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复习资料_第1页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复习资料_第2页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复习资料_第3页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复习资料_第4页
袁行霈版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7名词解析:1.历史演义小说: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类型之一,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体形式,将历史演变、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础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思想。因而,历史演义小说是以基本史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想象、虚构、加工和再创造的,它在叙事中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及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元末明初诞生的《三国志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而后有《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2.英雄传奇小说: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类型之一,由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历史上反压迫英雄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在民间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完成。明代《水浒传》为后世英雄传奇小说提供了范例,而后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为著名。3.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因都是吴人而被称为“吴中四杰”。四人中,已高启和杨基成就较大。高启诗学汉魏晋唐,不拘一格,而以豪放为主,其反映元明之交的战乱生活和农村现实景象的诗歌以及写景抒情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都是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杨基的诗风清润峭拔,写景咏物之作较有特色。4.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朝的内阁和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明代前期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等人的创作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当时明朝国立渐盛,以馆阁重臣为主的作家受朝廷文化的影响,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很难让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作者真实的个性化思想感情。5.茶陵诗派: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李东阳继三杨之后,以台阁大臣的身份主持文坛,但创作实践又与三杨有所不同。提出“诗学汉唐”的主张,在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从文学本身的立场出发去探讨文学的艺术审美特征,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很大影响。茶陵诗派是对卑亢委琐的台阁体文学的一次冲击,体现了从台阁到前后七子的过渡。6.八股文:明代所兴起的一种官方规定的科举应试文体,被称为“制义”“时文”等。“股”有对偶之意。八股文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尤以四书命题居多。而文章论述的内容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展开,不能随意发挥。每篇开始以两句点破题意,称为“破题”;然后承接破题进行阐发,称为“承接”;接着转入“起讲”,即开始议论;后再为“入手”,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为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末尾又有数十字或百余字的总结性文字,称作“大结”。自起股至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句子,共为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7.前七子:活跃于明代中叶弘治、正德年间的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团体,成员还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他们不满于在程朱理学影响下“尚理而不尚辞”的创作风气,欲借助复古手段改变当时萎靡卑亢的文学局面,贬斥文学受宋儒理学影响而形成的“主理现象”,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的表现的主情论调,并提出“真情乃在民间”之说,提升了民间的创作地位,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这些都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提出了质疑,表达了他们对文学本质新的理解。但他们过分重视古人诗文的法度格调,以至于束缚了自身的创作实践,从而影响了作品中情感的自由流露。8.后七子:明嘉靖中期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是后七子复古理论的集大成者。后七子很大程度上承接了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但比前七子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王世贞主张诗文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要将“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语词、句法和结构中,又强调要将才思与格调联系起来,反对重“理”轻“辞”的文学态度,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七子的创作弊病则是过分重视对古体的揣度和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9.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虽然他们对唐宋古文名家的偏好及其文学主张都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古文的法度,因而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要求文章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但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其文感情真挚,通俗畅达。