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美洲1-自然地理概况_第1页
第九章美洲1-自然地理概况_第2页
第九章美洲1-自然地理概况_第3页
第九章美洲1-自然地理概况_第4页
第九章美洲1-自然地理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洲

美洲是亚美利加州的简称。在自然地理上,包括南、北美洲。在人文地理上,由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历史上长期主要受西、葡文化影响,语言归属拉丁语族,故又把这一地区称为拉丁美洲;而美国南部国界以北的美洲,即通常所指的盎格鲁美洲或称盎格鲁–撒克逊美洲,其范围主要包括美、加两国及三个地区,因其受英国殖民影响极大,同拉丁美洲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显著区别,因此又把它称为政治经济地理意义上的北美洲。

2第一节美洲自然地理概论3从地质史上看,美洲大陆的主体——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在中生代早期分属北方的劳亚古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并随海陆演化由合而分,到中生代末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最终同其他大陆分离开来。新生代时,受大西洋中脊海岭扩张力的推动,南、北美大陆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其前缘受到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俯冲、挤压,隆起为高大绵长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其间,上新世的构造运动,又使南美大陆通过中美地峡与北美大陆建立了联系,最终形成了统一的美洲板块,其陆上部分自北而南分为北美大陆、中美地峡和附近群岛部分以及南美大陆三大地理单元。4在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东西向主应力的作用下,美洲在地形上自西向东大致分属山地、平原、高原(古老低山)等三大地形系统。西部高大的山地和山间高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洲大陆西岸气候的发育范围,并破坏了理论上的纬向地带性。东部广大的平原和高原(古老低山),不仅为水系的发育和人类经济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地理空间,而且地势低平,使其对称于赤道的纬向地带性结构有较好表现。美洲大陆北抵北冰洋岸,南近南极大陆,加之大陆轮廓北伸南缩,赤道偏居南美大陆北部,遂使北美洲大部分位于中高纬度地区,草场和耕地面积广大;而南美洲却呈现为以热带区域面积最广,雨量充沛,热带雨林广布。此外,在纬度位置、地形、洋流和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下,美洲的气候还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部异,并最终促成了美洲各大自然地理区分异的形成。

一.地形系统

1、古生代加里东-海西褶皱山带(1)加里东褶皱山带发生于古生代早中期的加里东运动,在北美称为塔康运动(奥陶纪)和阿开丁运动(泥盆纪)。受其影响北美阿巴拉契亚地槽北段褶皱成山,结束了地槽历史;在南美,主要表现在安第斯地槽形成了古安第斯山脉,它主要延伸于今天安第斯褶皱带的东部边缘,从北、西、南三面绕过巴西陆台,直至30°S止,使南美陆台因此而扩大了领域。5(一)山地北美地形图67(2)海西褶皱山带在北美称为阿巴拉契亚运动。顾名思义,其主要影响变动发生在阿巴拉契亚地槽区,尤其是南段,并连同瓦奇塔地槽一起形成了褶皱山脉——阿巴拉契亚山与瓦奇塔山。至此,北美阿巴拉契亚山地最终形成,并大致以纽约附近为界,分为东北段和西南段,它们在褶皱期、构造、地形及矿产特征等方面有一定差异。海西运动对于南美来说,则主要见于冈瓦纳地槽带,产生了冈瓦纳褶皱,它从潘帕斯南部起,向西北延伸至30°S附近。2、中生代旧阿尔卑斯褶皱山带

(1)内华达褶皱山带

这次运动主要作用于科迪勒拉地槽西部,造就了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海岸山脉、喀斯喀特山、内华达山直至西马德雷山等一系列褶皱山脉,从而构成了北美科迪勒拉山系的西带。内华达运动在南美主要发生于古生代加里东-海西褶皱构造以西,相当于现代安第斯山的轴部。

(2)拉拉米褶皱山带

对美洲大陆造成的变动主要集中于科迪勒拉地槽东部,其影响范围北起阿拉斯加,南至中美东部,在北美造就了包括布鲁克斯山脉、落基山脉、东马德雷山在内的科迪勒拉山系的东带。也使南美安第斯地槽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整个安第斯山褶皱构造。3、新生代新阿尔卑斯褶皱山带

