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课后篇巩固提升A组1.下列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B.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C.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D.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解析当一个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改变反应的条件,化学平衡可能会被打破,从而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答案D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H2(g)+I2(g)2HI(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单位时间内反应掉nmolI2同时生成2nmolHIB。有1molH-H键断裂,同时有1molI—I键形成C.容器内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变化D.H2、I2、HI的浓度之比为1∶1∶2解析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时,单位时间内反应掉nmolI2同时生成2nmolHI,故A错误;有1molH—H键断裂,等效于1molI—I键断裂,同时有1molI—I键形成,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从反应开始到平衡,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故C错误;当体系达平衡状态时,H2、I2、HI的浓度之比可能为1∶1∶2,也可能不是1∶1∶2,与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及转化率有关,故D错误。答案B3.如图所示是可逆反应2HI(g)H2(g)+I2(g)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2~t3,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B。t2~t3,反应不再发生C.t2~t3,各物质的浓度之比一定等于2∶1∶1D。若向容器中加入2molHI,则最终可生成1molH2和1molI2解析由图像知:t2时刻起反应达到平衡,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A项正确;但平衡后,反应仍在进行,只不过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浓度不再变化,B项错;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浓度并没有确定的比值关系,C项错;因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加入2molHI,则最终生成H2和I2的物质的量一定小于1mol,D项错。答案A4.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s)+2B(g)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①混合气体的密度②容器内气体的压强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B的物质的量浓度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④解析因为A为固体,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②③始终不变,而气体的质量却在变化.当气体质量不变时即达到平衡,而ρ=mV,所以ρ答案A5。已知N2(g)+3H2(g)2NH3(g),现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N2和3mol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发生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最终可以生成2molNH3B。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都为0C.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容器中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D.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变化解析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故A错误;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故B错误;反应的外界条件不确定,反应物的转化率不确定,则不能确定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关系,故C错误;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故D正确。答案D6。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g)+4Y(g)2Z(g)+3Q(g)的反应,其中X、Y、Z、Q的开始浓度分别为0。1mol·L—1、0.4mol·L—1、0.2mol·L-1、0.3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浓度不可能是()A.c(X)=0.15mol·L-1 B.c(Y)=0。9mol·L-1C。c(Z)=0。3mol·L-1 D.c(Q)=0。5mol·L-1解析对于反应X(g)+4Y(g)2Z(g)+3Q(g),若反应正向进行,则X、Y、Z、Q的浓度范围依次是0~0.1mol·L-1、0~0。4mol·L-1、0.2~0。4mol·L—1、0。3~0.6mol·L-1;若反应逆向进行,则X、Y、Z、Q的浓度范围依次是0.1~0.2mol·L—1、0.4~0。8mol·L—1、0~0.2mol·L—1、0~0.3mol·L-1,故B项不可能。答案B7.向某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3molA、0。1molC和一定量(未知)的B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右图所示。已知在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变化。请回答:(1)密闭容器的体积是L.
(2)若t1=15s时,则t0~t1阶段以C物质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C)=.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B的起始物质的量是。
解析(1)根据加入0.3molA,图像中的浓度为0。15mol·L-1可知,容器的体积为2L;(2)t0~t1阶段C物质浓度变化为0。11mol·L-1—0.05mol·L—1=0.06mol·L—1,故t0~t1阶段以C物质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C)=0。06mol·L—1÷15s=0.004mol·L-1·s-1;(3)反应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变化,说明该反应是一个等体积反应,根据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写出化学方程式为:3A(g)B(g)+2C(g);(4)根据化学方程式3A(g)B(g)+2C(g)知,B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是C的一半,故B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是0.06mol,因此B的起始物质的量是0。04mol。答案(1)2(2)0。004mol·L—1·s-1(3)3A(g)B(g)+2C(g)(4)0.04molB组1。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③NO2、NO、O2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A.①④⑥ B。②③⑤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是正反应,同时生成2nmolNO2为逆反应,且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①正确;②均表示正反应,故错误;③无论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均有此关系,故③错误;④一氧化氮和氧气为无色气体,二氧化氮为红棕色气体,故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可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④正确;⑤密度=总质量体积,总质量不变,体积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不能作为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⑤错误;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总质量总物质的量,总质量不变,总物质的量会变,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故答案A2。在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AB(g)+C(g)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增大,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反应是吸热反应,且A不是气态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且A是气态C。其他条件不变,加入少量C,物质A的转化率增大D。改变压强对该平衡的移动无影响解析升高温度,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大,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则A一定不是气体,且平衡正向移动,即正反应方向为吸热反应,A项正确、B项错误;加入少量的C,平衡逆向移动,A的转化率减小,C项错误;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则改变压强可以使平衡移动,D项错误。答案A3.在一定条件下,向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保持恒定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解析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大,正反应速率大,逆反应速率开始时为零;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最后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也不再变化。答案B4。(1)氢气是合成氨的重要原料,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2(g)+3H2(g)2NH3(g),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每生成2molNH3,放出92.4kJ的热量。当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改变某一外界条件(不改变N2、H2和NH3的量),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时间段(t1时刻后)为.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为1L的容器中通入2mol氮气和8mol氢气及固体催化剂,使之反应。已知平衡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为起始时的80%。①N2的转化率为.