10.明传奇:在明代成熟起来的一种篇幅较长的演唱南曲的戏曲形式。“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将元杂剧称为“传奇”。但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内容上表现出对现实、历史的关切,对作者个性、情感的张扬,在体制上表现出规范法的特点。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达到了明传奇的艺术高峰。11.临川派:明代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一个戏曲流派,因汤显祖为临川人,戏曲史上将宗汤、学汤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被称为“临川派”,或者以汤显祖室名称之为“玉茗堂派”。主才情,注重剧作的“曲意”,不拘音律,以男女至请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风采。以汤显祖的创作成就最高,此外还有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12.吴江派:明代以沈璟为代表的戏曲流派,因沈璟是吴江人,故称之为吴江派,也成格律派。其主张,一是格律至上的“声律论”,以音律为品评戏曲价值的唯一标准;二是“本色论”,推崇本色语言,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三是在创作思想上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其重要作家还有吕天成、冯梦龙等。他们对于戏曲创作规律的研究宣传,对于普及与推动戏曲创作,促进戏曲创作与演唱的结合,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对格律的过分强调也成为局限其创作实践的弊端。13.世情小说: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学术涉及世情,可溯源到魏晋以前,但从晚明批评界开始流行的“世情书”概念来看,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小说,《金瓶梅》被认为是世情小说开山之作。之后,明清两代的世情小说,或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播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讽儒林、官场、青楼,内容丰富,色彩斑斓。14.拟话本:是文人有意识模仿宋元话本样式而创作的小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最早应用这一术语。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编辑加工,进而模仿话本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话本,常称拟话本。在体裁上受到了话本的影响,都首尾有诗,中间诗词点缀,辞句多俗语,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完整,描写人物心理细致入微,个性突出,注意细节刻画。但由于文人自创,显示出议论增多,艺术性强的特点,而在口语运用和生活气息上则逊于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代表了拟话本的最高成就。15.童心说:明代后期李贽的文学主张。是其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处于通信焉者也。”“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以童心为文,才能写出好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并反对复古。这种进步的文学发展观,打破了前后七子复古理论的禁锢,是制约整个明代后期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16.公安派:明后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为“公安派”,也称“公安三袁”。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他提出的。“性灵说”是其的文学主张的核心,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灵性,不拘格套”,有力地批判了复古主义的理论,具有反对假道学的意义。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文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情性情,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直率浅俗。17.竟陵派:明代后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其二人物湖北竟陵人而得名。文学观念上,受公安派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的观点。在复古问题上,提倡从古人诗中求性灵,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开窍,积蓄文学底蕴。在创作上,他们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显的风格相对立。他们将创作引向了幽深孤峭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18.阳羡派:清初词派之一,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康熙前期。创始人陈维崧,为江苏宜兴人,因宜兴故称阳羡,故得名。此派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悲慨健举之作,但沉厚含蓄不足,往往流于粗率。当时陈的周围还聚集了一批与之风格接近的词人,如曹振吉、万树等,相互唱和,一时颇具声势,为清词的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阳羡词派的余韵还波及后世,清中期的洪吉亮、黄景仁等都受其影响。19.浙西词派:清朝前期最大的词派,其创始人朱彝尊及主要作家都是浙江人,且后来龚翔麟将朱彝尊、李良年等各家词作和刻为《浙西六家词》而得名。随着清朝统一全国,走向鼎盛,阳羡词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则成难合形势的要求的别调异响,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为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声,播扬上下,绵亘康雍乾三朝。朱彝尊推崇姜夔、张炎一类的婉约词人,将“清空”境界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浙西词派在其影响下,标举醇雅风格,蕴藉空灵,无轻薄浮秽之弊,也不落浓艳媚俗,但却有堆填弄巧的风气。20.神韵说:清代诗人王士禛的诗论主张。其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诗歌理论。主张“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认为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21.神魔小说: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热潮,它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养料后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责幻,以神魔志怪异闻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以《西游记》为主要代表,另还有《封神演义》。