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1(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1(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1(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1(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上 期末卷01(含答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

=

page

12

12

页,总

=

sectionpages

13

13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复习精准训练卷01

高一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0·重庆八中高一月考)《尚书·酒诰》载:“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同书《梓材》篇载:“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反映西周初期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鬼神迷信思想淡化

C.早期民本思想出现 D.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答案】C

【详解】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思是人不应当用水做镜子来观察自己,而应依据群众的言论来反省自己;“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体现了敬德保民的思想。两则材料均反映了西周初期的民本思想,故选C;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排除A;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2020·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高一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答案】B

【详解】

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思想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这在本质上说明原有的统治秩序出现问题,需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故选B;ACD项都是表现,没有反映出本质问题,排除。

3.(2020·江苏高一期中)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徐州一会,实当时诸候称王之初步,战国惊人一大事”。“徐州相王”的“惊人”之处是

A.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获得较大提升 B.魏齐结盟改变了各国间力量对比

C.传统的礼法体制和秩序遭到践踏 D.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C

【详解】

魏惠王和齐威王都是诸侯,他们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的做法是破坏了传统的政治秩序,严重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是对传统礼法体制和秩序的践踏,故选C;魏惠王和齐威王的做法并不是在提高诸侯国的政治地位,排除A;魏惠王和齐威王的做法只涉及两国之间的关系,B项说法过于夸张;各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并未因此而发生变化,排除D。

4.(2020·韶关市田家炳中学高一期中)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答案】A

【详解】

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文学和正史中宣扬“忠君”“孝义”等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A正确;古代中国女性地位低下,B违背史实;C说法绝对;材料反映的是武士精神的发扬而不是衰落,D与材料不符。

5.(2020·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一月考)中原汉人一向的习惯是席地而坐,或是跪坐,或是盘腿坐,并无坐椅子、凳子的习惯……至东晋南朝时期,胡人发明的“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终于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是

A.胡人汉化 B.胡人统一中国 C.汉人生活水平提高 D.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胡人发明的‘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终于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等信息可知,少数民族发明的“胡床”传入中原地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惯,体现了这时期民族融合的现实,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传入中原地区而一定程度上改变汉族生活习惯,没有强调胡人汉化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胡汉文化的交融,没有体现胡人统一中国,B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胡人文化传入中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族生活习惯,不代表汉人生活水平提高,C项错误。

6.(2020·河北易县中学高一月考)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巩固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C.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B

【详解】

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下诏令的草拟和发布最终都要经由皇帝同意,加盖皇帝的印玺,这说明三省六部制最终还是为了强化皇权专制,故选B;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中枢机构,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三省六部制最终还是为皇权服务的,C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内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7.(2020·天津和平·耀华中学高一月考)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B

【详解】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就不再将人作为征收赋税的标准,从而放松了人身依附关系,故选B;赋税制度标准的变化并不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更和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无关,排除AC;赋税制度征税标准的变化与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无关,排除D。

8.(2020·河北秦皇岛一中高一月考)“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详解】

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谨,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B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D错误。

9.(2020·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有学者指出,宋代兴起的活字印刷术传播极广,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是世界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新;但也有学者指出,这一科技成果未被统治者重视,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实际上并未大力推广。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认知因研究角度不同而异 B.前者过分夸大了印刷术的作用

C.后者对前者的颠覆是历史进步 D.历史现象的评价缺少客观标准

【答案】A

【详解】

材料列举的两种观点,前者认为活字印刷术传播范围广,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而后者则认为这一发明并未得到政府重视和推广,导致对活字印刷术评价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两者研究角度不同,A正确;前者对活字印刷术的评价相对客观,并未夸大,排除B;后者并未颠覆前者的观点,排除C;两者的评价都有客观依据,有一定的标准,排除D。

10.(2020·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这些主张旨在

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 B.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C.树立理学独尊地位 D.规范秩序维护统治

【答案】D

【详解】

宋明理学家的修身论、境界论和功名论,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宋代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依此分析,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片面的表述。

11.(2020·新泰中学高一期中)明代内阁辅臣大多为科举出身,他们常以儒家的治国原则,来检验皇权行使是否得当。如有不当,便要向皇帝进谏,或利用手中的封驳权来加以阻止。若“进谏”或“封驳”均无效,阁臣可以引退辞职。这反映了

