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作业-明清服饰,张平华_第1页
跨文化交际作业-明清服饰,张平华_第2页
跨文化交际作业-明清服饰,张平华_第3页
跨文化交际作业-明清服饰,张平华_第4页
跨文化交际作业-明清服饰,张平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服饰——张平华男子冠服制冠帽明代男子的首服,主要有乌纱帽、网巾、四方平定巾、纯阳巾、儒巾及六合一统帽、遮阳帽诸形制。乌纱帽乌纱帽,用乌沙制作的圆顶帽,是明代百官的常用冠帽。今天,我们常把它作为官的象征,如被罢了官,便说成“丢了乌纱帽”。乌纱帽的形制与晚唐五代的王圻《续文献通考》云:“(洪武)三年,定凡文武官常服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乌纱帽两边展角,角长一尺二寸。皇帝常服,戴乌纱折上巾,其式样与乌沙帽略同,只是将左右两角折曲向上,竖于纱帽之后。参考文献: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平定四方巾四方平定巾,是明代儒生及处士所戴的方形软帽。亦名“方巾”,明初颁行的一种方形软帽。为职官、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其形四角皆方,所以又名“四角方巾”。明王祈《三才图会》云:方巾,即古所谓角巾也。相传国初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展开时四角皆方,也称“方巾”,或称“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初兴时,高矮大小适中,其后总在变化,到明末则变得十分高大,故民间常用“头顶一个书橱”来形容。参考文献: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六合统一帽明代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普遍流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六合统一帽。相传来源为明太祖所创的六合帽,取六和一统、天下归一之意。在清朝广为流行。无檐、窄檐或包有装饰窄边,多为黑色的绸、呢绒或纱制做。顶上可饰有各种颜色和材料的结子,前面钉饰物以辨别前后。皇帝服饰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兖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皇帝服饰有冕服、通天冠、皮弁服、武弁服、常服等。冕服

凡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则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之。冕又称平天冠,由綖(yán)板、旒(liú)、冠武、玉簪等组成。綖板用桐木制作,前圆(略呈弧形)后方,覆绮于外,上(表)为玄色,下(里)为红色。长合周尺二尺四寸(约55.4厘米),宽一尺二寸(约27.7厘米),前后各垂十二旒。玄衣皇帝冕服上衣用玄色,故称玄衣,交领、大袖,领、袖、衣襟等处施本色缘边。明代冕服继承了传统的十二章纹饰,玄衣上织日、月、龙、星辰、山、火、华虫、宗彝(yí)八章。日月皆圆形,日纹红色,在左肩,月纹白色,在右肩。龙在两臂,均为升龙。星辰在背,用五颗小圆星,五色。山在星辰之下,为并列的五座山峰。火、华虫、宗彝在两袖,每种纹样各用三个,竖行排列。火为红色火焰,在上;华虫形似锦鸡,五彩羽,红腹,居中;宗彝在下。宗彝是敞口杯形祭器,用一对,上饰虎、蜼(wěi,长尾猴),虎尾较短,蜼尾较长,左袖宗彝饰虎纹,右袖宗彝饰蜼纹。纁裳(xūncháng)冕服下裳用纁色,故称纁裳,分为前后两片,前片三幅,后片四幅,共裳腰。因裳幅均为正幅(长方形),需要在每幅上折叠出褶子(称为“襞积”),使裳腰与人体腰围相适。裳前后片的两侧及底边施本色缘边,侧边之缘称为綼(bì),底边之缘称为裼(xī,同緆)。纁裳上织藻、粉米、黼(fǔ)、黻(fú)四章,各用一对,排成两行,列于裳前片左右。藻为盘绕的绿色水草;粉米为白色米粒,排列成圆形;黼为斧形,青色或黑色,白刃,有柄;黻为两“弓”相背组成的图案。中单、蔽膝(bìxī)、大带冕服中单用素纱制作,交领,大袖,领、袖、衣襟均施青色缘边,领部织黻纹十三个。蔽膝为纁色,上宽一尺,下宽二尺,长三尺,本色缘,缘的接缝中饰有五彩绦(称为“紃xún”)。蔽膝上织藻、粉米、黼、黻四章,各用一对,分两行排列,另缀一对玉钩,用以悬挂。大带由束腰部分和垂带部分组成,束腰部分以纽襻扣纽系,并缀有假结及耳。大带朝外一面为白色,朝内一面为红色,腰和垂都有缘边,也称为綼,腰及结、耳之綼为红色,垂之綼为绿色。在大带结、耳处系有长丝带,称纽约,用素色。值得注意的是,永乐三年所定冕服制度中,取消了革带,直到嘉靖时期才重新使用。玉佩、小绶(shòu)、大绶玉佩又称“(玉)玎珰”,为两组,每组有:珩(héng)一件,顶部有一孔系金钩一个,底部有五孔系玉珠五串;瑀(yǔ)一件,在珩之下,上下各三孔,与中间三串玉珠相连;琚(jū)一对,在瑀左右,瑑(zhuàn,雕刻)云纹并描金,与两侧玉珠串相连;玉花一件,在瑀之下,与中间三串玉珠相连;玉滴一对,形似水滴,系于玉花底部左右两串玉珠的末端;璜(huáng)一对,形似玉璧之半,瑑云纹并描金,分别系于琚底部玉珠串的末端;冲牙一件,与珩外形相似,系于玉花底部正中一串玉珠的末端。珩、瑀、玉花、冲牙皆瑑龙纹并描金。行动时,冲牙与玉滴、璜相触,发出清脆的声音。玉佩下有小绶一对,长条形,其颜色、纹样与大绶相同。大绶为长方形,用黄、白、赤、玄、缥(piǎo,淡青)、绿六彩织成,上部为菱形纹,下部为竖条纹,用纁色织物衬里。大绶上垂有织带六条,也叫小绶(与玉佩小绶非一物),颜色与大绶六彩同,分成三组编结并悬挂玉环三枚,环上饰龙纹。袜、舄(xì)、玉圭冕服用赤袜、赤舄。赤舄形似靴,舄首做成如意云头状,饰以黄绦缘,并缀黑色缨结,鞋帮用黑色缘边。玉圭长一尺二寸(周尺),顶部尖锐,底端平直,圭身刻山纹四个,下部套黄绮。另有玉圭袋用来装纳玉圭,袋身外形、大小和玉圭相似,饰金龙纹,底部有盖。通天冠服洪武元年定:郊庙、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则服通天冠、绛纱袍。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其革带、佩绶,与衮服同。皮弁biàn服

