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样题_第1页
2023年全国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样题_第2页
2023年全国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样题_第3页
2023年全国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样题_第4页
2023年全国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样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

年全国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科样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疏远和放逐。一面是泛娱乐化内容轻轻松松就能博关注、博眼球:另一面,则是主流诗人和诗歌作品在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中拼尽全力才能昙花一现。诗歌创作者追求著作等“身”容易,实现著作等“声”则“难于上青天”。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优秀的诗人群星璀璨,大量的优秀作品铸就了传统诗歌辉煌。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却一路坎坷。如今,当人们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丰盛的文化盛筵时,新诗却在大众文化的边缘徘徊,处境愈益困窘尴尬。那么,印刷时代的“温柔乡”,是否真的会变成网络时代的“英雄冢”?如果说诗歌有圈层,究竟是“作茧自缚”,还是“化茧为蝶”?

传播要“破圈”,创作必“破茧”。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从行业报刊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不能只是将自己在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原样转贴在网络上,而是要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

(摘编自梅喻礼《诗歌“破圈”难,“出图”更难》)材料二:

在常人看来,诗歌是小众的艺术,诗歌写作也不过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今天,仿佛只有诗人还在读诗,诗集也只有在诗人之间互赠,形成了某种悲哀的“闭环传播”。读者大众可能更青睐于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对诗歌是避而远之。那么,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如何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呢?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对于诗歌传播而言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品牌形象对于推动诗歌生态的健康发展作用巨大。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诗歌节目、优质诗歌公众号等,在引导力、传播力和品牌力等方面精心策划,实现品牌驱动,提升诗歌到达率。内容是传播的核心,没有优质的内容,难以建立长久的传播凝聚力。近年来文学纪录片《我的诗篇》《摇摇晃晃的人间》《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等,因为高质量文本、专业的团队、精细化制作等,引发了圈粉热潮,形成了叫好叫座的口碑,实现了网络上的破圈传播。一些刊物推出的诗歌活动如“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十月诗会”“长三角青年诗人改稿会”等也逐渐吸粉,形成品牌效应。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立足精品诗歌传播,连续策划推出多部经典诗集,俨然成为诗歌传播的高地。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了诗歌传播的到达率问题。这就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进行图层和心理分析,做到精准传播,实现事半功倍。2016年,在杭州由一群“80后”“90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人团体“诗青年”,发起了帮助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的“陪跑计划”,引起了青年诗人内心的共鸣。这个活动的成功传播,缘于他们精准地抓住了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的心理,更以“诗歌写作陪跑”的情怀吸引了广大青年诗人的关注,激发了互联网上各个圈层参与“陪跑”的热情。诗歌是小众的艺术,如何通过跨平台“借力”,实现诗歌的融合发展?近几年来,异军突起的几个诗歌公众号,诸如“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精心策划,跨屏融合,率先实现诗歌“走出去”。他们借助明星艺人的传播效应,定期邀请流量嘉宾朗读诗歌,将诗歌阅读、评析和音乐等元素融合推送。实现了传播效应最大化。此外,诗歌和民谣、绘画、书法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也成效显著,如“诗歌遇见民谣”等活动,借助多平台多形式的展示,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媒体语境下,诗歌传播方式的改变,招破诗歌“小众”的传统印象,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了新的诗歌传播业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中,诗人的笔如何回应时代之问?当下我们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题材、生动壮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激情。近年来从互联网走出来的如郑小琼、许立志等诗人,无不是用诗歌写出了火热的生活和真实的人生,记录了时代里普通人的动人故事,引起了大众的共鸣。这些被学界和大众以某种心态冠之以“打工诗人”“草根诗人”等称号的诗人,至少给诗歌写作添了一杯醋、加了一把盐,让写作有血有肉,有人间烟火,有每一个大众的真实倒影。

