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教学课件_第1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教学课件_第2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教学课件_第3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教学课件_第4页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一讲绪论

硕士研究生为什么要开设自然辩证法?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性质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2、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3、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性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生产关系规律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规律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地位和作用基础——指导运用——证明核心——结论和归宿历史唯物主义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2、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3、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性理论体系。

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性质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1、自然辩证法创立前史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3、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标志4、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阿利斯塔克(前310-前230)日心说①古代宇宙观和物质观:

——毕达哥拉斯:整个宇宙为球形,中心天体为“中心火”

1、自然辩证法前史(1)自然观:

古代宇宙观——托勒密地心说古代宇宙观——中国盖天说:天如斗笠,地如棋盘,相距8万里古代宇宙观——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张衡——

浑天仪古代宇宙观——宣夜说:宇宙处于无边无涯的气体中,日月星辰在其中漂浮游动。——杞人忧天地球①古代宇宙观和物质观古代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万物之本原在“物”:泰勒斯——“水”阿那克西米尼——“气”赫拉克利特——“火”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思培多克勒——水、气、火、土亚里士多德——“四元素”“四性质”古代朴素辩证法联系、变化、发展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奠基人

“一切皆流,物无常住”;“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

“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冷热干湿土火水气古代物质观: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左传》)

金水木火土古代物质观:中国五行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基本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历史地位:标志人类开始用理性研究自然;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渊源;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

哥白尼日心说的理论(1)地球有公转和自转(2)太阳是宇宙的中心(3)行星运行轨迹是正圆。哥白尼革命——1543年《天体运行论》②近代宇宙观和物质观太阳系9大行星运行图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_2卫星木星卫星系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哥白尼体现各行星的位置:太阳—水星—金星—地球带着月球—火星—木星—土星——不动的恒星天层日心说——哥白尼。椭圆轨道——开普勒“哥白尼对于西方摆脱教权统治和学术统治枷锁的精神解放所做的贡献几乎比谁都要大”。“哥白尼的这个伟大的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也帮助人们在宇宙观上引起了决定性的变革。一旦认识到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较小的行星之一,以人类为中心的妄想也就站不住脚了。”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60l页爱因斯坦说:地球引力v经典力学的建立——牛顿(1642-1727)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帝第一推动力②近代宇宙观和物质观:物质观弗朗西斯﹒培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道尔顿: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实体,原子是万物的本源②近代宇宙观和物质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世界是一部机器;物体运动原因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自然界遵循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贡献

a、抛弃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b、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

c、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

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①古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

1、自然辩证法前史(2)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观察方法经验方法朴素辩证思维方法演绎的形式逻辑方法实验和试验方法的萌芽(亚里士多德)②近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

1、自然辩证法前史(2)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实验和数学家和的方法: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分析思维方法(形而上学方法)归纳的形式逻辑方法:弗朗西斯﹒培根。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重力学说

?伽俐略落体定律的证实伽俐略——斜面实验发现惯性定律,并计算落体定律“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运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始。”爱因斯坦说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1、自然辩证法创立前史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基础3、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过程4、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基础(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第一次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科学进入理论概括阶段。(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①宇宙“星云说”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1796年拉普拉斯②地质“渐变论”: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④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⑤细胞学说:1838—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⑥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⑦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方程组⑧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人星云说渐变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尿素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电磁理论元素周期律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发展演化的达尔文进化论冲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1、自然辩证法创立前史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基础3、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过程4、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3、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过程

(1)自然辩证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主要是恩格斯完成的。FriedrichEngels(1820-1895)一个无所畏惧的青年,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个深谋远虑的思想家,一个一呼百应的领袖,一个无比勇敢的战士,一个无私奉献的良师,一个坦诚真挚的朋友,一个性格豪放的伙伴,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一个出类拔萃的健将……3、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过程

(2)具体过程FriedrichEngels(1820-1895)1858年恩格斯做知识准备;1873年形成提纲,形成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的辩证思想,并开始创立;1876年在《反杜林论》中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1878年进一步写作;1895年逝世,仅形成手稿,未完成1925年,苏联出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3)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目的

▲为了在自然科学领域树立正确的理论思维和科学的自然观,批判唯心主义对自然科学的歪曲,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4)恩格斯的重要贡献

▲创立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建立了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概括自然科学新成果相结合.3、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过程

