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整体备课(全允兰郭爱王赛兰)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整体备课(全允兰郭爱王赛兰)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整体备课(全允兰郭爱王赛兰)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整体备课(全允兰郭爱王赛兰)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整体备课(全允兰郭爱王赛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全允兰郭爱王赛兰)一、单元分析1.现代文阅读单元导读序号课文预习研讨与练习教学重点感悟成长主题提升默读能力关注关键语句体悟童年情感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的童年,勾起自己相似的回忆1、百草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1、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基本内容;2、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景物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的形象及人物描写的方法;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2、你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连接起来的?4、美女蛇的故事是否可删去?5、赏析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并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10*《再塑生命的人》查阅海伦凯勒的相关资料,了解安妮老师对她的影响和帮助1、训练默读速度,准确概括内容1、继续学习默读,提高阅读速度;2、通过对关键句赏析,体会作者的对安妮老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3、从“我”的心理感受中体会安妮老师对“我”的影响。4、对比自己,珍惜学习机会。2、学会旁批的方法3、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11《论语》十二章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中出现的成语

2、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3、“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4、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1、200字左右的片段写作——给“他”画一幅肖像;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我的偶像”为话题的写人记叙文,不少于500字。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信息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背景阅读《朝花夕拾》,感受文本,体会隽永的语言。

通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本书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他的人格、作品魅力。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学会做好阅读笔记。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所读文章内容。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收获(心得、感悟、困惑......)在组内进行交流。.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背景阅读《朝花夕拾》,感受文本,体会隽永的语言、对人生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精读和略读、细读和跳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品鉴能力。

3.运用内容重构、捕捉闪回等阅读策略,领悟成长中的鲁迅,感受作品合作者的魅力。课古诗词诵读外《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四首古诗为媒介,通过对比阅读,帮助学生归纳古诗阅读的一般方法。2.学情实际七年级学生入学的时候语文基础不同,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同,所以进了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也会不一样,因此,升入初中必须有一套新的学习方法。

1.

读。

读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读的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1)朗读(要突出朗读的作用)。

读课题,思考:课题是什么?课文会写些什么?我想知道些什么?大声朗读课文: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重新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回答: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2)默读

①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②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语多读一次。③用波浪线划出不理解的句子、你喜欢的句子或者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3)速读

快速的阅读,捕捉文章的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记。

边读边用笔在文中用符号做圈点批注,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记下来。如: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波浪线“~~~”标出重点语句或中心句;用“☆”标示重点语段,用“?”标出疑问处等,具体符号,可根据个人习惯确定,但要相对固定。也可以用语言文字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或心中的疑问等。

3.查。

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作者、作者的其它作品、本文的写作背景等。

.问。

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思考中,确定自己理解上的疑难点,这恰恰是你听课的重点。上课时,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你可以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补自己的不足。

5.抄。

①摘抄生字词语,落实基础知识。②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如果还是不理解就摘抄到本子上,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③摘抄喜欢的和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并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④可以把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错题簿上,定时集中纠正。

