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高考数学专题辅导与训练配套课件:5.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湖北专供-数学文)_第1页
2013版高考数学专题辅导与训练配套课件:5.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湖北专供-数学文)_第2页
2013版高考数学专题辅导与训练配套课件:5.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湖北专供-数学文)_第3页
2013版高考数学专题辅导与训练配套课件:5.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湖北专供-数学文)_第4页
2013版高考数学专题辅导与训练配套课件:5.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湖北专供-数学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考情快报】高考对本节知识的考查主要是以下两种形式:

(1)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主要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及线线、线面和面面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对命题真假进行判断,属基础题.

(2)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主要是对线线、线面与面面平行和垂直关系交汇综合命题,且多以棱柱、棱锥、棱台或其简单组合体为载体进行考查,难度中等.【核心自查】一、主干构建二、重要定理1.线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2.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提醒:使用有关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时,要注意其具备的条件,缺一不可.三、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1.平行关系的转化2.垂直关系的转化热点考向一空间线面位置关系命题真假的判断【典例】1.(2012·浙江高考)设l是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A)若l∥α,l∥β,则α∥β(B)若l∥α,l⊥β,则α⊥β(C)若α⊥β,l⊥α,则l⊥β(D)若α⊥β,l∥α,则l⊥β2.(2012·陕西高考)(1)如图,证明命题“a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是π外的一条直线(b不垂直于π),c是直线b在π上的投影,若a⊥b,则a⊥c”为真.(2)写出上述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不需要证明).【解题指导】1.利用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进行判定.2.(1)用向量法或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证明.(2)根据逆命题的定义写出并判定.【解析】1.选B.若l∥α,l∥β,则α,β可能相交,故A错;若l∥α,则平面α内必存在一直线m与l平行,则m⊥β,又m⊂α,故α⊥β,故B对;若α⊥β,l⊥α,则l∥β或l⊂β,故C错;若α⊥β,l∥α,则l与β关系不确定,故D错.2.(1)方法一:如图,过直线b上任一点作平面π的垂线n,设直线a,b,c,n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b,c,n,则b,c,n共面.根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存在实数λ,μ使得c=λb+μn,则a·c=a·(λb+μn)=λ(a·b)+μ(a·n),因为a⊥b,所以a·b=0,又因为a⊂π,n⊥π,所以a·n=0,故a·c=0,从而a⊥c.方法二:如图,记c∩b=A,P为直线b上异于点A的任意一点,过P作PO⊥π,垂足为O,则O∈c.∵PO⊥π,a⊂π,∴直线PO⊥a,又a⊥b,b⊂平面PAO,PO∩b=P,∴a⊥平面PAO,又c⊂平面PAO,∴a⊥c.(2)逆命题为:a是平面π内的一条直线,b是π外的一条直线(b不垂直于π),c是直线b在π上的投影,若a⊥c,则a⊥b.逆命题为真命题.

【拓展提升】求解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题的两大思路(1)借助空间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逐项判断.(2)借助空间几何模型,如从长方体模型、四面体模型等模型中观察线面位置关系,结合有关定理,肯定或否定某些选项,并作出选择.提醒:与空间线、面有关命题真假判断的题目常以符号语言的形式出现,要熟练掌握符号语言和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换.

热点考向二平行关系的证明【典例】(2012·辽宁高考)如图,直三棱柱ABC-A′B′C′,∠BAC=90°,AB=AC=,AA′=1,点M,N分别为A′B和B′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A′ACC′;(2)求三棱锥A′-MNC的体积.(锥体体积公式,其中S为底面面积,h为高)

【解题指导】(1)思路一: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思路二: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过MN找一平面,再证明其与平面A′ACC′平行,进而得证;(2)通过变换顶点将三棱锥转化为底面积和高已知或易求的形式,求得体积.

【解析】(1)方法一:连接AB′,AC′,由已知得M为AB′的中点,又N为B′C′的中点,所以MN为三角形AB′C′的中位线,故MN∥AC′.又MN平面A′ACC′,AC′⊂平面A′ACC′,因此MN∥平面A′ACC′.方法二:取A′B′的中点P,连接MP,NP,AB′,由已知得M为AB′中点,又因为N为B′C′的中点,所以MP∥AA′,PN∥A′C′,∴MP∥平面A′ACC′,PN∥平面A′ACC′,又MP∩NP=P,所以平面MPN∥平面A′ACC′,而MN⊂平面MPN,所以MN∥平面A′ACC′.(2)连接BN,由题意,A′N⊥B′C′,平面A′B′C′∩平面B′BCC′=B′C′,所以A′N⊥平面B′BCC′,即A′N⊥平面NBC,故