开始于渐新世的新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一直延续到现代,这次运动在北美称为喀斯喀特运动。主要影响内华达褶皱山带以西地区,形成了阿留申山脉、加拿大岛山及美国海岸山脉等,并使中生代形成的内华达褶皱山带和拉拉米褶皱山带大幅度抬升,最终奠定了北美西部的陆地轮廓和构造以及现代地形的基本格局。在南美,渐新世的构造运动使安第斯山东北段发生显著褶皱;上新世时又掀起了以大幅度上升为主的构造运动,并一直延续到第四纪或更后。最终奠定了它的现代构造基础,形成了世界上高峰连绵的年轻山系。南美地形图10

1.地盾型高原

主要分布在美洲大陆东部,包括北美拉布拉多、劳伦辛低高原和南美的圭亚那、巴西及巴塔哥尼亚三大高原等。它们在构造上大部分属古陆台中的地盾,基底岩系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片岩等组成。因地壳长期上升,久经侵蚀,古老的结晶岩等多出露地表。地盾区矿藏组成的基本特点是缺乏燃料矿物,而金属矿物则极其丰富。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约500×104km2),发育于巴西陆台,海拔300~1500m,地面起伏平缓,大部分地段具有上升准平原特征,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11(二)高原系统2.地槽型高原

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阿尔卑斯褶皱带内,自北向南主要有育空高原、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墨西哥高原和玻利维亚高原等。上述高原是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结果,这一高原带富集有色金属矿,其中以铜、铅、锌、金、银、钨、钼等最为突出。12131.地台型平原

即北美中部平原,介于阿巴拉契亚山和落基山之间,南起墨西哥湾,北达哈得孙湾,纵贯北美中部,是个广大的平原区。2.拗陷型平原

包括奥里诺科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其中,拉普拉塔平原介于安第斯山、巴西高原与巴塔哥尼亚高原之间,呈纵向分布。3.陆向斜平原

即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约560×104km2)。它发育于巴西陆台内部呈东向的陆向斜上。(三)平原北

候南美气候与地形二、地表水美洲大陆南北纵贯,地形区也呈南北纵列,且东、北、西三面分临三大洋,因此在构造、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美洲地表水分布及其水文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形成外流区与内流区之间,东西、南北之间以及各大流域之间的强烈对比,由此充分体现了全洲地理环境结构的特点。南北纵贯的落基山-安第斯山作为美洲大陆上最重要的一级分水岭,它首先把美洲大陆一分为二:西部属于太平洋流域系统,东部则包括大西洋流域系统和北冰洋流域系统,其中以大西洋流域面积为最广,又以外流区域占绝对优势。

河流

美洲河流分属四大流域系统,其中大西洋流域范围最大,包括墨西哥湾流域哈得孙湾流域在内,流域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63.5%;太平洋流域与北冰洋流域的流域面积分别占全洲面积的14.4%和11.5%。因此,美洲89%的面积属外流区,内流区面积仅占11%,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西南部科迪勒拉山间区以及南美安第斯山间高原地。南美河流19湖泊

北美洲湖泊众多,且以淡水湖为主,淡水湖面积居各洲之首。面积1000km2以上的湖泊有22个,除大盐外,均为淡水湖,其中面积超过10000km2的大淡水湖有8个,它们主要分布在北美大陆北半部。20三、地域分异的基本特征(一)纬向地带性

在北美洲的高纬度地带和南美洲的低纬度地带,因处大陆东西最宽处,且地势起伏比较和缓,因而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均呈现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纬向地带性分异特征,如高纬度的极地冰原带、极地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等。(二)非纬向地带性

美洲大陆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使美洲地理环境具有突出的非纬向地带性结构。21(三)从美洲全局来看

落基山-安第斯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地面平展,虽有高原、山地,但其高度和宽度显著逊于西部山地,对地理环境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干扰不大,因此各个不同类型区基本上都体现了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即使在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也是显见的;山间高原部分,大致由高纬度的寒湿型逐渐过渡到低纬度的热干型,山地垂直带谱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纬度。当然,在以纬向地带性结构为主的东部地区,也有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表现,尤其是在北美大陆中、纬度地带以及南美大陆的中高纬度地带。北美洲植被分布图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