6.练。

作文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开始于模仿,当我们很不成熟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大家的文章中学习一些写作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生活的一些实践,多做一些写作练笔,这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一个途径。单元教学目标(阅读、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1、了解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2、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可成地贯通会文。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二、单元整体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总计(11)课时2.教学内容安排:这个单元围绕学习生活选取课文,各篇课文均与“学习”这一主题有所关联。《从百际到三味书屋》讲述了鲁迅少年时在私塾里随寿镜吾先生学习的故事;《再塑生命的人》浪了身体严重残疾的海伦·凯勒,在老师的帮助下怎样一点点地开辟通往世界的道路;(论语)十二章》是文言文,出自《论语》这部最重要的儒家典籍,这里所选的十二章,大部分讲述关于学习和做人的道理。3.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统编版教材、PPT、黑板、微课、朗读视频、《朝花夕拾》三、教学过程简述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默读的方法,感知文章大意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百草园生活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生共同背诵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事并交流,2、师:本文的作者,看似严肃的鲁迅先生,又有过怎样有意思的童年时光呢?下面人们一起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1)不出声、不动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2)留意关键语句、语段,可以边读边做记号。(3)限时5分钟。2、梳理结构,勾画语句(1)结合标题,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2)画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和过渡段。三、品读课文,感受百草园之乐1、通读1-8段,思考:(1)“我”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里?(2)第一段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矛盾呢?2、品读2-6段,思考:(1)第2段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4-6段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默读第7、8段思考:(1)这两段写了发生在冬天的百草园的什么事情?(2)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件事的经过的?(3)找出描述雪地捕鸟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4)在雪地捕鸟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4、师小结:读了1-8段,我们可以看出儿时的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快乐的。四、布置作业1、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2、仿照第2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段文字,描写一下你的“乐园”,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快充有趣的景物——百草园景物乐满百草园神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有童别样的活动——雪地捕鸟 趣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3、探讨本文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检查背诵1、检查背诵第二自然段。2、指名学生分享关于“乐园”的习作,师生共同点评。二、品读课文,体会三味书屋的生活1、阅读第9段,思考:“我”为什么要离开百草园了?这一段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默读课文每10-23段,思考:(1)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2)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3、概括内容师: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评价依据。三、深入分析,探讨课文主题师:在三味书屋学习了几年之后,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南京铁路矿务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这一切都离不开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基础。1、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出能体现中年鲁迅感叹岁月流逝的句子。2、结合体会,思考转变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味着作者怎样的转变过程?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的___________”的句式回答。3、师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而言,不仅仅只是童年时期两个玩乐的场所,它们是两个时间段的跨越,是鲁迅生命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空间。因此,它们成为成年鲁迅终其一生守护的精神家园。4、探讨主题,发表观点师: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这意。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四、课堂小结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有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戏、先生在课堂是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玩乐天性。五、布置作业,阅读经典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另外九篇文章,试着按我们学习本文的方法对名著内容圈点勾画、做批注,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同时为本单元的名著导读做准备。附:板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行礼拜师问“怪哉”虫三味书屋大声读书呆板枯燥、快乐后园玩耍偷描绣像10*再塑生命的人【课时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2、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3、品味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板书课题,1、问:谁再塑了谁的生命?2、交流预习时查找的有关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的相关资料,感受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巨大影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写了莎莉文老师的哪些事情?2、梳理脉络: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内容。三、再读课文,学习旁批阅读法师:默读课文,学习并参考课文旁批,批注出自己的疑问或看法。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旁批。(课件出示)2、学生默读课文,仿照课文旁批自主做旁批。要求:首先明确批注点(位置),其次明确批注内容、角度及作用。3、小组内交流批注心得,小组长为代表展示小组批注情况,教师点评。四、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师: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出写莎莉文老师行为的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1)莎莉文老师具体是怎样教“我”认识事物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具体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2、分析海伦的形象(1)默读课文,画出表现海伦心路历程的句子,并体味海伦的心理。(2)概括说说海伦是一个怎样的人?五、回顾课文,明确主题1、回顾课文,想一想,莎莉文老师走进了海伦的生活后,给海伦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变化的?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3、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六、课堂总结身有残疾的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失去视力的她,亲眼看看“花、草、虫、鱼、树、木、鸟、兽、阳光、天空……”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都是一种奢望,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大好的条件,好学自强,努力学习,少给人生留遗憾!七、作业布置课外搜集像海伦这样“身残志坚”的人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附:板书设计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爱海伦,讲究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再塑↑敬爱、感激海伦: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11《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单”变“双”。如:学——学习

朋——朋友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习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三)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志向专一,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四、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

(3)其恕乎(大概)