②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填序号).
A.小于92.4kJB。等于92.4kJC.大于92.4kJD。可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92。4kJ(3)下列能证明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的标志为。
A。压强不变B。体系的温度不变C.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D。气体总质量不变解析(1)v(正)=v(逆)时,表明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故t2~t3,t4~t5段时反应达到平衡。(2)气体的压强为起始的80%,则气体的物质的量也为起始时的80%,则减少量为20%,因此,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少(2mol+8mol)×20%=2mol.N2+3H22NH3 1 3 2 Δn=2 1mol 3mol 2mol 2mol因此反应中有1molN2和3molH2反应生成2molNH3,则反应放出热量为92.4kJ,N2转化率为1mol2mol×100%=50%(3)因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且正反应为放热的反应,故压强、温度不变能证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反应达平衡时,N2、H2、NH3的浓度不再变化,与化学计量数之比无关,C不符合题意。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D项也不符合题意。答案(1)t2~t3,t4~t5(2)①50%②B(3)AB5.在溶液中,反应A+2B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c(A)=0.100mol·L-1、c(B)=0。200mol·L—1及c(C)=0mol·L-1。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①比较,②和③分别仅改变一种反应条件.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的理由是:②;
③;
(2)实验②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实验③平衡时C的浓度为;
(3)该反应的ΔH0,判断理由是;
(4)该反应进行到4。0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实验②:vB=;
实验③:vC=.
解析(1)②与①相比,平衡时反应物A的浓度不变,但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缩短,说明化学平衡没有发生移动,只是反应速率加快了,由于该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改变压强不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改变温度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和使化学平衡移动,所以反应②应为使用了催化剂。③与①相比,达到平衡时间缩短,A的平衡浓度减小,说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故改变的反应条件为升高了温度,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2)对于实验②A+2BC初始浓度/(mol·L-1) 0。100 0。200 0变化浓度/(mol·L-1) 0。040 0。080 0.040平衡浓度/(mol·L-1) 0.060 0。120 0。040故B的平衡转化率为:0.080mol对于实验③A+2BC初始浓度/(mol·L-1) 0.100 0.200 0变化浓度/(mol·L-1) 0。060 0.120 0.060平衡浓度/(mol·L-1) 0.040 0.080 0。060故实验③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0.060mol·L-1。(4)该反应进行到4。0min时,实验②中,A的浓度为0。072mol·L—1,减少了0.028mol·L—1,则参加反应的B的量为0.056mol·L-1,故vB=0.056mol·L-14.0min=0。014mol·L—10。064mol·L-1,减少了0.036mol·L—1,生成的C的浓度为0。036mol·L—1,vC=0.0。009mol·L-1·min-1.答案(1)②加催化剂;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未变③温度升高;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减小(2)40%(或0。4)0.060mol·L—1(3)>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该反应是吸热反应(4)0。014mol·L-1·min—10。009mol·L-1·min—16。导学号15184040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时间/s012345n(NO)/mol0。0200.0100.0080。0070。0070.007(1)上图中,A点处v(正)v(逆)(用“大于”“小于”或“等于”填空)。
(2)图中表示NO2变化的曲线是。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
(3)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字母,下同)。
a。v(NO2)=2v(O2)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4)下列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解析(1)图中表明A点的反应时间小于1s,表中表明在0~1s内n(NO)呈减小状态,则反应2NO(g)+O2(g)2NO2(g)在向右进行,v(正)〉v(逆)。(2)上述反应向右进行,则c(NO)由逐渐减小到保持不变。表中表明,上述反应从开始到平衡,n(NO)减小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合同解除协议范本下载
- 物流配送司机路径优化方案
- 提升会议表达力的语言技巧培训
- 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管理标准操作流程
- 乡镇中小学科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与实践
- 建筑结构安全检测技术与隐患排查方案
- 初中组长工作报告撰写及年度总结范文
- 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及部门职能介绍
- 便利店风险管理与应对策略
- 巡检记录表巡检记录表
- 蚁群算法课件完整版
- 音乐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打散重构法优质课件
- 大气课设案例
- GB/T 893-2017孔用弹性挡圈
- GB/T 32727-2016肉豆蔻
- GB/T 2481.2-2020固结磨具用磨料粒度组成的检测和标记第2部分:微粉
- 安全员之A证(企业负责人)【含答案】
- 部编 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课件
- 工业硅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