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第三章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1目录生态恢复的基本要素
1生态系统演替理论
2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理论
3生态系统管理理论4目录生态恢复的基本要素1生态系统演替理论2退化生态系统的21.物质相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①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及其他生物等。对生物起作用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将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1.物质相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①主导因子作用3②元素的生理生态原理
耐性定律:每种生物有生态需求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忍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这就是耐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只有在所有关键元素都达到足够的量时,植物才可能正常生长;植物的生长速度受浓度最低的关键元素的限制。上述两个定律对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物种的选定以及生境的改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常在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植被恢复时所采用的早期先锋种,均是对营养有很大忍耐幅度的种类。②元素的生理生态原理42.能量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热力学三大基本定律也适用于生命的能量转换(energytransform)过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各种功能过程,也受能量定律(1awofenergy)的支配。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各营养级时,逐渐耗散,以作功或以热的形式降解,而不可能逆向进行。在同一生物体内,能量以不同的形式耗散或被生物体利用,而不能逆向进行运转。2.能量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热力学三大基本定律也适用于5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取决于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一个恢复的群落和生态系统是否达到了原来的生产能力,净初级生产力是最有效的测定指标。群落的基础理论包括:恢复的重点是结构域功能的和谐恢复;恢复群落中可以容纳多少特征与原群落不同;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恢复;生境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过程;岩体和干扰理论与恢复过程;胁迫性条件下植物成簇性易于恢复;如果群落的岩体可预测,则同多认为干预可以加快恢复速率。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取决于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对资63.空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种群密度制约种群密度的上限由种群所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决定,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空间格局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大致可分为3类: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3.空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种群密度制约7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原理指不同的物种若具有相同的生态位并处于同一生态系统,则必然会造成剧烈的竞争而不利于各自群体的发展,甚至造成其中之一的群体消亡。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特别是构建高物种多样性的复合生态系统(如复合农林生态系统),均应考虑各物种的生态位。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生态恢复时要避免引进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尽可能使各物种的生态位错开,避免种群之间的竞争,保证群落的稳定性。生态位原理84.时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表现在其结构的演替变化上,如物种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种类间的更替、复杂程度的改变和生态系统组分的变化等。是否能以最高的效率改造和重建植被或生态系统,取决于对动态原则理解的程度。在改造和重建植被或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该顺应植被或生态系统随时间的演替规律;成功的人工植被或生态系统都是在深入认识生态原则和动态原则的基础上,模拟天然植被或生态系统的产物。因此,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来说,最有效和最省力的途径是顺应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发展规律来进行。在这方面,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4.时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表现在其95.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形式的多样化(从类病毒、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到动物界和植物界),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及景观多样性。5.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10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优势: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高生产力种类出现的机会增加;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能量和营养关系多样化且稳定;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抗干扰和入侵能力强;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资源利用效率高等。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优势: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高生11第二节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演替理论概述演替是指一个先锋植物群落在裸地形成后,植物群落一个接一个相继不断地为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直到形成顶级群落的过程。沿着顺序阶段向顶级群落的演替成为顺行演替;反之,由顶级群落向先锋群落的退化演变称为逆行演替。逆行演替的结果是产生退化的生态系统。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点是促使退化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发生转变,即变逆行演替为顺行演替。第二节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演替理论概述12原生演替是指从原生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通常,根据原生质地的不同可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原生演替过程的物种变化规律常用来作为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物种构建与物种调控的参照系。水生演替系列: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群落阶段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湿生草木植物群落阶段木本植物群落阶段旱生演替系列
:地衣植物群落