A.内阁的设置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部分皇权转移到内阁手中

C.内阁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D.内阁对皇权有明显的制约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来检验皇权行使是否得当”“利用手中的封驳权来加以阻止”可得出,内阁的设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A项;材料看不出皇权的转移,故B项错误;C项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若‘进谏’或‘封驳’均无效,阁臣可以引退辞职”反映出内阁对皇权并不能形成明显制约,最终还是听命于皇帝,故排除D项。

12.(2020·新泰中学高一期中)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不经内阁等机构,直达御前。皇帝特许一些官员通过奏折呈报机密事宜。奏折内容涉及政务利弊、吏治勤惰、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等各方面事务,且不必完全核实,即可“风闻”上报。以上现象

A.取消了内阁机构处理公文的职能 B.强化了君主独断专行的权力

C.造成了地方官员干预朝政的局面 D.助长了官员弄虚作假的风气

【答案】B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清代的密折制,有利于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排除A;地方官员干预朝政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排除C;密折制不会助长官员弄虚作假的风气,排除D。

13.(2020·江西南康中学高一月考)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采取两大军事行动:即攻占定海和封锁沿海,但东南沿海各地送京的战报中,对于前者各地官员都有反映,而对后者各地的奏折基本上未提到,英军不久也撤销封锁。这主要是因为

A.地方官员愚昧无知 B.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英不同

C.英军封锁自断补给 D.封锁沿海对战局毫无影响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因此英军对中国沿海的封锁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故地方官员并不予以重视,B正确;地方官员汇报时候各有侧重,不重视英军的封锁,并不等于其愚昧无知,排除A;英军的供给主要依靠海上供给,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

14.(2020·洮南市第一中学高一月考)鸦片战争前后,以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为理论基础的历史进化思想发展起来。龚自珍在《五经大义终始论》等文章中提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晚清的知识分子

A.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B.已经超越“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

C.受到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D.开始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

【答案】A

【详解】

根据“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可知晚清知识分子认为从古至今,制度没有不更改的,风气没有不变迁的,说明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故选A;鸦片战争前后还没有形成“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晚清知识分子是以传统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而非受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更没有质疑和批判儒家传统思想体系,排除CD。

15.(2020·河北易县中学高一月考)汉阳铁厂始建于1891年,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其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在这里中国“觉醒”的含义是

A.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B.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C.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经济政治近代化 D.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其产品畅销国内外,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是因为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D项正确;西方人称赞汉阳铁厂的成功,不是因为清政府“意识”到了发展工业的必要性,A项错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始于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洋务运动并未开启中国的“政治”的近代化,C项错误。

16.(2020·洮南市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

A.地为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

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 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在东南互保中,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是中央集权削弱的体现,故D项正确;地方与中央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排除A;B项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B;材料强调地方的政策,并没有体现反对朝廷的政策,排除C。

17.某学者指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还没有能够从批判旧世界中找出新世界”,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对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惩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 B.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

C.传播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D.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B

【详解】

依据材料“已经对干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無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故选B项;A项不符合材料表达的主旨;材料未体现出五四运动传播新文化的启蒙运动,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的是五四运动与其他革命运动的传承关系,未明确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传承关系,故D项排除。

18.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他在发言中说:要规定大中地主的标准,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办法解决小地主问题,根本取消地主所有制,“如此方可以安民”。毛泽东的这一主张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

C.与土地革命路线具有一致性 D.为南昌起义提供了指导思想

【答案】C

【详解】

毛泽东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根本取消地主所有制,这与后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的土地革命路线内容基本一致,故C项正确;此时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并没有提出给农民分配土地问题,排除B项;南昌起义发生在八七会议之前,故排除D项。

19.1937年9月6日,在延安的中华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一个特别行政区。这一变更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促使中国社会矛盾发生根本性巨变

C.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D.适应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

【答案】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这适应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D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A排除;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排除;C是在七七事变后,排除。故选D。

20.(2020·四川省峨眉第二中学校高一月考)“1937年9月,日军最精锐的第五师团进至河北蔚县,其一部西向山西广灵、灵丘进犯。……这时红军刚改编为第八路军,也在向山西前线开进,八路军主要在敌军侧后进行游击战……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中“首战告捷”发生在

A.太原会战期间 B.徐州会战期间

C.枣宜会战期间 D.百团大战期间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及时间1937年和地点“山西广灵、灵丘进犯”可以判断,题干描述的是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A正确;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枣宜会战发生在1940年,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D。

21.(2020·浙江宁波·高一期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下列四个关键词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使命的四个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红船起航②星火燎原③进京赶考④力挽狂澜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①③②④

