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_第1页
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_第2页
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_第3页
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_第4页
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

[学习要点]1.了解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2.熟悉应激相关障碍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区别3.掌握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特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第十章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

[学习要点]1第一节概述概念及分类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在强烈的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生活事件作用下所致的精神活动的异常。分类: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将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急性应激障碍2.创伤后应激障碍3.适应障碍第一节概述概念及分类2第一节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一)应激性事件(二)突发自然灾害(三)较持久的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此外,与个体人格特征、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信念和生活态度等个体易患性有关。第一节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3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特点临床表现4临床表现

(一)急性应激障碍:1.定义:2.起病及病程特点:3.临床表现特点:(1)意识障碍(2)精神运动性障碍(3)抑郁状态(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一)急性应激障碍:5临床表现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1.定义:2.起病及病程特点:3.临床表现特点:(1)闯入性症状(2)回避症状(3)警觉性增高(易激惹)(4)儿童的特殊表现临床表现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6临床表现

(三)适应障碍

1.定义:2.起病及病程特点:3.临床表现特点:(1)情感障碍(2)行为障碍(3)躯体功能障碍临床表现

(三)适应障碍7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符合以下共同特征均可诊断为本组疾病:1.有明确的异乎寻常而严重的应激事件作为直接原因或应激因素长期存在。2.精神症状的发生与应激因素在时间上有紧密的联系。3.临床症状直接反映或反复重现应激性内容。4.有敏感、自我中心、固执、心理不稳定的素质。5.在应激因素消除后,临床症状改善或缓解。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8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鉴别的疾病有:1.癔症2.抑郁症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9治疗

(一)心理治疗:为根本性治疗措施1.心理治疗的原则:2.心理治疗的方法:(二)药物治疗:为对症性治疗措施

常用的药物: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三)其他治疗

1.电抽搐治疗、2.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

(一)心理治疗:为根本性治疗措施10第四节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第四节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护理评估11一.护理评估(一)一般情况:(二)身体方面:(三)心理社会方面:(四)精神状态:一.护理评估(一)一般情况:12二.护理诊断1.创伤后反应与遭受极度创伤事件有关。2.有暴力行为的危险与严重精神创伤引起的焦虑情绪、行为障碍等有关。3.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障碍、行为退缩、幻觉、妄想等有关。4.社交障碍与应激反应及社会功能退缩有关。5.睡眠型态紊乱与应激、环境改变有关。6.情绪障碍与创伤事件引起的伤害、恐惧、害怕回忆等有关.二.护理诊断1.创伤后反应与遭受极度创伤事件有关。13三.护理目标1.症状减轻或消除,不发生伤害自已和他人的行为。2.能现实面对创伤事件、正确认知触发创伤性体验的情境。3.能与环境沟通、应用所学技巧控制情绪和症状、睡眠质量提高。4.社会功能退缩缓解,能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三.护理目标1.症状减轻或消除,不发生伤害自已和他人的行为。14四.护理措施(一)心理护理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耐心倾听,尊重,接纳患者.2.主动增加与患者的接触,鼓励患者充分表现自己.3.鼓励患者参与集体活动和与他人的交往.4.采用支持性心理护理(如危机干预),帮助病人度过困境。5.指导患者学习适应性技巧控制症状和情绪.6.让患者参与决定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内在控制力。7.指导患者客观认识创伤事件和正确对待疾病,克服个性中的不足,提高自我康复能力。四.护理措施(一)心理护理15四.护理措施(二)生活护理1.帮助患者有计划地满足基本需要:2.加强饮食护理,保证营养供应:3.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4.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提高睡眠质量,必要时遵医嘱用药:四.护理措施(二)生活护理16四.护理措施(三)安全护理1.连续评估患者自杀、自伤或冲动行为的危险。2.提供安全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避免接触危险物品。3.密切观察患者活动,必要时派专人守护。4.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在可能有自杀念头时,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或信任的家人、朋友。四.护理措施(三)安全护理17四.护理措施(四)特殊情况的护理1.对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应有专人陪护,给予安慰和鼓励,消除患者疑虑。2.对注意力狭窄、定向力障碍的患者,通过让患者定时重复指认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3.对于精神运动性兴奋、激越的患者应适当约束.专人护理以防意外。4.对于抑郁患者,特别是木僵患者,应做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5.意识障碍的护理,专人护理,防止患者坠床、摔伤,并积极配合治疗.6.遵医嘱给予相应药物治疗,严密观察药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指导患者用药。四.护理措施(四)特殊情况的护理18四.护理措施(五)健康教育1.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病相关知识,正确对待自已的症状,消除对本病会变成精神病的误解。2.协助患者及家属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提出生活的希望,减轻创伤反应,促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四.护理措施(五)健康教育19五.护理评价1.患者的相关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是否发生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2.患者是否能认知触发创伤体验的情景,并正确面对创伤事件,用所学的技巧控制情绪和身体症状。3.患者是否能够与环境进行正常沟通,社会功能恢复是否良好。4.患者是否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充足的营养及睡眠。五.护理评价1.患者的相关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20第十章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

