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绿休闲游憩环境管理课件_第1页
水与绿休闲游憩环境管理课件_第2页
水与绿休闲游憩环境管理课件_第3页
水与绿休闲游憩环境管理课件_第4页
水与绿休闲游憩环境管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與綠:休閒遊憩環境管理

策略整合研究整合計畫主持人:劉福勳共同主持人:朱達仁、陳莉、陳天佑、陳有祺、鄭紹材、陳淑莉1水與綠:休閒遊憩環境管理

策略整合研究整合計畫主持人:劉福勳簡報大綱計畫簡介子計畫一:負離子量測之研究子計畫二: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子計畫三: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子計畫四: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子計畫五: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子計畫六: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子計畫七:休閒遊憩生態旅遊標章管理策略之研究2簡報大綱計畫簡介2計畫簡介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所牽涉之知識理論廣泛且具相當之複雜性,因此策略之形成與建構,有賴跨領域學門之整合,以及長時間研究能量的累積,才能在環境管理策略上獲得有效的基礎理論及應用。目的在於使休閒遊憩設施之建構,對水與綠環境之衝擊減到最低。以不同的觀點、思維、方法,綜合定性、定量之評估與實驗分析,提昇環境管理策略之基礎,使休閒遊憩環境之規劃能與自然環境配合,並將影響減到最低,讓休閒活動不但能兼顧娛樂性、健康性,並能維護生態環境、提高綠覆率等多重目的,同時也能達到保持旅遊與生態間的平衡發展之目標。3計畫簡介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所牽涉之知識理論廣泛且具相當之複雜性子計畫一:劉福勳教授

負離子量測之研究臺灣位處亞熱帶,加上四面環海的海島地形,與其他從事負離子研究之國家多不相同,若直接引用國外之研究數據,公信力顯得不足,而國內對於負離子之相關研究非常貧乏。因此在探討負離子之相關性質時,需要有可信且有利的數據及證明作後盾。本研究之目的便在於提供國內學者及相關單位一有力之參考數據,以做為理論基礎。4子計畫一:劉福勳教授

負離子量測之研究臺灣位處亞熱帶,加上四負離子量測之研究為求本研究成果能夠在生態系統、環境管理、景觀規劃、綠營建、災害防治及生態旅遊標章等各項環境管理之主要議題中發揮最大效益,研究內容將儘可能地廣泛涵蓋各種影響負離子濃度之各項因素,以盡量滿足後續研究可能需要之數據。礙於人力及器材之因素,本研究首先針對各項文獻加以驗證並延伸,以確立目前負離子相關理論在國內之可靠度及有效性。後續將繼續針對各項影響因素提出報告,以嘉惠本計劃及其他相關領域之研究人員。5負離子量測之研究為求本研究成果能夠在生態系統、環境管理、景觀校園實地量測報告量測方法:AL-950顯示出來的數據無法記錄在電腦中,必須透過人眼判讀其跳動的數據加以記錄。為提高準確性,儀器於歸零並開始測量後十秒,始行開始觀察並紀錄。每次觀察時間為20秒,觀察後記錄本次觀察之最大值、最小值、最常出現值。之後重複進行共三次,並加以平均,以減少誤差。ITC403A因廠商因素,尚未能夠開始啟用。6校園實地量測報告量測方法:6量測結果綜合一館南測涼亭,其負離子含量約380~540個/cm3綜合一館背面(東側)後山步道,其負離子含量約410~500個/cm37量測結果綜合一館南測涼亭,其負離子含量約380~540個/c量測結果國際會議廳東側之階梯景觀瀑布,垂直高度約一公尺,負離子含量約690~1,120個/cm3校史館旁景觀瀑布,距離瀑布一公尺處,其負離子含量約1,440~3,320個/cm38量測結果國際會議廳東側之階梯景觀瀑布,垂直高度約一公尺,負離量測結果鴨子湖畔碼頭上,負離子含量約250~420個/cm3綜合二館一樓樓梯間,負離子含量約240~310個/cm39量測結果鴨子湖畔碼頭上,負離子含量約250~420個/cm3量測結果國際會議廳背面,負離子含量約290~440個/cm3中華湖畔抽水設備旁,負離子含量約310~480個/cm310量測結果國際會議廳背面,負離子含量約290~440個/cm31111結果初步分析本校負離子平均濃度,晴天時約在250~600個/cm3左右,相對於臺灣大學下午平均約200個/cm3【10】,明顯高出許多。推測與本校遠離都市,空氣較為潔淨有關。綜合一館旁涼亭與後山步道,其負離子含量略較綜合二館、中華湖畔、鴨子湖畔、及國際會議廳背面為高,估計與此處樹林較為密集且人跡罕至之故。12結果初步分析本校負離子平均濃度,晴天時約在250~600個結果初步分析國際會議廳旁之階梯瀑布及校史館旁景觀瀑布之負離子含量,明顯較其他地點高出許多,此與其他研究結果相契合。中華湖畔與鴨子湖畔之負離子含量並未明顯高於其他地點,顯示一穩定水域並不能提升週遭環境負離子濃度。綜合上述之結果可知,流動且激起大量水花的水域,能大幅提升周圍負離子濃度。13結果初步分析國際會議廳旁之階梯瀑布及校史館旁景觀瀑布之負離子負離子量測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本校負離子平均濃度,晴天時約在250~600個/cm3左右,相對於臺灣大學下午平均約200個/cm3,明顯高出許多。推測與本校遠離都市,週遭並未大量建設有關。綜合一館旁涼亭與後山步道,其負離子含量略較綜合二館、中華湖畔、鴨子湖畔、及國際會議廳背面為高,估計與此處樹林較為密集且人跡罕至之故。國際會議廳旁之階梯瀑布及校史館旁景觀瀑布之負離子含量,明顯較其他地點高出許多,此與瀑布產生負離子的理論契合。中華湖畔與鴨子湖畔之負離子含量並未因有大量水體而明顯高於其他地點,顯示一穩定水域並不能提升週遭環境負離子濃度。綜合(3)(4)之結果可知,流動且激起大量水花的水域,能大幅提升周圍負離子濃度。14負離子量測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14負離子量測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上,本研究之初步結果可證實休閒遊憩設施若置於非都市化地區,在負離子濃度上應該較高,較適合放鬆心情。水池等靜態水體對負離子並無直接正面效益,因此若要以人為方式製造負離子環境,可以小型瀑布為之。15負離子量測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15子計畫二:朱達仁助理教授

