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大盘鸡——一盘人类文明的结晶食材:宽面土豆辣椒油料:花生油菜大豆花椒八角——小麦——西亚——四川——南美——广西——中美洲——美洲——欧洲——中国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课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美洲物种的外传物种少;1.指出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范围有限,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速度慢。2.原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交通运输业的落后;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
美洲物种的外传1.外传概况同学们自主梳理:物种外传的时间、种类、传播途径。清朝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的甘薯—
美洲物种的外传2.表现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
为什么得以在中国推广种植?②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①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建新航路开辟,海外贸易发展;美洲作物高产、环境适应性强。—
美洲物种的外传2.表现类型物种
传入欧洲传入中国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蔬菜作物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17世纪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美洲物种的外传2.表现类型物种
传入欧洲传入中国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经济作物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17世纪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明]高濂《遵生八笺》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18世纪中叶番茄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美洲物种的外传2.表现类型物种
传入欧洲传入中国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经济作物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17世纪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18世纪中叶番茄辣椒美洲作物外传的特点:①传播途径: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
②用途变化:从供人们观赏到作为食物;
③主导者:欧洲人既主导了食物物种的传播,又进行改良培育。①传播途径:从美洲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
②用途变化:从供人们观赏到作为食物;
③主导者:欧洲人既主导了食物物种的传播,又进行改良培育。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欧亚)的推广类别物种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经济类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咖啡(非洲)用途物种影响用于役畜用于食用阅读教材第10页,历史纵横:咖啡与咖啡馆,完成:1.绘制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2.从这一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非洲阿拉伯欧洲美洲
2.禽畜的推广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牛、驴、马猪、羊、鸡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问题: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有何特点?特点:欧洲主导;交流内容具有丰富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范围具有全球性;时间具有长期性;
结果具有两面性。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小结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在中国: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袁景晖《建始县志》在欧洲:
达·乌迪内1515-1517年绘制,发现于意大利法尔内西纳庄园在非洲:
对于商人驼队来说,玉米也是很好的便携食品。因此,玉米还促成了包括奴隶贸易在内的大西洋非洲的商业化——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1601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说,“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赖以维生的资源”。——张箭:《新大陆玉米在欧洲的传播研究》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①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②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促进了明清人口激增。③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推动了欧洲复兴。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①改变了当地的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食物种类。②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①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②中国:玉米等外来高产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美洲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使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中国明清双重影响5.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外来物种的交流传播给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同时,但也出现了生物入侵现象,参看图片,阅读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物种的传播?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物种多样性减少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的重要原因。外来物种入侵是一场生态灾难,现已成为全球问题。“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防治一样,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探究点一两个世界的相遇——“哥伦布大交换”史料实证材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大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涉及了很多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大交换”有什么特点。(1)特点:①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②交流内容丰富,包括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探究点一材料二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原住民方面起了关键作用。这些原住民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原住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2)影响:①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②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③传染疾病的传播导致美洲等地原住民的大量死亡;④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探究点二两种文明的交融——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史料实证材料一
番薯(甘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坚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摘编自(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材料二
清朝中期,百姓在福清、福州等地建立报功祠、“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引进甘薯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摘编自《福州市政府志》探究(1)根据材料,说明甘薯在我国得到迅速传播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振龙引种推广甘薯的意义。探究点二提示(1)商人陈振龙推动了甘薯的引种、推广;政府的倡导激励了甘薯的迅速传播;适应性较强的优良生物学特征是甘薯传播的客观原因。(2)甘薯易种植,产量高,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土地开发与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探究点二(1)经济上,美洲的马铃薯、甘薯、烟草、玉米、南瓜等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种植结构的调整(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经贸中心之一,并促进了中国的赋税变革。(2)政治上,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从而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伍。(3)文化上,“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纲要上P86;P83;纲要下P41;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经济作物(番茄、辣椒)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禽畜(鸡、牛、驴、马、猪、羊)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推动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积极消极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哥伦布大交换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课堂小结1.关于“哥伦布大交换”说法最为正确的是(
)A.不利于新世界的发展
B.只是农作物的交流C.使新旧世界更加疏远
D.促使两个文明的交流D随堂检测2.玉米在16世纪中期,即明朝传入中国。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分为海路和陆路。陆路又分为两条:一条由印度、缅甸入云南的西南路线,另一条经波斯、中亚到甘肃的西北线。海路则经东南沿海省份再传入内地”。玉米传入中国可以反映出(
)A.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空前盛况B.奴隶贸易与新航路的开辟如影随形C.世界重要大洲间都已经有了联系D.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物资物种交流D3.据史料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的开辟C.工厂制的建立 D.欧洲价格革命B4.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株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镁合金轧制工艺培训课件
- 2025年3D打印技术在医疗植入物中的创新应用
- 年产家电配件400万件新建项目环评报告表
- 锯床使用安全培训课件
- 中国广核:中广核湛江核电有限公司审计报告及财务报表2024年度及2025年1-6月
- 博菲电气:2024年度审计报告
- 2025供货合同协议书标准模板版
- 2025学校餐厅承包合同
- 脊椎侧弯课件
- 智能工程动画解决方案(3篇)
- 机械动力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年产2.03万吨高端精细化学品及5G新材料项目环评报告书
- 群众文化副高答辩问题及答案
- 弱电维护保养合同
- GB/T 41972-2022铸铁件铸造缺陷分类及命名
- 主编-孙晓岭组织行为学-课件
-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素养课件
- 中医刮痧法诊疗操作评分标准
- 《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样式及说明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ppt全套教学课件
- 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解读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