4、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1)苏联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贡献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925年出版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p6自然科学和哲学关系处理的四个原则: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3、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

(2)日本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武谷三男创立的三阶段论科学探索:现象论—实体论—本质论物理学家:坂田昌一与自然辩证法“我在京都大学物理系学习时,逐渐认识到辩证法的自然观即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研究过程中,一种激情拨动着我的心弦,这种强烈的激情驱使我把现代科学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应用到我的研究实践中去。”3、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

(3)中国学者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①结合科学技术成果,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②有了一支专业研究队伍、专业刊物、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渠道,并从80年代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1、自然辩证法创立前史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技术基础3、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过程4、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性质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1、自然辩证法的内容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性质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哲学性质(并列与中间)”+“交叉学科性质”

辩证逻辑历史自然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和性质

1、意义(1)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袁隆平);(2)人、自然、科技和社会协调的需要(3)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袁隆平:科学研究:一是研究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丰富而专门的知识储备、知识背景;二是研究者必须有一个对问题寻求解答的反复思考和艰苦探索的过程;三是研究者要对多种科学方法、思维方法十分娴熟以至于可以无意识地进行选择和运用。对此,我有切身的体会。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那样,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处在哲学的支配下,因而自然科学家取得成功的科学实践,必然是在正确的思维指导下进行的。日本科学家坂田昌一临终前写道:“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我40年的研究生活中经常地授给我珠宝般宝贵的光辉。”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件宝贝,是一件锐利的武器。我们搞科学研究时,如若丢掉这件宝贝不用,实在是太傻了。”他们的话是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1、意义(1)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2)人、自然、科技和社会协调的需要(3)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2、方法(1)学习经典著作(2)学习科学技术史(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四、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自然辩证法课程要求的几点说明一、授课体系

按照最新教学大纲分部分:绪论、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观技术观。

二、课程论文一篇,4000字左右,占50%包括平时成绩要求:论文扉页前面需要标注声明,本文没有抄袭。论文规范:摘要(100字内)、关键词(3-5个)、正文、注释、参考文献,打印一份B5开,使用研究生考试卷的本学期末交。三、考试,2小时,50%,范围讲课内容四、参考网站: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nature/

平时成绩和论文评分标准1、平时成绩10分

点名、提问与讨论

2、论文成绩40分

创新性:(文献资料说明以前没有人研究)10分论据充分,自圆其说,10分主题明确、层次清楚、逻辑严谨、文字表达准确10分能够体现本课程思想、观点、方法,格式规范10分3、抄袭处理

出现雷同论文、网上下载论文、或整段抄袭的内容,一律按零分计。

一、自然观

1、中西方自然观比较研究

2、系统科学与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研究

3、系统科学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4、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5、生态农业的哲学思考

6、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4、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4、山西省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历史研究5、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原则和技术原则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参考方向二、科学技术观1、中、西方传统农业(或某一领域)的比较分析;2、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或某一原因)分析;4、中国传统文化(或某一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5、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或某一领域)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6、地区科学技术(或某一领域)现状、问题与对策7、科技体制、机制(或某一方面)的创新研究;8、科学技术界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或某一方面)研究9、中国科学技术(或某一领域)发展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问题;10、地区科学技术(或某一领域)的发展战略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参考方向三、科学技术研究方法1、农业技术预测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2、农业技术发明的特征、类型和方法研究3、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特征和方法研究4、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的特征和方法研究5、农业科学技术领域与其他领域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6、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方法研究7、袁隆平(孟德尔……)科学研究方法的探讨8、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某一标志性技术或科学成果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启示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参考方向四、农业科学技术领域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制度研究2、农业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作用的历史分析3、农业技术革命的类型、模式研究4、农业技术发明的特征、类型和方法研究5、农业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特点研究6、农业技术市场的特点、现状和对策研究7、影响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8、农业科技贡献率研究9、农业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研究10、山西农业科学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11、山西农业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参考方向自然辩证法第二讲

系统自然观

第二讲

系统自然观一、系统科学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1、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

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一、系统科学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1、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产生与发展(1)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欧洲科学革命,是建立在经典力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上的科学体系。其主要特征:还原论、可逆性、简单性、线性有序性、因果决定论、绝对客观性等等。认为复杂性是现实的表面现象,追求结果的简单性和统一性则构成了它的本质特征。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类新型的科学群。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大类综合性科学。

