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江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寒假作业一_第1页
邗江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寒假作业一_第2页
邗江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寒假作业一_第3页
邗江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寒假作业一_第4页
邗江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寒假作业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邗江中学高二历史(选修)寒假作业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中国文化概论》说,“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A.宗法制的解体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C.封建的经济发展D.私学的发展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D.陆九渊的“心学”3.“……私志不得人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条件)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这段话包含的理念是A.无为而治 B.存天理,灭人欲C.知行合一 D.致良知4.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5.“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6.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7.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8.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9.周敦颐在《通书》说:“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礼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后和,故礼先而乐后。”与此观点相似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存天理,灭人欲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先天下之乐而乐10.“《明会典》: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代婚娴观理学色彩浓厚B.明代婚姻观具有保守性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守节操D.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11.黄仁宇曾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文中的“他”是A.董仲舒B.朱熹C.李贽D.王阳明1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经世致用”C.“工商皆本”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13.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A.促成了英国光荣革命的爆发B.使广大人民通过宗教改革接受了思想启蒙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D.直接促发了法国大革命14.某学习小组以“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到了历史资料唐代《金刚经》卷子,该资料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号)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样。四位同学各抒已见,你认为其中最恰当的说法是A.资料卷末的纪年说明唐朝就已有了活字印刷术B.印刷术是宋代毕升发明的,此件可能是伪造的C.这一资料证明唐代已开始印刷术的发明与研究D.佛教的传入是印刷术产生的根本原因15.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16.《论语》是国学经典,扬州广陵古迹刻印社曾经印制了甲骨文版的《论语》,作为国家的礼品书,下面评述正确的是A.《论语》主要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主张B.“知行合一”学说出自《论语》C.甲骨文风格是笔画详备、线条流畅D.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17.中国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如果你想临摹“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应选择下列哪一字帖?A.图10B.图11C.图12D.图1318.某地举办了一次中国古代书画展览,许多人对右面这幅图画《清明上河图》发表评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是一幅反映北宋东京繁华的风俗画B.由这幅图画可以看出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C.这幅画是北宋绘画艺术全面发展的表现D.这幅画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是难得的精品19.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是目前第59届柏林电影节惟一一部入围的中国影片。它真情演绎了国剧大师、绝世名伶梅兰芳的传奇人生。下面有关京剧说法不正确的是①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②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③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④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0.“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这首古代著名诗歌反映了A.西周农夫的劳动生活B.东汉地主的庄园生活C.唐代诗人的“诗中有画”D.宋代文人的抒情写意21.“秉持公心,指谛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鲁迅先生评论的这部小说是A.《水浒传》B.《红楼梦》C.《儒林外史》D.《聊斋志异》22.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A.林则徐B.魏源C.曾国藩D.康有为23.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24.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25.维新思想家谭嗣同认为:“故通商者,相仁之首也,两利之道也。客固利,主尤利也”;“西人商于中国,以其货物仁我,亦欲购我之货物以仁彼也。”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符合是A.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C.认为东西通商是平等互利的 D.认清了西方国家通商的本质26.20世纪初,梁启超曾特意对“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作过比较:(中国旧思想)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欧洲新思想)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梁启超作此比较的目的是A.批判欧洲模式为清朝统治辩护B.借鉴欧洲先进制度维护君主专制C.学习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政治民主D.借鉴欧洲制度实现中国民主共和27.陈独秀指出:“若一方面承认共和政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为此,他当时致力于A.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军事斗争B.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C.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D.创建无产阶级政党28.某教授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言:“现在人做文章都不通,他们所用的名词就不通,譬如说‘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说‘从良’,没有说‘改良’,你既然已经是‘良’了,你还‘改’什么?你要改‘良’为‘娼’吗?”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维新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29.1918年,胡适在《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天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由此可见,胡适主张A.君主立宪B.民主共和C.托古改制D.文学改良30.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B.孙中山——康有为——曾国藩C.康有为——孙中山——曾国藩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31.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一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32.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33.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C.上海即将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34.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讲到:“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忍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靠民族国民可以成功的。”此话反映了他主张A.推翻清政府的贵族统治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要进行社会革命D.关注民生,平均地权35.2010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依然是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特别强调的是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D.建立福利社会36.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我们共产党人承认‘三民主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符合上述“三民主义”的是A.创立中华民国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D.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37.毛泽东说:自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是自由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理念的大杂烩。此言反映了A.毛泽东最早接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B.早期毛泽东的思想中传统思想占主流C.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彻底抛弃原有思想D.早期毛泽东的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38.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列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今天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共活用“马列主义”体现在①发动南昌起义,占领中心城市②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③采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④运用“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祖国统一大业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③④ D.①③④39.英国诺丁汉大学一位学者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思想确立了以后中国搞建设就有了方向,搞经济改革就有了方向。”作者对“这个思想”的评价是①给中国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②为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形成④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0.从中国历史看,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大理论成果都:①具有时代精神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④具有科学性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41题10分,42题9分,43题12分,44题9分,共40分。41.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给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以重大影响。当今社会生活中,还有不少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传统社会心态。材料一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鲁迅全集》第1卷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孔子《论语》多芷者厚亡,步高者易踬。故贵不如贱之常安,富不如贫之无虑。——《菜根谭》“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失意事来,治之以忍,快意事来,治之以淡”。——《增广贤文》材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传统文化格言》材料三原始儒家的君臣观中存在一些明显消极的因素,他们虽然在理论(人性论)上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却没有推而广之于政治层面,承认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他们没有否定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和君臣、君民之间的从属关系。——邵汉明《儒家哲学智慧》(1)据材料一指出,有哪些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传统社会心态?(2分)(2)材料二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主要内容?(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中国传统社会心态和传统文化的成因。(3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当前营建社会积极心态和创造先进社会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3分)42.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材料一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材料二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予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新闻报·自存篇》材料三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各类学堂培养目标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普通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材料四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560万册,影响最大。——《东方早报:理想,政治,还有生意》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2分)(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3分)(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分)4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九十年的峥蝾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丰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