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同步练习1.小张的历史笔记中记录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A.齐桓公首霸 B.商鞅变法 C.郡县制确立 D.百家争鸣2.山东东部地区通鱼盐之利,历来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主要是由于()A.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 B.丝路贸易高度繁荣C.政府经济控制的加强 D.儒家义利观的影响3.东汉初年,刘秀多次下诏释放囚徒,不断扩大赦免范围;前后七次释放奴婢,不断地重申“卖人法”、“略人法”等禁令。上述措施()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4.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5.在建构起以华夷五方为基本内容的天下观后,西周统治者在职官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四夷职官,如象胥负责对四夷之言的传译,鞥师、旄人、鞮鞻氏等负责对四夷之乐的传习和演奏。西周设立四夷职官()A.大大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力 B.利于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C.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 D.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6.1953年,河北兴隆副将沟出十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公里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A.官府垄断手工制造 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C.社会经济加快发展 D.大土地所有制盛行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主张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8.《史记》记载:“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管蔡之乱说明了()A.宗法制确有建立必要 B.分封制必致地方叛乱C.周公确有夺位之想法 D.分封血亲易导致对抗9.“清议”是东汉后期官僚、儒生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来臧否人物的一种舆论风尚。“清议”的主要斗争对象最有可能是()A.外戚 B.豪强地主 C.宦官 D.地方军阀10.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段材料表明()A.舜代尧职属于禅让制 B.舜代尧职属于宗法制C.舜代尧职属于分封制 D.舜代尧职开启世袭制11.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夷夏之辨观念明显 D.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12.秦始皇下令焚书时,因人们均认为《周易》是占卜之书,《周易》从而成为“独不禁”的儒家经典。由此可知,秦朝时()A.先秦学术得到选择性保留 B.孔子的思想在民间广泛传播C.政府的文化政策较为开明 D.占卜等活动的地位有所提高13.有学者说:“从政治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从经济角度来说,诸子百家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快速发展的一种反映;从文化层面来说,这属于一种文化的对抗与交流,也是中华文化体系开始发展完善的标志。”这可以用来说明()A.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的倾向 B.百家争鸣的出现具有社会必然性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4.下表为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后的第一个年号)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在当时()人物事件出处汉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同时,可卫给“罢治中、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奏。《汉书·武帝纪》董仲舒以《对策》请黜刑名,崇儒术,兴太学。“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史记·儒林列传》《资治通鉴》卫绾免丞相职,丙寅,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蛤为太尉,“上雅向儒术,婴蛤俱好儒”,给请立明堂以朝诸侯。《汉书·武帝纪》《汉书·武帝纪》A.黄老之学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B.儒学以强劲的势头开展起来C.“外儒内法”治国理念初步形成 D.儒学的正统地位已开始确立15.汉初裂土分封仍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不仅六国旧贵族、西汉元勋,就是一般的功臣也皆望封侯;而汉初的黄老思想是以“清静无为”为特征的,即承认既定事实而不加干预,与之相应的只能是郡国并行体制。这说明汉初()A.通过郡国并行制来笼络地方势力 B.通过无为而治来维护政治稳定C.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历史必然性 D.极力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16.秦朝的大一统材料一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嵌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结合文字内容分析它们的史料价值。(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17.材料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相继发现了彩陶文化与黑陶文化。近期研究表明,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陶文化又称仰韶文化,广泛分布于山东以外的华北地区,而在甘肃持续时间最久。其最重要的遗址位于西安附近的半坡村。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红黑二色的大型陶瓶,上面往往绘有粗犷醒目的几何图案。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黑陶文化,与彩陶文化覆盖的地区相同(出了西北一隅),另外还延伸到山东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种黑陶薄而有釉。——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参考答案:1.B2.C3.C4.A5.B6.C7.D8.A9.C10.A11.D12.A13.B14.B15.C16.(1)史料类型: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价值:《史记》中记载的秦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得到了出土的铜诏版铁权和秦简的印证。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结合有助于历史的研究。(2)措施:推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促进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