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_第1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_第2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_第3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_第4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巴彦淖尔市医院感染科

辛建文

培训目的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其临床特点,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2、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3、了解: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主要内容概述感染与免疫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预防法定传染病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寄生虫病是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两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传染病学的概念: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预防规律的科学。概述传染病的范畴

1、病毒性疾病:病毒性肝炎、流腮、乙脑、2、细菌性疾病:伤寒、霍乱、流脑3、原虫病:阿米巴病、疟疾4、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5、立克次体病:斑疹伤寒、恙虫病6、衣原体感染:鹦鹉热、沙眼7、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尿道炎8:蠕虫病:血吸虫病、囊虫病、蛔虫病9:深部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概述6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时间地点瘟疫影响429BC雅典天花近1/2人口死亡165-180罗马鼠疫?1/4人口死亡211-266罗马鼠疫?罗马帝国衰落6世纪拜占庭鼠疫人口减少1/412-13世纪欧洲麻风流行于欧洲各国14世纪欧洲鼠疫死亡2000万人,人口减少约1/415世纪末欧洲梅毒法意战争中法国军队因梅毒败北15世纪末美洲天花、鼠疫、流感90%以上土著印加死亡17-18世纪欧洲天花1.5亿人死亡19-20世纪中亚、欧、美洲霍乱病死率达50-70%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亚、欧、美洲60多个国家鼠疫1000万人以上死亡1918年亚、欧、美和非洲流感2500万人死亡概述7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传染病传染病流行情况结核病19世纪的白色瘟疫疟疾中国甲骨文记载:(鬼怪)伤寒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广泛流行流脑世界上30多个国家流行,我国高发白喉1583-1618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流行菌痢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已认识此病炭疽抗生素出现前病死率为20-30%麻疹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斑疹伤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称为“战争瘟疫”传染性肝炎中国人有近20%感染概述8概述9鼠疫流行时的惨景概述10发现时间病原体疾病1977埃波拉病毒埃波拉出血热1977嗜肺军团菌军团菌病1977汉坦病毒肾综合症出血热1981HIV艾滋病1982大肠杆菌O157出血性肠炎1982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1988人疱疹病毒6型突发性玫瑰疹1990西尼罗河病毒西尼罗河脑炎1992O139非O1型霍乱1995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1996朊病毒新变异型克-雅病(疯牛病)1998尼帕病毒尼帕病毒性脑炎2003冠状病毒变体SARS近20年部分新发传染病概述11建国前建国初传染病概况鼠疫1947–1948东北死亡3万人疟疾40年代患者>3000万病死率1%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人1200万麻疹城市200万/年死亡10万

1952年报告麻疹为104万例肺结核城市15岁以下感染率85%,死亡率200-300/10万性病1000万以上1931年长江水灾淹死14.5万灾后传染病流行病死300多万1950、1951年全国分别报告了4.3万和6.1万例天花病人概述12传染病的一些变化总的发病率降低总的死亡率降低大多数病的致死强度(病死率)减弱不同传播途径疾病构成改变大规模流行减少

可归功于预防接种、居住环境、饮用水、食品卫生、营养状况、卫生习惯、医疗条件、生产方式等的改变概述13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1.一些新发传染病已经存在、或者流行

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猪链球菌感染、空肠弯曲菌腹泻、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禽流感(H5N1)、多种病毒性脑炎、肾型出血热、新型肝炎、肠道病毒71型感染、隐孢子虫病、广州管贺线虫病、巴贝西虫病等2.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染病3.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的危险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拉萨热、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症、人猴痘、裂谷热、委内瑞拉脑炎、埃立克体感染、侵袭性链球菌感染、非典型肠炎沙门氏菌腹泻、猫抓病、异尖线虫病等概述14传染病仍是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定的严重威胁据WHO统计,全世界约58亿人口中,有一半人受到新老传染病的威胁。21世纪又要回到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时代。在过去的30年中,又发现了近40种新病原,其中大部分是病毒.新出现10种、重新出现7种传染病克雅氏病、爱拨拉、AIDS、丙肝、禽流感、Sinnombre病毒、G-需氧杆菌O157:H7O139霍乱、包柔螺旋体霍乱、登革、白喉、流脑、裂谷热、黄热病、结核病在美国当今传染病死亡病因占第三位。自1980年到1992年,由于艾滋病和老龄化对病原体抵抗力的下降,美国死于传染病的人数增加了58%。概述15三次传染病大流行的经济损失概述16美联社报道概述172000年全球各地区疾病负担%755025非传染性疾病s伤害传染性疾病,妇女及围产期死亡,营养不良非洲东地中海欧洲美洲东南亚西太概述18疾病流行规律流行病迁移理论(EpidemiologicTransitionTheory)中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史分为4个时期:(1)瘟疫和饥荒;(2)传染病大流行的减弱;(3)退行性疾病和人为引起的疾病;(4)衰老、慢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如HIV/AIDS)、古老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如结核)。这4个时期可以顺序出现(如在发达国家),也可以表现出很大的重叠(如在发展中国家)。另有学者将人类疾病谱的迁移归纳为: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社会-文化疾病→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概述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即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共生状态菌群失调症机会性感染条件致病菌医院感染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医源性感染社区获得性感染感染(概念)