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前言:水域環境如河川及溪流是許多生物生育與活動的重要棲地(汪靜明,1996;1999),為維護自然生態資源、保護溪流水源、促進環境資源永續利用,在休閒遊憩設施開發過程中,亟需積極規劃推動與生態有關之概念,以改變過去以利益為導向之休閒環境開發,而忽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計畫目的:本研究計劃配合整合計畫進行,期從水域休閒遊憩環境所需的基礎調查及分析,目標生物特性分析,建構衝擊影響關聯評估技術,並作為進行水域休閒遊憩設施之生態效果機制或環境影響評估探討。16子計畫二:朱達仁助理教授

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調查環境: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範疇,選擇有利用溪流作為遊憩使用之卡拉溪與庫志溪,及保有自然環境特色之榮華溪,及多為農業利用之石壁腳溪等四條大漢溪支流內,至少各選定三個固定樣站,進行生態情勢調查。背景分析:以(1)地形、地勢環境;(2)地質;(3)氣象水文。17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一)研究初步魚類:魚類部分,共記錄到魚類4目5科9種,計有鮭科之虹鱒為卡拉溪上游養殖戶所養殖之魚類,及鯉目平鰭鰍科的台灣纓口鰍、鯉科的台灣石賓、台灣馬口魚、台灣鏟頜魚、平頜鱲、溪哥;及鱸目鰕虎科的明潭吻鰕虎;及鯰形目鮠科的脂。蝦蟹類:蝦蟹類經蝦籠收集並鑑定後,共記錄到1目3科5種,以長臂蝦科之粗糙沼蝦、及匙指蝦科之台灣米蝦、擬多齒米蝦、多齒新米蝦;及溪蟹科之拉氏清溪蟹為主。期初調查結果18魚類:魚類部分,共記錄到魚類4目5科9種,計有鮭科之虹鱒為期水域昆蟲:已記錄到蜻蛉目昆蟲11科41種,其中石壁腳溪下游一站,就可以記錄到半數以上的物種,另一方面,在鱗翅目的調查上,主要是針對蝴蝶日行性的進行採樣,共記錄到5科52種蝴蝶。其中並記錄到屬於保育類的寬尾鳳蝶(Agehanamaraho),同時,該記錄地點所記錄到的蝶種將近二十種,佔全部記錄的三分之一強。生物調查結果顯示部分之休閒遊憩設施,由於工程構造物、生活廢水及廢棄物等對生物生態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期初調查結果19水域昆蟲:已記錄到蜻蛉目昆蟲11科41種,其中石壁腳溪下游一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建立休閒遊憩設施環境週遭相關之物生物資料庫,並瞭解其與環境之相關性,作為該水域實施管理之依據。建構環境影響評估中指標生物分析準則,並建置生物特性資料庫。建構IBI、FBI及RBPIII所需矩陣之基礎資料並進行評估及生態效益探討。研究驗證,並完成IBI、B-IBI、FBI及RBPIII進行評估及生態效益探討。對評估等級不佳之受影響之生物生態,建議進行如保護區設置、生物栽培放流、生態棲地復育改善等因應策略。20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二)本子計畫子計畫三:陳莉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本研究計畫欲推估休閒遊憩區建設與綠覆率和地表溫度之間關係,來評估建物對環境所造成的溫度改變,降低熱島效應的影響,可以提供主計畫規劃休閒遊憩區的環境溫度管理,使休閒遊憩區的規劃更加完善環保,以提供人民有舒適的休閒遊憩環境。本研究利用遙測技術的方法來取得熱紅外光衛星觀測資料,建立區域形溫度分佈,並利用(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定位座標配合遙測影像波段分析遊憩區有大幅綠覆率面積的土地利用下溫度之變異,以證明休閒遊憩區中綠覆率對環境溫度之影響,並藉此進一步估計綠覆率、地表溫度及遊憩區土地利用等關係。21子計畫三:陳莉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田園綠地經蒸發散作用,吸收空氣中及地表之熱量,對農村社區或鄰近都市具有溫度緩和的作用。都市熱島效應示意圖22田園綠地經蒸發散作用,吸收空氣中及地表之熱量,對農村社區或鄰綠覆率(綠化覆蓋率,PercentageofGreeneryCoverage)為建築基地綠化程度指標之一,計算方式為基地範圍內所有植被所覆蓋部分的面積與基地面積百分比值。綠覆率=

