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规划方案_第1页
景德镇规划方案_第2页
景德镇规划方案_第3页
景德镇规划方案_第4页
景德镇规划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前言二、城市性质与定位三、城市发展目标四、本次总体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五、本次总体规划的范围及期限六、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七、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八、城市规模九、中心城区规划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十一、旅游规划十二、交通规划十三、环境保护规划十四、绿地系统规划十五、城市给排水规划十六、电力规划十七邮电通讯规划十八、燃气工程规划十九、防灾规划二十、近期建设规划二十一、郊区规划二十二、规划实施措施二十三、附则一、前言景德镇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外著名的千年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景德镇市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其烧制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千年窑火的神韵铸就了景德镇历史的辉煌。“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因进御瓷器,名扬天下,并发展成为与汉口、佛山、朱仙镇齐名的全国四大名镇。在千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享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之美誉的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于外洋”。景德镇陶瓷海上贸易线路,被称之为“陶瓷之路”,与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样,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往来和交流,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据传中国“china”一词便来源于景德镇在唐朝武德年间的称号“昌南”。秉承灿烂的千年历史,延续光辉的华夏文明,成为景德镇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建设的一贯出发点。建国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立足市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强城市建设,把城市规划工作列为重要内容,自1955年至1985年,曾经先后做出过11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包括历次修编和调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景德镇被国家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1957年6月上旬,市建设委员会编制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1956-1967年)》。方案确定景德镇市城市性质为“以瓷业生产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其发展规模为“1967年25万人以上”;“面积由原来城区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93.524平方公里(包括山地、河湖、道路)”。主要布局为老城区分为机关行政区、生活区和工业改造区三大片,老城区东面八公里为新工业区,沿南河北岸呈矩形,开辟宽30米的主轴路(今珠山路)、马鞍山路、东一路,形成东西向交通干道,以珠山大道、中山路和中华路为主干道将上述各区联为一体。但因部分经济指标过大,超出了地方政府能够承担的的经济负荷,规划目标未能完全实现。1957到1975年6月在前面方案的基础上,先后修订编制了8个城市规划方案,就地方铁路的走向,如何分散老城区工业和人口,建立卫星城镇等问题分别做出了规划。1962年形成的第九修改方案指出:工业发展应以瓷业为主,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陶瓷工业基地和赣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中心城市之一。十年动乱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完全中止,城市建设进入完全的混乱状态。1975年6月以后城市规划工作逐步恢复,当年10月结合皖赣铁路站场建设,编制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76-1985年)》,此后进行了修改。1979年5月,开始了《景德镇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1980年7月完成初稿,1982年10月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稿,1983年11月,经专家和技术人员讨论通过了技术鉴定。1984年5月23日,省人民政府正是批准了《景德镇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确定景德镇市的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名城、陶瓷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瓷都”,城市发展规模为“人口近期(1990年)达到32万,远期(2000年)控制在40万以内”。建成区面积“到1990年,为32平方公里,2000年为40平方公里”。城市布局为“旧市区、东市区、西市区三大片”。形成“分区条块组合”,城市建设发展的方针市“逐步改造老市区,配套完善东市区,重点建设西市区”。为了确保这个规划的实现,还加强了局部详细规划工作,进行了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资源的普查,并抓紧编审城镇规划,注意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力求建设符合地方特点,把文化名城、山水城市风格、陶瓷工业城市融为一体。《景德镇市1982—2000年总体规划》于198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通过后开始实施,并于1995年、1999年两次进行了修改。1999年修订的《景德镇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景德镇的城市性质为:中外著名瓷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赣浙皖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共景德镇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今后15年,景德镇旅游业要形成综合配套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21世纪的外向型经济又一新兴支柱产业,使景德镇旅游业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的席位,初步建立成以陶瓷为特色的中国重点优秀国际旅游城.2001年6月通过的《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城市战略定位为:重振瓷都雄风,把景德镇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的“经济重镇”挖掘文化底蕴,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面对中国入世后各种发展机遇与挑战,特别是新一届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审以及迎接千年置镇的到来,原有的城市格局已不能满足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落后的城市面貌与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较大的反差。进行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成为景德镇迫在眉睫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景德镇市提出的“重振瓷都雄风,建设经济实力较强的经济重镇,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的总体构想,结合景德镇市“十五”计划发展纲要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受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特制订本次《景德镇市2002—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以便于对下一步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原则上的指导与控制。二、城市性质与定位1、城市发展的六大优势(1)博大精深的历史资源:景德镇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市的世界知名度极高,可与北京、西安齐名。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置镇1000年的辉煌成就,在国内屈指可数,在历史上的优势地位显而易见。景德镇瓷器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千年不断的御窑烟火、灿烂的陶瓷文化、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古今杰出的陶瓷名家、精美的陶瓷艺术、独特的陶瓷习俗、驰名世界的陶瓷产品,构成了景德镇市独一无二的历史资源。千年窑火,绵绵不熄,孕育了当今的景德镇人民,厚集薄发的文化底蕴,古色幽香的生活品质,成为景德镇市迈向新千年的夺耀眼夺目的光环。引以为豪的“昌南”文明在繁荣的现代生活氛围中得以发扬光大。陶瓷文化是景德镇的灵魂,它对于景德镇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涵义。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在考察景德镇的时候,强调“要发展景德镇经济,首先必须重振“瓷都”雄风,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经济重镇”。传统的陶瓷是景德镇的传统工业,瓷都是景德镇最响亮的品牌。这块牌子不能丢,要举得更高。”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是景德镇营造独特的文化资本之根本所在。正视历史所遗留的一切,并且旗帜鲜明的走文化复兴和陶瓷振兴之路。