它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以及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传播技术、控制管理技术等等许多学科在内。系统科学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存在:20世纪40—60年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可以看作系统科学的理论奠基。

1948年,加拿大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立“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1948年,美国,申农“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1948年,美国,维纳创立“控制论”:

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它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神经生理学、统计力学、行为科学等多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横断性学科第二阶段:研究演化:60—80年代,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和突变论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先后兴起。

自组织理论第一次将生命性、演化、历史和选择等概念引入科学,从而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架设了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物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1969年,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理论”;它探索远离平衡态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特性。1977年,德国,哈肯“协同学”;它研究系统从一种组态向另一种组态转换过程中各组成部分协同行为的规律。70年代开始,德国生物物理化学家曼弗雷德•艾根提出超循环理论,解释生命起源问题,即生命如何从物理和化学的层次突现出来的问题。超循环论认为,在化学进化之后,存在一个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进化。在这个进化过程中,原始的蛋白质和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某种超循环组织,这种超循环组织能够稳定地、协同整合地朝着自我优化的方向进化。艾根认为,这个超循环的自组织进化阶段,是理解自然界由化学进化过渡到生物学进化的关键。60年代末法国数学家R.托姆为了解释胚胎学中的成胚过程而提出突变论

:它研究跳跃式转变

、不连续过程和突发的质变,它的基础是结构稳定性。结构稳定性反映同种物体在形态上千差万别中的相似性。突变论的数学基础是奇点理论和分岔理论。第三阶段:80—90年代,混沌、分形、孤立子理论及复杂网络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洛仑兹、梅、费根鲍姆“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会使更多蝴蝶跟着一起轻拍翅膀。最后将有数千只的蝴蝶都跟着那只蝴蝶一同振翅,其所产生的巨风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在美国德州发生一场龙卷风。

“钉子效应”: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2)系统及其特点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特点是: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第二,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1、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1)自然界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2)自然系统不仅(静态)存在着,而且(动态)演化着;(3)自然界演化具有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特点;(4)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有不可预测的随机性;(5)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第二讲

系统自然观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

1、系统是自然界的普遍存在形式2、自然系统的基本特点3、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

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1、系统是自然界的普遍存在形式自然界大系统总星系系统超星系团星系团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态系统群体个体器官……自然界是无穷嵌套的系统,形成立体网络结构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农业系统生产子系统管理、服务子系统科学、教育子系统

农业生产系统产前子系统产后子系统产中子系统

农业产中系统种植业

林木业低等生物业畜牧业水产业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2、自然系统的基本特点自然物质系统能量要素信息要素物质要素

(1)开放性:等结果性,不同的初始条件可能达到相同的最终状态。外部特征:交换;内部特征:新陈代谢(2)动态性:运动、发展、变化;进化与退化(3)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4)层次性:纵向层次、平行并列层次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3、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功能

(1)自然系统的结构:要素之间联系和作用的组织形式、秩序。主要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天体);电磁相互作用;(分子)

弱相互作用(原子内部);强相互作用(原子内部)主要结构类型:同时态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

历时态的运动演化的时间结构。(2)自然系统的功能: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关系。第二讲

系统自然观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

1、系统是自然界的普遍存在形式2、自然系统的基本特点3、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

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第二讲

系统自然观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1、自然系统的演化与进化2、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分叉、突现和内在随机性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1、自然系统的演化与进化自然系统1自然系统2演化进化: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宇宙、地球、生命、人类退化: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

时间之矢——不可逆性有序化不对称性(对称性破缺)宇宙演化——生命进化——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性——时间之矢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2、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p32

自然系统1自然系统2演化(1)必要条件:开放性(2)外部原因:远离平衡态(环境影响)(3)内在根据:非线性相互作用(相干作用)(4)内部机制:正负反馈(5)直接诱因:内部涨落—在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内部因素微小的涨落会导致新系统的产生,即“生序原理”。

自组织是开放性的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其机制在五方面:p34-36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分叉自然系统进化中的不断分化,产生多种可能性和分支的演化形式自然系统1自然系统2(1)演化自然系统2(2)……稳定不稳定稳定分叉进化树的分叉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2)突现自然系统中新形态、结构和性质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

自然系统1

自然系统2

渐变演化自然系统1突变演化

突发性间断性不可预测性新情况新物种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3)内在随机性p60对于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即使没有外部的随机作用,系统内部也会产生内在随机性,如量子力学。自然系统1