(摘编自卢山《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破图传播的路径探析》)1.结合材料一。请给“诗歌圈层”下一个定义。(3分)2.结合材料二,请分析诗歌如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3分)3.请结合两则材料,以杜甫的《客至》或者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谈如何形成新的诗歌传播业态。(3分)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新时代诗歌破圈的相关内容,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下列文字是对《中国诗词大会》的介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4分)《中国诗词大会》依靠良好的创意、精妙的题目与赛制、完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中国诗词大会》将古人的审美境界、文化品格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相互融合。其中的时尚元素十分明显。符合年轻人话语表达的新方式。2021年启动“跨界创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推出诗词类系列音频节目。2022年聚焦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以诗词为媒,艺术性地描绘人民群众饱满自信、昂扬进取的奋斗姿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先生卞之琳“老先生”是从平汉铁路线上的邯郸城里来,在回屯留乡下的路上,偶尔在此打尖。拎了个小包裹,一个徒步的旅客,不知道是由于卷起了下幅的黑长袍呢,还是由于稳重的举止,却被店主人招呼成了“先生”——而且因为他嘴上已经留了一撮下垂的小胡子,又加上了一个“老”。其实他并不老,才四十二岁。也还是遵照了他自己的出门哲学和他的天生特性,他穿了最朴素的衣装,带了最简单的行李,不愿泄漏他的真身份--邯郸城里晋泰钱庄的“管账”。他用尽了心血,才终于攀上了这个尊贵的台阶,却不料建筑本身--这种山西人特长的传统钱庄业--会在战争里坍倒,在他更无异山崩。他是山西人。这次是家里来的一点坏消息使得他心里空虚,脚里沉重,在兵荒马乱中,走上不保险的归程。他和一般山西人一样。不喜欢吃鱼。可是比一般山西人更多一个高奇的解释:“鱼性浮。吃了鱼不会过安定日子。”他对于吃,根本就不主张讲究,认为东西一到嘴里就看不见了。认为衣服不如房屋坚固,他还认为衣服轻于房屋。他有余钱总先用以盖房子。谁一进他“山国”里的老家,就可以看见窗格方方正正的,院子的石板也方方整整,因此房主人脸上嵌着的微笑也似乎方方整整。可是他却并不如乡里人一样的满足于抱这一种主义:“一所房子,一缸酸莱,一个老婆。”认为这是懒情哲学。山、山、山,屋前屋后,山环山抱,他常认为是理想境界;可是他难得想到这里的优点在一定时候也就成了弱点。这种时候确乎也难得来,感谢山西的得天独厚。民国以来,到处岁无宁日,山西独免于杀伐,“老先生”常以此自庆自豪。可是现在连山西也在动荡中了。战争如水,无孔不入。不但如此,平原如滩,被淹没固然容易;山地如礁石,受冲击却最剧烈。正因为地险,山西为双方所必争,争了也难以解决。正因为深藏,他本乡的村子被游击队用作了根据地,侵略者总要来碰它一下,哪怕结果还是弄得焦头烂额了回去。正因为房子大,房子多,他的家屋游击队来借住过,那倒没有什么,日本兵也两番光顾了。那可——啊,就是这个挖空了他精神的基础!事先他倒不是毫无先见。土地最安全,他知道。地是活的,地里可以长出东西来:地却是搬不动的,放在那里无法盗窃。屯留是出名的地好,他在十年前就在和长治交界的较平坦的处所购置了六十亩。每隔一年回家过年的时候,他总要绕道经过那里看一看,总是很高兴地看了苍黄的大地上那里的千行万行的青青麦色。打仗了好!让马蹄在那上面乱踩吧!让车轮在那上面乱碾吧!让炮弹在那上面挖几个坑吧!可是才庆幸没有被路切过,他忽然听说地刚被从后方开到的一支部队占了一部分,修了大操场,接着又听说被重新打来的日本兵差不多占了全部,连带邻近的田地,把大操场扩大成了飞机场--“这是你们这些贱骨头的坟地!”他咒骂着。还不要紧,落水的抓住了一块木片--“我还有钱!”钱是垫脚石,依照他平素的意见,人是一样高矮的,而人有高矮,高矮就见于脚底下钱垫得厚薄。可是他究竟保守性重,认为只有种在地里,钱才有稳定的生长。甚至于要它生长,他都不着急,他只在乎抓住根。钱本身确是一个根,包含了一切可能性。钱里有土地,有房屋,有布匹,有酸菜,有醋,有老婆,有子孙……可是钱却还有一样好处:可以是千行的鱼鳞瓦、万行的青麦苗,而不必就是瓦,就是麦!它是活的,而它又是摸得着的东西--根!他还保存着三百元银币。这是他过去财产的很小一部分。他一度悔恨当初没有多存些,还是怪人还年轻,向上心切。可是终不虚在钱庄过了大半辈子。他总算学得了一点聪明:远在币制改革前好多年,他就窖藏了一批银元。他慢慢精选了清一色民国三年造的“袁大头”。他还记得清清楚楚,怎样在昏黄的灯前,搬过平滑的肥肥胖胖的袁世凯的侧面,放正了。当他把它们一排排整齐的放进一间只许他自己用,平时总上锁的房间里炕角上方一块活动砖背后的墙腹内的时候,他兴奋得手都发抖了。上一年,就是开仗那一年冬天,他回家的时候,他检阅过一次,一切无恙。可是他始终连老婆、儿子都不让知道,因为不得不如此--为了安全。现在一封信来把他召回来了,而且使他一路走来都觉得一脚高一脚低。打仗以来。他们家屋驻过军。也两度到过日本兵,却没有被烧掉。他特别嘱咐在家的二儿子在信上详细报告他房子的情形,不放过一瓦一砖。可是现在致命的信来了。最近,打扫房屋的时候,儿子报告说,他在那间特别室里,因为打蝎子打动了一块砖头。拿起来一看。外面似乎有打栓子或钉子而没有打得进的一点痕迹,再往墙里看去,那里是空的,不见什么东西。除了另一只蝎子和两张团在一起的昭和十三年(先一年)三月份的旧日本报纸……

