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6创新课程设计(组合梁弯曲应力的应变片粘贴及测试)学校:班级:09机51学号:09295026姓名:指导老师自2012年12月24日至2013年1月3日目录前言·····································································2第一章设计目的·····················································3第二章主要内容·····················································4第三章理论知识·····················································43.1.1弯曲·····························································53.1.2应力计算公式··················································53.3两梁叠合····························································10第四章实验内容····················································114.1主要设备····························································114.2应变片工作原理··················································114.3实验原理························································124.4实验步骤··························································13第五章结果分析····················································165.1试件尺寸及材料属性············································165.2理论知识························································175.3实验数据··························································175.4误差分析························································19第六章设计小结····················································19第七章参考文献····················································20前言创新课程设计是每个大学生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一种能力测试,是一种能力的拓展。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我们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在原先的基础上弥补自己知识的残缺,更可以掌握更先进的理论知识。总之,开展创新课程设计对于我们是十分有利的。我们这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检验叠合梁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差距,同时分析叠合梁与整体梁在受同样大小力时各个点应力的不同。本课题主要是利用材料力学知识对组合梁的理论计算公式的推导,通过1/4桥进行应力的测试。总之,本课题对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重要意义。第一章设计目的在工程实际中,梁是一种常见的构件,有时为了加固梁,采用上下叠合的方式,从而形成叠合梁或称为组合梁或者复合梁,准确的说,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所构成的梁,称为组合梁(复合梁)。梁的叠合方式不同对梁的应力和抗裂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叠合方式的恰当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结构或机械中,为保证其正常工作,构件应有足够的能力负担起应当承受的载荷。因此应当满足一下要求:(1)强度要求在规定载荷作用下的构件不应破坏。(2)刚度要求在载荷作用下,构件即使有足够的强度,但若变形过大,仍不能正常工作。(3)稳定性要求构件应有足够的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力。材料力学的任务就是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下,为设计既经济又安全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由于材料力学知识研究变形固体时常要以下列假设为基本前提:1.