重塑历史名城的形象,延续千年窑火的文明,提升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首位度影响,是对景德镇这样的城市进行定位的首要因素,也是进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申报的必要保障。(2)无与伦比的旅游区位从宏观背景分析,景德镇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中下游经济区结合部的中心地带,在500公里以内,拥有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福州、南昌、杭州、合肥4个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便捷的高速公路框架为景德镇勾画了一个极佳的4小时半径经济圈。8小时以内是推动人流、物流繁荣的最佳时空距离。在4小时经济发展半径内,景德镇和江西省将有条件更便捷地接受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东南的经济辐射,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从发展物流贸易的角度来看,景德镇极具发展潜力。从中观背景分析,在以景德镇为圆心的200公里的范围内,拥有“三湖”(鄱阳湖、千岛湖、太平湖)、“六山”(黄山、九华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的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再加上南昌、景德镇、歙县、衢州四个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空间资源。从微观背景分析,景德镇的生态环境良好,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在旅游资源方面有着瑶里、金竹山寨、玉田湖、翠平湖、洪岩等以田园风光、乡土特色而著称的著名风景区;在古建筑方面,拥有以宋代红塔、清代县衙、古戏台为代表的历史文物遗迹;而艺术成就最高,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旅游号召力的则是它在中国制瓷历史上为人类留下的杰出瑰宝:著名的世界制瓷黏土(高岭土)的发源地——高岭古瓷土窑遗址,自五代至明代的陶瓷古窑遗址——湖田古瓷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明清两代的皇家制瓷基地——御窑厂遗址以及代表景德镇制瓷辉煌历史的标志性建筑——龙珠阁。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区位以及旅游资源条件来说,走外向型发展模式,将使景德镇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3)丰富宝贵的自然资源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景德镇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煤、钨、砂金、铜、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别是瓷石、高岭土蕴藏量更为丰富,目前探明的储量,仍可开采300多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9%,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距市区50公里处仍保留原始森林,栖息着熊、虎、猴类等多种动物,并生长有红豆杉等珍稀树木。浮梁县瑶里镇的汪湖、白塔寺、梅岭,鹅湖镇的高岭土、东埠村等都是终年云雾缭绕、山清水秀。历史上景德镇特产素有"一瓷二茶"之称,茶叶是景德镇名产之一。早在唐代,景德镇就是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诗人白居易著名诗篇《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当时,景德镇茶叶税收占全国茶叶税收的八分之三。"浮红"茶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近年培育和研制的名优茶"得雨活茶"、"瑶里崖玉"、"浮瑶仙芝"绿茶畅销市场。"得雨活茶"已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国宴茶。如此宝贵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为景德镇未来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原动力和后备能源。因地制宜,结合旅游的开发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景德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必然趋势。(4)日趋完善的经济体系:景德镇是江西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经济综合实力位于江西省第三,排在南昌和九江之后,是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地。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结构比较来看,景德镇的轻、重工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9.62:50.38变为2001年26.75:73.25,这个比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在整个中国工业化进程当中,原有的以陶瓷产业为主的轻工业体系逐步进行分化,以更为全面的工业结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以昌河汽车、昌河飞机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和以焦化煤气厂为主的化学加工产业占据了工业体系中70%的比重,重型加工企业对解决就业问题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现,但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陶瓷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行业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1年景德镇陶瓷产业占全市GDP的比例只有5.8%,在整个宏观经济中处于劣势,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整体经济逐步进入工业化的后期,在景德镇的经济结构中,以陶瓷产业和生活消费品制造为先导的轻工制造业将在经济体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同一过程中,从宏观的产业构成来看,景德镇的三种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28.58:54.58:16.84变为2001年的10:53:37,与全国2001年的平均水平15:51:34相比,在结构上具备一定的优势,而且远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2005年江西省的三次产业目标是20:40:40)。景德镇全市土地总面积为5256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476095.38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0.58%,而总人口只有145.61万人,人口密度为277人/平方公里,位于全国中下游。景德镇农业用地比较多,但是农业所占的经济比重却并不高,这说明景德镇的第一产业的发展还是具备很大潜力的。与全国相比,这种比例结构是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趋势的。景德镇的工业比重一直比较高,这和它的历史渊源以及城市定性是息息相关。历史上景德镇就是一个以陶瓷制造业为主要功能的集镇,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景德镇的产业支柱从未脱离这一条主线,陶瓷产业造就了大批的产业工人和相关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成为吸引农业剩余人口的原动力。改革开发后,陶瓷产业经济形式不容乐观,但是已经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在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方面已经具备转化成为第三产业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景德镇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的过程中,将拥有先发优势,避免了从一产业农村人口中吸入大量人口参与城市第三产业的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适应调整阶段,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就业缺口则可由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替补,因此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化相对要容易得多。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走第三产业发展的道路,更能突现景德镇的特色。首先从产业构成上来说,第三产业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在于最能代表第三产业标准的物流交通和旅游事业这两个经济增长点在景德镇市的产业构成中比重太低,尤其是2001年旅游产业的总收入只占全市GDP的4.8%,比全省的平均水平7.41%要低2.61的百分点。从这一点看来政府把近期重点放在工业产值的增长上也是一种在目前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的一种过渡措施,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以物流和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将在未来景德镇的长期发展中大放异彩,未来20年景德镇市的总体城市结构以及功能布局将从各方面为第三产业的崛起做好铺垫工作。依据景德镇市的产业比较优势,把握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从城市定性的角度,对于景德镇的产业定位应该是以陶瓷业、制造业、旅游业、绿色农业产业为四大支柱。(5)正在形成的交通优势在江西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地图上,一个“天”字型的交通网已经基本成型。已完工的九江至景德镇市的九景高速公路是“天”字的第一横;“天”字的第二横横穿江西,是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的沪瑞国道江西段的梨温高速路,这条高速公路将打通江西至上海、浙江的高速通道;贯穿江西南北的赣粤高速公路是“天”字的一撇;京福国道江西段的温家圳至沙塘隘高速公路则是“天”字的一捺,江西通往福建的高速通道“天”字型高速公路框架为江西经济发展勾画了一个极佳的4小时半径,景德镇市东达上海、杭州、福州,南达广州,西达武汉、长沙,北达合肥十分便捷。4小时以内是推动人流、物流繁荣的最佳时空距离。