皮弁:用黑纱冒之,前后各十二缝。其中各缀五采玉十二。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玉簪,朱紘缨,玉以赤、白、青、黄、黑、相次。玉圭:长如冕服之圭,有脊并双植文,剡其上,黄绮约其下,及有韬,金龙文。绛纱袍:本色领、褾(袖口)、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红裳:如冕服内裳制,但不织章数。中单:以素纱为之,如深衣制,红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三。蔽膝:随裳色,本色缘,有玉钩二玉佩。大带、大绶、袜、舄、俱如冕服内制。武弁服国初行亲征遣将礼则服武弁,乘革辂,其制未详。详定自嘉靖八年。弁:上锐,色用赤,上十二缝,中缀五采玉,落落如星状。佩、绶、革带、如常制。佩、绶、及韎韐、俱上系於革带。舄:如其裳之色。玉圭:视镇圭差小,剡上方下,有篆文曰讨罪安民。常服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广,如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即圆领),束带间用金、玉、琥珀、透犀。永乐三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与皇帝相同,但袍用红色。

官吏服饰代官吏服饰,图为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纹样也不一样,一品用大朵花,径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花纹。以上服饰,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官吏朝服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当时称“摆”。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一书,就专门叙述到这种服饰。他说:“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规定,都有一定制度。《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本图所绘的服装,就绣有麒麟纹样。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经过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等。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戴展角幞头、穿织金蟒袍、系玉带的官吏(明人《王鍪写真像》)。展角幞头,取自唐代的巾,但有硬盔,并以铁线为硬展脚,脚长一尺二寸,须有职之人,在朝堂上穿公服者所戴。

蟒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服要戴玉带。蟒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蟒与龙相似,惟独爪有所不同。龙是五爪,蟒是四爪。明朝只有皇帝和其亲属可穿五爪龙龙纹服,明朝后期有的重臣权贵也穿五爪龙衣,但称为“蟒龙”。)

戴乌纱幞头、穿织金蟒袍的官吏明代官吏常服,本图为一品官补服图及乌纱帽。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所谓补子,就是在官服的胸前和后背补上一块表示职别和官阶的标志性图案,补子一般长34厘米,宽36.5厘米,上面织有禽兽两种图案: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以补子来区分官职

皇帝常服,黄袍,圆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早期团龙

早期团龙皇太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常服,袍赤,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亲王双补龙亲王双补龙

