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15题:春节-元日_第1页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15题:春节-元日_第2页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15题:春节-元日_第3页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15题:春节-元日_第4页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15题:春节-元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试卷中的春节——元日诗歌鉴赏15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田家元日①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②,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注】①此诗作于孟浩然去长安应试的那年春节,即开元十六年。②强仕:指四十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1)请用简明的语言述首联的主要意思。(3分)(2)这首诗中间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4分)答案:(1)首联以北斗七星斗柄向北意喻冬天,(1分)向东意喻春天,(1分)意谓除夕还是冬天,大年初一已是新春。(1分)(答“昨夜北斗星出现在天际,今日就是新的一年了。”也可以给满分。)(2)答案一:诗人虽年已四十而未出仕,不免有些无奈和伤感,但他并未耽于此忧,而是在舒适逸乐的隐居田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志趣,在与老农牧童恬淡的耕作中享受到五谷丰登的乐趣。(结合语句分诗人的无奈,给2分,结合诗句分诗人的志趣,给2分。)答案二:中间两联叙写了诗人的隐居生活内容,虽然表面看诗人恬淡闲适,但隐隐透露出他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他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无禄”一词恰是诗人不甘心的宣言。(结合诗句分诗人的无奈,给2分,结合诗句分诗人的志趣,给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元日田家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注】①蛮榼:酒器。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B.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C.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D.“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4.AB(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解析]A项,“‘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错,诗中写的是百姓元日的情形,不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B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l5.1)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2)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3)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4)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梳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美慕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踏莎行姜

夔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①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注】①华胥:梦境。(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从体态和声音两个方面描绘了女主人公温柔美丽的形象。B.“分明又向华胥见”,着一“又”字,表明词人对女主人公是夜夜有梦,日日相思。C.“夜长争得薄情知”一句中的“薄情”是女子对词人的“嗔怪”,是其多情的体现。D.词的结尾写词人梦醒后,想到情人不在人世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痛苦之情。(2)在写作技巧上,不少词人喜欢写“她思”代“己思”,往往从对方着笔写思念,此词亦然。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答案:(1)D(2)①“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词人在梦中想象情人含情脉脉地对他说:“在这迅迢春夜中薄情’人啊,你又怎能尽知我相思的深重呢?”此句通过梦中情人的自述,表达对情人的相思之情。②“离魂暗逐郎行远”,依旧是从女子的情思着笔,写对方因思念自己,连“魂魄”都逐郎行远”,表达对情人的相思之情。解析(1)D.“不在人世”解说错误。此句的意思是:情人的魂魄就这样独自归去,无人照管。(2)这首词是其中的名篇。词一开始写“燕燕”、“莺莺”的亲昵欢洽之情,然后一折,原来只是梦中见闻。顿挫之后再来一折,不说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思念自己,为了让“薄情”了解相思之苦,灵魂出窍,不远千里前来追随自己,并且托梦显现。说情人前来托梦,这是词人认为情人一定刻骨思恋自己,异地同心,彼此有此信念。译文:她体态轻盈、语声娇软的形象,我分明又从好梦中见到了。我仿佛听到她在对我说:长夜多寂寞呀,你这薄情郎怎么会知道呢?春天才刚开头,却早已被我的相思情怀染遍了。自从分别以后,她捎来书信中所说的种种,还有临别时为我刺绣、缝纫的针线活,都令我思念不已。她来到我的梦中,就像是传奇故事中的倩娘,魂魄离了躯体,暗地里跟随着情郎远行。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洁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么的清冷。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独自归去。也没有个人照管。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玉楼春•己卯岁元日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①.碧井酴酥②沈③冻酒④.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⑤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⑥偏故旧。[注]①莲花漏:一种状如莲花的铜制漏水计时器。②酴酥:屠苏,草名。古人用屠苏草浸泡酒,以驱邪避瘟疫。③沈:汁。作动词,用布绞取汁。④冻酒,用冷冻除水法而得到的酒。⑤柏叶椒花:用柏叶、椒花浸泡的酒。元旦时饮用,以祝长寿。⑥东君:春神。(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A.玉楼春:词牌名,是词格式的名称。己卯岁:己卯年,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循环年。B.“一年滴尽莲花漏”,紧扣题目中的“元日”,意谓旧年已过去,新年即将开始。C.“晓寒”两句,运用比喻,写天气虽寒冷,但春天的讯息已从柳条上透露出来了。D.“佳人”句,写美女反复敬酒,祝人们长寿。它承上阕的有关内容,启下阕第二句。E.“柏叶”句说举起酒杯的美女们使柏叶椒花酒散发出一片芬芳,“翠袖”代美女。(2)词的上阕与下阕各侧重写什么?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答案:(1)CE(2)词的上阕侧重写辞旧,旧年已尽,人们忙着制屠苏酒来驱邪避瘟疫。下阕侧重写迎新,美女们用柏叶椒花酒,祝人们长寿。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期盼。解析(1)C.“运用比喻”错,“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把“欺人、苗条”这些人的特点赋予晓寒、春态,是运用了拟人手法。E.“‘柏叶’句说举起酒杯的美女们使柏叶椒花酒散发出一片芬芳”错,应是柏叶椒花酒使举起酒杯的美女们一片芬芳;“芬”,使……芬芳。