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_第1页
外来物种入侵_第2页
外来物种入侵_第3页
外来物种入侵_第4页
外来物种入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西红耳龟(拉丁学名:Trachemysscriptaelegans9),也叫巴西龟,是泽龟科彩龟的亚种之一,是一种水栖龟类。因其头顶后部两侧有2条红色粗条纹,故又名为红耳龟,是龟类中的优良品种。巴西红耳龟的原产地并非位于巴西,而是生存于北美密西西比河及格兰德河流域。巴西红耳龟由原产地已经扩散到整个美洲大陆,而且在欧洲、非洲、大洋洲、亚洲各国成功入侵,甚至北到丹麦、加拿大的野外都有多处发现它们的踪影,成为国际著名的“外来入侵生物”。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了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巴西红耳龟赫然在列。但是在中国许多宠物市场上都能见到巴西龟在出售。在巴西红耳龟的原产地,它们非常低调,数量也一直稳定。这是因为在那里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为[4]食,使其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但低调的巴西红耳龟也仅仅在原产地平静温顺而已,繁殖和生存能力超强的它们一旦到了一个全新的、无足够数量天敌制衡的生态环境中,就会变成洪水猛兽,成为那里的生态灾难。巴西红耳龟的入侵,势必会对中国被入侵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伤害。它们的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扩散到野外的巴西红耳龟会掠夺其他生物的生存资源,与扩散地区的本土龟类争食,抢夺栖息地和产卵场所,排斥、挤压它们的生存空间。其次,龟类杂交的现象十分普遍,包括亲缘关系较远的龟种间都可以杂交。若巴西红耳龟在一个区域数量过多,本地龟类很可能会找不到同种龟交配而与巴西红耳龟交配,导致本土龟类的遗传结构改变,一旦这种恶性循环开始,那本土龟类也就走向了消亡。此外,巴西红耳龟还是沙门氏杆菌传播的罪魁祸首。养殖龟类中约85%都携带有副伤寒类沙门氏杆菌,尤其是幼龟。该病菌已被证明可自变温动物传播给恒温动物,美国每年约有上百万人感染此病菌,其中14%的病例由龟类传染巴西红耳龟当初引进时和福寿螺一样作为食用为目的,同属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抗病害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引进后在中国各地均有养殖。由于巴西红耳龟整体繁殖力强,存活率高,觅食、抢夺食物能力强于任何中国本土龟种。如果把它放生后,因基本没有天敌且数量众多,大肆侵蚀生态资源,将严重威胁中国本土野生龟与类似物种的生存。在只要适于生存的旅游景点加上民众积极的放生基本上都可看到满塘皆是巴西红耳龟的震撼景象。WWF(中国)物种项目主任范志勇表示,宠物弃养、宗教放生、养殖逃逸以及执法人员误把巴西红耳龟作为珍稀濒危野生物种放生到保护区等因素是导致该物种在中国野外普遍分布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巴西红耳龟的存在可用“无孔不入”来形容,它们以扩散到南北方、东西部的各种水体:在湖南湘江、广东珠江、浙江钱塘江、广西漓江、海南南渡江和长江江苏段、云南怒江等均有生活在野外的种群,甚至已经混淆了国人对龟类的认识。乌龟曾经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广和种群数量最多的硬壳龟,以至于“乌龟”已成了所有龟类的代名词。可是现今在乌龟原本分布集中的地区已难以发现乌龟,巴西红耳龟却可以随手拈来。虽然巴西红耳龟寿命仅为二十几年,但只要达到生殖期,就能顺利交配,顺利孵化,顺利成活,巴西龟在中国的个体已呈几何状繁衍,占据了大面积属于中国本土龟种的野外生存空间。所以爱好放生的人们切记不要购买巴西红耳龟用来放生,否则放生则会变成“杀生”。中国本地龟与巴西红耳龟交配,产下的后代是不能繁殖的(就像驴和马杂交的后代骡子,没有繁殖能力)。如果巴西红耳龟在一个区域里数量过多,当地龟类有可能在一个繁殖季节都没遇到真正的伴侣,而与巴西红耳龟交配。没有健康的后代诞生,意味着当地这个物种走向衰亡,甚至灭绝。巴西红耳龟的危害在国外已受到高度重视。在认识到其危害后,许多国家都及时采取了相关的措施,首先就是禁止巴西红耳龟贸易。美国1975年禁止非成年巴西红耳龟的国际贸易,欧洲1997年禁止进口巴西红耳龟,韩国2001年禁止进口巴西红耳龟。中国还没有相关管理和研究部门对巴西红耳龟开展专门的调查和研究,也没有对该物种限制进口、规范养殖和放生等的管理举措。依据以往的统计数据表明,巴西红耳龟依然以每年约800万只的速度,通过各种渠道输入到国内。中国现行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法规,是为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而制定的,而且是针对性检疫,只对已知的特定有害生物进行检疫,农业法、森林法、种子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规,也未明确涉及外来生物入侵的防范,外来生物入侵危害野生生物和生态环境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还没有统一的防治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应该尽早制订外来生物入侵防治法。常弘教授认为,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检测,防范外来生物的自然入侵,一旦发现入侵外来生物,应立即采取行动严格控制其扩散,并予以根除。对已传入的入侵生物,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围堵,尽早控制,为巴西红耳龟等入侵物种立法管理已呈当务之急。