自然系统2

线性演化自然系统1非线性演化

相互作用的量之间没有比例不确定性偶然性相互作用的量之间有比例确定性必然性第二讲

系统自然观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1、自然系统的演化与进化2、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3、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分叉、突现和内在随机性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第二讲

系统自然观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系统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3)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4)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系统思维方式,即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它是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特征的思维方式。(2)系统思维方式认识研究对象的基本思路:第一,把对象作为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

第二,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作动态的开放系统,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

2、系统自然观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第二讲

系统自然观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1、系统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基本内涵和思想

(系统、演化、自组织、随机性、非线形)

二、自然系统的存在方式

(嵌套立体网络、特点、结构和功能)三、自然系统的演化方式

(演化:进化与退化;分叉、突现、随机;循环无限)四、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三讲

生态自然观第三讲

生态自然观一、生态环境问题1、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

2、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1、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2、传统人类中心主义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4、当代各种生态哲学观点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生态文明生态自然观形成的背景一、生态环境问题1、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1)生态环境恶化是农业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玛雅文明、楼兰王国——周代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到53%,——秦汉开始黄河流域的森林大面积砍伐。黄河泥沙含量宋代50%,明代60%,清代70%。

一、生态环境问题(2)工业文明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①20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比利时,1970年,上千人发病,60人死亡

——多诺拉事件:美国,1948年,四天内约6000人患病,17人死亡

——伦敦烟雾事件:英国,1952年,五天内死亡4000人

——洛杉矶烟雾事件:美国,1940年,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400人

——水俣事件:日本,1950年,水俣镇病者180多人,死亡50多人

——富山事件:日本,1963年,患者超过280人,死亡34人

——四日事件:日本,1967年,患者500多人,死亡36人

——米糠油事件:日本爱知县,1968年,病患者5000多人,死亡16人1、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一、生态环境问题②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最闻名的“六大污染事故”:

——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1976化工厂爆炸

——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1979年3月

——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1984年11月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1984年12月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86年4月

——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1、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2)工业文明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①20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一、生态环境问题2、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问题①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近1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3℃到0.6℃,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②臭氧层破坏:空洞面积已经超过2700万平方公里③生物多样性减少:5%至20%的动植物种群受到灭绝的威胁④森林覆盖下降:全球平均每年损失森林995万公顷,约等于韩国的面积。1960-1990年,全球丧失了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亚洲损失了大约1/3的热带森林,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损失了大约18%的热带森林。⑤淡水资源危机:300年来人类提取的淡水资源量增加了35倍,淡水污染。⑥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资源破坏一、生态环境问题(2)中国的问题A、水污染:全国七大水系40%的污染,一半人饮水不够标准;B、酸雨面积达到30%;C、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7%D、空气污染是78年的4.7——8.8倍E、城市垃圾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2、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讲生态自然观一、生态环境问题1、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

2、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1、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2、传统人类中心主义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4、当代各种生态哲学观点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生态文明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1、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和文化主线。“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念,也是最高的人生理想。

(1)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

“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2)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适度开发利用大自然。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以人为本”。

“人为天下贵”,“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承认各种不同自然事物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生态权利。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和实生物”、“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德莫大于和”,和——和谐。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2、传统人类中心主义:

基本思想:人是宇宙中心,要一切以人为中心和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按照人类的价值观考察宇宙的所有事物。许多人批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它是环境危机的根源.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4、当代各种生态哲学观点:(1)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走社会主义,打破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把大规模的和高度集中的生产形式,改造成小型的和分散化的生产经营形式;用降低工业生产来克服生产过剩。

(2)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人们对环境的关心,是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的关心。要以人类利益和需要为基础,但并不是所有人的利益和需要都是合理的。事物之间具有普遍的联系,自然中所有事物都具有价值。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3)生物中心主义——认为人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一个成员,人类生存依赖于其他生物,这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特点;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所有的有机体都具有平等的道德权利,应当得到道德承认、关心和保护。(4)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不仅生物,而且非生物的自然存在物,即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强调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和权利,认为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道德优先性。4、当代各种生态哲学观点第三讲生态自然观一、生态环境问题1、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

2、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1、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2、传统人类中心主义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4、当代各种生态哲学观点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生态文明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A、整体性:生物(包括人在内)与其环境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生物均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D、多样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强调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循环性: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互相耦合,形成由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C、平衡性: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金字塔结构和循环体系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理念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2)生态规律(北大——陈昌笃)

