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知识网络结构夏商——王位世袭制夏商——王位世袭制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创立——创立——秦朝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体发展——两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隋唐(封建社会)强化——宋元顶峰和衰落——明清学法指导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4、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基础知识梳理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及特点:(1)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2)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周朝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的分封内容对象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义务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权力这些受封的诸候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西周的宗法制内容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来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宗法制对社会影响。a.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b.后来与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结合,引申出“家长制”的文化观念,使家庭内部有了支配与被支配关系。①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对中华民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促进作用。(高考题“族谱”)②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造成个人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社会的平等、法制精神相违背。★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项目分封制宗法制目的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内容特点(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2)诸侯义务:服从周王、镇守边疆、随从作战、纳贡述职(1)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2)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1)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朝延续数百年(2)开拓了疆域(1)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2)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关系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原因: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③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皇帝直接任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宣扬“君权神授”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⑥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工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一)积极作用: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2.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二)消极作用:l.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3.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演变历程分析: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①建立的前提:秦王赢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_统一的封建王朝。②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③内容:①确立皇权至高无上;②确立以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和郡县制;④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2.两汉时期的巩固与发展(1)内容:西汉──中央:①布衣为相;②形成中朝和外朝制度地方:①解决王国问题,基本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实行刺史制度;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2)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3.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1)内容: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使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4.北宋时期的进一步加强(1)内容: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政权: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管理地方政务;(2)特点:分权基础上的分权──地方分权。5.元朝(1)内容: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2)特点:①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②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关于行省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6.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1)内容明朝──①废丞相,权分六部。该措施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清朝──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2)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3)思考: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重点问题理解1.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及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演变秦朝在中央没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和九卿。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设厂卫特务机构。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特点和趋势: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形成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2.唐、明两代变革丞相制度的共同目的、发展趋势与各自的作用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而皇权不断加强。作用: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宰相制度比较完备,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为政治比较清明提供制度保障。明朝时,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废丞相,变更由秦朝创设,经唐、宋完备化的丞相制为核心的中央机构的设置,从而形成了空前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专制集权化阻滞了社会进步,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政权对各个地方实行行政管理的制度。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王朝以各种方式管理各个地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西周时实行的政治统治形式,即周王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将王族功臣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拱卫王室。结果巩固并扩大了周王朝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但分封制的存在,事实上使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后来随着各地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争,分封制瓦解。(2)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即将全国划分为郡、县两级行政区。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命,代表中央管理地方。郡县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重要的地方制度。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与地方官吏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在分封制下,地方官吏是受封的贵族、功臣,他们世袭其封号、爵位,与国家君主是宗法关系。在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任命各级地方官吏,彼此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3)行省制元朝时在各地设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从此,“省”成为地方行政区名称。省的划分为以后所沿用,清朝前期,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史实①秦朝:设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②西汉:实行刺史制。每州设一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百官;东汉时,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③唐朝:分全国为lO道,作为监察区;后来道级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④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府。⑤明朝:实行厂卫特务机构,监察官民不法行为。5.历代重要的选官制度选拔官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原则和方式。汉朝以前,我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选拔官吏制度。汉朝建立了察举、征召等一整套的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从隋唐至明清一直实行科举制。(1)西周时期选官制度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制度。(2)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汉朝时创设自下(地方官员推荐)而上(皇帝任命)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的主要依据最初是才学和品德,到东汉时则成为门第望族。(3)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隋唐以后,历代王朝实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变化趋势是:第一,隋唐时形成和完善。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第二,北宋时期改革。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另设明法科。(4)明朝时期的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第一,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第二,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第三,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明显。6.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认识(1)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主要有德才、门第之分),但它们行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2)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于两汉时期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