[6]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外观与田螺极其相似,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1981年引入中国,目前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1984年后,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有害动物。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年发生两个世代。在广西鹿寨县等地,福寿螺在稻田的发生密度高达16.95个/平方米;水稻受害株率一般为7%~15%,最高达64%。福寿螺食性杂、危害莲藕,幼螺可从叶底啃食浮贴水面的荷叶,致使荷叶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时叶片被啃食得千疮百孔,难以抽离水面。福寿螺还危害水仙花、兰花等各种水生植物,成为中国南方水域的一大患害。此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估计中国南方各省市受其危害的水域(池、湖、水田等)不少于10万公顷。对福寿螺的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人工防治,养鸭食螺是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对福寿螺的生态习性了解不够,防治不力。特别是选用的化学杀螺剂对水体毒性大,严重污染水质;施药量大、成本高、效果差。[4]福寿螺能够咬断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导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达20%以上。除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外还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等疾病。人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会引起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与脑膜脑炎,引起头痛、头晕、发热、颈部僵硬、面神经瘫痪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瘫痪、嗜睡、昏迷等,甚至死亡。牛蛙,蛙科(Ranidae,即赤蛙科)动物,学名Ranacatesbeiana。独居的水栖蛙,因其叫声大且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故名牛蛙,为北美最大的蛙类。牛蛙原产于美国东部数州,后被引进西部各州和其他国家。其他一些大型蛙类亦称牛蛙,如非洲的箱头蛙(R.adspersa或Pyxicephalasadspersa)和印度的虎纹蛙(R.tigrina)以及南美的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牛蛙体绿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黄色,四肢有黑色条纹。体长约20厘米(8吋),后肢长达25厘米(10吋)。成体大者体重超过0.5千克(1磅)。常生活於静水中或其附近。春季繁殖,卵产于水中。蝌蚪呈绿褐色带有深色斑点。蝌蚪阶段持续1~3年,决定于气候条件。许多牛蛙可供食用或用作实验材料。牛蛙原产于北美落基山脉一带,1959年我国引进牛蛙驯养,1986年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大量饲养。主要品种有:沼泽绿牛蛙、西方牛蛙、印尼牛蛙、非洲牛蛙、非洲大牛蛙等牛蛙是两栖类生物的天敌。美国地质勘探局生物学家亚当·塞普尔韦达2014年10月7日表示,几乎无所不吃的美洲牛蛙蔓延成灾,正沿西北部蒙大拿州境内的黄石河顺流而下,对土生蛙类构成威胁。从2010年至2013年,蒙大拿州牛蛙繁殖地的数目几乎增加了3倍,达到45个之多。[1]牛蛙适应性强,食性广,天敌较少,寿命长,繁殖能力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易于入侵和扩散。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甚至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同时对一些昆虫种群也存在威胁。早期的养殖和管理方法不当是造成其扩散的主要原因。国内贸易和消耗加工过程中缺乏严格管理,动物在长途贩运和加工过程中逃逸现象普遍。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形似虾而甲壳坚硬。成体长约5.6~11.9厘米,暗红色,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螯狭长。甲壳中部不被网眼状空隙分隔,甲壳上明显具颗粒。额剑具侧棘或额剑端部具刻痕。是淡水经济虾类,因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因其杂食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而在当地生态环境中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其摄食范围包括水草、藻类、水生昆虫、动物尸体等,食物匮缺时亦自相残杀。小龙虾在世界各地都有养殖,并形成数量巨大的野外种群。中国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主要用作食物和宠物。小龙虾常常混养在农作物(如水稻)田中。不需要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种,可实现自我维持,收获后,不需要再投放原种。逃逸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灾害性破坏;筑穴引起灌溉用水的流失及田地破坏;由于螯虾食性很杂,对鱼苗发花和1龄鱼种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由于小龙虾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食性广泛,种群增殖速度快,常剪断农作物,特别是稻作物,并可能与当地淡水螯虾物种发生竞争。非洲大蜗牛(学名:AchatinaFulica)是中大型的陆栖蜗牛。