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朱以撒散文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朱以撒散文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朱以撒散文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朱以撒散文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朱以撒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朱以撒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栖息的树朱以撒院子后面是一座小山,林木葱郁,竞相轩邈。总是到了余晖斜照时,林子里闹腾起来。我有时兴起,用望远镜看去,这些品类不同的树木各呈其形,各尽其神,归巢的鸟雀相继到来。又是一年仲春,一座山的生机被不同层次的色泽、不同高低的摇曳烘托而起。有的树上都是鸟雀,使枝条动弹不已,有的树上鸟显得稀少,有的树则在缄默中兀立,等待飞来者栖息。孔子说,飞鸟是可以选择栖息之树的,可是树却无法选择飞鸟。我把南方城市的共性归为树木繁多。有宅院的人家,会腾出一些空间来种几棵树。在南方,种树算得上事半功倍的行为,种下,雨水就来了,土地潮湿,养分充足,不需太多时日就绿荫伸张了。每次从外地回来,才三五天,感觉多变的总是草木,不是绿的层次变了,就是绿的密度大了,生长的力量总是突突地向上。如果在有百年历史的大学工作,除了感受文气氤氲之外,林木的古老,也洋溢出拙朴厚重的韵致,煌煌上庠理应如此。一个人在此读几年书,或者进修、培训一段时间,不论时日短长,都会把它和校外的空间区别出来,觉出差异。很多年后,我们重回老校园,有一些树已经不见了,新的建设导致了它们的消失,某种气氛也就随之不再。新校区要比老校区广大,但不深邃有味,时间才刚刚开始,尤其是对很多树来说——从别处来,进入这个陌生空间的土地,尚不知适宜与否,只能等待。它们在不动声色中适应,然后生长或死亡,生命荣枯可以在枝条上显示端倪。然而,要长到老校园那般气象,很多人是等不到的。每次外出,当地人常会带我看几处典型的景致。如果有古树,便肯定有这个节目。古树是村落的旗帜——一棵树长到这么大,如同祖先那般苍老,不吭声也能受到景仰。而今,人们到远方去,反倒是一些外乡人,因一棵古树,慕名从远方来,指望能读懂它的沧桑。往往在近观之后,我会走得远一些,从远处看它的全貌——南方的妩媚往往缘于有如同古树这般的骨感突兀,使妩媚不至于坠入俗格。一棵古树,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被谄媚为“好看”的,但人们还是欣赏它此时已遭受摧残的容颜——一个人的精神如果若此,就不必担心为万物所挠败了。古树大抵内含奇倔兀傲的硬气,它往往与冠盖的柔和青绿表里不一,就像一位江南文士眉清目秀衣袂飘飘,实则有绵里藏针之美。以树来衬托人的力量和智慧,《水浒》表达了这么一层意思。英雄走进聚义厅之前,在江湖上都是有一些义举或壮举的,以此传于市井。鲁智深是很突出的一个,除了打镇关西,闹五台山、野猪林,还拿一棵垂杨柳使性:“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鲁智深此举当然是做给那帮泼皮看的,为这,把好端端的一棵树给毁了。后来护送林冲到沧州,告别时为了镇住董超、薛霸,依旧使性于一棵树:“抡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树何辜?只能说,这样的举止是有深意的,破坏一种生命,从而警示另一种生命。面对强大的力量,一棵树是不足道的。毁一棵垂杨柳,鲁智深莽汉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接下来是攻打祝家庄,白杨树成为智慧的载体:“但有白杨树的转弯,便是活路,没那树时,都是死路,如有别的树木转弯,也不是活路。”如果不能破解智慧的玄妙,就只好困在那里。一棵树有烟火气寻常相,却让我想不到被寄寓形而上的冥想和切合实际的奇思——如果不是那老人道破玄机,谁也不知晓一棵白杨的分量。我在后院算起来也种了不少树。有些树是有用的,龙眼、柚子、柠檬都已得到真切的品尝。有的树是无用的,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说的是海南黄花梨。真要用它做一个像样的器物,没有一个百年免谈。像丝绸那般光滑的日子让人觉得太快了,滑过去无声无息,但要等待一百年,又无从去等。我种这棵海黄纯乎是用来看的。古文士看铣干虬枝的古柏,常看常思,遂将奇诡苍凉、峥嵘突兀注入腕下笔底。而这棵海黄太年轻了,枝叶上下都是清雅俊逸之韵。毕竟是名贵树种,枝条挺拔光洁,清畅不梗。叶片沿枝条左右对称张开,像极了大型的含羞草。风来了,若行于水上,涟漪漾起。有的树就是要让人无从去等,死了用它的心。所谓无用就是这样。玩物可以适情,一个人偶然和一棵无用的树相遇,把它从山区刨出来,用汽车载回家,种下。这缘于感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调和审美的故乡,很实在的很虚灵的,很有用的很无用的。我想,对于一个单纯想做文士的人来说,无用就是大用了。一个城市的变化,我们通常是以高楼拔地、道途通畅来言说的,忽略了置身于这些坚硬与坚硬之间的树木,这些树木新旧相杂,高低错落,积极地填充着视觉中的荒漠。我们对一棵树通常不会有太多的依恋和期待,以为这就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存在。一棵树在笃定沉静中分明具有不动之动的力量,只是不易察觉。在悄然而过的时光里,由贴近地面转而升至空中,使人由俯视而仰望。飞鸟的到来,就是一种修饰了,尤其是鸟儿们回旋落下的轻盈之姿,使整个不动的山林雅韵浮动,逸兴遄飞,不禁使我暗暗称道,这是一种绝配。(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描写小院后山之景开头,描绘了傍晚时分鸟儿归巢的情景,由此联想到了孔子与此相关的言论,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叙述。B.文章引用了《水浒》中的相关情节,将“以树来衬托人的力量和智慧”的道理阐述得形象可感,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C.