在4小时经济发展半径内,景德镇市和江西省将有条件更便捷地接受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东南的经济辐射,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因此,发展物流交通和贸易在景德镇的城市定性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6)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景德镇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地,是江西昌九景“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江西省政府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重点发展这个“金三角”区域将成为未来推动整个江西省经济高效、快速、有序向前发展的必要途径,江西省十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城镇化发展有大的突破进一步强化南昌市在全省城镇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力争使九江、赣州、景德镇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增强以南昌市为中心,包括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市的赣东北经济区的实力。”从政策层面来说,江西省乃至全国都会给景德镇的崛起提供便利条件。九景衢铁路、景婺黄和景常高速公路的相继上马也充分表明国家和省政府对景德镇发展给予的足够重视。景德镇应当借此东风,重新确立城市形象与定位,重振瓷都,一展宏图。2、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1)城市面貌较为落后,城市发展步伐不快作为响誉世界的“瓷都”,景德镇城区从上个世纪20年的20万人,发展到本世纪的4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只扩大了10平方公里,与其它同类城市相比,其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在城市内部也出现了城市整体形象品位不高,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交通设施不足,道路拥挤,核心区密度过大,建筑风貌落后,历史文化嗜待保护,环境质量不高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问题。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必然要加大力度提升城市形象,从城市性质定位的角度改善现状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2)经济结构内部的矛盾单从经济外部结构体系来看,景德镇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从消费指数看,2001年景德镇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34.8元,比江西省平均水平5506元略低,比全国平均水平6860元要低四分之一。这表明景德镇在产业方面的结构优势并没有发挥效用。经济结构的相对合理和经济指标的偏低性说明景德镇目前的困境不在于外部结构的调整,而在于各个经济结构内部的优化组合。景德镇市的产业结构内部存在偏公、偏低、偏传统、偏小、偏散、偏弱的问题。在工业总产值当中,国有企业经济比重仍然很大,而非国有企业发展比较缓慢。此外,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差距也很大。2001年,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为392838万元,占26.75%;重工业为1075717万元,占73.25%。从1996年至2001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轻工业是3.6%,重工业是13.6%,轻工业比重工业低1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景德镇市轻工业增长速度缓慢并且后劲不足。短期内景德镇可继续贯彻实施发展工业经济尤其是支持机械制造加工类的重工业经济实体,这将在一定的期限内实现经济总量的攀升和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全市就业情形也将在一定限度内得以缓和,人民生活水平将随之逐步跟上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轻工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远期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从城市发展的经济阻力因素分析,景德镇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是:横向的产业间、行业间调整比例结构已没有多大空间,重点是产业结构内部的优化和升级。在总体规划的产业定性方面应当以轻重工业并重发展为基础。3、景德镇在历史上的城市经济职能的演变景德镇市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陶深厚。陶瓷业的发展贯穿其镇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1)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景德镇市是一个以陶瓷为资源的资源型移民城市。由于景德镇陶瓷业的兴盛,带动了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人口向景德镇市的集聚。史书记载景德镇市“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也就是说早在古代景德镇市的人口就是以外来移民为主,随着陶瓷业的不断发展,分工越来越细,陶瓷业的专业技术越来越专门化,进一步增大了景德镇市地区的劳动力在数量和品种上的供不应求。同时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人口迁徙的阻力减小,速度越来越快,流入景德镇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同时,随着陶瓷市场的不断完善,来往的商贾也越来越多,景德镇市的人口数量就随着陶瓷业的兴旺而增长,成为当时的“四大名镇”之一。(2)解放后,景德镇市成为一个以陶瓷业为主的单一型轻工业城市,主要贸易也以经营陶瓷为主。由于数千年一成不变的传统陶瓷业主宰景德镇市的工业发展,从业人口已经接近饱和,而同时景德镇陶瓷企业过于分散,使其在生态环境、耕地资源和经济效益上付出巨大代价。据有关研究表明:由于乡镇企业过于分散,用地规模增加了1/3,能源利用率降低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20%-30%,行政管理费用增加80%,人力资源增加1-2%,最终表现为资金利润率比相对集中降低20%左右,并对农业规模经济和集镇建设造成空间上的困难。非农业产业不同于农业的根本性特点是:农业可以分散,非农产业、特别是现代非农产业必须要集中,空间上的集中会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而非农产业和人口向一定的空间范围的集中就形成了城镇化。然而,城镇化水平达到了一定规模的景德镇市却在陶瓷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中远没有达到与之相匹配的规模经济集聚效应。陶瓷产业的小而散的分布状况,形成了一种自给不经济的落后状态,陶瓷产业的单一性以及缺乏发展生产过程中及产前、产后的社会分工,使得生产流程中一些工序和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分化脱离,最终直接导致城市相关产业链的脱钩,社会化服务体系也跟不上产业的需求,于是在陶瓷产业的市场中,景德镇日渐势衰。城市失去积聚作用,城市规模扩张也就此停滞不前。(3)改革开放后,随着相关制造业的兴起,部分农民投入工业生产活动中,城市规模开始稳步增长,而同时私营的陶瓷业发展很快。近20年来,整个景德镇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发生了变化,引入了汽车、家电、化纤、飞机等新的工业行业,重工业有很大的发展,轻工业逐渐衰退,陶瓷业的地位相对下降。国有陶瓷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恶化,相反私陶作坊的出现愈演愈烈。到2001年,景德镇市已经成为江西省的重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景德镇市的人口结构和数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从1990年到2001年这十年间,城镇人口增长了23.82万人(1990年为44.83万,2001年为68.65万),增幅大于50%。②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增加。③从事传统行业(以陶瓷业为主)的人口逐步减少,从事非传统行业的人口不断增加。④人口的流动性加大。一方面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则是产业结构变化后,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带动人口的流入和流出。由于比较利益的差别,农民弃农从工。(4)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瓷立市,走复合型发展之路,建立经济强市的地位。从现状的产业结构来看,重工业的发展远超过轻工业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以瓷立市是景德镇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瓷都品牌。传统的陶瓷生产工业已经不具备优势,过度的加大投入力度,只会使城市的发展陷入又一个困境。一切以经济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同时又不能丢失城市的传统特色,这才是我们对于景德镇城市定位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要继续发挥制造业的优势,陶瓷生产方面应该以工艺瓷制造为主,这才是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强势所在。对于陶瓷的品牌使用,应该转向陶瓷文化旅游的重点上来。对于产业的确立,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产业体系,走复合型的产业结构重组之路,是确立经济强市的必要保障,也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利益的。3、城市性质与定位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本着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方针,将景德镇市城市性质定位于:世界著名瓷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旅游城市;赣浙皖区域中心;江西省经济重镇。