D、“时空有宜”规律,生态系统因为时间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构建社会生态系统要因时因地制宜。A、“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规律,任何生物物种都存在相互制约、共存共生的生态关系。B、“能流物复、协调稳定”规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联成一个协调稳定的整体。C、“负载定额”规律,任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它由生物物种(包括人类)自身的特点及可供它利用的资源和能量决定。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3)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涵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活”

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整体”:无机界与有机界;物种的生态位和食物链.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开放、自组织”

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物质能量动态平衡”

⑤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不能消极保持,而要积极保护,在发展中求平衡”。总之: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不能成为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而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发展原则

①可持续发展不是停止;②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是一个全面发展③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2)可持续性原则:世世代代发展(3)共同性原则:地球村决定了人类危机、安全、未来具有共同性(4)公平性原则

①代际公平,第一,对后代负责,第二,至少提供和前辈人那里继承下来一样多的财富。②代内公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3、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势——生态文明(1)物质生产——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核心是生态农业。(2)社会制度——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3)思想观念——在思维方式上打破“先工业化、后治理污染”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在价值观念上,破除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新节能减排计划:中国将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森林面积,使用气候友好科技,并在2020年之前达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的目标

.第三讲生态自然观一、生态环境问题1、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

2、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史1、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论2、传统人类中心主义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4、当代各种生态哲学观点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3、生态文明主讲人:王秦俊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四讲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构成第四讲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构成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1、科学的本质2、技术的本质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二、科学技术的构成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2、技术的构成和技术体系3、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1、科学的本质(1)科学的内涵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

词源:

西方,古拉丁语Scientia,——“知识”和“学问”。

中国,“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清代,称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为“格致学”。19世纪——日本把Science译为“科学”,意思是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的学问。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梁启超《变法通议》严复译《天演论》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2)科学的基本属性①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可检验性(实证性)——科学的结论必须经过科学实验的检验,这也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显著的特征。③系统性(理性化)——科学理论是一个由概念、定律、定理、学说和数学推理等构成的有条理的完备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④探索性和创造性——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不断探索未知和创造新的知识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和一大特征。⑤主体际性(交流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知识要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讨论、交流。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⑥生产力属性——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需要技术的中间环节。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3)伪科学①什么是伪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甚至比科学还要科学.日本物理学会2006年3月在爱媛大学、松山大学召开的第六十一次物理学会年的主题为“伪科学”的研讨会:

“伪科学”不是指位于科学与潜科学之间的微妙活动,而是指尽管其在科学上的错误(乃至无意义)已经明确无疑,却仍然在表面上假装科学进行的活动。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科学造假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005年8月3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导,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教授带着世界第一只克隆狗正式露面。

2005年12月23日韩克隆之父被认定论文造假,

向国民道歉---韩国国耻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2、技术的本质(1)技术的内涵: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物质设备)当中。它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西方现代:“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词源:古代西方,technology=techne+ology

技术=技艺(手艺、技能、本领)+学问(学说)

中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①自然性和社会性——符合自然规律,满足人类需要。②主体性(精神)和客体性(物质)——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工具、机器设备的客体要素统一。③中立性与价值性——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和现实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④跃迁性和累积性——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既具有跃迁性又具有累积性。2、技术的本质(2)技术的本质属性项目科学技术1、目的和任务认识客观世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变革客观世界,解决做什么,怎么做2、活动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3、形态表现为概念、原理、学说、理论的知识形态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形态,4、评价标准

一元性:真理性多元性:合理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安全性,宜人性等5、研究特征选题自由探索目标明确方法实验、归纳、分析、推理试验、综合、想像、试错完成课题期限较长或很长,难以严格约束较短、有明确规定6、工作主体人员研究员、学者、教授工程师、农艺师、设计师等直接结果新思想新设备、新工艺社会回报荣誉与奖励专利和收益7、与社会的关系与生产经济和生活间接的、潜在的、根本性、不确定的、长远的直接的、现实的、确定的、近期的与政治、法律弱强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①科学研究为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知识准备和开拓新领域②技术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提供新的经验知识、探索手段和物化形式。3、科学技术的区别与联系(2)联系第四讲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构成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1、科学的本质2、技术的本质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二、科学技术的构成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2、技术的构成和技术体系3、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二、科学和技术的构成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科学知识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它是由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要素构成。