(植栽垂直投影總面積/佔地總面積)×100%研究理論基礎23綠覆率研究理論基礎23地球受太陽輻射,其所產生反應有二,分述如下:第一種是反射太陽的短波輻射離開地表,此部份主要是在電磁波譜上的可見光和近紅外光波段。第二種則是地表吸收太陽的輻射熱,以熱紅外線(ThermalInfrared)的形式釋放此吸收之能量,放出之熱紅外線直接相當於該物體的溫度。研究理論基礎24地球受太陽輻射,其所產生反應有二,分述如下:研究理論基礎24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一)研究初步成果本研究利用遙測技術的方法來取得熱紅外光衛星觀測資料,建立區域形溫度分佈,並利用(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定位座標配合遙測影像波段分析遊憩區有大幅綠覆率面積的土地利用下溫度之變異,以證明休閒遊憩區中綠覆率對環境溫度之影響,並藉此進一步估計綠覆率、地表溫度及遊憩區土地利用等關係。目前藉由相關文獻的收集與後續之研究證明,已完成地表溫度的推演理論模式建立。25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一)研究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本研究計畫欲推估休閒遊憩區建設與綠覆率和地表溫度之間關係,來評估建物對環境所造成的溫度改變,降低熱島效應的影響,可以提供主計畫規劃休閒遊憩區的環境溫度管理,使休閒遊憩區的規劃更加完善環保,以提供人民有舒適的休閒遊憩環境。26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二)本子子計畫四:陳天佑副教授

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計畫主要針對在特定環境下,其休閒遊憩設施的建築營造模式,進行檢測性質之綜合性研究。透過實地量測數據,並且比照電腦運算分析之模擬環境的結果,研究其差異性,從而修正建築規劃與設計,以符合休閒遊憩環境管理策略。其目的為重新分析當前全世界的研究思潮、以及技術分析模式的建立;及同時建立建築物理環境學的教學課程內容,其內容更可細分成三階段供大學部中高年級及研究所之用:(中)建築技術應用概略;(高)建築環境控制概論;(研)環境控制特論。27子計畫四:陳天佑副教授

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計畫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的具體做法將利用建築效能模擬系統,分析行動地區(模場)的微氣候環境資料,在三個學年度內分別進行:模場資料與相關文獻回顧;校園內選址作模擬實習並建立營造模式之架構;最後在模場內擇地施作,以量測實際的科學數據。根據此藍圖及結果,應可規劃出合乎時勢的營造模式以滿足休閒遊憩的需求。28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的具體做法將利用建築效能模擬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計畫主要針對在特定環境(模場),其休閒遊憩設施(民宿)的建築營造模式,進行「檢測性質」之綜合性研究。透過實地量測數據(室外溫濕度、氣流速率、音量、日照分析等),並且比照電腦運算分析之模擬環境的結果,研究其差異性(理論與實際),從而修正建築規劃與設計。苗栗縣南庄向天湖建築物理學>理論文獻<建築物理環境技術>技術文獻<行動計畫地區之地形與地貌>實體文獻<29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計畫主要針對在特定環境(模場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

-階段目的設計導向(designbased)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在於建築外殼(buildingenvelope)的設計因而發展的模擬程式也是直接從建築外殼的開口部(opening)及出簷深度(shading)等構件上著手工程導向(engineeringbased)其控制因素將偏向熱效能(thermalperformance)為主的運算。30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