今后的规划重点应抓住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利用有利的旅游区位优势,加强与江西省和东部地区的联系,借助东部地区强劲的经济势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对外开放的旅游功能,增强交通通讯的枢纽功能,扩大商贸金融的配套功能。三、城市发展目标1、城市总体发展目标规划期内,把景德镇建成一个经济上有实力、文化上有底蕴、生态上有特色、生活上有品位的世界著名瓷都。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工作:(1)挖掘陶瓷文化底蕴,使瓷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性历史文化名城,并积极争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城市;(2)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把瓷都建成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3)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富有活力、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复合型工业城市;(4)增强城市竞争力,使之成为功能完备、服务齐全、交通发达、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2.经济发展目标(1)景德镇的经济发展,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推向新水平。力争在2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现状7125元提高到14250元,三次产业比为5:40:55,财政收入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均以现有可比价格进行计算)(2)利用瓷都的工业基础和自然资源优势,按照自愿互利、平等协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针,促进和加强与南昌、九江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为景昌九的金三角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适应国际经济运行的能力,为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运转灵活的市场体系提供发展空间。(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结构和布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使农村经济走上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道路,在服务瓷都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景德镇虽然是个工业城市,但是农业用地占据了整个市域面积的90.58%,而其中林地和水面就分别据了68.72%和3.09%,耕地只占16.99%,单一的耕种业难以促进第一产业的全面增长,因此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生态旅游开发来进行。(5)工业要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进行调整,广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要将传统的陶瓷生产企业向以陶瓷为依托的陶瓷文化旅游产业转变,加快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改造,形成适合瓷都特点的工业结构。重点发展陶瓷、汽车工业,积极发展机械、轻工、食品、印刷等行业,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积极治理污染,在控制总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求发展。(6)以瓷立镇、以瓷兴市,坚定不移的走陶瓷振兴之路。这条振兴之路不仅仅只是从经济结构上给予调整和支持,也不是就产业谈产业,而是要树立大陶瓷观念,整合陶瓷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把陶瓷产业、文化、旅游、人文生态景观高度整合。积淀了几千年的陶瓷文化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和遗产,极具开发价值。(7)集中力量发挥传统优势产业,办好景德镇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服务瓷都、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将景德镇建设成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适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服务设施,逐步形成发达的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技术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市场和劳务市场。(8)逐步改变传统老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的状况。20年内在防止污染转移和产生新污染的条件下,基本完成市区内污染扰民工厂和车间的改造和迁移。进一步调整改造老城区,腾出部分用地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远郊工业,建立县(区)的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建制乡镇的乡镇工业小区。3.社会发展目标(1)进一步发挥瓷都的文化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挖掘瓷都历史的研究、旅游开发和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积极发展科普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使景德镇市的社会发展上升一个新的台阶,逐步与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千年瓷都的风貌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相一致。(2)充分把握好2004年景德镇置镇千年庆典的机遇,扩大国际文化交流,举办具有世界级水准的陶瓷文化交流大会和陶瓷艺术博览会,将历史悠久的中国瓷文化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并以此为契机,将景德镇全面推向世界。(3)切实加强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人才。积极鼓励社会办学,充分发挥瓷都作为全国瓷文化与瓷工业技术研究的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快地方高等院校调整与建设的步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培养、输送高级人才。积极鼓励高校产业化,建议将景德镇市陶瓷学院、省陶瓷学校、省部属陶瓷研究院进行合并,提高办学实力,扩大招生规模,形成一个集“教育、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大学城,力争2020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2%左右提高到5%以上。健全幼儿教育体系,在全面实施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4)进一步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在西市区重要地段,逐步建设市级大型文化设施,建议在西市区中部(西中区),和陶瓷博物馆相呼应,修建一座大型的千年宫,为开展国际、国内各类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场所,增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在区、县和街道、镇(乡),要普及和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以及各种游乐设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5)继续完善大中型体育设施网络,在西市区北部(洪源至罗家一带)修建一个大型体育中心,为将来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做好准备,并在市郊、郊县新建一批中小型体育场、馆,努力发展基层体育场所,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6)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继续建设各级医疗设施,完善市、区(县)、街道和镇(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发展休养、疗养事业。2020年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超过5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超过4张;(7)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力度,积极鼓励下岗职工从事经营活动。加大对城市弱势人群的关怀与扶持,对贫困人口实行各项优惠政策。改革社会养老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和住宅的建设,要充分重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到2020年恩格尔系数(即人民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到30%,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4.城市建设目标(1)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争取在2010年实现大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有必要在一定限度内采取行政变更,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到2020年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势力的大城市。(2)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按照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来制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措施,并积极做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3)合理布局各类功能用地,协调好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关系,保障城市高效、协调发展。