(2)词的上阕侧重写辞旧,旧年已尽,人们忙着制屠苏酒来驱邪避瘟疫。下阕侧重写迎新,美女们用柏叶椒花酒,祝人们长寿。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期盼。译文: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辛弃疾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注】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③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④整整:词人家中婢女。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C.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D.“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E.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A(2分)E(3分)(A“元日”指正月初一;E项错在“喜”,这首词作者通篇只有忧愁感伤,没有欢喜快乐)2.(1)对人生飘摇不定的感伤之情。花事盛衰,时光更替,词人数度宦海沉浮,多年被迫闲居,身不由己。(2分)(2)对国事未来的忧虑之情。词人一生力主抗金,皇帝更替,期许朝廷改变偏安政策,春天花期已定的自然现象和国事风雨的“无凭准”使人难免忧虑。(2分)(3)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大自然的节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大业所构成的矛盾使作者忧心如焚。(2分)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元日述怀卢照邻①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②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注:①卢照邻(公元636年——689年),“初唐四杰”之一。曾为邓王府典签和新都尉,后辞官。②小岁:即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从他人起笔,一“无”一“有”,对比很鲜明。B颔联扣题目中“元日”落笔,场面壮观,气势恢宏。C颈联以乐景衬哀情,景色明丽鲜艳,但是意境迷离。D尾联既回应题目,又钩联颔联,提升了诗歌的境界。E这首五言古体诗,音节圆润舒缓,读起来悦耳动听。15.诗歌题目是“元日述怀”,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案B,D解析A项“从他人起笔”错。首联写的是诗人自己。诗人认为自己命中做不了大官,而今躬耕田野,流露出热衷归隐,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C项“以乐景衬哀情”错。颈联是说诗人所居环境草色迷人,风光优美,左邻右舍无不惊叹、艳羡。表达了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E项“五言古体诗”错。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属近体诗。(答对一个选项得2分,答对两个选项得5分)①对躬耕田野的隐居生活的喜爱。首联诗人认为自己命中做不了大官,而今躬耕田野;颈联描写园中优美的风景都流露出热衷归隐,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②对新岁新景(或:新年热闹景象)的热爱。颔联描写人们载歌载舞欢度春节的热闹景象以及尾联的祝愿都流露出作者对对新岁新景的热爱③对国泰民安、美好未来的祝愿。颔联描写人们载歌载舞欢度春节的热闹景象以及尾联的祝愿也都流露出作者对国泰民安、美好未来的祝愿。④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年年物候新”的祝愿都表现了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每一点计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三点计6分。只要言之有据,即可酌情给分)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己丑改元开禧元日杨万里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方知人喜天亦喜,作么钟鸣鸡未鸣。(1)这两首诗反映出宋代元日怎样的民俗?(2)试析王诗“新桃换旧符”、杨诗“人喜天亦喜”的深刻内涵。答案解析(1)两首诗反映出宋代元日民俗:燃放爆竹,饮屠苏酒,张贴桃符,响起钟声。(2)王诗“新桃换旧符”,表达了诗人决心弃旧图新坚持改革的决心。杨诗“人喜天亦喜”的内涵是年号由“嘉泰”改为“开禧”,预示朝廷将有所振作,开创抗金的新局面。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元日示宗武①杜甫汝啼吾手战②,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注】①武:杜甫次子。②战通“颤”。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暗扣“元日”来写,有新年添岁之意,然而添岁,于垂老者来说是身随年老,于青少年则是身随年长。B.“处处”两句感慨羁旅漂泊、处境艰难,强调自己和家人已经多年在外度过元日,从而营造出感伤的氛围。C.“训喻”两句中“青衿”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诗人感叹自己老无所成,心生惭愧,因而教导儿子勤奋好学,立志成才。D.“赋诗”两句,叙写诗人因内心激动,无法握住手中之笔,家人举杯共祝元武健康成长,其乐融融之景如在目前。E.结尾两句诗人忆及江东的弟弟,情难自己,落泪之中足见手足情深,对宗武来说,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家教。2.《杜诗详注》评价这首诗“悲喜并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CD2.诗人将悲事与喜事交织在一起,将哀情与乐情贯穿于全诗。诗人悲身世坎坷,年老衰病;悲归家无望,兄弟离散;悲时局动荡,壮志难酬。喜时逢佳节,父子相守;喜宗武长大,成才可期。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元日陈与义①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后饮屠苏②惊已老,长乘舴艋竞安归。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③却自违。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霑衣④.[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此诗作于建炎四年。②屠苏:屠苏酒。③刳(kū)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④独霑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B.“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莓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竞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C.“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已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D.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已原本的意愿,步人仕途,自感追侮莫及。(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将内容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解答】(1)B.“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错,应是到底能到哪里去,是辗转奔波的痛苦。(2)“花草知节序”,把“知”这一人的行为赋予花草,采用拟人,写出时光流逝,看出诗人的无奈;“独霑衣”,齐景公牛山沾衣,运用典故,间接表达诗人对世事无常的伤感;“一身千恨”,通过夸张,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他乡,人一年老却仕途无望的愁苦。答案:(1)B(2)拟人,“花草知节序”,花草尚且知道季节转换而百倍珍惜,更何况是人,面对草长花开,诗人只有独自怅恨;用典,化用齐景公“牛山霑衣”的典故,抒发自己身逢动荡乱世,漂泊流离、不知何处可归的愁苦。