22.临川四梦: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23.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24.三言二拍:明代中后期短篇小说,以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为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标志古代短篇白话小说整理与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简答、论述:1.《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语言特色1、出色的战争描写,写出军事斗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GB3①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2\*GB3②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3\*GB3③注重在战争中写人。=4\*GB3④注重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2、历史演义体的语言:=1\*GB3①“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易观易入”,雅俗共赏。=2\*GB3②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又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3\*GB3③语言开始注重个性化。“拥刘反曹”倾向及悲剧精神=1\*GB4㈠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1\*GB3①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2\*GB3②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全书有五分之三的回目写刘蜀。=3\*GB3③语言上,爱憎分明,小说多次称刘为皇叔、玄德、豫州和先生,只有一次称作刘备的,而对曹直称曹操算是客气的了,当然也称为孟德的。=2\*GB4㈡拥刘反曹思想的认识:=1\*GB3①历史本来的原因,刘备在历史上本有仁厚之名,而曹操本来就是不太被人们肯定的奸雄色彩很浓的历史人物。=2\*GB3②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3\*GB3③三国所产生流传的时代,是汉民族自尊最被摧折的时代,这种民族情绪必然给作者以深刻的影响,刘备的血统毕竟比较高贵,又地处南方,与此种民族心态正合。=4\*GB3④从南北朝至宋元,民间一致持“拥刘反曹”的态度,《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有一定的人民性,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也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态。2.《水浒传》思想内容=1\*GB4㈠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小说较深刻地揭露了北宋末年政治的腐败,权奸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揭示起义的社会根源。=2\*GB4㈡对“忠义”的赞颂,替天行道,一曲“忠义”的悲歌。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仗忠义”。=3\*GB4㈢对起义结局的反思:=1\*GB3①失败的原因:由于领袖的作用;随着起义队伍的壮大,大量不属于义军的基本依靠的力量涌入义军。外部原因:朝廷的怀柔政策。=2\*GB3②结局的反思:接受招安是必然的;但在奸权当道的黑暗社会里,这只会成为悲剧,招安只能是死路一条。=4\*GB4㈣英雄的赞歌:对“义”的极度尊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勇武阳刚之气;梁上的英雄群体=5\*GB4㈤思想内容上的缺陷=1\*GB3①维护皇帝。对最高统治者皇帝,在具体描写中揭露他的昏庸和荒淫无耻,却又维护了他的封建正统地位,跳不出“奸臣当道,英明的皇帝受了蒙蔽”的陈旧观念,只反贪官,不不反皇帝。=2\*GB3②藐视众生,嗜血残忍等江湖文化的负面价值。=3\*GB3③封建迷信思想和色情描写也不少。=4\*GB3④腐朽的女性观。写人艺术=1\*GB3①多层次的刻画人物的性格。=2\*GB3②同而不同,犯中求避,写出个性。=3\*GB3③依据人物的身份经历写出人物的性格及发展。=4\*GB3④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5\*GB3⑤烘托、对比、夸张。=6\*GB3⑥个性化的语言。语言艺术娴熟运用白话,为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1\*GB3①口语化。=2\*GB3②人物语言个性化。=3\*GB3③小说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准确,表现力强。=4\*GB3④景物描写与人物活动,环境气氛融为一体。3.《牡丹亭》思想内涵通过杜丽娘个性觉醒而与柳梦梅痴情相爱,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肯定了人的情欲的正当性,赞美个性解放,歌颂纯真的爱情,反对禁欲主义,表现出汤显祖的“人生而有情”“世总有情”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意义以及鲜明的时代意义。总之,《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形象塑造,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反映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个性解放的强烈渴望,表现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艺术特色=1\*GB3①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离魂、梦境的描写,以虚写实,展示作品的反叛主题,死而复生之后,则从真实处着笔,写出现实对理想的束缚,使作品具有浪漫与现实结合的色彩。=2\*GB3②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3\*GB3③典雅绚丽的曲词,使作品成为一部诗剧1.

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情感历程,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全剧用笔细腻、意脉曲致,在幻想中显示着细节之真,人性之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共鸣感和现实批判力,形成了亦真亦幻的艺术特征。

2.

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就。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柳梦梅、陈最良等人物也刻划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涵。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造诣,是因为作者不但善于在渐次推进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来揭示人物不断发展的性格;而且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抉发人物幽微细密的情感。

3.

