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下1-数据库access课件第一章_第1页
大二下1-数据库access课件第一章_第2页
大二下1-数据库access课件第一章_第3页
大二下1-数据库access课件第一章_第4页
大二下1-数据库access课件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数据库原理本章主要内容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与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关系运算的概念与方法关系模式的规范化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数据库设计的方法与步骤Access2007的工作环境Access2007的主要功能与特点Access数据库的对象第1节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1.1.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人工管理阶段特点:处理数据时几乎完全需要人工为每个程序专门输入和输出数据。文件管理阶段特点:数据共享性差、数据冗余度大、数据独立性差、大量相关数据无统一管理。数据库管理阶段特点:克服了其上两个阶段的所有缺点,出现了此阶段最重要的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1.1.2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数据是描述现实中某种事物的形式化表达方式。数据的种类:数值、字符、声音、图形、图像等。数据与信息的区别:意义的表达程度。数据库(DB):数据库是指逻辑上相关的、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特点:共享性、结构化、独立性、低冗余度、易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专用于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DBMS的功能:数据库定义、数据存取操作、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组织存储管理、数据库维护、其他如数据库通信等。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数据库管理员(DBA):在数据库系统运行期间,负责数据库使用、协调、维护等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第2节

数据模型和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模型的三个层次关系的定义和性质1.2.1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含义:从现实世界到计算机世界过渡的产物。须满足:能够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易于被人理解和使用;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即能够描述数据本身还应该能够反映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模型有三个层次:概念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是独立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模型,它不涉及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只强调将用户信息概括地、清晰地用某种形式表示出来,是数据库专业设计人员与用户之间最早建立和最易于沟通交流的数据模型。在概念数据模型建立时尚不涉及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注重的是现实信息的数据描述和概括。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将来数据库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利用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库语言将完全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无关的概念数据模型转换成符合该数据库管理系统类型的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强调数据库系统的专业表达和专业描述,是数据库系统设计人员的重要工具。物理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强调的是数据在计算机内的存储方式和存取方法,是一种面向计算机的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的建立不仅涉及所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而且涉及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及支持计算机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各级数据模型在数据库开发中的作用:在数据库设计开发时,各级数据模型是一种逐渐演变发展深化的过程:首先是将现实世界抽象转换为概念数据模型,然后是将概念数据模型转换为逻辑数据模型,最后再将逻辑数据模型转换为物理数据模型。1.2.2概念数据模型基本概念: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抽象的概念都是实体。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方面的特性称为属性。一个实体就是用它的若干个属性来描述的。实体型:使用若干相同属性描述的实体属于同类实体,同类实体使用相同实体名和相同的一组属性名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称为实体型。实体集:具有相同实体型的各具体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如具有相同实体型的全体学生的集合即是实体集。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码:可以惟一标识一个具体实体的最小属性集合称为码。一个实体的码有候选码和主码之分。联系: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称为联系。