连续性假设假设物体内部充满了物质,没有任何空隙。2.均匀性假设假设物体内各处的力学性质是完全相同的。3.各向同性假设假设材料在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质均相同。所以理论结果与实际结果会存在差距,需要由试验来验证,还有一些尚无理论结果的问题,须借助试验方法来解决。通过两种方式的比较来获得与实际结果更接近的值,为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便。第二章主要内容叠合梁应变片的粘贴和在材料力学多功能试验台上测试叠合梁纯弯曲应力试验第三章基本理论3.1.1弯曲弯曲是杆件的一种基本变形,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杆,通常称为梁(beam)。工程上常用的梁,大多有一个纵向对称面(各横截面的纵向对称轴所组成的平面),当外力作用在该对称面内时,由变形的对称性可知,梁的轴线将再次平面内弯成一条平面曲线。这种弯曲称为平面弯曲(planebending),又称对称弯曲(symmetricbending)。若梁不具有纵向对称面,或虽有纵向对称面但外力不作用在该面内,这种弯曲统称为非对称弯曲(unsymmetricbending)。实际工程中,梁上所受载荷、梁的支座情况都是比较复杂的。在计算梁的内力、应力和变形之前,首先应进行合理的简化,得到梁的力学计算简图(mechaniccalsimplifieddiagram)。通常,梁用其轴线表示;梁上的载荷可简化为集中载荷、分布载荷和集中力偶;根据不同之承情况,梁的支座可简化为固定铰支座、可动铰支座和固定端。根据支座的简化情况,可以得到如下3种基本形式的梁:(1)简支梁(simplysupportedbeam)一端是固定铰支座,另一端是可动铰支座。如图1所示。(2)外伸梁(overhangingbeam)一端是固定铰支座,另一端是可动铰支座,且梁具有外伸部分。如图2所示。(3)悬臂梁(cantileverbeam)一端为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的梁。如图3所示以上3种梁,其支座反力均可由静力平衡方程求出,称为静定梁(staticallydeterminatebean)。梁的两支座之间的距离称为跨度(span)。3.1.2纯弯曲及应力计算公式在一般情况下,梁的横截面上同时存在正应力和切应力。若梁或一梁段内各横截面上的剪力为零,弯矩为常量,则该梁或该梁段的弯曲为纯弯曲(purebending)。如图4梁纯弯曲,剪力图和弯矩图如下。1.纯弯曲时变形的特征:每个图都要标号(1)各纵向线段弯成弧线,且部分纵向线段伸长,部分纵向线段缩短。(2)各横向线相对转过了一个角度,仍保持为直线。(3)变形后的横向线仍与纵向弧线垂直。2.纯弯曲时的基本假设(1)平截面假设(PlaneAssumption)(a)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为平面。(b)仍垂直于变形后梁的轴线。(2)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正应力。3.公式推导从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和静力学关系三个方面,研究直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研究思路:物理关系平衡方程几何关系变形应变分布应力分布应力表达式(1)变形几何关系中性层:梁中即不伸长也不缩短的一层纤维。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ρ:中性层的曲率半径求距中性层为y处的纤维的应变变形前:变形后:的线应变为(a)直梁纯弯曲时纵向线段的线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距离中性层为y的纵向纤维的应变(2)物理关系(Hooke定律)结论:直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弯曲正应力,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弯曲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弯曲正应力(b)(3)静力平衡关系横截面上内力系为平行于轴的空间平行力系。这一力系向坐标原点简化,得到(c)(d)(e)根据平衡方程,弯矩与外力偶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b)式代入(c)式,得(f)式中=常量,不等于零,故必须有,即必须横截面对z轴的静矩等于零,亦即z轴(中性轴)通过截面形心。以(b)式代入(d)式,得(g)式中积分是横截面对y和z轴的惯性积。由于y轴是横截面的对称轴,必然有。所以(g)式是自然满足的。以(b)式代入(e)式,得(h)式中积分是横截面对z轴(中性轴)的惯性矩。于是(h)式可以写成(i)式中是梁轴线变形后的曲率。上式表明,越大,则曲率越小,故称为梁的抗弯刚度。由(i)式和(b)式中消去,得(j)这就是纯弯曲是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叠合梁分析3.1.3两根梁自由叠合如图7所示,两梁叠合,无销钉约束。