公、侯、伯、附马的补子:麒麟和白泽

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郡王长子保和冠服的补子为方龙郡王长子、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武职一品常服补狮子甲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钢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钢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子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士人服饰明代的读书人一般都穿蓝色或黑色袍子,四周镶有宽边,也有穿浅色衫子的,衣长一般到脚面,袖子比较款肥,袖长也一律过手。通常会与儒巾和四方平定巾相配,风格清静儒雅。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戴儒巾或四方平定巾、穿衫子的士人妇女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命妇朝见皇后,礼见舅姑,丈夫及祭祀时的礼服,由凤冠,霞帔,大袖衫及褙子组成。凤冠凤冠是一种以金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明制,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正面有三只展翅凤凰。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鬓,展开后如同五彩缤纷的凤尾。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翚四风。翚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霞帔霞帔是一种帔子,亦称"霞披"、"披帛",其形像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以其艳丽如彩霞,故名。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事林广记·服饰类》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定为命妇冠服,非恩赐不得服。明代始为命妇品级的服饰,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妇,皆服用不同绣纹的霞帔。背子背子亦作褙子。背子样式继承宋代,到明代流行更广,基本样式同宋代,一般有合领和对襟两种。贵族,庶民皆服用之。功用更为广泛,一般分为两式:凡对襟.大袖,通常为贵妇礼服;凡对襟.小袖,通常为普通妇女的便服。背子上的品级纹样,与霞帔基本相同,唯八九品背子,用摘枝团花,不用缠枝花纹。比甲比甲即无领无袖的对襟马甲,本为元制,但北方妇女尤为喜爱,作为日常之服。从史料看,元代妇女穿比甲的不多,到明代中叶,才形成风气。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元史》记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马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

水田衣水田衣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衣裙衣.裙明代妇女虽无"时式妆"之说,但潮流风气也极多变,上衣和裙的长短贬抑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以江南秦淮曲中的装束为最,以淡雅朴素为尚,被认为是当时的世上装束。明代衣衫及领已有用纽扣者。明代女装风格修长.窈窕,同样有着变化极丰富的的衣服样式。

袄裙明代盛行袄裙,在明墓均有出土;交领中腰襦裙逐渐消逝。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内加穿膝裤(套裤)。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明风·袄裙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女子发饰明代女子将头髻梳成扁圆形状,并在发髻的顶部,饰以宝石制成的花朵,时称“挑心髻”。后来又将发髻梳高,以金银丝挽结,顶上也有珠翠装点。渐渐地名目越来越多,样式也从扁圆趋于长圆,有“桃尖顶髻”、“鹅胆心髻”等名称,还有模仿汉代“堕马髻”的。除此之外,明代妇女也常用假髻作装饰。这种假髻一般比原来的发髻要高出一半,戴时罩在真髻上,以簪绾住头发。明末,这类发饰的样式更加丰富,有“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各种不同样式,甚至还有成品出售。头箍