实体型之间联系的种类: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一对一联系(1:1):如果一个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都至多与另一个实体集B中的一个实体相联系,反之亦然,则称这两个实体集所对应的实体型A与B(一般就简称两个实体)具有一对一联系,记为1:1。例如,夫妻关系就是夫实体与妻实体间的一对一联系。一对一联系可用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一对多联系(1:n):如果一个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可以与另一个实体集B中的多个实体相联系,反之,实体集B中的每一个实体,至多与实体集A中的一个实体相联系,则称对应的实体型A与实体型B(一般就简称实体A与B)具有一对多联系,记为1:n,其中实体型A称为一方,实体型B为称多方。例如,班级与学生的关系就是班级实体与学生实体间的一对多联系,因为一个班级可以有多个学生,而一个学生只能属于一个班级,其中班级为一方,学生为多方,如下图所示。多对多联系(m:n):如果一个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可以与另一个实体集B中的多个实体相联系,反之,实体集B中的每一个实体,也可以实体集A中的多个实体相联系,则称对应的实体型A与实体型B(一般就简称实体A与B)具有多对多联系,记为m:n。例如,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学生的关系就是课程实体与学生实体间的多对多联系,因为一门课程可以有多个学生选修,而一个学生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如下图所示。多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多个实体型也可以由于某种联系建立关系,且多个实体型中每两个实体型间的联系类型仍为上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之一。例如,对于课程、教师和参考书3个实体型,如果一门课程可以有多个教师讲授,可以使用多本参考书,而每个教师只讲授一门课程,且每本参考书只供一门课程使用,则这3个实体型间的联系可如下图所示。同一实体型内部各实体之间的联系:同一个实体型内部各实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上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联系。例如,职工实体型内部职工之间具有领导和被领导的联系,即一个担任某个职务的职工可以领导多个普通职工,而每个普通职工只能被一个担任某个职务的职工领导,他们之间就是一对多的联系,如下图所示。用E-R模型表示概念模型的方法:E-R模型的具体实现是采用图示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的方法,因此获得的E-R模型也称为E-R图。E-R图所用的图形符号包括:矩形:用于表示实体,实体名称写在矩形框内。椭圆形:用于表示实体或联系的属性,属性名称写在椭圆形内部。菱形:用于表示联系,联系名称写在菱形内部。线段:用于连接矩形与菱形,或矩形与椭圆形。用于连接矩形与菱形的线段上应标注1:1、1:n或m:n等联系类型。例题:见教材【任务1】至【任务6】。任务1:绘制学生实体及其属性的E-R图。并用下划线标出实体的主码。任务2:两个实体间1:1联系的E-R图。绘制夫妻之间联系的E-R图。任务3:两个实体间1:n联系的E-R图。绘制班级与学生之间联系的E-R图。任务4:两个实体间m:n联系的E-R图。绘制学生与课程之间联系的E-R图。任务5:三个实体间联系的E-R图。绘制教师、课程和参考书之间联系的E-R图。任务6:同一实体型内部各实体间联系的E-R图。绘制企业中职工的E-R图。1.2.3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用于体现数据和数据之间联系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实现方式的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的种类: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重点面向对象的关系数据模型:1.2.4关系的定义和性质二维表的概念:具有如下形式和特点的表格每个二维表均有一个表名,如上图中的表名为“学生”;二维表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第一行的表头和下面的多行数据;二维表的每一列均由一个列名和若干数据值组成,且要求同一列的数据值均来自同一定义域,如上图中第一列的列名为“学号”,其所属数据值为“913001”等;二维表从第二行开始以下的每一行数据均代表一个实体的信息,如上图中的每一行组成了一个学生的信息;特别应注意的是,二维表中的每一个单元格都应该是“完整的”,即每个单元格均不能再划分为区别于其它单元格形态的若干小单元格,同时也不能将若干单元格合并为区别于其它单元格形态的更大的单元格。关系及相关概念:关系: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每个关系有一个关系名作为标识,通常可以对应的二维表表名作为其关系名。如上图可定义成关系名为“学生名单”的关系。元组:关系中的每一行数据都称为一个元组,也称为一个记录,如上图中的关系就包括了4个元组。元组体现了关系的值。属性:关系中的每一列即为一个属性,也称为一个字段,如上图中的关系就包括了学号、姓名、性别和专业等4个属性。每个属性由属性名和属性值组成,如上图中关系的第一个属性名为“学号”,其属性值即为“913001”、“913002”等。关系模式:即指关系对应的二维表的表头,关系模式一般表示为

关系名(属性名1,属性名2,……,属性名n)

如上图中关系的关系模式为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名称)域:关系的每个属性值通常都有一个允许的取值范围,该取值范围就称为属性的域。如上图中的关系属性“性别”的域即为{男,女},属性“专业”的域即为学生所属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候选键:可以惟一确定一个元组的最小属性的集合称为候选键,也就是概念数据模型中的候选码。一个关系至少有一个候选键,也可以有多个。如关系模式“学生名单”中,“学号”肯定是其候选键,如果学生中没有重名,则“姓名”也可以是候选键。主键:为了实现对关系的各种操作以及建立不同关系间的联系,需为每一个关系都指定一个常用候选键,称为主键。如在关系模式“学生名单”中,可指定“学号”作为主键,一般表示为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专业)