(4)建成现代化城市物流交通体系,增强城市作为旅游区域中心的辐射作用。(5)利用景德镇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生态的景观特色,强力打造特色旅游新都市。(6)建设层次多样、网点均衡的现代化商业、文化、游憩设施体系。各个城市结构分区和功能组团内部都要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服务设施用地。各类大型服务设施的建设要上档次、具备国际标准。(7)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实现2020年城市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达到27M2/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达到102M2/人。(8)加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9)完善城市绿化的分布,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构筑合理的生态框架,逐步把景德镇市建设成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四、本次总体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1、指导原则(1)进一步突出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打造千年名镇的新形象,并按照世界文化名城的高标准来进行城市规划的编制。(2)加强环境保护,挖掘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要素,塑造优美的生态化国际旅游城市,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3)结合规划管理要求,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体现弹性规划原则。(4)合理确定布局结构,科学安排近期、远期建设顺序,体现有序开发原则。(5)有效改造旧城,有机结合历史保护,有序搬迁现状居民点,改善居住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6)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体现城市高效服务原则。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4)《景德镇2000——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其它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建设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6)实测1:500、1:10000、1:50000地形图;(7)江西省十五计划、景德镇市十五计划、浮梁县十五发展计划;(8)景德镇历年的规划资料;(9)相关部门的规划设想;五、本次总体规划的范围及期限景德镇市域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全市土地当中农用地4760.953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5256.2255平方公里)的90.58%;建设用地290.2586平方公里,仅占5.52%;未利用地205.0131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率为96.1%.本次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范围、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三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即景德镇市行政区域,包括一个城区(珠山区)、一个郊区(昌江区)、一个郊市(乐平市)、一个郊县(浮梁县),总面积5256.225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控制范围包括现有城区、周边的吕蒙乡、竟成镇、鱼山镇、洪源镇、罗家桥、浮梁镇、三龙乡、浮梁旧城8个重点地区及其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总计约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包括珠山区以及竟成镇、吕蒙乡、洪源镇、罗家桥部分地区在内的城市未来发展空间,面积为176平方公里(具体规划范围见用地规划图),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98平方公里。规划期限分为三个层次近期:2002——2005年中期;2005——2010年远期:2010——2020年六、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1、加强道路网络系统的改造,一个是城市东西向过江交通的联系,重点在于论证是否开辟建设大道及世纪大道两条过江线路的必要性;另一个是城市过境交通问题,在远期规划中明确将过境交通在城区外环中解决,逐步禁止过境车辆穿越城区内部;再一个是城市内部支路系统的构建问题,现有的城市内部支路不成系统,断头路充斥其中,打通断头路,构建各个组团内部的支路网络成为消解城市内部紊乱的人车混行的交通流的关键所在,另外适当拓宽并延伸一些重要路段,也是实现合理分布交通网络的一个重要措施。2、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创建千年瓷都的独特风貌。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昌,充分利用“千年瓷都”的品牌效应,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正式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向,上报国务院,2005年到2005年按照相关标准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几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以及重点历史保护街区的具体实施,2005年借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之际,以茶和瓷的赞助商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借此东风,积极作好相关宣传工作,用两年时间准备好有关材料,2010年向联合国提升正式申请,等到申报成功之后,将所得资金用于保护和建设,在2020年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全世界各国人民来景德镇参观。3、完善市域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凋发展。景德镇市域范围为市区的一百三十多倍,以景德镇市城市现有的经济实力及社会影响力,难以胜任辐射全市范围,拉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重任,因此大力推进卫星城镇以及重点城镇建设,组建布局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成为总体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调整城市发展规模,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协调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景德镇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在于中区,而中区目前在近10平方公里的用地上,生活着20万多人,人均用地不足50平方米,远远低于一般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标准,按照将来发展成近百万人口的目标,寻求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是首当其冲的。5、景德镇作为一个只有4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要想建设成为一个近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必须从宏观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更为完整全面的分析、研究,20年要实现人口翻一番,现有产业的整改扩大和新兴产业的介入是基本保证,人口规模的预测离不开经济体系的支撑。6、优化城市布局,建立完善的城市功能分区。景德镇目前的老城区里(中区),集行政办公、商贸服务、教学科研、工业建设及居住于一体,功能比较杂乱,合理分解老城区的一些用地功能成为总体布局的重中之重。将市政府搬迁到新区是一种途径,另外还要将一些工厂及企业向东西两个方向做迁移,明确今后各个城区的功能,对合理的分配资源及有效的利用城市设施是必要的保障。7、改善城市坏境,建设完整的城乡绿化系统。景德镇地处优越的生态大环境中,整个市域的绿化覆盖率为61%,而城市内部的人居环境却极端恶劣,集中绿地和居住区内部的绿化都很少,整个市区的绿化覆盖率不到20%七、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原则(1)利用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良好的天然植被条件以及独特的山水风光建构市域乃至整个大区域的集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为两位一体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体系。(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要合理分布市域人口和生产力,依据不同城镇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市域土地进行综合控制与引导,完善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3)适度扩张中心城区用地范围,中心城区的规模扩大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对周边建设条件成熟或者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尤其是重点乡镇)的兼并,因此必须从城镇体系上加以调整,合理布局城乡结构,注重基本农田等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使城市生态达到良性循环;(4)加大蔬菜基地的建设,保证主城与郊区的良好的经济沟通,促进市域农业的发展;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景德镇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按照现有行政体系划分四个层次,分别为市区(即珠山区,用地总面积为40平方公里,人口31万)、市郊区(即昌江区,用地面积为450平方公里,总人口14万)、乐平市(用地面积为1974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和浮梁县(用地面积为2940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按照国家城镇体系划分标准,可以从主城、建制镇、一般乡村三个规划层次上进行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划分。