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元日方干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轩车①欲识人问感,献岁②四来帝里③看。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注]①轩车:有屏障的车。古代大夫以上所乘。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岁首正月。③帝里:京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写诗人因鸡鸣而醒,发现夜尽天明,刁斗不再击打,滴漏中的水已干涸。B.颈联写士大夫们想要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气象,就一定要在岁首到京城来看看。C.尾联写饮屠苏酒,确定年龄,自笑是座中年岁最大的,颇有岁月催人老之慨。D.这首诗写元日感怀,善于抓住初春物候特征进行描写,触景生情,情景交融。(2)有人评价颔联“有形有声,描绘传神”,请结合诗意具体赏析。答案:(1)A(2)颔联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调”“舞”二字将暖日和东风拟人化,分别写出初春暖阳映照山峦阳气回转,春风舞动树木驱走残寒。这样写既有视觉所感之形,又有听觉所感之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春来临的气象和心境。解析(1)A.“诗人因鸡鸣而醒”错,诗中无此意。(2)“暖日映山”是视觉感受到的静态之景,而“东风人树”既是视觉所感又是听觉所感,看到春风吹动树木的同时,坐在屋中的诗人想必也应听见风吹树木的声音。“调”和“舞”赋予了“暖日”和“东风”人的情态。两句诗形声兼备,情景交融。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14.下列对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来诗全诗文笔沉重。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写除夕之夜,诗人想回家团聚的渴望牵动着他的喜乐和忧愁,现在这愿望转眼已成为一场空。这一起句既交代了后面“愁”的事因之一,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B.王诗全诗文笔轻快。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写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在阵阵响亮的鞭炮声中,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送走旧的一年,迎来崭新的一年。这一起句既紧扣了题目“元日”,又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C.来诗的第三句写诗人因愁整夜难眠、辗转到天明;王诗的第三句写千家万户都笼罩在烟雾中,用“曈曈”写出日光曚昽的景象,表现过年时的热闹气氛。这两处转笔在章法上使得诗歌陡生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D.王诗的结句,写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的细节,既是反映民间习俗,又寓含了除旧布新之意。“桃符”就是悬挂或者张贴于门首的图像,意在祈福灭祸。这句诗在结构上与首句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E.同样是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表达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王诗通过对元日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喜悦的心情。15.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4.CD(C项,曈曈:光辉灿烂。全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D项,“桃符”:指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选项只说图像,不全面。)15.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比如“和煦的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宋代]苏轼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葱朧①晓光开,旋转余花弄。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鹅毛垂马骏②,自怪骑白凤。三年东方旱,逃户连鼓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③。[注]①葱嚨:亦作“葱呢”,明净美丽。②马骏:亦作“马鬃”,鬃,马脖子上的长毛。③歌饭瓮:山东人埋肉饭下而食之,谓之饭瓮。意思是普降霜雪,预兆丰年。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照应题目,交待了创作这首诗的时间与原因,元日就是春节。B.“宿酒”“残梦”形象地刻画出诗人酒意未消、半梦半醒的状态。C.“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两句使用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雪片之大、落雪之厚。D.苏轼在诗中形象概括了灾荒年境中百姓的现实生活,对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15.“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16.国学大师钱穆说:“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请结合本诗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答案14.C.“借代”错误,没有使用借代手法。15.顷刻间,天空阴沉,晚云四合;密密匝匝的雪花漫天飞舞。描写了一幅旷野之中雪雾迷茫的画面。16.“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葱嚨晓光开,旋转余花弄”苏轼在除夕夜遇雪受阻却并未沮丧,初一有感于雪后初晴,描写了明净美丽的景象,表现了豪放旷达的胸襟;“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他并不顾念个人旅途劳苦,更愿瑞雪兆丰年,百姓能得到好收成,足见其宽广的胸襟。(意思对即可)“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他不顾宿酒未醒,不理风雪凛冽,又在田间地头,下马酌酒,赞叹“佳哉”,既显示了豪情又凸显出其闲情逸致。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辛弃疾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注】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③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④整整:词人家中婢女。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干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这首词。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C.这首词的上片通过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D.“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E.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A(2分)E(3分)(A“元日”指正月初一;E项错在“喜”,这首词作者通篇只有忧愁感伤,没有欢喜快乐)2.(1)对人生飘摇不定的感伤之情。花事盛衰,时光更替,词人数度宦海沉浮,多年被迫闲居,身不由己。(2分)(2)对国事未来的忧虑之情。词人一生力主抗金,皇帝更替,期许朝廷改变偏安政策,春天花期已定的自然现象和国事风雨的“无凭准”使人难免忧虑。(2分)(3)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大自然的节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大业所构成的矛盾使作者忧心如焚。(2分)注释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