播效果问题的理论范例。我们只能说,有了这种理论范例,至少可以作为支撑自身传播在基本传播形态谱系中的存在地位的基石,至少可以引导我们将对自我传播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不管是由传播学家进行下去,还是由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或别的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下去;因为传播学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本来就与相关学科领域有着交互渗透的关系;要知道,传播学的创始人多数原本就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1982)。

笔者之所以不赞成把自我传播排除在传播外延范畴之外的主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我传播对阐明传播的社会功能有其理论意义。

通常,传播基本形态谱系是这样排列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①在这些基本类型中,自我传播虽然排在第一的位置,但在传播学研究中却最被忽视。大众传播,由于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理所当然地成为最被重视的传播类型。组织传播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也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团体传播的研究虽然稍嫌寂寞,但在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内,从群体动力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者也不乏其人。人际传播,被人们作为进行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自有其不可动摇的理论地位。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于英文的communication(即德文kommunikation)与德文的交往(verkehr)的等同性,(陈力丹,1993)]。参加人际传播的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传播参加者视为客体,而以自己作为主体。因此,人际传播实际上是主体间传播,具有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主体间性是建构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所谓人的社会性,也就是这种主体间性(衣俊卿,1992)。

自我传播是主体内传播。不管是伊底、自我、超我,还是主我、宾我,都是同一个主体的分解物。因此,自我传播具有的是主体内性(intrasubjectivity)。主体内性同样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的社会性的全息对应。

提出"镜中之我"的社会学家库利说过一句名言:"自我与社会是一对双胞胎。"(C.H.Cooley,1909)"双胞胎"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笔者认为,可以将它换用为我国学者所提出的哲学概念"全息"对应。所谓全息,就是对立的事物间各自包含着对方的信息,从而相互规定、相互包含;宇宙在信息上是一个全息联系的整体;宇宙中的任一位点都是一个信息宇宙(王存臻、严春友,1988)。

本文仅从传播功能的角度来考察主体内的自我传播与主体间的人际传播的全息对应。我们知道,不管是由自我来约束伊底,还是由超我来规范自我,也不管是根据镜中之我来反思自我,还是由主我来应对宾我,其功能都是让主体的心理状态趋于通泰和谐;而自觉的、稳定的通泰和谐的心理状态将使主体实现一种和合圆融的人生境界。库利认为,人们通过与别人的信息交流和思想上的联系可发展自己的"人的或社会的知识",并产生一种与他人相同的思想情感;人们是通过分享他人的思想而理解他们的。②这就是人际传播的功能。实现了这种功能的主体间传播,能使参与传播的主体间建立起融洽的交往气氛;这种气氛的积久氤氲,将使主体间的人际关系维持相存互谅的良好状态。

团体传播是放大了的人际传播,每一个团体传播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人际传播,因此,团体传播也具有主体间性。团体传播在功能上与人际传播有着全息对应,通过人际传播,团体传播与自我传播也有着功能上的全息对应。组织可以视为泛化的主体,组织传播是泛化了的主体传播。组织传播在总体上可以比照人际传播处理,在具体操作时,又可以分解为若干团体传播、人际传播。我们同样可以认为,组织传播的功能与自我传播的功能全息对应。

大众传播与自我传播分处传播基本形态谱系的两端,但两者却有着内在的同一性。如果持最为泛化的观点,我们可以把社会视为一个大主体。大众传播正是这个大主体进行主体内传播的一种形态。传播学的创始人之一哈罗德·拉斯威尔把大众传播的功能归结为三条:环境监视,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H.D.Lasswell,1948)。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弗洛伊德关于自身传播的人格心理学范例,就可以发现:"环境监视"的功能相当于奉行唯实原则的自我"与外界接近,感受刺激,接近外界的影响,将外界的消息供给伊底"的功能。我们在这里,可将"伊底"比照为处于自在状态的社会大众集结而成的大群体。这种自在状态的社会也需要"社会化",即转化为自为状态的社会公众组织而成的合社会。在这种社会的"社会化"过程中,"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的功能相当于超我代表道德限制,使主体产生"追求完美的冲动",并采取"较高尚行动"的功能;"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功能相当于超我体现"民族的传播、人类的文化"的功能。就像自我传播的功能是让主体的心理状态趋于通泰和谐,并最终使主体实现和合圆融的人生境界一样,大众传播的功能归根到底应表现为使社会的运行状态趋于通泰和谐,并最终实现和合圆融的完美整合。