2.翻译这两则《论语》。

【交流】(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反复朗读,直到成诵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抄写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交流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诱惑或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二)积累成语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各抒己见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交流点拨】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道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信息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赏读人物,创建锦囊。老舍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中外文学作品中很多人物形象已经“立”在读者的心中,透过文字,读者能看到他们的外貌、动作,能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请研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11段到第23段。为突出“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请梳理。积累人物描写方法,制作“写作锦囊”【锦囊示例1】【原文】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我的写作锦囊】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服饰等外貌特征的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锦囊示例2】【原文】“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的写作锦囊】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印象。【锦囊示例3】【原文】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的写作锦囊】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抓细节人物性格特点往往在一些细节中表现出来。恰当的细节描写能见微知著,增强可信度和感染力。小试牛刀1、练习题目——“速写”身边人选择你成长路上的一个人,观察他(她)在具体情境中的语言、动作、神态,抓住人物的特点,用200字左右,立体地描写出他的个性特点。注意运用锦囊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写后读给被描写者听,请他评价。2、"速写"身边人一-写作支架我的观察对象人物的个性特点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语言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动作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肖像体现人物个性特点其他方面3、"速写"身边人一-评价量表等级写作内容评价A1.人物特点鲜明、突出。2.能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特点。B1.人物有一定的特点。2.能运用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特点。C1.人物无特点。2.文章多叙述,少描写。四、温故知新,丰富锦囊老舍说:“(人物)有了个性,我们应随时给他机会与事实接触。人与事相遇,他才有用武之地。我们说一个人怎样好或怎样坏,不如给他一件事做做看。请同学们重新研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6年级上册),探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塑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鲜明个性特点。继续丰富“写作锦囊”。【原文】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祥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的写作锦囊】侧面描写,就是在写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人物,使之鲜明突出。【我的写作锦囊】提炼典型事件,突出人物特点。“人”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件件事情中。要把人写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还要注意提炼、加工各种素材,选择有代表性、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摒弃或一笔带过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做到详略得当。小结:五、运用锦囊,完成写作。1、题目:学习本单元后,我们将举行“成长路上,有你为伴”写作活动,在活动中请你介绍“成长路上的那个人”。同学们,用你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成长路上对你影响最深的那个人,写出他的“好看的外貌”“有趣的灵魂”,写出自己对他的崇拜。写作要求:以“成长路上的那个人”为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2、写作支架评价量表请使用写作锦囊,根据写作提纲,参照评价量表,完成写作练习。