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夜行性,杂食性,大多是在潮湿环境中活动,喜欢在下雨及夜间出没。平时躲在阴凉的地方,且在壳口上做一层白膜(假口盖),只余一个小孔来呼吸,将螺肉缩入壳内以防脱水,等到环境转好后再出来。非洲大蜗牛的侵害对象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饥饿时也取食纸张和同伴尸体,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非洲大蜗牛”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尤其是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食用则危害极大。非洲大蜗牛是公认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最糟糕的一种蜗牛。它吃掉大量的本土植物,改变栖息地。竞逐原生蜗牛。非洲大蜗牛也可能替掠食动物提供一个替代的食物来源,改变食物链,进而改变本土生态系统。如果掠食动物也是入侵种,可能会有不幸的后果。举例来说,在日本博宁群岛,入侵的蔗蟾被发现会吃非洲大蜗牛。然而,自然捕食也可能帮助控制非洲大蜗牛的族群。例如,在圣诞岛,非洲大蜗牛尚未在受干扰的雨林建立族群;一般认为原因是,本土圣诞岛红蟹会吃掉大量的蜗牛。[5]非洲大蜗牛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会吃各种作物,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196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估计,非洲大蜗牛会造成每年损失1100万美元,如果族群没有得到控制(美国农业部1982年)。在印度,它达到了严重虫害的状态,特别是在1946年至47年,它在奥里萨邦出现流行,对蔬菜作物和稻田造成严重的破坏。最有可能被蜗牛损坏的植物是,花园花卉和观赏植物及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葫芦科和豆科)和面包果、木薯和柚木的幼株。非洲大蜗牛也可能增加植物疾病(举例来说,由黑色荚疾病引起的Phytophthorapalmivora))的传布,,它在它的排泄物中的传布非洲大蜗牛是一些病原体和寄生虫的病媒体,会传播鼠肺线虫,感染人类造成一种脑膜炎。与细菌Aeromonashyfrophila(KliksandPalumbo1992)。蜗牛内的寄生虫通常藉由人类吃生的或没有煮熟的蜗牛传染给人类。例如,在美属萨摩亚群岛16名韩国渔夫感染嗜曙红性脑炎,在吃下一餐感染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染寄生虫的非洲大蜗牛之后.(Kliksetal.1982)。[7]非洲大蜗牛的寄生虫包括:深奥猫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脊形管圆线虫-导致胃肠管圆线虫病、血吸虫-血吸虫病的原因,在粪便中检测到、鞭虫-在粪便中检测到、膜壳绦虫-在粪便中检测到、粪类圆线虫-粪便和粘液分泌检测到。[7]2013年4月15日台湾每日新闻云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成千上万只硕大如鼠的“非洲巨蜗牛”入侵。非洲巨蜗牛侵袭佛州得从1966年说起,一个孩子从夏威夷带了三只蜗牛回到迈阿密,结果在7年内,,它们就成了为数17000只的庞大族群。当地政府每年花费百万美元对付蜗牛,但每到雨季过后,它们又会爆炸性成长。一只母蜗牛每年可产下1200颗卵,并且疯狂吃石灰来补充钙质,促进外壳发育。此外,它们还会传播鼠肺线虫,这有可能感染人类造成一种脑膜炎箭毒蛙是世界上外表最美丽的青蛙,同时也是毒性最强的物种之一。它们的体型很小,最小的仅有1.5厘米,个别种类也可达到6厘米。箭毒蛙主要分布于巴西、圭亚那、哥伦比亚和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通身鲜明多彩,常为黑与艳红、黄、橙、粉红、绿、蓝的结合,四肢布满鳞纹。其中以柠檬黄最为耀眼和突出。箭毒蛙的食物以残翅果蝇、蚂蚁和蟋蟀为主,所以食物的准备并不困难,箭毒蛙的毒性主要来自它们的天然食物,主要是蜘蛛类,蜘蛛的毒性会被箭毒蛙吸收转化为自身的毒液,所以最好不要饲养野生的个体,毒性很强。虽然不会致人于死,但是潜在的危险性还是很高。不过在饲养六个月以后也会逐渐失去毒性。而人工繁殖的个体就不会有毒性,至少不会影响人体。特别要注意的是切勿把野生个体与人工繁殖个体混养,因为野生个体的毒性会导致人工个体中毒致死。人们作了一系列复杂的研究之后才知道,这种蛙毒物质属于一种甾体类毒素,能够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其主要作用形式是:当箭毒用于轴突内部或外部,都可以引起轴突不可逆的去极化,降低电位作用幅度,阻碍动物体内的离子交换,使神经细胞膜成为神经脉冲的不良导体,这样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就不能正常到达组织器官,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而且无有效应急措施。不过,箭毒蛙的毒液只能通过人的血液起作用,如果不把手指划破,毒液至多只能引起手指皮疹,而不会致人死命。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布的在中国危害比较大的入侵物种的一个名单。分别在2003年和2010年分2批发布,共35个物种。保守统计,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范围内,中国的入侵物种有488种,其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类微生物26种。以西南和沿海地区最为严重,但是还缺乏一个预警机制。入侵途径主要是人为引进;沾粘在旅游者身上带入;自然传播。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于2003年1月10日,共16种[2]。