【答案】A

【详解】

①红船起航指的是中共成立,时间是1921年;②星火燎原指的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提出,时间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之后,时间是在1927年10月;③进京赶考指的是七届二中全会后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时间是在1949年;④力挽狂澜指的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是A;排除B、C、D。

22.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70周年之际,为感谢中国等主要维和人员派出国,联合国使用多种语言制作了一批图片和音视频作品,“谢谢中国,感谢您的服务和牺牲”是维和驻地民众对中国维和部队的深厚情谊。目前,中国已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

A.始终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方针 B.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答案】C

【详解】

联合国感谢中国等主要维和人员派出国,维和驻地民众对中国维和部队情谊深厚,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项正确;中国始终坚持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项错误;中国派出维和部队是履行职责,不是要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D项错误。

2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B.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

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依据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D

【详解】

根据“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得出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D项正确;AB项不符合82宪法,排除A;C项与54宪法无关,排除。

24.(2020·霍邱县第一中学高一期末)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想在中国建浓缩汁厂,但中国不允许外商独资。可口可乐公司只好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诞生。这一事件说明

A.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呼唤体制改革 D.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C

【详解】

从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对外企独资进行限制,说明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待进一步深化,C正确;A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是在21世纪初,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5.“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国外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这说明“卫星上天”

A.展示了中国的科技与工业实力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C.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 D.冲击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答案】A

【详解】

由材料信息“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可知,“卫星上天”得益于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的进步,故A项正确;BCD均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0·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

(2)分析这一时期士阶层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①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②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③由受制度约束到自由流动;④政治地位越来越高,广泛参与朝政。

(2)原因: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②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③士人从不同阶层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政治主张;④各国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倚重士人。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中“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可知,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根据“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可知,由文武并重到以文为主;根据“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可知,由受制度约束到自由流动;根据“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可知,政治地位越来越高,广泛参与朝政。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当时政治、教育、阶级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可知,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步淡化,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士人从不同阶层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政治主张,各国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倚重士人。

27.(2020·河北易县中学高一月考)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唐、北宋)的文化状况变迁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文化状况的地理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解读∶从图例看有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从图上看有秦、燕、赵、魏、郑、宋等国,地域范围在黄河中下游。这与春秋战国时代士的崛起、百家争鸣等所处地域有密切联系。故图4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文化地理分布情况。

图2解读∶从图例中看,黄河流域儒生、学士、文士分布密度高,成都府和长江下游地区等南方地区成为人才分布密集区,黄河流域(黄河以南地区)文化仍然具有相当的优势。长安、洛阳、开封是文化中心。这与北宋南北文化实际及南方文化的发展状况等情况相吻合。故图5是北宋文化地理分布情况。

图3解读∶文化发展北盛于南,文化中心出现在长安和洛阳,文化发达地区明显转移到黄河以北;长江流域文化状况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西弱东盛态势。人才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江南道,文化中心向江南转移趋势明显。这与唐代政治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处于开发阶段相吻合。故图6是唐代文化地理分布情况。角度

【详解】

图1解读∶从图例看有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从图上看有秦、燕、赵、魏、郑、宋等国,地域范围在黄河中下游。结合以上三点可以判断图1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文化地理分布情况;这与春秋战国时代士的崛起、百家争鸣等所处地域有密切联系。

图2解读∶从图例中看,黄河流域儒生、学士、文士分布密度高,成都府和长江下游地区等南方地区成为人才分布密集区,黄河流域(黄河以南地区)文化仍然具有相当的优势。长安、洛阳、开封是文化中心。结合以上三点可以推断出图2是北宋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这与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有直接的关系。

图3解读∶文化发展北盛于南,文化中心出现在长安和洛阳,文化发达地区明显转移到黄河以北;长江流域文化状况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西弱东盛态势;人才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江南道,文化中心向江南转移趋势明显。结合以上所述,可以推断出故图3是唐代文化地理分布情况。这与唐代政治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处于开发阶段相吻合。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国土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士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加快建设近代海军。于1875年5月,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一个制度走向全面腐朽的政权,一两支舰队怎能力挽狂澜?部分将士的浴血奋战,只能使必然的结果推迟到来,为一曲挽歌添一痕悲壮与血色。

——摘编自《刘公岛游记>)《京九晚报》2012年11月13日)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有海无防或防而不牢的事实,使中国人对海军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新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车。”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的不断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