第二课时导入老舍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修改作文《成长路上的那个人》——根据写作专题“写人要抓住特点”的知识,重读、修改自己的作文《成长路上的那个人》。通过修改能够更加突出所写人物的特点。依照标准,修改例文读例文。依据标准修改。为了突出姥姥的特点,请你从以下方面对例文修改。1.删去不能展现姥姥精神的事例。2.外貌描写要添加哪些细节,突出姥姥的特点。3.语言描写可以怎样修改,更突出姥姥的特点。4.重新审题,怎样进行侧面描写,突出姥姥在我的成长路上对我的引导作用。(一).删去不能展现姥姥精神的事例。【原文】那天,午饭后,我读高一的表哥又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我的姥姥看见了,非常严厉地对他说:“不能再玩手机了,对眼睛不好,也容易依赖手机。’姥姥的严厉管教,改变了表哥,他终于放下了手机。【修改意见】本段表现姥姥“严厉”的特点,与要展现姥姥“乐观,热爱生活”的特点无关。.外貌描写要添加哪些细节,突出姥姥的特点。【原文】我的姥姥七十出头,精神矍铄,从外表来看,她似乎与其他老太太没有什么不同,个子不高,双眼炯炯有神。姥姥经常教育我:“外表美了,内心才会美;要热爱生活,生活才能爱我们。”那年春节去姥姥家,我在门外边敲门边说:“姥姥,我来了。”姥姥在门里说:“来了来了。”门开了,我又看到了我的姥姥,姥姥穿着一件大红的新衣服。我笑着对姥姥说:“姥姥,您又买新衣服了?别人都越长越老,您怎么越来越年轻。您穿这衣服真心好看。”我搂着姥姥。【修改示例】我的姥姥七十出头,却依然时尚。头发有时烫成微微大券,有时是直直的、一丝不苟别在耳后,姥姥衣着时受是小区的服装先锋,常常引得小区的老人赞叹不已。那年春节去姥姥家,我在门外边敲门边说:“姥姥,我来了。”姥姥在门里说:“来了来了。”门开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姥姥的大红新衣服,映衬得姥姥的脸也红红的。别人的姥姥可能是弯腰驼着。我的姥姥永远腰杆笔直:别人的姥姥可能满头白发。皮松肉垂,我的姥姥却满头黑发,精神抖擞。我笑着对姥姥说:“姥姥,您又买新衣服了?别人都越长越老,您怎么越来越年轻呢?您穿这衣服真心好看。”我搂着姥姥。(三).语言描写可以怎样修改,更突出姥姥的特点。【原文】那年春节去姥姥家,我在门外边敲门边说:“姥姥我来了。”姥姥在门里说:“来了来了。”门开了,我又看到了我的姥姥,姥姥穿着一件大红的新衣服。我笑着对姥姥说:“姥姥,您又买新衣服了?别人都越长越老,您怎么越来越年轻。您穿这衣服真心好看。”我搂着姥姥。4姥姥指着我的衣服说:“哎,你怎么穿着颜色这么暗的衣服啊!大过年的,你应该穿点鲜艳的啊。我们只有热爱生活,生活才会爱我们:外表先美起来,精神才会更美。”姥姥拿出来一件为我新买的衣服,我换上新衣服,就和姥姥一同在镜子前秀起来。【存在问题】语言描写形式单一,表述不太符合人物身份。【向托尔斯泰学习语言描写】“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哦?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穷人》列夫·托尔斯泰【补充我的写作锦囊】怎样写好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特点。1符合人物身份。2加入说话者的动作、神态、心理。【修改示例】那年春节去姥姥家,我在门外边敲门边说:“姥姥,我来了。”屋里照例快速传出一溜小跑的声音,同时是姥姥的欢快的应答,“来了来了”。门开,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姥姥的大红外套,映着姥姥的脸红红的。别人的姥姥可能是弯腰驼背,我的姥姥永远腰杆笔直;别人的姥姥可能满头白发,皮松肉乘,我的姥姥满头黑发,精神抖擞。和姥姥在一起,我不用拘束,照例嬉皮笑脸地说:“姥姥,您又买新衣服了?别人都越长越老,您怎么越来越年轻。您穿这衣服真心好看。”我搂着姥姥。“是好看吧,你得学学姥姥,”姥姥摸着我的马尾辫,指着我的衣服说,“哎,你怎么穿着颜色这么暗的衣服啊!灰头土脸的。大过年的,你应该穿点鲜亮的,像我似的,外表先美起来,让人看着舒服,再说内心美。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还能爱别人?你得先爱生活,生活才能爱你啊.....”姥姥的话还没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来一件为我新买的衣服。我换上新衣服,就和姥姥一同在镜子前秀起来。(四).重新审题,怎样进行侧面描写,突出姥姥在我的成长路上对我的引导作用。(我)成长路上的那个人1.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特点。在“我”成长道路上,那个人对“我”的意义和影响。(侧面描写)【修改示例】(在第4段后加上姥姥外貌的千净整洁对我的影响,突出姥姥“热爱生活”的个性特点影响力大。)我已经比姥姥高一头了。幼时的记忆浮现在我眼前。那时,姥姥坐在小板凳上,对着一面小镜子,剪掉她鬓角的白发。每次她出门时,都会把自己打扮得千净整洁,她这个习惯深深地影响到了我。每次我出门时都会整洁漂亮,哪怕是蓝白相间的校服我也会尉烫平整,穿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感觉。因为姥姥说我们得先爱生活,生活才能爱我们”。是的,要像姥姥一样乐观地生活,让内心充满阳光,还要把这阳光播撒给更多的人。【修改示例】(把第8段改写,把生硬的概念性语言“姥姥,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改成姥姥给我的具体的影响。)姥姥热爱生活。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她时刻指引着我要“心中有爱”: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爱自己生活的大北京。在班级中,我用我的爱心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在社区中,我也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疫情之中,我帮助居委会录入业主信息。热爱生活的姥姥影响着我,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请使用写作锦囊,修改写作提纲,参照修改作文小支架,完成作文《成长路上的那个人》的修改。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