(1)主城,又称中心城区,是城市的主体,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各项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方,按“分散集团式”的原则布局。规划景德镇的主城范围到2020年为98平方公里,近20年是景德镇主城区规模扩张速度最快的时间段。到本世纪中叶,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和人口逐步向远郊区疏散,主城人口将逐步减少,城市绿化用地将大量增加,城市环境质量将显著提高。(2)建制镇是所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景德镇市现已设有建制镇25个:鱼山镇、竟成镇、礼林镇、后港镇、塔前镇、双田镇、高家镇、洺口镇、浯口镇、洪岩镇、乐港镇、涌山镇、镇桥镇、临港镇、众埠镇、接渡镇、乐河镇、鹅湖镇、蛟潭镇、经公桥镇、洪源镇、湘湖镇、瑶里镇、寿安镇、浮梁镇(即浮梁县城);按照国家“十六大”的思路,未来一段时间是我国小城镇极度发展的黄金时期,城镇化水平将急剧提高。因此规划2020年景德镇的建制镇增加到38个:原则上把丽阳乡、鸬鹚乡、共库垦殖场、十里岗乡、金竹山、王港乡、庄湾乡、江村乡、西湖乡、黄潭乡、峙滩乡、兴田乡、三龙乡、勒功乡、大岭垦殖场、荷塘垦殖场16个乡、农场增设为建制镇,去掉竟成镇、洪源镇、浮梁镇三个建制镇改为城市建成区后,总共为38个建制镇。不排除在今后的行政改制过程中部分乡镇的合并,按此规划设想,一般建制镇的市区人口原则上规定在6000到8000左右。根据各建制镇的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水源和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对于周围乡、镇的辐射作用,选择11个左右建制镇确定为重点镇:经公桥镇、蛟潭镇、鲇鱼山镇、后港镇、塔前镇、镇桥镇、瑶里镇、鹅湖镇、湘湖镇、寿安镇、洪岩镇,重点镇的市区人口大致为8000到12000人之间(以上人口的预测均是平均水平,且只以居住人口为计算标准,不以非农和农业人口的计算为口径,个别城镇的人口规模可有较大的调整)。(3)建制镇以下的乡、村为农村地区,是未来城镇化过程中的城镇人口转化的主要来源,是城市以及各个城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各县(区)要在城市总布局的指导下,按照立足全市、充分发挥本县(区)优势的原则,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县(区)域规划,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尤其是作好第一产业的优化工作,为城市人口提供基本粮食和蔬菜保障,在形态布局上要充分利用城市和城镇的便利条件。3、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根据以上城镇体系划分标准,结合景德镇的实际地形地貌,景德镇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按照四级规划布局:以主城为核心,郊区为依托,重点城镇为动力,一般乡镇为基础的结构多元、间隔分布的网络型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在空间形态上景德镇城区犹如一个大功率的发动机,乐平和浮梁将成为南北两侧的双翼,形成一核两翼、比翼双飞之势。(1)第一级:主城(即中心城区),主城将向向西北和西南两个方向深入,由现有的东区、中区、西区进行扩展,加上西南区(即吕蒙乡)和西北区(原洪源镇和罗家桥乡即罗家垦殖场的一部分)而构成,并以浮梁县城作为卫星城镇,形成一个以昌江水系为南北轴,昌南大道为东西轴的手指型城市极核。(2)第二级:城市郊区,随着景德镇城市规模的扩大,原有行政编制的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和市域整体的发展需要,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中应该适当突破行政范围的约束,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尤其是在浮梁县城作为卫星城镇纳入中心城区的规划范围之后,城市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郊区范围也要适当扩张,郊区规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近郊范围,范围确定的依据是在中心城区外围一带,综合考虑地形特征、交通便利条件以及经济因素等,确定的范围面积约580平方公里,边界线是由三龙乡、湘湖镇、寿安镇、荷塘乡、鲇鱼山镇、丽阳乡六个乡镇政府所在所连成的一个环,加上环内的洪源镇和罗家桥乡以及浮梁县城,在空间形态上形成一个以中心城区为核心,9个乡镇作为卫星城镇的近郊都市带。第二个层次是远郊范围,范围的确定依据现有的行政编制,除了以上9个乡镇所管辖的所有面积之外,再加上寿安镇,整个远郊范围用地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3)第三级:重点城镇,重点城镇的建设分为两个集团,第一个集团包括瑶里镇、鹅湖镇、湘湖镇、洪岩镇、高家镇在内形成一个以旅游开发为主要动力的S型旅游体系;第二个集团包括经公桥镇、蛟潭镇、塔前镇、后港镇、乐港镇、镇桥镇在内形成一个沿206国道发展的带型经济体系;两条城镇带呈东西并行发展的态势将景德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4)第四级:一般乡镇(城镇),一般城镇的建设分为两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围绕乐平市区的双田镇、临港镇、浯口镇、洺口镇、鸬鹚乡、礼林镇、涌山镇、鸬鹚乡、众埠镇、接渡镇、乐河镇、十里岗乡,其主要作用在于分担乐平市经济发展的重任,以工业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第二个圈层是围绕浮梁镇的金竹山、王港乡、庄湾乡、江村乡、西湖乡、黄潭乡、峙滩乡、兴田乡、勒功乡,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开发浮梁县的旅游产业提供配套支持,以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如种植商品茶)为主。两个圈层整体上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结构,使得景德镇市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处于一个协调一致、相补相成的城市链上。(以上所有乡镇的名称暂时沿用现行命名,不排除在行政变更过程中命名变化)八、城市规模1、城市规模及用地现状景德镇市2001年全市人口为145.61万人(最新数据为149.34万人),土地总面积5256.225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7人。其中农业人口93.34万人,非农业人口52.27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5.90%。景德镇市目前市区建成面积为40.2平方公里,2001年末市区(包括珠山区、昌江区)非农人口33万,居住人口41.1万(其中常住人口38万,暂住人口3万),流动人口3万左右,人口机械增长仅为6500人,增长率为16‰。2、城市规模扩张的动力机制分析(1)景德镇市的城市首位度高是吸引外来人口的首要保障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第一大城镇的人口规模与第二大城镇人口规模之比。城市首位度高,表明该地区的发展城市融合性差,城乡二元特点突出,整体发展水平低。而在江西东北部地区,除景德镇市外,几乎没有一个较具发展规模的城镇,景德镇市的城市首位度超过了10。在江西省各地区中景德镇市的城市产值较高2000年景德镇市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5.2653亿元,其中市区产值达48.164亿元,比重为50%;江西省2000年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868.0634亿,其中市区产值为758.1592亿元,市区产值比重仅为40%,比景德镇的相应比重低10%。从这一结果来看,景德镇市区在景德镇市域范围内的首位度也是很高的。因此景德镇未来的规模扩大是必然趋势。(2)缩小城乡差别,协调城市整体发展是景德镇规模扩大的最终目的对于景德镇而言,以区区40.2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来承担5256.2255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城市经济将不堪重负,整体水平难以迅速提升,因此就目前现状来说,景德镇市区的面积和人口规模太小,难以胜任承担起推动整个景德镇稳步向前发展的重任。从目前阶段来说,城乡差别还很大,2001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428元,不及城市人口的一半。农村大量的富余人口都外出打工,据统计,江西省外出打工人数在中部地区仅次于河南省,景德镇每年外出打工人口也不少。因此扩大城市规模,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入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推动城镇化的一个措施,使整个景德镇市域范围平衡发展。(3)城市规模扩大符合中国现有国情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仅为36%,远低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尤其是我国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更加滞后。专家预测,以我国城市目前的发展趋势,每20年中等城市的规模就会扩大一倍。以景德镇现有的影响力和地位,只有40多万人口的城市规模,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应当把城市规模的扩大当作一项重要任务。3、城市规模扩张的阻力因素分析(1)城市可建设用地不多,土地承载能力有限目前城市建成区呈东西带状发展趋势,市区所处的范围在地形上,属于河谷丘陵地带,南北方向均为山地丘陵,尤其是南部为高山所挡,发展方向受阻,主要城市发展方向为东西向,市区周边可建设用地有限。因此在选择城市可建设用地上存在诸多障碍。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突破城市原有行政编制,浮梁地区与景德镇市区的联系极为密切,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把浮梁县靠近景德镇市区的可利用土地纳入城市中心城区的规划体系之中。(2)景德镇市缺乏人口总量支撑,扩大都市规模空间有限首先,景德镇市现有人口规模有限。从行政区划上来讲,景德镇市下辖一市、一县、两区,直辖县市少,总人口有限,虽然面积大,但是大都是山区,人口稀少,人口聚集的大镇和卫星城镇很少,近些年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率降低。所以景德镇市应该是地广人稀的城市,在现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人口数量很难增长。