-階段目的設計導向(design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本研究的總計畫對象是休閒遊憩設施,當以使用者(enduser)角度為主;各類文獻的彙整,尤其是技術文獻的篩選,應可歸納出環境控制的管理器具;具備合宜的管理及控制程式,將有助於三年計畫內的模擬研究;同時建立建築物理環境學的教學課程內容,其內容更可細分成三階段供大學部中高年級及研究所之用:(中)建築技術應用概略(高)建築環境控制概論(研)環境控制特論31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31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本子計畫的最終對象仍是休閒遊憩之環境,按照本計畫之既定目標,期望就休憩設施之中,建築材料的選用或規劃研究上,提供其相關環境的管理策略的依據,即硬體環境之行動決策(DecisionMaking)工具。32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子計畫五:陳有祺副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係以自然淨化方式處理污水,應用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進行。此種以自然方式處理,將污染物質達到分解,不須外加太多能源,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最小。為了強化生態自淨系統,以及顧及許多休閒設施所在地缺乏水源,廁所保養與污泥清除作業較困難,本計劃構想以乾式及濕式分離系統處理休閒設施所產生之污水。33子計畫五:陳有祺副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休閒遊研究目的1.探討採用乾式與濕式分離的生態處理系統,以淨化休閒設施所產生的污水之可行性與功能。2.發展休閒設施污水處理之新技術。3.建立實驗模場累積研發能量及經驗,提升生態淨化的研究能力。4.建構乾式與濕式分離的生態處理系統理論。5.發展再生能源作為永續操作處理系統的基礎。6.發展休閒設施污水處理之新技術。34研究目的1.探討採用乾式與濕式分離的生態處理系統,以淨化休閒文獻回顧之初步結果休閒設施所產生的污水,主要包括:工作人員與遊客之排泄物及其他生活廢(污)水,傳統上,其處理方式,包括:下水道處理法淨化槽處理法化糞池處理法生態工法處理污水法35文獻回顧之初步結果休閒設施所產生的污水,主要包括:工作人員本研究計畫將採用符合生態工法的處理系統,本生態工法分為二大部份,含括乾式生態處理系統及濕式生態處理系統。乾式生態處理系統乾式公廁(compostingtoilet)之處理方式,乃是將人體排洩之糞、尿等,與木屑、菌種等混合,調整含水率與微生物充分混合後再提供適當氧氣,利用微生物將人體排洩物減量及安定化之功能。濕式生態處理系統濕式生態處理系統主要包括:生物濾床、人工濕地及淨化渠道以去除其他生活廢(汙)水。以生物濾床去除污水中大部分的污染物質,再應用人工濕地及淨化渠道進一步強化處理效果。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36本研究計畫將採用符合生態工法的處理系統,本生態工法分為二大部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在外觀部份以能防水、耐久性材料為主,因休閒遊憩設施主要以戶外活動為主。乾式廁所外觀示意圖主要發酵核心在於設有攪拌器之好氧發酵槽,以促使有機物適度腐熟,以利後續堆肥使用之目的。好氧發酵槽37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在外觀部份以能防水、耐久性材料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探討採用乾式與濕式分離的生態處理系統,以淨化休閒設施所產生的污水之可行性與功能。發展休閒設施污水處理之新技術。建立實驗模場累積研發能量及經驗,提升生態淨化的研究能力。建構乾式與濕式分離的生態處理系統理論。發展再生能源作為永續操作處理系統的基礎。發展休閒設施污水處理之新技術。38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38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本子計畫獲得有效之處理成果與科學量化資料後,在總計畫中可以提供環境管理策略之基本生態與環境的要素,以利作為整體評估之次要因子。例如:如何設置生態處理系統、如何有效操作生態處理系統、何處設置生態處理系統等考慮因素,其結果提供環境管理之策略訂定。39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子計畫六:鄭紹材助理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近年來休閒旅遊活動之風氣盛行,休閒遊憩區亦相繼開發,而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的發生除了造成休閒遊憩事業的重大損失,對休閒遊憩事業之經營更帶來嚴重衝擊,因此,若無完善的防災管理計畫,一旦災害發生造成重大損失和傷亡,即造成休閒遊憩產業永續經營的困難。本研究即以防災管理之觀念與作法,探討休閒遊憩環境的潛在災害及其預防措施,納入在規劃設計階段之中,在開發時能兼顧產業發展與安全防災,減少自然生態之破壞與災害,是休閒遊憩產業永續發展的首要課題。40子計畫六:鄭紹材助理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近年研究目的探討休閒遊憩環境潛在災害種類及防災對策。研擬休閒遊憩環境防災管理策略。建構休閒遊憩環境防災管理準則。41研究目的探討休閒遊憩環境潛在災害種類及防災對策。41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本研究首先根據遊憩環境發生的災害案例,進行問題發生原因之分析探討,分析出休閒遊憩環境區的生命週期各階段發生的所有潛在災害因子,並結合休閒遊憩環境災害之相關文獻做出以下結論:災害之定義:營建業領域中對「災害」之定義很廣泛,而本研究主要針對「休閒遊憩環境」發生之災害為研究對象,是以「休閒遊憩區」為主體,因此將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範圍界定為:1.危及第三者生命財產安全,2.危及工作人員,3.危及公共設施,4.潛在災害。42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本研究首先根據遊憩環境發生的災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目前台灣地區休閒遊憩環境中常見的主要災害包括氣候災害、地質災害、施工災害、環境災害、及設施災害五項。本研究在分析出休閒遊憩環境區的生命週期各階段發生的所有潛在災害因子後,除了繼續收集分析國內外休閒遊憩區案例與文獻使「休閒遊憩區生命週期災害發生之關係表」更加完整外,並利用「休閒遊憩區生命週期災害發生之關係表」來發展出相對應的防災措施,以益於日後防災管理計畫之建立。43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目前台灣地區休閒遊憩環境中常見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1.本研究整理國內休閒遊憩環境災害之類型,可歸納: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施工災害、設施災害、環境災害等五種。最常發生的是地層滑動、落石、山崩、土石流等,皆會嚴重影響休閒遊憩環境之開發與營運。2.配合休閒遊憩環境區從規劃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到營運階段等之生命週期,將可能發生的潛在災害因子,建置成「休閒遊憩環境生命週期災害發生關係表」,可發展出相對應的防災措施,以益於日後防災管理策略與計畫之建立。44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44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本研究以防災管理之觀念與作法,探討休閒遊憩環境的潛在災害及其預防措施,納入在規劃設計階段之中,在開發時能兼顧產業發展與安全防災,減少自然生態之破壞與災害,是休閒遊憩產業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45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子計畫七:陳淑莉助理教授

休閒遊憩生態旅遊標章管理策略之研究熱門觀光景點在每年龐大的旅遊人口的造訪下,承受相當大的負面衝擊。而唯有保育自然及人文等觀光資源才能永續觀光產業的經營,因此生態標章認證制度應運而生。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台灣生態旅遊標章建構的模式,經由整合國際生態旅遊相關文獻、標章認證資料與現況分析,進行臺灣地區生態旅遊標章認證模式建立之探討。

46子計畫七:陳淑莉助理教授

休閒遊憩生態旅遊標章管理策略之研究研究初步成果目前進行國內外生態旅遊及生態標章認證之相關文獻與理論整理,並分析探討國際生態標章認證之標準,初步結果分為下列三部份:1.永續觀光與生態旅遊之相關文獻與理論2.國際生態標章種類之相關文獻與理論3.生態標章認證制度相關文獻與理論-以GG21為例47研究初步成果目前進行國內外生態旅遊及生態標章認證之相關文獻與1.永續觀光與生態旅遊生態旅遊起源於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人們關心經濟成長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形成一股生態發展(Ecodevelopment)的趨勢(李佳倫,1996)。1980年由三個國際性組織(IUCN、UNEP、WWF)共同出版「世界自然保育方略」(WorldConservationStrategy),揭示了永續發展的理念,強調永續發展的旅遊概念遂孕育而生。481.永續觀光與生態旅遊生態旅遊起源於1960年代末至19702.國際生態標章種類為了能有效管理生態旅遊,使其不至成為大眾化生態旅遊而造成環境破壞,生態標章(Ecolabelling)之制度因此而應運而生。在國際間約有40項生態標組織(于寧,1995)。Sasidharan等學者(2002)則將與觀光業有關之28項生態標章分為四種,分別為:International,Regional,National及Sub-national。

