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开题报告》_第1页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开题报告》_第2页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开题报告》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专业学生姓名学号选题的背景、研究现状与意义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当前互联网与金融一体化的继续深入,以支付、理财、融资为核心领域的新型金融产业已经形成。改变思维,扩大服务半径,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降低进入壁垒,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背后,必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由于金融工具的不恰当使用造成。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非法集资现象层出不穷,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互联网金融实体的发展的理念不明确、缺乏管理。而我国投资者投资观念的不完善,这也导致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羊群效应”非常明显,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防范显得十分必要。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ManuchehrSahrokhi(2018)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概念的辨析、风险的特征到风险类别的划分以及风险防范措施,其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有法律政策风险、业务管理风险、网络支付风险、货币政策风险以及洗钱犯罪风险五大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从六个角度提出了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分别为: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监管合作、制定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消费者保护机制以及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管理。学者Ming-chiLee(2019)在运用一系列数据来说明互联网金融存在风险的基础上,认为金融行业本身的高风险特性以及互联网技术又把金融风险进一步放大共同导致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更加复杂、传播速度快、关联度强等特性;再次,指出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具有三大难点,分别为金融创新、新兴行业和风险控制;最后,从健全法律法规、明确监管主体、建设征信体系三个角度提出了监管对策。Greenbau和Haywood(2016)认为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促发了金融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Ross认为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了对金融创新的需求,金融创新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场上广泛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Mishkin(1995)指出,金融中介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金融中介有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国内研究梁薇(2019)指出百度、阿里、腾讯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以后,有效推动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由此也使得行业中更多的监管缺失与市场风险被不断暴露出来,并认为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当务之急。刘红和何军(2019)通过对比国内外消费金融的发展情况,指出互联网消费金融是对传统消费金融行业的再次升级,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消费金融的规模,并指出政府应该联合行业领先企业联合制定行业规范。龙兴婷(2019)对我国大学生领域的互联网消费产品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尽管很好地弥补了学生消费需求与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但这种产品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群体的过度消费,进而造成社会问题,不利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整体发展。王浩名和马树才(2019)指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在有效调节国内资金供需关系的同时,也为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因而国家需要及早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周永彤(2019)以京东集团推出的京东白条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电子商务网站如何通过数据积累来开展金融服务,并重点对比了京东白条与传统银行信用卡之间的差异性。董颜,梁霄(2019)指出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消费信贷的重要用户,并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特征,构建了互联网消费信贷评价模型,借助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对浙江某高校大学生信贷水平进行了评价,为校园消费信贷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思路。研究意义:本文以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展开深入研究,从技术、行业、政府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探索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互联网金融的建议,如互联网金融继续加强监管,完善法律体系,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此外本文提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互联网金融环境,能够提升互联网金融从业者信心,促进整个互联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拟研究的主要内容(提纲)和预期目标1.绪论 2.互联网金融风险概述 2.1互联网金融 2.1.1互联网金融概念 2.1.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2.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点 2.2.1风险的复杂性 2.2.2风险的高传染性 2.2.3风险可控性低 2.2.4风险监管十分困难 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具体分析 3.1法律政策风险 3.2技术安全风险 3.3不同模式的互联网风险 3.3.1第三方支付风险 3.3.2P2P网贷模式风险 3.3.3“众筹”模式的风险 3.4信用不足风险 4.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 4.1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控制机制 4.2提高对技术风险的防范 4.3提升互联网金融的自律和监管 4.4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预期目标在理清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思路、技术路线等)文献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了大量参考文献来完成本次研究,其文献参考方向主要是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风险这两个领域的论文,通过对文献的搜索以弥补本文相关知识的不足。案例分析法鉴于我国互联网金融拥有多种不同模式,笔者也收集如支付宝、拍拍贷、滴水筹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针对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出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论文(设计)的工作进度安排2020.4.5—2020.4.10确定论文题目,撰写开题报告 2020.4.11—2020.4.28查找材料,理清思路,撰写论文初稿2020.5.01—2020.5.15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毕业论文初稿2020.5.16—2020.5.25第二次修改毕业论文并填写《中期检查表》2020.5.26—2020.6.05论文最终定稿2020.6月参加毕业答辩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1]王曙光,张春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公安研究,2017(8):95-95.[2]施青华,刘兰娟.互联网金融的用户选择行为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6):80-89.[3]鄂奕洲,乔玉洋,刘子超.互联网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识别研究——基于系统科学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3):91-96.[4]闫真宇.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3(12):42-44.[5]黎来芳.牛尊.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监管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7(1):54-56+70.[6]梁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数据的应用及风险防范[J].中国市场,2019(19):184-185.[7]何军,刘红岩.数据仓库技术的新进展[J].管理信息系统2019(03):45-48.[8]龙兴婷.论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控制[J].科技经济导刊,2019(07):89-110.[9]王浩名,马树才.互联网金融P2P贷款违约风险评估、贷款期限和风险溢价[J].财经论丛,2019(7):76-79.[10]周永彤.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34-36.[11]董颜,梁霄,杨旭男.互联网消费信贷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研究——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