文章描述了观赏自己栽种在后院的海南黄花梨的感悟,并借此来建议“单纯想做文士的人”应该去追求“无用”之“大用”。D.“就像一位江南文士眉清目秀衣袂飘飘”等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将古树的外“柔”内“刚”的特点展示在读者眼前。2.题目“栖息的树”中“栖息”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3.这篇文章在写作人称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本简析其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尘世朱以撒站在滹沱河畔的这座百年老宅里,慢慢走到它的高处,可以看到四处没有遮挡的田园和土坡,内心和视觉一样,超乎寻常的平静。色调极其简单——灰色、黄色、土色、黑色,相互应和、交接。田野边成排的树木,仍然沉浸在冬日般的冷漠里,枝条嶙峋充满骨感。每一棵树的外在长势、内在结构,都让目光一览无余地穿透,从它们的骨架里缝隙中看到辽远的暮霭淡淡而起。山坡上不同人家的羊群,如果在秀色的江南,都是一团团雪白的云朵。现在,一只只都是风雨欲来时的昏暗色,行走起来浓云移动。它们与山坡上剔去华姿的干草那么接近,以至于视力不济者,根本分辨不出这些干草上行走的生命。山坡旁有一些窑洞。窑洞,这种节省原材料的住宅,我一直以为最接近先民的居住理想,简便朴实,上下皆土,人在其中。没有哪一个人于窑洞中感到不踏实。雨水的稀少,土质坚硬,注定经得起时光的研磨。与窑洞本质相似的审美眼光,使居住其中的人也不那么着意修饰,只是在两只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粗线条刻画的两幅剪纸。红色粗犷——我这么称呼道。由于干燥,风一起就成了灰尘的天下,使这座老宅的任何一个房间,无论如何紧闭,都难以抵挡细微尘粉的进入。人们在琢磨一个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时,蜡像的出现缩短了凭空想象的距离。蜡像的姿态、容貌都为了某一个历史的片段来塑造,他和身边同样是蜡像的人物在商讨某一个大事。此时都很年轻,锐气十足。蜡像的时间久了,肩上、头上盛满了尘粉,连高挺的鼻梁也不能免。往事在灰尘里变得十分自然,绝不会像电影导演那样,为了取得效果人为作用。不过,有多少人在意曾经的是是非非呢?在春日里,见不到可以称为翠绿、嫣红的色调,对于南方人来说,真是不可思议的事。红绿之色原本是土地上植物最常见的颜色,在这儿成了奢侈。正因为如此,我目击时不乐意的一些情调也因此不见了,诸如花哨、轻薄、妖冶、艳丽,都随着此时的地气不在我的视野之内。当南方的油菜花使傍晚的帷幕迟迟不能落下时,我在这里对质朴有了一种沉浸的安然——所有的颜色都离土地相距未远,连同人的穿着、食物、举止、用具,都相似相融,没有那种突兀而起的浮艳。人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天色迷蒙、地气混沌,习惯了一阵风扬起尘泥的节奏。他们的很多木门木窗,干裂的缝隙像孩子的嘴一般地张开,再有洁癖的人,时日久了,洁癖也要减弱许多,逐渐接受尘土的依附。说到滹沱河,想到河两岸的寻常生活,认为临水生活必有灵性机巧。如果是滋润的南方,大抵会被认同。现在我想说这条河,用拙来形容会贴切一些。由于它的位置,我把它和我曾经熟悉的几条河做一点对比。河岸边的色调是不可忽视的,许多河岸的柳色已经舒展,优雅地垂落下来,开始了延伸的旅程,随着以后越发上升的温度,会惊人地铺张开来,染绿一条河水。谁也不会想到,还有这么多沉睡者,从去年深秋脱去最后一片饰品之后,就一直不见醒来,保持着一种与时节无干的缄默,没有层次,也没有色阶,被称为春季的几个节气,只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挂在墙上。在老宅内外看到一些已被春风掀起来的春联,还有一些为游人提供方便的文字,都是用毛笔蘸饱了墨下气力书写而成的。落笔很沉很慢,提笔又很少,使得每一个字都如一块沉沉土疙瘩,尚未酥松。有人倚在春联的门框边,看尘土飞扬中的来往异乡人,或者坐在春联下的板凳上。他们倚门而站立而安坐,有些无动于衷,表情很不明朗。可以依此判断出生存的基调——总是平平。既无大起也无大落,年年相似,既绝了不切实际的奢念,也淡去悲伤、失望。这大概也暗合了苏东坡的《定风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安心于现状,不多思多虑,也算得上过日子的常道常情。又一阵风裹着尘土迎面而来,在低着头眯着眼躲闪的瞬间,我想到了“尘世”这个词,真是太形象了。时光像风一样去了又来,头尾相衔,许多尘土被卷着扬起,在这里,或者那里,满世界飞舞,没有谁可以在尘世之外。在晋西北的土地上走动,仲春二月就要过去了。(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老宅写起,写到老宅外的田园和土坡,“内心和视觉十分平静”,这种基调一直贯穿全文。B.经过时间的推移,蜡像身上沾染了尘粉,让人们在想象这些人物时有所依据,从而考证出真实的历史。C.文章对老宅内外的春联和其他文字的书写状态进行了想象,“很沉很慢”与晋西北人们的生活状态相符合。D.文章引用《定风波》中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真切地体现了人们在“尘世”中过日子的常道常情。5.文章两次写到了南方,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晋西北高原老宅子的相关情况让作者想到了“尘世”,试分析其思维过程。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8.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9.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庄子:一个飞翔的人朱以撒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④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窃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删改)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特点和庄子的人格精神。