图7无销钉约束叠合梁当其在外载荷作用下弯曲变形时,上下梁各自弯曲,每个梁有各自的中性层,且满足下列条件:变形条件,物理条件,,平衡条件由以上各式得,,此处可以先得到不同材料组合的一般公式,再特殊到同种材料为好又两梁属性、外形相同,所以有,,故所以叠合梁任一截面上下梁的弯曲应力为:.第四章实验内容4.1主要设备材料力学多功能试验台、纯弯曲梁实验装置一套、XL2118A型应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一台。4.2应变片工作原理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金属丝的电阻应变片的电阻应变效应,即金属丝的电阻值随其机械变形而发生改变的物理现象。设有一根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A、电阻率为的金属丝,其初始电阻值为(a)当金属丝受到轴向拉伸(或压缩)作用时,其电阻值R的变化,可由式(a)微分得(b)该金属丝的电阻变化率为(c)上式中为金属丝横截面积的变化,是由金属丝的轴向应变引起的。金属丝的直径由变为,两者关系为(d)其中为金属丝材料的泊松比。由式(d)得到(e)将式(e)代入(c)得(f)令(g)称为单根金属丝的应变灵敏系数。式(g)表明,值由和两项所决定。前一项是由金属丝变形后几何尺寸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后一项是由金属丝变形后电阻率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在常温下,许多金属材料在一定的应变范围内,其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于是式(f)可表示为(h)式(h)表示金属丝的电阻变化率与它的轴向应变成线性关系。应变片就是利用金属丝的这种线性的电阻应变效应制成的。4.3实验原理试样的受力如图10所示,试样简支于A、B两点,在对称的C、D两点受集中载荷作用使梁产生弯曲变形,CD梁受纯弯曲作用。梁的材料为合金钢,弹性模量为E=200GPa。图10试样受力图图11测点位置图为了测量叠合梁在在纯弯曲时横横截面上正应应力的分布规规律,应变片片的粘贴位置置如图11所示。在梁的纯弯弯曲段沿梁的的侧面不同高高度,在上下下两梁平行于于轴线贴上33片(或5片)应变片片。其中3#片位于上梁的的中性层处,2#、4#片分别位于于其中性层上、下下6mm处,1#片位于其上表面。同样的的,6#片位于下梁梁的中性层处处,5#、7#片分别位于于其中性层上上、下6mmm处,8#片位于其下下表面。此外外,在上梁的上表面面沿横向粘贴贴9#应变片。实实验采用1//4桥、公共补偿偿、多点测量量的方法。本实验采用逐级等等量加载的方方法加载,每每次增加等量量的载荷,测定各点相相应的应变增增量一次,即即:初载荷为为0.5,最大大载荷为4kN,等量增加加的载荷为0.5kN。分别取应应变增量的平平均值(修正正后的值),求求出各点应力力增量的平均均值。把测量得到到的应力增量量与理论计算算出的应力增增量加以比较较,从而可以以验证公式的的正确性。4.4实验步骤该部分包包括应变片的的粘贴及实验验数据的测量量,其中应变变片的粘贴方方法和步骤前前文已详细介介绍过,这里里就不再介绍绍。以下是实实验数据测量量的主要步骤骤:1.测量矩形截面叠叠合梁的各个个尺寸,开电电源预热电阻阻应变仪约20分钟。2.将各种仪器连连接好,各应应变片按1//4桥接法接接到电阻应变变仪的所选通通道上。检查查整个测试系统是是否正常工作作。3.将温度补偿片接接到应变仪的的公共补偿点点上,逐一调调节各通道为为零。4.拟定加载方案。先先选取适当的的初载2P0,本实验最最大载荷4.0kkN,分6级加载。5.加载。均匀慢速加加载至初载荷荷2P,记下各点点应变仪的初初读数。然后后逐层加载,并并依次记录各各点应变片的的应变读数,(包包括正负号,负负号表示压应应变,正号不不显示)。直直到最终载荷荷。实验重复复做两次。6.注意:载荷最大大加至4.0kkN,不能超载载;在测量过过程中,尽量量避免连接导导线的晃动。7.完成全部实验内内容后,卸掉掉载荷,关闭闭电源,整理理所用仪器、设设备,并恢复复原状。第五章结果分析析5.1.试件尺寸寸:梁的几何参数L(mm)a(mm)b(mm)E(GPa)Iz=()5609515200156255.2理论知识叠合梁理论分析参参照3.35.3实验数据测测点i应变读数(με)ΔF(N)F(N)12345678εΔεεΔεεΔεεΔεεΔεεΔεεΔεεΔε0.500.50-1011-460046-1816-11141734271.00-21-10010-34031670.501360616016331.50-34-16016-500471000.501780913014272.00-51-24025-630611270.501880813014262.50-69-32033-760751530.501790914012253.00-86-41042-900871780.501981916012263.50-105-49151-106099204应变读数增量平均值Δεi15.837.508.1714.67014.3327.332、分析结果实验结果处理方法法1.求出各测量点在等等量载荷作用用下,应变增增量的平均值值。2.