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境,极具艺术感染力。作者以语言的绮丽华艳、典雅蕴藉著称,此剧既继承了元杂剧当行本色语的传统,又熔铸进文人辞赋、古典诗词的清丽精工,锤炼出一种真切自然与华采空灵相结合的戏曲语言,使此剧成为案头之书与台上之曲两擅其美的典范。4.《聊斋志异》爱情婚姻题材小说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的爱情,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约合全书的四分之一,写狐女花仙与人相恋的故事,构成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最受人喜爱。=1\*GB3①肯定青年男女的真诚相爱,自由结合,鼓吹“真心”、“至情”。=2\*GB3②揭露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下生活的压抑,赞颂他们的反抗斗争。=3\*GB3③宣扬“知己之爱”。=4\*GB3④追求理想的家庭婚姻生活诗化倾向、语言成就诗化的倾向:=1\*GB3①以诗入小说=2\*GB3②诗句的运用=3\*GB3③诗意地表达=4\*GB3④具有诗的抒情,含蓄等风格特征=5\*GB3⑤诗化的语言语言成就:《聊斋志异》的语言,既具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叙事语言平易简练,人物语言灵活多变又具个性化。5.《儒林外史》思想内容=1\*GB3①《儒林外史》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形象,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它使人神鬼颠倒。=2\*GB3②小说还揭示了士人疯狂追求科举的社会原因,从而揭露出科举对世风的毒化。=3\*GB3③《儒林外史》通过描写纯朴青年的蜕变过程,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灵魂的腐蚀,它使人道德堕落,廉耻丢尽。=4\*GB3④《儒林外史》把批判科举同评判理学、礼教相结合,使它揭露性更强,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5\*GB3⑤把批科场与批官场相结合,有力说明科举制度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6\*GB3⑥小说还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造就的假名士、假高人。=7\*GB3⑦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中也有一部分为作者所肯定和赞扬的人物。在封建社会,科举是读书人走上仕途的唯一通道,文士皆醉心科举,在功名利禄的引诱下,致使士风败坏,世风日下。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有心警醒世人,恢复淳良世风。讽刺艺术、结构特征、语言特色=1\*GB4㈠讽刺特征:=1\*GB3①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相结合=2\*GB3②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形成悲喜交融的风格。=2\*GB4㈡讽刺手法:=1\*GB3①对照手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行为的对照,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的对照。=2\*GB3②夸张手法,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扩大=3\*GB3③白描手法,不动声色中完成讽刺。=3\*GB4㈢“集诸碎锦,合为帖子”的结构特色:“虽云长篇,颇有短制”(鲁迅)。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为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连接紧密,过渡自然。=4\*GB4㈣《儒林外史》的语言特色:比较纯熟的白话,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练,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5.《红楼梦》“彻头彻尾之悲剧也。”=1\*GB4㈠人生之悲剧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宝玉,有一些贵族公子的纨绔习气,但更突出的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新的思想意识。一个在思想上,行动上能与封建世俗的现实要求格格不入,因而他是不容于世的狂人,不合封建制度之时宜,受到封建卫道士“百口毁谤”的封建叛逆者。=1\*GB3①反对封建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2\*GB3②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反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具有平等观念=3\*GB3③追求纯真的爱情,婚姻爱情上的叛逆=4\*GB3④精神被禁锢的苦闷,现实环境造成的人生痴苦,绝望而又找不到出路,以出家的行动,表示以世俗礼教的决裂。=2\*GB4㈡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宝、黛爱情及宝、钗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主线和灵魂,所谓“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木石前缘“有爱无婚”,金玉良缘“有婚无爱”。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到底意难平”,宝钗“婚后守活寡”。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与贵结合的“金玉良缘”取代。=3\*GB4㈢女子的悲剧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但更多的是几千年沉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作者不仅哀悼美之被毁灭,而且深刻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这是对封建社会和文化进行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种精神的觉醒。