感染与免疫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潜伏显性携带状态隐性感染病原体被清除

频度感染与免疫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毒力:包括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内毒素

数量: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与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①概念

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等特定抗原后产生的免疫,仅针对该抗原发生反应。又称获得性免疫应答。②分类获得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获得性免疫应答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③特点出生后形成,可被动转移,有明显针对性,建立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又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感染与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概念(又称天然免疫应答),是个体发育过程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功能,是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与生俱来,作用无针对性,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组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皮肤粘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NK1.1+T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等。特点与生俱来;能遗传给后代;对病原体应答迅速;作用无针对性;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免疫应答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病原体入侵门户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入侵门户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局、繁殖并引起病变变。机体内定位:病原体入侵成功并取得立足点后,或者在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或者在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在远离入侵部位引起病变,或者进入血液循环,并定位于某一脏器引起该脏器病变,或者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最后在脏器中定居,每一种传染病都各自有其规律性。排出途径:排出病原体的途径称为排出途径。发病机制直接侵犯病原体藉其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可直接破坏组织,或通过细胞病变而使细胞溶解或通过诱发炎症过程而引起组织坏死。毒素作用:许多病原体分泌毒力很强的外毒素,选择性地损害靶器官或引起功能紊乱。革兰阴性杆菌裂解后产生的内毒素可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或其他细胞因子而导致发热、休克或DIC免疫机制:许多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应答有关。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发病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进入人体后,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血液循环刺激体温调节中枢,释放前列腺素E2,致体温升高。急性期改变1、蛋白代谢

2、糖代谢3、水电解质代谢4、内分泌改变发病机制1、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2、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传播途径有五种:呼吸道传播空气、飞沫、尘埃消化道传播水、食物、食具接触传播污染的水和土壤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血液、体液传播血液、体液、血制品

垂直传播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3、人群易感性(susceptibility):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ople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periodicity)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30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变化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经血与性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31>=1000100-99901-9GlobaldistributionofSARSprobablecases(2002.11.1-2003.7.30)n=8098Canada251USA29MainlandChina5327Hongkong1755Taiwan346Vietnam63Singapore23810-99SARS远距离跨越式传播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susceptiblepeople)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指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季节性、地区性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34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因素自然因素对传染病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

洪涝灾害社会因素对传染病的影响

人类工业化进程:环境破坏、污染

人类城市化过程:人口流动、密集

饮食方式:生吃野生动物、海鲜

药物滥用

血制品污染

恐怖主义威胁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35传染病构成改变的原因计划免疫——减少呼吸道传染病公共卫生设施(饮食、饮水、厕所)

——减少肠道传染病爱国卫生运动——减少虫媒传染病不安全的行为(性开放、吸毒)