492.國際生態標章種類為了能有效管理生態旅遊,使其不至成為大眾3.生態標章認證制度-以GG21為例503.生態標章認證制度-以GG21為例50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在休閒遊憩環境管理策略上,對於生態旅遊方面,目前已朝向永續觀光之目標進行規劃,並需以管理評估之角度,導入公正第三者稽核之標章認證,以確實有效的執行休閒管理策略。就休閒遊憩環境管理策略上,目前有四種不同類型之生態標章種類,但仍以國際性之生態標章認證為最合適之認證標準,可提供主計畫在進行休閒管理策略選擇上之參考。51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在休閒遊憩環境管理策略上,對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續)標章認證中之廢水處理與子計畫之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系統研究具完整之配合應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與子計畫之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研究可相互配合,應用於輔導生態標章認證上之改善。另可以子計畫之休閒遊憩環境防災管理策略研究,針對生態旅遊標章認證之強化土地規劃及管理進行改善。52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續)標章認證中之廢水處理與本整合型研究之效益與未來發展本整合型研究期待產生之效益與未來之發展說明如下:使休閒遊憩設施的建設,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小。利用天然環境自然的高負離子濃度或以人工方式建構被動或主動之負離子環境,創造兼顧健康及娛樂的休閒遊憩環境。分析災害成因,避免開發具潛在危險之環境,創造安全的休閒遊憩環境。分析綠覆率、建物、溫度三者之關係,使休閒遊憩設施在溫度上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53本整合型研究之效益與未來發展本整合型研究期待產生之效益與未來本整合型研究之效益與未來發展利用自然淨化方式,減低污水對環境的污染,創造清潔的休閒遊憩環境。分析建築物之材料與結構,創造兼具美觀、安全、節能等多重目標之休閒遊憩建物。藉由對水陸域生物聚落的觀測,有效控制環境開發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建立全新旅遊環境認證制度的,控制休閒遊憩環境開發時對環境的迫害並使之降到最低。54本整合型研究之效益與未來發展利用自然淨化方式,減低污水對環境水與綠:休閒遊憩環境管理

策略整合研究報告完畢敬請指教55水與綠:休閒遊憩環境管理

策略整合研究報告完畢55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水與綠:休閒遊憩環境管理

策略整合研究整合計畫主持人:劉福勳共同主持人:朱達仁、陳莉、陳天佑、陳有祺、鄭紹材、陳淑莉57水與綠:休閒遊憩環境管理

策略整合研究整合計畫主持人:劉福勳簡報大綱計畫簡介子計畫一:負離子量測之研究子計畫二: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子計畫三: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子計畫四: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子計畫五: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子計畫六: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子計畫七:休閒遊憩生態旅遊標章管理策略之研究58簡報大綱計畫簡介2計畫簡介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所牽涉之知識理論廣泛且具相當之複雜性,因此策略之形成與建構,有賴跨領域學門之整合,以及長時間研究能量的累積,才能在環境管理策略上獲得有效的基礎理論及應用。目的在於使休閒遊憩設施之建構,對水與綠環境之衝擊減到最低。以不同的觀點、思維、方法,綜合定性、定量之評估與實驗分析,提昇環境管理策略之基礎,使休閒遊憩環境之規劃能與自然環境配合,並將影響減到最低,讓休閒活動不但能兼顧娛樂性、健康性,並能維護生態環境、提高綠覆率等多重目的,同時也能達到保持旅遊與生態間的平衡發展之目標。59計畫簡介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所牽涉之知識理論廣泛且具相當之複雜性子計畫一:劉福勳教授

負離子量測之研究臺灣位處亞熱帶,加上四面環海的海島地形,與其他從事負離子研究之國家多不相同,若直接引用國外之研究數據,公信力顯得不足,而國內對於負離子之相關研究非常貧乏。因此在探討負離子之相關性質時,需要有可信且有利的數據及證明作後盾。本研究之目的便在於提供國內學者及相關單位一有力之參考數據,以做為理論基礎。60子計畫一:劉福勳教授