B.“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摹的理想世界中附着其不自由的色彩。C.文章由鸟儿的飞翔想到庄子的“飞翔”再想到屈原的“飞翔”,行文深入浅出,脉络自然清晰,内容丰富厚实。D.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11.文章题目是“庄子: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12.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赏析它的妙处。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苍茫中原朱以撒①这些日子里,经孟州、孟津,到洛阳、安阳、开封,总是会日复一日地迎受一种与江南不同的厚重感。是这里带有寒意的凌厉的风,是那看起来比故乡大而深红的落日,还是落日背景下那卸去累累果实的无垠原野?感觉总是难以言明。我只能挑一个我以为合适的词来表达,那就是:苍茫。②这些有过古都兴衰千年激荡的土地,曾经是马蹄翻飞、鼙鼓动地的战场,在经过世事翻覆、鹿鼎频争的烽烟之后,已经变得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了。我这么说当然是指城市里的格调,在入夜霓虹灯的频繁闪烁里和轻歌曼舞中,你是不大会感觉得到中原气息与江南有什么不同的。现代文明也深深地弥漫其中,让你虽身处异乡却犹如在故土。可是,只要你抽身出来,到郊原,到旷野,你仍然会感慨不已。这方水土总是与粗犷豪迈阳刚放纵结缘。③这个晚秋的黄昏,我在远离城区的郊外教步,原野苍茫秋风苍凉,深红的落日把远山映衬出一个绵延的剪影。这么大的空间,有几个农夫在拉扶着犁耙,他们不是借助牲畜的力量,而是尽自己的力量破开土层,这在广袤的原野上就显得十分渺远,他们的移动,成为黄昏中最动人的一笔。在他们劳作的不远处,散落着一些短促的城堞纹丝不动。知期而至的黄昏笼罩在空寂的城堞上,引人无限遐想:岁月真是无从再现么?其实我已逐渐能够由此领悟中原的笔墨情怀了。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特有的意象时时刻刻地熏染,笔下自然就粗犷起来。你看看他们手执长锋狼毫在雪白的宣纸上驰骋,多是乘势翻卷的草书,与沙场上的箭镞飞鸣、刀光剑影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表现形式更换罢了。④在我们感慨岁月的磨洗使许多鲜明的过往人事化为乌有的同时,还是会看到许多不畏惧风霜刀斧剔抉的古典依然如故。就像任何时候拨开草丛瓦砾,都可以看到地表萌动的顽强一样。我看到并抚摸到了这些昔日古都的石像、石碑。四季轮回春秋迭代,石像中的文官武将,已失却了当年的文质彬彬或威武睥睨,在改朝换代的风云中一脸漠然。令人乐意驻足的是与石像同存的石碑。时光的清冷沁入了石表,损伤了点画结构,使句读时不免受阻。可心灵却因之而酣畅,分明品味出碑文深处的内涵,丰富而深沉。这使我们面临它的时候,看出旧日创造的美丽辉煌的闪耀:在触摸它的时候,感觉到岁月翩翩远去的雪泥鸿爪,不免能领悟上苍的一点暗喻,一点象征,一点意趣。这是如今一些雕琢精美的石像石碑所无从具备的。这些古代的石头荡起的历史回声,很有可能会令我们捡拾起精神上的一些遗失。⑤在中原的大地上穿行,有一种纵横六合天高地迥的开阔逼进心胸。像我这样方向感不强的人,如果向匆匆前行的中原人讨教,他们总是会站定了,缓缓抬手,至眉端,“诺,向南猛走,再向西拐”。他们的方位感特别强,又有一种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意气。我从中得到的暗示是,当年中原逐鹿的后代,血液中还流动着纵横捭阖的气概,犹如指点江山那般。你同他们交谈有一种冷静严肃升起,心中浮涌着自尊和坚定。⑥我又一次地见到黄河。这个季节,黄河正走向安静,两岸萋萋芳草,正随着晚秋的劲风扭动腰肢。我内心自然有荒凉之意。因为在此之前我才欣赏到壶口那一泻千里的瀑布,怎么也想不到在这里化为宁静。不过,话说回来,黄河毕竟是黄河,和芳草碧连天的江南溪流大有不同,还是罄露出了它的雄浑和宽博。随便俯身掬一捧水,都可以觉察出积淀下来的桀骜不驯,黄河就是这一捧水的无限放大。⑦一弯寒月升上来了,远处近处层次分明,衬托出了空间的苍茫无限,朦胧色调更平添这一古老地域的神秘与辽远。有许多次,视觉是徒劳无获的,只有靠心灵去感受。像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地方,战争的风云、英雄的情操、艺术的拙朴、民气的强悍,根本不会因时光潮水的浸漫而退却。这使不少人背着行囊,从南方而至,为的是得到一些熏炙和陶冶,试图给笔下情调增加一些凝重的砝码。接收这些飘忽无定若隐若现的气息是有条件在先的,那就是从容平和的心境。不然,失望就随之而来。使你无从辨识出当年的气象、钩沉出当时的风情,无从与隐于岁月深处的精神作默契沟通。(有删改)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写到中原都市和其他城市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在旷野、在郊外,人们却能感受到它的“苍茫”。B.文章第③段中作者领悟到的“笔墨情怀”,指的是浸润着中原历史文化的艺术所表现出的野犷与豪放。C.文章第④段写传统文化和文明被现代文明破坏和取代,作者对躺倒在草丛瓦砾中的石像、石碑深表惋惜。D.文章第⑥段运用了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黄河的性格,也含蓄地点明了中原的性格、中原人的性格。14.身为河南人,对中原大地的“苍茫”体会更为深切,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苍茫”体现在哪些方面。15.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作简要赏析。【答案】C“并借此来建议‘单纯想做文士的人’应该去追求‘无用’之‘大用’”文意理解有误,原文“我想,对于一个单纯想做文士的人来说,无用就是大用了”,可以看出,作者只是表达观点,并没有“建议”去“追求”之意。