[学习要点]1.了解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2.熟悉应激相关障碍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区别3.掌握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特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第十章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

[学习要点]21第一节概述概念及分类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在强烈的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生活事件作用下所致的精神活动的异常。分类: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将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急性应激障碍2.创伤后应激障碍3.适应障碍第一节概述概念及分类22第一节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一)应激性事件(二)突发自然灾害(三)较持久的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此外,与个体人格特征、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信念和生活态度等个体易患性有关。第一节概述病因及发病机制23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特点临床表现24临床表现

(一)急性应激障碍:1.定义:2.起病及病程特点:3.临床表现特点:(1)意识障碍(2)精神运动性障碍(3)抑郁状态(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一)急性应激障碍:25临床表现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1.定义:2.起病及病程特点:3.临床表现特点:(1)闯入性症状(2)回避症状(3)警觉性增高(易激惹)(4)儿童的特殊表现临床表现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26临床表现

(三)适应障碍

1.定义:2.起病及病程特点:3.临床表现特点:(1)情感障碍(2)行为障碍(3)躯体功能障碍临床表现

(三)适应障碍27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符合以下共同特征均可诊断为本组疾病:1.有明确的异乎寻常而严重的应激事件作为直接原因或应激因素长期存在。2.精神症状的发生与应激因素在时间上有紧密的联系。3.临床症状直接反映或反复重现应激性内容。4.有敏感、自我中心、固执、心理不稳定的素质。5.在应激因素消除后,临床症状改善或缓解。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28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鉴别的疾病有:1.癔症2.抑郁症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29治疗

(一)心理治疗:为根本性治疗措施1.心理治疗的原则:2.心理治疗的方法:(二)药物治疗:为对症性治疗措施

常用的药物: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三)其他治疗

1.电抽搐治疗、2.对症支持治疗等治疗

(一)心理治疗:为根本性治疗措施30第四节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第四节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护理评估31一.护理评估(一)一般情况:(二)身体方面:(三)心理社会方面:(四)精神状态:一.护理评估(一)一般情况:32二.护理诊断1.创伤后反应与遭受极度创伤事件有关。2.有暴力行为的危险与严重精神创伤引起的焦虑情绪、行为障碍等有关。3.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障碍、行为退缩、幻觉、妄想等有关。4.社交障碍与应激反应及社会功能退缩有关。5.睡眠型态紊乱与应激、环境改变有关。6.情绪障碍与创伤事件引起的伤害、恐惧、害怕回忆等有关.二.护理诊断1.创伤后反应与遭受极度创伤事件有关。33三.护理目标1.症状减轻或消除,不发生伤害自已和他人的行为。2.能现实面对创伤事件、正确认知触发创伤性体验的情境。3.能与环境沟通、应用所学技巧控制情绪和症状、睡眠质量提高。4.社会功能退缩缓解,能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三.护理目标1.症状减轻或消除,不发生伤害自已和他人的行为。34四.护理措施(一)心理护理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耐心倾听,尊重,接纳患者.2.主动增加与患者的接触,鼓励患者充分表现自己.3.鼓励患者参与集体活动和与他人的交往.4.采用支持性心理护理(如危机干预),帮助病人度过困境。5.指导患者学习适应性技巧控制症状和情绪.6.让患者参与决定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内在控制力。7.指导患者客观认识创伤事件和正确对待疾病,克服个性中的不足,提高自我康复能力。四.护理措施(一)心理护理35四.护理措施(二)生活护理1.帮助患者有计划地满足基本需要:2.加强饮食护理,保证营养供应:3.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4.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提高睡眠质量,必要时遵医嘱用药:四.护理措施(二)生活护理36四.护理措施(三)安全护理1.连续评估患者自杀、自伤或冲动行为的危险。2.提供安全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避免接触危险物品。3.密切观察患者活动,必要时派专人守护。4.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在可能有自杀念头时,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或信任的家人、朋友。四.护理措施(三)安全护理37四.护理措施(四)特殊情况的护理1.对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应有专人陪护,给予安慰和鼓励,消除患者疑虑。2.对注意力狭窄、定向力障碍的患者,通过让患者定时重复指认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3.对于精神运动性兴奋、激越的患者应适当约束.专人护理以防意外。4.对于抑郁患者,特别是木僵患者,应做好基础护理、生活护理。5.意识障碍的护理,专人护理,防止患者坠床、摔伤,并积极配合治疗.6.遵医嘱给予相应药物治疗,严密观察药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指导患者用药。四.护理措施(四)特殊情况的护理38四.护理措施(五)健康教育1.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病相关知识,正确对待自已的症状,消除对本病会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