=4\*GB4㈣封建大家庭没落的悲剧小说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吏、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富贵家庭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其没落的表现:=1\*GB3①后继无人=2\*GB3②生活腐朽,道德沦丧=3\*GB3③勾心斗角,矛盾重重=4\*GB3④大肆挥霍,经济拮据人物塑造 人物个性化程度高,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480多人,给人有深刻印象的十几个,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了千古不朽的形象。=1\*GB4㈠注重形象的真实与自然。美女并非无陋处,反面人物也非一副坏人脸谱。“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人不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2\*GB4㈡人各一面,主要个性的独特与鲜明,人物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1\*GB3①条件相同,性格相异=2\*GB3②基本性格相近,又有细微差异=3\*GB4㈢充分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多面性。王熙凤的香辣、麻辣、泼辣、酸辣还有毒辣。=4\*GB4㈣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精雕细刻人物。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把黛玉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漓淋尽致。=5\*GB4㈤在场面描写中刻画人物性格小说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放在生活冲突的漩涡中,来集中刻画人物。=6\*GB4㈥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7\*GB4㈦以环境描写衬托个性叙事艺术=1\*GB3①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神话世界的圆形结构,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宝黛的爱情悲剧。=2\*GB3②叙事视角的变化,多角度复合叙述。=3\*GB3③写实与诗化的融合诗化的表现:=1\*GB3①悲剧的抒情基调=2\*GB3②人物的诗化=3\*GB3③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4\*GB3④象征手法的运用语言艺术《红楼梦》的作者是语言大师,他继承我国文学语言的优良传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会了古典书面语的精粹,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1\*GB3①叙述语言:接近口语的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他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2\*GB3②人物语言:能准确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其个性特征。=3\*GB3③人物诗词表现个性:同是咏柳絮,黛玉《唐多令》满纸愁苦,情调低沉;宝钗《临江仙》乐观开朗,一片雄心。对主要人物的语言,既注意写出其主体特征,有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性格因素,如实地写出这种主体因素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不同的语言色彩。6.《西游记》主题《西游记》中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文学母题和相应的两个故事结构,相互重叠的构成小说的总的框架。=1\*GB3①戏笔中有至理,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心猿”的命名。全书十分清楚的宣扬了与道家“修心练性”、儒家“明心见性”相融合的心学。=2\*GB3②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3\*GB3③对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赞扬=4\*GB3④既有总体性的寓意,也有局部性的象征。这部“幻而无当”的神魔小说确实与明代中后期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艺术成就《西游记》作为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浪漫主义是它最基本的艺术特征,他把浪漫主义的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1\*GB4㈠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创造出一个神异奇幻的艺术境界。《西游记》洋溢着浓厚的幻想色彩,在古代长篇中构成了一个变幻奇诡而又真实生动的神话世界。不论是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还是别具一格的神魔人物,无不充满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夸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2\*GB4㈡物性、人性、神性三位一体的形象塑造在形象塑造上《西游记》将人性、物与神有机柔和在一起,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物性,是指神魔形象本体物的自然属性;神性,是指神魔形象所具有的超人的法术和本领;人性,是指神魔形象所寄托某种人的现实社会属性。其中人性是内在核心,居主导地位。正是三者的水乳交融,妙和无限,塑造了许多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神魔形象。