苔藓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群落
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次生演替是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人为或自然的强度干扰使原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后果而产生次生裸地,但通常它并未使全部原有植被灭绝。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称为次生群落或次生植被。典型的次生演替有森林的砍伐演替和草原的放牧演替等。原生演替是指从原生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通常,根据原生质地的不13演替理论内容演替理论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如果群落或生态系统遭到干扰和破坏,它还是能够恢复的;首先是先锋种定居到遭破坏的地方,改变退化生境的自然环境,使得更适宜的物种生存并未取代先锋种,如此渐进到群落或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的外貌和物种成分为止。但通过人为手段对恢复过程加以调控,可以改变演替速率或演替方向。演替理论内容演替理论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如果群落或生态系统遭14群落演替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退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在超载干扰下逆向演替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生产力降低、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稳定性下降及生态效益降低。演替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结果,群落演替是渐进有序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依据退化阶段,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分阶段、分步骤地促进顺行演替,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群落演替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15演替理论的意义能够提供发展恢复计划的依据这是因为物种在群落中的自然周转给恢复生态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模式,可以有效指导生态恢复计划的顺利实施演替理论衍生的促进和抑制理论为生态修复的对立统一关系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论框架,可以全面指导生态恢复项目的成功实施演替理论强调的偶然性对生态恢复目标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通过研究微生境、定居者的行为、演替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利用生态学理论设计或改进恢复计划演替理论的意义能够提供发展恢复计划的依据16第三节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理论脆弱性的概念 脆弱性定义可归纳为被研究的生态系统或区域在干扰的压力下,其结构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并向不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而在这种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该系统或区域都呈现出更易向下一阶段过渡、对干扰的响应更具脆弱性的趋势。第三节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理论脆弱性的概念17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特点
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其存在并不取决于生态系统是否暴露于干扰之下;与稳定性相似,脆弱性与种的丰度和种类组成的变化有关,种类更换率高和种群波动或变迁频繁,是脆弱生态系统的明显特征;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多方面性质的综合体现,但不具有量化的特征,而且只有在人为或自然干扰的情况下才显露出来。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特点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其存在并不18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意义退化生态系统处于演替的初始阶段,稳定性差,系统结构简单,功能衰退,生产力低下,自身恢复速度非常缓慢。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环境背景脆弱,生态条件区域恶化,自然灾害增加等。环境背景是指生态系统存在的大环境,或特定地区生态系统水、土、气和生物等各项环境条件的综合背景。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成恢复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关系密切,把脆弱性与退化生态系统的各因子的关系应用到生态恢复的研究中,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意义退化生态系统处于演替的初始阶段,稳定性19脆弱性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脆弱性与稳定性脆弱性的量化 脆弱性的各个方面不可能绝对地量化,脆弱性的整体亦然脆弱性的尺度 取决于研究主体所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及系统内生物类群的大小脆弱性不同方面的相关性 脆弱性的不同方面并不一定密切相关脆弱性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脆弱性与稳定性202.脆弱性与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生物多样性高,系统的脆弱性就低。生态系统种的丰度和种类组成是多样性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两个量度因子,这两个因子变化的程度不受时间的影响,因而也是研究脆弱性最合适的两个参数。种类单一的森林群落往往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其抗干扰能力低于种类组成较丰富、结构较复杂的森林群落。2.脆弱性与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生物多213.脆弱性与物种的入侵与消亡入侵物种能否成功地加入一个生态系统(入侵),受4个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物种与该系统内原有本地种不产生竞争关系;该系统具有传粉(指植物)、种源散布的媒介或互利者;没有共同的天敌;入侵种不具备产生于自身不利的低密度效应3.脆弱性与物种的入侵与消亡入侵22消亡物种的消亡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自然条件下,富营养化、区域流行病、物种的传播和群集能力低下、大规模迁移、火山爆发、气候变化、地磁逆转、陨石下落、捕食特性和竞争等一系列因素都会造成物种的消亡。最常见的与人类有关的物种消亡原因有过度捕杀、生境被毁、病原的引入、捕食者和竞争者的引入,以及化学污染等,除此之外,人类的大规模迁移和新的定居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消亡物种的消亡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234.脆弱性与生态位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与其机能的关系,或者说生态位就是群落内一个种与其他种的相关位置。它是用于概括说明某物种究竟是怎样生活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生活在一起的种,每一个必须具有它们自己独特的生态位,物种生态位的大小反映了种群的遗传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生态位分化程度高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种类也非常丰富,从而系统的脆弱性低,抗干扰能力强。4.脆弱性与生态位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和空间位245.脆弱性与环境因子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环境因子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环境变化,尤其是群落内小气候的变化能反映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利用这种关系,把环境因子作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基础,通过预测环境因子,特别是那些对种类动力机制起关键性作用的环境因子的变化,可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脆弱性与环境因子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环境因子并不存在必然25第四节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