——增加经性、血传播疾病医院感染

——增加经血传播疾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36新发传染病的相关因素经济发展阶段造成的大量农村人口拥向城市,由于居住、卫生条件差,易造成呼吸道和消化道病原性微生物的传播性生活紊乱、静脉吸毒容易造成HIV病毒等的传播人类居住环境改变(开荒、建水坝等),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如到林区旅游,可增加接触动物的机会,感染人曽共患病,如莱姆病气候变暖,有利于一些病原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传染病发生的地区移动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37新发传染病的相关因素食品的集中供应,如果某一食品被污染,就可能造成众多人同时感染病原微生物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人口老龄化、器官移植等),免疫受损人群增多,容易造成某些病原性微生物感染一些日用电器,有利于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空调、冰箱等交通发达,国际交流、地区交流日益广泛,可以很快把一些新发传染病传到其它国家和地区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pathogen)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feature)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immunity)特异的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共有特点,区别于其他疾病。追索病原乃现代医学潮流。指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此为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期质:外来性与地方性。量:散发,流行,暴发,大流行。时间:季节性空间:地方性显性或隐性感染后都可产生特异性保护性免疫。基本特征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常见症状与体征临床类型基本特征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与转归(四个阶段)复发(relapse)与再燃(recrudescence)后遗症(sequela)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前驱期(prodromalperiod)症状明显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自病原体侵入至最初症状出现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特有症状体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至完全康复检疫、诊断基本特征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fever皮疹(rash,eruption)毒血症状(toxemicsymptoms)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发热具有双重意义;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皮疹分为充血性和出血性;斑,丘,疱疹;皮疹出现时间,顺序,分布,形态,退疹后改变对出疹性传染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充血,增生,临床表现为肝,睥,淋巴结肿大。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基本特征水痘基本特征43天花基本特征44猩红热基本特征45麻疹基本特征46伤寒(玫瑰疹)基本特征毒血症症状:病原体的代谢产物、细菌毒素可引起多种临床症状,如乏力、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多器官功能衰竭

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反应:临床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基本特征传染病的临床类型依据:临床病程长短,轻重及临床特点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典型,非典型基本特征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者所必需。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传染病诊断有无与传染病病人接触史(潜伏期内)发病地点是否为疫区或到过疫区免疫接种史及既往患传染病史发病季节发病年龄职业有无向下传染病例流行病学资料

传染病诊断病史及症状

潜伏期长短,起病的缓急,发热特点、中毒症状、特殊症状(菌痢的里急后重、脓血便、脊髓灰质炎的肢体弛缓性瘫痪、肾综合症出血热的“三痛”等)体格检查

如猩红热的红斑疹,麻疹的口腔粘膜斑,百日咳的痉挛性咳嗽,白喉的假膜,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肤瘀斑,伤寒的玫瑰疹临床资料传染病诊断5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部分细菌性传染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唯伤寒减少,布鲁氏菌病减少或正常。绝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部数减少且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但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总数多增高。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诊断53尿常规: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且前者尿内有膜状物黄疸型肝炎尿胆红质阳性便常规:菌痢、肠阿米巴病,呈粘脓血便和果浆样便;细菌性肠道感染多呈水样便或血水样便或混有脓及粘液。病毒性肠道感染多为水样便或混有粘液传染病诊断54病原学检查直接检查:脑膜炎双球菌(瘀点、脑脊液涂片)疟原虫、微丝蚴、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及包囊,血吸虫卵,螺旋体等病原体可在镜下查到病原体分离:依不同疾病取血液、尿、粪、脑脊液、骨髓、鼻咽分泌物、渗出液,活检组织等进行培养与分离鉴定传染病诊断55免疫学检查:可用已知抗原检查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检查未知抗原。①直接凝集试验②间接凝集试验;③沉淀试验;④补体结合试验⑤中和试验;⑥免疫荧光检查;⑦放射免疫测定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细胞免疫功能检查:常用的有皮肤试验,E玫瑰花形成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血液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计数传染病诊断分子生物学检测杂交法:斑点杂交、Southern印迹

Northern印迹、原位杂交、微反应板杂交扩增法:PCR;RT-PCR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诊断57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同位素扫描检查电子

计算机体层扫描(CT)等其它检查:诊断性穿刺(腹腔、胸腔、脑脊液、肝脏

等)、活体组织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传染病诊断63鉴别诊断发热的鉴别黄疸的鉴别皮疹的鉴别腹泻的鉴别病因的鉴别传染病的诊断正确诊断的三个环节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全面客观整理分析,建立诊断。科学思维治疗观察,验证诊断。勇于修正传染病诊断免疫学检测:

特异性抗体检

特异性抗原检测

免疫标记技术

细胞免疫功能检查其他:

内镜检查、影像检查、活检传染病的治疗传染病的预防环节综合措施,不同传染病应有所侧重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报告制度(3类);接触者检疫措施;病原携带者的处理;动物传染源的处理;对消化道,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其主导作用的措施;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提高特异免疫力(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传染病的预防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颁布。建立全国疫情报告系统,报告管理18种规定的传染病。1978年9月19日《急性传染病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