=3\*GB4㈢多角度,多层次的刻画人物性格《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生活中,多色调的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4\*GB4㈣幽默讽刺,诙谐有趣的风格在艺术格调上,《西游记》继承了寓庄于谐的优秀传统,戏墨寓至理,幻笔抒奇思,亦谐亦谑,寓嘲寓讽,轻松活泼,妙趣横生,使作品无不充满诙谐的兴味。产生异常浓烈的喜剧性效果。作品或随意点染,涉笔成趣,或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饶有趣味,可谓嬉笑怒骂皆成妙文。形象塑造特点物性、人性、神性三位一体的形象塑造在形象塑造上《西游记》将人性、物与神有机柔和在一起,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物性,是指神魔形象本体物的自然属性;神性,是指神魔形象所具有的超人的法术和本领;人性,是指神魔形象说寄托某种人的现实社会属性。其中人性是内在核心,居主导地位。正是三者的水乳交融,妙和无限,塑造了许多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神魔形象。7.“三言”“二拍”的主要思想内容=1\*GB4㈠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1\*GB3①鲜明的重商思想:商人成为主角,小说写了许多商人发家致富的故事。=2\*GB3②全新的价值取向:追求财富,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3\*GB3③“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4\*GB3④“二拍”商人更加逐利,常是投机致富,冒险发财=5\*GB3⑤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的行为=2\*GB4㈡张扬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1\*GB3①肯定以“情”抗“礼”,张扬执着真爱。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要求“礼顺人情”。=2\*GB3②冲破贞节观念,主张男女平等=3\*GB3③抨击负心薄幸,维护女性尊严。=3\*GB4㈢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判,歌颂清官以及下层人士的正义感和斗争精神。=1\*GB3①直接面向现实,表现朝廷内部的忠奸斗争=2\*GB3②描写官吏的昏庸无能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1\*GB3①将平凡故事写得曲折工巧。常用误会、巧合手法,使情节波谲云诡,曲折多变。善将悲喜剧的情节交互穿插,使作品愈加曲折离奇,趣味横生。巧妙运用一些“小道具”使情节结构更精巧完整多变。=2\*GB3②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三言”塑造了许多血肉饱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3\*GB3③体式与语言的变化。体式上,“入话”删减大量游离内容,正文删除大量累赘韵文,结尾不再说“话本说切,权且散场”之类的套话。语言上,清新活泼,富于表现力的口语、通俗语的运用。8.《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1\*GB3①《儒林外史》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形象,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它使人神鬼颠倒。=2\*GB3②小说还揭示了士人疯狂追求科举的社会原因,从而揭露出科举对世风的毒化。=3\*GB3③《儒林外史》通过描写纯朴青年的蜕变过程,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灵魂的腐蚀,它使人道德堕落,廉耻丢尽。=4\*GB3④《儒林外史》把批判科举同评判理学、礼教相结合,使它揭露性更强,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5\*GB3⑤把批科场与批官场相结合,有力说明科举制度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6\*GB3⑥小说还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造就的假名士、假高人。=7\*GB3⑦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中也有一部分为作者所肯定和赞扬的人物。在封建社会,科举是读书人走上仕途的唯一通道,文士皆醉心科举,在功名利禄的引诱下,致使士风败坏,世风日下。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有心警醒世人,恢复淳良世风。讽刺艺术、结构特征、语言特色=1\*GB4㈠讽刺特征:=1\*GB3①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相结合=2\*GB3②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形成悲喜交融的风格。=2\*GB4㈡讽刺手法:=1\*GB3①对照手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行为的对照,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的对照。=2\*GB3②夸张手法,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扩大=3\*GB3③白描手法,不动声色中完成讽刺。=3\*GB4㈢“集诸碎锦,合为帖子”的结构特色:“虽云长篇,颇有短制”(鲁迅)。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为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连接紧密,过渡自然。=4\*GB4㈣《儒林外史》的语言特色:比较纯熟的白话,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练,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人物分析曹操奸绝1、奸诈与忠义的矛盾生于乱世的曹操是一个奸雄,小说中曹操的奸诈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1)玩弄权术年幼的曹操面对叔父善意的指责不但不接受,反而想办法对付,一个小小的伪装成功离间父亲与叔父。