即在指定为主键的属性下加下划线以区别于其它属性。外键:若关系A中的某个属性或属性组不是关系A的主键,但却是另一个关系B的主键,则称该属性或属性组为关系A的外键。例如,设有如下两个关系模式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名称)

专业(专业名称,负责人,联系电话)

其中“学生”关系的主键为“学号”,“专业”关系的主键为“专业名称”,因此在关系“学生”中的属性“专业名称”即为其外键。外键的主要作用是建立了关系之间的联系。关系的性质:关系的每一个属性的所有属性值都必须来自同一个域。关系的不同属性的属性值可以具有相同的域,但必须具有不同的属性名。关系的所有属性的排列次序可以任意改变。关系的任意两个元组不可以完全相同。关系的所有元组的排列顺序可以任意改变。关系的任意一个属性值都必须是不可再分的。第3节关系运算及关系完整性关系运算及关系模式的规范化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化1.3.1关系模式的规范化关系运算:对关系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常见的包括数据的查询、添加、删除和修改,而这些操作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中都是通过关系运算完成的。由于关系本质上就是数据的集合,所以关系运算本质上也就是数学中的集合运算,因此关系运算的运算对象和运算结果都是集合的一种表现形态,即关系。关系运算的种类:传统的集合运算:包括关系的并、交、差和笛卡尔积运算。专用的关系运算:包括关系的选择、投影、连接和除法运算。例:设有关系模式相同的两个表,如下表所示关系的并运算:若两个关系R和S包含有相同的属性个数,且在对应位置上的属性的域也相同,则两个关系R和S可以进行并运算,R和S经并运算后生成的新关系记为R∪S,其元组是由属于R或属于S或同时属于R和S的元组组成的。若有完全相同的组,只保留一个。病人表A∪病人表B的运算结果如表1-3所示关系的交运算:若两个关系R和S包含有相同的属性个数,且在对应位置上的属性的域也相同,则两个关系R和S可以进行交运算,R和S经交运算后生成的新关系记为R∩S,其元组是由属于R且同时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病人表A和病人表B的交运算结果如表1-4所示关系的差运算:若两个关系R和S包含有相同的属性个数,且在对应位置上的属性的域也相同,则两个关系R和S可以进行差运算,R和S经差运算后生成的新关系记为R-S,其元组是由属于R但不属于S的元组组成的。病人表A和病人表B的差运算结果如表1-5所示关系的广义笛卡尔积运算:两个分别具有m个属性和n个属性的关系R和S的广义笛卡尔积的运算结果是一个由原关系R和S的所有属性共(m+n)个属性组成的新关系,记为R×S,其元组是由R的每一个元组与S的每一个元组无条件连接组成的,故R×S中的元组个数为R和S中元组个数的乘积。设有医生表,信息如下表1-6所示

假设病人挂号是医生表×病人表A(表1-1)的结果,即为两表的笛卡尔积运算结果,如下表1-7所示关系的选择运算:选择运算是针对单个关系R所进行的运算,运算结果产生一个新关系,记为σF(R),其中σ为选择运算符,F为选择条件,选择运算后所得到的新关系σF(R)是由原关系R中满足条件F的元组组成的。选择病人表A(表1-1)中性别为“男”的数据组成一个新关系,结果如表1-8所示,记做: σ性别=“男”(病人表A)关系的投影运算:投影运算也是针对单个关系R所进行的运算,运算结果产生一个新关系,记为πA(R),其中π为选择运算符,A为投影范围,投影运算后所得到的新关系πA(R)是由原关系R中按照投影范围A的要求,保留A中指定属性的元组组成的。设关系病人表A,若投影范围要求是病历号和病人姓名,则投影后的新关系如表1-9所示,记做:

π病历号,病人姓名(病人表A)关系的联接运算:联接运算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关系组合成为一个新关系的运算。事实上,上述关系的广义笛卡尔积运算就是最广义的联接运算,可以认为关系的联接运算就是在关系的广义笛卡尔积运算基础上再施以关系的选择或投影运算后所得到的结果,因此联接运算都需要一定的选择条件或投影要求作为前提,这个前提即为联接条件。

两个关系R和S的联接运算记为,其中F为联接条件,一般表现为由运算符:=,<,<=,>=,>,<>等组成的关系表达式。

联接运算的种类有很多,内联接、左外联接、右外联接、全外联接、自然联接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自然联接,联接的原则是按照公共属性值相等的条件进行联接,并且消除重复的属性。如果进行联接的关系没有相同属性,则进行笛卡尔积运算。将医生表(表1-6)和病人表A(表1-1)进行自然联接运算,结果如表1-10所示。关系完整性规则:所谓关系完整性规则,就是在对关系运算时必须遵守的一些约束条件,包括三大类:实体完整性规则、参照完整性规则和用户完整性规则。实体完整性规则:实体完整性规则是指关系中用于定义主键的所有属性对于任何元组都不能取空值(Null)。所谓空值是指“无值输入”或“输入了无意义”的值。

例如对于关系:学生(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名称),若指定了“学号”为主键,则“学生”关系的所有元组的“学号”的值均不能为空(没有数据输入),也不能输入不在“学号”允许的域值内的数据。用户完整性规则:用户完整性规则是指用户针对某个关系因特殊需要而约定的特殊约束条件。

例如某关系中有“年龄”属性,而由于该关系所反映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年龄”取值均须在25–30之间,这就属于该关系的用户完整性规则之一。

参照完整性规则:参照完整性规则为两个有直接联系的关系提供某种约束,以保证两个关系间数据的一致性。若关系R中的属性A为其外键,也就是说属性A为另一个关系S的主键,则参照完整性规则规定,关系R中作为外键的属性A的取值只能是两种情况之一,即或者为空值或者为关系S的主键A中已有的值。

例如在关系:学生(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名称),专业(专业名称,负责人,联系电话)中,由于“专业名称”在“学生”关系中为外键,则其取值只能是空值(可能是某学生尚未确定专业),或者是取“专业”关系的主键“专业名称”中已经输入的值(说明某学生是该专业的学生),而不能取一个“专业”关系的主键“专业名称”中所没有的值(因学生不能选择一个并不存在的专业)。关系模式的规范化:为了保证在关系运算时关系完整性规则的实现,同时为关系数据库中各关系模式的设计提供标准,在关系理论中将不同的约束规则组合成一定的规范,并规定了不同的等级,称之为范式。

在进行关系模式设计时,只要遵守某种范式,就相应的保证达到了某种程度的规范要求,为人们在进行复杂的大型的关系数据库设计时创造了良好的可操作性条件。

关系模式的规范由低级到高级主要有:第一范式(简称1NF)、第二范式(简称2NF)、第三范式(简称3NF)和BC范式(简称BCNF)等。

各范式间的关系是高级范式包含了低级范式中的规范,如某关系模式已符合2NF,则必同时符合1NF。在进行关系模式设计时,符合1NF是最低最基本的要求,不符合1NF的设计根本不能称之为关系,一般要求至少达到3NF或BCNF的关系模式设计才能继续其后续的设计及实现工作。1.3.2E-R模型

到关系模型的转换单个实体的关系实现:转换方法是直接将实体名作为关系名,实体属性作为关系属性,实体码作为关系主键。

例题:见教材【任务7】。两个实体一对一(1:1)联系的关系实现: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其联系的任一方实体合并成为一个关系模式。

例题:见教材【任务8】。两个实体一对多(1:n)联系的关系实现: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其n方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成为一个关系模式。

例题:见教材【任务9】。两个实体多对多(m:n)联系的关系实现:一个m:n联系只能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具体方法如下例所示。

例题:见教材【任务10】。三个实体间联系的关系实现:一个三个实体间的联系只能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具体方法如下例所示。