其次,景德镇市现有的工业规模有限,不能对人口的增长起到较大的集聚作用。传统的陶瓷业在景德镇市已经趋近饱和,且处在下滑的趋势,无法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而其他新兴发展的重工业,因为发展时间短,规模有限,同时由于工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尚未完成,其辐射力和对人口的凝聚力都十分有限。因为这些原因,景德镇市的城镇化水平在短期内也无法得到大的提高。这种背景决定了我们在规划景德镇市市区人口规模应采取慎重科学的态度,采取复合型措施扩大城市规模。4、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景德镇市人口的规划不能就人口谈人口,必须在规划中考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到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科技、教育、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把人口问题解决好,要统筹兼顾,综合发展,增强人口忧患意识和人均观念。同时必须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地贯彻各项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口素质。(一)、景德镇市人口现状景德镇市2001年全市人口为145.61万人(最新数据为149.34万人),土地总面积5256.225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7人。其中农业人口93.34万人,非农业人口52.27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5.90%。景德镇市目前市区建成面积为40.2平方公里,2001年末市区(包括珠山区、昌江区)非农人口33万,居住人口41.1万(其中常住人口38万,暂住人口3万),流动人口3万左右,人口机械增长仅为6500人,增长率为16‰。加上浮梁县城的2万城区人口,规划建成区内的人口为43万,。历年市域人口、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的变化情况如附表1。附表1近十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年份总户数(万户)总人口男女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199234.02133.8669.9163.9544.9088.96199334.49135.7870.9464.8445.8689.92199435.31136.5971.2265.3746.4390.16199536.39137.6471.8465.8047.6589.99199636.84139.3872.7666.6148.3791.01199737.56140.4973.4167.0849.0591.44199839.22142.3074.3667.9449.9192.39199940.31142.2374.3767.9450.4391.80200041.36143.7875.1968.5951.0392.75200142.69145.6176.1369.4852.2793.34附表2近十年人口变动情况年份年平均人(万人)出生人口(人)死亡人口(人)迁入人口(人)迁出人口(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迁移率(‰)1992133.37146406613206141951710.984.966.020.821993134.82157596287242842168011.694.667.031.931994136.19157216634253752382111.544.876.671.141995137.12151846886282012335211.095.036.063.501996138.5113734608322940211539.894.405.491.301997139.94151805687214051983610.854.066.781.121998141.40151745669220951843010.734.016.722.591999142.27152815423207312025210.743.816.930.342000143.013962010787293183114127.707.5420.16-1.282001144.70178156030292812415212.304.158.153.52(二)、景德镇市现状人口统计数据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历年景德镇市域人口、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市区人口的变化情况分别如图1至图5所示:经调查统计,景德镇市1991到2001年的人口平均综合增长率为15。5‰,其中自然增长率为14.00‰,机械增长率为1.498‰,其中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到2000年,机械增长率呈负增长。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口增长缓慢,城市化水平较低。景德镇市的城市化水平在1991年到2001年发展速度很慢,从1991年的33%到2001年的35%,10年中城市化水平出现过倒退的现象,这反映了景德镇市最近10年经济发展水平缓慢,城市规模没有的到应有的扩大和改造,与我国最近10年城市化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差距,值得思考。(2)市域总人口持续增长,从增长途径来看,主要是依靠人口自然增长,1992年---2001年全市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4.00‰,机械增长率为1.498‰.,特别是在1999年和2000年,机械负增长率较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景德镇市现有人口规模有限。从行政区划上来讲,景德镇市下辖一市、一县、两区,直辖县市少,总人口有限,虽然面积大,但是大都是山区,人口稀少,人口聚集的大镇和卫星城镇很少,近些年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率降低。所以景德镇市应该是地广人稀的城市,在现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人口数量很难增长。其次,景德镇市现有的工业规模有限,不能对人口的增长起到较大的集聚作用。传统的陶瓷业在景德镇市已经趋近饱和,且处在下滑的趋势,无法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而其他新兴发展的重工业,因为发展时间短,规模有限,同时由于工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尚未完成,其辐射力和对人口的凝聚力都十分有限。因为这些原因,景德镇市的城镇化水平在短期内也无法得到大的提高。这种背景决定了我们规划景德镇市市区人口规模应采取慎重科学的态度,决定了景德镇市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复合型的。.(三)、人口预测方法与模型的选择从现状搜集到的人口统计资料来看,景德镇市的人口主要是以自然增长为主,1992-2001年全市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4.40‰,机械增长率为1.498‰,这对于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的景德镇市来说是符合实际的。通过SPSS曲线估计,我们发现其人口增长曲线接近于Linear线性模型和Growth生长模型(见图6、7曲线),可考虑用Linear线性模型和Growth生长模型作为人口预测模型;同时我们还考虑景德镇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这一特征,选用综合增长率法对人口进行预测,通过多种模型进行比较。在预测景德镇人口时,采用综合增长率法和城市化水平预测法分别对景德镇市域、城区人口进行预测。具体方法如下:(1)市域人口的预测A.综合增长率法Y=P(1+N)T其中P为基期年人口数,N为综合增长率,T为基期年到预测末年的年数,Y为预测末年人口数。以1992-2001年景德镇市人口综合增长率N为15.50‰,以市域2001年人口为基期年人口来预测得:景德镇市域2005年人口158.45万人2020年人口200.02万人考虑全国、全省以及江西省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和景德镇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如《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到的到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而现状景德镇市1992-2001年的人口平均综合增长率为9.50‰,其中自然增长率为8.01‰,2001年景德镇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5‰。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取9.5‰较为合适,远期则取10.5‰为控制目标。现状全市1990-1999年的平均机械增长率为1.498‰,,考虑到景德镇近几年的大发展,规划近期机械增长率取2.5‰,远期取4.5‰,因此,规划近期人口综合增长率为12‰,远期为15.5‰。以市域2000年人口为基期年人口,按此水平预测得规划期内的人口数:景德镇市市域2005年人口156.638万人2020年人口200.02万人B.一元线性回归通过曲线估计,我们发现1992-2001年市域人口与时间有较好线性关系,可建立线性模型来预测,并经过模型检验得出:回归模型:Y=1171721+29588T其中T为基期年到预测末年的年数,以1992年市域人口为基期年人口,Y为预测末年的人口数。模型R2=0.98,R=0.989,F统计量=433.40,0.989>R(n-2,0.05)=0.602,433.40>F0.05(1,n-2)=5.12,其中n=11,故线性相关性检验与方差分析均符合要求,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显著,可应用此模型来预测人口。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得市域人口:2005年人口155.6365万人2020年人口200.0185万人C.GROWTH生长模型模型方程:Y=е(12.592956+0.012748*T)以1990-2000年人口来预测,其中T为基期年到预测末年的年数,以1990年市域人口为基期年人口(T=1时,Y为1990人口),Y为预测末年的人口数。模型R2=0.978,R=0.989,F统计量=401.73>F0.05(1,n-2)=5.12,其中n=11,0.989>R(n-2,0.05)=0.602。故线性相关性检验与方差分析均符合要求,模型拟合效果显著,可应用此模型来预测人口。预测得市域2005年人口155.63万人2020年人口200.12万人D.结论通过以上方法的预测,结合国家、江西省关于人口控制的政策,选取上述方法所得值的综合平均值作为规划期内市域人口控制的目标,即:2005年:约155.76万2020年:约200.02万人(2)景德镇市区人口的预测A.综合增长率法经统计,、1992-2001年的人口综合增长率10.31‰)可看出,。得景德镇市区的预测人口如下所示:2005年预测人口48.963万2020年预测人口79.685人B.城市化法考虑用规划期内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推算规划期内的市区的人口。