(有删改)6.请结合小说,分析“老先生”的形象特征。(3分)7.关于文中老先生私藏三百银元的部分,请分析原因。(3分)8.文中画线句子是老先生的内心独白,这样表述有什么效果?(6分)9.小说结尾交代老先生私藏的银元不翼而飞,这个结尾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早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区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熊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支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尊至巨万。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寓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②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与之分庭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史记·货殖③列传》,有删改)材料二(1)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窗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孔子家语》)(2)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目:“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月月也。无得而踰焉。”(《论语·子张》)【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原宪,字子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③货殖:指商人。10.请使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3分)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区反贱贱下极则反贵11.对文中加点词语进行解释。(3分)(1)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2)原宪不厌糟糠(3)权孙武叔毁仲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请分析有无问题。白圭经商如治国施政、统兵作战,他认为经商需要的不是智、勇、仁、强,而是权变、决断、取予、有所持守等。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4分)(2)能薄饮食,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4分)14.材料一中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子贡对孔子名声、思想的传播起了哪些作用。(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放言五首(其一)①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重黾团岂是珠。不取燔柴④兼照乘⑤,可怜光彩亦何殊。【注】①本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今江西九江)途中。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封邑)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人。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④燔柴:这里指大火。⑤照乘;明珠。15.请翻译颔联。(3分)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结合《琵琶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往往历经磨难而又奋发有为,成就一番伟业。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列举了七位人物的事迹,并最终以一部作品进行总结综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幕遮(燎沉香)》中,表现出作者思念江南故乡,对在开封府中的仕途生活早已厌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诗人词家们往往巧妙地把数字引入诗词创作中。把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奇妙的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十”“百”“千”“万”等数词在古代词作中屡见不鲜。其中,带有“千”字的古代词句有:__________;带有“万”字的古代词句有: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温暖的家长里短和丰富的风土人情,游子因方言对于乡土有①______的眷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带有方言特色的表达已成为当今“Z世代”日常社交中②______的部分。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根据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表示明确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向身边的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多“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一方水土的桑梓之情,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全面进入小康体会。过去的③_____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了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更多人对方言的态度转变,可能意味着亿万人对相籍、对人生来源的更坚定自信和更强烈认同。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益处良多。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双横线句子若改为“人们对方言的态度转变,意味着亿万人对祖籍、对人生来源的坚定自信和强烈认同”,二者表达效果有何差别?哪一句更好一些?请简要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