負離子量測之研究臺灣位處亞熱帶,加上四負離子量測之研究為求本研究成果能夠在生態系統、環境管理、景觀規劃、綠營建、災害防治及生態旅遊標章等各項環境管理之主要議題中發揮最大效益,研究內容將儘可能地廣泛涵蓋各種影響負離子濃度之各項因素,以盡量滿足後續研究可能需要之數據。礙於人力及器材之因素,本研究首先針對各項文獻加以驗證並延伸,以確立目前負離子相關理論在國內之可靠度及有效性。後續將繼續針對各項影響因素提出報告,以嘉惠本計劃及其他相關領域之研究人員。61負離子量測之研究為求本研究成果能夠在生態系統、環境管理、景觀校園實地量測報告量測方法:AL-950顯示出來的數據無法記錄在電腦中,必須透過人眼判讀其跳動的數據加以記錄。為提高準確性,儀器於歸零並開始測量後十秒,始行開始觀察並紀錄。每次觀察時間為20秒,觀察後記錄本次觀察之最大值、最小值、最常出現值。之後重複進行共三次,並加以平均,以減少誤差。ITC403A因廠商因素,尚未能夠開始啟用。62校園實地量測報告量測方法:6量測結果綜合一館南測涼亭,其負離子含量約380~540個/cm3綜合一館背面(東側)後山步道,其負離子含量約410~500個/cm363量測結果綜合一館南測涼亭,其負離子含量約380~540個/c量測結果國際會議廳東側之階梯景觀瀑布,垂直高度約一公尺,負離子含量約690~1,120個/cm3校史館旁景觀瀑布,距離瀑布一公尺處,其負離子含量約1,440~3,320個/cm364量測結果國際會議廳東側之階梯景觀瀑布,垂直高度約一公尺,負離量測結果鴨子湖畔碼頭上,負離子含量約250~420個/cm3綜合二館一樓樓梯間,負離子含量約240~310個/cm365量測結果鴨子湖畔碼頭上,負離子含量約250~420個/cm3量測結果國際會議廳背面,負離子含量約290~440個/cm3中華湖畔抽水設備旁,負離子含量約310~480個/cm366量測結果國際會議廳背面,負離子含量約290~440個/cm36711結果初步分析本校負離子平均濃度,晴天時約在250~600個/cm3左右,相對於臺灣大學下午平均約200個/cm3【10】,明顯高出許多。推測與本校遠離都市,空氣較為潔淨有關。綜合一館旁涼亭與後山步道,其負離子含量略較綜合二館、中華湖畔、鴨子湖畔、及國際會議廳背面為高,估計與此處樹林較為密集且人跡罕至之故。68結果初步分析本校負離子平均濃度,晴天時約在250~600個結果初步分析國際會議廳旁之階梯瀑布及校史館旁景觀瀑布之負離子含量,明顯較其他地點高出許多,此與其他研究結果相契合。中華湖畔與鴨子湖畔之負離子含量並未明顯高於其他地點,顯示一穩定水域並不能提升週遭環境負離子濃度。綜合上述之結果可知,流動且激起大量水花的水域,能大幅提升周圍負離子濃度。69結果初步分析國際會議廳旁之階梯瀑布及校史館旁景觀瀑布之負離子負離子量測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本校負離子平均濃度,晴天時約在250~600個/cm3左右,相對於臺灣大學下午平均約200個/cm3,明顯高出許多。推測與本校遠離都市,週遭並未大量建設有關。綜合一館旁涼亭與後山步道,其負離子含量略較綜合二館、中華湖畔、鴨子湖畔、及國際會議廳背面為高,估計與此處樹林較為密集且人跡罕至之故。國際會議廳旁之階梯瀑布及校史館旁景觀瀑布之負離子含量,明顯較其他地點高出許多,此與瀑布產生負離子的理論契合。中華湖畔與鴨子湖畔之負離子含量並未因有大量水體而明顯高於其他地點,顯示一穩定水域並不能提升週遭環境負離子濃度。綜合(3)(4)之結果可知,流動且激起大量水花的水域,能大幅提升周圍負離子濃度。70負離子量測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14負離子量測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上,本研究之初步結果可證實休閒遊憩設施若置於非都市化地區,在負離子濃度上應該較高,較適合放鬆心情。水池等靜態水體對負離子並無直接正面效益,因此若要以人為方式製造負離子環境,可以小型瀑布為之。71負離子量測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15子計畫二:朱達仁助理教授

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前言:水域環境如河川及溪流是許多生物生育與活動的重要棲地(汪靜明,1996;1999),為維護自然生態資源、保護溪流水源、促進環境資源永續利用,在休閒遊憩設施開發過程中,亟需積極規劃推動與生態有關之概念,以改變過去以利益為導向之休閒環境開發,而忽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計畫目的:本研究計劃配合整合計畫進行,期從水域休閒遊憩環境所需的基礎調查及分析,目標生物特性分析,建構衝擊影響關聯評估技術,並作為進行水域休閒遊憩設施之生態效果機制或環境影響評估探討。72子計畫二:朱達仁助理教授

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調查環境: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範疇,選擇有利用溪流作為遊憩使用之卡拉溪與庫志溪,及保有自然環境特色之榮華溪,及多為農業利用之石壁腳溪等四條大漢溪支流內,至少各選定三個固定樣站,進行生態情勢調查。背景分析:以(1)地形、地勢環境;(2)地質;(3)氣象水文。73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一)研究初步魚類:魚類部分,共記錄到魚類4目5科9種,計有鮭科之虹鱒為卡拉溪上游養殖戶所養殖之魚類,及鯉目平鰭鰍科的台灣纓口鰍、鯉科的台灣石賓、台灣馬口魚、台灣鏟頜魚、平頜鱲、溪哥;及鱸目鰕虎科的明潭吻鰕虎;及鯰形目鮠科的脂。蝦蟹類:蝦蟹類經蝦籠收集並鑑定後,共記錄到1目3科5種,以長臂蝦科之粗糙沼蝦、及匙指蝦科之台灣米蝦、擬多齒米蝦、多齒新米蝦;及溪蟹科之拉氏清溪蟹為主。期初調查結果74魚類:魚類部分,共記錄到魚類4目5科9種,計有鮭科之虹鱒為期水域昆蟲:已記錄到蜻蛉目昆蟲11科41種,其中石壁腳溪下游一站,就可以記錄到半數以上的物種,另一方面,在鱗翅目的調查上,主要是針對蝴蝶日行性的進行採樣,共記錄到5科52種蝴蝶。其中並記錄到屬於保育類的寬尾鳳蝶(Agehanamaraho),同時,該記錄地點所記錄到的蝶種將近二十種,佔全部記錄的三分之一強。生物調查結果顯示部分之休閒遊憩設施,由於工程構造物、生活廢水及廢棄物等對生物生態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期初調查結果75水域昆蟲:已記錄到蜻蛉目昆蟲11科41種,其中石壁腳溪下游一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建立休閒遊憩設施環境週遭相關之物生物資料庫,並瞭解其與環境之相關性,作為該水域實施管理之依據。建構環境影響評估中指標生物分析準則,並建置生物特性資料庫。建構IBI、FBI及RBPIII所需矩陣之基礎資料並進行評估及生態效益探討。研究驗證,並完成IBI、B-IBI、FBI及RBPIII進行評估及生態效益探討。對評估等級不佳之受影響之生物生態,建議進行如保護區設置、生物栽培放流、生態棲地復育改善等因應策略。76水域休閒遊憩環境對生物資源衝擊及生態影響之研究(二)本子計畫子計畫三:陳莉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本研究計畫欲推估休閒遊憩區建設與綠覆率和地表溫度之間關係,來評估建物對環境所造成的溫度改變,降低熱島效應的影響,可以提供主計畫規劃休閒遊憩區的環境溫度管理,使休閒遊憩區的規劃更加完善環保,以提供人民有舒適的休閒遊憩環境。本研究利用遙測技術的方法來取得熱紅外光衛星觀測資料,建立區域形溫度分佈,並利用(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定位座標配合遙測影像波段分析遊憩區有大幅綠覆率面積的土地利用下溫度之變異,以證明休閒遊憩區中綠覆率對環境溫度之影響,並藉此進一步估計綠覆率、地表溫度及遊憩區土地利用等關係。77子計畫三:陳莉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田園綠地經蒸發散作用,吸收空氣中及地表之熱量,對農村社區或鄰近都市具有溫度緩和的作用。都市熱島效應示意圖78田園綠地經蒸發散作用,吸收空氣中及地表之熱量,對農村社區或鄰綠覆率(綠化覆蓋率,PercentageofGreeneryCoverage)為建築基地綠化程度指標之一,計算方式為基地範圍內所有植被所覆蓋部分的面積與基地面積百分比值。綠覆率=