笔者在这里采用的功能描述用语,"圆融"借用自佛经,而"和合"则是中国哲学界近年所着力倡导弘扬的中华本土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愣严经》上说:"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描述的是宇宙本体的统一和谐状态。整合社会的统一和谐是宇宙本体的统一和谐全息对应。"和合"一词见于《国语·郑语》。"和"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汇贯通(程思远,1997)。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把传统社会称为同质化社会,把工业社会称为个人异质性的社会,并指出在工业社会中,人们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强,却在心理意义上变得孤立(Durkheim,E.1893)。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使我国社会的异质性也相应发展,因此,发挥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的"自我传播"的和合功能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更显得重要。

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建立"大传播"的概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各种基本类型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对实现社会的和合圆融的完美整合有着巨大的机制性作用。

当然,社会的发展,不光是交往方式,还有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合圆融的完美整合的社会,就目前而言,还只是人们对社会发展一个理想。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③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形态社会。在这种社会发展形态中,"大传播"的功能,准确地说来,只能是使社会在尽可能的交流、沟通中实现一定程度的整合。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即第三形态社会,未来的"大传播"才能实现以社会的完美的和合圆融的整合为功能目标,而那时的人,即马克思所说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人,也相应地全息对应为实现和合圆融的人生境界的传播主体。

我们还要特别重申:不能以"信息交流"的过程来限定"大传播"的运作机制。美国传播学界提出三类传播哲学(threephilosophiesofcommunication):讯息中心哲学、言者中心哲学、意义中心哲学(马成龙,1995)。信息交流只是讯息中心传播哲学中的一种传播运行机制。讯息(message)通常是包含有若干信息(information)的符号文本。信息作用是消除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人们通过对符号文本进行译读,即可得到确定的讯息。讯息可以传递,即可以有"空间位移"。意义(meaning)则不可传递,只可理解、领悟。人们是通过释读(注意,不是"译读")符号文本来理解、领悟意义的。根据参与传播的主体和传播语境的具体情况,技术上完全相同的符号文本可以被解释、理解、领悟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乃至相抵牾的"意义"出来。我们所说的"大传播"的通泰和谐、和合圆融的功能,要用意义中心的传播哲学来说明其运作机制,而不能用讯息中心的传播哲学来说明其运作机制。举一个极而言之的例子:释伽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④。这时,你很难说释迦与迦叶之间有什么"信息"的"空间位移",但迦叶却确实在这一瞬间领悟了释迦的"正当眼藏,涅皊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在他们师徒之间,确实实现了人际传播的"圆融"境界。如果我们把"大传播"的运作机制限制于"信息交流",那就会将许多意义中心的传播现象、传播手段排除于我们的研究视野之外。

我们再举一个人类文化元典中的例子,那是《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即纪录耶稣的"金箴宝训"的那一章中的一句话:Butletyourcommunicationbe,Yea,yea;Nay,nay:forwhatsoeverismorethanthesecomethofevil.⑤通行的中译本将这句话翻译为: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从恶里出来的。按照笔者的释读,这句话的"意义"应作如下解释:当时耶稣登上山向追随他的徒众讲道--这就是当时的一种大众传播方式--希望徒众实现与他的精神上的communication,其标准就是Yea,yea;Nay,nay,即徒众要以他垂示的金箴之是为是,要以他所颁布的宝训之非而非。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和合圆融,对这种精神状态稍有背离,就会堕入罪恶。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英文元典中直接使用communication的首例(就笔者见闻所及而言)。结合《马太福音》第五章的文本来理解,可以帮助我们领会到"大传播"功能的庄严意义。

我们从补充说明"自我传播"的理论范例出发,谈到"大传播"的概念,概而言之,"大传播"之大,一在于它的社会功能的巨大意义,二在于它的运作机制的巨大包容。限于篇幅,文中很多观点尚未充分展开。文中不当之处,恳请同仁教正!

注释:

①此处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的提法。

②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

④《五灯会元》第1卷。

⑤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

参考文献:

1范东生:《传播学原理》,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2张隆栋:《大众传播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戴元交:《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钟文、余明阳:《大众传播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5徐跃魁:《大众传播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董天策:《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林之达:《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董天策:《"传播"外延范围的划分与传播学分支学科的建设》,全国第四次传播学研讨会论文(1995)。

10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著,杜力平译:《大众传播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11刘力群:《论我国传播学研究之得失及新的突破》,《新闻学刊》1989年第2期

12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3刘觐龙:《关于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