这说明曹操从小就有一种过人的权术。(2)阴险而又极端利己曹操只凭猜测就杀死了吕伯奢一家,而且在得知错杀后还要赶尽杀绝,完全以利己为标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可谓阴险狠毒之至。(3)诡计多端祢衡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他,他表面上若无其事,实际上却玩了个借刀杀人的把戏,让祢衡到荆州劝说刘表。借刘表之手杀祢衡。然而这样的一个残忍的奸雄,也有他忠义的一面。“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没有篡位称帝,符合传统的政治道德的,这可算是他的“忠”。华容道义释关羽,后来也因为自己的“义”而捡回一条命。2、爱才与忌才的矛盾曹操的用人和对待人才的态度,最能说明他性格的矛盾性。曹操爱才。典韦战死,他哭奠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曹操忌才。如杀杨修。曹操爱杨修之才,但最终还是借扰乱军心之名把杨修杀掉。他既爱才,又忌才;既有礼贤下士之举,又有枉杀贤良之误。3、好色与重情的矛盾曹操好色,明里暗里有不少女人。当年他曾是大将军何进的部下,后来却娶了何进的儿媳妇。战宛城时,他因好色而与张绣的婶娘私通,竟然赔上了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的性命,使曹军损失惨重。曹操虽好色,但是从他与原配夫人丁氏的事,可以看出曹操对女人的重情重义。长子曹昂因保护曹操而丧命,丁夫人对曹操不依不饶。曹操一气之下把丁夫人送回娘家。几天后曹操主动到岳父家想请回丁夫人,但丁夫人不肯回去,无奈,曹操想出了让丁家给丁夫人另选人家的办法。由此可见,好色的曹操也是一个有情的人。4、暴与仁的矛盾曹操在他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杀了不少人。有些是政治原因,诛除异己;有的纯是为了报仇泄愤;有的没有正当的理由,如杀吕伯奢,梦中杀人。曹操的仁表现在以民为本,体恤百姓,保持农业发展。如在征张绣时,他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诸葛亮智绝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作者着笔较多的人物之一。作者以其独到精彩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忠贞不渝的操节,旷世不凡的智慧,有口皆碑的英勇。1、“忠”。对刘备的忠贞不渝对国家的忠贞不二。他亲自带兵深入蛮荒之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仍忠心耿耿辅佐后主。2、“智”。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一系列事件,将诸葛亮的“智绝”表现得淋漓尽致。3、“勇”。诸葛亮不仅有无穷的智慧,而且在他的智慧中包含着无限的刚勇,这种“勇”大多是通过他对刘备的忠诚和匡复汉室的信心表现出来的。如41回到43回中,刘备带领数十万民众和数千残兵缓缓地向江陵进发的时候,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只身随鲁肃前去东吴劝说孙权共同破曹,达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之后,诸葛亮身居虎穴而处之泰然,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用计谋使自己化险为夷。关羽:被称之为“义绝”。关羽是作者倾注全部感情塑造的理想人格“义”的化身。关羽死守下沛,身陷绝境时就决心为义而死。后来又是从大义出发,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所动心。当他一旦得知刘备的信息,便挂印封金,夺关斩将而去。关羽的“义”在本质上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回报和温情,与江湖上流行的道德精神是息息想通的。孙悟空吴承恩的笔下的孙悟空是神性、人性和猴性三者合一的形象。这一形象集中了我国古代民众的斗争精神、反抗意志与无穷智慧,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大闹天宫,把那些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措。平日里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庭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一个个威风扫地。这种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的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体现了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

(2)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竭忠尽力;对猪八戒,他虽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他三调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决决心。

(3)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孙悟空善于观察了解,经常找当地山神土地查询情况,或用火眼金睛观察动静,或变成小飞虫到敌人内部去探听虚实。他还善于利用自己降妖伏魔的神通,运用各种巧妙的战术来战胜妖魔,或钻进妖魔肚皮,或变成妖魔的亲友,或夺取他们的法宝,或捣毁他们的巢穴。他总是无往而不胜。孙悟空的斗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人们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猪八戒:一个聚集人类优点与弱点的形象,取经了路上的不坚定,贪吃偷懒,好色贪财,并且心胸狭窄、自私,但他也有三十六变,多次协助悟空降妖除魔,干了许多累活脏活,在关键时候也能表现出坚守取经大义的精神。受到孙悟空的捉弄,表现出憨厚与容忍,这种形象的两面性,使猪八戒的形象异常生动。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有统一的忠与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他作为一个县衙小吏,能“仗义疏财,济济困扶危”,结交下豪杰,但又有忠君孝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