(植栽垂直投影總面積/佔地總面積)×100%研究理論基礎79綠覆率研究理論基礎23地球受太陽輻射,其所產生反應有二,分述如下:第一種是反射太陽的短波輻射離開地表,此部份主要是在電磁波譜上的可見光和近紅外光波段。第二種則是地表吸收太陽的輻射熱,以熱紅外線(ThermalInfrared)的形式釋放此吸收之能量,放出之熱紅外線直接相當於該物體的溫度。研究理論基礎80地球受太陽輻射,其所產生反應有二,分述如下:研究理論基礎24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一)研究初步成果本研究利用遙測技術的方法來取得熱紅外光衛星觀測資料,建立區域形溫度分佈,並利用(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定位座標配合遙測影像波段分析遊憩區有大幅綠覆率面積的土地利用下溫度之變異,以證明休閒遊憩區中綠覆率對環境溫度之影響,並藉此進一步估計綠覆率、地表溫度及遊憩區土地利用等關係。目前藉由相關文獻的收集與後續之研究證明,已完成地表溫度的推演理論模式建立。81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一)研究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本研究計畫欲推估休閒遊憩區建設與綠覆率和地表溫度之間關係,來評估建物對環境所造成的溫度改變,降低熱島效應的影響,可以提供主計畫規劃休閒遊憩區的環境溫度管理,使休閒遊憩區的規劃更加完善環保,以提供人民有舒適的休閒遊憩環境。82休閒遊憩環境管理應用遙測評估綠覆率對地表溫度之影響(二)本子子計畫四:陳天佑副教授

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計畫主要針對在特定環境下,其休閒遊憩設施的建築營造模式,進行檢測性質之綜合性研究。透過實地量測數據,並且比照電腦運算分析之模擬環境的結果,研究其差異性,從而修正建築規劃與設計,以符合休閒遊憩環境管理策略。其目的為重新分析當前全世界的研究思潮、以及技術分析模式的建立;及同時建立建築物理環境學的教學課程內容,其內容更可細分成三階段供大學部中高年級及研究所之用:(中)建築技術應用概略;(高)建築環境控制概論;(研)環境控制特論。83子計畫四:陳天佑副教授

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計畫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的具體做法將利用建築效能模擬系統,分析行動地區(模場)的微氣候環境資料,在三個學年度內分別進行:模場資料與相關文獻回顧;校園內選址作模擬實習並建立營造模式之架構;最後在模場內擇地施作,以量測實際的科學數據。根據此藍圖及結果,應可規劃出合乎時勢的營造模式以滿足休閒遊憩的需求。84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的具體做法將利用建築效能模擬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計畫主要針對在特定環境(模場),其休閒遊憩設施(民宿)的建築營造模式,進行「檢測性質」之綜合性研究。透過實地量測數據(室外溫濕度、氣流速率、音量、日照分析等),並且比照電腦運算分析之模擬環境的結果,研究其差異性(理論與實際),從而修正建築規劃與設計。苗栗縣南庄向天湖建築物理學>理論文獻<建築物理環境技術>技術文獻<行動計畫地區之地形與地貌>實體文獻<85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本研究計畫主要針對在特定環境(模場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

-階段目的設計導向(designbased)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在於建築外殼(buildingenvelope)的設計因而發展的模擬程式也是直接從建築外殼的開口部(opening)及出簷深度(shading)等構件上著手工程導向(engineeringbased)其控制因素將偏向熱效能(thermalperformance)為主的運算。86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