明代的妇女喜欢戴一种黑色沙罗制作的包头,它又叫“额帕”,每幅大约宽四尺,戴时将它对角折叠,从额前向后面头箍缠裹,再将巾角绕到额前方打一个结子。后人将它进一步将它进一步简化,称之为“渔家勒子”。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头部装饰—头箍。冬季戴的头箍常用各种皮毛料子制作。当时人们又叫它卧兔儿,豹覆头等等。宦官富贵人家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还在头箍上镶嵌各种珠宝以及金花玉饰。明达女子髻发式扎头箍圆尖式髻发扎头箍椎发式扎头箍清代服饰清朝服饰改革是中国君主集权制中最为激烈的服饰改革,统治者以强制手段迫使汉族剃发易装。清朝在服饰制度上坚守其旧制,坚持满族的紧身易于骑射的装束。就整个发展史来看,清代服饰形制,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庞杂、繁缛的。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异族陌生的服制。因此,从化妆到衣着,满汉名族之间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客观上来说,清代服制的变化,是由外力促使而产生的改革与变化,从衣着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它是以新代旧的一种进步,是时代前进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这种变革,已经形成我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所以说这种改革是起到了推进服饰演变的积极作用。皇帝服饰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兖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要与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应,且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等。朝服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明黄色是等级最高的颜色,用于元旦、冬至、万寿及祀太庙等典礼;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前后各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戴夏朝冠,穿夏朝服的皇帝雍正礼服-红色金龙妆花缎皮朝袍(祭日)雍正礼服-明黄色彩云金龙妆花缎皮朝袍雍正礼服-石青色云龙妆花缎袷朝袍雍正礼服-月白色云龙妆花纱袷朝袍(祭月)朝冠朝冠有冬夏之分。冬朝冠呈现卷檐式,用海龙、熏貂或黑狐皮制成;夏朝冠呈覆钵形,用玉草、藤、竹丝编织,另在冠檐上,前缀金佛,嵌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子为柱形,共三层,每层为四金龙合抱。龙上个饰东珠一,层间各贯东珠一,顶上端为一颗大东珠。皇帝冬朝冠朝靴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本图为清代康熙绣钩藤缉米珠朝靴。端罩端罩是清代帝王及其地位较高的官吏,冬季套在朝袍、吉服袍外面穿的一种圆领对襟、平袖的裘皮外褂,长及至膝。端罩按其质地分共有四种,即狐、貂、猞猁狲、貂皮,根据身份的尊卑又分为八个等级。端罩是皇帝及其大臣们在冬季朝会、祭祀、筵席等日所穿的皮外褂,既属于礼服又属于吉服。清代皇帝冬季所穿的黑狐皮端罩兖服兖服是皇帝的礼服之一。举行重大典礼时,皇帝将兖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对襟,平袖,略短于朝服、吉服。石青色缎。其绣文为五彩云五爪正面金龙团花四个。在左肩的团花内有日,右肩的团花内有月。前后胸的团花内有万寿文冬则帛裘,春秋则袷,夏则纱,根据其四季的变化而穿不同质地的兖服。乾隆礼服—石青直径纱地纳四团金龙单兖服吉服之龙袍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兖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此袍圆领,右衽大襟,裾四开,石青色素接袖,马蹄形袖端。黄色云龙妆花纱为面,黄色八宝纹暗花直径纱为里。全身以妆花和织金技法织制装饰纹样,其中前胸后背及两肩饰正龙各一,下襟前后行龙各二,里襟正龙一,领边行龙五,两袖端行龙各一。下摆饰海水江崖。通身点缀红、黄、蓝、绿和粉五色流云。此袍提花清晰,纹样生动,用金光亮,织工精细,代表了清初织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其四开裾、无中接袖、色用明黄和以正行龙纹装饰等特色,显示出它是皇帝所穿用的龙袍,面料用妆花纱,则表明其为夏天穿用。吉服冠吉服冠顶为圆球型。皇帝吉服冠金座镶嵌吉服冠,顶子为满花金座,上端一颗大珍珠。常服常服是皇帝的日常衣服,样式与吉服同。面料、颜色、花纹随皇帝选用。制造常服用的绫、罗、绸、缎、纱、绣花、缂丝以至礼服、吉服,大多数是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所织造的上用品。右图为康熙的常服乾隆常服—石青绸暗团鹤常服褂行服用于巡幸或符猎。行服的样式似常服而较常服短十分之一。这便于骑马时将左襟和裹撩起,右襟短一尺。此右图为康熙行服—石青缎貂皮行褂(秋冬款)行服冠乾隆皇帝礼服像男子服饰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裤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而为宰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变化较多,但无领子,再另加领衣。在完全满化的服装上沿用了汉族冕服中的十二章纹饰。官员礼服是袍褂,长袍多开衩,官吏士庶开二衩,皇族宗室开四衩。袍服满族开衩袍也叫“箭衣”,袖口装箭袖,朝服腰下有襞积(衣服上的褶子)作为功能的补充。行袍为乘骑所穿,形制同常服袍而长度减短十分之一,左面衣裾下短一尺,因此行袍又称作“缺襟袍”,不乘骑时则把这短的一尺用纽扣栓上。本图为戴暖帽、穿马褂、行袍的男子。箭袖箭袖,就是在窄窄的袖口上,再接出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又叫“马蹄袖”,翻卷自如,既有利于御寒也不妨碍弯弓射箭。入关后,箭袖成了礼服中的特殊行制,男女皆有。不和衣服相连的箭袖俗称“龙吞口”穿时将其用藏在衣袖夹缝中的纽扣系在衣上即可。因为箭袖即马蹄袖,衣服袖身窄小,袖端头为斜面,袖口面较长,弧形,可覆住手背,以便不影响射箭且又可保暖。清代宫廷早期因极力主张“不废骑射”,因此将箭袖用于礼服,成了清代男服的典型制式。褂褂,就是汉族所谓的上衣,多穿在外,也叫外褂。有单、夹、棉、皮多种。职官外褂在胸背正中位置缀以补子,俗称“补褂”或“补服”。前襟的补子不是另缀。是直接绣于其上。补服清朝的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补子是区别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行褂马甲领衣清代服饰一般没有领子,所以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为领衣。因其形似牛舌,而俗称“牛舌头”,下结以布或绸缎,中间开衩,用纽扣系上,夏用纱,冬用毛皮或绒,春秋两季用湖色缎。披领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似菱角。上面多绣以纹彩,用于官员朝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面料,边缘镶海龙绣饰。夏天用石青色面料,加片金缘边。裤子清朝男子已不着裙,而普遍穿裤,中原一带男子穿裤腰长裤,系腿带。西北地区因天气寒冷而外加套裤,江浙地区则有宽大的长裤和柔软的于膝下收口的灯笼裤。鞋公服着靴,便服着鞋,有云头、双梁、扁头等式样。另有一种快靴,底厚简短,便于出门时跋山涉水。男子首服礼帽:礼帽分两种一种是凉帽像斗笠,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钉珠。另一种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妮、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便帽皮瓜帽官员燕居及士庶男子则多戴皮瓜帽,帽上用“结子”,以红色为主,丧用黑或白。清末以珊瑚、水晶、料珠代之。帽缘正中饰以四方形帽准,材质多为玉。清代女子服饰满汉两族女子基本保持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