(h为N到平面A′MC的距离).又,所以=,因为∠BAC=90°,AB=AC=所以BC=B′C′=2.S△NBC=BC·BB′=×2×1=1,A′N=B′C′=1,所以【拓展提升】1.证明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1)利用平行公理,即证明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2)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3)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4)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2.证明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线线平行;(2)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面面平行.3.证明面面平行的方法证明面面平行,依据判定定理,只要找到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即可,从而将证面面平行转化为证线面平行,再转化为证线线平行.热点考向三垂直关系的证明【典例】(12分)(2012·北京高考)如图1,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2.(1)求证:DE∥平面A1CB;(2)求证:A1F⊥BE;(3)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说明理由.【解题指导】折叠问题要注意在折叠过程中,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有变化.第(1)问证明线面平行,可以证明DE∥BC;第(2)问证明线线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即证明A1F⊥平面BCDE;第(3)问取A1B中点Q,再证明A1C⊥平面DEQ.【规范解答】(1)∵D,E分别是AC,AB的中点,∴DE∥BC,……………………2分又∵DE平面A1CB,BC⊂平面A1CB,∴DE∥平面A1CB.……4分(2)∵DE∥BC,AC⊥BC,∴DE⊥AC,∴DE⊥A1D,DE⊥CD.∵A1D∩CD=D,∴DE⊥平面A1DC.……6分∵A1F⊂平面A1DC,∴DE⊥A1F.又∵A1F⊥CD,CD∩DE=D,∴A1F⊥平面BCDE,∵BE⊂平面BCDE,∴A1F⊥BE.………………8分(3)存在.取A1B的中点Q,A1C的中点P,连接DP,PQ,QE.则PQ∥BC,∴PQ∥DE.由(2)知DE⊥平面A1DC,∴DE⊥A1C,∴PQ⊥A1C.……10分∵A1D=DC,∴△A1DC是等腰三角形.又∵点P为A1C的中点,∴A1C⊥PD.…………11分∵PD∩PQ=P,∴A1C⊥平面PQED,即A1C⊥平面DEQ.……12分【拓展提升】1.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特殊平面图形的性质,如利用直角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得到线线垂直.(2)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3)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即要证线线垂直,只需证明一线垂直于另一线所在平面即可.提醒:方法(3)是证明空间线线垂直的重要方法,要熟记.2.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把线面垂直的判定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2)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垂直转化为证面面垂直;(3)利用常见结论,如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等.3.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证明面面垂直常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将证明面面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一般先从现有直线中寻找,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借助中点、高线或添加辅助线解决.4.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点(1)一是搞清翻折前后哪些量改变、哪些量不变,抓住翻折前后不变的量,充分利用原平面图形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2)二是把平面图形翻折后,经过恰当连线就能得到三棱锥、四棱锥,从而把问题转化到我们熟悉的几何体中解决.提醒:折叠问题使平面图形与几何体中的边角发生了转换,要注意其对应关系.5.求解探索性问题的一般步骤(1)假设其存在,被探索的点一般为线段的中点或三等分、四等分点或垂足.(2)在假设下进行推理论证,如果通过推理得到了合乎情理的结论就肯定假设,如果得到了矛盾结论就否定假设.

【思想诠释】垂直、平行关系证明中的转化与化归思想(1)本题中的转化与化归主要是:①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②证明线线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而证明线面垂直又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③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转化.(2)垂直、平行关系证明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常见类型.①证明线面、面面平行,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②证明线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③证明线线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④证明面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进而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⑤平行与垂直关系间的转化.⑥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通过折叠进行的转化.1.(角度新)如图,AB为圆O的直径,点E,F在圆O上,且AB∥EF,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和圆O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且AB=2,AD=EF=1.(1)求证:AF⊥平面CBF;(2)设FC的中点为M,求证:OM∥平面DAF;(3)设平面CBF将几何体EFABCD分成的两个锥体的体积分别为VF-ABCD,VF-CBE,求VF-ABCD∶VF-CBE.【解析】(1)∵平面ABCD⊥平面ABEF,CB⊥AB,平面ABCD∩平面ABEF=AB,∴CB⊥平面ABEF.∵AF⊂平面ABEF,∴AF⊥CB.又∵AB为圆O的直径,∴AF⊥BF,∵CB∩BF=B,∴AF⊥平面CBF.(2)设DF的中点为N,连接AN,MN,则MNCD.又AOCD,则MNAO,所以四边形MNAO为平行四边形,∴OM∥AN.又AN⊂平面DAF,OM平面DAF,∴OM∥平面DAF.(3)过点F作FG⊥AB于G,∵平面ABCD⊥平面ABEF,∴FG⊥平面ABCD,∴VF-ABCD=SABCD·FG=FG.∵CB⊥平面ABEF,∴VF-CBE=VC-BFE=S△BFE·CB=·EF·FG·CB=FG,∴VF-ABCD∶VF-CBE=4∶1.2.(角度新)正方形ABCD中,AB=2,E是AB边的中点,F是BC边上一点,将△AED及△DCF折起,使A,C点重合于A′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