-階段目的設計導向(design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本研究的總計畫對象是休閒遊憩設施,當以使用者(enduser)角度為主;各類文獻的彙整,尤其是技術文獻的篩選,應可歸納出環境控制的管理器具;具備合宜的管理及控制程式,將有助於三年計畫內的模擬研究;同時建立建築物理環境學的教學課程內容,其內容更可細分成三階段供大學部中高年級及研究所之用:(中)建築技術應用概略(高)建築環境控制概論(研)環境控制特論87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31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本子計畫的最終對象仍是休閒遊憩之環境,按照本計畫之既定目標,期望就休憩設施之中,建築材料的選用或規劃研究上,提供其相關環境的管理策略的依據,即硬體環境之行動決策(DecisionMaking)工具。88休閒遊憩設施營造模式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子計畫五:陳有祺副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係以自然淨化方式處理污水,應用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進行。此種以自然方式處理,將污染物質達到分解,不須外加太多能源,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最小。為了強化生態自淨系統,以及顧及許多休閒設施所在地缺乏水源,廁所保養與污泥清除作業較困難,本計劃構想以乾式及濕式分離系統處理休閒設施所產生之污水。89子計畫五:陳有祺副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休閒遊研究目的1.探討採用乾式與濕式分離的生態處理系統,以淨化休閒設施所產生的污水之可行性與功能。2.發展休閒設施污水處理之新技術。3.建立實驗模場累積研發能量及經驗,提升生態淨化的研究能力。4.建構乾式與濕式分離的生態處理系統理論。5.發展再生能源作為永續操作處理系統的基礎。6.發展休閒設施污水處理之新技術。90研究目的1.探討採用乾式與濕式分離的生態處理系統,以淨化休閒文獻回顧之初步結果休閒設施所產生的污水,主要包括:工作人員與遊客之排泄物及其他生活廢(污)水,傳統上,其處理方式,包括:下水道處理法淨化槽處理法化糞池處理法生態工法處理污水法91文獻回顧之初步結果休閒設施所產生的污水,主要包括:工作人員本研究計畫將採用符合生態工法的處理系統,本生態工法分為二大部份,含括乾式生態處理系統及濕式生態處理系統。乾式生態處理系統乾式公廁(compostingtoilet)之處理方式,乃是將人體排洩之糞、尿等,與木屑、菌種等混合,調整含水率與微生物充分混合後再提供適當氧氣,利用微生物將人體排洩物減量及安定化之功能。濕式生態處理系統濕式生態處理系統主要包括:生物濾床、人工濕地及淨化渠道以去除其他生活廢(汙)水。以生物濾床去除污水中大部分的污染物質,再應用人工濕地及淨化渠道進一步強化處理效果。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92本研究計畫將採用符合生態工法的處理系統,本生態工法分為二大部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在外觀部份以能防水、耐久性材料為主,因休閒遊憩設施主要以戶外活動為主。乾式廁所外觀示意圖主要發酵核心在於設有攪拌器之好氧發酵槽,以促使有機物適度腐熟,以利後續堆肥使用之目的。好氧發酵槽93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在外觀部份以能防水、耐久性材料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探討採用乾式與濕式分離的生態處理系統,以淨化休閒設施所產生的污水之可行性與功能。發展休閒設施污水處理之新技術。建立實驗模場累積研發能量及經驗,提升生態淨化的研究能力。建構乾式與濕式分離的生態處理系統理論。發展再生能源作為永續操作處理系統的基礎。發展休閒設施污水處理之新技術。94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38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理之關連本子計畫獲得有效之處理成果與科學量化資料後,在總計畫中可以提供環境管理策略之基本生態與環境的要素,以利作為整體評估之次要因子。例如:如何設置生態處理系統、如何有效操作生態處理系統、何處設置生態處理系統等考慮因素,其結果提供環境管理之策略訂定。95休閒遊憩環境污水生態處理之研究(二)本子計畫與休閒遊憩環境管子計畫六:鄭紹材助理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近年來休閒旅遊活動之風氣盛行,休閒遊憩區亦相繼開發,而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的發生除了造成休閒遊憩事業的重大損失,對休閒遊憩事業之經營更帶來嚴重衝擊,因此,若無完善的防災管理計畫,一旦災害發生造成重大損失和傷亡,即造成休閒遊憩產業永續經營的困難。本研究即以防災管理之觀念與作法,探討休閒遊憩環境的潛在災害及其預防措施,納入在規劃設計階段之中,在開發時能兼顧產業發展與安全防災,減少自然生態之破壞與災害,是休閒遊憩產業永續發展的首要課題。96子計畫六:鄭紹材助理教授

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近年研究目的探討休閒遊憩環境潛在災害種類及防災對策。研擬休閒遊憩環境防災管理策略。建構休閒遊憩環境防災管理準則。97研究目的探討休閒遊憩環境潛在災害種類及防災對策。41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本研究首先根據遊憩環境發生的災害案例,進行問題發生原因之分析探討,分析出休閒遊憩環境區的生命週期各階段發生的所有潛在災害因子,並結合休閒遊憩環境災害之相關文獻做出以下結論:災害之定義:營建業領域中對「災害」之定義很廣泛,而本研究主要針對「休閒遊憩環境」發生之災害為研究對象,是以「休閒遊憩區」為主體,因此將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範圍界定為:1.危及第三者生命財產安全,2.危及工作人員,3.危及公共設施,4.潛在災害。98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本研究首先根據遊憩環境發生的災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目前台灣地區休閒遊憩環境中常見的主要災害包括氣候災害、地質災害、施工災害、環境災害、及設施災害五項。本研究在分析出休閒遊憩環境區的生命週期各階段發生的所有潛在災害因子後,除了繼續收集分析國內外休閒遊憩區案例與文獻使「休閒遊憩區生命週期災害發生之關係表」更加完整外,並利用「休閒遊憩區生命週期災害發生之關係表」來發展出相對應的防災措施,以益於日後防災管理計畫之建立。99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目前台灣地區休閒遊憩環境中常見休閒遊憩環境災害管理策略之研究(一)研究初步成果1.本研究整理國內休閒遊憩環境災害之類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