例题:见教材【任务11】。同一实体型内部各实体间联系的关系实现:此种实体内部联系的转换只需在原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中增加一个与联系有关的属性即可,具体方法如下例所示。

例题:见教材【任务12】。任务7:将前面二维表代表的“学生”实体转换为关系模式。任务8:根据任务2的内容,将实体转换为关系模式(两种方法)。任务9:根据任务3将“班级”和“学生”实体转换关系模式(两种方法)。任务10:根据任务4将“学生”和“课程”实体转换为关系模式。任务11:根据任务5将“教师”、“课程”及“参考书”三个实体转换成关系模式。任务12:根据任务6将“职工”实体转换为关系模式。第4节关系数据库设计关系数据库设计概述数据库设计各阶段分析1.4.1数据库设计概述数据库设计应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数据结构设计,二是数据应用设计。前者是指针对数据库整体数据的框架结构的设计,体现了数据库静态设计的一面,而后者是指针对数据库中数据应用而进行的程序设计,体现了数据库动态设计的一面。数据库设计的6个阶段:即需求分析阶段、概念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物理结构设计阶段、数据库实施阶段、数据库运行与维护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在该阶段,数据库设计人员需全面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该阶段工作的质量,决定了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成败。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完全理解用户需求的数据库系统可能根本不是用户所需要的。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概念结构设计是在需求分析阶段所获得的用户需求基础上,通过对用户需求的综合、归纳与抽象,生成独立于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数据模型的过程。最常用的概念结构设计方法就是前面介绍过的E-R模型方法。逻辑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设计就是将上一个阶段获得的抽象的概念模型转换为某种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型的过程。由于目前主要采用关系型的逻辑数据模型,因此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物理结构设计阶段:本阶段的工作就是为已获得的逻辑数据模型确定适合的物理实现结构,即给出物理数据模型,具体包括确定适合的数据库存储结构和数据存取方法,目的是达到用户满意的性能要求。数据库实施阶段:在数据库实施阶段,借助于选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各种软件工具,完成数据库建立、编制并调试应用程序、为数据库输入数据等任务,并开始试运行和系统测试的工作。数据库运行与维护阶段:此阶段为数据库系统的正式运行和应用阶段,也是时间上最长久的阶段,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对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的维护工作,并对系统做出总结和评价。1.4.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任务:需求分析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如某个需要建立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充分了解该组织原系统的工作情形,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并尽可能全面地描述出待建新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的重点:需求分析的重点是调查、收集及分析用户在信息管理中对数据处理的各种要求,包括处理要求、信息性要求、安全性要求以及完整性要求等。需求分析的方法步骤:调查用户:包括组织机构调查、业务情况调查、用户对新系统的要求调查等,并将调查结果整理为图、表及相应的文字说明。分析调查结果:调查完成后,需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分析方法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并将分析结果用数据流图(dataflowdiagram,DFD)和数据字典(datadictionary,DD)等工具描述。1.4.3概念结构设计概念结构设计:就是将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信息结构的概念模型的过程。概念结构设计独立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也独立于支持数据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真实模型,易于理解,便于和用户交流,同时也易于向关系等逻辑模型转换。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自顶向下方法:即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框架,再逐步细化的方法。自底向上方法:即先定义各局部的概念结构,在逐步集成为更大的局部概念结构,最后得到全局概念结构。逐步扩张方法:即首先定义最核心的概念结构,再逐步向外扩张,生成其它概念结构,最终扩充到全局概念结构。混合方法:即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方法,一般是用自顶向下方法设计全局概念结构,而以自底向上方法设计各局部概念结构。概念结构设计一般步骤:数据抽象和局部视图设计:即利用分类、聚集与概括等抽象机制,将需求分析阶段收集到的数据抽象为实体、实体属性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并将结果设计为各局部E-R图的形式保存。集成局部视图:在各局部E-R图设计完成以后,需要将它们逐步合并,最终集成为一个整体的概念结构,并以总E-R图的形式保存。