入侵植物名称/(学名)原产地入侵时间及原因分布状况对本地的危害紫茎泽兰(Ageratinaadenophora)中美洲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全球性入侵物种薇甘菊(Mikainamicrantha)中美洲1919年曾在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全球性入侵物种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南美洲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19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全球性入侵物种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北美洲1935年发现于杭州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约15个省、直辖市恶性杂草,对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毒麦(Loliumtemulentum)欧洲地中海地区1954年在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除西藏外,中国大陆各省都有发现全球性入侵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美国东南部海岸1979年作为经济作物引入上海(崇明岛)、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威胁本土海岸生态系统,致使大片红树林消失飞机草(Eupatoriumodoratum)中美洲1920年代作为一种香料植物引种到泰国栽培,1934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全球性入侵物种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巴西东北部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花卉,19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栽培,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逸生为杂草。大量逸生,堵塞河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假高梁(Sorghumhalepense)地中海地区20世纪初从日本引到台湾南部栽培,同一时期在香港和广东北部发现,种子常混在进口作物种子中引进和扩散台湾、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苏、上海、辽宁、北京、河北、四川、重庆、云南是高粱、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黄麻、洋麻、苜蓿等30多种作物地里的杂草,还可与同属其他种杂交入侵动物名称/(学名)原产地入侵时间及原因分布状况对本地的危害蔗扁蛾(Opogonasacchari)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1987年随进口巴西木进入广州。随着巴西木的普及,1990年代传播到了北京分布在10余个省、直辖市。在南方的凡能见到巴西木的地方都能找到威胁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温室栽培植物湿地松粉蚧(Oracellaacuta)美国1988年随湿地松进入广东省台山,到1994年,已扩散蔓延至广东省多个县市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引入的湿地松、火炬松和加勒比松加速了扩散,对本地的马尾松、南亚松等构成严重威胁强大小蠹(Dendroctonusvalens)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美洲地区1998年在山西省阳城、沁水首次发现,可能与1980年代后期山西从美国引进木材有关山西、陕西、河北、河南不仅攻击树势衰弱的树木,也对健康树进行攻击(尤其是油松),导致发生区内寄主的大量死亡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北美洲1979年传入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3]非洲大蜗牛(Achatingfulica)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福建厦门发现,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后被作为美味食物,引入多个南方省份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全球性入侵物种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亚马逊河流域作为高蛋白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前后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对水稻生产造成损失。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牛蛙(Ranacatesbeiana)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北到加拿大,南到佛罗里达州北部l959年作为食物引入遍布北京以南地区除西藏、海南外的中国大陆地区对本地两栖类造成威胁,甚至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如滇池的本地鱼类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于2010年1月7日,共19种[4]。入侵植物名称/(学名)原产地入侵时间及原因分布状况对本地的危害马缨丹(Lantanacamara)美洲热带地区明末由西班牙人引入台湾,由于花比较美丽而被广泛栽培引种,后逃逸。