(1)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作用:它是形成科学概念、定律、假说、理论的基础;是评价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基本手段。物质燃烧后形成灰比萨斜塔斜了10度

(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比萨塔客观事实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系统性相对独立性观察渗透着理论二、科学和技术的构成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归纳法经验定律描述性直接实践性想象直觉灵感理论定律本质性普遍性

科学定律的特征:它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具有简明性特征。

科学定律的作用:

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2)科学定律二、科学和技术的构成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3)科学假说二、科学和技术的构成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构成假说的基本要素: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和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科学假说基本特点: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科学假说的作用: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和科学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假说经受实践的检验,具备解释性和预见性,才转化为科学理论。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3)科学假说二、科学和技术的构成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了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构成的要素:

科学理论规律预见原理定律概念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4)科学理论及其构成科学理论的特征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二、科学和技术的构成(5)科学事实、定律、假说、理论的关系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第一,科学事实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第三,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第四,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二、科学和技术的构成2、技术的构成和技术体系

(1)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经验+实体+知识”

技术结构的演化:

古代单相“经验型”的技术结构模式近代双相“经验型+实体型”的技术结构模式现代三相“经验型+实体型+知识型”的技术结构模式经验形态(经验、技能)实体形态(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知识形态(以科学为基础)技术知识二、科学和技术的构成

2、技术的构成和技术体系(2)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在技术体系中,有主导技术或主导技术群,以及相配套的辅助技术。

技术体系第一技术体系第二技术体系第三技术体系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主导技术蒸汽动力技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技术群整体工业领域整体工业领域计算机技术、火箭技术、雷达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材料技术等二、科学和技术的构成

3、科学技术的体系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1)传统科学技术体系基础科学:自然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如数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中的普遍性的规律,如农业化学、耕作学、电工学工程技术:直接解决一定工程任务的方法等,如农业机械与制造、食品加工、果树栽培、农作物栽培学二、科学和技术的构成

3、科学技术的体系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2)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横断科学综合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多种学科的方法、手段结合起来对某一对象进行研究,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交叉科学: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渗透,如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横断科学:把握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共同规律,有数学和系统科学第四讲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构成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1、科学的本质2、技术的本质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二、科学技术的构成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2、技术的构成和技术体系3、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五讲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规律和趋势第五讲

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一、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一)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一)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规律(二)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指数增长)规律

(三)带头学科更替规律三、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一)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二)科学研究的纵深化和学科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三)技术结构的整体化和技术手段的智能化趋势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一)科学发展的机制

1、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矛盾

(一)科学发展的机制1、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矛盾

(1)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2)科学理论可以指导科学实验。(3)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不段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事实、检验——基础实验方向、过程、结果的指导科学实验内部矛盾理论内部矛盾实验与理论的之间矛盾科学进步启示:科学选题,选择已经形成的矛盾;实验中新的发现,可能会导致新理论的产生。(一)科学发展的机制2、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

(1)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理论内部不能出现“冲突”,自圆其说。

(2)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包含着与自然不相符合的因素.不证自明的公理和假设经常包含着与自然的不吻合。欧几里德几何学“过直线外一点做一该直线的平行线,只能做一条”。(3)每一科学理论都有一个逻辑展开的过程。

牛顿力学的逻辑展开与麦可斯韦电动力学(一)科学发展的机制3、科学内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1)科学继承是对以往科学积累的成果予以接受和保留。(2)科学创新是科学的变革和新发展,包括理论的创新、拓广、完善,实验仪器的更新、实验方法的提高.科学继承科学创新基础、前提目的、结果(一)科学发展的机制4、不同观点和学派的矛盾

(1)对特定某一领域的科学事实或部分科学事实,从不同角度的自圆其说,就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或学派。这是由客体的复杂性、主体的差异性和认识过程的曲折性决定的。(2)学术争论可以激发人们探索真理的积极性,形成活跃的学术研究气氛,促使人们抛弃错误观点克服片面性,取长补短,开阔思路,确立正确观点,促进科学发展。(3)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光的本性之争第五讲

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一、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一)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一)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规律(二)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指数增长)规律

(三)带头学科更替规律三、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一)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二)科学研究的纵深化和学科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三)技术结构的整体化和技术手段的智能化趋势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1、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1)概念

技术目的:是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愿望。它是社会需要在技术条件成熟时的具体化。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机器人技术)(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相互作用