1.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背景阅读《朝花夕拾》,感受文本,体会隽永的语言、对人生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精读和略读、细读和跳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品鉴能力。

3.运用内容重构、捕捉闪回等阅读策略,领悟成长中的鲁迅,感受作品合作者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预热

成长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下面,我向大家展示一位名人的人生简历,大家一边看幻灯片一边想,这位名人是谁。

幻灯片展示

1892年,11岁就读于绍兴私塾三。

1898年,17岁离开家乡,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

1906年3月,尊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本年秋天携二弟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1907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

1909年,28岁,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191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

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

1918年,37岁,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他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1924年,与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

......

评价: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评价:“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是(中国)20世纪无人可及也无法逾越的作家。

1949年山东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逝世13周年而写了一首抒情诗,题为《有的人》

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其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

他的人格、作品有何魅力?他有着怎样的成长历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自传体散文集《朝花夕拾》,去品味、去探寻、去领悟。

二、精读引导

学习阅读《阿长与山海经》

设计思路:

由已经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本文学习。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精读思考——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也可采用讲讲、读读、议议方法。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怎样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语句,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这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把握长妈妈性格特征。第二课时,通过对课文前半部分种元旦吃福桔和长妈妈繁琐规矩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文字后面,对阿长同情与怀念。先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故事,体会长妈妈善良仁慈和对我关心爱护之情;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普通人感想和思考。这一课时主要完成任务是重点段落研读以及课外拓展。

二、自读提示

运用以上阅读方法和经验,利用一周时间,阅读《朝花夕拾》,完成思考问题,做好阅读笔记。

自读思考:

1.从作品中,你感受到童年少年鲁迅的哪些童真童趣?你有过类似体验吗?

2.好奇与求知是孩童的天性,不断探索是个人取得成就的动力。你能从作者经历中感受到这点吗?

3.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不乏精彩的描写,请你描绘一下,在这部散文集中,你印象深刻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4.从作品中,你能看到作者的成长轨迹吗?

四、梳理提升

按下列提示归纳作品内容

鲁迅与故乡

鲁迅与家人

鲁迅与友人

鲁迅与老师

......

四、交流分享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收获(心得、感悟、困惑......)在组内进行交流。

精彩语段欣赏

例: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狗&猫&鼠》)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五猖会》)

心得分享:

例;鲁迅对“孝道”的认识

鲁迅的教育观

文中的议论性文字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鲁迅与他的时代

......