(1)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管理的含义包括那些调控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输入和输出,并获得社会上所渴望的产品。主要目标是维持土壤生产力、遗传特性、生物多样性、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2)强调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学管理的含义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知识的管理和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可持续性融合在一起,利用生态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来管理生态系统的生产、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期的公益和价值。(3)强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含义生态系统管理应该考虑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考虑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间的可持续性的平衡;对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以确保其持续性,生态持续性是指维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趋势或过程,并避免损害或衰退。第四节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26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具有明确和可适应的目标,通过政策、协议和实践活动而实施的对生态系统的管理。生态系统管理是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健康最有效的途径。这个概念包含两个要点:第一,生态系统管理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它是由决策者最后确定的,但同时它又具可适应性,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第二,生态系统管理是通过制定政策、签订协议和具体的实践活动而实施的。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具有明确和可适应的目标,通过政策、协议和实践27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1)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资料
包括:①植物个体及种群尺度的资料;②群落及生态系统尺度的资料;③景观尺度的资料;④生物圈尺度的资料。(2)生态系统变化的测度生态系统的变化可通过一些参数来描述。这些通常要求可量化测度,以便进行变化程度的比较。常用的有直接的生态系统状态指标测度、综合变化指标测度和社会需求指标测度等三种。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1)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资料28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和再生功能整体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循环利用性原则
再生性原则生态系统中有些资源是有限的,而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进行管理时,要遵循经济、生态规律。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各种自然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整体运动规律,人为和随意的分割都会给整个系统带来灾难生态系统的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演替过程,包括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即使没有人为干扰,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平衡性原则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通常处于稳定和自我调节的状态,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受生态阈限的制约
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和再生功能整体29(1)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管理是着眼于保持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2)持续力生态系统管理的中心目标有两个方面,使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使生态系统同样能够对我们的后代提供产品和服务。换言之,持续力是普遍认为的生态系统管理的中心目标。
(1)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2)持续力30生态系统管理作为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有两方面的直接原因:①在利用生态系统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管理才使生态系统不会退化;②对于退化生态系统,如何管理才能有效地恢复。图3-2退化生态系统管理的几种策略选择(任海等2001)退化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管理作为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有两方面的直接原因:图31Theend!Theend!32第三章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第三章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33目录生态恢复的基本要素
1生态系统演替理论
2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理论
3生态系统管理理论4目录生态恢复的基本要素1生态系统演替理论2退化生态系统的341.物质相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①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及其他生物等。对生物起作用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将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1.物质相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①主导因子作用35②元素的生理生态原理
耐性定律:每种生物有生态需求的最大量和最小量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忍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这就是耐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只有在所有关键元素都达到足够的量时,植物才可能正常生长;植物的生长速度受浓度最低的关键元素的限制。上述两个定律对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物种的选定以及生境的改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常在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植被恢复时所采用的早期先锋种,均是对营养有很大忍耐幅度的种类。②元素的生理生态原理362.能量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热力学三大基本定律也适用于生命的能量转换(energytransform)过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各种功能过程,也受能量定律(1awofenergy)的支配。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各营养级时,逐渐耗散,以作功或以热的形式降解,而不可能逆向进行。