考虑到应变仪仪与应变片灵灵敏系数不同同,按下式对对应变增量的的平均值进行行修正得到实实际的应变增增量平均值式中、分别为电阻阻应变仪和电电阻应变片的的灵敏系数。3.根据各测点应应变增量的平平均值,计算算测量的应力力值。4.根据实验装置置的受力图和和截面尺寸,先先计算横截面面对z轴的惯性矩矩,再应用前文文推导出的弯弯曲应力的理理论计算公式,计计算在等增量量载荷作用下下,各测点的的理论应力增增量值。由以上计算算结果及实验验结果分析可可知选用理论论算法二更能能真实的计算算出叠合梁在在纯弯曲时所所受的正应力力。将解析解的结果与与实测值比较较,并计算其其误差如下表表:误差=|(σ理ii-σ实i)/σ理i|×1000%测点号i12345678实测值σ实i(MMPa)2.821.3901.512.6502.655理论值σ理i(MMPa)3.82.8800.9120.91202.883.8误差(%)25.851.7065.61910831.65.4误差分析由实验结果可知,无销钉约束的叠合梁弯曲时,应力分布与单梁基本相似,上、下层中横截面上的弯曲应力沿高度分别按直线分布,在距各自的中性轴最远处的弯曲应力最大,各自的中性轴上的弯曲应力为0;这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由于实验中的影响因素较多,比如:加载不均匀等,会造成读数误差;实验前电桥不平衡;仪器长时间使用,使电桥电压稳定性下降,影响精度,销钉约束等原因,都将造成实验值的误差。第六章设计小结结6.1本文结论叠合梁在实际工程程中应用广泛泛,众多学者者依据材料力力学的知识,对对叠合梁的弯弯曲应力计算算公式给予了了各种理论推推导,本文在在前人的研究究基础上,对对两种形式的的叠合梁的计计算公式给出出了公式推导导,并通过实实验和数值模模拟给予了验验证,主要工工作和结果如如下:1.基于材料力学学的平面假设设、材料纵向向纤维间无挤挤压假设,并并服从单向胡胡克定律,推推导出了叠合合简支梁在无无销钉约束和和有销钉约束束两种形式下下弯曲应力的的计算公式。2.采用应变片电电测法对两种种形式叠合梁梁的弯曲应力力进行测试,通通过实验初步步掌握了应变变片电测法的的测试原理、应应变片的选择择以及应变片片的粘贴技术术,其中应变变片的粘贴技技术显得尤为为重要,本文文详细讲述了了应变片的粘粘贴方法、步步骤,可以提提高学生的动动手操作能力力。通过实验验的验证表明明,虽然实验验数据与理论论值之间存在在一定的误差差,但是由理理论推导所得得公式是正确确的,而实验验误差主要是是由于应变片片的粘贴、材材料加工、安安装位置、动动力疲劳、实实验仪器、数数据采集等引引起的。第七章参考文献献[1]倪樵,李国国清,钱勤.材料力学[M].武汉:华中中科技大学出出版社,2006..[2]蔡乾煌.庄庄茁.工程力学精精要与经典例例题讲解[M].北京:清华华大学出版社社.20022.[3]单辉祖.材材料力学问题题、例题与分分析方法[M].北京:高等等教育出版社社.20000.[4]赵志岗.工工程力学实验验[M].北京:机械械工业出版社社.20088:156--160.[5]张小凡,谢谢大吉,陈正正新.材料力学实实验[M].北京:清华华大学出版社社,2001:96-999.[6]钱浩生,潘潘少川,刘耀耀乙.实验应力分分析[M].北京:高等等教育出版社社,1988..[7]徐道远,朱朱为玄,王向向东.材料力学[M].南京:河海海大学出版社社,2006..[8]刘鸿文.材材料力学[M].4版北京:高高等教育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国际合作研究
- 日结工协议书范本
- 蔬菜大棚合作协议书
- 2026-2031中国管道过滤器产业发展前景及供需格局预测报告
- 2025药事管理药品质量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中国移动通信设备安装考试及答案
- 动车组机械师团队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6-2031中国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市场发展策略及投资潜力可行性预测报告
- 2025年经济师考试金融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试卷及解答参考
- 2026年高速公路建设合同
- 中药学职业发展规划
- 初级CNC操机入门知识与操作指南
- 2025下半年榆林神木市公共服务辅助人员招聘(80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加油员安全操作规程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光伏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方案
- 014《煤矿安全规程》修改条款学习辅导:第十四讲运输、提升和空气压缩机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ZZ048 无人机操控与维护赛项规程以及无人机操控与维护赛题1-10套
- 腾讯手机行业消费趋势洞察报告(2025年版)
- 防暴风雪安全培训课件
- AIGC艺术设计 课件全套 第1-8章 艺术设计的新语境:AI的介入 -AIGC艺术设计的思考与展望
- 取、弃土场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