2020年市区人口预测的具体方法如下:(a)确定2020年景德镇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景德镇市的城镇化水平为44%。(如表3),根据1991年到2001年的景德镇市城镇化,可以得到线型方程.Y=7/300T+32/75其中T为基期年到预测末年的年数,以2001年城镇化为基期年,分别求出2001年,2005年,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46%,54.6%,78.5%见下表(表3)2001200520102020人口规模(市域)149.34158.45175.3200.15市镇人口(镇上所有人口)68.6586.03100.8137.2城镇化水平46%54.6%66%78.5%(b)计算现状景德镇市区非农人口占全市非农人口的比例分别计算从92-99年各区非农人口占全市非农人口的比例,取平均值,得各区非农人口占全市非农人口的比例,见表4单位合计珠山区昌江区乐平市浮梁县总人口人145608428006813081476780410.88%非农人口人5226775039613577027964410.88%农业人口人9334074248041863131410.88%比率人53.50%9.64%25.97%10.88%其中珠山区非农人口占全市非农人口的比例为52.50%。再加上昌江区和浮梁区部分地方,可以考虑市区的非农业人口占全市非农人口的为60%,是很恰当的(c)取预测的2020年景德镇市人口来计算全市的非农人口,并分配给各乡镇。预测的2020年的景德镇市人口为200.0185万人、,市域非农人口比例取61%,非农人口占全区非农总人口的比例取60%,预测得2020年全市域非农业人口122万人202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73.2万人市区现状非农业人口33万,总人口为43万,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率为76.7%,到2020年的时候,根据景德镇市制定的发展规划,2020年达到90%是很有可能的2020年景德镇市区总人口81.33万人同样,可按此方法来预测2005年市域人口。其中2005年全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景德镇非农人口占全镇总人口比例的取值按下面的方法来确定:根据表3,表4,可以得到预测2005年景德镇市的总人口为158.76万人,市域非农业人口比率为46%,非农人口占全区非农总人口的比率取60%,预测得到2005年全市非农业人口:72.05万人2005年全市区非农业人口43.23万人市区现状非农业人口35万,总人口为43万,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率为76.7%,到2020年的时候,根据景德镇市制定的发展规划,2005年达到81%很有可能2005年景德镇市区总人口53.37万人预测人口数据详见表5:2005年景德镇市域预测人口2005年市域非农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46%、市域总人口为156.638万2005年市区非农人口占全市非农总人口的比例为60%2005年景德镇市区非农人口占全市区总人口比例为81%2005年景德镇市区人口为53.37万人2020年景德镇市域预测人口2020年市域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1%、市域总人口为200.0185万人2020年市区非农人口占全市非农总人口的比例为60%020年景德镇市区非农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例为90%2020年景德镇市区人口为81.33万人C.结论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发现城市化预测的人口规模偏大。若按城市化法预测的人口数据作为规划期内的市区人口,不太符合今后发展的趋势。原因是:景德镇市区2001年底为43万,经过4年的发展,人口剧增10万人到53万,按照景德镇现状的经济发展实力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关于我国人口发展的政策,而景德镇市区在4年之内无法承受,相对而言,人口增加到49.963万,是比较理想的数据.因此,景德镇市区以综合法预测的人口数作为规划期内的人口控制标准较为符合今后发展的实际。即2005年景德镇市市区人口49.963万(约50万)2020年景德镇市市区人口79.685万(约80万)(四)景德镇市城镇化水平的预测现状景德镇市城镇人口68.6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6%,现状非农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例约为60%。目前在我们国家,非农业人口不具有居住地域的意义,它包括了居住在乡村具有商品粮户口的人口,但不包括居住在城镇从事非农业活动和居住在近郊区从事直接为城市服务的农业人口。由于非农业人口定义与人口的户籍管理相关,不足以反应城镇化的真实水平,故采用非农人口占城镇人口的经验比值来测算城镇人口。随着景德镇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及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的体制障碍的消除,远期景德镇城镇人口中非农人口的比例会减少。因此,近期非农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值保持现状,远期则按50%-60%计算。(1)确定2005年景德镇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根据1991年到2001年的景德镇市城镇化,可以得到一线型方程.Y=7/300T+32/75其中T为基期年到预测末年的年数,以2001年城镇化为基期年,分别求出2001年,2005年,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46%,54.6%,78.5%(表六)2001200520102020人口规模(市域)149.34158.45175.3200.15市镇人口(镇上所有人口)68.6586.03100.8137.2城镇化水平46%54.6%66%78.5%故景德镇城镇化水平2001年为46%2005年为54.6%(五)景德镇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论证(1)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进程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一般将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0%-70%。这个阶段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吸收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此就业。后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90%。后期的城市化不再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而是城镇人口的职业构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1949-1957年拉动型城市化、1958-1978年停滞型城市化、1979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型城市化阶段。在从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中,城镇化水平由10.6%提高到30.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这一数据是36.09%。尽管如此,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依然低于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伴随着世贸组织的加入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加快城镇化的条件和能力,专家预测,"十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每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未来2005-2010年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会大大加快。同时,农村城市化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主要依托县城和中心镇来实现。(2)景德镇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道路及前景景德镇市现状城镇化水平为46%,属城镇化的中级阶段。2001年6月通过的《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城市战略定位为:重振瓷都雄风,把景德镇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的"经济重镇"挖掘文化底蕴,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这样为城市的扩大的增容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城市化的水平日渐提高,景德镇市现状无详细的剩余劳动力数据,根据对现状的了解和对部分乡镇的抽样调查,估算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左右,预计该比例还将会上升,这部分人口的转化是城镇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动力。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县城及集镇的非农产业中工作是景德镇,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道路。随着景德镇市经济和交通区位优势的进一步显现,特色产业优势的进一步发挥,经济实力的加强,县城及各中心集镇的辐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将会增强。因此,在未来的4-18年内,景德镇城镇人口比重会有较快速度的增长,这也符合我国还处在集中城市化阶段这一现实。人口的聚集是城镇规模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景德镇县城及各级乡镇转移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农民进入城镇的体制障碍问题,注重政策上的引导,同时要解决就业问题,结合产业调整,增加就业岗位。景德镇市发展的经济支柱是特色工业和旅游服务业,应增强效益,这是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5、城市人口发展实施战略依据以上人口预测的结果,景德镇市可以选择复合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根据景德镇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用20年时间建设百万人口的大瓷都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