五、成果展示

编写《鲁迅小传》《我心目中的鲁迅》《鲁迅采访录》通过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交流。课古诗词诵读外【教学目标】以四首古诗为媒介,通过对比阅读,帮助学生归纳古诗阅读的一般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峨眉山月歌》与《江南逢李龟年》导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生活中怎样的境遇和感受会让诗人情思涌动、流淌,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呢?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思是否也会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以及微妙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在诉诸文字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艺术形式?学习《观沧海》,我们通过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平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明确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志向。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通过分析“杨花”“子规”“月”等意象,感受到李白对友人的牵挂。学习《天净沙·秋思》,我们通过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到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同学们是否可以独立诵读古诗词,并通过运用以上阅读方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或志向呢?任务一:初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大声朗读《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年》,争取读出我们在预习过程中对这两首诗的整体印象。《峨眉山月歌》中,诗人李白直接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而在《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杜甫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表达的情感是否只有思念呢?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有没有情感的流露呢?思考:李白“思君不见”,应该是有些惆怅的呀,怎么会有喜悦呢?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表达的到底是喜悦还是忧伤,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知人论世,是指要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峨眉山月歌》憧憬、喜悦,怅然、思念。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眷恋在心里,梦想在前头。虽然诗人心有惦念,整首诗的基调仍是轻快的。《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和李龟年重逢时,大唐已是国运衰颓,江河日下。两位共同经历过“开元盛世”的文人、艺术家,此时都已是风烛残年,而且因时代动荡而辗转漂泊、饱经风霜。“落花时节又逢君”,带给诗人的,应该是伤怀。“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崔九,是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这两个人不仅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还是当时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是艺术家的知己和保护人。这样的人身边自然是群贤毕至,胜友如云。盛年的贤王、名满天下的歌手和意气风发的诗人,在春风浩荡中,共度了多少好时光!所以,“寻常见”和“几度闻”是以最平淡的语调勾勒了一个最美好的开元盛世。“正是江南好风景”是以乐景写哀情,使得哀伤更加深沉。杜甫的这首诗里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深情怀念,又有对故人以及自身处境的伤怀,还有对国家颓败的忧愁。所以相逢的时候,他不是喜悦,而是伤怀,而且他的伤怀是沉重的。任务四:四读诗歌,聚焦诗歌意象请同学们找到诗中的典型意象,并反复诵读所在诗句,体会意象对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在《峨眉山月歌》中,诗人李白运用了典型意象“月”,营造了青山吐月、月映清江的优美意境,表达了自己离开家乡外出闯荡时的憧憬和喜悦。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衬托了“思君不见”的怅惘。在《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在江南的暮春,与久违的故人相逢。风景依稀如昨,而国已衰颓,人已垂暮。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落花”一词,写出了暮春之景、垂暮之年,还有国家的风雨飘摇之势。“又逢君”,表达极朴素平淡,却包蕴了诗人经历沧桑巨变后的百感交集,将古典诗歌的留白艺术运用到了极致。我们发现,“月”意象的出现,很可能与思念有关,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而“落花”这个意象往往带有伤感的意味,比如“花落知多少”“流水落花春去也”三、课堂小结告别与相逢,是人生重要的际遇,往往牵动诗人的情思。李白在这场告别里深情而洒脱,不失浪漫主义诗人的格调;杜甫在这次重逢中感时伤世,仍是现实主义诗人的本色。同学们通过把握抒情文字、分析情景关系、知人论世、分析意象,逐步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情感,也对诗人有了更多的认知。我们在诵读课外古诗词的时候,不一定每一首都需要用到所有这些阅读方法。有些简单的诗歌,运用一到两种阅读方法就可以读得很透彻了。根据诗歌的变化和阅读需求的变化,灵活地选择阅读方法、安排阅读顺序,同学们在不断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细细体会,慢慢积累。四、作业课下独立诵读《送元二使安西》和《芙蓉楼送辛渐》,体会诗人情感,完成下面表格。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唐·王维唐·王昌龄渭城朝雨浥轻尘,寒雨连江夜入吴,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明送客楚山孤。劝君更尽一杯酒,洛阳亲友如相问,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二课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与《夜上受降城闻笛》导入同题材或者同主题诗歌的比较阅读是阅读、积累古诗的重要方法。二、比较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岑参唐·王维强欲登高去,独在异乡为异客,无人送酒来。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怜故园菊,遥知兄弟登高处,应傍战场开。遍插茱萸少一人。任务一:大声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争取读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和“忆”的情感。然后结合注释和诗后的赏析文字,完成下面表格。思考:都是重阳节思乡,两位诗人的情感及情感表达的方式有何不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直抒胸臆,通过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的孤独,通过“倍思亲”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情感质朴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