在同一生物体内,能量以不同的形式耗散或被生物体利用,而不能逆向进行运转。2.能量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热力学三大基本定律也适用于37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取决于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一个恢复的群落和生态系统是否达到了原来的生产能力,净初级生产力是最有效的测定指标。群落的基础理论包括:恢复的重点是结构域功能的和谐恢复;恢复群落中可以容纳多少特征与原群落不同;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恢复;生境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过程;岩体和干扰理论与恢复过程;胁迫性条件下植物成簇性易于恢复;如果群落的岩体可预测,则同多认为干预可以加快恢复速率。群落的第一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取决于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对资383.空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种群密度制约种群密度的上限由种群所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决定,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种群空间格局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大致可分为3类: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3.空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种群密度制约39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原理指不同的物种若具有相同的生态位并处于同一生态系统,则必然会造成剧烈的竞争而不利于各自群体的发展,甚至造成其中之一的群体消亡。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特别是构建高物种多样性的复合生态系统(如复合农林生态系统),均应考虑各物种的生态位。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生态恢复时要避免引进生态位相同的物种,尽可能使各物种的生态位错开,避免种群之间的竞争,保证群落的稳定性。生态位原理404.时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表现在其结构的演替变化上,如物种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种类间的更替、复杂程度的改变和生态系统组分的变化等。是否能以最高的效率改造和重建植被或生态系统,取决于对动态原则理解的程度。在改造和重建植被或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该顺应植被或生态系统随时间的演替规律;成功的人工植被或生态系统都是在深入认识生态原则和动态原则的基础上,模拟天然植被或生态系统的产物。因此,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来说,最有效和最省力的途径是顺应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发展规律来进行。在这方面,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4.时间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表现在其415.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形式的多样化(从类病毒、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到动物界和植物界),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及景观多样性。5.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42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优势: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高生产力种类出现的机会增加;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能量和营养关系多样化且稳定;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抗干扰和入侵能力强;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资源利用效率高等。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优势: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内高生43第二节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演替理论概述演替是指一个先锋植物群落在裸地形成后,植物群落一个接一个相继不断地为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直到形成顶级群落的过程。沿着顺序阶段向顶级群落的演替成为顺行演替;反之,由顶级群落向先锋群落的退化演变称为逆行演替。逆行演替的结果是产生退化的生态系统。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点是促使退化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发生转变,即变逆行演替为顺行演替。第二节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演替理论概述44原生演替是指从原生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通常,根据原生质地的不同可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原生演替过程的物种变化规律常用来作为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物种构建与物种调控的参照系。水生演替系列: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群落阶段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湿生草木植物群落阶段木本植物群落阶段旱生演替系列
:地衣植物群落
苔藓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群落
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次生演替是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人为或自然的强度干扰使原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后果而产生次生裸地,但通常它并未使全部原有植被灭绝。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称为次生群落或次生植被。典型的次生演替有森林的砍伐演替和草原的放牧演替等。原生演替是指从原生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通常,根据原生质地的不45演替理论内容演替理论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如果群落或生态系统遭到干扰和破坏,它还是能够恢复的;首先是先锋种定居到遭破坏的地方,改变退化生境的自然环境,使得更适宜的物种生存并未取代先锋种,如此渐进到群落或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的外貌和物种成分为止。但通过人为手段对恢复过程加以调控,可以改变演替速率或演替方向。演替理论内容演替理论认为,在自然条件下,如果群落或生态系统遭46群落演替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退化实质上是一个系统在超载干扰下逆向演替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生产力降低、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稳定性下降及生态效益降低。演替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结果,群落演替是渐进有序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依据退化阶段,按照生态演替规律分阶段、分步骤地促进顺行演替,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群落演替理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47演替理论的意义能够提供发展恢复计划的依据这是因为物种在群落中的自然周转给恢复生态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模式,可以有效指导生态恢复计划的顺利实施演替理论衍生的促进和抑制理论为生态修复的对立统一关系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论框架,可以全面指导生态恢复项目的成功实施演替理论强调的偶然性对生态恢复目标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通过研究微生境、定居者的行为、演替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利用生态学理论设计或改进恢复计划演替理论的意义能够提供发展恢复计划的依据48第三节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理论脆弱性的概念 脆弱性定义可归纳为被研究的生态系统或区域在干扰的压力下,其结构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并向不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而在这种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该系统或区域都呈现出更易向下一阶段过渡、对干扰的响应更具脆弱性的趋势。第三节退化生态系统的脆弱理论脆弱性的概念49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特点