1.4.4逻辑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就是将概念结构设计的结果—概念数据模型,转换为支持某种类型的逻辑数据模型的过程,目前最主流的设计是向关系型数据模型转换。这个阶段的设计工作需考虑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以利于下一阶段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下的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的3个步骤:将概念结构设计结果转换为一般的关系数据模型。将转换来的一般的关系数据模型再转换为某种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对获得的初步数据模型进行必要的优化。1.4.5物理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依赖于其所运行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为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适当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一般要经过两个过程: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数据库的物理结构需要确定两点,一是确定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即指确定数据的存放位置和组织形式;二是确定数据的存取方法,即向文件中写入数据以及从文件中读出数据的方法。评价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在设计数据库物理结构的过程中,应从时间效率、空间效率、维护代价以及满足不同用户各种要求等多方面综合权衡,可能需要考虑若干个不同方案,最终结合所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特点,选择一种最优的数据库物理结构,这是个可能需要多次反复的过程。1.4.6数据库实施数据库实施:就是要建立数据库并开始数据库的试运行过程。数据库实施的步骤:定义数据库结构:即使用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定义数据库结构。数据装载:在结构已定义完成的数据库中输入数据,一般有人工直接输入或计算机辅助输入两种方法。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数据库建立后,即可开始编写和调试数据库的应用程序。数据库试运行:在应用程序编写并调试完成后,便可开始数据库与应用程序的联合调试,即数据库系统的试运行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功能和性能两方面的测试。1.4.7数据库运行与维护数据库运行与维护阶段主要包括如下任务内容: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即定时做数据库及数据库运行中日志文件的备份,以备在数据库系统发生较严重故障时,可利用这些备份将数据库系统恢复到备份时的状态。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在数据库系统运行期间,数据库管理员可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工具来保证数据库运行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如可通过完整性约束条件限制以及操作权限限制等方法达到数据库安全及完整性要求。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数据库管理员还必须借助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工具随时监控数据库系统的运行,并随时分析监控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系统性能。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构造:当数据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以后,由于数据被不断的进行增、删、改的操作,数据库的物理存储会越来越混乱,造成数据库性能的下降,此时就需要由数据库管理员来对数据库的物理存储进行整理,即对数据库进行重组织。而数据库的重构造是指在数据库由于应用环境的变化,需要对数据库整体或部分关系模式进行改变时所进行的对数据库系统逻辑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对数据库系统来说是一种大规模的变化,因而被称为数据库的重构造。一般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提供对数据库进行重组织和重构造的相应软件工具。第5节认识Access2007数据库Access是什么Access数据库格式Access的启动与退出Access2007环境1.5.1Access数据库格式Access数据库:是存放各种数据的一个集合,通过这个集合中各个对象,可以对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也可对新的数据进行记录。Access数据库不仅要将表保存在数据库中,同时还要把数据库处理过程中的其他对象如窗体、报表、模块等,一起存储在数据库中。Access数据库格式:Access早期的数据库格式是MDB文件,Access2007的数据库文件为ACCDB。另外Access2007还引人了以下几个新的文件扩展名:ACCDE:取代了旧版的MDE文件,为“仅执行”模式的Access2007文件。ACCDE文件不包含VBA源代码,因此不能对其进行查看、修改和创建VBA代码的操作。ACCDE:数据库模板文件。ACCDR:这一类型的文件是锁定的数据库文件,这种数据库可以打开,但无法查看其中的内容。ACCDR文件的生成方法是将ACCDB文件直接进行重命名而来,因此,取消数据库的锁定只要再次进行更名操作即可。ACCDB数据库格式的新增功能:多值字段:Access2007中允许一个字段中存储多个值,只要设置并创建这样的字段即可。附件数据类型:附件数据类型可用来存储所有类型的文件,这些文件将被适当的进行压缩。与此同时数据库并不会因为这些附件文件而占用大量空间,可以将word文档、图片等文件附加到记录中,甚至可将多个文件附加到同一条记录中。备注字段的历史记录跟踪:备注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