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ⅱ中图版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件_第1页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件_第2页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件_第3页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件_第4页
地理必修ⅱ中图版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知能层级突破教材深化透析学业水平达标基础自主梳理课标领航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标领航课程标准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学习目标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掌握: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应用: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________之外,改变其________的行为。2.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1)按迁移时间长短:__________、季节迁移。基础自主梳理一定距离定居地永久迁移(2)按有无组织: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3)按迁移规模:个人迁移、__________。(4)按迁移意愿:自愿迁移、被迫迁移。(5)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________迁移、国内人口迁移。集体迁移国际人口3.国际人口迁移(1)新大陆发现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_______。(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________活动。(3)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①________

(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②________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③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移民到发达国家。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旧大陆跨洲迁移外籍工人国际难民优秀人才4.国内人口迁移(1)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由____流域向_____流域、_____流域的人口迁移。(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开发____和_____,有组织地移民。(3)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实行严格限制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制度,人口自由迁移较少。黄河长江珠江内地边疆(4)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______地区到____地区为主。(5)在国内人口迁移中,______的人口迁移是一种重要的迁移形式。欠发达发达城乡间思考1.20世纪50年代前后,世界及我国人口迁移方向上有何变化?【提示】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及我国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发达地区移向落后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主要是80年代后)世界及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落后地区移向发达地区。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是人口的____区。2.政治因素:政治迫害、_____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3.社会文化因素:_____、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迁入战争宗教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______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5.其他因素:人们的生理和_____因素对人口迁移也起一定作用。此外,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之一。灾难性心理思考2.有两种现象:一种是许多留学生学成后不愿回国,而在国外生活和发展;另一种是早期流落国外的华人、华侨总想“叶落归根”,纷纷回国定居。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留学生不愿回国,是因为国外有更优越的生活、就业、经济收入等条件,这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华人、华侨归国定居,则反映了一种思乡的民族情感。上述两则,说明任何一种特定的条件都可能促成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知能层级突破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知识点一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比较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现象,但二者存在较大的区别,具体如下表所示:类型

差异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居住地变更情况有无空间跨度跨越行政区界线或大或小时间限度长期或永久短期2.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概念迁移时段迁移特点迁移方向迁移的意义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居为主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①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②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地区差异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欧洲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变为人口迁出地,西亚、北非招募外籍工人国内人口迁移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中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由东部向西部及东北地区①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②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地区差异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中国)人口流量增大,流向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中、西部向东部,由农村向城市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1)~(2)题。例1迁出国数量(万人/年)迁入国数量(万人/年)中国30.3美国1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经济因素是引发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是经常的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通常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1)从表中看出迁出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迁入国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都有,迁入国和迁出国都是沿海国家。(2)目前的移民外迁主要是劳务输出,主要动因是寻求更高的收入。【答案】

(1)A

(2)C1.下图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学以致用(1)“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②美国的南北战争③环境因素④新兴产业的吸引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人口迁移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主要表现为(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原因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第(1)题,美国人口“二战”后向西部和南部迁移主要是由于北部气候寒冷,环境污染严重,而南部和西部环境优美,再加上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第(2)题,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特点是流动人口规模较大,属自发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为务工和经商,迁移的原因为经济原因,迁移方向主要是迁往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答案:(1)D

(2)B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上认识。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迁移是由两个“变化”引起的,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正因为它们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口迁移才变得越来越频繁(如下图所示)。从微观角度认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经济、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其中经济因素在人口迁移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因素影响举例经济因素

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向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的地区迁移我国历史上的“闯关东”“走西口”及现代的“雁南飞”政治因素往往表现为驱逐出境、流亡国外、战争或国家组织移民等我国历史上战乱移民;伊拉克战争移民等社会文化受民族歧视、宗教迫害等,致使一些人不得不移民外迁1947年印巴分冶,导致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恶化或变化,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干旱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下图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导致该都市圈人口增长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例2A.东部、南部地区经济收入较低B.西部、北部地区市场潜力较大C.东部、南部地区非农产业发达D.西部、北部地区制造业集中【解析】从乙图可知,该都市圈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差异是东部、南部人口增长较快,西部、北部人口增长较慢。主要原因是东部、南部第二、三产业较发达,经济收入水平高,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答案】

C学以致用2.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水源条件的改善

B.民族政策的变化C.交通和通讯的进步

D.经济布局的改变解析:选D。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的投资加大,逐步改变全国经济布局,所以吸引了很多人到西部投资、经商和务工。人口迁移的影响知识点三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是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1:合肥在线2010年3月15日安徽省近年劳务输出逐年增长,常年在省外务工的已达1723万人,且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劳务输出基地。材料2:2008年中国GDP总量和人均GDP。例3地区GDP总量(亿元)人均GDP(元)东部19389934967中部9053414450西部2535913798材料3: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1)结合材料1、2分析安徽成为劳务输出大省的原因。(2)从材料3中看出,人口迁入地区是________(经济地带),结合材料2试分析其原因。人口迁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哪些影响?(3)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近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入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需要进城寻找就业机会。因此,大量人口迁往东部沿海地区。【答案】

(1)安徽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发展较慢,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工作报酬低;人地矛盾尖锐。(2)东部经济地带东部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其他人口流出区;就业机会多于人口流出地区;生活环境优于人口流出地区。有利影响:直接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加剧东部地区人地矛盾,给城市基础设施增加了压力,给城市管理增加了困难。(3)矿产资源开发;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4)D学以致用3.(2011年山东烟台诊断性考试)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读图完成(1)~(2)题。(1)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2)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解析:依据图示,我国当前的人口主要由内地省、自治区迁往沿海经济发达省区。这种人口流动可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大了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大量人口流出不利于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推进。该人口流动主要在南方省区进行,对北方农业发展影响不明显。答案:(1)D

(2)B教材深化透析活动点拨1.教材P11探索(1)从图上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勒斯坦;非洲的莫桑比克、赞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拉丁美洲的古巴、海地、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南欧各国;俄罗斯等。世界人口的迁入地有:北美的美国、加拿大;西欧的英国、德国、瑞典;亚洲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非洲的埃及、南非;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2)当今世界移民潮的特点有:①劳务输出增多,如西亚吸引了亚洲的外籍工人;②国际难民增多,如伊拉克战争难民、图瓦卢环境难民等;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2.教材P14思考影响人口迁出的因素(推力因素)在于原居住地的不良条件,如自然灾害、低工资、失业等等,而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拉力因素),包括高工资、好的学校、好的医疗条件、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此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费用、亲友、距离、性别、年龄、种族、语言、教育、技能等。图表解读图1-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向欧洲的移民本图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重要特征,即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穷国流向富国。“二战”后,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奥地利等,人口增长模式进入“三低”型,人口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劳动力不足,而且由于经济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吸引了南亚、西亚、北非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移民,甚至是欧洲南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移民。迁出地有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