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其存在并不取决于生态系统是否暴露于干扰之下;与稳定性相似,脆弱性与种的丰度和种类组成的变化有关,种类更换率高和种群波动或变迁频繁,是脆弱生态系统的明显特征;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多方面性质的综合体现,但不具有量化的特征,而且只有在人为或自然干扰的情况下才显露出来。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特点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其存在并不50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意义退化生态系统处于演替的初始阶段,稳定性差,系统结构简单,功能衰退,生产力低下,自身恢复速度非常缓慢。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环境背景脆弱,生态条件区域恶化,自然灾害增加等。环境背景是指生态系统存在的大环境,或特定地区生态系统水、土、气和生物等各项环境条件的综合背景。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成恢复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关系密切,把脆弱性与退化生态系统的各因子的关系应用到生态恢复的研究中,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意义退化生态系统处于演替的初始阶段,稳定性51脆弱性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脆弱性与稳定性脆弱性的量化 脆弱性的各个方面不可能绝对地量化,脆弱性的整体亦然脆弱性的尺度 取决于研究主体所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及系统内生物类群的大小脆弱性不同方面的相关性 脆弱性的不同方面并不一定密切相关脆弱性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脆弱性与稳定性522.脆弱性与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生物多样性高,系统的脆弱性就低。生态系统种的丰度和种类组成是多样性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两个量度因子,这两个因子变化的程度不受时间的影响,因而也是研究脆弱性最合适的两个参数。种类单一的森林群落往往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其抗干扰能力低于种类组成较丰富、结构较复杂的森林群落。2.脆弱性与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生物多533.脆弱性与物种的入侵与消亡入侵物种能否成功地加入一个生态系统(入侵),受4个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物种与该系统内原有本地种不产生竞争关系;该系统具有传粉(指植物)、种源散布的媒介或互利者;没有共同的天敌;入侵种不具备产生于自身不利的低密度效应3.脆弱性与物种的入侵与消亡入侵54消亡物种的消亡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自然条件下,富营养化、区域流行病、物种的传播和群集能力低下、大规模迁移、火山爆发、气候变化、地磁逆转、陨石下落、捕食特性和竞争等一系列因素都会造成物种的消亡。最常见的与人类有关的物种消亡原因有过度捕杀、生境被毁、病原的引入、捕食者和竞争者的引入,以及化学污染等,除此之外,人类的大规模迁移和新的定居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消亡物种的消亡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554.脆弱性与生态位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与其机能的关系,或者说生态位就是群落内一个种与其他种的相关位置。它是用于概括说明某物种究竟是怎样生活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生活在一起的种,每一个必须具有它们自己独特的生态位,物种生态位的大小反映了种群的遗传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生态位分化程度高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种类也非常丰富,从而系统的脆弱性低,抗干扰能力强。4.脆弱性与生态位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和空间位565.脆弱性与环境因子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环境因子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环境变化,尤其是群落内小气候的变化能反映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利用这种关系,把环境因子作为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基础,通过预测环境因子,特别是那些对种类动力机制起关键性作用的环境因子的变化,可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脆弱性与环境因子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环境因子并不存在必然57第四节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
(1)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管理的含义包括那些调控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输入和输出,并获得社会上所渴望的产品。主要目标是维持土壤生产力、遗传特性、生物多样性、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2)强调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学管理的含义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知识的管理和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可持续性融合在一起,利用生态学、社会学和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资源重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数学试题 含解析
-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政治试题 含解析
- 公司火灾扑救应急预案(3篇)
- 计算机考试备考工具试题及答案
- 森林火灾应急扑救预案(3篇)
- 2025年国际市场中的战略风险分析试题及答案
- 开源社区参与与贡献试题及答案
- 消防火灾应急预案是什么(3篇)
- 行政法学考试难点试题及答案揭秘
- 急性胃肠炎的健康宣教
- 室外消防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PE管施工方案
- 2025年工会知识竞赛题库200题及答案(完整版)
- 完整版高中古诗文必背72篇【原文+注音+翻译】
- 药房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招聘编外1人历年自考难、易点模拟试卷(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饮水安全保障体系-深度研究
- 丙肝有关的考试题及答案
- 2025起重工(技师)技能鉴定精练考试指导题库及答案(浓缩300题)
- 申请法定监护人的申请书
- GB 19081-2025饲料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