①傍晚时分,鸟飞到树上停留休息;②树在大地上吸足养分、向上生长;③树给人们以感悟和启示,让人们的精神可得以滋养、栖息;④人、树、鸟,一起在地球上和谐共生,诗意栖息。

3.特点:采用第一人称写作。

作用:①以第一人称来写作,写作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比如文章中所写的几件事——在院子看后山、村落看古树、后院聊海黄等,都通过“我”的所见,“我”的所思,让人倍感亲切,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性和形象感;②便于直接抒情、阐述看法,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悟。如文中便于抒发对古树给大学带来的拙朴厚重韵致的思考、对古树所蕴含的“奇崛兀傲”品格的赞赏、对“无用”之为“大用”的感悟。

4.B

“从而考证出真实的历史”分析有误,根据“有多少人在意曾经的是是非非呢?”可知,并不一定能考证出真实的历史。

5.①第一次:南方土地上植物的颜色是姹紫嫣红的,这些颜色在“我”看来是花哨、轻薄、妖冶、艳丽的,而晋西北高原的色调极其简单——灰色、黄色、土色、黑色,二者对比突出了晋西北高原质朴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晋西北高原沉浸的安然情感。②第二次:用南方临水生活的机巧与滹沱河两岸的寻常生活没有层次和色阶进行对比,突出了晋西北高原人们生活的“拙”。

6.①首先,作者感受到老宅简便朴实,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