第一,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现实力量,也是决定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发展的现实条件。第二,技术目的提出和确立,推动和促进创造新的技术手段。技术发展:技术目的——技术手段——新的技术目的,(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2、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矛盾(1)概念

技术实践:是人通过技术手段,使自然界发生形式变化,同时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活动。技术规范:是一定技术时代在成功的某种典型技术的示范作用下,所形成的开发技术的知识、领域、方法和规定的总和。

(2)技术实践与技术规范的相互作用

技术实践技术规范基础与动力指导与示范(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3、单元技术和技术体系的矛盾(1)概念

单元技术:是指能够以独立形态存在的技术个体。

地膜覆盖机技术体系:单元技术所构成的整个技术系统。(2)单元技术与技术体系的关系

单元技术的改变,会产生相联系的新的其它单元技术。当单元技术成为主导技术时,必然引起技术体系的改变。

、激光原理模具加工技术钻孔技术爆破技术光刻技术导航技术焊接技术切割技术测量技术热处理技术全息技术印刷技术防伪技术美容技术医疗技术显像技术核聚变控制技术第五讲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一、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一)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一)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规律(二)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指数增长)规律

(三)带头学科更替规律三、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一)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二)科学研究的纵深化和学科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三)技术结构的整体化和技术手段的智能化趋势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1、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矛盾(1)古代科学与技术关系并不密切,科学研究具有“学者传统”,技术研究具有“工匠传统”,技术的产生先于科学。(2)从近代开始,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关系越来越密切,产生了一体化的趋势。

“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科学是技术之母”

科学技术相互推动(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2、科学技术体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推动力

科技发展社会需求前导推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3、内因与外因力的耦合

(1)内在论与外在论(探求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内在主义:从科学技术系统内部探求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因;外在主义:从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战争等)(2)内外耦合:科学技术的生长点第一,科学技术内部要素的耦合科学技术系统内部科学子系统实验与理论、理论内部继承与创新、学派之间技术子系统目的与手段实践与规范单元技术和技术体系耦合(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3、内因与外因力的耦合

(1)内在论与外在论(探求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内在主义:从科学系统内部探求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因;外在主义:从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战争等)(2)内外耦合:科学的生长点社会系统第二,科学外部要素与内部要素的耦合科学技术系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3、内因与外因力的耦合

(1)内在论与外在论(2)内外耦合:科学的生长点第三,动态耦合I1I2I3为科学技术内部要素;O1O2O3为科学技术外部要素I1I2I3O1O2O3合力∑n=(I1×I2×I3……)×(O1×O2×O3……)第五讲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一、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一)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机制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一)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规律(二)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指数增长)规律

(三)带头学科更替规律三、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一)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二)科学研究的纵深化和学科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三)技术结构的整体化和技术手段的智能化趋势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一)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规律(汤浅现象)

▲科技活动中心:科技成果超过全世界的25%;

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1540-16101660-17301770-18301810-19201920-现在▲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80年周期▲一个国家成为科学技术中心应该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①具有一支高质量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队伍;②具有一流的实验技术装备;③具有高效率的图书情报系统;④具有科学劳动的最佳体制结构;⑤全民族具有的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世界的科学技术中心——美国

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位次

国家或地区科技论文数(篇)三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总数(篇)占收录科技论文总数比重(%)SCIEIISTP1美国4171777559217359166636030.082英国11136716941322871605957.253日本9374629439358751590607.184中国6822654362307861533746.925德国9525619732335821485706.716法国6564813632217721010524.56世界的科学技术中心——美国

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地位不高,影响不大。而在发展中国家之中,我国位居前列。从1980~2001年国际性科学奖的获奖人数看,美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占总获奖人数的57%;中国有1人,在总数497中占0.2%.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二)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指数增长)规律恩格斯: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普赖斯:提出众多领域的各种科学指标都有成倍增长的周期。▲重大科学发现……等周期为20年;科学期刊、……等数目周期为15年。小行星发现数、……等10年。

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缩短:▲蒸汽机100年,电话56年,电动机57年,无线电35年电子管31年,汽车27年,柴油机19年。▲进入20世纪:雷达15年,电视机12年,晶体管5年,原子能3年,激光器1年。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

▲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有周期性,持续时间呈对半递减趋势.

力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学——分子生物学(三)带头学科更替规律第五讲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一、科学技术发展的机制(一)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