台湾、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四川南部等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是南方牧场、林场、茶园和橘园的恶性竞争者三裂叶豚草(Ambrosiatrifida)北美洲1930年代在辽宁铁岭地区发现,首先在辽宁省蔓延,随后向河北、北京地区扩散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危害小麦、大麦、大豆及各种园艺作物大薸(Pistiastratiotes)巴西明末引入。19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黄河以南堵塞航道,影响水产养殖业,并导致沉水生植物死亡和灭绝,危害水生生态系统。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Canadensis)北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1980年代扩散蔓延成为杂草浙江、上海、安徽、湖北、湖南郴州、江苏、江西全球性入侵物种蒺藜草(Cenchrusechinatus)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934年在台湾兰屿采到标本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和云南南部等地为花生、甘薯等多种作物田地和果园中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杂草,入侵后降低生物多样性;还可成为热带牧场中的有害杂草银胶菊(Partheniumhysterophorus)美国得克萨斯州及墨西哥北部1924年在越南北部被报道,1926年在云南采到标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和福建全球性入侵物种黄顶菊(Flaveriabidentis)南美2000年发现于天津南开大学校园天津、河北全球性入侵物种土荆芥(Chenopodiumambrosioides)中、南美洲1864年在台湾省台北淡水采到标本北京、山东、陕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云南在长江流域经常是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常常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上的草坪刺苋(Amaranthusspinosus)热带美洲1830年代在澳门发现,1857年在香港采到陕西、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福建、台湾全球性入侵物种落葵薯(Anrederacordifolia)南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970年代从东南亚引种重庆、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云南、香港、福建全球性入侵物种入侵动物名称/(学名)原产地入侵时间及原因分布状况对本地的危害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invasa)澳大利亚2007年在广西与越南交界处首次发现,2008年相继在海南和广东发现广西、海南以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对华南、西南等地区的桉树种植造成极大威胁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1988年在河北唐海发现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南、云南、台湾主要危害水稻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南美洲2003年10月在台湾桃园发现,2004年9月在广东吴川发现台湾、广东、香港、澳门、广西、福建、湖南全球性入侵物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北美洲1930年代进入,1960年代食用价值被发掘,开始养殖,1980-90年代大规模扩散20多个省市,南起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至新疆,东达崇明岛均可见其踪影,华东、华南地区尤为密集捕食本地动植物,携带和传播致病源等方式危害土著物种苹果蠹蛾(Cydiapomonella)1950年代前后经由中亚地区进入新疆,1980年代中期进入甘肃省,之后持续向东扩张。2006年在黑龙江省发现,这一部分可能由俄罗斯远东地区传入新疆全境、甘肃省的中西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黑龙江南部对梨果类水果危害很大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trifolii)北美洲2005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发现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全球性入侵物种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北美洲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贵州、云南等15省市,193个县主要危害松属植物,也危害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和雪松属。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日本和台湾1970年代末在广东发现香港、澳门、广东、广西、福建和江西主要危害松属植物,如马尾松、湿地松、黑松等,其中以马尾松受害最重。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2002年6月,海南省首次发现海南、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和台湾全球性入侵物种在生物学上,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